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秋水》全程導學(精選12篇)

《秋水》全程導學

發布時間:2023-08-28

《秋水》全程導學(精選12篇)

《秋水》全程導學 篇1

  【背景探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中期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嘗為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與統治者合作!妒酚洝飞险f,“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但是他能辯證地分析問題,能對黑暗現實進行揭露和抨擊,也有其積極意義。從莊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來看,莊子無疑是一個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哲學家。他既不滿現實,又無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隱居遺世的道路,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甘貧*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生,泯滅是非得失,以追求內心的調和、精神的勝利而自我麻醉。 

  《莊子》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獨特的風格。首先是吸收神話創作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莊子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善用譬喻,且用喻靈活;第三莊子散文多用韻,聲調鏗鏘,富于節奏感。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學問是無止境的,因為宇宙是無窮大的,人在宇宙中顯得很渺小,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出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作品鑒賞】 

  《莊子•秋水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浪漫主義色彩濃厚。 

  一、用寓言形式設喻闡述深刻哲理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而這些比喻又是通過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抒寫出來的。莊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話傳說都具體化、人格化。河伯這一神話傳說中的神便被莊子任意驅使為其觀點服務:先讓河伯因受環境和習見習聞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讓河伯從小圈子里跳出來,看到了大海而對自己以前的自滿羞愧不已。莊子正是通過這個寓言,表達了自己對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認識,并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 

  《秋水》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文章一開頭,作者用“秋水時至……不辯牛馬”寥寥二十二個字,就把漲水時那種洶涌澎湃、氣象萬千而又浩淼無邊的壯闊景象毫不費力地描繪了出來,給讀者以不盡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寫黃河,則浩浩蕩蕩,奔騰澎湃,氣魄雄偉;寫北海,則渺?諘,無邊無際,意境開闊;寫河神,則有喜有嘆,逼真傳神,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巧妙運用對比手法 

  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優劣得以辨明,正謬得以彰顯,主題得以突出。文中運用了多種對比,現分述如下: 

  1、 兩次所見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見,是河伯在自己的領域之內的所見,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此景是何等雄壯!但當他來到大海邊,見到的卻是“不見水端”的廣闊。一個是“不辯牛馬”,一個是“不見水端”,兩者孰廣孰闊,自不待言。 

  2、 兩次兩次所見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見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見到自己的領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天下”,一個“盡”字,把河伯那種躊躇滿志、飄飄然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第二次,河伯見到大海后,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向海神發出了由衷的感嘆:“‘以為莫若己者’,我之謂也!睘樽约旱墓侣崖劯袊@,為大海的廣闊無垠感嘆。一個是“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是“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前為驕傲自滿,后為虛心認錯,甘拜下風,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兩次所見后的動作神態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態為“欣然自喜”,第二次則為“望洋向若而嘆”,這一“喜”一“嘆”鮮明地表現出了河伯兩次所見后的不同神態!跋病彼憩F的是河伯志得意滿的神態,“嘆”表現的則是河伯在正視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態。 

  所見后的動作也形成鮮明對比。第一次所見后,河伯是“順流而東行”,第二次見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順”一“旋”表現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绊槨弊址从尺B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那種春風得意之情,而“旋”字則表現河伯改變了認識,掉轉頭來重新審視自己。 

  4、 兩種做法所產生的結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結果將“見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會使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做法,甚至導致他人的恥笑、鄙視。而第二次所見所體現的是河伯虛心認錯的態度,知恥的精神風貌,這使河伯在認識上達到了一種升華,實現了從無知到有知的轉化。做法不同,結果也必然不同。正確的做法帶來的是收獲,錯誤的做法帶給人的是失誤。 

  總之,大膽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維空間,強烈的文學色彩撞擊著讀者的靈魂,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 

  【譯釋點評】 

  秋水時至②, 百川灌河③, 徑流④之大,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了,許許多多的小水流。暢通無阻的流水是這樣大, 

  時:名詞用作狀語,按照時令。 百:眾多的意思!皼堋蓖皬健。 

  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⑤。 于是焉河伯⑥欣然自喜, 

  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這時候,河伯樂滋滋地高興起來, 

  涘:水邊,岸。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河伯: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⑦。 順流而東行, 至于北海⑧, 

  以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 他順著河流往東走, 到了北海, 

  盡:全,都。 東: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北海:(河東端)北方的大海。 

  東面⑨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⑩, 

  面朝東一看, 看不見水的盡頭。 這時候, 河伯才轉過臉來, 

  東面:面向東。 端;邊。 旋:轉。 向:面對。 

  望洋向若(11)而嘆曰:“野語(12)有之曰:‘聞道百 

  對著海神若迷惘的感嘆說: “俗語有一種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 

  野語:俗語。 百;很多。 

 。13),以為莫己若(14)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 

  就認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 說的就是我啊。我曾經聽說過, 

  莫己若: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謂我也”,意即“說的就是我”。 聞;學識。 

  少仲尼之聞(15) 而輕伯夷之義(16)者,始吾弗信; 

  有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的人, 開始我還不相信; 

  少:小看。 輕;輕視。 伯夷;商朝末年諸侯孤竹君的長子。他認為武王伐紂不義,商朝滅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義,餓死在首陽山上。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17),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現在我親眼看見您的廣闊無邊,我要不是來到你的門前,就危險了, 

  窮:盡。 殆:危險。 非……則……:要不是……就……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8)! 

