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囚綠記》教案(精選13篇)

《囚綠記》教案

發布時間:2022-12-05

《囚綠記》教案(精選13篇)

《囚綠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抓住景物特征,明確“綠”的象征意義。

  2.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將情從景物中傳達出來。

  3.理解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抓住景物特征,明確“綠”的象征意義。

  2.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將情從景物中傳達出來。

  教學方法: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次讀到“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的腦海里就滿是綠色,想象在駘蕩的春風中,獨自漫步在一望無際的原野,那迷人的綠色,滌蕩了我心頭的郁悶,令我心情舒暢,悠閑恬淡。綠色是自然滿足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的禮物,使人愉悅,安寧,它是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現代散文家陸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今天我們一起跟著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的陸蠡隨綠漫步。點明課題:《囚綠記》,交代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生字正音

  二、釋題:

  大家在預習中知道了作者寫的東西是一種植物——常春藤?墒穷}目為什么不用“囚常春藤記”? 綠和常春藤之間又怎樣的聯系呢

  三、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綠的摯愛之情。

  1. 綠可憎可恨嗎?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快速朗讀課文。然后用一個詞概括回答。

  ——(因為他看見綠歡喜,愛綠——綠色是多寶貴的。。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現了作者對綠的愛意?

 。1)把文中作者愛綠、贊美綠的句子找出來。

  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先說出大致段落(5——7段),再找出具體句子

  ——綠色是多么的寶貴呀!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4個排比句,熱烈、奔放,高度評價這珍貴的綠色,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懷念、等焦、歡喜、盼等、急不暇擇、視同至寶——幾個詞強化我對綠的一往情深,一片癡情)

  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州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 ——形象地表達出綠給予“我”的快活和興奮,“我”對綠的依戀,綠是“我”的精神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5-6段,感受作者對綠的濃濃的愛意。

  3.在朗讀時,我們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么對綠——一株常春藤這么愛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7——11段,思考兩個問題:

  (1)作者是如何描寫筆下的常春藤?找出相關的句子并用波浪線劃出來。

  7段: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緣引他的繩索,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舒展有活力

  9段: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長得更快——蓬勃生長自由生長

  10段: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向著陽光、固執

  11段: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室內暗黑,生長、自由受限制,生命的尊嚴不可侵犯,不愿受限制

 。2)結合句子中的動詞分析常春藤有怎樣的特點?全班分成4組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概括常春藤特點的詞語,進一步深化感悟。

  形成板書:                          蓬勃

  綠    向陽

  固執 (執著)

  作者寫常春藤,就是抓住常春藤最突出的特征,并賦予它特殊的含義,因此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么那么愛綠,那就是: 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四、分析綠的象征意義

  1、作者為什么要賦予常春藤這樣的含義,而不是其他的含義,這和作者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齊讀12——14段,作者經歷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聯系13段的盧溝橋事件。穿插介紹陸蠡有關事跡:

  (1).寫于抗戰爆發之后,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上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日本人曾提審陸蠡,問: “你愛國嗎?” “愛國! “贊成南京政府(按:指汪偽政權)么?” “不贊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 “絕對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給他上了酷刑。

  2、“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為什么作者把綠比作人,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說說“綠囚”的象征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抑郁的深意?——民族的苦難,國人的囚禁

  ——“綠囚”的象征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課件5、6)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 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執著)——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教師明確:“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里,作者從“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仿佛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后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板書:呼喚自由和光明

  3、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作者一定會把綠(常春藤)釋放的。離開后,也一定會想念綠的。

  完成全文的感情變化思路:愛綠—— 囚綠——釋綠——思綠

  全班學生朗讀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含蓄地表現了他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五、課堂升華練習

  常春藤值得贊美,綠值得贊美,我們理解了常春藤的含義,理解了綠的含義,明白了作者用景物來表達情感的一片苦心,讓我們也跟隨作者發自內心的來贊美一下綠。仿照下面的形式,接寫一組句子,要求意思連貫完整。(不要求與原句字數相同)

 。1)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我開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開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如同_________________,如同_________________。

  六、歸納思想,總結全文。

  總結: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通過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綠”是永遠向著陽光,永不屈服黑暗的象征!熬G囚”象征著永不屈服于日寇鐵蹄的中國人民。

  六.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在課外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寫200字左右的關于堅強的文字。

  示例:  礁石(艾 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

《囚綠記》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 

  教學重點、難點 

  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 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柿?nbsp;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 組織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評價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態度。學生談完后,教師強調本文中所蘊藏的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讀,回答精要,不重復別人說過的內容。 學生可以帶有關的資料 

  第二塊:講述與綠藤的故事 1、組織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熟悉課文,再現作者與綠藤相處的情景。邀請兩三位學生上臺講。情境導入語: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恒地在演繹著生命的故事!肚艟G記》中,作者和綠藤間有著怎樣動人的鏡頭呢?請你熟讀課文后,用生動的語言(不看書本)來向大家講述一下作者與綠藤的故事。2、組織分析三位學生在講述故事重點內容安排上的共同點。3、提升學生的認識: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描繪綠藤的執著呢?綠藤象征什么?作者通過講述特與綠藤的故事到底要抒發哪些情感呢? 1、學生先熟悉課文,然后嘗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講故事。練習幾分鐘后,爭取上臺向全班同學講。語言要生動,表達要連貫。2、抓住共同點思考分析。結論提示:對綠藤的執著的描寫;作者對綠藤的感情。針對三個問題,可以查資料,可以與同桌討論分析。 為增強效果,可以用錄音機為部分同學配樂。 

  第三塊:再當評論家 1、組織學生圍繞課堂討論的重點為本文作批注。2、組織交流批注。 1、認真寫批注。2、大膽發言,積極交流。 要求學生批注要做得整潔,以便于自己復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能說出本文關鍵語句的含義。2、 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愛國情感。3、 能比較《綠》與《囚綠記》兩文在語言風格、作者抒發的感情等方面的異同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點;比較閱讀。 

  課前準備 學生查閱別人對《綠》、《囚綠記》的評論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 學生活動 備注 

  第一塊: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1、情境導入語: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有抱負的青年作家陸蠡的內心是壓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復雜的。文章的字里行間流露著他的種種情感。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走進他的心靈世界,抓住有關語句來剖析他的情感。2、組織交流批注 1、學生作批注。2、積極交流 部分重點提示:“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這段話如何理解?【分析】現實生活使“我”嘗到人生的挫折帶來的苦澀滋味,“我”的心中產生的苦悶、憂郁的情緒。但這可愛的“綠葉”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麗和愉悅,“我”暫時忘卻了痛苦和煩惱,沉浸在生命的寧靜與淡淡的喜悅中,并認識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挫折終會成為過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塊:比較閱讀 1、組織學生比較《綠》與《囚綠記》兩文在語言風格、作者抒發的感情等方面的異同點,要求寫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數在300字左右。2、組織交流 1、在筆記本上寫文學短評2、交流評價 

  布置作業: 閱讀《陸蠡故居》,作適當的批注。 

  附: 

  陸蠡故居 

  劉長春 

  我在天臺縣縣長任上的時候,曾經瞻仰過陸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橋鎮檢查工作,時間很充裕,便想起這兒曾是陸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賦應該是來自周圍的這片山水——這是我讀黑格爾《歷史地理》的一個啟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巖下村而去。 

  說陸蠡奇特,有一點兒根據。十歲時,他被人目為“神童”;上大學時讀的是機械工程專業,身后卻留下了“絕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時,翻譯了法國詩人兼小說家拉瑪爾丁的長篇小說《葛萊齊拉》與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羅亭》和《煙》等名著。第一次讀他的《竹刀》,那位無名的年輕人為了山民的利益將竹刀深插進*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將竹刀同樣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與坦然,就曾經讓我十分驚異。扳指計算著陸蠡的年齡,感受的卻是一個青年的強烈愛憎與勇于承擔的剛烈。那時我就覺得如此寫實的人生場景只能來自于生活,而無須什么深奧的技巧。一篇激動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說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來源于作家的那一顆心靈。陸蠡曾說:“世界上,應有更高貴的東西!备哔F的是心靈的性質。難怪李健吾先生作出這樣的評價:“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靈! 

  今天我終于走近了陸蠡,走進了這位作家生活過的實實在在的空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讓人覺得那樣地親切、熟稔而又充滿神秘。 

  這座始建于民國初期的三合院,屬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構架。推開大門,沒有聽到讀書聲,也沒有聽到孩子奔跑上氣不接下氣的喘息聲與銅鈴一樣的笑聲,昔日的喧鬧在時間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沒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陸蠡離開家門都已經數十年了,這里曾經有過的悲歡離合,如秋風掠過樹梢的一陣嘆息消失得無影無蹤。走過雜草叢生瓦礫滿地的天井,我忽然發現一株生長于石縫中的藤蘿,它舒展開折疊的綠葉,有如傾瀉的一道綠色瀑布,從東側屋外的墻頭飛流直下。我記得陸蠡是喜歡而且留戀于綠色的,他曾經寫下的《囚緣記》,也就是為了在孤獨中留住那片綠色和它對語,于是孤獨隨之消失在綠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與快樂。一個內向與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驚擾他的。輕輕的,我把腳步放輕,然后走進廳堂、登上樓閣,一眼又瞥見窗外挺立的山崗與終年不斷的溪流。當年,陸蠡就經常站在這里,眺望這山這水,相對無言,除了陶醉,還有在寧靜中自由放飛的憧憬。在杭州讀書,在廈門教書,在上海編書、寫作,多年在外漂泊。他總是“如懷戀母親似的惦記起故鄉的山水”,在它面前“總是可以照見我自己。”——因為故鄉的山水是進入他的靈魂與血液的東西。 

  我在這空落與破敗的院子里徘徊,墻外綠黃斑駁的楓樹在風中搖曳,夕陽的余暉映著一角青苔暗長的高墻,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來,也是在這條長長的圍廊上,曾經走過誰?曾經有誰邂逅?曾經有什么樣的撫今追昔?我進來時,大門早已緊閉,不,是虛掩著,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經古老。走出陸蠡故居,我對身邊的朋友說: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陸蠡? 

