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通用14篇)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1
《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梢娮髡邔θ松翡J、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六.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2
《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示例(三)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
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哉”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課堂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六、布置作業 :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3
《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了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2.掌握文言詞語:咸、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ǘ┠芰τ柧汓c
1.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誦課文,培養熟記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
2.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ㄋ模┟烙凉B透點
1.鑒賞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2.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敘、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
二、學法指導
課前預習指導
1.課文中無生僻字,無長句,不妨要求學生讀兩遍。第一遍邊讀邊看注釋,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確解;第二遍一氣讀完全文。
2.分類抄寫課文中生動的語句:一類是景語,如“崇山峻嶺”“清流激湍”“天朗氣清”等;一類是情語,如“情隨事遷”“臨文嗟悼”等;一類是敘事語,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等。目的是利用這些語句作為記誦的支撐點。
3.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叫學生試著劃分層次并歸納各層大意,作為課上討論文章思路的準備。
課堂誦讀指導
1.從解題入手,略說書序體裁特點,讓學生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即“一觴一詠”說詩的產生;“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編集;“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說編集的意義。
2.歸納各層大意后,討論全篇思路(內容詳見“課文說明”)。要點是:以敘事為抒情議論張本,因此首敘蘭亭之會;用“樂”字結束敘事,由是而興人生之嘆;由嘆而歸結為“死生之大”,點明作序正旨;然后擴展開來,說古人“興感之由”,論“一死生”“齊彭殤”之妄,最后仍回到說詩集上來。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2.體味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色。
3.背誦課文。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解決辦法
1.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復誦讀。
2.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討論。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師生互動設計
1.字生課前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義,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2.教師課前布置適當的預習問題,引導學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礎上,對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組間展開討論,小組形成一定的共識,為課堂突破重難點時的交流討論做好準備(可指導學生先寫好200字左右的書面材料)。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關知識。
2.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思路。
3.講讀第一節。
(二)整體感知
1.導入 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種風俗,是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行祈禱、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得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這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彩頁《蘭亭集序》摹本。前人對《蘭亭集序》評價:“飄如浮云,矯若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1)解題,介紹作者。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序,文體的一種,這里用以記事。
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蘭渚,此地有亭,故稱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盛大的文人宴會,臨流賦詩,抒發情懷后將這些詩匯集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2)介紹作者及寫作目的。
王羲之,東晉瑯邪臨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杰出的書法家。青年時有美譽,朝廷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后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為王右軍。
他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記敘蘭亭景致和宴會盛況;二是借這篇序言表達自己的觀感。全文既寫出了作者與名士的宴飲之樂,又寫出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萵流傳千古的名篇。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教師范讀課文(或放課文錄音),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音節,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正音:會(kuà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觴(shāng)曲水 齊彭殤(shāng) 游目騁(chěng)懷
語調:“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昂笾暯,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一次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提問、討論: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體現“序”的特點的內容。
[點撥]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書介紹了作詩的緣由(由修禊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作詩的精彩(“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意義。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書序之處。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變化。
(1)學生快速讀課文。
(2)明確: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給文章劃分段落,概括要點。
學生討論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學習第1節,理解文意。
(1)教師強調:
畢、咸:全、都。 修:長、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間,指蘭亭之上。
惠風:和風。 品類:指萬物。晶:眾
極:盡。娛:樂。 信:確實。
(2)請學生朗讀第1段。
(3)教師提問:本段最后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都寫出哪些“樂”?
學生回答,教師強調。
一是名士相聚之樂:“群賢畢至,少長咸宜。”
二是環境優美之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三是氣候宜從之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四是相聚狂歡之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是以暢敘幽情!