  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見……于:表示被動的固定結構。 大方之家;修養很高,明白事理的人。 

  點評: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學問是無止境的,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出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課后理解】 

  在《非攻》(節選)和《秋水》(節選)中任選一篇,參考教科書給文言文加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為標號的內容加上恰當的注釋。 

  (2)【時至 】 按照時令 

  (3)【百川灌河】 許多小河流的水都注入到黃河里 

 。4)【涇流】 直流的水波 

 。5)【兩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 

 。6)【河伯】 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7)【盡在己】 全在自己這里 

 。8)【北! (河東端)北方的大海 

 。9)【東面】 臉朝東 

 。10)【旋其面目】 轉過臉來 

  (11)【望洋向若】 對著海神若 

 。12)【野語】 俗語 

 。13)【聞道百】 聽到很多道理 

  (14)【莫己若】 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 

 。15)【少仲尼之聞】 小看仲尼的學識 

 。16)【輕伯夷之義】 輕視伯夷的義 

  (17)【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現在我親眼看見您的廣闊 

 。18)【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知識盤點】 

  1、通假字 

 、贈芰髦 “涇”同“徑”,直。 

 、诓晦q牛馬 “辯”同 “辨”,辨識。 

  2、詞類活用 

 、偾曳蛭覈L少仲尼之賢 “少”,形容詞用作動詞,小看。 

 、诙p伯夷之義 “輕”,形容詞用作動詞,輕視 

  ③秋水時至 “時”,名詞用作狀語,按時令 

 、茼樍鞫鴸|行 “東”,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輺|面而對 “面”,名詞用作動詞,面對 

  3、特殊句式 

  ①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應為“若己”,意為“比得上自己”。 

 、谖抑^也 賓語前置,應為“謂我”,意為“說的是我”。 

  ③聞道百 定語后置,應為“百道”,意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見……于……”,表示被動的固定結構。 

 、菸曳侵劣谧又T,則殆矣 “……非,則……”,固定結構,可翻為“不是……,就……” 

  【文化卡片】 

  1、仲尼:孔子(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晚年曾整理“六經”。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于今。 

  【考題鏈接】 

  1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2002全國高考卷) 

  a 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力盡 

  今以鐘磐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b 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東道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d 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實行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1998年全國高考卷) 

  a 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舊例。 

  b 得全首領以沒 首領:指保持高位 

  c 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有關官員 

  d 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3、下列句子中“以……為(以為)”的用法,與其他三項明顯不同的一項是( ) 

  a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必以長安君為質 d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b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罷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5、對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 

 、賰蓻邃狙闹g ②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 ③野語有之云 

 、芪抑^也 ⑤我嘗少仲尼之聞 ⑥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②⑤/③④/⑥ 

  附參考答案 

  1、a a項中的兩個“以”字,均為介詞,前者表示率領,后者表示工具,因此兩者是不相同的。b項中兩個“會”字意為“恰巧,正好”,用法也相同;c項中的“既”表示“已經”“在……之后”;d項的兩個“無”字均表示“無論,不論”,是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意思。 

  2、答案為b “首領”指身家性命。 

  3、d 

  4、b 

  5、b

《秋水》全程導學 篇2

  教學目標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 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 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 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 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 介紹莊子:

  1、 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 《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 研習新課;

  1、 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  灌:注入    河:黃河   涇:jīng 暢通無阻的水流                                  兩涘渚崖之間:   sì 水邊  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向若而嘆: 仰視而望的樣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輕:輕視

  難:nái難以、窮:盡

  旋:掉轉 殆   dài危險

  2、 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焙硬鎸S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焙硬钌钫J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 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代詞  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語氣助詞 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詞 當作“在”講

  于    至于北海,東面而視    介詞 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介詞 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介詞 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連詞 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    性貪而狠             連詞 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連詞 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代詞 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7、補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燈片展示)。稍作解釋。

《秋水》全程導學 篇3

  教學目標 :

  1.指導學生領悟莊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體現

  2.進一步體味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

  課前準備: 完成第一課時詞語疏通的教學并要求全文背誦,請同學們以四人為組查找莊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學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1. 導入  

  師:前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學習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幾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師: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倍嗌倌陙,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莊子。在現今高度發達的社會里,莊子思想對于我們或許更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和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莊子的精神世界。

  師:莊子是一個善于用寓言講故事的人,他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現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個,有哪位同學能講給大家聽聽?

