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祝福
初到魯鎮 魯四老爺(魯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禮教)
被賣改嫁 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
再到魯鎮 柳媽——冷酷(社會)
寂然死去 衛老婆子、“我” ——同情(社會)
講析評價:作品中,封建禮教(魯四老爺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會(魯鎮的人們),無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境。社會迫使她不能守節,又不能不守節,“要做奴隸而不得”,正是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劇。用丁玲的話來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祥林嫂在新社會獲得了“春天”,集聽說讀寫與思想教育為一體,物象、意象相統一。
啟發:看問題不能單看表面,而要通過現象看本質。
1族權給了祥林嫂婆婆賣她的權力。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在家庭中生存的權利被剝奪。族權給了大伯收屋的權力。
2夫權給了魯鎮人叫她祥林嫂的權力。即便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們仍然叫她祥林嫂。夫權視再嫁是“敗壞風俗”, 是奇恥大辱。因而即便她的第二個丈夫明明叫賀老六,但人們還是叫她祥林嫂。
3魯四老爺對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權。
4祥林嫂傾其所有到土地廟捐門檻,是因為她深受封建禮教和迷信毒害,認為這將使她爭得做人的權利。為了求得這一線的希望,她竭盡全力。
但不管祥林嫂怎么做,在那個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她都享受不到一個普通人的權利。
結合生活實例分析:生活中一位因車禍失去兒子的年輕婦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運,并稱之為“新時代的祥林嫂”。這種看法在中學生中有較大的代表性。因為學生沒有認識到這位年輕婦女悲劇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補充分析趣味性知識:古今婆媳關系之比較、遺產繼承問題。婦女對任何事情,任何處境,只有服從認命,不能有自己的選擇,所謂“婦者,服也”。四大繩索:族權,神權,夫權,政權。從一而終:民間說的“好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周易•恒》:“曰婦人貞潔,從一而終也。”舊三從四德:《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gōng即“女紅”、“女功”。指通常由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三綱五常:封建禮教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準。三綱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傳說不一,通常指仁、義、禮、智、信。五倫:舊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種倫理關系。(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兄弟有序、夫妻有別、朋友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