  陸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從此他就永遠沒有回來。 

  有家不歸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喪偶五年多后的陸蠡在上海“孤島”再婚。婚宴上,人們第一次看見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著酒壺不怎么嫻熟地為賓客斟酒。他本來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卻丟下一句使人一想起來便不禁要流淚的話:“等抗戰勝利了,我們要買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門口,任過路的人隨便痛飲!”八年抗戰,終于如他瞻望的那樣迎來了勝利,可是陸蠡卻在他婚后的兩個月后突然地失蹤了。 

  陸蠡的朋友巴金、黃源、柯靈、許杰等四處打聽他的下落,登了廣告尋人。聽說他進了南京的監獄,天氣冷了,怕他受凍,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結果退了回來,退件的理由是:查無此人。 

  有家不歸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來,我們才知道,他負責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憲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兩名員工,為了討回一個“公道”,他竟上門說理去了,一去從此不返。他的朋友吳朗西說過這樣一句話:“他的個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強暴的前面是不會低頭的。”陸蠡的死,想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個無名的年輕人,因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兩寸深了,差一點不曾透過對面。復抽出這竹刀,擲在地上,鄙夷地望著臂上涔涔的血,說:‘便是這樣’!薄砝锶缫唬啺讉魃,一個反抗壓迫者的形象,鐵骨錚錚地站到我的眼前。 

  陸蠡之文,一如陸蠡之人;陸蠡之人,亦如陸蠡之文。 

  從陸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著記憶的裂縫流動起來……一抬頭,眼前又見一條蜿蜒的清流,一條清澈的非常非常純粹可以照見人面與眉目的流水,那是始豐溪——天臺的母親河。它從大山發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陸蠡故居的門前,然后又在這屹立了億萬年的巖崗峭壁下,繞了一個小灣,挾帶著風聲與豪笑,直奔東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沒有再見陸蠡故居。難忘它,寫信給天臺的朋友讓他給我拍張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陸蠡故居更加頹敗了。它讓我長留一個遺憾:我在縣長任上時應該撥點款整修一下,派個人管理它,現在卻難以辦到了。在時間的風吹雨打下,在滿地落葉無人掃的時候,陸蠡烈士的故居還能堅持多久? 

  陸蠡的散文《囚綠記》,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這篇散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含不盡之意自在言外,他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自由的內心意訴之于外象。他的這種內心意訴沒有赤裸裸的直說,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而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正如黑格爾所說:“在具體的感性想象中顯現普遍性的真實!鄙⑽哪軐懙竭@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白,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囚綠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內涵。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4.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綦y點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艚虒W突破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查找有關贊美綠的文章,并將本文與之進行比較;查找有關抗戰前期中國歷史的資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與本課在寫法、語言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自己對于綠的認識,并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標出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以便共同討論。 2.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本文的寫作目的和贊美對象,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以人們對綠的認識導入  新課。2.朗讀教學,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1.進入新課學習。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散文。3.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4.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上節課所學的有關散文的知識,并請學生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從人們對綠的各種不同認識人手,導入  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現代散文作家陸蠡及其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歷史環境,然后放《囚綠記》的朗讀帶,或者教師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細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 學生活動1.根據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 2.積極發表自己對綠的認識和看法,如有的說“綠象征聲睨”,有的說“綠象征希望”,等等。 3.結合歷史知識想象當時社會惡劣的歷史環境,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交流自己對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認識;注意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朗讀技巧。 4.閱讀課文,劃出不能理解的字句,體會散文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這朝東的房間令人感到炎熱”,作者為什么還選擇“這朝東的房間”? 2.讓一位學生朗讀第五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贊美綠的,又如何形容其對綠色的渴望的。 3.提問:“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的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各自說明了綠色給人什么的感覺? 4.引導:作者是如此的愛綠,以致“忽然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作者為什么要“囚綠”?請同學們思考。 5.提問:作者“囚綠”后,常春藤的生長狀況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為什么感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惱怒它的固執”?學生活動1.思考問題,在課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2.把文中作者贊美綠的句子找出來:“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 3.回答教師的提問,結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地體會綠色給人的感覺。 4.帶著問題閱讀第八段,并說出自己的看法:“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保髡咛珢劬G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課文中的語言回答:“他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它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組織討論.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善意有時候是具有危險和破壞性的”。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代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對“善意有時是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愛,等等。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復習上課時教學內容,進入新課。 2.分析作者對綠的感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義。  4.引導學生比較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活動1.復習上課時所學知識,進入新課。 2.聽講,理解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3.聽講,把握文章的主旨。4.通過比較,了解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寫作特點。 一、朗讀本文,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以適當的節奏讀散文,回顧上節課的知識。 2.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由愛到囚的過程及其原因。學生活動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節所學的內容。 2.暢所欲言,結合生活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為什么最后讓綠囚恢復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誠摯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2.結合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分析,并總結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即由愛到囚再到釋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過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說明“綠囚”的象征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4.提問:聯系文章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說一說,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1.展開討論,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 2.通過教師的分析,進一步了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感受其變化的原因。 3.討論“綠囚”的象征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4.討論作者在本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分析本文作者的語言特點,結合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進行分析說明。 2.總結全文,對于敘事散文的一般特點進行總結和歸納,并與抒情散文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其區別。 學生活動1.結合教師的分析,理解課文的重點字句,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 2.把本文與以前學的散文進行比較,加深對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寫作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本節總結 本文是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代表作,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 課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間,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朗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內涵美。補充資料陸蠡(1908一1942),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幼時有“神童”之稱。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問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三個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樸,蘊藉而秀美。 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綠記》教案 篇4

  邱龍濤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

  教學重點、難點

  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 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組織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評價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態度。學生談完后,教師強調本文中所蘊藏的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讀,回答精要,不重復別人說過的內容。學生可以帶有關的資料

  第二塊:講述與綠藤的故事1、組織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熟悉課文,再現作者與綠藤相處的情景。邀請兩三位學生上臺講。情境導入  語: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恒地在演繹著生命的故事!肚艟G記》中,作者和綠藤間有著怎樣動人的鏡頭呢?請你熟讀課文后,用生動的語言(不看書本)來向大家講述一下作者與綠藤的故事。2、組織分析三位學生在講述故事重點內容安排上的共同點。3、提升學生的認識: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描繪綠藤的執著呢?綠藤象征什么?作者通過講述特與綠藤的故事到底要抒發哪些情感呢?1、學生先熟悉課文,然后嘗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講故事。練習幾分鐘后,爭取上臺向全班同學講。語言要生動,表達要連貫。2、抓住共同點思考分析。結論提示:對綠藤的執著的描寫;作者對綠藤的感情。針對三個問題,可以查資料,可以與同桌討論分析。為增強效果,可以用錄音機為部分同學配樂。

  第三塊:再當評論家1、組織學生圍繞課堂討論的重點為本文作批注。2、組織交流批注。1、認真寫批注。2、大膽發言,積極交流。要求學生批注要做得整潔,以便于自己復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說出本文關鍵語句的含義。2、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愛國情感。3、能比較《綠》與《囚綠記》兩文在語言風格、作者抒發的感情等方面的異同點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點;比較閱讀。

  課前準備學生查閱別人對《綠》、《囚綠記》的評論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1、情境導入  語: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有抱負的青年作家陸蠡的內心是壓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復雜的。文章的字里行間流露著他的種種情感。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走進他的心靈世界,抓住有關語句來剖析他的情感。2、組織交流批注1、學生作批注。2、積極交流部分重點提示:“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边@段話如何理解?【分析】現實生活使“我”嘗到人生的挫折帶來的苦澀滋味,“我”的心中產生的苦悶、憂郁的情緒。但這可愛的“綠葉”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麗和愉悅,“我”暫時忘卻了痛苦和煩惱,沉浸在生命的寧靜與淡淡的喜悅中,并認識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挫折終會成為過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塊:比較閱讀1、組織學生比較《綠》與《囚綠記》兩文在語言風格、作者抒發的感情等方面的異同點,要求寫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數在300字左右。2、組織交流1、在筆記本上寫文學短評2、交流評價

  布置作業 :閱讀《陸蠡故居》,作適當的批注。

  附:

  陸蠡故居

  劉長春

  我在天臺縣縣長任上的時候,曾經瞻仰過陸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橋鎮檢查工作,時間很充裕,便想起這兒曾是陸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賦應該是來自周圍的這片山水——這是我讀黑格爾《歷史地理》的一個啟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巖下村而去。

  說陸蠡奇特,有一點兒根據。十歲時,他被人目為“神童”;上大學時讀的是機械工程專業,身后卻留下了“絕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時,翻譯了法國詩人兼小說家拉瑪爾丁的長篇小說《葛萊齊拉》與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羅亭》和《煙》等名著。第一次讀他的《竹刀》,那位無名的年輕人為了山民的利益將竹刀深插進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將竹刀同樣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與坦然,就曾經讓我十分驚異。扳指計算著陸蠡的年齡,感受的卻是一個青年的強烈愛憎與勇于承擔的剛烈。那時我就覺得如此寫實的人生場景只能來自于生活,而無須什么深奧的技巧。一篇激動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說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來源于作家的那一顆心靈。陸蠡曾說:“世界上,應有更高貴的東西。”高貴的是心靈的性質。難怪李健吾先生作出這樣的評價:“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靈。”

  今天我終于走近了陸蠡,走進了這位作家生活過的實實在在的空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讓人覺得那樣地親切、熟稔而又充滿神秘。

  這座始建于民國初期的三合院,屬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構架。推開大門,沒有聽到讀書聲,也沒有聽到孩子奔跑上氣不接下氣的喘息聲與銅鈴一樣的笑聲,昔日的喧鬧在時間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沒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陸蠡離開家門都已經數十年了,這里曾經有過的悲歡離合,如秋風掠過樹梢的一陣嘆息消失得無影無蹤。走過雜草叢生瓦礫滿地的天井,我忽然發現一株生長于石縫中的藤蘿,它舒展開折疊的綠葉,有如傾瀉的一道綠色瀑布,從東側屋外的墻頭飛流直下。我記得陸蠡是喜歡而且留戀于綠色的,他曾經寫下的《囚緣記》,也就是為了在孤獨中留住那片綠色和它對語,于是孤獨隨之消失在綠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與快樂。一個內向與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驚擾他的。輕輕的,我把腳步放輕,然后走進廳堂、登上樓閣,一眼又瞥見窗外挺立的山崗與終年不斷的溪流。當年,陸蠡就經常站在這里,眺望這山這水,相對無言,除了陶醉,還有在寧靜中自由放飛的憧憬。在杭州讀書,在廈門教書,在上海編書、寫作,多年在外漂泊。他總是“如懷戀母親似的惦記起故鄉的山水”,在它面前“總是可以照見我自己!薄驗楣枢l的山水是進入他的靈魂與血液的東西。

  我在這空落與破敗的院子里徘徊,墻外綠黃斑駁的楓樹在風中搖曳,夕陽的余暉映著一角青苔暗長的高墻,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來,也是在這條長長的圍廊上,曾經走過誰?曾經有誰邂逅?曾經有什么樣的撫今追昔?我進來時,大門早已緊閉,不,是虛掩著,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經古老。走出陸蠡故居,我對身邊的朋友說: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陸蠡?