  生:井底之蛙對東海的大甲魚說:我快樂極了,出來時在井欄上跳躍,回去時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時候,水會浮起我,到水底的時候呢,有泥巴來按摩我的腳,可看看旁邊的小蝌蚪、小螃蟹它們就比不上我了。我獨據一池井水,跳躍其間,無比自在,你也進來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魚的左腳還沒有跨進去,右膝卻已被絆住了。它緩緩地說道:東海有一千里長,八千尺高,即便連年旱災水災海水都不曾為之減少或增加,這才是它真正的快樂呢!井底之蛙聽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簡要講述)

  師:莊子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為是,天外有天……

  2. 領悟課文《秋水》中莊子的思想含義

 。1)師:那么課文《秋水》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呢?請全體同學齊聲朗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生:以河伯與北海若的一段對話說明要謙虛,不能自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

 。2)師:我們從課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請同學們散讀文章的第二段,從文中找出最關鍵的詞句。

 。3)師請生一邊回答,一邊自己出示板書: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中國——四!斓

  小米!蠹Z倉

  小洞穴   曠野

  人——萬物

  毫末    馬體

  (4)師總結歸納:

  我們來看看課文中的這幾個比較,“百川之水,莫大于!,四海與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與大山,中國與海內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糧倉中,四海在天地之間,猶如小洞穴在曠野里,人與萬物比,又如毫末在馬體上,同樣的“四海”因為所比的對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糧倉”和“小洞穴”,同一個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們很自然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對的。(出示板書)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中國——四海——天地   是相對的  →                                  

  小米!蠹Z倉                                                         

  小洞穴   曠野                                                 

  人——萬物                                                       

  毫末    馬體                                                       

  3. 由課內知識延伸至課外,進一步理解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

 。1) 師點撥:由前面我們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對的”結論,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聯系的相對論,空間的大小是相對的,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聞”也反映出了另一種相對性,同學們想一想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對性?(知識)

  (2) 莊子有句與此有關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得出不同的印象。在莊子看來,一樣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貴,又可以是賤,事物沒有確定不變的標準,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貴賤、生死、物我等同的觀點,即齊大小、齊貴賤、齊生死、齊物我,這就是莊子思想頗具特色的“齊物論”。(出示板書)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齊(以…為同)大小   天地與我并行

  中國——四!斓   是相對的  →齊            生死 →                                 

  小米!蠹Z倉                      齊           物我   萬物與我合一                              

  小洞穴   曠野                                                 

  人——萬物                                                       

  毫末    馬體                                                       

 。3) 師:這些看來很深奧的道理莊子也是通過講寓言故事的形式來告訴大家的,上節課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莊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沒有同學找到莊子講的有關生死的小故事?

  生講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師同時放幻燈。

  師點撥:這個看起來有點無情的故事恰恰體現了莊子的生死觀。人一旦死去,埋掉、燒掉化為泥土,散為塵垢,甚至連意識也沒有,這給人帶來了無限的恐懼,無怪乎王羲之要說“豈不痛哉”而莊子則認為人開始是沒有生命的,只有氣息形成“形”,“形”變成“生”,“生”又變成“死”,最后又歸為氣息。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自然。這樣的觀點不是讓人輕視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護生命,不因為死亡的到來而憂傷生命。

 。4) 師:下面我們要講的故事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關于莊子做夢的故事,請查到這個故事的同學為大家講述一下。 

  生講述故事,師放幻燈。

  師點撥:以夢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夢、黃粱美夢,都是些平生窮困潦倒的人,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旦夢醒,一鍋黃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過是一個螞蟻窩。他們夢的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求之不得就產生破滅感。而莊子的夢更奇異、更優美,翩翩而飛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園中,蝶兒飛舞在花叢間,逍遙在陽光空氣下,在這里天地萬物與我合二為一,達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莊子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精神上無限自由的世界,從整體處觀察事物,從各個角度作全面的透視,不以人類為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取消了天地萬物和我對立的宇宙觀,達到萬物合一的境界。

  4. 討論體會莊子思想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師;現實生活中物質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牽制我們自由的東西,照莊子看來,人、物欲、自然等等都應該是一個和諧自然的整體,人類的行為與行事都應合乎自然的運行。對于現世人類無止境的貪欲與物化,莊子的思想無異是調劑人心的清涼劑。下面請同學們的四人小組討論一下現實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體現莊子思想的時代意義的。

  生討論略(可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物欲過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開)

  5. 師小結: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節課的時間只能“蜻蜓點水”,其中的睿智與哲學還需要我們在課后進一步感悟與領會。在上課開始的時候曾經說過,在我們心靈生病的時候,會需要進進藥店,可是任何藥也不能吃得過量,否則也會有負面的效應,所以關鍵的是對度的分寸拿捏。