(賞心、樂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總結擴展
[總結]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俺缟骄䦷X,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珠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這些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同時這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擴展]
“修禊”補注
謝友明
“暮春三月,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王羲之《蘭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課本雖有注解,但不夠詳細,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古代這一風俗,現作一補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吧弦褗蚀红,芳辰喜月高。”(江總《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農歷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邊嬉游采蘭,以驅不祥,稱為修禊。
《周禮·春官·女巫》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奔疵磕耆律弦讶,女巫以香薰和蘋藥浴給人們祓除不祥。釁浴禮俗到了秦漢時有所變化,秦漢時,上巳這一天,人們都到河邊去洗濯,認為滌積垢就能除病祛災!逗鬂h書·禮儀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辈芪簳r,不提倡上巳日去河邊洗灌,這可能與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關,同時此時節北方還很涼,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晉時,將上巳節固定在三月三日,吳自牧《夢粱錄》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蚌起于晉時!薄肚G楚歲時記》中也有此記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才,曲水之飲!边@一天已成為官民們水邊宴飲、春季郊游的好日子,當時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遺風。唐朝時,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濱宴飲最盛;实弁n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遺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約五公里處)。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
上巳日本來與三月三日沒有必然聯系,因而后來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時就有在三月八日的。白樸《墻頭馬上》第一折:“今日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
后來修禊飲也常指文人雅集,也指朝班后友人歡飲,“窮軒駟馬,峨冠鳴佩,班回花底修禊飲”(吳文英《豐樂樓節齋新選》)。
{五)布置作業
1.翻譯第一節文字。
2.完成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兩節并背誦。
2.總結全文,鑒賞本文的藝術特點。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檢查背誦第一節
2.講析第二節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節。
(教師指導: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
(2)指名學生翻譯重點語句(教師提示重點字、詞)。
、倩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注意“或”“因”二字的翻譯)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奂捌渌染,情隨事遷,感既系之矣
(注意“之”“系”的解釋)
、苄薅屉S化,終期于盡(“化”、“期”的翻譯)
(3)學生齊讀課文
(4)討論分析
①本段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點撥]作者承接上文“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②由第一自然段的“樂”轉入本節的“幽”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點撥]“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郾竟澋淖h論與前一段的敘事是如何聯系的?(引導學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點撥]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忙山水的。他們雖然“趣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拆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腐慨。
(5)學生試背第二節
3.講析第三節
(1)學生齊讀第三節
(2)指名學生口譯第三節
重點字詞提示:(投影)
、偃艉弦黄酡谂R文嗟悼③一死生,齊彭殤④其致一也
(3)討論、分析
、儆煤喚毜恼Z句概括第三節的層意
第一層引孔子的話總說_____;第二層寫古人、今人_____;第三層寫后人_____;第四層概括作序目的,_____。
[點撥]死生是人生大事;對生死的感慨;對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作者的感觸。
、趶摹芭R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作者認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的意味。在對老莊哲學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批判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生的眷戀和熱愛;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作者認識的局限性,更多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點撥]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學生試背第三節。
4.總結全文(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點撥]第一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2)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體現在哪里方面呢?
[點撥]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后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略舉數例如下:
1.寫景。以“崇山峻嶺,茂森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
2.敘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匯,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
(六)總結擴展
[總結]
王羲之書法聞名古今,蘭亭也因之而譽滿神州,是歷代書法家的朝圣之地,王羲之的文名反被掩蓋。其實《蘭亭集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文章書法相得益彰,輝映千秋,流傳廣遠。
本文雖為序體。但不同于一般前言,從內容上說也非一般的游覽紀事。全文三百二十五字,敘述了蘭亭盛會的情景,描寫了廣闊的自然風光,抒發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一反談“玄”、崇“老”、尚“無”的腐朽社會風氣和盛行駢儷講究詞藻的形式主義文風,以比較積極的態度對待世事和人生,以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文章實踐提倡為文應正視社會現實,對后人有所激勵!稌x書,王羲之傳》中評述說:“羲之自為作序,以申其志”,本文確可以視為作者抒懷述志之作。
從整體看,全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敘述為主,寫蘭亭盛會,貫穿并突出“樂”字,并為下文的議論打下基礎。
全文的后2段是第二部分。緊承上文“仰觀”、“俯察”,興感抒懷。發揮議論。最后敘作序的意圖,強調死生問題,古今的感慨是一樣的,“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擴展]
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嘗謁周頡(yǐ),頡察而異之。特重牛心炙,坐客朱啖,頡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為敦主簿。敦嘗謂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裕亦曰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袒腹食,獨若不聞!辫b曰:“正此佳婿邪廣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候已.輒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及述為揚州刺史,將就征,周行郡界,而不過羲之,臨發,一別而去。
1.翻譯下列句子
、亵酥踺p之,由是情好不協。
、趯⒕驼,周行郡界,而不過羲之。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王導與王敦是伯仲關系,與王羲之是叔侄關系。
B.第一段主要說王羲之是王氏佳子弟,在王氏諸少中無人能夠相比。
C.這兩段文字能夠比較真實地展示王羲之的為人處事態度及性格的特征。
D.王羲之東床袒腹的故事古今流傳,“東床”也便成了“女婿”的代稱。
3.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周凱因看重乏羲之為人正直,才以牛心炙先“啖羲之”。
B.由于王羲之的隸書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因此王敦、王導都很器重他。
C.太尉選婿一事,既表明王羲之的自然,不拘謹,也顯示了郗鑒識人獨具慧眼。
D.本文說明王羲之才華出眾,為人正直,但不注重社交。
[參考答案]1.①王羲之很看不起他,感情上(和他)合不來。②(王述)將要應召就職,走遍會稽郡城,卻不去探望王羲之。2.A3.C