  陸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從此他就永遠沒有回來。

  有家不歸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喪偶五年多后的陸蠡在上!肮聧u”再婚;檠缟,人們第一次看見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著酒壺不怎么嫻熟地為賓客斟酒。他本來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卻丟下一句使人一想起來便不禁要流淚的話:“等抗戰勝利了,我們要買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門口,任過路的人隨便痛飲!”八年抗戰,終于如他瞻望的那樣迎來了勝利,可是陸蠡卻在他婚后的兩個月后突然地失蹤了。

  陸蠡的朋友巴金、黃源、柯靈、許杰等四處打聽他的下落,登了廣告尋人。聽說他進了南京的監獄,天氣冷了,怕他受凍,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結果退了回來,退件的理由是:查無此人。

  有家不歸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來,我們才知道,他負責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憲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兩名員工,為了討回一個“公道”,他竟上門說理去了,一去從此不返。他的朋友吳朗西說過這樣一句話:“他的個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強暴的前面是不會低頭的。”陸蠡的死,想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個無名的年輕人,因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兩寸深了,差一點不曾透過對面。復抽出這竹刀,擲在地上,鄙夷地望著臂上涔涔的血,說:‘便是這樣’。”——表里如一,簡白傳神,一個反抗壓迫者的形象,鐵骨錚錚地站到我的眼前。

  陸蠡之文,一如陸蠡之人;陸蠡之人,亦如陸蠡之文。

  從陸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著記憶的裂縫流動起來……一抬頭,眼前又見一條蜿蜒的清流,一條清澈的非常非常純粹可以照見人面與眉目的流水,那是始豐溪——天臺的母親河。它從大山發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陸蠡故居的門前,然后又在這屹立了億萬年的巖崗峭壁下,繞了一個小灣,挾帶著風聲與豪笑,直奔東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沒有再見陸蠡故居。難忘它,寫信給天臺的朋友讓他給我拍張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陸蠡故居更加頹敗了。它讓我長留一個遺憾:我在縣長任上時應該撥點款整修一下,派個人管理它,現在卻難以辦到了。在時間的風吹雨打下,在滿地落葉無人掃的時候,陸蠡烈士的故居還能堅持多久?

  陸蠡的散文《囚綠記》,寫作者在上海“孤島”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這篇散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含不盡之意自在言外,他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自由的內心意訴之于外象。他的這種內心意訴沒有赤裸裸的直說,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而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正如黑格爾所說:“在具體的感性想象中顯現普遍性的真實!鄙⑽哪軐懙竭@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白,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目標 

  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

  教學重點、難點

  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

  課前準備

  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

  與陸蠡相識

  組織學生自由發言談自己對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評價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態度。

  學生談完后,教師強調本文中所蘊藏的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讀,回答精要,不重復別人說過的內容。

  學生可以帶有關的資料

  第二塊:

  講述與綠藤的故事1、組織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熟悉課文,再現作者與綠藤相處的情景。邀請兩三位學生上臺講。

  情境導入  語: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恒地在演繹著生命的故事!肚艟G記》中,作者和綠藤間有著怎樣動人的鏡頭呢?請你熟讀課文后,用生動的語言(不看書本)來向大家講述一下作者與綠藤的故事。

  2、組織分析三位學生在講述故事重點內容安排上的共同點。

  3、提升學生的認識: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描繪綠藤的執著呢?綠藤象征什么?作者通過講述特與綠藤的故事到底要抒發哪些情感呢?

  1、學生先熟悉課文,然后嘗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講故事。練習幾分鐘后,爭取上臺向全班同學講。語言要生動,表達要連貫。

  2、抓住共同點思考分析。

  結論提示:對綠藤的執著的描寫;作者對綠藤的感情。

  針對三個問題,可以查資料,可以與同桌討論分析。

  為增強效果,可以用錄音機為部分同學配樂。

  第三塊:

  再當評論家

  1、組織學生圍繞課堂討論的重點為本文作批注。

  2、組織交流批注。

  1、認真寫批注。

  2、大膽發言,積極交流。

  要求學生批注要做得整潔,以便于自己復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說出本文關鍵語句的含義。

  2、能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愛國情感。

  3、能比較《綠》與《囚綠記》兩文在語言風格、作者抒發的感情等方面的異同點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特點;比較閱讀。

  課前準備

  學生查閱別人對《綠》、《囚綠記》的評論

  教學過程 

  教學情境

  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一塊:

  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1、情境導入  語: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有抱負的青年作家陸蠡的內心是壓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復雜的。文章的字里行間流露著他的種種情感。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走進他的心靈世界,抓住有關語句來剖析他的情感。

  2、組織交流批注

  1、學生作批注。

  2、積極交流部分重點提示:“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边@段話如何理解?

  【分析】現實生活使“我”嘗到人生的挫折帶來的苦澀滋味,“我”的心中產生的苦悶、憂郁的情緒。但這可愛的“綠葉”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麗和愉悅,“我”暫時忘卻了痛苦和煩惱,沉浸在生命的寧靜與淡淡的喜悅中,并認識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挫折終會成為過去,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二塊:

  比較閱讀

  1、組織學生比較《綠》與《囚綠記》兩文在語言風格、作者抒發的感情等方面的異同點,要求寫成小短文的形式,字數在300字左右。

  2、組織交流

  1、在筆記本上寫文學短評

  2、交流評價

  布置作業 :

  閱讀《陸蠡故居》,作適當的批注。

  附:

  陸蠡故居

  劉長春

  我在天臺縣縣長任上的時候,曾經瞻仰過陸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橋鎮檢查工作,時間很充裕,便想起這兒曾是陸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賦應該是來自周圍的這片山水——這是我讀黑格爾《歷史地理》的一個啟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巖下村而去。

  說陸蠡奇特,有一點兒根據。十歲時,他被人目為“神童”;上大學時讀的是機械工程專業,身后卻留下了“絕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時,翻譯了法國詩人兼小說家拉瑪爾丁的長篇小說《葛萊齊拉》與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羅亭》和《煙》等名著。第一次讀他的《竹刀》,那位無名的年輕人為了山民的利益將竹刀深插進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將竹刀同樣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與坦然,就曾經讓我十分驚異。扳指計算著陸蠡的年齡,感受的卻是一個青年的強烈愛憎與勇于承擔的剛烈。那時我就覺得如此寫實的人生場景只能來自于生活,而無須什么深奧的技巧。一篇激動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說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來源于作家的那一顆心靈。陸蠡曾說:“世界上,應有更高貴的東西!备哔F的是心靈的性質。難怪李健吾先生作出這樣的評價:“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靈。”

  今天我終于走近了陸蠡,走進了這位作家生活過的實實在在的空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讓人覺得那樣地親切、熟稔而又充滿神秘。

  這座始建于民國初期的三合院,屬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構架。推開大門,沒有聽到讀書聲,也沒有聽到孩子奔跑上氣不接下氣的喘息聲與銅鈴一樣的笑聲,昔日的喧鬧在時間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沒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陸蠡離開家門都已經數十年了,這里曾經有過的悲歡離合,如秋風掠過樹梢的一陣嘆息消失得無影無蹤。走過雜草叢生瓦礫滿地的天井,我忽然發現一株生長于石縫中的藤蘿,它舒展開折疊的綠葉,有如傾瀉的一道綠色瀑布,從東側屋外的墻頭飛流直下。我記得陸蠡是喜歡而且留戀于綠色的,他曾經寫下的《囚緣記》,也就是為了在孤獨中留住那片綠色和它對語,于是孤獨隨之消失在綠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與快樂。一個內向與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驚擾他的。輕輕的,我把腳步放輕,然后走進廳堂、登上樓閣,一眼又瞥見窗外挺立的山崗與終年不斷的溪流。當年,陸蠡就經常站在這里,眺望這山這水,相對無言,除了陶醉,還有在寧靜中自由放飛的憧憬。在杭州讀書,在廈門教書,在上海編書、寫作,多年在外漂泊。他總是“如懷戀母親似的惦記起故鄉的山水”,在它面前“總是可以照見我自己!薄驗楣枢l的山水是進入他的靈魂與血液的東西。

  我在這空落與破敗的院子里徘徊,墻外綠黃斑駁的楓樹在風中搖曳,夕陽的余暉映著一角青苔暗長的高墻,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來,也是在這條長長的圍廊上,曾經走過誰?曾經有誰邂逅?曾經有什么樣的撫今追昔?我進來時,大門早已緊閉,不,是虛掩著,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經古老。走出陸蠡故居,我對身邊的朋友說: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陸蠡?

  陸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從此他就永遠沒有回來。

  有家不歸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喪偶五年多后的陸蠡在上!肮聧u”再婚;檠缟,人們第一次看見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著酒壺不怎么嫻熟地為賓客斟酒。他本來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卻丟下一句使人一想起來便不禁要流淚的話:“等抗戰勝利了,我們要買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門口,任過路的人隨便痛飲!”八年抗戰,終于如他瞻望的那樣迎來了勝利,可是陸蠡卻在他婚后的兩個月后突然地失蹤了。

  陸蠡的朋友巴金、黃源、柯靈、許杰等四處打聽他的下落,登了廣告尋人。聽說他進了南京的監獄,天氣冷了,怕他受凍,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結果退了回來,退件的理由是:查無此人。

  有家不歸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來,我們才知道,他負責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憲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兩名員工,為了討回一個“公道”,他竟上門說理去了,一去從此不返。他的朋友吳朗西說過這樣一句話:“他的個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強暴的前面是不會低頭的!标戵坏乃,想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個無名的年輕人,因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兩寸深了,差一點不曾透過對面。復抽出這竹刀,擲在地上,鄙夷地望著臂上涔涔的血,說:‘便是這樣’。”——表里如一,簡白傳神,一個反抗壓迫者的形象,鐵骨錚錚地站到我的眼前。

  陸蠡之文,一如陸蠡之人;陸蠡之人,亦如陸蠡之文。

  從陸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著記憶的裂縫流動起來……一抬頭,眼前又見一條蜿蜒的清流,一條清澈的非常非常純粹可以照見人面與眉目的流水,那是始豐溪——天臺的母親河。它從大山發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陸蠡故居的門前,然后又在這屹立了億萬年的巖崗峭壁下,繞了一個小灣,挾帶著風聲與豪笑,直奔東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沒有再見陸蠡故居。難忘它,寫信給天臺的朋友讓他給我拍張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陸蠡故居更加頹敗了。它讓我長留一個遺憾:我在縣長任上時應該撥點款整修一下,派個人管理它,現在卻難以辦到了。在時間的風吹雨打下,在滿地落葉無人掃的時候,陸蠡烈士的故居還能堅持多久?

