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通用18篇)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14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通用18篇)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一、 探究性閱讀:探討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二、 對作者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評價)

  三、 通過閱讀本文,提高審美修養。

  資料:

  1、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2、維納斯:(參看課本圖片)

  愛神維納斯,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象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艷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

  教學設計

  一、你對“維納斯”的了解有多少?你個人認為有雙臂和沒雙臂,哪個更好?為什么?(此問題意在表達個人的認識,為讀文做鋪墊?勺杂捎懻摚

  一、 通讀全文,想想作者在文章里對維納斯雕像發表了一些什么看法,劃出你認為比較精彩的論斷。

  二、 在初讀領會的基礎之上,帶著以下問題再讀文章,并把可以作為問題答案的語句劃下來。讀后分組展開討論,對可以作為答案的語句進行分析。(自由討論形式,教師指導)

  1、 作者是否贊同為維納斯修復雙臂?文中有這樣的話:“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譽!弊髡邽槭裁催@樣說?(重點語句體會如下)

  (1) 維納斯作品本身被一種“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出神入化地烘托著”,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創、散失、偶然發掘、缺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人們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設想和追求,這一系列可以說成是“作品命運”的東西,使作品本身充滿魅力,而這與原創者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找到原形意味著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過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滿魅力)

 。2) 維納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維納斯是完好無損的,它便是單一的具體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損,使之變成了不確定的、不具體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雕像――許許多多人們所想象的飽含了無數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維納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為的“部分”(手臂)殘缺,換來的是人們對完整雕像的揣測、設想和追求。這正是斷臂維納斯的魅力所在,因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對藝術美的追求!)

  (3) 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于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換言之,……

 。ㄈ睋p―――獲得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種神秘氣氛,吸引人們的視線,誘發人們的想象,激起人們的興趣,演化成一種追求,而“藝術”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體、實在、凝固,沒有想象的余地)

  (4) 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ㄓ楔D―雙臂不缺損:具體的、單一的、實在的、凝固的、限制人們想象的雕像

  無――失去雙臂:不具體的、包孕著無數可能的、引發人們不盡夢幻和想象的雕像)

  2、 作者為什么說:“除了兩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ㄊ謱τ谌恕τ谛误w的意義: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的交涉的手段,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三、你是否贊同作者的觀點?對于作者的說法,你還有什么見解發表?(自由發言)

  [1]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2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注

  斷臂的維納斯

  1820年,在希臘愛琴海米洛島的山洞里發現了一座大理石雕像,它是這樣優美、端莊,簡直美得使人無法想象?脊艑W家們紛紛研究,爭論,雖然一致肯定這座雕像雕刻的是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蒂德,但是究竟是誰作的呢?自從公元前4世紀帕拉克西特以來,還從來沒有過這么完美的女裸體像,從表情和姿態來看,和帕拉克特相近,但是人體的比例又和業西普斯相似。后來,忽然在雕像的臺座上發現了銘文,原來是阿歷山德羅斯的作品,從而斷定它大約制作于公元前1世紀。

  這座雕像自從被發現以后,一百多年一直被公認為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像一座紀念碑,給人以崇高的感覺,莊重典雅;但同時又感到親切,貌美婀娜,體態萬方。豐滿的胸脯、渾圓的雙肩、柔韌的腰肢,都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女性美。她既有女性的豐腴嫵媚和溫柔,又有人類母親的純潔、莊嚴和慈愛,體現了充實的內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雕像的軀體采取螺旋狀上升的趨向,略微傾斜,各部分的起伏變化富有音樂的節奏感;下肢用衣裙遮住,從舒卷自然的衣褶中顯示出人體的動態結構,給雕像增添了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因為雕像在發現時折斷了兩個手臂,阿芙羅蒂德的羅馬名字叫做維納斯,于是它就被人們稱為“斷臂的維納斯”。這個名字流傳開以后,“米洛的阿芙羅蒂德”這個原來的稱呼倒反而被淹沒了。

  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自己的形體來塑造的。因此創造完美典型的神像,實際上就是古代人對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和歌頌。這座女神像就鮮明地表現了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動人的軀體,端莊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

  作為一座圓雕,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有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美。盡管她雙臂殘缺,但仍然使人感到完好無損,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于后世雖有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設計方案,卻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

  這座雕像高2.04米,用大理石雕刻。作者不追求纖巧細膩,而以渾厚樸實的藝術手法處理。當這座雕像后來被法國獲得時,幾乎全國都沸騰了,把她看做國寶。現在收藏在盧浮宮里,成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ㄟx自《語文報•高中版》XX年7月2日版)

  二、課文析讀

  《米洛斯的維納斯》深層解讀

  陳永祥

  清岡卓行在談到理想美感的不可超越時,運用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無”和“有”的概念,“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絕倫!弊鳛橐粋東方學者,清岡卓行深受博大精深的東方古代哲學精義的濡養和影響,是沒有任何疑問的。這里所說的東方古代哲學,主要是指老子道家的辯證思想。老子的《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保ǖ谒氖拢坝小笔俏覀內祟惲λ芗坝^察和感知到的事物,也就是指業已存在的物質世界。它雖然包含著天下萬物,但它是有限的,“受到限制”和“不充分的”。老子認為,“有”從“無”中產生,那么“無”又是什么呢?《道德經》中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保ǖ谝徽拢┯纱丝芍献铀f的“無”,就是指天地原創之前,那種混混沌沌、“玄之又玄”、形而上的精神實體。它“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十五章),不是我們能用普通的眼光和一般的規律認識透徹的,更不是我們可以用普通語言和形象表述清楚的!暗揽傻,非常道”(第一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無”帶有著一種強烈而濃厚的神秘色彩。古往今來,無數哲學家和美學家為之傾倒,多少人以畢生的精力企圖探尋和體味其中的奧秘。在哲學家的眼中,“無”是造就天地、化育萬物的宇宙本源,也是包容和制約著一切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眾妙之門”。而在美學家看來,“無”又是包蘊著無窮無盡未知的美感事物的源泉,它“包孕著不盡的夢幻”“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正因為未知,所以“無”就顯得格外神秘,而恰恰是這種“神秘”,又引發了人們對無數理想美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創造的欲望。清岡卓行認為,維納斯雕像玉臂的缺失,正是“無”的一種表現形態,她“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這“神秘氣氛”,就是指人們出于對理想美感的向往而產生的無窮幻想和創造欲望,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雙臂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而所有現存的一切方案(“有”)都無法超越“無”中所具有的美感高度!

  還有,清岡卓行的美學理論中還體現著老子“有無相生”的辯證思想。《道德經》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第四十五章)意思是說,最極致的完整,看上去卻像是殘缺不全的,但它的意義卻是最為正確和生氣勃勃的;而最極致的充實完滿,看上去卻像是空虛欠然,然而它的內涵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表面上看,維納斯雕像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她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有無相生”的辯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币簿褪乔鍖啃兴f的那種“無比神妙的整體美”。但請注意,這種“有無”“成缺”“盈沖”之間的轉換,并不是消極的、被動的,或是生而就有的,而是要通過人的積極能動的辯證思維才能產生。《道德經》 中又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保ǖ谑徽拢┮馑际钦f,人們用三十根車輻支撐一只空心的車輪,正因為它是一只中空的圓,所以才具有了車輪的作用和意義;人們用雙手將土和成泥做成空心的陶器,正因為陶器中間是什么也沒有的空間,這才使它們具有了器皿的功用和價值;人們在墻壁上鑿開窟窿當做門和窗,正因為門窗中間是什么也沒有的空間,它們才具有了實際上的用途和意義。換言之,這種由“特殊轉向普通”的“飛躍”,由“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追求”,是要經過人們理性思維非凡的幻想和創造才能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哲學家所強調的,依然是人對世界規律認識上的主觀能動作用。而從美學意義上說,東西方,從數千年前的華夏古國到20世紀先進的西方世界,在對于美學規律的認識上,是完全一致的。而這尊斷臂維納斯雕像,倒真正成了跨越時空、民族和國度的人類文化認同的美好象征。

 。ü澾x自《中學語文教學》XX年第2期)

  三、類文薦讀

  完美的錯誤

  高林瑜

  一個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了大門之后,迎面又見兩扇小門。一扇門上寫著:美麗的;另一扇門上寫著:不太美麗的。男人推開“美麗”的門。迎面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年輕的;另一扇寫著:不太年輕的。男人推開“年輕”的門。迎面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善良溫柔的;一扇寫著:不太善良溫柔的。那人推開“善良溫柔”的門。又是兩扇門。一扇寫著:有錢的,另一扇寫著:不太有錢的。男人推開“有錢的”門。——這樣一路走下去,男人推開過美麗、年輕、善良溫柔、有錢、忠誠、勤勞、文化程度高、身體健康、有幽默感等九道門。當他推開最后一個門時,門上寫著一行字:您追求的過于完美了。這時已沒有再美的了,請您到大街上去找吧,原來他已經走到了婚姻介紹所的后門。

  這個幽默的故事并不只是講婚姻的,也是講人生的追求。在世界上,十全十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完美只能是一種憧憬,一個向往;只能是生活的一個過程和體驗,其實,廣袤的宇宙,浩渺的大海,燃燒的紅葉,熊熊的火焰,呼嘯的風,寂靜的夜,耀眼的閃電,轟響的雷鳴,絢麗的云彩,豐饒的田園,……它們都是大自然的一種完美。還有童貞的孩子,熱情的青年,沉穩的中年人,慈祥的老人,他們又都是人類的一種完美。

