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與最后》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由話題引入正題的雜文一般寫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提示中心論點的方法。
3.體會本文深刻的含義:贊美“不恥最后”的精神,強調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才是中國將來的希望所在。
二、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預習要求
1.回憶學過的魯迅雜文。
2.詞語解釋。
處世金針:指做人的訣竅。
作鳥獸散:像受驚的鳥獸一樣四處逃散。
異口同聲:形容很多人說同樣的話。
如入無人之境:所向無敵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壞之徹底與迅速。
自知之明:透徹了解自己的能力。
3.質疑(質疑條寫上學號后交語文課代表)。
四、教學步驟
(一)交流預習并導入
1.回憶《論雷峰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兒塔〉序》等魯迅雜文的大體內容。小結:雜文有一種常見的寫法,就是以某個話題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開議論,提示出文章的主旨。本文以賽馬為話題,引出的議題是對某些中國人處世態度的議論,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態度?
2.介紹學生質疑(分整體、段落、詞句三個層次介紹),注意肯定同學的積極思考。提示:要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年代,要細細咀嚼有關詞句。
(二)閱讀理解
1.朗讀正音。
2.閱讀思考(教師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題)。
(1)中國人對“最先”的態度是什么?具體表現?心理依據?
(2)中國人對“最后”的態度是什么?具體表現?心理依據?
(3)魯迅先生認為這種民族心態造成了什么結果?
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然后分小組討論,在課堂上交流。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板書:
最先與最后
態度 具體表現 結果
對“最先”怕 “不為戎首”“不為禍始” 社會“不容易有改革”
“不為福先”(怕出頭) 國民“日見其卑怯”
對“最后”恥 見危機作鳥獸散,遇困難 敵人“如入無人之境”
中途放棄(缺韌性) 國家有難“土崩瓦解”
教師小結討論情況:從板書中我們可以了解作者的大體思路,即列舉出某些中國人的處世態度,批判其“怕出頭”“缺韌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
(三)讀讀議議,扣住具體語句深入體會(解答學生質疑)
第一小節 “為”:做、爭取;“恥”:以……為恥(文言用法)最后一句轉入正題,表示要發表議論。而“不幸”則表明了文章的批判態度。
第二小節 “不敢徑取”的原因是“不為福先”,凡事跟在別人后面求穩當。“日見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狀態就不正常了!叭铡笔俏难杂梅,作狀語,解釋為“一天天地”。這里提示了害怕“最先”的惡果。
“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不敢不恥最后”的理解:敢為“最先”是需要勇氣和膽略的,而處于“最后”,即處在劣勢或困境之中能否堅持奮斗,則更需要勇氣,更需要膽略。既然沒有勇氣“最先”,當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奮斗,害怕那些所謂的“公論家”嘲罵自己。這句話在結構上承上啟下,轉入進一步議論“不恥最后”。
第三小節 “這種競爭……又作別論”,批判了斤斤計較的民族劣根性,是魯迅先生的順手一擊。“偶有……”,強調國民缺乏“不恥最后”的奮斗精神,“大概是”諷刺嗤笑“不恥最后”的那些所謂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