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同步檢測(精選13篇)
《秋水》同步檢測 篇1
第一部分: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4分)
涇流( ) 仲尼( 。t殆矣( 。′狙拢ā 。
2.解釋句子中的詞語。(6分)
、虐俅ü嗪樱ü啵 )
、茤|面而視(面: )
⑶不見水端(端: )
、刃涿婺浚ㄐ )
、陕劦腊伲劊 )
、释笙蛉舳鴩@(望洋: )
3.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啤奥劦腊,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4.填空:(5分)
⑴《秋水》中寫河伯驕傲自大的句子是 。
、坪硬姷胶I袢艉笞晕曳词〉木渥邮牵阂罢Z有之曰:“ , ,” 。
、怯杀疚囊龅膬蓚成語是 、 。
5.就你的理解,說說河伯的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6.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下面關于河神心理變化的填寫。(4分)
前←————河神見海神————→后
↓ ↓
7.下面的詩句誦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4年四川試題)(3分)
a.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b.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c.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d.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8.對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2004年遂寧試題)(3分)
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后不久,有位客人前來拜訪他的母親?腿诵Φ溃骸坝卸鹏旈T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贊同地說:“是這樣,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a、這段文字表達了母親對兒子的愛。
b、母親說她為在地里挖土豆的兒子感到自豪,這是母親對這個兒子沒有出息的嘲諷。
c、母親為當選總統和在地里挖土豆的兒子自豪,是她認為他們都是她的兒子。
d、母親這樣說是因為她認為職業不分貴*。
第二部分:
。ㄒ唬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9.莊子, 時期著名的哲學家, 家代表人物。(2分)
10.用“||”將選文分層,并寫清層意。(3分)
11.寫出下列詞語的古今不同含義。(4分)
、胖劣冢汗帕x: 今義:
⑵大方:古義: 今義:
12.從這篇短文中,你認識到了什么道理?(4分)
。ǘ
農夫耕田
農夫耕于田,數息而后一鋤。行者①見而曰:“甚矣,農之惰也!數息而后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迭也!毙姓叻。
[注]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3.解釋下列加點字詞。(3分)
(1)農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退 服:
14.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3分)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1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甚矣,農之惰也!
譯文: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譯文:
1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道理?(4分)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課文中只對河神的神態和語言進行了描寫,而未對海神展開描寫,請你想一下,當海神聽了河神說的一番話后,又有什么表現呢?不妨寫下來。
《秋水》同步檢測 篇2
一目標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全文。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5、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二、教學時數
1課時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難詞句,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形容詞為動詞,小看;輕視。)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巴蚺d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a、人貴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手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f、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五、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商崛、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河與海的比較,河伯認識的變化 。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六、布置作業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
《秋水》同步檢測 篇3
教學目標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 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 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 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 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 介紹莊子:
1、 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 《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 研習新課;
1、 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 灌:注入 河:黃河 涇:jīng 暢通無阻的水流 兩涘渚崖之間: sì 水邊 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向若而嘆: 仰視而望的樣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輕:輕視
難:nái難以、窮:盡
旋:掉轉 殆 dài危險
2、 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焙硬钌钫J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 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代詞 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語氣助詞 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詞 當作“在”講
于 至于北海,東面而視 介詞 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介詞 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介詞 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連詞 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 性貪而狠 連詞 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連詞 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代詞 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7、補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燈片展示)。稍作解釋。
《秋水》同步檢測 篇4
《莊子》
教學目標 :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 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 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 古今異義: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 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 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 名詞做狀語, 按時。
順流而東行 名詞做狀語, 向東。
東面而視 名詞作動詞, 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 特殊句式:
聞道百 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
(4) 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補充:
1、通假字: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四、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 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書設計
欣然自喜(黃河) 天下之美盡在己
河伯 (驕傲自滿) 人的認識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ㄔO喻) 望洋興嘆(大海) 見笑于大方之家
。ㄗ試@不如)
《秋水》同步檢測 篇5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的名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的思想與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會有困難,正因如此,課本將原有的《逍遙游》換成現在的《秋水》。課文僅僅節選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淺顯,所表達的思想單獨來看并不深奧。故此,教學過程 中當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文風。
2、懂得形象化說理的方法。
3、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三、教學重點
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得出啟示。
四、教學步驟 設計
1、導入
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莊子中出現的成語導入 。
(現代社會信息異常豐富,學生往往對文言文閱讀缺乏興趣和能力,但我們得實行“拿來主義”,從古文中汲取營養。莊子的文章一方面給我們以思想的啟迪,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以語言的滋養。)
2、朗讀
以Flash課件營造朗讀氛圍。
教師范讀。
學生集體或個別朗讀,教師指導朗讀。
3、分析課文
承接導入 語中的成語話題來切入本文。
引導學生找出能幫助理解課文的關鍵成語:“望洋興嘆”,然后圍繞該成語提出問題,一步步引導出翻譯、層次、寫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學習。
1) “嘆”的內容是什么?