  6. 讓我們再全體朗讀課文《秋水》,體味其中的含義。

《秋水》全程導學 篇4

  《莊子》

  教學目標 :

  1、 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 學習對比的方法。

  3、 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 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边@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 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 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 古今異義: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          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         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                   名詞做狀語, 按時。

  順流而東行                 名詞做狀語, 向東。

  東面而視                   名詞作動詞, 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 特殊句式:

  聞道百                        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

 。4) 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補充:

  1、通假字: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四、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五、 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然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書設計  

  欣然自喜(黃河)     天下之美盡在己

  河伯                        (驕傲自滿)         人的認識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ㄔO喻)  望洋興嘆(大海)    見笑于大方之家        

  (自嘆不如)

《秋水》全程導學 篇5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風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W生回答)

  明確:莊子《秋水》板書課題 引入課文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學生介紹后,教師點撥補充: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 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分析

  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字詞讀音及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交流課前預習時制作的知識卡片

  合作小組交流,互相補充、討論、明確,在此基礎上,小組推薦展示1-2名學生的卡片。教師提示重點知識點,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其用法及意義。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教學目標: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 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 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 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 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 介紹莊子:

  1、 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 《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 研習新課;

  1、 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   灌:注入    河:黃河   涇:jīng 暢通無阻的水流                                      兩涘渚崖之間:   sì 水邊  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向若而嘆: 仰視而望的樣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輕:輕視

  難:nái難以、窮:盡

  旋:掉轉     殆   dài危險

  2、 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焙硬鎸S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泵鎸Σ憠验,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焙硬钌钫J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 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代詞  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 語氣助詞 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詞 當作“在”講

  于    至于北海,東面而視    介詞 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介詞 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介詞 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連詞 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    性貪而狠             連詞 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連詞 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代詞 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7、補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燈片展示)。稍作解釋。

  一、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二、學習對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四、背誦全文。  

  水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  

  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  

  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  

  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時數:一課時 ·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難詞句  

  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梳理語言知識: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詞,以….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巴蚺d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近手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四、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  

  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  

  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  

  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  

  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  

  詞語: ·  

  河與海的比較:  

  河伯認識的變化  

  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  

  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  

  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  

  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制作詞語、句式卡片。  

  2.筆譯全文。  

  3.寫讀后感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與思想的基本點;

  2、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子;

  3、領會《秋水》的思想內容;

  4、背誦節選部分。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難點:河伯感嘆的幾句話的翻譯

  三、教學方法:

  自學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這節課學習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節選部分。道家的創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莊子并稱“老莊”。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與孟子大體同時代而稍后。在認識論上,莊子主張相對主義,具有樸素的辨證法色彩;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學習這篇文章,也有三個目標:掌握字詞、領會思想、背誦全文。

  2、朗讀課文,解決文字障礙:

  1)教師朗誦,正音:涇-徑、殆、長

  2)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涇、渚、東面而視、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聞(小看仲尼的學識。少,以……為少,意動用法。聞、見聞,學識。)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3)集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3、內容、思想、藝術手法。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內容和思想意義。并簡要分析本文的藝術手法。

  學生筆頭概括,教師宣讀幾個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寫秋水來臨的時候,學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黃河,兩岸之間,分辨不清是牛是馬,于是,黃河之神河伯就以為天下壯闊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了。但等他順流而下來到北海的時候,才發現這里的水面更為開闊,根本看不見盡頭。所以,河伯對海神若嘆息說:古人所謂的“聽的道理多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實在是說我啊。況且我曾今聽說有人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親眼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才發現自己錯了,也才相信確實會有人會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這里來一下,哪就危險了啊。(那時)我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啊。

  通過這個語言故事,形象而生動的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說明道理。寫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動鮮明,通過對河伯的心里描寫、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生動的表現了河伯從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過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還很注意對比手法的應用。秋水來臨是黃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對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嘆的神態的對比。對比之中表現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樸素哲理。

  4、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線索——分解任務——組合

  5、課堂練習。

  六、教學反思

《秋水》全程導學 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領會主旨,鑒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教學重難點

  理解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方法

  誦讀法、文言卡片法、課堂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吧。大家認為其中最有名的兩個派別或者說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兩個派別是哪兩家呢?代表人物分別是誰?(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莊子)

  師補充: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可見,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莊子。今天我們就來一次親密接觸,零距離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紹莊子

  先讓學生介紹,教師再補充,展示PPT介紹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東北)人,大體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莊子的物質生活雖然貧困,但精神生活卻異常豐富:讀書、漫游、觀察、遐想,追求“至人無己”的自由境界。莊子的思想較為復雜: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擊統治階級,贊同老子的“無為而治”,主張擯棄一切社會制度和文化知識;在思想意識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在生活態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它吸收了神話創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于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時像風行水上;有時像萬斛源泉,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傮w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解題