(四)布置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必修課本的最后一個問題探討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專題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前面20個人文話題的自然升華,由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生發為對人之所以為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二是這些文本本身對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領功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豐富的課程價值。第一板塊的兩篇課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富有哲理思辯的文章。《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雖然有人生無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晉時期流行的消極虛妄的人生態度,暗含把握當下人生,不宜空談玄理的真實樂觀的態度。我想教學時應從文本出發,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觀點,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文章蘊含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審美情懷和他們精神超越的優美姿態。
所以,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目標: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二、說教法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但這種做法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舍本逐末”的尷尬。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五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五讀回味理解!短m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但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為了清楚的體現我的“文言五步誦讀法”,我把兩個課時放在一個整體中)
1、誦讀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討論法。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精心運籌下,以小組或集體的組織形式,圍繞某一教學要點或專題,展開議論甚至爭辯,從而獲得知識、開發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具準備
課件:王羲之生平簡況、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帖影印、蘭亭集序錄音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古人對生死進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體簡介
結合課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賞插圖,再在幻燈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知識目標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五步誦讀
1、第一遍誦讀:聽錄音范讀,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3)、 給生字詞注音。
2、第二遍誦讀:自由誦讀,完成以下任務
(1)、同學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幻燈片展示字詞句)
3、第三遍誦讀: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要求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誦讀:學生代表有感情朗讀
學生代表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樂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緣何而來?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發?
5、第五遍誦讀: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討論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1)、作者由樂轉痛有無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3)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五)小結
《蘭亭集序》歷來被譽為書、文兼美的藝術珍品。作者一掃風靡流行的駢偶時尚,以清新自然的散體筆法記述了那次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會;并觸景生情,臨境興嘆;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與自然真諦的追問,坦誠且酣暢地傾訴于人性覺醒的啟示錄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重讀這篇佳作,仍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語文第一冊),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觴 游目騁懷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a.實虛詞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于懷 故敘時人
b.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
c.活用詞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多義詞
①乃重修岳陽樓 鄒忌修八尺有余 內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終期于盡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燮渲乱灰 齊心一力以致臣節 致市民,聚萬貨 頗有野致
④臨文嗟悼 把酒臨風 曹公已臨其境 哀臨三日
⑤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軍次之 賢能不待次而舉
⑥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咭挥x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① 游目騁懷 (開懷) ②放浪形。ㄐ袨榉趴v,不受世俗禮法束縛)③情隨事遷(思想感情隨著情況變遷而發生變化)
4.常識 ① 紀年法 歲在癸丑(干支紀年)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帝王年號)趙惠文王XX年(王公紀年)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年號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修禊(在風俗,臨水為祭,消除不祥,選在三月三日)
五、再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
2、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檢查復習,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2、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3、總結文章的意思三、賞析課文
1、 第一段: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時間: 地點:
風景: 人物:
盛況: 感受:
寫法:
。2)嘗試背誦第一段。理清背誦思路:
2、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3、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誦思路: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四、小結
五、全文小結
六、【考考你】
1.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選出正確的義項。
。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a.全部 b.畢竟 c.完結 d.畢備
。2)曾不知老之將至
a.竟然 b.曾經 c.通“增” d.從前
。3)或取諸懷抱
a.有的人 b.有的時候 c.或者 d.間或
。4)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a.陳列 b.陳述 c.陳舊 d.通“陣”
2.下列各句加點詞古今義不同的一項是( )
a.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抬頭觀覽浩渺的天地,低頭審視繁多的物類,借憑它們縱目瀏覽,舒展胸懷,足以盡情地享受著和聽的樂趣,確實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過一生。
c.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虛假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對所向往的事物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轉移,感慨就隨之而生了。
4.閱讀全文把握文意,請找出不正確的一項( )
a.王羲之他們在風景幽絕的蘭亭宴飲,是含有這么一個游戲: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讓它隨水飄流。杯子停下來時,坐在近處的人就應取觴飲酒。
b.全文前半部分敘蘭亭宴集情景,是實寫,以“樂”字為基調;后半部分抒發宴集之后的感觸,是虛寫,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c.文中作者批判了莊子死生一體的虛幻世界觀,認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談對人生的感觸,從宴集發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厭倦和冷漠。
5.創新能力訓練
閱讀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完成下題。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國,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速。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1.下列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燭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夢浮 生:輕生