2) 為什么會“嘆”?
3) 怎樣寫“嘆”?
4) 從“嘆”中得到什么啟示?
5) 總結讀書方法:對以上學習過程進行小結,總結出一種讀書方法:“中心開花”分析法。
4、練習
堂上練習,及時檢測學習效果。
練習涉及文學常識、字詞理解、句式分析、課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學習文言文并不是為學而學,應是“古為今用”,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莊子的文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在對課文進行討論后,可另從《莊子》中選擇一則或兩則較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導啟發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談一談。
——以上設計的內容及步驟,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講,亦不意味著學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學,應根據具體情況和個體特性來調節教學內容和順序。
《秋水》同步檢測 篇6
一、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二、學習對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四、背誦全文。
水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
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
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
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時數:一課時 ·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難詞句
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梳理語言知識: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詞,以….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巴蚺d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近手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四、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
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
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
詞語: ·
河與海的比較:
河伯認識的變化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
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
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
《秋水》同步檢測 篇7
一. 教學內容
《秋水》
二. 學習目標
1. 了解莊子及《莊子》
2. 學習本文用設喻的手法說明哲理的寫法
三. 學習方法
1. 積累成語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2. 熟讀課文 以致成誦
四. 作者作品
莊子,名周,宋之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生活極為貧困。據記載他曾住過陋巷,打過草鞋,并向監河侯借糧。楚威王聞其賢,以重金聘為相,然辭謝不就,只求適己任性,以快其意。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大師。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學派”。從莊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看來,莊子無疑是一個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哲學家。由于社會的根本變化,莊子的地位無法維持,這就決定他對現實極端不滿。他既不滿現實,又無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隱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個悲觀絕望的厭世主義者,覺得“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則“箕踞鼓盆而歌!币虼耍f子的處世態度就是玩世不恭,隨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膽怯、害怕,常說“無用之用”才是“大用”。這一切都充分表現一個沒落階級的思想觀點。不過,莊子的放蕩不羈,蔑視禮法和權貴,以及對統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他還認為圣知仁義只是供統治者利用的工具,這些都是極為深刻的見解。
莊子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風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話創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作為論證的根據。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莊子》亦名《南華經》,今本《莊子》33篇,其中《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般認為,只有《內篇》可確認為莊子所作,莊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現他深邃奧妙的哲學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過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對話,本意是要申述莊子齊物論和相對主義的認識論。
六. 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關鍵字:時:名狀,按時令。川:水道、河流。河:黃河。涇:通“徑”。之:這樣,如此。
譯文:秋水依照時令及時來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黃河里。水流是那樣寬闊,在水的兩邊和水中的小洲與高出的河岸之間
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辨:“辨”,辨別。焉:助詞不譯。然:形容詞綴。以:認為
竟分不清對面的牛和馬。于是乎黃河神高興地自我得意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而:表修飾順連詞。東:名狀,向東。于:介詞,引出到達的地點。而:表修飾連詞。
他沿著河道向東走,來到了北海;面對著東方觀望,看不到水的盡頭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始旋:開始,掉轉。 望洋:翹首遠望的樣子。
于是黃河神轉過臉來,仰頭對海神若感嘆說:“野語有之日,‘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野語:俗語 百:很多
“俗語說,‘聽說了許多道理,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就說的是我呀!
