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全程導學
2、 兩次兩次所見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見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見到自己的領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天下”,一個“盡”字,把河伯那種躊躇滿志、飄飄然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第二次,河伯見到大海后,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向海神發出了由衷的感嘆:“‘以為莫若己者’,我之謂也。”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感嘆,為大海的廣闊無垠感嘆。一個是“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是“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前為驕傲自滿,后為虛心認錯,甘拜下風,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兩次所見后的動作神態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態為“欣然自喜”,第二次則為“望洋向若而嘆”,這一“喜”一“嘆”鮮明地表現出了河伯兩次所見后的不同神態。“喜”所表現的是河伯志得意滿的神態,“嘆”表現的則是河伯在正視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態。
所見后的動作也形成鮮明對比。第一次所見后,河伯是“順流而東行”,第二次見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順”一“旋”表現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順”字反映連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那種春風得意之情,而“旋”字則表現河伯改變了認識,掉轉頭來重新審視自己。
4、 兩種做法所產生的結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結果將“見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會使人產生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做法,甚至導致他人的恥笑、鄙視。而第二次所見所體現的是河伯虛心認錯的態度,知恥的精神風貌,這使河伯在認識上達到了一種升華,實現了從無知到有知的轉化。做法不同,結果也必然不同。正確的做法帶來的是收獲,錯誤的做法帶給人的是失誤。
總之,大膽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維空間,強烈的文學色彩撞擊著讀者的靈魂,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
【譯釋點評】
秋水時至②, 百川灌河③, 徑流④之大,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了,許許多多的小水流。暢通無阻的流水是這樣大,
時:名詞用作狀語,按照時令。 百:眾多的意思。“涇”同“徑”。
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⑤。 于是焉河伯⑥欣然自喜,
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這時候,河伯樂滋滋地高興起來,
涘:水邊,岸。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河伯: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⑦。 順流而東行, 至于北海⑧,
以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 他順著河流往東走, 到了北海,
盡:全,都。 東: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北海:(河東端)北方的大海。
東面⑨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⑩,
面朝東一看, 看不見水的盡頭。 這時候, 河伯才轉過臉來,
東面:面向東。 端;邊。 旋:轉。 向:面對。
望洋向若(11)而嘆曰:“野語(12)有之曰:‘聞道百
對著海神若迷惘的感嘆說: “俗語有一種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
野語:俗語。 百;很多。
(13),以為莫己若(14)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