2.下列對文章的解釋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一篇同《蘭亭集序》一樣,也屬于宴集序。標題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與從弟)什么時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園)、干什么(宴飲)等問題。
b.“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以”,緣故。意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著燭光游玩,實在是有緣故(有道理)啊。
c.“大塊假我以文章”,“大塊”指天地;“文章”,絢爛的文采。即“廣闊的天地給我提供了如此絢麗燦爛的大好春光”。豈能辜負!表現了作者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d.“惠連”是人名,很有才華,十歲就能寫詩作文;“康樂”指謝靈運,南朝詩人。作者用此贊揚諸位堂弟人才俊秀,謙稱自己不如謝靈運。表現作者與弟弟們暢敘天倫之樂的喜悅之情。
【學科滲透訓練】
迎著將要落山的太陽,小李看見對面過來一輛兩匹馬拉的大車,只見車上坐著兩個人:一個手拿漁桿,一個挎著大弓。覺得很有趣,于是跑過去問。
“您二位姓什么?”只見拿漁桿的人隨手抓起一條大魚,站起身,對著夕陽高高舉起說:“我就姓這個!”接著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勁兒拉開后回答:“看,這就是我的姓!”駕車的老漢一看這二位,樂著說:“您責問了,我的姓嘛……!币恢盖懊娴膬善ヱR。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本想和這幾位搭訕,沒想到會這樣。
請你幫助小李想一想,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資料補充
1.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2.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曠達胸懷; 2、通過朗讀訓練,體會本文清麗流暢、駢散結合的特點。【教學重難點】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本文寫景、抒情、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特點!菊n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導語設計]在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魏晉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漢隸發展至魏晉,基本奠定了漢字形態;另一方面,真、行、草書又得到長足發展。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世譽為“書圣”,他書寫的《樂毅論》、《黃庭經》等楷書作品世稱“書之圣”,他的行草書被尊為“草之圣”,他寫的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家譽為“行書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書法藝術名揚百世的[《蘭亭集序》]《蘭亭集》中的詩,到了現在,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這篇序卻聲名遠播,流傳千古,除了它書法上的極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內容上的原因。我們今天不妨就來一起學習王羲之這篇文質俱佳的《蘭亭集序》[背景簡介]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課文學習三步法] 第一步:學生朗讀,圈點、勾畫疑難點。 第二步:老師答疑解難。 第三步:強調重點知識: 1、基礎知識點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2、內容分析 [板書設計] 全文共3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介紹時地,美景及活動!獦 第2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抒發人生的思考! 第3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簡述寫作緣由。——悲 ⑴講讀課文第一段,分析這一段作者記敘了蘭亭盛會,同學們找找看,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明確: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等。并有寫景、敘事和抒情進一步明確寫景、敘事和抒情的語句: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在如此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們能不飲酒賦詩嗎: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偨Y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樂 ⑵講讀課文第二段,分析學生歸納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問:作者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話回答: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問: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死生亦大矣)師點評:在享受了難得的聚會和快樂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滅亡。面對這鐵一般冰冷的自然規律,作者不由得感嘆“死生亦大矣” ⑶講讀第三段,分析學生歸納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問:作者為什么感到“悲”?生討論,師歸納(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來,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對這同一話題有同樣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終將殞滅這一規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這也反映了魏晉時代由于玄學盛行,士大夫們多崇尚老莊思想,很多人都篤信“死生一”“彭殤齊”,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種思想對王羲之不能沒有影響。 但王羲之還說出了一句話,它是整篇文章的亮點所在——“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齊觀,其中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點實事,不宜空談玄理。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曠達性格。)⑷分析本文特色本文是一篇書序,卻這樣借題發揮,闡明了自己的生死觀,書序能這樣寫嗎?明確:序,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的緣由、目的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的內容,也作敘文。)本文中也有一些語句反映了書序的特點:作詩緣由——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成書經過——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編集目的——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明•徐師曾《文體明辯》《爾雅》云 : “序,緒也。” 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明確:這段話表明書序也可以議論,也可敘事,即可以借題發揮。小結:本文的妙處正在這借題發揮上,因而顯得立意高遠,王羲之用324字,既寫出了蘭亭盛會之樂,又由此生發議論,談到“死生之大”,進而談到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悲:后之視今,亦由古之視今。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說到這兒,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瑤的一句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于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這句話說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基礎知識達標訓練] 1.下面各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 a.誕(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殤(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騁(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觴(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詞語中加粗字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群賢畢至(全) 少長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暢敘幽情(幽深內藏) 人之相與(交好) 崇山峻嶺(高) 暫得于己(短暫,一時) c.感慨系之(附著) 修短隨化(變化) 終期于盡(至,及) 向之所欣(過去,從前) d.喻之于懷(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敘時人(一個個地)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b.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4.下列句中加粗詞語與現代漢語語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引以為流觴曲水 b.列坐其次 c.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5.與例句中加粗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或取諸懷抱。 a.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b.投諸渤海之尾 c.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d.告諸往而知來者。 6.運用了“對偶”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天朗氣清,惠風和暢b.