且夫我嘗聞少( )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發語詞。聞:動。聞:名。而:并列連詞。之:結構助詞,的。始:當初
況且我曾經聽說有人輕視孔子的學問,看不起伯夷的節義,當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之:主謂之間取獨 殆:危險
現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無窮,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門前,那就危險了。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長:長久,見:表被動 方:道
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七. 重、難點
1.《秋水》的文學性與哲理性
2. 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 順流而東 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 而輕伯夷之義者
3.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聞道百(定語后置)
賓語前置句的構成:
。1)動詞(動賓)
① 否定句賓語前置(否定詞、代詞)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筆錄)
我無爾詐 爾無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問句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賓語)
吾誰欺?沛公安在?毛將焉附?
、 用“之”“是”作提賓標志
、 方位名詞作賓語時,在謂語之前
項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東面而視
(2)介詞(介賓)
、 疑問代詞做介詞賓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吾誰與歸
、 一般詞作賓語倒裝 是以謂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 文章除設喻說理之外還運用了對比手法
。1)寫景對比
。2)河神前后認識對比
5. 附先秦諸子表
階段
作品
作者
基本思想
藝術特點
春秋之交
《論語》
孔子弟子及再傳
弟子
仁為核心
中庸、禮
德治教化,凝煉
簡括警策誡人
《墨子》
墨子及其弟子
兼愛、非攻
維護手工業
有說服力邏輯性強條理清晰
《老子》
李耳本人
相素辯證法
簡括有韻宜于誦讀
戰國中葉
《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人
主張仁政以民為本
長于議論,富有氣勢,感情強烈語帶鋒芒,鼓動性強
《莊子》
莊子及弟子
虛無清靜
順其自然
放蕩不羈
善用寓言,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戰國后期
《荀子》
荀況本人
人定勝天
質樸簡約,善用比喻,結構謹嚴
《韓非子》
韓非本人
兼道儒法
選擇前期法家思想
善用寓言,巧設譬喻,深刻明切,鋒利無比嚴峻峭拔
《秋水》同步檢測 篇8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边@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學生回答)
明確:莊子《秋水》板書課題 引入課文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學生介紹后,教師點撥補充: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 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分析
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字詞讀音及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交流課前預習時制作的知識卡片
合作小組交流,互相補充、討論、明確,在此基礎上,小組推薦展示1-2名學生的卡片。教師提示重點知識點,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其用法及意義。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教學目標: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 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 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 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 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 介紹莊子:
1、 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 《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 研習新課;
1、 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 灌:注入 河:黃河 涇:jīng 暢通無阻的水流 兩涘渚崖之間: sì 水邊 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向若而嘆: 仰視而望的樣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輕:輕視
難:nái難以、窮:盡
旋:掉轉 殆 dài危險
2、 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焙硬鎸S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泵鎸Σ憠验,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焙硬钌钫J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 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代詞 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語氣助詞 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詞 當作“在”講
于 至于北海,東面而視 介詞 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介詞 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介詞 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連詞 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 性貪而狠 連詞 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連詞 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代詞 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7、補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燈片展示)。稍作解釋。
一、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二、學習對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四、背誦全文。
水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
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
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
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時數:一課時 ·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難詞句
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梳理語言知識: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詞,以….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望球興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近手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四、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
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
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
詞語: ·
河與海的比較:
河伯認識的變化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
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
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與思想的基本點;
2、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子;
3、領會《秋水》的思想內容;
4、背誦節選部分。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難點:河伯感嘆的幾句話的翻譯
三、教學方法:
自學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這節課學習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節選部分。道家的創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莊子并稱“老莊”。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與孟子大體同時代而稍后。在認識論上,莊子主張相對主義,具有樸素的辨證法色彩;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學習這篇文章,也有三個目標:掌握字詞、領會思想、背誦全文。