  “秋水”的含義: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誦讀

  指定個別學生誦讀,讓其他學生仔細聽,指出錯誤之處或者和自己讀的不一樣的地方,教師再糾正。

  二、教師講解課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重點字詞:

  1、時至:按季節來到。

  2、百川灌河:許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黃河。

  3、涇流:同“徑”,直流的水波。

  4、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兩岸和河中沙洲之間,分辨不清對岸的牛和馬。

  5、河伯: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6、盡在己:都匯聚到這里來了。

  7、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8、東面:面向東;臉朝東。

  9、旋其面目:改變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0、望洋向若:望著海神;面對著海神。(望洋:抬頭向上看,仰視的樣子。)

  11、野語:俗語。

  12、聞道百:聽到過很多道理。

  13、莫己若:沒人能比得上自己。(賓語前置:莫若己)

  14、少仲尼之聞:小看孔子的學識。

  15、輕伯夷之義:輕視伯夷的高義。

  16、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現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無窮無盡。

  17、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修養高的內行人笑話。

  附:《秋水》譯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了,許許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黃河。暢通無阻的流水是這樣大,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了。這時候,河神樂滋滋地高興起來,覺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他順著河流往東走,到了北海,面對東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候,河神才轉過臉來,對著海神若迷茫地感嘆說:“俗語有這種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啊。我曾經聽說過,有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的人,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我親眼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要不是來到您的門前,就危險了。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三、小組合作,組織學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語

  涇(jīng)流兩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聞(shǎo)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卡片二: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同“徑”,直。

  不辯牛馬:辯,同“辨”,辨別。

  卡片三:古今異義

  (1)至于古義:到了,到達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3)面目古義:面孔

  今義:相貌

  (4)大方古義:大道理

  今義:不吝嗇;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5)于是焉古義:介賓短語,在這時

  今義:連詞,表順接

  卡片四:詞類活用

 。1)秋水時至:時:按時。名詞作狀語。

 。2)順流而東行: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東面而視:東,朝東,名詞作狀語。

  (3)少仲尼之聞:少,以…為少,形容詞意動用法。

  輕伯夷之義:輕,以…為輕,形容詞意動用法。

  (4)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美,美景,形容詞作動詞。

  卡片五:一詞多義

 。1)若望洋向若而嘆曰:海神名,海若。名詞。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比得上。

 。2)聞聞道百:動詞,聽到。

  少仲尼之聞:名詞,學識,學問。

 。3)始始旋其面目:副詞,才。

  始吾弗信:名詞,開始。

 。4)見不見水端:動詞,看見。

  見笑于大方之家:與“于”一起表被動。

 。5)之我之謂也:結構助詞,提賓標志。

  少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句

  以為莫己若(以為莫若己)

  我之謂也(我謂之也)

 。2)判斷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3)定語后置句

  聞道百(聞百道)

  (4)省略句

 。ê硬╉樍鞫鴸|行

 。ê硬〇|面而視

  (5)被動句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見…于…)

  四、問題探討

 、偾锼畞砹,黃河是怎樣的情形?(1生讀這幾句,質疑問難)河伯又是什么樣的表現?

 、谇锼畞砹,東海是怎樣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樣的表現?

  情形表現連接語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時至

  不見水端望洋興嘆于是焉

 、酆硬奥劦腊伲詾槟喝簟薄吧僦倌嶂,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換句話說是批評誰?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寫的是真人真事嗎?以虛構的故事來講述道理,屬于寓言。

  本文既屬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藝術特色照應了介紹莊子時說說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對比,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萦懻搹倪@則寓言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呢?(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者近乎勇(知恥而后勇)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問:你們可否用熟語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記時開始,看誰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結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肚锼啡囊院硬秃I袢魧υ挼男问剑懻摗皟r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后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的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業

  展開想象,用現代漢語把《秋水》改寫成寓言故事。

《秋水》全程導學 篇7

  學生活動設計

  1.組識學生進行三次誦讀: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領會主旨;第三次,背誦,領會莊子的風格。

  2.組織學生制作文言知識卡片,以養良好習慣。

  3.組織學生討論莊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嘆的內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準備:  投影儀    課件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當堂背誦,領會主旨,鑒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二、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語: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苯裉煳覀兙蛠砀惺芷湮恼瞒攘。

  (二) 介紹莊子.(師生共同完成)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建議該部分換用一些感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莊子的興趣和喜愛,不要讓人誤以為你對莊子有厭惡之感)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聽錄音磁帶

  2.組織學生誦讀課文,制作文言知識卡片

  第一次誦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僬簦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谥谱魑难灾R卡片(不是完全詳盡的)