  就一個人吧,上帝不可能讓他占盡所有的優點,總要給他一點不稱心或不完滿;蛟S你正為愛情彷徨;或許你正為事業勞頓不堪;或許你正手持竹篙,敲打富人的門扉,為一家人的午餐而發愁。不論是沉重的思慮,還是身心的疲憊,也許都使你感到不完滿,但這一切正是你對人生的責任和使命,是你心靈的偉大,崇高,執著。如果你一味地說那是不完美,那你只能太多的品味失望和痛苦。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無需去追求完美,只需純潔,平靜,真實。在許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所謂完美,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覺。生活里,可以找到美好的花朵,但無法找到完美無缺的美麗。當我們拋開完美的追求,或許就會贏得樸實而永久的幸福;當我們微笑著打開窗戶,我們會發現,一切完美,就如墻角那株小草,那么真實,平靜,純潔。

  閱讀提示:追求完美作為“一種憧憬”,作為“生活的一個過程和體驗”是值得肯定的,但這“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覺”,因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所以,當你為追求不到完美而“品嘗失望和痛苦”的時候,如果“拋開完美的追求,或許就會贏得樸實而永久的幸福”。

 。ㄟx自《語文報•高中版》301期)

  四、閱讀方略

  提要鉤玄

  提要即提取要點,提取要點應該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從語言材料中提取能揭示作者觀點態度的有關詞句,進行整理概括,提取要點不同于概括段意,它是指圍繞中心論題提取出作者的基本觀點,這些觀點有時是綜括性的,有時是分析性的,閱讀過程中把它們精辟地概括出來,就是提要。鉤玄就是指深究那些重要語句,探求文字中隱含的精深道理。鉤玄在一般的淺顯的論述文字中不存在,而在一些學術性的論著中,作者行文時為求思路的順暢,將本來可以清楚展示其前后、因果關系的觀點,構思為一種前后勾連的網絡來展現,讀者需要對其中隱含的觀點加以闡釋。

  提要鉤玄是閱讀能力上的上乘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閱讀潛能,文字符號所展現的意義,能否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理解、分析、綜合,能否抓住要害,以簡馭繁;能否“知人論世”,站在作者的寫作動機角度探討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這顯然要比一般的閱讀理解要難得多。對一些文字較艱深、隱含信息較復雜的閱讀文章,理解起來自然要較難一些,這就需要我們更加仔細地去品味文章的內容,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我們應該知道,提要鉤玄不是鑒賞文學作品,不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要鉤玄的答案具有唯一性,因此,你的閱讀理解只能形成一個確定的結果。那就是作者的真正意圖。其次,既然提要鉤玄是針對文學較艱深、隱含信息較復雜的閱讀文章來說的,它就需要你真正地吃透文章,不能放過任何一個信息點,本身的閱讀理解與原文所有觀點在基本上必須是相一致的。第三,需要提要鉤玄的文章,作者的觀點一定是新穎而深刻的,而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如果不需要動腦筋就能夠把握的,一定會和原文那隱含的信息發生差異。如果你直接從原文中得來答案,顯然你沒有準確把握住文章“隱含”的信息。

  提要鉤玄需要的是一種“思辯推論”的閱讀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把訓練重點放在“思”和“推”上。閱讀文章時,要反復領悟作者的觀點,對文字材料展現的意思,要盡可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進行思考;在得出作者的基本觀點后,要在心里反復捶打這個觀點,推前推后,在個人的和集體的、國家的和民族的、現實的和歷史的等等不同的砧板上權衡,把作者隱含的、含蓄的東西全部挖出來;在所有的推想告一段落后,再來權衡這些挖掘出來的東西哪些是有價值的,哪些是應當拋棄的,沒有思辯推論,提要鉤玄的能力是無法培養起來的。

  訓練時,可以把提要與概括結合起來進行,鉤玄也可以和闡釋結合起來訓練。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 能力訓練點:培養“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閱讀習慣。

  2. 美育滲透點:領會“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藝術原則。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為主。

  預習布置:

  1. 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及“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征。

  2. 通讀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劃出疑難語句。

  課前準備:

  1. 幻燈片制作。

  2. 學生疑難語句收集、整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

  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其實,對于藝術品來說,它們的命運也是如此。就在半個多月前,這座走過了1500多個春秋的、為人類所共有的藝術珍品——巴米揚大佛——在塔利班的炮聲中轟然倒下,從我們的視野中永遠地消失了!

  這是上個月拍回來的樂山大佛,我們可以看見,它的龐大的身軀上已經爬滿了青苔和其他腐蝕物,面目已經模糊。

  還有這座勝利女神雕像,被發現時,它的高貴的頭顱已經不知去向。

  還有就是這座維納斯雕像,1820年在希臘的米洛斯島被發現時,她的秀麗的雙臂已經殘缺。為了區別于其他眾多的維納斯雕像,人們習慣上把她稱為“斷臂的維納斯”或“米洛斯的維納斯”。

  歷史是無情的,戰爭的炮火是無情的,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是無情的。但這世界畢竟還有許多熱愛生命、熱愛藝術的人們,于是人們一方面加強保護,一方面對已遭毀壞的藝術品加緊修復。

  這其中就有許多人一直試圖為維納斯的斷臂復原,要為她重新安上那殘缺的雙臂。然而,一百多年來,卻始終沒有一個復原的方案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滿意。維納斯的雙臂到底應該是怎樣擺放的,這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個謎。同學們都是正處在最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齡,在這節課開始前,不妨也來想象一下,為揭開這個謎而提供一個方案。

  二.學生活動:

  1. 學生根據斷臂維納斯的形體及其有關傳說,展開想象。

  2. 想象完畢,請三位學生談談心目中的“完整的維納斯”。

  3. 教師總結: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來看課文的第五段,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4. 學生齊讀第五段開頭三句。

  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1.教師引導:我相信,如果有一萬個觀眾,就會有一萬個不同的維納斯。于是在場爭論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對為維納斯復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岡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們認為,對維納斯而言,無情的歷史,偶然的毀壞,恰恰成全了維納斯,使她成為了人類藝術寶庫中不可或得的珍品。這是一個很大膽、很特別的觀點。作者這個看法的建立基礎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對這個觀點的完整表述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先繼續看完第五段,然后再看第一、二段,找到答案。

  2.學生默讀一、二、五段,思考上述問題。

  3. 學生默讀完畢,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藝術的名義”反對對維納斯所進行的任何復原工作的,他認為維納斯“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4. 教師引導:“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边@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讀著這句話時,心中有沒有產生疑問。

  5. 學生研讀這句話,尋找問題。發現:文章的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維納斯的雙臂為什么必須失去?”二是“為什么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四.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問題:

  1. 教師引導:課文其實就是緊緊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展開的,除了我們已經看過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談論第一個問題的,六、七段則是談論第二個問題。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四個段落快速找出你認為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語句。

  2. 學生快速瀏覽,劃出語句。然后回答。

  3. 根據學生的疑難語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分組方法:六人一組,把全班分成八組;前五組主要討論三、四段中的語句,后三組討論六、七段的語句。

  討論要求:討論必須建立在課文的基礎上,盡量用文中的語言來闡述,即以文解文。每組由一人負責記錄,總結。

  4. 學生分組討論有關問題,教師巡視。

  5. 學生討論完畢,每組派代表發言。

  6.教師總結: 聽了同學們對“斷臂維納斯”藝術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許多感悟,說出來給大家聽聽,一是對于藝術創作而言,“形體的殘缺”不等于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會鑄就“藝術的完整”;二是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藝術創作中舍去一些東西,但能讓欣賞者得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這也就是藝術上“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原則。感謝同學們,也感謝這位日本的作者,讓我們懂得了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藝術方法。

  為了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中心,在這節可將要結束之際,我們來朗讀一下文中的精彩段落。

  五.學生朗讀:   

  朗讀方法:

  合:(第三段部分)“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第一組:(第五段部分 )“比如,也許……像柱支托著!

  第二組:“或者是……是玉笏!

  第三組:“不,興許根本不是……嬌姿的雕像。”

  第四組:“而且可以……搭放在戀人的肩頭!

  合(重復三遍):(第七段部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六.布置作業 :

  這節課一直在討論殘缺,贊美殘缺,歌頌殘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種思維,即藝術上的殘缺都是值得提倡的。這到底又對不對呢?請同學們課后思考,然后完成下面作業 :

  1.聯系課文,思考:

  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殘缺都能產生美呢?你認為藝術的殘缺需要什么條件?

  2.續寫下面這段材料:一天晚上,法國雕塑家羅丹叫來幾個學生,讓他們欣賞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時間雕成的巴爾扎克像。一位學生指著雕像那雙疊合在胸前的手說:“這手像極了,老師,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這真誠的贊美引起羅丹的沉思……

  多媒體輔助

  幻燈片一:

  巴米揚大佛

  (配樂)

  幻燈片二:

  樂山大佛

  幻燈片三:

  勝利女神

  幻燈片四:

  維納斯

  燈片五:

  動畫維納斯(配樂播放)

  [1]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睂嵺`研究探討,解決疑難的方法,深入領會文章。

  ⒉在閱讀理解中感受維納斯雕像獨特的魄力,從而學會欣賞藝術的美.