  陸蠡初期的散文集《海星》,多抒發自我的哀怨、幻想、沉思,歌唱童心的純真;此后散文集《竹刀》、《囚綠記》,敘事因素逐漸增強!端浴贰ⅰ稄R宿》、《嫁衣》寫農村婦女的不幸;《竹刀》以傳奇性的筆致歌唱山民的反抗;《囚綠記》真摯細膩、委婉含蓄地頌揚堅貞不屈、渴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抒發主觀情感,多取散文詩筆法,真摯純凈,精巧玲瓏(《海星》、《荷絲》),敘事寫人,布局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節奏自然(《燈》、《獨居者》)。

  囚綠記》教案設計

  南通市小海中學 楊宇紅

  課文出處: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第一單元第2課,語文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美。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2、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

  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 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蚪Y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 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 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 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 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 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 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

  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

  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

  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F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與友人創辦泉州語文學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學教書,同時開始寫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38年創辦科學、文化綜合性雜志《少年讀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1] [2] 下一頁  

《囚綠記》教案 篇5

  課題:囚綠記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

  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肚艟G記》是現代散文家陸蠡所寫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講述的是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歷程。在文章中,作者詳盡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這篇文章以小見大、借物抒情,把“綠”比喻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也象征著追求光明與自由的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整篇文章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真摯而熱烈的愛,教師要引領同學通過反復誦讀和感悟品味來把握文章的感情傾向,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本篇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閱讀方法的引導和對主題的深入探討兩個方面,其中閱讀方法主要突出朗誦在鑒賞文章中作用。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綠”的涵義。

  2.探討文章中以小見大、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布置預習任務,要求熟讀課文。

  2.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探究文章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頌。

  教學重點、難點

  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前準備

  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同學熟讀課文,通過網絡熟悉陸蠡其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的文化人是最講究骨氣的。文學史上就有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今天,我們要解讀的這位作家——陸蠡——也是一位寧死不屈的文化人。

 。ㄒ浴拔娜说墓菤狻币雽ψ髡叩暮喗,照應本單元學習過的內容)

  二、解題

  “囚”,囚住、囚禁之意;“綠”,自然的顏色,生命的象征。

 。热痪G色是生命的象征,為什么作者要囚住綠色?從文章的標題中尋找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文本閱讀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

  1.自由朗誦:找出作者“囚綠”的原因

 。◤娬{閱讀散文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2.教師巡視

  3.分析引導

 、賹W生找出“囚綠”的原因:真摯而熱烈的愛

 、谝龑W生分析本文思路:尋綠,觀綠,囚綠,釋綠,思綠

 、畚恼碌母星榛{:洋溢著對綠色、對生命的真摯而熱烈的愛

  四、品味鑒賞

  1.快速閱讀:找出文章中描寫綠藤的句子,說說作者寫出了綠色的哪些特點。

  2.學生品讀:

  示例:

  ①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此鯓由扉_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谒琅f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劭墒敲刻煸绯,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

 、芩鼭u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3.綠藤的特點:頑強、美麗、固執、不屈服。

  五、合作探究

  1.小組討論:作者為什么稱常青藤為“綠友”?談談你的理解。

  2.時代背景: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

  在這樣烽火連天、國難當頭的歲月里,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者為何能如此留戀專注于這常青藤呢?

 、僖孕∫姶,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趯ι淖鹬嘏c熱愛;

  ③表現了民族氣節,永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和自由。

  2.走近作者:

  陸蠡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以34歲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1942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軍搜查,當時陸蠡恰好外出,本應慶幸自己的脫險,但他出于責任感,獨自一人到捕房去問個究竟,結果被引渡到日本憲兵部。日本憲兵問他:“愛不愛國?”他說:“愛國!庇謫枺骸百澇刹毁澇赡暇┱俊彼f:“不贊成。”又問:“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國征服?”他斷然回答:“絕不能征服!比毡緫棻匏麘B度強硬,認為有政治背景,屢施酷刑,但他決不改口,結果吐血而亡。

  3.情感體驗:讀陸蠡像,談自己閱讀本文的感受。

  六、拓展練習

  課后練筆:觀察我們的校園,借助想象和聯想,寫一段描寫“綠色”的文字,字數不限。

  附:板書設計

《囚綠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2.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3.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整體感知 讀寫賞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看課件中的一幅圖“綠”,請同學設想在不同情況下觀“綠”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歡樂時、憂煩時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綠,當你看到它后,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發言)]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對物的感情,常有環境和情境的限制,從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與作者的感受,一定要關注寫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課題(板書:《囚綠記》陸蠡)

  3、感知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討論,引導學生再閱讀,互相提問、互相討論并達成共識,最后選幾名同學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交流。設計問題如下: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2、綠枝條有什么特點?

  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時,放幾幅圖片讓同學加深對寫作背景的認識。)

  二、釋題啟疑

  1、“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了起來。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流出“囚”的意思并與“綠”聯系起來)

  2、學生自讀

  要求:自由朗讀,找出“囚綠”的相關章節,并思考囚綠之前、之后又寫了什么?劃出關鍵詞、句。最后思考下為什么囚綠 ?

  三、研讀探究

  1、囚之意

 。1)囚綠寫在文章的8—12段

 。2)囚綠的本意

 、偎舻氖且恢κ裁礃拥木G?

  △綠的特點(生機勃勃)

  情境設想:如果是你,看到這枝綠,會怎樣?

 、谧髡咔艟G的本意是什么?[生邊讀邊找]

  △接近、親密、裝飾、比喻(8段)

  △從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樣的處境與心境?[ “一枝一葉總關情”,自然界的物總會觸動和激發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這份觸動和激發又會被文人附著在物上,從而形諸文字,當讀者去讀這個含情之物時,必然可從中琢磨出作者的處境和心境] (此處可以加詩句說明,那些古人用那些枝葉表達情感的)

  抑郁的心情、不順的人生;對愛、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和希望

  △小結:囚綠是因為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抑郁、不順心的人對愛、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動

  △ 鑒賞“牽”[作者為了得到這份愛、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個“牽”字](生討論)

  牽,讓我們想到人與人的牽手,無論悲傷與幸福,不管逆境與順境,都見證著一份真愛,相濡以沫,同心、同夢、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風雨同舟。雖然牽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動作,簡單、樸素,卻包含著寧靜、充實、滿足、安慰和體貼。 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見作者愛這枝綠之深。(有深意。表述要動情。說到學生心坎上去。)

  2、愛之深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還有哪些語句寫出了對這支綠的愛之深?

  △[因為歡喜這片綠,我才選定了這簡陋的小房間]選房

  △[熱情地歌頌綠(生命、希望、慰安、快樂)]歌頌

  △[“我”的心態(懷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擇、視同至室、綠葉和我對語、快活、留戀、歡喜)]心情

  △[對常春藤的細膩的美的描寫]描寫

 。2)本有愛撫,本是善意,愛之深卻換來一個“囚”字,你怎么認識作者的“囚”的行為?

  △對綠的愛與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

  △囚綠雖是愛意,但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他的思圖占有

  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和摧殘。[在愛與囚之間作者有著內心的矛盾]

  (3)作者內心情感的波動

  △綠的固執損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惱怒、魔念

  △綠的衰變讓我覺得它的可憐,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

  3.釋之理                                

  △作者囚住了綠可他得到“綠”了嗎?他的“囚綠”如償所愿,換得了與“綠”的親近嗎?

  9段的似乎“有”(“依舊”)和10段、11段的實際“無”和失去 [在愛與魔念之間,作者選擇了“釋”]

  (2)找出并理解作者“釋綠”時的動作與心情

  △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誠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禮贊

  △“釋”仍緣于對綠的愛,并多了一份對生命的尊重,對固執不屈精神的禮贊

  4.文之旨

  囚綠記,由愛到囚,由囚到釋,作者寫了一次生活中的經歷,對這枝綠的愛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象征意義:

 、偈裁词牵ㄈ纾好髟隆嗨;青松—堅貞;落花—流逝)

 、诼撓悼芍,“綠”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釋綠,證明作者最終還是善待生命的,同時也包涵著這種頑強抗爭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執著必將會換來自身命運的解放。

  綠字這四點做的好, 說的也透徹。

  四、作者情懷(此處補充介紹作者的有關知識)

  這既是在日寇鐵騎下中華民族命運和精神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陸蠡個人的精神寫照。正可謂“文如其人”。

  ※閱讀材料:陸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從此他就永遠沒有回來。

  有家不歸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喪偶五年多后的陸蠡在上海“孤島”再婚。婚宴上,人們第一次看見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著酒壺不怎么嫻熟地為賓客斟酒。他本來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卻丟下一句使人一想起來便不禁要流淚的話:“等抗戰勝利了,我們要買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門口,任過路的人隨便痛飲!”八年抗戰,終于如他瞻望的那樣迎來了勝利,可是陸蠡卻在他婚后的兩個月后突然地失蹤了。

  陸蠡的朋友巴金、黃源、柯靈、許杰等四處打聽他的下落,登了廣告尋人。聽說他進了南京的監獄,天氣冷了,怕他受凍,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結果退了回來,退件的理由是:查無此人。

  有家不歸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來,我們才知道,他負責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憲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兩名員工,為了討回一個“公道”,他竟上門說理去了,一去從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盡酷刑,日本人問:“你愛國嗎?”“我愛”“你認為日本能戰勝中國嗎?”“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據說,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氣強硬。)他的朋友吳朗西說過這樣一句話:“他的個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強暴的前面是不會低頭的。陸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愛,感召我至深的,就是這一股傻氣、正氣!标戵坏乃,想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陸蠡之文,一如陸蠡之人;陸蠡之人,亦如陸蠡之文。

  ----劉長春《陸蠡故居》

  △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靈——李健吾

  △他有優美的性格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曲,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巴金

  五、品讀聯想

  1、從文中任選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地方來誦讀

  2、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每繁茂蒼綠”。并且有了一次探問,“有一天,待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請你設想并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見面的情景。

  六、總結全課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這樣的自然之物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的生命之歌。綠色,在視覺上給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了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黃金的心”。正如陸蠡自己所說:“世界上,應有高貴的東西”。這高貴的,應是人的心靈。

  我想用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訴來結束今天的課:“我寧可照我的樣式說話而死,也不照你們的樣式說話而活。”“困難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為那比死跑得還要快些。”

  七、布置作業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習的地方。如:

 、傥恼碌慕Y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诮栉锸闱,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凵朴脭M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④文字表達細膩、質樸等。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教學后記

  寫在后面的話: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來說,我認為最重要一點是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教給學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導學生怎么樣地整體地把握文章的寫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詞一詞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見旨,把文章的整體美破壞無形。到最后學生:聽文不清,說文不暢,讀文無情,寫文無意,到如此地步,實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綠記》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 

  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 

  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與友人創辦泉州語文學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學教書,同時開始寫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業余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38年創辦科學、文化綜合性雜志《少年讀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陸蠡是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后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他的散文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出某種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誠、淳樸心靈的閃光,作品大都矚目現實社會和下層人民的貧窮疾苦,通過對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淳樸的優良品質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頌贊,表現出作家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和可貴品格。在藝術上,那鄉野泥土的氣息,憂郁動人的故事情調,優美清麗的文筆,嚴謹的構思,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文筆縝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誠摯、樸實。 

  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中國現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寫于1938年秋,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 

  【問題說明】 

  “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本文通過寫作者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過程,表現了作者對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課文分析】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發生的時間(1937年夏天)。單獨成段,說明這事情讓作者難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③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段解:作者介紹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墻壁、天棚、窗戶、窗簾,突出其簡陋的特點。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簿浣猓汗庹諘r間長,小屋內炎熱!尺@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⑥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的!簿浣猓何莺喡、狹小、炎熱而作者卻選擇了它,并且感到喜悅而滿足,給讀者留下懸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這房間*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⑦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⑧。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句解:選定此房的原因!钞敼⒗锏幕镉嬏嫖姨幄崃穗S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⑩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 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簿浣猓鹤髡哌@樣熱愛綠色,讓伙計感到非常驚奇! 

