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祝福
對“祥林嫂的死”的看法:
魯四老爺的咒罵:“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對死人也不寬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窮死”的,有什么好驚奇的。
“我”開始有些“驚惶”,“隨著就覺得要來的事,已經過去”,“心地已經漸漸輕松”。
“活得有趣的”眾人,“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大家歡歡喜喜地過年。
上面就是對祥林嫂一生的分析。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迫改嫁是其悲劇的開始,而這是受族權的唆使。再嫁被認為是“敗壞風俗”,夫權視此為奇恥大辱,這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在恥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劇,都是因此更為加深。她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對自己再嫁有一種罪惡感,她所生活的地方也為她的死,提供了一個最恰切的環境:小說開頭的關于“祝!睔夥盏拿鑼,說明這是一個鬼神觀念牢牢統治著的地方。她有對再嫁的罪惡感,因此產生了對鬼神的強烈恐懼。有了這樣的罪惡感,所以才“怕暗夜、怕黑影”(第109段),她想擺脫,想贖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門檻,自以為擺脫了罪孽,卻不被社會認可。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第109段),最后自絕于這可怕的社會了。因而從很大程度上說是祥林嫂被鬼神宗教觀念,這種為封建統治的合理性辯護的,極端野蠻、荒誕的意識形態殘害致死的。是被神權所害。在魯家,魯四老爺所代表的封建禮教封建思想,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對她進行迫害和侮辱,把她變成了一個木偶人,直至把她逼向死地,一腳踢出魯家。而這依靠的是封建政權。
結論:因而我們說她死于她生存的社會環境。是當時這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魯鎮的人可以說都不是兇手,又可以說都是兇手。迫害祥林嫂的人們,他們的行為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封建觀念的驅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魯鎮上的人包括魯四老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許壽裳說《祝福》的主題是:“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魯迅用他那犀利的筆鋒,從廣闊的領域里揭示了封建社會黑暗的程度。
總結歸納:誰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禮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體說來,是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害死了祥林嫂。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一、祥林嫂形象的社會意義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
祥林嫂形象的社會意義:1.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剝奪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喪夫、再嫁、失子、歸天幾個最關鍵的情節都安排在春天發生,將生機盎然的春給祥林嫂悲慘命運作自然背景,有養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強烈的對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惡。2.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會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這樣的勞動婦女的悲劇命運是不可能改變的。
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是不可能避免的:
主觀原因:沉溺于喪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對生活喪失信心。
客觀原因:小說中寫到的其他人物,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生命軌跡 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