  二、設計要點

  這是一篇有關于美學欣賞的文章,語言中散發著對藝術美感悟的靈氣,由于大部分學生對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座雕像的美不了解,而且他們的美學知識相對匱乏,對缺陷所形成的美更難理解,造成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的困難。再有就是文章是譯文,語言習慣與中文不太一樣,且語言也比較含蓄,這些都給學生深入領會文章內蘊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要解決本文的閱讀難點,學生首先要充分預習,了解與維納斯像相關的信息,對缺陷美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快地解決疑難,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另外,文章的語言也很優美,含有豐富的意蘊,可通過朗讀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文意。

  三、預習設計

  1、學生仔細欣賞維納斯像,感受它的美。

  2、讓學生課外尋找有關資料。

  3、閱讀全文,思考課后練習一。

  四、教具準備

  1、維納斯石膏像。

  2、維納斯原照及復原照,投影機。

  3、配樂朗誦錄音帶,錄音機。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1、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驚世之作,她被喻為人世間完美的化身,世人為它激動,為它苦思冥想。她是世界藝術博物館羅浮宮的鎮館之寶,法國當年得此雕像時,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很多人都為之激動的流下熱淚,法國人視之為國寶。德國大詩人海涅在他病重之時,依舊抱病前往羅浮宮向她訣別,因為她是人世間完美的化身,詩人和生活訣別就意味著同美訣別,她就是世界的雕像藝術作品——米洛斯的維納斯。(出示雕像模型)

  看著這座雕像,你能否感受到她那莊重、崇高的美。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評論她是“真實的生命”、“神奇中的神奇”、“撫摩這座雕像的時候,幾乎會覺得是溫暖的”。但同時,你也會反縣她失去了雙臂,這似乎是一個缺憾。100多年來,許多美學家和考古學家煞費苦心,試圖恢復20xx多年前古希臘雕刻家給她的那雙手臂,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一缺憾并不影響她的美,反而使她更美了。

  這一節課,讓我們隨著日本作家清岡卓行一起品讀這座雕像,一起領略她那與眾不同的美。(板書標題)

  2、出示學習目的

  3、從課后思考一引出話題

  課前讓同學們預習時,提出一個問題,也就是課后練習一,“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談談你的看法!逼鋵,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作者為什么這樣認為,支持他觀點的依據是什么?這樣才能回答自己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理由是什么?

  4、尋找作者支撐觀點的理由

  問:為什么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請同學在文章中找出作者講述理由的語句。

  注:要求學生先自己劃,然后四人小組討論。

  學生提出作者表述觀點的句子。

  5、質疑解疑,讀解句子

  問:這些語句有的讀起來似乎很艱深,它到底想表達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讀解它。

  注:讓學生點出有哪些語句最難懂的,然后出示其中兩個最關鍵的難句,讓學生運用解疑的方法解疑。可先為學生復習解疑的方法——一聯系上下文,二抓關鍵詞,三結合背景。

  (1) 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指導:a抓關鍵詞——某些東西

  b什么是美術作品命運——藝術效果

  c雕像上什么同創作者毫無關系——喪失雙臂

  d理清句子——喪失的雙臂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在文章中找出相應的句子,看喪失的雙臂產生怎樣的藝術效果(學生在第三段能找出答案)

  老師明確:維納斯失去了雙臂產生一種神秘美感,給人以無限的想像,正是這種神奇的藝術效果提升了這樽雕像的藝術價值。

  (2) 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供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指導:a特殊——個別,普遍——一般

  b在下文中找具體闡述這兩句話的語句(文章第三段、第四段)

  明確:維納斯失去雙臂卻產生了質的飛躍,達到了完美的藝術效果。

  產生神秘美感

  (板書:秀麗迷人 失去雙臂)

  留下想象空間

  6、總結觀點

  讀懂了這兩句,后面的許多疑難也會迎刃而解了,下面請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作者的觀點

  明確:維納斯雙臂殘缺,反倒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填補空缺,這樣也就有了無盡的美感和魅力。

  7、學生談看法

  了解作者的觀點后,我們來談談是否同意清岡卓行的觀點?為什么?請講出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加以點撥)

  8、小結

  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說明我們同學都對作者的觀點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從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無論表現藝術的美還是欣賞藝術的美,都離不開人的想象。想象能使能使人超越眼前所看到的,給人帶來無窮的魅力和無盡的美感。

  確實,完美的美是一種美,缺憾的美卻是一種虛幻的美,它通過人們的想象,超越了現實,在人的腦海中形成了千千萬萬個形象,它是不定的,多樣的,普遍的,那相對于單一的固定的完整美來說,它的內涵就更豐富了。因此,它會產生超越的美感。但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形成完美的效果。首先,它要求作品的主體部分是精美絕倫,而它的缺憾無損于主體的美,反而使主體部分更突出了。這樣,一種缺憾才會產生神氣的美感。

  對于這些看法,同學同意也罷,不同意也罷,不要緊,保留著自己的看法,再細心觀察生活中所遇到的美的事物,或許你又會有所領悟或有所發現。

  9、配樂朗誦

  讓學生隨著優美的朗誦,發揮想象力,再仔細欣賞這篇文章和這一完美的雕像。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領悟文中闡述的美學觀點

  2、提高欣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感悟美的能力

  教學難點

  結合關鍵句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觀點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為主

  教學過程

  一、預習布置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斷臂維納斯”周位像的特征。

  2、通讀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詞,并在文中劃出疑難詞句。

  二、欣賞導入

  1、多媒體顯示維納斯周位像

  2、播放音樂、學生欣賞

  3、教師概括總結

  要點:

  莊重、崇高而優美的姿態

  曲線的變化和穩定

  三、研讀課文,探討觀點

  1、本單元是屬于文化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價世態人情。

  2、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文中的話概括觀點。

  明確觀點: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四、圍繞觀點,探討以下問題

  1、為什么必須失去雙臂?

  2、為什么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3、聯系課文中的關鍵句領悟。

  五、具體感悟(小結)

  1、殘缺美,形體的殘缺并不等于藝術的殘缺。

  2、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3、具體實例:中國畫的“留白”手法;音樂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唐代賈島的詩》尋隱者不遇。

  六、運用所學知識欣賞羅丹雕塑《沉思》。

  1、多媒體顯示羅丹作品《沉思》。

  2、教師欣賞示范。

  七、感悟美欣賞美

  1、多媒體顯示羅丹雕像《擲鐵餅者》。

  2、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3、歸納概括:

  力與美的結合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6

  課時:1(一課時進行完需要學生充分的預習與教師最充分的準備。教師參閱《青年審美手冊》、《美學散步》)

  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

  授課過程:

  一、 導入  

  米洛斯:出土維納斯的希臘小島。

  維納斯:羅馬神話中掌管人類愛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動植物的生長繁殖的女神,在希臘神話中名為“阿弗洛狄忒”。維納斯雕像,相傳為古希臘藝人雕刻。

  讀P48《斷臂的維納斯》后,欣賞扉頁圖象。

  二、 整體感知

  讀課文,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

  1、“無臂”神秘;

  2、“有臂‘的局限;

  3、失去的只能是雙臂;

  三、 重點語句分析

  1、 她是為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雙臂,為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

  2、 那失去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孕育著多種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3、 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

  四、 哲理引申

  1、 藝術——注重虛實相間

  如國畫中的“留白”藝術;如音樂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

  如唐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妙就妙在“云深不知處”,倘使改為“只在此山中,嶺后石頭上”,則成村夫俗語。

  《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形象:“兩彎似蹙非蹙  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嫻靜時似矯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泵啦豢裳缘男Ч麃碜蕴搶懀碎g沒有誰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讀者心中。

  2、 生活——缺憾也是一種美

  四大美女各有缺陷;美玉微瑕;梁祝愛情成千古絕唱。

  唐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眲尤酥幵谟诹粝碌倪z憾和懸念,如事情成為“人面已到山后去,騎驢迎來不宜遲”,就簡直是趙本山演的小品了。

  五、 作業 

  你對課文的見解如何評價,在生活中或閱讀中有過這方面的感悟嗎?寫一篇小文章談自己的認識。

  [1]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把握全文,研究探討文章主旨。

  2.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語句。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關鍵詞語來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領會文章主旨的能力。

  2.領悟文中闡述的美學觀點,提高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執著地熱愛生活、熱愛美。

  ●教學重點

  1.結合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討文中含意深刻的語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

  2.理解關鍵語句中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法

  1.提問法(采用追加問的方法,層層激疑,在師生的問答中,掌握各部分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討論法(給學生留出討論時間,在自由討論中,各抒己見后達成共識,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具準備

  “維納斯塑像”掛圖一張;多媒體投影;課文朗誦帶及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出示“維納斯塑像”掛圖。

  美,一個古老的話題,它伴隨著人類文明,像一本生動的教科書。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樣才算美呢?“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女人,我們說她美;“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女人,我們亦說是一種美;建筑史上的奇跡,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我們說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在人們的眼里也是一種美的展示,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在日本當代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中揭開謎底吧!

