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全程導學
【背景探源】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中期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嘗為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與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但是他能辯證地分析問題,能對黑暗現實進行揭露和抨擊,也有其積極意義。從莊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來看,莊子無疑是一個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哲學家。他既不滿現實,又無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隱居遺世的道路,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甘貧*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生,泯滅是非得失,以追求內心的調和、精神的勝利而自我麻醉。
《莊子》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獨特的風格。首先是吸收神話創作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莊子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善用譬喻,且用喻靈活;第三莊子散文多用韻,聲調鏗鏘,富于節奏感。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學問是無止境的,因為宇宙是無窮大的,人在宇宙中顯得很渺小,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出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作品鑒賞】
《莊子•秋水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浪漫主義色彩濃厚。
一、用寓言形式設喻闡述深刻哲理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而這些比喻又是通過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抒寫出來的。莊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話傳說都具體化、人格化。河伯這一神話傳說中的神便被莊子任意驅使為其觀點服務:先讓河伯因受環境和習見習聞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讓河伯從小圈子里跳出來,看到了大海而對自己以前的自滿羞愧不已。莊子正是通過這個寓言,表達了自己對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認識,并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
《秋水》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文章一開頭,作者用“秋水時至……不辯牛馬”寥寥二十二個字,就把漲水時那種洶涌澎湃、氣象萬千而又浩淼無邊的壯闊景象毫不費力地描繪了出來,給讀者以不盡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寫黃河,則浩浩蕩蕩,奔騰澎湃,氣魄雄偉;寫北海,則渺茫空曠,無邊無際,意境開闊;寫河神,則有喜有嘆,逼真傳神,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巧妙運用對比手法
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優劣得以辨明,正謬得以彰顯,主題得以突出。文中運用了多種對比,現分述如下:
1、 兩次所見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見,是河伯在自己的領域之內的所見,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間,不辯牛馬”,此景是何等雄壯!但當他來到大海邊,見到的卻是“不見水端”的廣闊。一個是“不辯牛馬”,一個是“不見水端”,兩者孰廣孰闊,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