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帶左右d.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7-11題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7.給下列各句加粗詞選擇恰當的義項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憑借 c.就著 d.由于 ②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a.修飾 b.整治 c.高,長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將至 a.竟 b.曾經 c.重疊 d.連……都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 a.朝向 b.奔向 c.從前 d.假如 8.對下列句式判斷正確的是( ) ①豈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當其欣于所遇④則與斗卮酒 a.①感嘆句②感嘆句③賓語前置句④陳述句 b.①反問句②判斷句③介賓結構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問句②判斷句③陳述句④賓語前置句 d.①感嘆句②反問句③介賓結構后置④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譯文)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拘束,放縱無拘地生活。 b.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譯文)面對古人那些文章我總是感嘆悲傷,可總是不能表達出來。 c.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譯文)原先興盛的,轉眼之間,已成為舊跡。 d.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譯文)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 10.對“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的含義理解最確切的一項是( ) a.后來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產生感慨。 b.后來的人讀我的文章,也會由此而產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讀者讀這次集會的詩文,也會與我有同感。 d.后世的讀者讀我的文章,也會被我的文章所感動。 11.判斷下列各句對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語段節選自《晉書‘王羲之傳》,是一篇書序。序,古代文體的一種,大多用以題贈,或作為著述的前言。本語段內容突出了書序的特點。 b.本語段一開頭就出現了一個闊大的境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但這并不顯得突然:“人之相與”,指人際交往,是個普遍性命題,也包括這次蘭亭之會在內;“俯”“仰”二字在這里用的是它們合義,表示時間過得很快。這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由此而引發作者的感慨,可謂自然之極。 c.“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這種人人都有的情懷說明了—個事實: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樣的不同,人總是留戀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戀于有生之樂。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觀點,作為書序,以此來概括一篇之意,這正是本文作者見解高遠之處。[參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6.b 7.①c ②c ③a 8.b 9.b 10.c 11.a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7
我講授的《蘭亭集序》一課是文言文教學的大膽嘗試。整節課同學們學得興趣盎然,有朗朗的讀書聲,有悠揚悅耳的音樂,有精彩語言的描述,有動情流暢的背誦,有頗有見地的評論。同學們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聽課教師也為之振奮,為之感染。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搖曳多姿。
值得反思的是:一節課只有45分鐘,老師無法兼顧到所有的學生,這樣一些學習成績差或性格內向的同學可能就沒有表現的機會,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完成教學任務,又喚起這類同學的個人表現欲,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課堂中來,這應該是我今后努力的一個方向。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ㄕ故就豸酥臅ㄗ髌贰短m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 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 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相關資料
1.《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了一場《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1) 文章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00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ㄒ浴稘h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 (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句意!霸⒛坷黻悺保N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
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現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瞰泳水濱”對應《序》中“俯察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9
夕-顏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睋宋掖_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ㄒ唬 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膶肽軤I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ǘ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ㄈ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咸: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ㄎ澹┬〗Y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ㄒ唬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敘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致,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ㄈ﹩栴}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ㄋ模┛偨Y全文,布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作者郵箱:
[1]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10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預習課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二、預習內容
1、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資料鏈接
。1)文章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家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寫這篇序時,已經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寫了幾本。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里,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2)文化知識: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拇猴L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梢娔捍喝率侨碎g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體知識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靶颉币话銓懺谧髌非懊,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積累文中出現的重要文言詞語和句式。
(2)背誦本課出現的名句。
二、學習過程
1、誦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癸丑 修禊 蘭渚 激湍 流觴 游目騁懷 晤言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蘄 曾不知老之將至
2、解釋劃線的實虛詞。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暢敘幽情
所以游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夫人之相與 雖趣舍萬殊
當其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修短隨化 喻之于懷
終期于盡 未嘗不臨文嗟悼
三、反思總結
學生誦讀課文,總結各段主要內容
四、當堂檢測
1、指出通假字并翻譯。
雖趣舍萬殊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2、指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古今義。
列坐其次 俯察品類之盛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所以游目騁懷
3、解釋多義詞。
、 修
乃重修岳陽樓 鄒忌修八尺有余 內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期