  二、解題

  米洛斯的維納斯,又稱“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的女神。相傳是古希臘藝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發現于希臘米洛斯島,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髖部。引人注意的是她雙臂的殘缺,雖給世人帶來無限惋惜,但同時又成了歷代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永談不衰的話題。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岡卓行,以其獨到新穎的藝術感受力,從美神肩下本應伸展或彎曲的兩條玉臂的空蕩處放飛想象,揮灑筆墨,縱情謳歌維納斯極至的美麗,謳歌人類精湛的藝術創造力。

  三、研習課文,探討文章主旨

  1.放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邊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

  明確:作者的基本觀點是“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2.具體研習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提問:維納斯雙臂的失去給了作者怎樣的感受?他是怎樣具體闡釋這種感受的?

  學生思考后,明確:作者的感受是:“這是一次從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體闡釋為:“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正深深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是向著無比神秘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本部分的內容。

  明確:維納斯雙臂的偶然喪失卻產生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給了人們一種整體美的藝術感受。

  3.具體研習第二部分

  (1)教師范讀第二部分

  (2)提問:作者對復原維納斯雙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確:作者認為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對恢復雙臂方案的極端厭惡。

  (3)提問:用文中原話談談作者產生如上感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確:“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笨梢姡ルp臂的維納斯格外迷人,散發著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復原雙臂  受到限制  失去“喪失”美感

  (4)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本部分內容。

  明確:作者從反面論述復原雙臂后的維納斯在藝術效果上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遠不及“喪失”的美感。

  4.具體研習第三部分

  (1)學生集體朗讀第三部分。

  (2)提問:假如說維納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體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藝術效果又將會是怎樣的?(用原文回答)

  學生思考后,明確:“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

  (3)提問:為什么只有失去“雙臂”,才會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呢?

  明確:因為“雙臂”,確切些說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是這些關系的媒介物,或者是這些千變萬化交涉的原則性方式”,“反過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蓖ㄋ椎刂v,失去雙手恰好給了人們想象的空間,使人們想象出她以各種多樣形式出現的雙手所帶來的魅力。

  板書:必失雙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夢幻曲

  5.學生討論:文章三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

  明確: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論述失去雙臂卻能帶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反而不會超越“喪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則用雕塑美學理論來側面探討米洛斯的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才可能存在夢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產生此效果,也就是說并不是隨意的缺失都會形成“美”。這樣更增強了作者觀點提出的堅定性。

  6.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題。

  明確:文章通過多方面(正面、反面、側面)的論述闡明了“米洛斯的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的觀點。這意在說明雙臂的失去雖然是一種遺憾,但更能給人帶來一種真正的藝術魅力——“缺憾”美或“喪失”美。同時,作者的新穎觀點也觸動開闊了人們對美認識的新視野。

  四、結合語境,探討和欣賞文中意義深刻的語句

  學生質疑,教師激疑,師生共同探討下列句子含意。(用多媒體投影句子)

  1.如何理解“也就是說,使人不能不感到,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這句話中加點詞語及整句話的含意。

  明確:結合下文來看,“美術作品命運”是指觀賞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間的藝術表現手法!澳承〇|西”應指欣賞者對殘臂造型的美麗想象,即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如后文所說的“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這句話的含意主要是,由于雙臂殘缺,反而給人馳騁想象的空間,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殘缺造成了神秘的氣氛,種種虛像絕妙地烘托著這尊雕像。這種“喪失”的美感與創作者是毫無關系的。藝術效果決定美術作品的命運,維納斯神奇的藝術效果提升了這尊雕像的藝術價值,使她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边@句話。

  明確:這是一句哲理性的闡釋,如果手臂完好無損,無論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種特定的形態,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殘缺,則能喚起人們無窮的想象,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維納斯喪失雙臂,在藝術效果上,是一種質的飛躍。

  3.如何理解“人們只要一度被這種神秘氣氛所迷,必將暗自畏懼兩條一覽無遺的胳膊會重新出現在這雕像上。哪怕那是兩條如何令人銷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話。

  明確:這句話的含意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具有“喪失”的美感。迷人的神秘氣氛,如果一旦復原,就沒有這種美感和氣氛了,欣賞價值差遠了。

  4.解讀“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持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币痪洹

  明確:作者認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維納斯,遠沒有雙臂殘缺的維納斯那樣富有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從藝術性上說,應該肯定的應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

  5.解讀“而背負著美術作品命運的米洛斯的維納斯那失去了的雙臂,對這些比喻、贊頌來說,卻是一種令人難以相信的諷刺!币痪。

  明確:從前文看,人們很著重“手”的作用。而維納斯卻是因雙臂的殘缺才有了非凡的藝術效果。這樣看來似乎可以說是對上述觀念的嘲諷。

  五、探究閱讀

  問題:作者清岡卓行從出土的米洛斯的維納斯的斷臂談起,闡發了一番有關“缺憾的美感”的美學道理。其實,中外的藝術家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并付諸實踐,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請同學們想一想,試舉幾例。

  學生思考后自由發言。

  學生甲:如畫家在畫“深山藏古寺”時,畫面上不出現古寺而只見和尚擔水沿山道而進的情景;畫家在畫“踏花歸來馬蹄香”時,畫面上不出現一朵花,而只畫馬蹄的周圍跟了許多蜜蜂;齊白石的一幅畫上,畫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鳥,別無所有,卻能讓人感到環繞這只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的神境。

  學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羅丹的《沉思》。這尊雕塑充分表現了一個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盡管羅丹很吝嗇地只將頭部刻畫出來,相對于完整的人體,無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藝術主體的靈魂,也正體現了清岡卓行所說的“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藝術之美”。

  學生丙:布魯爾的《絕望的手》更能體現“缺憾”能夠使觀覽者產生無限遐想的觀點。藝術家為了表現人物的某種感情,通常是借助于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整個身姿動態的,而這部作品僅通過一只手使人感到此人正在你面前痛苦掙扎,而你卻無法對他進行幫助。這尊雕塑中“存在著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六、課文總結

  清岡卓行以其敏銳的眼光重新審視了歷來為人稱頌但又難以從正面述盡其美的維納斯,闡述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可以說這篇文章真正從藝術的角度詮釋了米洛斯的維納斯何以有“斷臂美神”“美的缺憾”“殘缺美”等神秘的雅稱。同時,文章也啟發和激勵我們對藝術的熱愛,不斷提高我們的審美素養。

  七、布置作業

  假如你去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雙臂完好的。你準備買哪一種,為什么?試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殘缺”與“完美”的認識。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本來是結合在一起的。大約從16世紀開始,科學進入了分門別類的研究,同時科學與藝術就隔膜起來。

  分道揚鑣使兩者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輝煌的成就,同時也給兩者帶來困窘。一來,人的左腦專司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則司形象思維功能和綜合功能,二者通過處于中間位置的結合胼胝而傳遞信息,相互作用。然而,一些潛入科學深宮或鉆入藝術象牙塔而目無旁顧的人,由于思維長期集中在一邊的腦半球內進行,便易產生心態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就患有神經過敏癥,荷蘭的偉大畫家梵高則患有抑郁癥。

  也許是這種絕對分離,使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感到孤寂和厭倦,所以近百年來,許多科學家便涉獵于藝術,而不少藝術家也開始垂青于科學。結果,不僅有益于心靈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業的創新。

  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不僅給個體的科學家或藝術家帶來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學群體和藝術群體呈現新的前景。正因為如此,當今的一些科學大師、藝術大師都力圖推翻科學與藝術之間人為的藩籬,實現二者的大融合。

  科學與藝術各行其道,怎會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話可謂鞭辟入里:“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她們的關系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的。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隨后的感受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道路嗎?沒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夠取得完美的成果嗎?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她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1.對加點詞在文中的含義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a.“隔膜”“藩籬”貼切比喻事物之間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礙;“涉獵”“垂青”形象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重視。

  b.“隔膜”“藩籬”形象說明科學和藝術的分離;“涉獵”“垂青”形象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重視。

  c.“隔膜”“藩籬”貼切比喻事物之間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礙;“涉獵”“垂青”生動說明科學和藝術開始再度結合。

  d.“隔膜”“藩籬”形象說明科學和藝術的分離;“涉獵”“垂青”生動說明科學和藝術開始再度結合。

  2.第二段,作者用牛頓患神經過敏癥,梵高患抑郁癥的事例,主要說明了什么?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使科學家和藝術家在各自領域取得輝煌成就,也帶來困窘。

  b.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給長期潛入科學深宮和象牙塔而目無旁顧的人造成惡果。

  c.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使一些科學家、藝術家由于思維長期集中在一邊的腦半球內進行,易產生心理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使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腦半球所司的功能長期以來未能發揮綜合功能。

  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話,是為了論證

  a.科學和藝術重新融合的意義

  b.科學和藝術重新融合的原因

  c.科學和藝術存在諸多的共性

  d.科學與藝術具有密切的關系

  4.下列論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人類發展史中,科學和藝術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早期結合在一起——分道揚鑣、各行其是——開始重新融合。

  b.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不僅有益于科學家、藝術家個體,而且有助于科學群體和藝術群體。

  c.“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說明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其關系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關聯的。

  d.全文側重論述了在人類發展史中,科學和藝術的分離和融合。并側重說明科學和藝術分離的意義。

  參考答案:

  1.d(要闡釋詞語的語境義)

  2.c(考查觀點與材料的關系,這兩則材料闡釋的觀點就是上一句“一些……畸形”)

  3.b(可參見最后一段開頭的設問句)

  4.d(本文的側重點不是說明科學和藝術“分離”的意義,而是“結合”的意義)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8

  四川省宣漢中學 劉廷富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日本學者清岡卓行的一篇藝術隨筆。文章借助 “米洛斯的維納斯”這一物象,從維納斯美神的斷臂處放任想象,揮灑筆墨,縱情謳歌維納斯極至的美麗,謳歌人類的藝術創造力,表現了作者獨具新銳的藝術感受力。作者寓深刻的藝術識見于嚴謹的行文之中,啟迪讀者去想象,去思考。

  三條藝術見解

  讀書貴觀要。把握關鍵,抓住要點,則綱舉目張。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觀點:“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然后分別從正面(必須失去雙臂)、反面(不能復原雙臂)和側面(只能失去雙臂)三個角度有力地支撐了觀點,真正做到了“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對“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個舉世聞名的審美之謎的論述中,作者慧眼獨具,提出了三條深刻的藝術見解。

  第一條藝術見解是:“對此,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去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這里“特殊”是指雙臂完好、一種定型、缺乏想象力的,“普遍”則指雙臂殘缺、形態不定、充滿想象力的。作者認為,維納斯雙臂雖然失去,卻激發了人們的審美想象,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散發著一種神秘的氣氛,而種種虛像絕妙地烘托著這尊雕像,成為了她的生命力,使雕像“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 ,顯示出一種“驚人的調和”,實現了質的飛躍,從而使她由美的“特殊”定型,上升為具有無限潛在可能性的美的“普遍”形式。所以作者說維納斯雕像雖舍棄了部分卻獲得了完整,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正是維納斯雙臂的偶然喪失卻產生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提升了這尊雕像的藝術價值,從而使她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藝術作品的生命力。

  第二條藝術見解是:“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她是何等地精美絕倫! 這里的“無”代表著未知、普遍,代表著無限的想象空間,多樣的選擇性,潛在的生命力;而“有”則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無限。意即維納斯失去雙臂卻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不再受“有”的限制,反倒在人們的審美想象和創造之中,產生出無窮的“有”,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每個人都獲得了各自所追求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正因為如此,作者才強烈反對復原雙臂,甚至否定那個“真正的原形”。認為種種復原維納斯雙臂的方案,“只能認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而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都根本不能產生超越 ‘喪失’的美感”。雖然人們嘗試的種種復原方案亦可視為對美的追求,但一旦復原了,人們就不僅不可能再有發自內心的感動,而且毀滅了其藝術效果上質量的提升和飛躍,更重要的是束縛了現存的斷臂維納斯給人所提供的無限想象空間。它給人的啟示是:要想獲得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離不開創作者與鑒賞者的共同努力。

  第三條藝術見解是:“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這是因為“雙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是這些關系的媒介物”。維納斯失去的只有是雙手,才能喚起人們豐富的審美想象,雕像也從而獲得無窮的生命。斷臂的維納斯之所以美,還在于“她是一個美的典型。無論是她的秀顏,還是從她那豐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線,或是她的脊背,無處不洋溢著勻稱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厭”。正是由于她的存留部分極端精美,這才使得雙臂的遺失顯得似乎無關緊要,也才使得欣賞者關于雙臂的種種遐想獲得了重要的審美價值。如果失去其他任何部分,就不可能獲得這樣的藝術效果。所以作者寫道,“譬如說,眼睛被捅壞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擰掉了”,“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而“反過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因此維納斯失去雙臂,如同去除多余的枝葉,使維納斯整個身體的優美的曲線表現得更清楚,給人的印象更鮮明。這就告訴我們:并不是所有的殘缺都能構成美。主體美則缺憾美,主體不美則缺憾不美。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虛實相生是有條件的,藝術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殘缺。

  兩種藝術法則

  從對三條藝術見解的分析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其中所包含的兩種藝術法則。

  第一種藝術法則是:虛實相生。虛實相生理論源于老子哲學中的有無理論。老子認為“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是“有”的根本,“有”是“無”的外化,強調“有無相生”。后人將老子這一思想運用于文藝批評,主張虛實結合,以實顯虛,憑虛求實。他們認為“境生于象外”(劉禹錫),“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司空圖),“凡詩文妙處,全在于空”(袁枚),“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畫筌》),“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畫鑒析覽》),“詩外有詩,方是好詩;詞外有詞,方是好詞”(陳廷焯《白雨齋詞語》)等等;“實”若不能傳達出“虛”,那就不是好作品,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往往決定著藝術品的生命力,強調了藝術表達中虛空、空白的地位,從而形成了我國古代藝術貴含蓄重意味的傳統特色。比如中國的畫家畫“深山藏古寺”“踏花歸去馬蹄香”和齊白石畫“蝦”“鳥”等,詩人賈島之詩《尋隱者不遇》等;都是使用虛實相生之法的經典范例。深受東方哲學和文學藝術精神熏陶的清岡卓行自然深諳此道。在他看來,正是由于維納斯的雙臂“空本難圖”“神無可繪”,“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生成了“虛”的藝術空間,從而使維納斯雕像突破了有限的造型,“從虛無中見出豐盈,見出無限生機,無限神秘和無限的美”。只是與中國古代藝術對虛空的自覺追求不同,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的虛空,完全是偶然的結果。因此絕不是每一件殘缺的藝術作品都能美麗動人,都能“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梢娞搶嵪嗌怯袟l件的。藝術品只有其實有部分充分凝結了藝術之美,并能激活欣賞者的審美想象力,才會有藝術虛空的誕生。因此藝術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殘缺。這就是藝術的辯證法。

  第二種藝術法則是:形象大于思想。朱光潛說:“美感經驗是形象的直覺。”藝術形象一當生成,藝術形象的意義就應當由欣賞者來解讀。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文本是作家有意識活動的產物,部分地左右欣賞者的反應,但總是包含著一些“空白”或“不明確的因素”,欣賞者通過參與他面前的文本所給予的東西,主觀地填補這些“空白”。欣賞者的閱讀經驗是一個包括期望、失望、追溯和重建的漸進過程。作品效果如何取決于欣賞者作出的解釋。因此時代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欣賞者的生活經驗、學識教養和審美經驗不相同,面對斷臂的維納斯所激發起的審美想象也會不相同;而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越豐富,學識教養越豐厚,則審美想象的翅膀就越豐滿,所得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就越強烈!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于是維納斯的斷臂仿佛成為神奇的藝術符碼,隨千萬欣賞者的解讀而時時翻新,每一位欣賞者都可以在想象中為維納斯安上符合自己的審美個性和審美理想的美麗雙臂。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由于欣賞者的參與、想象,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個審美之謎才煥發出奇妙無比的藝術魅力。但形象永遠大于思想。任何欣賞者的解讀都不能代替他人的解讀。比如清岡卓行在本文的論斷雖然十分精彩,但也決不是唯一,決不是是此非彼;細究起來本文一些論述未免顯得武斷。這就決定了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將成為一個永久的藝術之謎,留下一個永恒的審美誘惑,讓世人說不盡道不完。

  一個美學命題

  審美是尊重個性的。對斷臂的維納斯美神的藝術價值,前人有過很高的評價。比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寫道:“她的輪廓的美勝過活人的美。”羅丹則贊嘆道:“這是神品中之神品!——這是中正平和的肉感,經理智熏染過的生之喜悅!彼f:“撫摸這座像的時候,幾乎會感覺是溫暖的。”而日本學者清岡卓行卻發人所未發,在文中提出了一個嚴肅的美學命題——如何認識“缺憾美”。在作者看來,維納斯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似乎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虛實相生的辨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斷了胳膊,固然使人們的審美想象受到了現實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發的的審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擺脫現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使每個人都獲得各自所追求維納斯雕像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在這里,殘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這不僅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超越的美,是一種虛實相生的美,是一種借助藝術空白而表現出的偉大的美,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在西方雕塑中,與“米洛斯的維納斯”同為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的“勝利女神”雕像,羅丹的《沉思》和《巴爾扎克像》,布魯爾的《絕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總之殘缺也是一種美,它需要通過審美想象去獲得。但我們從維納斯的斷臂中領悟到的“殘缺美”,是有條件的,并非所有的殘缺都是美的;而且作為美的一種形式,“殘缺美”并不就是創造藝術品時必須追求的。許多完整的藝術品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同樣能激發人們的無窮幻想和創造欲望,達到了人們對理想美感孜孜以求的美感高度,而成為了不朽之作。因此我們只有廣泛地學習,深入地體驗生活,積累起豐富的生活經驗、學識教養和審美經驗,才能在美的王國里自由地徜徉。

  作者郵箱: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9

  四川省宣漢中學 劉廷富

  教學目標 :1、能力訓練點:培養“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閱讀習慣;

  2、美育滲透點:領會“以無勝有,以少勝多;以虛襯實,虛實相生”的藝術原則。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以學生討論、教師釋疑為主。

  教學安排:

  一、教師引入,激情激趣

  提問1: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學們在平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接觸過美的人和美的事物,對美都有一些或深或淺的認識,請大家說說自己所認識理解的美。明確:諸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人情美、崇高美、悲劇美、和諧美、整體美、優美、壯美、凄美等等,學生知道多少說多少,不求全,不求一定深刻。

  提問2:為什么環肥燕瘦西子病卻都能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美人呢?為什么梅艷芳紅顏早逝令許多人悲痛惋惜,可也有人說她的死是一種美,是絕代芳華呢?為什么因曹雪芹困頓早逝而沒有寫完的《紅樓夢》卻依然令人癡迷說不盡道不完呢?為什么美麗的“維納斯”雕像失去了雙臂卻被舉世公認為法國羅浮宮的第一珍寶呢?明確: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楊玉環因其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趙飛燕因其瘦而更添輕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嬌媚婉轉之韻;梅艷芳雖天夭其壽卻芳華絕代,給人們留下了永遠光輝燦爛的藝術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紅樓夢》而辭世,卻引出了后世無數癡人說紅樓論紅樓續紅樓,萬古流芳;維納斯雖失雙臂卻從其出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傾倒了全世界的觀賞者,漂向了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時代。以上這些,都說明了這樣一個美學命題:缺憾也是一種美。作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式,缺憾美不僅存在于藝術領域中,還普遍地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藝術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多彩。

  今天我們學習的清岡卓行先生的隨筆《米洛斯的維納斯》就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這種缺憾美,而且還告訴我們怎樣去欣賞缺憾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

  教師先引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然后提問3:你對維納斯了解多少?你個人認為維納斯有雙臂與沒有雙臂哪個更美?為什么?(學生發言后,教師用投影儀展示羅浮宮的世界“三寶”圖片,簡介西方神話中的維納斯,同時介紹文學史上海涅、烏斯賓斯基、屠格涅夫等作家與“維納斯”有關的幾個逸事,激發學生學習和探討的積極性)

  二、研習課文,探討主旨

 。ㄒ唬、整體把握,篩選信息,初步感知課文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問題4:作者在這篇隨筆里表明了怎樣的藝術見解?(要求學生必須用文中原句回答,這一步主要是讓迅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及能佐證各部分大意的關鍵句,梳理出文章的結構,明確行文的思路)明確:本文開門見山,亮出觀點:“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辈⒁源私y領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個層次的開頭,都用一句話概括了該層次的大意,行文過渡十分自然,脈絡十分清晰。結構大體如下:(板書)

  一、必須失去雙臂

  二、不可復原雙臂

  三、只能失去雙臂

 。ǘ、研究探討,深入領會,深入理解課文

  1、研習課文第一部分

  生讀第一部分,并思考問題5:維納斯雙臂的失去給了作者怎樣的感受?他是怎樣具體闡述這種感受的?學生快速瀏覽,劃出相關語句,然后回答(用原文語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詞)。明確:作者的感受是:“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殘缺反而給人馳騁想象的空間,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雙臂,種種虛象絕妙地烘托著這尊雕像,提升了這尊雕像的藝術價值,使她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ò鍟 一次飛躍 一種神秘氣氛 多種生命之夢

  失去雙臂 ———— 整體美

  一次追求 無數秀美玉臂 神秘奮然一躍

  提問6:在這里 “特殊”“普遍”的內涵是什么?明確:“特殊”意即雙臂完整,定型的,一覽無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殘缺,形態不定,讓人充滿想象力的,藝術效果上是質的飛躍。

  提問7:第3自然段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維納斯的美的?明確:從形體美和內在氣質兩方面來表現的。

  提問8:請用一句話概括你對課文第一部分內容的理解。明確:維納斯雙臂的偶然喪失卻產生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給人們一種整體美的藝術感受。

  本文啟示一: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藝術作品的生命力。

  2、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生帶著問題閱讀第二部分,討論后回答。提問9:作者對復原維納斯雙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盡量用原文回答)明確:作者認為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梢娮髡邔驮p臂方案非常反感,極端厭惡。

  提問10:用文中原話談談作者產生如上感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確:“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边@里的“無”是指虛的,普遍的,無盡的想象空間,潛在的無盡生命力,多樣的選擇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無限,再美也是定型?梢姡ルp臂的維納斯反倒格外迷人,散發著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提問11:文中一會兒說復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會兒又說是順理成章,怎樣理解這種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圖是要說明什么?明確:人們嘗試的種種復原方案亦可視為是對美的追求,只是復原后的藝術質量水平已發生質的變化,人們不會再產生以前那樣的感動了,因為它束縛了人們的想象。正所謂實景有限,虛景無窮;空本難圖,神無可繪。

  提問12:面對形形色色的復原方案,你能設想一些復原方案嗎?(應以生為主,任由想象)

  提問13:也請用一句話概括你對本部分內容的理解。明確:本層從反面論述復原雙臂后的維納斯在藝術效果上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遠不及“喪失”的美感。

  本文啟示二:要想獲得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離不開創作者與鑒賞者的共同努力。

  3、研習課文第三部分

  生自讀第三部分,質疑答疑。提問14:假如失去的不是雙臂,而是身體的其他部分,藝術效果會怎樣?(用原文回答)明確:“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逼渌糠值臍埲睍䥽乐仄茐牡裣竦拿栏。

  提問15: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雙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明確:因為“雙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是這些關系的媒介物”;而“反過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維納斯失去雙手恰好給了人們想象的空間,使人們想象出她以各種各樣形式出現的雙手所帶來的魅力,這正印證了恩格斯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清岡卓行以他獨有的藝術敏感越過藝術的“實有”外在形式,窺見到藝術最深奧的特殊規律,“從虛無中見出豐盈,見出無限生機,無限神秘和無限的美”。

  本文啟示三:虛實相生是有條件的,藝術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殘缺。

  4、總結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個美學命題,即如何認識“缺憾美”:①缺憾也是一種美,②并非所有的殘缺都是美,③對藝術上的殘缺與生活中的殘缺,認識應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獨特的藝術穎悟力,深刻地闡述了藝術創作中“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藝術原則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方法。

  三、拓展遷移,外聯內化

  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很早就懂得虛實相生的美學原理,并以此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看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范例來佐證之。

  1、理論論述:

  ①老子:“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辯若訥”,“無物之象”;

  ②《畫鑒析覽》:“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

 、坳愅㈧獭栋子挲S詞話》:“詩外有詩,方是好詩;詞外有詞,方是好詞!

  2、古今中外的藝術實例:

 、倭_丹《沉思》《巴爾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歸去馬蹄香⑤齊白石畫蝦畫鳥與朱耷畫魚⑥《尋隱者不遇》⑦《陌上!发唷杜眯小分袑σ魳返拿鑼憿帷独蠚堄斡洝防飳τ谕跣∮窀璩拿鑼憿狻昂神R史詩”中對于海倫的美的描寫等等。(師用多媒體演示,指導生理解虛實相生的藝術原理,認識藝術空白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作用,并逐步學會運用。例子不必全用)

  3、課外作業 (任選一題)

  ①本課一直在討論殘缺,贊美殘缺,是否因為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所有的殘缺都能產生美呢?你認為藝術的殘缺需要什么條件?請寫300字左右的文字談談你的看法。

 、凇懊茁逅沟木S納斯”的完美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樣子呢?請發揮你的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奂偃缒闳ベI“維納斯”雕像,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雙臂完好的,你準備買哪一種?為什么?請寫300字左右的短文,談談對“殘缺與完美”的認識。

 。ǜ剑┌鍟

  必須失去雙臂(正面):美的典型→普遍美→一次飛躍→ 一種神秘氣氛→虛

  一次追求 多種生命之夢

  無數秀美玉臂

  神秘奮然一躍

  抽象藝術效果

  不可不失雙臂(反面):受到限制→特殊美→失去喪失的美感→實

  只能失去雙臂(側面):生命光彩→才能有夢幻曲

  作者郵箱: ,,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0

  教學前言: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新理念尤其關注學生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并對此作了豐富的闡述。而日本清岡卓行寫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則是一篇審美內涵豐富而且富有爭議的美學感想文章,因而,在新課改背景下,《米洛斯的維納斯》這堂課的教學就顯得更加重要,無疑,它對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和啟迪學生的審美悟性具有非,F實的啟蒙意義。

  但是,對于審美認知能力還不夠成熟和審美素養還比較欠缺的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他們完全理解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學主張是一件并不切實際的事,更何況,不知道是否因為是經過了翻譯,這篇文章的部分評論語言顯得非常抽象隱晦,不易讀懂。因此,在設計這堂課的教學時,我們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審美水平和文本閱讀的難易度,把這堂課只是處理成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入門課,并不需要學生對文本字斟句酌,也并不需要學生徹底地了解文本提出的“殘缺美”這個美學命題,我們只是想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能夠喚起學生一定的審美欲望,豐富學生一定的審美體驗。

  同時需要做到的是,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審美選擇,鼓勵他們對文本觀點進行質疑和爭鳴。也就是說,在這堂課上,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未必要像傳統教學一樣強求達成共識,而是能夠在民主、開放的以文本為情境的師生、生生多邊對話交流中,展現各自的想法,這樣做,不僅僅因為是審美是沒有標準的,更因為這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一種信任。