  段解:作者因為窗外有常春藤而選擇了此房居住。 

  綠色是多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樂!簿浣猓鹤髡呦矚g綠色的原因。〕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 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 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 。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 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段解:“我”懷著喜悅與滿足的心情選擇了這狹小而潮濕的房間是因為有一綹(liǔ)青藤為伴,不再孤獨,陌生的“我”與綠葉“對話”,忘記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樂的綠色滋潤“我”那顆等焦了的心。這一部分為下文寫“囚綠”作了充分鋪墊。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 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 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漂來花草的莖 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段解:綠色讓“我”快活地度過兩個月,讓“我”感悟到了綠色對處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 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 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 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 的聲音,婆娑 的擺舞。 

  段解:觀賞常春藤伸須展葉,變青變老、雨中擺舞,“我”感到慰安與希望。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 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 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 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 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段解:為了這綠色裝飾簡陋的房間,撫平抑郁的心情,點燃心靈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這綠色藤的兩枝柔條。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 ,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簿浣猓鹤髡呖釔劬G色是有淵源的。〕 

  段解:“囚綠”后,綠色枝條旺盛地生長景象,給“我”帶來了空前的喜悅。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句解:由“綠色”到“綠友”,稱呼的變化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涣私馕覍λ膼蹞,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墒俏仪粝底∷ 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對“綠友”愛之深,惱之切! 

  段解:“綠色”固執地向陽方向生長,辜負了“我”的愛撫與善意,損害了“我”的自尊心。惱恨后,我決定仍囚住它。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 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靈! 

  段解:青藤失去陽光后嫩黃、細瘦、嬌弱,“我”雖然產生了惻隱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風,我仍不肯放綠。 

  第二部分(8~11):囚綠。作者著(zhuó)意表現他囚綠的固執和青藤不甘被囚的執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 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離開北平時,恢復青藤的自由。 

  盧溝橋事件 發生了!簿浣猓狐c明寫作背景!硴奈业呐笥央姶呶亿s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 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 于烽煙四逼 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 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簿浣猓喊l自內心的對自由、光明的呼喚。〕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簿浣猓鹤T柑煜孪蛲饷骱妥杂傻娜说玫接谰眯腋!!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綠。作者“放綠”的同時是呼喚自由與光明。點出了文章的主題。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 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綠。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字詞詮釋】 

 、佟脖逼健潮本。 

 、凇补ⅲ▂ )〕舊時租期較長,房租論月計算的旅館。 

  ③〔丈〕長度單位,10尺等于1丈。 

 、堋睬丁匙xqi n。 

 、荨部晌贰晨膳隆 

  ⑦〔尺〕長度單位,一尺等于1/3米。 

 、狻财常╬i )見〕一眼看見。 

  〔了(liǎo)截〕明了簡單。 

  〔慰安〕使人心情安適。 

  〔涸(hé)轍(zhé)的魚〕在干涸車轍里的魚。涸,水干;枯竭。語出《莊子·外物》。 

  〔急不暇擇〕著急得沒有時間選擇。 

  〔至寶〕最好的寶物。 

  〔移徒(xǐ)〕移動;遷移。 

  〔莖〕讀j ng。 

  〔緣引〕引導。 

  〔揠(y )苗助長〕比喻不管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物弄糟。揠,拔。 

  〔淅瀝(x l )〕形容輕微的雨聲。 

  〔婆娑(su )〕盤旋舞蹈的樣子。 

  〔抑郁〕心情憤恨,不能訴說而煩悶。 

  〔蔥蘢(c nglóng)〕草木青翠茂盛。 

  〔猗(y )郁〕嘆詞,表贊美。也作“猗與”“猗歟”。 

  〔幽囚〕囚禁(j n)。 

  〔攀緣〕沿著物攀爬。 

  〔蕈菌(x nj n)〕高等菌類。生長在樹林里或草地上。 

  〔仍〕讀réng。 

  〔便是〕又是。 

  〔盧溝橋事件〕即“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盧溝橋發起進攻,中國軍隊予以還擊的事件。從此,中國開始了八年的抗日戰爭。盧溝橋,在北京市豐臺區,跨永定河(舊時稱盧溝河)上,為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變更(g ng)〕改變。 

  〔留連〕留戀不止,舍不得回去。 

  〔烽煙四逼〕戰爭四起。 

  〔開釋〕打開釋放。 

  〔重〕讀chóng。 

  【中心思想】 

  作者通過寫在孤旅生涯中“囚綠”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文章結構】 

  【寫法分析】 

 。1)結構精巧、變化多姿。文章以對“綠”的情感為線索,本文以賞綠、囚綠、放綠、思綠的結構,形成作品特有的節奏!百p綠”部分用大量篇幅極言對綠之愛,為“囚綠”鋪墊;接著用繁筆寫“囚綠”之執著,甚至在第9段還輕宕一筆,寫從前在鄉間草屋的事情,這些都是致力于表達對“綠友”的愛之深,以至惱之切。“囚綠”如此固執,卻為何又要“放綠”?“放綠”部分是文章主題所在。有前兩部分的恣情抒寫,步步“放縱”,到這一部分文意逆轉,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識地竭盡全力將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槳停,不僅造成了文勢的變化多姿,在主題的揭示上更是發人深省!八季G”部分雖只有短短三句話,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一枝青藤牽動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動了讀者的心靈。作者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讓讀者思索回味,去與作者一起創造作品的意義。結構的跌宕多姿,與作者的感情起伏相關聯。一篇題為《陸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說:“什么是散文的結構?有時候我想,節奏兩個字可以代替。節奏又從什么地方來?我想大概是從生命里來的吧。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這段文字說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節奏的關系,也可以看作是對這篇散文的恰當的詮釋。 

  (2)語言含蓄優美是這篇散文的特點。除第14段外,再如文章11~13段中,“我原打算七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每天須得留心……終于在一天早晨……”這里似在敘事,而在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離開故都的無奈盡含其中!芭R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罢渲亍币辉~,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向往。此外,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更加優美生動。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北扔魅纾骸拔覒涯罹G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反復如:“我開始了解……我開始了解……”“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擬人如:“有一天……會和我面生嗎?”等等。優美生動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為真切感人。 

  (3)借物抒情,以小見大,是這篇散文最顯著的特點。文章沒有故事,只是記敘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選定可以看到綠色的房間和“囚綠”“放綠”這樣幾個很小的生活細節,通過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蘊和豐富的哲理,在常見的綠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滿懷愛國激情的作者,正是從憂慮祖國大好河山的淪亡,而聯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吧。因此,他寫下本文,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他的眷戀,他的感嘆,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對常春藤的深情懷念里,熔鑄在層次分明、波瀾起伏的記述當中。 

 。4)文章語言優美、清麗,節奏舒緩,憂郁的色彩同表達的思想情緒十分融洽和諧。陸蠡在《囚綠記》序里說:“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一個靈魂!贝_實,他作品中進步的愛國愛民思想,是通過獨特的美學處理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讀他的作品,不僅感受到作家愛國主義感情在流動奔涌,而且在詩情畫意和清詞麗句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這種美學效果,與作品把對事物的樸實而簡約的敘寫和深摯的哲思融為一體,與作家讓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流露從而構成一種深遠而濃郁的意境,均不無關系!肚艟G記》的敘述是自然樸實的,描寫是簡約質樸的,情感也是誠摯而樸素的。作品樸實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淚,淳厚淡遠而又瑰麗的文筆里滲有和諧真醇的詩意。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個為祖國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吶喊的崇高形象和圣潔靈魂,在作家的娓娓敘寫中領悟到了深長的意味和濃郁的情思。而這些,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藝術魅力之所在。 

  【難點分析】 

  (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內容。 

  ①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表現作者和綠的心靈的相通。這里主要是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對這樣一個安寧、平和的環境的追求。從下文“囚綠”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動看,這時“我”對“綠”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谌耸窃谧匀恢猩L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作者認為,人是不能脫離自然環境的,而綠就是自然環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綠的環境之中的。當然,這里的綠是一種象征或雙關。 

  ③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 

  表達我對生命的活力的贊美。所謂“生的歡喜”,就是對富有生命力的東西的熱愛。作者認為面對蓬勃生機所產生的喜悅超過在任何時候所產生的喜悅。 

  (2)關于文章主題的理解。 

  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有幾種不完全一致的說法,如: 

 、僖猿4禾賮硐笳髯骷乙灾琳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追求光明的形象,從而表達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執著的愛國主義情懷。 

  ②因為愛一樣東西至于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共性,可愛而愚蠢。對于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來說,讓它生活在最適合的環境,即是一種真愛、最愛,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吧。 

 、劢栀澝莱4禾佟坝啦磺诤诎怠钡木,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三種理解既有同,又有異。我們認為,如下的歸納比較妥當:通過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第一種理解固然不錯,但作為一篇散文的主題似乎不宜包容太多。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還是象征整個中華民族呢?文章是表達自己的“不畏強暴、追求光明”呢,還是“渴求民族解放的執著的愛國主義情懷”呢?也應該突出其中的一個為好。兼而有之,則顯得分散。第二種理解似乎沒有分出文章的內蘊的輕重,尤其是沒有從特定的寫作背景去理解文章——而這一點作者又是特意加以強調的。說“我”“囚綠”是因為“愛一樣東西至于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共性,可愛而愚蠢”是可以的,說日本對于中國的侵略也是如此,則顯得輕浮。 

  【重點分析】 

  一 課文細致地描繪了常春藤在自由環境中活潑可愛的情貌和被囚禁后的反抗精神,從而顯現其令人敬仰的品格。課外查閱資料或請教老師,了解課文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所處的環境,從中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本文是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后寫的,作者回顧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在述說之中,有懊悔,有自責,表現出對常春藤品格的敬佩。在寫作本文時,打敗日本侵略者,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心的中國人的共同呼聲。陸蠡在這篇謳歌綠的文章中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二 課文除運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還運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請你仔細閱讀課文,畫出直接抒情的語句,圈點批注。 

 。1)“綠色是多寶貴的!……也視同至寶!薄苯觾A訴對綠的熱愛和渴盼,表現出作者對當時北方都市沉悶環境的厭倦和不滿,既指自然環境,也可以指當時的社會環境。 

 。2)“我拿綠色來裝飾……無聲的歌唱。”——一方面表達作者喜愛綠色就像喜愛生命,綠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時也為自己“囚綠”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執啊……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薄煿殖4禾,表達對綠的自省的心理活動,對綠的認識逐漸起了變化,但仍然不肯徹底改變自己的決定,很能反映作者對綠愛得“執著”。 

 。4)“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兩者的關系改變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關系,化為朋友。同時也隱含了作者對淪陷于敵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懷念。 

  三 讀書要讀出文字的內涵,下面這段話,隱含著怎樣的矛盾,你能說說嗎?全文中這樣的語句還有不少,再找出一兩處品味一番。 

  植物是多固執!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個句子寫出了作者對“囚綠”的自省,又不肯徹底自己決定的矛盾心理,更能反映作者對綠愛得“執著”。 

  課文中類似的句子還有很多,如“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边@句點明了自己一方面感到常春藤的“可憐”,同時又“仍舊不放走它”的矛盾心理,表現了對“綠”的摯愛。 

  四 有表情地朗讀課文中“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魔念在我中生長了”幾段文字。 

 。裕╆戵籟1908---1942]字圣泉,筆名陸敏,六角.浙江天臺人.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對 了,說翻譯家也不過分.曾翻譯俄屠格涅夫[羅亭],英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法拉芳登的[寓言詩]和拉馬丁的[希臘神話].