2、朗讀課文,解決文字障礙:
1)教師朗誦,正音:涇-徑、殆、長
2)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涇、渚、東面而視、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聞(小看仲尼的學識。少,以……為少,意動用法。聞、見聞,學識。)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3)集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3、內容、思想、藝術手法。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內容和思想意義。并簡要分析本文的藝術手法。
學生筆頭概括,教師宣讀幾個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寫秋水來臨的時候,學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黃河,兩岸之間,分辨不清是牛是馬,于是,黃河之神河伯就以為天下壯闊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了。但等他順流而下來到北海的時候,才發現這里的水面更為開闊,根本看不見盡頭。所以,河伯對海神若嘆息說:古人所謂的“聽的道理多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實在是說我啊。況且我曾今聽說有人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親眼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才發現自己錯了,也才相信確實會有人會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這里來一下,哪就危險了啊。(那時)我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啊。
通過這個語言故事,形象而生動的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說明道理。寫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動鮮明,通過對河伯的心里描寫、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生動的表現了河伯從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過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還很注意對比手法的應用。秋水來臨是黃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對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嘆的神態的對比。對比之中表現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樸素哲理。
4、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線索——分解任務——組合
5、課堂練習。
六、教學反思:
《秋水》同步檢測 篇9
教學目的: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2、學習對比的方法。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讀、研討,疑難處教師作適當講解、點撥。2、利用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3、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過程:
一、導入:小學時學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鼻皟删涿枥L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啟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現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選《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城(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妒酚洝飞险f,“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讀第二教材p116)(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狈g: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以管理全國的重任相委任!鼻f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鼻f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保┣f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肚f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語言知識。
1.范讀。正音:灌(ɡuàn,注入)涇(jīnɡ,同“徑”)涘(sì,水邊)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視而望的樣子)難(nán,難以)旋(xuán,掉轉)殆(dài,危險)
2.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
①1、重點字詞。灌、涘、渚、焉(語氣詞,無義)2、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辨別。)②詞類活用。時 (名狀,隨時令,按時)美(形名,美景)③古今異義。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義,在這時,這時候;今義,表承接)
3.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①重點字詞。②詞類活用。東(名狀,向東)東面(名動,面對)少,輕(意動,認為…少,小看;認為…輕,輕視)③古今異義。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今義,我國一部分海域,即東海的北部)東面(古義,面朝東;今義,東邊)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④特殊句式。定后:聞道百; 賓前: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被動: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見……于”,被……所) ⑥成語。1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2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3大方之家(指學識淵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之人)
四、理解思想內容。
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
提示: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2謙受益,滿招損; 3自大由于無知; 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四、指導背誦。
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商崛 ⑴帕袃上鄬φ盏脑~語:1河與海的比較;2河伯認識的變化。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筆譯全文。
2.寫讀后感。
一、 導入: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 望洋興嘆” ,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貽笑大方:讓內行者見笑。)
二、 介紹作者及《莊子》
莊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死于公元前三世紀上半時期,與孟子同時或稍后。他作過蒙城漆園吏;楚威王要拜他為相,他拒絕了。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后學者所著。一般人認定,“內篇”七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門人和后學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的思想核心.即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隨從世俗,反對人為,棄圣絕知,否定現實的進步和斗爭。
《莊子》中所宣揚的社會理想是人類遠古,所謂“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當時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大批的貴族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他們極盡詭詐殘酷,貪婪無厭,窮奢極欲。莊子反對“知”、“圣”,詛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發。在后學中更明確指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深刻的批判精神,體現了《莊子》文章一定的現實意義,對后代也有積極影響。
三、 整體感知課文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學生思考:全文可分為多少個層次?怎么劃分?每層講什么?
明確: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四、 思想內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層
提問:本層共兩句話,每句講什么?
明確: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
提問:河伯驕傲自滿的神態、心理可用什么成語概括?