  這堂課我們在布置作業 部分還設計了“課外閱讀書目推薦”這個內容,這些課外閱讀書目的選擇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閱讀認知水平,我們希望短短45分鐘這堂課所不能承擔的目標能夠在我們的引導推動下,通過學生課外的自主學習得到最終的實現。同時還設計了以“美的隨想”為話題的作文,促進和深化學生對于美的感知和思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獨到的想法。

  教學目標 :

  一、基本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

  二、鼓勵學生批判質疑,對文本觀點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學設計:

  一、課堂導入  

  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來閱讀日本當代詩人、小說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并進行相關的討論。

  (請學生來講述關于維納斯的有關故事或對于維納斯的審美感受,教師作適當補充。)

  附談話背景資料: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后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則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雕塑杰作,現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1820年發現于希臘米洛斯島。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論觀賞者從何種角度看,都會獲得同樣的感受:莊重的嫵媚。多少年來,人們對她傾注了不計其數的贊頌。圓潤的肌膚,平坦的前額、挺直的鼻梁,豐滿的下巴、平靜而美麗的面容,給觀賞者以巨大的視覺沖擊、美的強烈震撼。她的表情和身姿莊嚴而端莊,象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女性特有柔美和嫵媚,沒有半點的張揚和羞澀,只有純潔與典雅。

  二、感知文本

  在感受美的同時,女神失去的兩臂,又讓人感到巨大的疑惑。她的斷臂原來是什么姿勢?是一手拿著金蘋果,一手輕扯著下身的披布?還是一手扶著戰神的盾,一手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帶著這種疑問,很多后世的藝術家提出了種種復原方案。可是本文的作者清岡卓行卻對這種復原的做法非常反感,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觀點……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的觀點,并從文本中找出你容易理解或者是你比較喜歡的作者相關評論來說明這個觀點,最好還能說說自己的體會。

  附課文部分關鍵語句:

  觀點: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評論:1、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2、人們會突然覺察到,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3、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對于上述關鍵語句的理解可以本著不求甚解的原則,但是教師在上課前必須作好自己充分的理解準備,以應對學生有可能作出的種種疑問和形形色色的理解。譬如,關于“從特殊轉向普遍”,我認為,雙臂完整的維納斯也許不會引起人們這么普遍的關注,她會是美的,但她未必引起轟動,而只能僅僅成為一個個例的或是特殊的藝術作品;然而,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卻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讓人們產生了對于美尤其是殘缺美的更多的想象和探究,可以這么說,現在只要一說到“殘缺美”這個話題,幾乎無人不會提到維納斯,因而說,維納斯已經成為了殘缺美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典范,亦如課文所說,“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至于失去雙臂而散發著的“神秘氣氛”,我也有著我自己的生活體會,我非常喜歡一些畫報上經常展現的江南古鎮,沒去之前,經常在夢里來到那兒,但是去了其中的四大古鎮之后,這種對于古鎮的神往之情消淡了不少,也許就是原本神秘的感受不再存在了而已。

  三、對話爭鳴

  問題:你是否贊成作者的觀點?

  問題:假如去商店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里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復原的,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獨立思考2分鐘,相互討論3分鐘)

  然后,學生和老師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鑒于學生藝術欣賞的閱歷有限,學生的觀點有可能相當不成熟,甚至也會鬧出笑話,教師應該充分地估計到,應該耐心地傾聽,更應鼓勵和肯定他們的想法。

  生1:……

  生2:……

  生3:……

  ……

  師:說實在的,要我來作出選擇,我會覺得兩難。有的時候,當我面對斷臂的維納斯,我確實會產生無限神秘的遐想,為之迷醉;同樣是作為法國盧浮宮珍寶的勝利女神,雖然缺失了頭顱,但依然從她的羽翼飛張的英姿上可以盡情想象她臉部高傲神圣的神情;還有我1994年到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去,拜謁了那里的盧舍那大佛,大佛的手部與腿部均已殘缺,但這卻使我讀懂了歷史滄桑;但有的時候,當我看到原本殘缺的秦兵馬俑被修復后完整地站列在一起,我也覺得重又感受到秦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勢和歷史曾有的輝煌;又如同樣作為古希臘作品的擲鐵餅者,它的完整,使我感到了力量與健美的震撼。其實,不僅僅是雕塑,建筑也是如此,我去過北京,也有過類似的感受,在圓明園的殘柱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部中國近代史所流淌著的恥辱,有人提出要修復圓明園,我覺得這是對圓明園歷史深度的解構;但是當我來到紫禁城,也就是故宮,我卻慶幸它是保存得如此完整,讓我充分領略了中國皇家建筑的精華;音樂也是這樣,我有一位朋友,他是音樂發燒友,有一天,我到他家里去,他特意讓我聽一段古箏曲,這段曲子演奏得不完整,因為剛彈奏了幾十秒,一根弦斷了,琴馬也飛了出去,掉在地上,發出很清脆的聲音,錄音師都把它錄了下來,確實,我聽的時候,也感覺到了一種美,至今那弦斷的激越的聲響和琴馬落地的聲音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但是,完整的音樂作品也常常令人消魂,譬如,小提琴協奏曲《梁!方Y構就相當完整,小提琴和樂隊的傾情演繹就讓我更深地領悟這個美麗凄婉的悲劇背后的愛情魅力……所以,我在欣賞藝術的時候,常常想到古希臘智者蘇格拉底的那句名言:美是難的。(根據發言,同步展示相關幻燈圖片)

  附師生、生生對話相關背景補充材料:

  殘缺美方面

  1、雕塑:法國羅丹的雕塑作品《巴爾扎克》和《思》。

  2、繪畫: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這虛實相生法的關鍵即“無畫處皆畫”。例:馬遠的《寒江獨釣》,不畫山,不畫水,只畫垂釣的孤舟蓑笠翁,就是了為了突出超脫塵世、不向世俗低頭的隱士形象;齊白石的蝦;古代的沒有馬韁繩的牽馬圖。

  3、建筑:已經殘破不堪古羅馬的大角斗場;修復的長城與殘缺的長城。

  4、書法篆刻:書法中的飛白;許多篆刻者在成章后,會用刀將四周石邊敲去少許,蓋出的印就不再是規則的幾何體,而變得殘缺不全。這也是追求美的一種方式。太整齊完好反而顯得呆板,稍有殘缺反而使人覺得自然、生動,給這傳統古樸之物增添了生機。

  5、文學:莫泊桑的《項鏈》,當真相大白之后,瑪蒂爾德和佛來思節夫人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小說結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長;唐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眲尤酥幵谟诹粝碌倪z憾和懸念。

  6、戲曲:開門;騎馬;

  7、人物:李白;蘇軾;阿炳;貝多芬;

  完整美方面:

  1、同是古希臘的不少雕刻作品如《擲鐵餅者》等都是很完美的,它們缺失了手或其它什么,則會使人難以接受的。

  2、米開朗基羅的所有雕塑作品,都可以說是無比完整的,如《大衛》,他雄渾的體魄,健壯結實的肌肉,深邃迷人的眼睛無不令我們身心一悅,驚嘆這令人贊不絕口的絕世之作,可以說這也是美的。

  ……

  四、課堂總結

  經過剛才的探討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同學欣賞完整的美,有些同學欣賞殘缺之美。蘇格拉底之所以說“美是難的”,是因為美的標準是無法確定的,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在一千個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美。其實,今天,我們面對這斷臂的維納斯,她究竟是斷臂更美還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哪種美,欣賞到了哪種美。今天這節課,我并不要求我們之間非要達成共識,我只是誠摯地希望我們通過這節課有了自己對于美的初步認識和欣賞美的興趣。這節課快要結束了,但是關于“美”這個話題遠遠沒有終結,最后,希望同學們能夠拓展自己的閱讀和生活視野,多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關于雕塑、建筑、音樂、文學等等,從而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學識修養,這樣就能在美的王國里自由漫步了。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談殘缺美》、《殘缺也是一種美》兩篇文章及部分推薦書目。

  推薦書目:《中國音樂名作欣賞》上海人民出版社

  《外國美術名作欣賞》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地之靈----東西方經典建筑藝術的魅力》史建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建筑是首哲理詩》趙鑫珊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2、以“美的隨想”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和思考,字數不限。

  教學后記

  上了這堂課后,感覺還比較滿意,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真誠的對話交流是語文課堂教學順利或者成功開展的重要保證。作為語文教師,不能任意以自己的理解取代學生的個性化的想法,不能任意抬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不然的話,語文課堂教學充斥的往往便是灌輸,便是沉悶,便是虛假的師生合作,我們更需要的是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通過真誠的對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啟迪學生的學習悟性。這堂課剛開始的時候,氣氛并不是很活躍,當我先請學生談談自己對于維納斯的審美感受的時候,一位女學生站起來說,她覺得維納斯不美。面對這按慣例看上去并不是很“配合”老師的回答,我并沒有回避,因為我覺得她說得是真話,這跟學生自身藝術欣賞閱歷的限制和東西方文化審美的差異有關。那么怎么化解這個難題呢?我從我自己實際的藝術欣賞經歷出發,談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譬如欣賞音樂,其實我讀中學的時候,一開始聽書上經常稱道的西方古典音樂,總是提不起興趣,也難以聽出其中味道,當時喜歡的都是流行歌曲,但后來慢慢喜歡聽中國的古典民樂,有了一定的閱歷后,再去慢慢接觸西方的音樂作品,覺得自己現在也喜歡上了很多作品,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舒曼的《夢幻曲》和圣桑的《天鵝》等。所以,我就贊賞這個同學能夠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也鼓勵她以后能嘗試著多去欣賞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雕塑,還有音樂、建筑、繪畫以及書法等,慢慢走近藝術欣賞的殿堂。

  同時,上好一堂語文課,我覺得教師還需要以文本為情境,充分投入自己來自閱讀、來自生活的切身體會,這樣就才有激情,這樣就更能使對話得以真誠、流暢地進行。在這堂課上,我的不少例子都直接來自于自己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如北京圓明園、長城,河南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古箏的斷弦等,我本身就很喜歡藝術,因而,我覺得我在談自己想法的時候,我就充滿了一種激情,一種交流的真誠渴望,也因此,我覺得這堂公開評比課上下來,雖然開始有點緊張,但后來就很放松,而且一點也不累。

  當然,我對于這堂課的把握和處理肯定存在著自己的一廂情愿之處,也一定有疏漏之處,我非常渴望聽到來自評課老師和聽課學生的意見。課堂教學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真的愿意為之付出努力。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1

  呆胖的企鵝

  在沒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在春節的眾多歌舞類節目中,

  哪一個節目給你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為什么?