終期于盡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致
其致一也 齊心一力 頗有野致
以致臣節 致市民,聚萬貨
④臨
臨文嗟悼 把酒臨風
曹公已臨其境 哀臨三日
、荽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軍次之 賢能不待次而舉
、匏
所以游目騁懷 所以興懷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嗨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某所,而母立于茲
當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課后練習與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譯。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當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懷 晤言一室之內
2、翻譯下列句子。
(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2).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4).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5).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這娛,信可樂也。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7).故列序時人,錄其所述。
。8).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第二課時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了解古人生死觀,為理解文中作者對生死的看法打基礎。
二、預習內容
名句積累(有關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莊子•德充符》)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王羲之對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過對王羲之人生態度的分析,讓學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二、學習過程
誦讀課文,合作探究
。1)《蘭亭集序》與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3)如何理解作者這種情感的變化?
。4)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多媒體展示探究結論
三、反思總結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纱蠓裁谰笆⑹,都極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四、當堂檢測
討論:你是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觀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只有一次的生命?
課后練習與提高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痹c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晉書•王羲之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及長,辯贍 贍:豐富
b.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聞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 謝安未仕時亦居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b. 意甚悅,固求市之 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
c. 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送耳。 低頭共耳語:“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d. 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 吾嘗終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橫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 以骨鯁稱 b. 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c.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 d. 而羲之竟不顧
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為”性格的一組是 ( )
、亠h若浮云,矯若驚龍 ②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 ③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 ④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⑤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 ⑥止一吊,遂不重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導的堂侄子,年幼時并沒有顯出什么特異之處,成人后擅長隸書,被稱為古往今來的佼佼者。后來被太尉郗鑒相中,成為郗家的乘龍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與當時在會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寫下著名的《蘭亭序》以抒發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書法精湛,不但擅長楷書和草書,而且主張學習書法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只不過為人狂放傲岸,言談之間常常把自己與鐘繇、張芝相提并論。
d.驃騎將軍王述在會稽任職時,恰逢母喪,王羲之因為與之感情上有隔閡,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沒有再去,王述對此深為怨恨。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蘭亭集序>學案》答案
第一課時
課內探究學案
二、學習過程
1、注音1、 hái
癸guǐ丑 修禊xì 蘭渚zhu 激tuān湍 流觴shāng 游目騁chěng懷 晤wu言 趣舍萬殊qu 齊彭殤shāng 會kuài稽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i 蘄 qi 曾zeng不知老之將至
2、解釋劃線的實虛詞。
群賢畢至 全、都 少長咸集 全、都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列坐其次 它的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熱鬧 亦足以暢敘幽情 用來
所以游目騁懷 用來 足以極視聽之娛 窮盡
信可樂也 確實 取諸懷抱 之于
夫人之相與 夫為發語詞 雖趣舍萬殊 同“取”
當其欣于所遇 對于 向之所欣 以前
或因寄所托 憑借 曾不知老之將至 竟然
及其所之既倦 動詞,到 感慨系之矣 代詞,這
修短隨化 壽命長 喻之于懷 明白
終期于盡 注定 未嘗不臨文嗟悼 面對
四、當堂檢測
1、雖趣舍萬殊 趣通“取”
2、列坐其次 俯察品類之盛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所以游目騁懷
3、解釋多義詞。
① ① 修
乃重修岳陽樓 維修 鄒忌修八尺有余 高 內修政理 修治
茂林修竹 高 修禊事也 舉行
、谄
終期于盡 注定 度已失期 期限
不期修古 期望 行有期年 一整年
、壑
其致一也 情致 頗有野致 情致
以致臣節 表達,盡 致市民,聚萬貨 招致
、芘R
臨文嗟悼 面對 把酒臨風 面對
曹公已臨其境 到達 哀臨三日 到場
⑤次
列坐其次 旁邊 引次江北 駐扎
破軍次之 第二等的 賢能不待次而舉 次序,引申為資歷
、匏
所以游目騁懷 用來 所以興懷 表原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用來……的東西|人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吾知所以拒子矣 表原因
、咭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數詞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全,整個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把……看做一樣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一樣
、嗨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茲 地方
當其欣于所遇 代詞,和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
及其所之既倦代詞,和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 代詞,和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代詞,和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代詞,和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
課后練習與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譯。
死生亦大矣 判斷句 其致一也 判斷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倒裝句 當其欣于所遇 介賓結構后置
不能喻之于懷 介賓結構后置 晤言一室之內 介賓結構后置
2、翻譯下列句子。
。1)我們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會集,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
。3)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5)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6)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7)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
(8)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從造化,最終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課時
課內探究學案答案
二、學習過程
(1)《蘭亭集序》與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3)如何理解作者這種情感的變化?