(參考:躊躇滿志、夜郎自大)
板書設計 :
百川灌河——雄壯
黃河
不辯牛馬——開闊
第一層
欣然自喜——躊躇滿志
河伯
天下之美盡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層
提問: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明確: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
提問: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 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設計 :
東面而視
大海
第二層 不見水端
責己狂妄
河伯 批己淺薄
貽笑大方
3、 小界。提問: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說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見聞再多,也不能驕傲自滿。(學生說出諸如“人貴有自知之明 ”、“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等,都應予以肯定。)
五、總結本文有關的語法
(一)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二)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東:向東面。)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作狀語。東:朝東,向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少:認為…;少,小看;輕:認為……輕,輕視。)
(四)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賓語“己”置于動詞謂語“若”的前面)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 意思。)
六、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 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 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 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 古今異義: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 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 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 名詞做狀語, 按時。
順流而東行 名詞做狀語, 向東。
東面而視 名詞作動詞, 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 特殊句式:
聞道百 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
。4) 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補充:
1、通假字: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四、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 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書設計
欣然自喜(黃河) 天下之美盡在己
河伯 (驕傲自滿) 人的認識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設喻) 望洋興嘆(大海) 見笑于大方之家
(自嘆不如)
《秋水》同步檢測 篇10
24 秋 水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作品風格
2.積累實詞:時、涇流、望洋、少、輕、殆、窮
3.積累虛詞:之、以、則、見、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動句與賓語前置句
5.學習運用寓言故事說理的寫作特點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結合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含義與用法的能力。
2.培養把握作品思路,熟讀成誦的能力。
3.訓練鑒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河伯對海神的感嘆中引用兩則材料的作用。
解決辦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指導學生做文言知識卡片,組織學生討論兩則材料的作用,引導學生鑒賞莊子運用形象說理的藝術風格,把握文章觀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組識學生進行三次誦讀: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領會主旨;第三次,背誦,領會莊子的風格。
2.組織學生制作文言知識卡片。
3.組織學生討論莊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嘆的內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當堂背誦,領會主旨,鑒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二、整體感知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新課導入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拿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學生回答
2.組織學生誦讀課文,制作文言知識卡片
第一次誦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谥谱魑难灾R卡片
卡片一:古今異義
至于北海(至:動詞“到”,于:介詞)
望洋向若(聯綿詞,仰視的樣子)
大方之家(修養高,明白事理)
秋水時至(時令,季節)
卡片二: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卡片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少)
輕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輕)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用“之”幫助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卡片四:一詞多義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因)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被)
第二次誦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俸硬谑裁辞闆r下欣然自喜?
、诤硬疄楹巍笆夹涿婺,望洋向若而嘆”?
、酆硬疄槭裁凑J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組織學生背誦課文,討論以下問題
、偃目梢苑譃閹讉層次?層次間的關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兩個“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個“于是焉”,說明河伯是在“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情況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個“于是焉”呼應第一層,對比說明,情況不同,時間不同,認識也不同,透露出莊子的哲學思想。
③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這篇課文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尥ㄟ^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總結、擴展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后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的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布置作業
閱讀《秋水》中緊接課文的一段,說說其中比喻的含義。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水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書設計
秋 水
《莊子》
自大 自嘆
黃河寬闊 不辨牛馬 北海壯閱 不見水端
↓于是焉 過渡 ↓于是焉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謂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興嘆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淺陋
↓
殆
↓
見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保ā稘h文學史綱要》)
《莊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
二、課文刪節部分
望洋向若而嘆曰:“……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住地)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拘限)于時也。曲士(鄉曲之士,指寡聞陋見的人)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這里指淺陋)。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傳說中的海水排放處)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盡)。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水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蟻穴)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稱呼)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繼承),三王之所爭(指爭奪天下的戰事),仁人之所憂,任士(擔負職務的人)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三、參考譯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了,許許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黃河。暢通無阻的流水是這樣大,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了。這時候,河神樂滋滋地高興起來,覺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他順著河流往東走,到了北海,面對東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候,河神才轉過臉來,對著海神若迷茫地感嘆說:“俗語有這種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f的就是我啊。我曾經聽說過,有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的人,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我親眼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要不是來到您的門前,就危險了。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秋水》同步檢測 篇11
學生活動設計
1.組識學生進行三次誦讀: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領會主旨;第三次,背誦,領會莊子的風格。
2.組織學生制作文言知識卡片,以養良好習慣。
3.組織學生討論莊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嘆的內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準備: 投影儀 課件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當堂背誦,領會主旨,鑒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二、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語: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們就來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 介紹莊子.(師生共同完成)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建議該部分換用一些感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莊子的興趣和喜愛,不要讓人誤以為你對莊子有厭惡之感)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聽錄音磁帶
2.組織學生誦讀課文,制作文言知識卡片
第一次誦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僬簦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谥谱魑难灾R卡片(不是完全詳盡的)
卡片一:古今異義
至于北海(至:動詞“到”,于:介詞)
望洋向若(聯綿詞,仰視的樣子)
大方之家(修養高,明白事理)
秋水時至(時令,季節)
卡片二: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卡片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少)
輕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輕)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用“之”幫助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卡片四:一詞多義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有教師對“之”的用法提出質疑,有待查實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因)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被)
第二次誦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課后練習一)
、俸硬谑裁辞闆r下欣然自喜?
