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的邊緣》教學設計(通用3篇)
《悔的邊緣》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把握故事內(nèi)容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2、 理解懸念、對比等手法在塑造情節(jié)、刻畫人物方面的作用。
3、 樹立人與人之間真誠信任和樂于向善的情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情境導入
大家看過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沒有?(多媒體展示有關(guān)圖片)這是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電視劇。此劇一播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甚至飾演男主人公的演員馮遠征走到大街上,也不斷有人朝他扔石了。不僅如此,此劇的篇名一時成為人們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句話,甚至在網(wǎng)上還引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社會信任危機的爭論。在如潮的人海中,我們到底要不要信任、幫助陌生人?難道陌生人都是壞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劉心武的一篇小小說《悔的邊緣》,相信它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fā)。
二、多媒體展示課題和教學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本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一位老人熱情地為一位陌生的年輕人帶路引發(fā)一系列碰撞的故事。)
2、 讀第1----4自然 ,理清事情發(fā)生過程中小伙孑和老人行為或心理活動。
(小伙 從側(cè)面撞 問路 又問別人 表情復雜驚訝 婉拒不讓帶路
老人 并不在意 回答 慨嘆幫助 熱情帶路理解 體諒叮囑)
3、 敘述故事時運用了什么手法?
(懸念 、對比)
4、 懸念的設置有什么作用?
(使故事情節(jié)更能吸引人)
四、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5、 小伙在老人如此此信任的舉動中產(chǎn)生了一種什么心理?
(悔)
6、 老人知道錢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
(悔)
7、 兩人都有過后悔的心理,他們各為什么后悔?
(小伙 良知示泯 奉還錢包
老人 好心相助 遭人偷竊)
8、 題目能否改為“悔”?和“悔的邊緣”有什么不同?
(不能。“悔的邊 ”不僅表現(xiàn)了“悔”,還表現(xiàn)了一種更為復雜的心理,它是兩種不同思想的碰撞,在兩種思想之間徘徊。)
9、 在短暫的徘徊后,兩人的心理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不悔 小伙 繼續(xù)偷竊 報復社會
老人 助人無錯 多做好事)
10、 你怎么看待這兩個人最終不悔的行為?
(各抒已見)
11、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嗎?
(人與人之間應真誠信任、樂于向善)
五、拓展延伸
討論:湖南岳陽火車站侯車室的治安崗亭旁,樹立著這樣一塊警示牌:不要隨意和陌生人說話。并在高音喇叭里廣播,此舉引起了不少旅客的強烈不滿。你怎么看這一社會現(xiàn)象?
六、教師總結(jié)
二千多年前的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孟子也提出“性善說”。我想,人與人之間如果能互相信任、以真誠感化他人,社會才能真正達到文明和諧。
上一篇:百合花 資源匯集
下一篇:劉心武《悔的邊緣》全文閱讀
《悔的邊緣》教學設計 篇2
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機緣巧合—悔的邊緣
實驗區(qū)優(yōu)秀教學設計——《悔的邊緣》
悔的邊緣
一、速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1.小說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一句話概括)
2.理解題目的含義。
(“悔的邊緣”不僅表現(xiàn)了“悔”,還表現(xiàn)了一種更為復雜的心理,它是兩種不同思想的碰撞,在兩種思想之間徘徊。)
3.從這個故事中,你感受到小伙子和老人怎樣性格?
二、探討《悔的邊緣》在“情節(jié)”方面的特色
1.從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這一傳統(tǒng)的模式來說,課文具備了哪些環(huán)節(jié)?
(只有開端和發(fā)展。開端:老人以主動的帶路爭取陌生人的信任,雙方都不了解對方的心理活動。發(fā)展1:小偷偷了老人的錢包,是出于對世界是否有真善和信任的懷疑;受到老人的熱情幫助,在“悔的邊緣徘徊”,因為覺得世界上善意信任太少。發(fā)展2:老人發(fā)現(xiàn)錢包丟了,也在“悔的邊緣徘徊”。)
2.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不完整。但是讀者并沒有感到不完整,是什么因素產(chǎn)生了整個效果?
(是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老人的內(nèi)心活動恰恰是回答了小偷的問題。小偷因為人世間樂于助人的太少,才沒有真正的悔悟;而老人恰恰是覺得自己的善意不夠,還要繼續(xù)努力。這樣就連貫起來了,而且構(gòu)成一種因果關(guān)系。可以說,這樣的小說完整,是一種內(nèi)心動作的完整。)3.試學習前兩篇的寫法,給本文加個出乎意料的結(jié)局,看看能否比原故事好。
三、思考討論
如果把精神、思想上的饋贈也看作送禮,《麥琪的禮物》《藝術(shù)品》《悔的邊緣》分別送了什么禮,都送到了嗎?