  卡片一:古今異義

  至于北海(至:動詞“到”,于:介詞)

  望洋向若(聯綿詞,仰視的樣子)

  大方之家(修養高,明白事理)

  秋水時至(時令,季節)

  卡片二: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卡片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少)

  輕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輕)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用“之”幫助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卡片四:一詞多義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有教師對“之”的用法提出質疑,有待查實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因)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被)

  第二次誦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課后練習一)

 、俸硬谑裁辞闆r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酆硬疄槭裁凑J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討論以下問題

  (1)全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開始板書)  

  層意                 連接語

  第一層: 黃河的寬闊;河伯的驕傲自滿     于是焉

  第二層: 北海的壯闊;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屬于一篇寓言故事,在這則故事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采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對比(見板書)

  (5)從這些對比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呢?(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者近乎勇 (知恥而后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6)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第三次全體同學試背《秋水》

  總結、擴展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之類的看法,然后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另外,莊子作為我國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獨行的,大家可以多閱讀一些他的故事,這樣可以更深刻地體會他的哲學思想.

  附:板書設計

  秋  水

  《莊子》

  黃河寬闊   不辨牛馬        北海壯閱     不見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為盡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總體評價:

  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根本——落實字詞 

  10——15分鐘的朗誦時間安排,體現文言教學的重點

《秋水》全程導學 篇8

                       

                               

  教學目的:

  1、簡單了解在《秋水》中所體現的莊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 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 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 

  1、 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 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步驟 

  一、導語 :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边@首詩的后兩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 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們知道道家學派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老子和莊子被后世人合稱為“老莊”。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并進一步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就是莊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構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魯迅曾評價莊子的散文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好,下面我們就來研讀文章,。

  三、教師范讀(帶感情)、正音:

  涇jìng        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教師利用這段時間在黑板上寫文言知識點)

  (文章特別短小,只有5句話,文字比較淺顯,所以下面就請大家---

  五.參照注釋,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鐘)

  六.文章講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時,什么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 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再看第二句:

  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前兩句分析:

  前兩句給我們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一到了,“百川灌河”(板書)河水泛濫,氣勢如何?非常壯觀,“涇流之大……不辯牛馬”,是說暢通無阻的水流是這么大,以至于河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請是牛是馬了,“不辯牛馬”(板書),這是進一步說明黃河的壯闊。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  以………為,就是以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里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么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驕傲自滿。

  5.第四句: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么特點?----廣闊。

  6.第五句:

  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后置(板書) 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后,是怎樣的神態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興嘆” (板書)

  問:為什么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七.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①人貴自知之明;   

  ②謙受益,滿招損;   

 、圩源笥捎跓o知;   

  ④知恥近手勇;   

  ⑤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抻斜容^才能有鑒別。

  八.寫作特色;

  1. 巧設比喻: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 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后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后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九.小結: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特色,感到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和精深。

  備用材料:

  為了使同學們對莊子的散文有更多的了解,現在我們看看莊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請大家打開課本配套用書《精品閱讀》  頁。

  【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14),拘于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23),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譯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干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里承受到形體并且從陰和陽那里稟承到元氣,我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里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于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于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于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板書設計 

  黃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辯牛馬                     不見水端

  ↓↓                                         ↓↓

  態度變化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自我批評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

  通假字:涇、辯

  古今異義:河、至于、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美、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莫己若、我之謂、

            非………則……

            見………于……

  [1]

《秋水》全程導學 篇9

  《秋水》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文章一開頭,作者用“秋水時至……不辯牛馬”寥寥二十二個字,就把漲水時那種洶涌澎湃、氣象萬千而又浩淼無邊的壯闊景象毫不費力地描繪了出來,給讀者以不盡的吟味。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秋水》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閱讀。

《秋水》閱讀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閱讀題目

  1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百川灌河 (2)東面而視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輕伯夷之義者

  12.翻譯下面句子。 (6分)

  (1)(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譯: 。

  (2)“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譯: 。

  13.這篇寓言的寓意是: 。(2分)

《秋水》閱讀答案

  (1)灌:注入;匯入 (2)面:面向;朝向;面朝

  (3)旋:旋轉;掉轉;轉過臉

  (4)輕:認為……輕;認為……不值得看重;輕視

  12. 6分 (1)(河伯)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或者:認為天下盛美的東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認為天下壯美的奇觀完全在自己這里)

  (2)“知道很多,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啊。

  (或:“聽到一點點道理就覺得誰也不如自己”,說的就是我啊!“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

  13. 2分 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或者:一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觀天。)(言之有理也可)

《秋水》閱讀譯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秋水》全程導學 篇10

  第一部分: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4分)

  涇流( 。≈倌幔ā 。t殆矣( 。′狙拢ā 。

  2.解釋句子中的詞語。(6分)