。4)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多媒體展示探究結論
。1)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2)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揭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a)。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b)。( 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樂”到第二自然段轉“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情調轉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醒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3)由樂轉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流水急湍,飛花濺玉!薄疤炖蕷馇,惠風和暢!边@些景物清澈明朗,晶瑩亮麗,生機盎然。這種雅致的景色是“樂”的重要方面,而優美的景色又容易觸發作者對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引發了作者的“痛”感。
課后練習與提高
1.b(“目”應為“認為、品評”)
2.d(a組中的“焉”均為兼詞“于之”;b組中的“固”均為副詞“一定”;c組中的“相”均為副詞,偏指第二人稱;d組中的“而”均為連詞,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飾。)
3.a(a項中的“骨鯁”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項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現在多用于人們慣用的彼此之間的稱呼;c項中的“名譽”文中的意思是“聲望”、“聲譽”,即好的名聲,現在的意思是“名聲”,泛指社會評價或指“名義上的”;d項中的“不顧”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現在的意思是“不照顧”或“不考慮”。)
4.c(①是王羲之的書法特點,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會稽任職時,恰適母喪”應為“王述先前曾在會稽任職,因母親去世,回會稽治喪”。并且不是“王述對此深為怨恨”而且是“王述對此深以為遺憾。”)
6、 (1)王羲之平常喜歡服丹食藥,涵養性情,不喜歡住在京城,他剛渡過浙江,便產生了終身住在這里念頭。
。2)如果別人能這樣入迷,不一定趕不上他。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11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實驗高級中學 陳寶貴】〖“大語文”閱讀與“大語文”作文〗
藝術欣賞“大語文”閱讀的有效延伸”。藝術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除了單純以文字表達思想、情感以外的一切藝術門類,包括戲劇、電影、音樂、書法、繪畫等。藝術是人類精神的家園,這些門類是閱讀教學的有效的一翼,學會對藝術的欣賞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藝術不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構成,F代音像技術的發展,把各種藝術引向課堂己便得非常便捷。藝術欣賞和文本閱讀相結合,經典視象和經典名著同時進行,這不僅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想象的真切感受,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比如我們在教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讓學生欣賞其書法藝術,這對了解其文本內涵,培養學生純正的文學情感,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單純的音樂、繪畫、電影等藝術欣賞,同樣應作為“大語文”閱讀的重要構成。
【山東省樂陵市第一中學 郭毅】
〖創新是語文教師的靈魂〗
在2006年德州市教學能手比賽時執教的王羲之《蘭亭集序》,不僅引領學生感受作者面對生命短暫而抒發的“樂──痛──悲”的情感跌宕,而且從文化、生命、民族的視角探討了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人生價值問題,這節課既把握了文言文教學的基礎性,又給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凈化,受到了在評委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二十五中學 王曉靜】
〖生活──語文教學的引領者〗
新課程以全方位的視點,到倡導大語文觀,走大語文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精神底子”。奠定一種讀書的境界,這境界就是語文知識從生活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王國維把讀書分為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詩詞的境界,是讀書的境界,又是生活的境界。宋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感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精神的凝結;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長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勝”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頓悟;王勃在《滕王閣序》里悵然:“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是一種放眼宇宙,辨識有窮與無窮之間哲理的偉大胸懷和氣魄;蘇軾在《赤壁賦》中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有限與無限之間徹悟了生命的本源。毛澤東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一種宏偉志向,又是語文與生活水乳交融的情狀,這境界又讓人聯想到語文教學“問渠那得清如 惟有源頭活水來”,對語文的追尋,對生活的追問,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語文是生活精髓的提煉,生活是語文的反光鏡。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12
篇一
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美的,作為青年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成熟的。
自從接受這次公開課任務以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忙碌的。我要講的課題是《蘭亭集序》,首先我專研教材,把課文和課下注釋反反復復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參反復研究,接著利用電腦查找所有和本課有關的資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并結合學生實際操作,讓同教研組的有經驗的老教師提意見,再進一步修改,如此反復幾次,才確定下來;厥走@個過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為我對這課的內容已了然于心。
新課標要求《蘭亭集序》一課時搞定,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我認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會的時間、地點、原由,與會人物、周圍環境,以及流觴的情景,天氣好,視野廣,人心樂,盛會難得。課文中沒有生僻的字詞,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這部分的重點設置為朗讀、背誦。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齊讀、齊背、單獨背誦,加強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短時間內緊張起來,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遺憾的是,由于學生預習時間有限,僅僅把課文內容結合課下注釋通了一遍,甚至還有一些個別字詞還不大明白,課堂上給的時間不多,達到大面積背誦的目標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賞者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時,筆鋒一收,轉向對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產生“痛”和“悲”的感情。對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來說,這種感情來的有點突兀,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我會放慢速度,先讓學生領悟課文的具體語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讓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句說起,再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樣反復,學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內容了,所謂的難點也水到渠成的解決了。