(送到了。《麥琪的禮物》中夫妻兩個都把最寶貴的財物賣掉,這一外部動作表現(xiàn)的是內(nèi)心的深層的愛情。《悔的邊緣》中年輕人已有濃釅的悔意。至于他還未改過自新,并不因為老人,而在社會。《藝術(shù)品》中薩沙的禮沒有送到,因為他們對女性的肉體有著難以啟齒的顧慮。)
四、總結(jié)本文寫作特點(從人物塑造、情節(jié)構(gòu)思、結(jié)局特點上來談)
1.運用對比的手法,塑造了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形象。
2.設置懸念,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第三段:轉(zhuǎn)了兩個彎,出現(xiàn)岔口,那年輕人說“謝謝啦,您自便吧”,年輕人煞住腳,這回不知怎么繃緊臉,挺不高興的樣子,挺生硬的說。
3.內(nèi)心動作式結(jié)局。
《悔的邊緣》教學設計 篇3
從地鐵站出來,是人流高峰期,地鐵站臺仿佛一只巨大的魚缸,人群就像穿梭回游的魚兒。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趕的人從側(cè)面撞了一下,他早已習慣社會中人際間的碰撞,從生理到心理的到情感的,所以并不在意,本能地一停步,見是一個年輕人,那年輕人的眼光跟他剛一接觸,就問他:“三益大廈從哪邊走?”他回答:“那應該走東出口……”可是年輕人卻馬上離開他,又去問站臺上報攤的售賣員,他心想,怎么回事?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點得很正確很清楚呀……他這樣的年紀,加上他的教養(yǎng),以及他個人性格中的一種執(zhí)拗,使他在短短幾秒鐘里,產(chǎn)生一種慨嘆,如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怎么增加了那么多的戒備?連問路也要三問驗證才能確信嗎?同時又產(chǎn)生出一種沖動,就是一定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使這位年輕人樹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著,穿過江鯽般的人流,追上了那年輕人,呼喚他:“小伙子!”
那年輕人聽見他的聲音,回頭望著他,眼里充滿復雜的表情,他一時難以破譯,總的來說,大概是無比驚訝。他就對年輕人說:“小伙子,我?guī)闳ト娲髲B。最近這邊修路,臨時攔出許多柵欄,如果沒人帶路,那就可能繞來繞去找不著了……”年輕人瞪圓眼睛,嘴唇蠕動著,大概是想說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又微笑告之:“我就住在這邊,順路就把你帶到,跟我走吧。”他引領(lǐng)著那年輕人去上滾梯,那年輕人自覺地站到滾梯右側(cè),他心想,這就說明小伙子還有點文明習慣,大概是個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學生吧,去三益大廈,也許是到那里頭的公司求職面試,那就更不能因為路不熟誤過約定的時間,自己帶他去真是非常應該,也算是退休后的平淡生活里的一樁小小樂事吧。
出了地鐵站,那年輕人就說:“老先生,我自己去吧。”他笑:“看見嗎?兩邊全是臨時柵欄,誰都得從這兒過呀……”轉(zhuǎn)了兩個彎兒,出現(xiàn)岔口,那年輕人說:“謝謝啦,您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燦爛:“自便?那你可知道該往哪邊?來來來,跟我拐這邊……”就這樣,終于走出柵陣,人流疏散開,前面已經(jīng)顯露出了三益大廈,年輕人煞住腳,這回不知怎么繃緊臉,挺不高興的樣子,挺生硬地說:“行啦,別跟著我啦,我看見啦。”他本想說:“我回家也得經(jīng)過三益大廈,我把你送到門口吧。”但望見那年輕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輕人都特別在乎自己的隱私權(quán),也許,人家到三益大廈里辦事,希望能夠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動,指點前面說:“大廈的門朝西,拐往西邊的時候,留神那地下存車庫里開出來的車,雖然規(guī)定車子到了出口一定要停下來,看清沒有路人才能開出,可是如今就有那財大氣粗的人,車子猛地往外沖,上個月就撞倒過一個民工,我正好路過嘛……那開車的還罵那民工不懂城里的規(guī)矩……所以,你頭回往那兒去,要特別地小心!”
陽光下,一個矮胖的花甲老人,一個身材頎長的年輕人,站在那里,目光交接著。兩個人心里都涌動著很多想法,卻都無法弄明白對方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年輕人朝老人點下頭,含混地道謝,轉(zhuǎn)身往三益大廈那邊走去,老人為了不干擾那年輕人,就且不回家,往另一岔路走去,那邊有個公共綠地,他想去那里散散步也好。
年輕人還沒到三益大廈就停住了腳步。他猛地扭回頭,看那領(lǐng)路的老人還在不在。沒影兒了。年輕人的心先一松,接著就越來越緊,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著。他是在下地鐵車廂后,從老人一側(cè)的衣兜里,竊走了老人的錢包,那錢包里究竟有些什么,他還沒機會檢看。他向老人問路,以及問過老人又去問賣報的,無非都是轉(zhuǎn)移老人的注意力,萬沒想到的是,這位老人卻向他展示出了十二萬分的善意……這世界上還真有善嗎?真有信任嗎?甚至會信任他這樣的一個生命?……他的行竊史還很暫短,為使自己這樣的行為跟還沒泯滅的良心不至于激烈沖突,他總對自己說:這世道哪有什么真正的同情、善意與信任……一種濃釅的悔意涌上心頭,他想馬上找到那不見身影的老人,把錢包奉還……他朝三益大廈的反方向快走了幾步,卻又站住了。他在悔的邊緣徘徊。他還是覺得以他個人的遭遇而言,像這位老人這樣的社會存在還太少,他還不能放棄他的報復心理……
那花甲老人是在綠地的長椅上坐下休息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丟了錢包的。那個聲稱要去三益大廈的年輕人,自然立即成了他心中的疑犯。他把整個過程細細地回憶了一遍。他心中旋出絲絲悔意。難道無私助人在眼下的世道里是一種奢侈甚至一種癡愚?難道世道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不可以信任任何一個陌生人,甚至就連熟人也必得心存六分以上的戒心?……他的心思也一直在悔的邊緣徘徊。當他往家里走去時,他這樣想,沒有充分的證據(jù)可以斷定是那年輕人偷竊了自己的錢包,自己以后要把錢包保護得更好就是了:他以十二分的善意去幫助陌生人并沒有錯,這樣的事情過去倒是做得太少了,而且,應該有更多的人樂于以自己的行動——那怕只是熱情為人帶路這樣的小善,來點滴增加這社會的人際溫暖與親善……
上一篇:《悔的邊緣》教案
下一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新聞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