 、虐俅ü嗪樱ü啵  )

  ⑵東面而視(面:  )

  ⑶不見水端(端:  )

 、刃涿婺浚ㄐ  )

 、陕劦腊伲劊  )

 、释笙蛉舳鴩@(望洋:  )

  3.翻譯下列句子。(4分)

 、艝|面而視,不見水端。

  ⑵“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4.填空:(5分)

 、拧肚锼分袑懞硬湴磷源蟮木渥邮      。

  ⑵河伯見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語有之曰:“   ,  ,”   。

 、怯杀疚囊龅膬蓚成語是   、  。

  5.就你的理解,說說河伯的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6.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下面關于河神心理變化的填寫。(4分)

  前←————河神見海神————→后

  ↓               ↓

  7.下面的詩句誦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2004年四川試題)(3分)

  a.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b.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c.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d.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8.對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2004年遂寧試題)(3分)

  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后不久,有位客人前來拜訪他的母親?腿诵Φ溃骸坝卸鹏旈T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贊同地說:“是這樣,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a、這段文字表達了母親對兒子的愛。

  b、母親說她為在地里挖土豆的兒子感到自豪,這是母親對這個兒子沒有出息的嘲諷。

  c、母親為當選總統和在地里挖土豆的兒子自豪,是她認為他們都是她的兒子。

  d、母親這樣說是因為她認為職業不分貴*。

  第二部分:

 。ㄒ唬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9.莊子,      時期著名的哲學家,  家代表人物。(2分)

  10.用“||”將選文分層,并寫清層意。(3分)

  11.寫出下列詞語的古今不同含義。(4分)

 、胖劣冢汗帕x:   今義:

 、拼蠓剑汗帕x:   今義:

  12.從這篇短文中,你認識到了什么道理?(4分)

  (二)

  農夫耕田

  農夫耕于田,數息而后一鋤。行者①見而曰:“甚矣,農之惰也!數息而后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農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迭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3.解釋下列加點字詞。(3分)

  (1)農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退  服:

  14.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3分)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1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甚矣,農之惰也!

  譯文: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譯文:

  1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道理?(4分)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課文中只對河神的神態和語言進行了描寫,而未對海神展開描寫,請你想一下,當海神聽了河神說的一番話后,又有什么表現呢?不妨寫下來。

《秋水》全程導學 篇11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教時:一課時。

  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

  教法:

  1、自讀、研討,疑難處教師作適當講解、點撥。

  2、利用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3、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學時學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鼻皟删涿枥L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啟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F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選《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城(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讀第二教材P116)(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狈g: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以管理全國的重任相委任!鼻f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鼻f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保┣f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肚f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理解思想內容。

  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

  提示: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

  2、謙受益,滿招損;

  3、自大由于無知;

  4、知恥近乎勇;

  5、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6、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指導背誦

  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

  1、河與海的比較;

  2、河伯認識的變化。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

  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集體背誦好.互相提醒.腦記耳聽口誦.可加強記憶。

  五、布置作業。

  1、筆譯全文。

  2、寫讀后感。

《秋水》全程導學 篇12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     鄭光程

  一、 導入  :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  望洋興嘆” ,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  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貽笑大方:讓內行者見笑。)

  二、 介紹作者及《莊子》

  莊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死于公元前三世紀上半時期,與孟子同時或稍后。他作過蒙城漆園吏;楚威王要拜他為相,他拒絕了。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后學者所著。一般人認定,“內篇”七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門人和后學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的思想核心.即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隨從世俗,反對人為,棄圣絕知,否定現實的進步和斗爭。

  《莊子》中所宣揚的社會理想是人類遠古,所謂“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當時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大批的貴族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他們極盡詭詐殘酷,貪婪無厭,窮奢極欲。莊子反對“知”、“圣”,詛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發。在后學中更明確指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深刻的批判精神,體現了《莊子》文章一定的現實意義,對后代也有積極影響。

  三、 整體感知課文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學生思考:全文可分為多少個層次?怎么劃分?每層講什么?

  明確: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四、 思想內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層

  提問:本層共兩句話,每句講什么?   

  明確: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

  提問:河伯驕傲自滿的神態、心理可用什么成語概括?