《囚綠記》教案 篇8

  教學目標:1.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2.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3.鞏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從品味關鍵句——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1、3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目標2是教學的難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征意義,而不只是結論的傳遞。教學方法:       從圈劃、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歲,堅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F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研讀課文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記述“囚綠”的經過! 、 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請快速閱讀課文,圈劃關鍵句(即那些寫行動的句子)這樣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綠”那樣用兩個字概括更好,這是任務一! 、 哪一段,哪幾段寫得特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記號,待會兒我們要好好朗讀和品味! 、圪|疑。有疑惑的地方打個問號! W生自讀、圈劃! 2.提問任務一  全班交流后明確:  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擇綠、近綠、囚綠、釋綠,這過程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聯系呢?  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作者對綠的愛,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一年后還在懷念并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3.剛才你在快速閱讀時,哪一段或哪幾段最打動你?我們來讀一下,好好品味! 別讀(說明理由)、散讀、全讀。  4.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么對綠——一株常春藤這么愛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作些批注! 、僮髡吖P下的綠有怎樣的特點呢?  ②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提示:應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烽煙四逼”。)  學生自讀、思考、圈劃、批注。  四人小組交流! ∪嘟涣鳎拷M推選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確概括綠特點的詞語,形成板書。  蓬勃  綠 向陽  固執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么那么愛綠,那就是:  學生小結: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這就是本文的主旨嗎?  學生回答: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征意義。  5.什么是象征?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  6.小結: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學生背誦,談自己的理解。)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恼沦F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借鑒! 7.我們從品味關鍵句入手,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快速讀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情思考的語句,從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系相似點,明確象征意義。  當我們自己寫作時,應在文章的顯要處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寫上凝聚自己感情體驗與理性思考的語句,使文章脈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業: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鑒賞學習的地方。如: 、傥恼碌慕Y構清晰,簡繁得當,各盡其妙! 、诮栉锸闱,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凵朴脭M人、比喻的修辭手法! 、芪淖直磉_細膩、質樸等。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教后隨想:  散文的閱讀鑒賞,是學生感到有難度的,尤其是平常課余閱讀文學作品較少的同學,更感到困難! 〗涍^一番思量,決定鞏固強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引導學生學會讀散文。  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寫的散文,讀懂它的難度更高些,由于抓準了關鍵,在一個個教學思考題的引導下,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確了本文的象征意義。學生也學會了該怎么讀這類散文。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流暢,且有深度,這得益于對作品特色和學生認知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充分尊重! 某浞旨訌妼W生主體地位角度看,教師語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導學生小結,那么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將更有利。

《囚綠記》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抒情線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重點、難點)

  3、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重點)

  課前準備:

  1、學生認真預習課文。

  2、學生合作搜集藝術家勇于面對苦難的例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

  要求學生用成語說出看后的感受。

  如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生機勃勃、朝氣蓬勃、

  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歡的顏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的顏色。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我們“求”之不得,可有人卻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緣由,請讓我們一起走進陸蠡的《囚綠記》

  二、研讀課文

  第一塊:與陸蠡相識

  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談作家作品。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

  陸蠡是一位真誠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F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第二塊:走近那抹綠

  1、綠是什么?“我”為什么如此熱愛這抹綠?

  (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

 。ňG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

  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2、為什么要“囚”綠?

  (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綠嗎?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

  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得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第三塊:評論那抹綠

  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對作者“囚綠”的行為,對這位被囚的“綠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后四個人討論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后寫的,作者回顧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將窗關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ㄒ驗榫G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因而將它囚。

  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撓;顯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小結: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征,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

  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實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民族的心靈。

  第四塊:拓展“那抹綠”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藝術家為例吧……

  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自由發言。應該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蘇軾、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總結語: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大都是純凈、復雜、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殺了,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自己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擁抱善良和純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一樣,在人生的風風雨雨里,讓生命之樹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結束語(生齊讀):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第五塊:抒寫“那抹綠”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

《囚綠記》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2、理解綠的象征意義,了解其象征手法。

  3、明確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聯系時代背景,把握課文的主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點撥法,整體感知課文。

  2、指導學生圈點批注,學習從文章標題和重點語句入手鑒賞寫景狀物的散文。

 。ǘ、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從品讀文章語言當中得到審美的享受,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ㄒ唬⒔虒W重點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作者由“愛綠”到“囚綠”再到“釋綠”的情感變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鑒賞方法。

 。ǘ⒔虒W難點

  讓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綠的象征意義,拓展延伸理解“釋綠”時人們思想上達到一種升華。

  從圈點、朗讀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通過學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

  有人說綠是自然色中生命意義的色調,提到綠人們就會聯想到生命和希望。當一抹綠出現在沙漠中時,當綠芽沖破險綻放綠意時,當無邊的綠色鋪面而來時,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種怎樣的感受,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我國現代作家陸蠡的一篇作品《囚綠記》。

 。ǘ、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陸考原,學名陸圣原,他從小就天資聰慧,具有“神童”之稱,是我國現代的散文家、翻譯家,1942年,他堅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之下,當時他才34歲。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綠記》。

 。ㄈ、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抗日戰爭時期,國難當頭,人民貧困,這一切使這個擁有遠大抱負的愛國青年感到焦灼不安與痛苦,因此讓他發出了要掙脫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吶喊。

 。ㄋ模、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囚綠記》中的標題能給我們帶來哪些信息?

  ——“囚”的意思是關起來,如囚徒、囚犯!扒艟G”說明把綠色囚禁起來!坝洝闭f明這是一篇記敘性散文。

  (2)、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朗讀欣賞一下這篇課文,并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

  ——綠是作者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綠”是作者把長春藤的兩條柔枝從窗子的破洞中牽進房間,叫它垂在自己的書桌上,以便時時欣賞,這樣做都是因為作者對綠的喜愛。

 。3)、劃分段落大意,用一個詞來概括出課文的內容和層次:

  兩種分法:

 、俜椒ㄒ,將文章分為五個層次:

  尋綠(1-4)→觀綠(5-7)→囚綠(8-12)→放綠(13)→懷綠(14)

 、诜椒ǘ,將文章分為四個層次:

  戀綠(1-7)→囚綠(8-12)→釋綠(13)→念綠(14)

 。4)、通過對課文的理解,作者對“綠”的情感有何變化,請討論并概括。

  ——情感變化:渴望→喜愛→獨占→放手→留戀

 。ㄎ澹、品味精彩語段

  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你們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有哪些呢?并作簡要分析。

  ——一下幾句為參考

 。1)、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第五段)

  ——此句前面說:“綠色是多寶貴的!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樂。”作者把綠色當作希望、幸福和快樂的象征。這里說“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說明了作者有觀綠、親綠的愿望,也說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舉目無親,正需要綠色來愉悅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靈。另外,這句話還對后面寫作者與綠枝條的“親密交往”起鋪墊作用。

 。2)、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與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第八段)

  ——這兩句話點明了綠色的象征意義和作者對綠色的摯愛。作者的贊美、歌頌之情蘊含其中。

 。3)、臨行前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第十三段)

  ——綠枝條與作者一道經受折磨,但最后都獲得自由。作者把綠枝條當作人來贊美、歌頌,其實是對一種堅強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認定和追求!安磺诤诎怠笔菍G枝條的稱贊,也是作者自己心靈的寫照。

  (六)、合作探究,深化感悟

 。1)、作者為什么對綠——對一株常春藤那么的喜愛呢?

  ——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己見;因為綠使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愛常春藤。

 。2)、作者筆下的綠具有什么樣的特點,請用幾個詞來概括?

  ——蓬勃、向陽、固執(板書)

 。3)、結合綠的特點,聯系當時的背景,說說“綠”的象征意義?

  提示:象征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地運用象征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簡單的說這種寓深刻的思想內涵于平凡的事物,好像是寫“此”,實際上讓人感受是在寫“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當時的背景:盧溝橋事件發生,烽煙四起(文章第十三段)

  ——綠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堅強不屈的抗敵精神的象征。

 。ㄆ撸、拓展研究

  1、讓學生談談生活中我們對自己喜愛的人或事物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提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為喜愛花的艷麗芬芳,便折花賞玩;因為喜愛鳥的清脆歌喉,便將它囚于籠中;因為喜愛山的清新翠綠,便結伴游玩,卻給它留下一片狼藉。而人與人之間的“愛”更是復雜。父母愛子女,百般呵護,卻舍不得讓他們去飛、去闖、去受苦;老師愛學生,傾囊相授,卻在無意間左右著學生,束縛著他們個性的發展。于是我們明白,不是所有的愛都能帶來溫暖,不是所有的愛都能滋潤心田,有時,愛是一種傷害!愛不是控制、掌握和囚禁,而需要提供更大的空間,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

  四、小結

  作者喜歡綠,寫出了綠的蓬勃向上、充滿生機,永遠向著陽光、固執的特點,把綠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和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象征。這種托物言志、以小見大的寫法值得我們我以為人學習。

  五、板書

  囚綠記

  --------陸蠡

  一、方法一,將文章分為五個層次:

  尋綠(1-4)→觀綠(5-7)→囚綠(8-12)→放綠(13)→懷綠(14)

  方法二,將文章分為四個層次:

  戀綠(1-7)→囚綠(8-12)→釋綠(13)→念綠(14)

  二、作者的情感變化

  情感變化:渴望→喜愛→獨占→放手→留戀

  三、綠的特點

  蓬勃、向陽、固執

  四、綠的象征意義

  綠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堅強不屈的抗敵精神的象征。

  六、作業

  1、同學們,本文寫了對綠的愛,請另寫一種顏色,賦予它一種情感和象征意義。題目自擬,200字左右。

  ——提示:紅色象征熱情,黃色象征富貴,白色象征純潔,金色象征高貴,藍色象征平靜等。

《囚綠記》教案 篇11

  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這篇散文中講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學習這篇文章,我們將——

  1.從把握文章主旨入手,弄清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再透過這種結構形式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2.多讀,通過與作品的直接對話,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并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走近作者

  一、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我國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原名陸圣泉,浙江天臺人。

  二、作品信息

  《囚綠記》是20世紀30年代的作品。

  三、相關知識

  《囚綠由》序

  我羨慕兩種人。

  一種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熱情,敏銳的感覺,率真的天性。他們往往是理想者,預言者,白晝夢者。他們游弋于美麗的幻境中,他們生活在理想之國里。他們有無窮盡的明日和春天。他們是幸福的。

  另一種具有冷靜的思維,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堅強的意志。他們往往是實行者,工作者,實事求是的人。他們墾辟自己的園地,他們的生活從不離開現實。他們有無止境的樂趣和成就。他們是幸福的。

  前者是詩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學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師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羨慕這兩種性格。

  反觀我自己?

