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與最后》教學設計
第四小節(這小節比較難,讀得細些)“叛徒”特指反叛社會現實的志士。“所以”表明結果,也可以說是惡果,原因就在于某些中國人缺少“不恥最后”的韌勁,請學生用實例來充實文中的這組排比。“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荊軻、項羽、文天祥、譚嗣同。但“少有”畢竟造成民族精神墮落,民族命運出現危機。“自知之明”實為怒其不爭,對自身弱點麻木不仁。
第五小節 閱讀后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中心論點,不超過二十個字:具有“不恥最后”精神的人,才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四)作業
1.聽寫
即使不能有勝利的闖將,也應該有失敗的英雄;即使不能有速決的勝仗,也應該有韌性的反抗;即使不能有旌旗蔽空的大軍,也應該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即使不能有殺身成仁的志士,也應不缺“敢撫哭叛徒的吊客”。因為絕望的抗爭總勝于卑怯的茍活,戰敗的悲歌總勝于等死的哀哭。
2.給課文標題加上幾個字,反映作者的觀點
《敢為最先與更不恥最后》。
3.小評論
《我讀〈最先與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