 。▍⒖迹很P躇滿志、夜郎自大)

  板書設計  :

  百川灌河——雄壯

  黃河

  不辯牛馬——開闊

  第一層

  欣然自喜——躊躇滿志

  河伯

  天下之美盡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層

  提問: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明確: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

  提問: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  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設計  :

  東面而視

  大海

  第二層 不見水端

  責己狂妄

  河伯      批己淺薄

  貽笑大方

  3、 小界。提問: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說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見聞再多,也不能驕傲自滿。(學生說出諸如“人貴有自知之明 ”、“ 知恥近于勇 ”、“謙受益,滿招損”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無知”、“ 有比較才有鑒別”等,都應予以肯定。) 

  五、總結本文有關的語法

 。ㄒ唬┩僮郑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二)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東:向東面。)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作狀語。東:朝東,向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少:認為…;少,小看;輕:認為……輕,輕視。)

  (四)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賓語“己”置于動詞謂語“若”的前面)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 意思。)

  六、分析本文寫作特點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 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秋水》全程導學(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秋水》同步練習(精選17篇)

    一.語言積累1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涇jīng 涘yǐ 渚zhǚ b.涇jìng 涘sì 渚zhěc.涇jīng 涘sì 渚zhǚ d.涇jìng 涘 yǐ 渚zhě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徑流 渚崖 辯別 望洋向若b.涇流 勸諫 旋轉 欣然自喜c.爭辯...

  • 《秋水》教案 1-(精選13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背誦課文。3.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能力目標1.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秋水》說課教案(精選13篇)

    一目標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2、學習對比的方法。3、解重點詞語和句式。4、背誦全文。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教師適當講解、點撥。...

  • 第一冊秋水(精選3篇)

    導入新課: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 秋水·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的: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2、學習對比的方法。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4、背誦課文。教學設想: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

  • 《秋水》教學設計(通用15篇)

    【設計說明】《秋水(節選)》一文節選自《莊子〃外篇〃秋水》,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外篇”并非莊子所作,但《秋水》一篇所闡述的相對主義思想卻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因而受到普遍的重視。...

  • 《秋水》教案 4-(精選16篇)

    24 秋 水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作品風格 2.積累實詞:時、涇流、望洋、少、輕、殆、窮3.積累虛詞:之、以、則、見、于4.掌握文言句式:被動句與賓語前置句 5.學習運用寓言故事說理的寫作特點二、能力訓練目標1....

  • 《秋水》設計(通用13篇)

    《秋水》教案設計 《秋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這則寓言的寓意 2、培養學生謙虛的品格 3、積累關于莊子的故事,搜集出自《莊子》的成語 4、熟背成誦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上堂課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了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串譯了全...

  • 秋水·教案(精選9篇)

    一. 教學內容《秋水》二. 學習目標1. 了解莊子及《莊子》2. 學習本文用設喻的手法說明哲理的寫法三. 學習方法1. 積累成語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2. 熟讀課文 以致成誦四. 作者作品莊子,名周,宋之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 《秋水》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通用15篇)

    【知識儲備】1.字詞積累秋水:秋天的洪水。百川灌河:許多河流注入黃河。灌,注入。河,黃河。不辯牛馬:分辨不清牛和馬。辯,分辨,現在寫作“辨”。欣然:高興的樣子。...

  • 《秋水》同步檢測(精選13篇)

    第一部分: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4分)涇流()仲尼()則殆矣()渚崖()2.解釋句子中的詞語。(6分)⑴百川灌河(灌:)⑵東面而視(面:)⑶不見水端(端:)⑷旋其面目(旋:)⑸聞道百(聞:)⑹望洋向若而嘆(望洋:)3.翻譯下列...

  • 《秋水》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鄭光程 一、 導入: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望洋興嘆”,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

  • 《秋水》同步練習(通用15篇)

    一.語言積累1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涇jīng 涘yǐ 渚zhǚ b.涇jìng 涘sì 渚zhěc.涇jīng 涘sì 渚zhǚ d.涇jìng 涘 yǐ 渚zhě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徑流 渚崖 辯別 望洋向若b.涇流 勸諫 旋轉 欣然自喜c.爭辯...

  • 《秋水》教案 4-(通用14篇)

    教學目的: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2、學習對比的方法。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4、背誦課文。教學設想: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

  • 《秋水》教案 1-(通用17篇)

    一. 教學內容《秋水》二. 學習目標1. 了解莊子及《莊子》2. 學習本文用設喻的手法說明哲理的寫法三. 學習方法1. 積累成語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2. 熟讀課文 以致成誦四. 作者作品莊子,名周,宋之蒙人。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 欧美视频二区欧美影视 | 后进式无遮挡啪啪摇乳动态图 | 极品大乳美女爆乳裸喷水视频 | 古惑仔第一部 | 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免费看 | 日本337p | 国产精品91xxx |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午夜a毛片 | 成人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亚?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jizzjizz日本护士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7 | 天天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在线a不卡 | 久色欧美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 精品无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综合第1页 | 日本精品网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涩涩 | 欧美自拍 | 少妇高潮惨叫喷水正在播放 | 久久久久久欧美精品色一二三四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人成自久久国产 |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99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a片 |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浪潮av | 西西人体大胆午夜视频 | 成人精品国产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三色 | 亚洲成人网络 |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 和岳每晚弄的高潮嗷嗷叫视频 | 亚洲热综合 | 亚洲性网址 | 污污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