第十九課、魚我所欲也
教學目的:1.積累文言詞語2.準確、明白的翻譯文句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二、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所欲]“所”動詞,相當于名次,意為“喜愛的東西”。
[得兼]同時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惡】wu,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勿喪】不喪失(其本心)
3.齊讀全段。
4.請學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論部分,說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該并且能夠做到“舍生取義”。
5.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6.提問:“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7.提問:“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8.提問:“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9.提問:“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本段首先由設喻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接著運用嚴密的的的邏輯推理展開分析論證。這個推理過程分兩步,第一步是通過對喜愛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的分析闡明了為了“義”(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為茍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無“義”的事。第二步是假設推理,設想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們說厭惡的沒有比死亡得厲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來。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有甚于死者”的結論。最后進一步指出,“義”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所不同的只是賢者“求之”,所以“能勿喪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