  兩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隸,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沖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著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我歡喜幻想,我愛做夢,而我未失去動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我愛松弛靈魂的約束,讓它邀游空際,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覺觸到土地的堅實。我構設許多崇高的理想,卻不能游說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擬許多美麗的計劃,仍不能勸誘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為難。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靜;我想學習聰明,結果是弄巧成拙。我奔去我所喜悅的我所寶貴的,而保留住我所應當忘去的應當摒除的;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讓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頭。這矛盾和 (jiāo gé,交錯),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個不幸的賣藝者。當命運的意志命我雙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擔子,強迫我緣走窄小的生命的繩索,我是多么戰兢!為了不使自己傾跌,我竭力保持兩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時候便移動腳步,取得一個新立足點,或者是每次移動腳步時,更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這時刻變換的將失未失的平衡中,在這矛盾和 中,我聽到我內心抱怨的聲音。有時我想把它記錄下來,這心靈起伏的痕跡。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一個靈魂;而從衣服上面并不能窺見靈魂,我借文采的衣裳來逃避穿透我的評判者的銳利的眼睛。我永遠是膽小的孩子,說出心事來總有幾分羞怯。

  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內心的呼聲。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寫的。在這時期內敢于把它編成集子問世,是基于對讀者的寬容的信賴的。

  至今還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寫序。寫這序,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寫什么了。

  1940年6月25日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礙

  1.字音字形

  急不暇(xiá)擇    移徙(xǐ)      揠(yà)苗助長

  淅瀝(xī lì)     涸轍(hé zhé)    猗(yī)郁

  2.詞語注釋

  [高廣] 房間的高度和廣度,即空間大小。

  [可畏] 指令人畏懼。

  [了截] 明了簡單。

  [爽直] 直爽。

  [至寶] 最珍貴的寶物。

  [安頓] 指居住、安置下來。

  [留戀] 不忍離開或舍棄。

  [緣引] 攀緣,牽引。

  [觸動] 指引發、激起、打動。

  [抑郁] 壓抑憂郁的心情。

  [攀緣]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還可指依附、投*。

  [固執] 堅持己見,不肯變通。

  [烽煙] 烽火臺報警之煙。也借指戰爭。

  [珍重] 指充滿愛惜、鄭重的心情。

  [繁茂] 繁密茂盛。

  3.同義詞辨析

  固執  頑固

  兩個詞都可做形容詞,都有堅持、不肯改變的意思。

  主要區別:“固執”指堅持己見,不肯改變。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語、行為等,可以做動詞用,如:固執己見!邦B固”為貶義詞,程度比“固執”深: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如:頑固守舊,頑固不化。②指在政治立場上堅持錯誤,不肯改變,如:頑固分子。③不易制伏或改變,如:這種病很頑固,要根治不容易!邦B固”沒有動詞用法。

  本課例句:“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

  二、整體解讀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濕的地面,紙糊的墻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卷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十一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里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于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的。

  這房間*南的墻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進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到我房里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里的伙計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計都驚奇了。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籠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綠,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后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里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墒俏仪粝底∷耘f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更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

  第一至七段,賞綠。作者用濃墨抒寫了對青藤的喜愛之情。因歡喜窗前的這一片綠影,“我”懷著“喜悅與滿足”的心情選定了高廣不過一丈而且地面潮濕的小房間;因為有一綹青藤為伴,于是孤獨的“我”“并不感到孤獨”,陌生的“我”有了綠葉與之“對語”,可以“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天天看著它“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忘記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

  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的綠色,滋潤了一顆等焦了的心。這一部分為下一部分寫“囚綠”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八至十一段,囚綠。作者著意表現他囚綠的固執和青藤不甘被囚的執著。為了讓綠色與自己“更接近”,“更親密”,作者要囚住這綠色,拿綠色來裝飾自己簡陋的房間,裝飾自己過于抑郁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華”,要它為自己作無聲的歌唱。他從案前的枝條中發現了“生的歡喜”,這一綹青藤成了他的“綠友”。他愛綠至極,即使他了解自己的愛撫和善意,使他的“綠友”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但仍固執地要“囚系住它”。而被幽囚的常春藤“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哪怕枝葉病損,仍執著地“永遠向著陽光生長”。這些描寫,使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青藤形象躍然紙上。這一部分繼續為下文張本蓄勢。

  第十二、十三段,放綠。這一部分的“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精彩的一筆,點明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燭炬點亮全篇,突現出文章的主題。在這里,那一綹青藤仿佛獲得了靈性,它那頑強抗爭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執著,使作者從中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

  第十四段,思綠。在遙遠的南方,作者思念著他的圓窗和他的“綠友”,含蓄地表達了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三、問題研討

  1.閱讀第八、九段,畫出文段中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并聯系上下文,說說每個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達作用。

  甲生:“我因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這句是比喻,把作者渴望綠、愛綠至極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乙生:“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這句是排比,把青藤頑強抗爭、不屈不撓的精神展現在人們眼前。

  師評:你們說得都很好,我再補充一句!拔夷镁G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這句是反復,含蓄優美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抒發了作者對“綠”的美好情感,真切感人。

  2.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本文結構上的特點。

  結構精巧,變化多端是這篇散文的特點。文章以對“綠”的情感為線索,按賞綠、囚綠、放綠、思綠來建構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節奏。“賞綠”部分用大量篇幅極言對綠之愛,為“囚綠”作鋪墊。接著,用繁筆寫“囚綠”之執著,甚至在第九段還輕宕一筆,寫從前在鄉間草屋的事情,這些都是致力于表達對“綠友”的愛之深,以至惱之切!扒艟G”如此固執,卻為何又要“放綠”?“放綠”部分是文章主題所在。有前兩部分的恣情抒寫,步步“放縱”,到這一部分文意逆轉,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識地竭盡全力將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槳停,不僅造成了文勢的變化多姿,在主題的揭示上更是發人深省!八季G”部分雖只有短短三句話,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一枝青藤牽動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動了讀者的心靈。作者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讓讀者去思索回味。結構的跌宕多姿,與作者的感情起伏相關聯。

  3.請寫出本文的結構提綱。

  ①識綠——喜悅

 、谫澗G——留戀

 、矍艟G——愛憐

  ④放綠——祝福

  ⑤念綠——懷念

  四、語言品析

  1.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這段敘事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這里似在敘事,而在字里行間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離開故都的無奈盡含其中。

  2.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體會粗體詞的含義。)

  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罢渲亍币辉~,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向往。

  體味這句話的語言含蓄優美。

  由“綠囚”到“囚人”詞義的轉移,對故事的內容有什么變化?

  體驗活動

  1.在深秋,哪些樹的葉子還很稠密?哪些樹的葉子已經稀疏?哪些樹的葉子呈黃色?哪些樹的葉子呈紅色?

  2.晴天和雨天,這些樹葉有無變化?在刮風的天氣和無風的天氣,樹葉各是怎樣落到地面的?

  3.還未落的葉子留在了樹的什么位置?就一只枝丫來看,是末梢的葉子先落,還是*近主干的葉子先落?

  4.你喜歡深秋季節的黃葉和紅葉嗎?為什么?

  一篇題為“陸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說:“什么是散文的結構?有時候我想,‘節奏’兩個字可以代替。節奏又從什么地方來?我想大概是從生命里來吧。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边@段文字說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節奏的關系,也可以看作對這篇散文的恰當的詮釋。

  練習全解

  一、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我”“囚綠”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最后“我”又讓“綠囚”恢復了自由?

  為了讓綠色與自己“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囚住這綠色,“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華”,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拔摇睆陌盖暗闹l中發出了“生的歡喜”,這一綹青藤成了“我”的“綠友”。“我”愛綠至極,即使它不了解“我”的愛撫和善意,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但仍固執地還要“囚系住它”。而被幽囚的常春藤,“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哪怕枝葉病損,仍執著地“永遠向著陽光生長”。這些描寫,為表現青藤的性格染上濃重的感情色彩,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青藤形象躍然紙上。如果說“我”原想在離開的時候恢復“綠友”的自由,是由于對它的摯愛,那么,后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卻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2.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聯系文中交代的歷史背景說一說。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這一句話點明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燭炬點亮全篇,突現出文章的主題。由于“盧溝橋事件”的發生,作者原打算七月尾回南去,而才到七月中旬,就“不能再流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了。因此,就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發了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聯系上下文,說說下列句中粗體詞語的深刻含義。

  1.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注意不僅要聯系青藤的特點考慮,而且要聯系作者的處境與心情來回答。

  2.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一詞,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向往。

《囚綠記》教案 篇12

  《囚綠記》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內涵。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3.設計問題,結合學生對“綠”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本文作者對“綠”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發的對不屈服于黑暗、頑強抗爭的精神的贊美。

  4.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2.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尤其注意節奏和語氣的運用。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內涵美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1.理解“綠”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教學突破

  1.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分組討論“我心中的綠”。

  2.通過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查找有關贊美綠的文章,并將本文與之進行比較;查找有關抗戰前期中國歷史的資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與本課在寫法、語言上進行比較。

  ◆學生準備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自己對于綠的認識,并與作者的認識進行比較;標出課文中難理解的字詞句,以便共同討論。

  2.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準確地把握本文的寫作目的和贊美對象,同時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以人們對綠的認識導入新課。

  2.朗讀教學,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

  1.進入新課學習。

  2.學習有感情地朗讀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詞技巧。

  4.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上節課所學的有關散文的知識,并請學生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從人們對綠的各種不同認識人手,導入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介紹現代散文作家陸蠡及其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歷史環境,然后放《囚綠記》的朗讀帶,或者教師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默讀課文,細細體會文章表達的意境。

  學生活動

  1.根據所學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

  2.積極發表自己對綠的認識和看法,如有的說“綠象征聲睨”,有的說“綠象征希望”,等等。

  3.結合歷史知識想象當時社會惡劣的歷史環境,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交流自己對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認識;注意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及朗讀技巧。

  4.閱讀課文,劃出不能理解的字句,體會散文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這朝東的房間令人感到炎熱”,作者為什么還選擇“這朝東的房間”?

  2.讓一位學生朗讀第五段,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贊美綠的,又如何形容其對綠色的渴望的。

  3.提問:“我開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洲的歡喜,我開始了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的花草的莖葉的歡喜”各自說明了綠色給人什么的感覺?