回歸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層層遞進的如剝筍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師大附中的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一個又一個的回答把問題講解的很透徹,真正明白作者為什么借用古人的話感慨“死生亦大矣”。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為何還要進一步“悲”呢?在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觀”,所以在此插進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明白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觀,崇尚老莊思想,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如海上浮萍隨波逐流。此時再問“悲”什么就有來由了。通過和古人的溝通產生共鳴,都深知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而對當時士大夫“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給予批判,同時暗示自己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悲嘆人生短暫,努力大有作為。且不必說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說毛澤東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就是雷鋒也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當時王羲之能發出如此的感慨,不應看做是消極思想,而是積極的,難能可貴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課,怎樣把握有限的青春,讓生活更精彩。這其中滲透著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我這樣進行教學,滿滿四十分鐘也算是有張有弛。仔細思考,這課還需改進。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礎上,再把能體現“序”這種文體的語句從文中找一下,學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這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就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序”這種文體的定義了。
既然是作公開課,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點,但對于一些細節可能會考慮不周,歡迎各位專家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讓我成長的更高、更快、更強壯。謝謝大家!
篇二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積淀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侃”,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后,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舍本逐末”的尷尬。
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短m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蘭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寫景語言簡潔,議論語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韻味的文言語言,極富魅力地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生存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后,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這節課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學生告訴了她自己總結的規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通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里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為時間原因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應該還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文言文。
篇三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系,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了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大家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也有老師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為何而悲?
采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后,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并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畤@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長
、谄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斗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周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于寧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芘R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于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扎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 慨嘆 向之所欲,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延伸閱讀]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
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
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高中一年級《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的內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2.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奇葩,漢字書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而能被稱為“書圣”的,則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全篇字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同時,《蘭亭集序》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二、明確目標
三、背景、解題
四、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清節奏,讀出情感)
會( )稽 癸 ( )丑 修禊( ) 流觴( )曲水
彭殤( ) 激湍( ) 形骸( ) 趣( )舍萬殊
游目騁( )懷 若合一契( )
2.學生個讀,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3.默讀全文。要求: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
五、自主探究
。ㄒ唬┯洈⑻m亭盛況
1.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析: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俺缟骄䦷X,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析: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看到這句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代人的豪情。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2.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毕旅婢o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庇闪汲、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3.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4.再讀第一段,(在板書提示下)熟讀成誦。
(二)抒發人生感慨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找出表達其情況的詞:悲
2.作者為什么“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3.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于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4.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5.全班齊讀。
六、小結全文: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纱蠓裁谰笆⑹,都極易引發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七、創新思維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