、诤硬疄楹巍笆夹涿婺,望洋向若而嘆”?
③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討論以下問題
(1)全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開始板書)
層意 連接語
第一層: 黃河的寬闊;河伯的驕傲自滿 于是焉
第二層: 北海的壯闊;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屬于一篇寓言故事,在這則故事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采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對比(見板書)
(5)從這些對比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呢?(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者近乎勇 (知恥而后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6)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第三次全體同學試背《秋水》
總結、擴展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之類的看法,然后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另外,莊子作為我國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獨行的,大家可以多閱讀一些他的故事,這樣可以更深刻地體會他的哲學思想.
附:板書設計
秋 水
《莊子》
黃河寬闊 不辨牛馬 北海壯閱 不見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為盡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總體評價:
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根本——落實字詞
10——15分鐘的朗誦時間安排,體現文言教學的重點
《秋水》同步檢測 篇12
華興中學 王海軍
教學目的:
1、 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本文寓意。
2、 了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及“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兩個成語的含義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過中國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彼f的這個人是誰呢?對,這個人就是先秦時期的哲學家、散文家莊子,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學派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和莊子被后世人合稱為“老莊”。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并進一步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構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好,下面我們就來研讀文章,。
三、教師范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所以下面就請大家參照注釋,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鐘)
五.文章講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時,什么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 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再看第二句:
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前兩句分析:
前兩句給我們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一到了,“百川灌河”(板書)河水泛濫,氣勢如何?非常壯觀,“涇流之大……不辯牛馬”,是說暢通無阻的水流是這么大,以至于河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請是牛是馬了,“不辯牛馬”(板書),這是進一步說明黃河的壯闊。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 以………為,就是以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里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么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驕傲自滿。
5.第四句: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么特點?----廣闊。
6.第五句:
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后置(板書) 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后,是怎樣的神態呢?
。夹涿婺,“望洋興嘆” (板書)
問:為什么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六.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①人貴自知之明;
②謙受益,滿招損;
、圩源笥捎跓o知;
、苤獝u近手勇;
、菘朔饔^主義,防止片面性;
、抻斜容^才能有鑒別。
七.寫作特色: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②構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筆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明確:不全是。就本文來講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現在:
1.巧設比喻:本文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后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八.小結:
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備用材料:
為了使同學們對莊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現在我們看看莊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請大家打開課本配套用書《精品閱讀》132 頁。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
黃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辯牛馬 不見水端
↓↓ ↓↓
態度變化 :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自我批評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通假字:涇、辯
古今異義:河、至于、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美、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莫己若、我之謂、
非………則……
見………于……
成語: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秋水》同步檢測 篇13
《秋水》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這篇文章本是作為重點篇目入選高中教材,語文版初次把它編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編排在九年級(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可見其在課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課標對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準確、有節奏地朗讀,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因此課程目標如下。
課程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學習對比的寫作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二)過程與方法
1、制知識卡片積累文言字詞。
2、背誦全文。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并制作知識卡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語: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們就來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紹莊子.(師生共同完成)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ㄒ唬┱w感知
1.教師范讀或聽錄音朗讀。
2.組織學生進行三次誦讀
第一遍齊讀(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ǘ├斫庖呻y詞句,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學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2.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形容詞為動詞,小看;輕視。)
4.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巴蚺d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ㄈ┑诙握b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課后練習一)
、俸硬谑裁辞闆r下欣然自喜?
、诤硬疄楹巍笆夹涿婺浚笙蛉舳鴩@”?
③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討論以下問題
(1)全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開始板書)
層意 連接語
第一層: 黃河的寬闊;河伯的驕傲自滿 于是焉
第二層: 北海的壯闊;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ㄋ模⒗斫馑枷雰热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A、人貴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乎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F、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五)、第三遍誦讀、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商崛、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河與海的比較,河伯認識的變化 。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遍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六)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總結、擴展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后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另外,莊子作為我國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獨行的,大家可以多閱讀一些他的故事,這樣可以更深刻地體會他的哲學思想.
四、布置作業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
板書設計
秋 水
《莊子》
黃河寬闊 不辨牛馬 北海壯閱 不見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為盡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