  4.引導:作者是如此的愛綠,以致“忽然有了一種自私的念頭”。作者為什么要“囚綠”?請同學們思考。

  5.提問:作者“囚綠”后,常春藤的生長狀況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為什么感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惱怒它的固執” ?

  學生活動

  1.思考問題,在課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

  2.把文中作者贊美綠的句子找出來:“綠色是多么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從中感受作者對綠的喜愛和深情。

  3.回答教師的提問,結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地體會綠色給人的感覺。

  4.帶著問題閱讀第八段,并說出自己的看法:“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作者太愛綠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課文中的語言回答:“他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它漸漸失去了清蒼的顏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組織討論.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善意有時候是具有危險和破壞性的”。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代表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對“善意有時是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愛,等等。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復習上課時教學內容,進入新課。

  2.分析作者對綠的感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義。

  4.引導學生比較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寫作特點。

  學生活動

  1.復習上課時所學知識,進入新課。

  2.聽講,理解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3.聽講,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過比較,了解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寫作特點。

  一、朗讀本文,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以適當的節奏讀散文,回顧上節課的知識。

  2.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由愛到囚的過程及其原因。

  學生活動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節所學的內容。

  2.暢所欲言,結合生活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為什么最后讓綠囚恢復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誠摯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2.結合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分析,并總結作者對綠的感情變化,即由愛到囚再到釋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過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說明“綠囚”的象征意義。(可組織學生討論)

  4.提問:聯系文章中交待的歷史背景說一說,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

  1.展開討論,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愛綠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動了。

  2.通過教師的分析,進一步了解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感受其變化的原因。

  3.討論“綠囚”的象征意義,如代表了當時不怕任何黑暗勢力的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作者也被這種精神所折服)

  4.討論作者在本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手法。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 (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分析本文作者的語言特點,結合學生難以理解的字句進行分析說明。

  2.總結全文,對于敘事散文的一般特點進行總結和歸納,并與抒情散文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其區別。

  學生活動

  1.結合教師的分析,理解課文的重點字句,把握本文的語言特點。

  2.把本文與以前學的散文進行比較,加深對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寫作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的理解。

  本節總結

  本文是現代散文家陸蠡的代表作,寫作者在上!肮聧u”時期,懷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兩枝碧綠的長青藤被自己牽進迎窗的案頭,然而這“囚進”屋里的綠藤,尖端仍朝著窗外的陽光,顏色卻一天天變得萎黃,枝條也細瘦起來。直至抗戰爆發,作者被迫南歸,才將這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釋放,并真誠祝福它繁茂蒼綠。

  課文寫的是“囚綠”的故事,實際上是贊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頌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也是作者期望淪陷的祖國山河早日擺脫日寇黑暗統治、重獲光明的內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兩枝綠藤的想象描寫,啟人聯想,讓人尋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筆,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給人留下思維空間,把人引向一個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朗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補充資料

  陸蠡 (1908一1942),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幼時有“神童”之稱。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問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三個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樸,蘊藉而秀美。

  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綠記》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朗讀以悟情 品析以釋旨 續寫以練筆

  【教學方法】

  整體感知 讀寫賞悟

  【教學過程】

  教師:板書課題并釋題

  提問:1、“囚”是什么意思?

  2、“綠”是指什么?

  學生:綠色的常春藤

  師:那么“囚綠”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話回答)

  生: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

  二、選讀語段,體悟感情

  師: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這樣做表現了他對“綠”有怎么樣的感情嗎?

  生(思考、在文中勾畫)回答:喜愛

  師:請你找出文中體現作者對綠喜愛的語段內容,并醞釀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讀出來。

  師:根據情況組織全班朗讀,并對朗讀予以指導。

  師:看來每位同學都有了自己的讀書方法,我發現在這些不同的方法中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要先通讀全文,對文章的大意有個了解。那么,下面就請讀法相近的同學自行組成學習小組,先通讀全文,掃除文字障礙。然后商量一個“切入點”,共同學習探究。好嗎?

  生:(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組成了8個學習小組,課堂先是一片沉靜,學生都在讀文。隨即聲音漸出,開始了小組學習。在此時,我走動于各個小組之中,了解學習進程,解答問題。)

  師:先請各個小組交流一下本小組學習課文的切入點是什么。

  生1:我們小組是以作者對常春藤態度的變化作為切入點來學習的。

  師:很好,這是一個很好的線索。閱讀散文,抓線索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生2:我們小組是以圍繞常春藤來學習的。

  師:你是說,你們小組主要賞讀了文中有關常春藤的描寫,并從中感悟文章的主旨的嗎?

  生:是的。

  師:嗯,非常好。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點”。.還有哪個小組來說?

  生3:我們小組是扣住題目中的“囚”字為學習的切入點的。

  師:很聰明啊!扒簟弊挚梢匝苌龊芏鄦栴},而這些問題搞清楚了,文章的主旨也就出來了。還有別的切入點嗎?

  生4:我們小組是以文章語言為切入點,在賞析的過程中總結文章的主旨的。

  師:不錯。本文的語言的確是很精美的,而且滿含著作者的情感。這是一個很有效的閱讀方法。還有嗎?

  生5:我們是抓住了歷史來讀的。

  師:你的意思是說,以探究文章的“背景”為切入點來學習課文的嗎?

  生:是的。

  師:很好!不過,這里我想給你一個補充。所謂的背景,不僅僅是指寫作的時代背景,還包括作者當時所處的生存環境和個人情感狀態。這些“個人背景”也可以幫助我們來很好的把握課文的主旨。

  師:常言道:“條條大道通羅馬!毕旅嫖覀兙驼垙耐瑯忧腥朦c研讀課文的小組分別來交流你們的學習所得,看我們對文章主旨的認識是否也是殊途同歸的。

  生1:文章一開始講到作者選擇了一個很不好的房間,完全是因為對常春藤的喜愛。所以,作者一開始對常春藤的感情是“喜愛”。

  師:你能把能表現這種喜愛之情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嗎?(板書:喜愛)

  生1(讀)。后來由于太喜歡了,作者就把常春藤牽到房間里了。

  師:那感情發展到了哪個階段了呢?你能概括嗎?

  生1:非常喜愛。

  生2:熱愛。

  生3:文中有個詞語很好,是“自私”。這種愛是自私的。所以,作者的感情由喜愛發展到了想占有它。

  師:很好。(板書:占有。)

  生1:再后來作者看到常春藤向外生長,就有些惱怒了。但在他離開北平的時候,還是放了它,并且對它充滿了敬佩之情,說它“永不屈服于黑暗”。

  生2:我覺得她沒有說全。作者惱怒之后,看到常春藤幾近枯萎了,心里充滿了歉疚。所以,這條線索中還應該增加一個“愧疚”。最后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他有說“懷念綠友”,所以,作者對常春藤最后的感情是“懷念”。

  三、圈畫語句,品悟文旨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那么,作者為何對綠有如此之情,請你從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

  生: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也⒉桓械焦陋殻夷镁G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生:齊聲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師:還有沒有其它的緣故呢?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作品寫作背景時間的語句。

  生: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終于在一天早晨……。離開北平一些年了。……

  師:哪個同學能說說中國的這段歷史呢?

  生:口述盧溝橋事變

  生2:補充

  師:面對列強入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能無動于衷嗎?他寫這篇文章真得就沒“別有用心”嗎?請你從文中圈畫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語句,然后在文旁進行批注。

  生:小組先進行討論圈畫出“言外之意”的語句。

  生:然后各人再進行批注。

  生:朗讀交流批注情況,教師作好點拔小結。

  生:填寫句子:

  作者通過寫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綠”的小故事,通過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下面,我們結合課文續寫一段話,鍛煉寫作能力

  生:作者離開北平之時: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請你結合文意,接著這句話“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見陽光的情態”。

  生:交流寫作情況,全班展開大討論,對于好詞好句,全體同學之間展開賞析,并共選擇優刊登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

  生:結合交流寫作情況,以“囚——記”為題目,創作文章。

《囚綠記》教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關于《囚綠記》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2、過程與方法:利用文題引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品味文中的優美語句,注重審美體驗。...

  • 《囚綠記》教案(通用18篇)

    【學習目標】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作者簡介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F代散文作家、翻譯家。...

  • 《囚綠記》教案(精選18篇)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教學重點、難點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柿?nbsp;教學過程教學情境教師組織學生...

  • 《囚綠記》教案(精選22篇)

    【學習目標】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作者簡介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F代散文作家、翻譯家。...

  • 《囚綠記》教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教學重點、難點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 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資料教學過程教學情境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第一...

  • 囚綠記教案(精選9篇)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教學重點、難點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柿?nbsp;教學過程教學情境教師組織學生...

  • 《囚綠記》教案

    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抒情線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重點、難點) 3、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重點) 課前準備: 1、學生認真預習課文。 2、學生合作搜集藝術家勇于面對苦難的例子。教學時數:一課時。...

  • 《囚綠記》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

  • 《囚綠記》教案

    課題:囚綠記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囚綠記》是現代散文家陸蠡所寫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講述的是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歷程。...

  • 《囚綠記》教案2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教學重點、難點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柿?nbsp;教學過程教學情境教師組織學生...

  • 《囚綠記》教案3

    【學習目標】1.積累字詞,了解文章結構,把握主旨。2.反復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語言風格。作者簡介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

  • 《囚綠記》教案6

    教學目標:1.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2.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

  • 囚綠記(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邱龍濤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能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種種符號給文章作批注教學重點、難點1、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作者與綠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 課前準備讓學生查找陸蠡的有關資料教學過程教學情境教師組織...

  • 2、囚綠記教案(語文版九年級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關知識,包括敘事散文的基本特點,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現手法。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3.了解如何運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寫作中進行模仿。...

  • 囚綠記學案(通用2篇)

    3 囚綠記學案內容感知《囚綠記》是一篇詠物抒情的文字,寫于抗日戰爭爆發后的上!肮聧u”,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這篇散文里,作者深情懷念淪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綠友”——常春藤。...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亚洲午夜 | 亚洲gay片在线网站 国产经典久久 | 亚洲一二三区av |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 日韩精品激情 | 欧美激情69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 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 | 777米奇影视第四色 麻豆性生活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MV |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 成年女人粗暴毛片免费观看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 国产一级午夜一级在线观看 | 伊人55yiren综合开心 | 黑人久久久 | 天天色成人综合网 | 久久精品一二区 |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一国产一级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久久久久 | 777亚洲熟妇自拍无码区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综合一二三区 | 国产欧美大片 | 日日躁夜夜躁aaaaxxxx | 美女爽到呻吟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女同 | 亚洲精品图区 | 91视频免费观看入口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 性做爰片免费视频毛片 | 少妇又紧又深又湿又爽视频 | 欧美一级美女视频 | 久热草在线观看 | 黑人巨大的吊bdsm | 黄色尤物视频 | 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