  對,我也有同樣的感覺。這個節目能夠成功是緣于手臂的姿態變化,展示出驚人的美感,從正面看這是一個整體,但在這個整體背后,是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展示出來的手臂上的不同曲線和纖纖玉手的精巧造型。(看圖片)

  如果沒有手臂,這個節目還會這么精彩嗎?我想大家的答案都和我一樣。

  但是在藝術史上就有這樣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羅丹的巴爾扎克像(看照片)羅丹在完成這尊塑像時,叫了幾個學生來一起欣賞。雕像的造型很別致:巴爾扎克披著睡衣,雙手疊合在胸前,昂著碩大的腦袋,兩眼注視著前方。一個學生指著雕像的雙手說:\\\"老師,這手像極了!我從來也沒見過雕的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這句贊美的話使羅丹皺起了眉頭,他沉思了一會,突然舉起一把斧頭,將那雙\\\"完美的手\\\"砍了下來,學生們都疑惑不解。但羅丹卻神色嚴峻的說道:\\\"這雙手太突出了。既然這雙手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屬于這個雕像的整體了。你們一定要記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是沒有任何一部分比整體更重要的!\\\"

  羅丹強調了作品從整體欣賞的重要性,強調沒有什么比整體更重要,盡管在當時沒有人承認欣賞這部殘缺了的藝術品,但羅丹斷言:\\\"我的雕像終將立于不敗之地。\\\"他的預言應驗了,\\\"巴爾扎克\\\"真的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

  無獨有偶,在巴黎的羅浮宮也有這樣的雕像:這座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 高328厘米,約創作于公元前200年。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臘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杰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傾,那健壯豐腴、姿態優美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而碩大的羽翼,都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乎凱旋的激情。海風似乎正從她的正面吹過來,薄薄的衣衫隱隱顯露出女神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衣裙的質感和衣褶紋路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作品的構圖也十分成功,向后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

  雖然這兩座雕像都是殘缺的,單卻給人以美感:這就是殘缺的美,是部分的殘缺贏得整個作品的美的和諧。

  比他們更有名的是另一尊收藏在羅浮宮的, 米洛斯的維納斯像。(看圖)

  維納斯大家有可能聽說過,那有誰知道希臘羅馬神話中她的故事嗎?

  剛才的同學說的很好,我再來做一下總結和補充。傳說之中,她是從大海的泡沫中誕生的(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后來在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梢娝拿利。后來宙斯把他心愛的女人嫁到人間,奧林匹斯山的眾多天神都去了,只是忘記了請紛爭女神,紛爭女神沒有受到邀請,為了發泄憤怒,她向婚宴扔下一枚金蘋果,上面寫著“給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佛羅狄忒都認為自己最美,應該得到金蘋果。宙斯將裁判權交給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三位女神為了得到金蘋果,紛紛向帕里斯許愿,最終帕里斯決定將金蘋果送給美神。得到金蘋果的美神,也如約幫助帕里斯,拐走希臘絕世美女——海倫,從而挑起了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過程中,看圖片)從這之后,維納斯就被認為是愛與美的化身。而這座斷臂女神,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來,人們對她傾注了不計其數的贊美和歌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一篇《米洛斯的維納斯》。(課件

  有可能大家還不是很了解清岡卓行, 那么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他。(大屏幕)那位同學起來讀一下?

  這位作家我們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們的重點視來看看他筆下的“維納斯”。這節課我們的教學目標 主要有以下三點(屏幕)。這篇文章我已經讓你們預習了,我在給你們幾分鐘,熟悉一下課文,看看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板書)

 。▽W生找到觀點)很好,接著作者從三個角度去論述自己的觀點(屏幕)。這篇文章是從這三個方面去說維納斯的美的。

  如果你們在評價一個人是否是美的,你們首先會想到什么?是她的氣質還是她的外形?或者是其他的什么評價標準?對,是一個人的外形。那么在作者看來,她的外貌美在什么地方?用書上的話說。(屏幕)維納斯雕像現存兩尊:她們的曲線都是十分迷人的,但是為什么人們對米洛斯的維納斯傾注了不盡的贊美和歌頌,而其完整的一尊卻始終默默無聞,這是為什么?

  因為她失去了雙臂。

  正因為沒有了胳膊才使得米洛斯的維納斯有了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美,那么缺了胳膊的維納斯美在了哪些方面?看看書上作者是如何說的。

  1、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性的生命之夢。

  2、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

  3、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面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絕倫。

  那么我們把他總結為一句話:因為可以給人以無窮的聯想。

  而清岡卓行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又有哪些設想?(在文章找)

  如果她沒有胳膊,會有這樣的審美,但如果有了雙臂,會怎么樣呢?我們是不是應該給進行一次復原呢?

  1、法特·威靈丁對《斷臂維納斯》遺失的雙臂進行了一番推敲,他的意見是:維納斯正慢慢走進海里,有手扶持著自已的衣服,左手想要把頭發松開,所以左手握著的東西不是蘋果,而是結發的發帶類的東西。

  2、塔拉爾是英國醫師,右手護胸,左手拉著自己的孩子小愛神厄洛斯。

  3、德國雕刻家朱·舒特拉森,考察了雕像以后認為,《米洛斯的維納斯》不是一個單獨的雕像,而是和希臘神話中維納斯的情人戰神馬爾斯站在一起。不過這幅不是真正的復原圖。

  4、德國藝術家富爾特萬格拉《富爾特萬格拉復原方案》的結論是:維納斯的左手握著蘋果,右手扶持衣裙,姿勢為站立;臺座上有支柱撐住左手,從刻有銘文的臺座前面,可讀出作者的名字。

  5、《卡布亞的維納斯》現收藏在那不勒斯國立美術館。這座復原像表現的就是維納斯在左膝上按著盾或矛,默默注視著盾里映出的自已美麗的身影

  作者詩如何評價這些復原的圖像的?

  “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睉獮閱适Я穗p臂之后,會給人一種想象的空間。

  但是想象要有一定的界限,無能無限的遐想。

  那么是不是可以失掉其他的部分?如果失掉是像勝利女神一樣的頭顱,是不是也仍然魅力呢?(討論)所以說,不是任何部分都能殘缺,她只能失去雙臂。

  因為失去雙臂后,主體并未殘缺,殘缺的只是部分。

  而作者的文章寫到這兒就結束了。

  但是我們應該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殘缺都是美的?(討論)

  從而可見,殘缺美卻不是我們所要刻意追缺的東西。這只是美的一種形式。其實我們更多的情況之下,見到的是完整的美。

  最后我找一個同學總結一下作者的觀點?

  通過寫米洛斯的維納斯給人的感覺,表達出作者對于殘缺美的認識。認為可以給人以想象。

  但是藝術上的殘缺美可以給人以想象:想象才能給一件藝術品以生命。

  這些圖片都沒有把所有的東西都畫在畫面上,但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這就是湯貽汾《畫鑒析覽》 “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

 。ㄆ聊唬┯。赫普沃斯《帶弦的翼》(1956)這是一件充滿詩意的作品。造型如鳥兒張開翅膀,輕盈而引人遐思。中間牽拉的線造成了一種奇異的空間韻律,充當了實體向空間過渡的中介;朱耷的鳥,畫一條生動的鳥在紙上,別無一物,別無所有,但用筆多么神妙,令人感到環繞這只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真是一片 “神境”。墨荷圖,寒鴉圖;齊白石的蝦。沒有水卻感覺到蝦在水中游。

  不光是雕塑和繪畫,在詩歌中,也同樣有類似的作用。比如說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表現隱者的高潔品質,三局回答,表現了隱者的經常性的活動,對大致的去向給明確的回答,熱情指引,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做徒勞的尋覓——因為尋不見而見其美),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在回憶中有美好事物,所以回憶比較珍貴,才會充滿感情,正因為有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惆悵)。

  在小說中也有梁祝的愛情悲劇。正因為其不成功,才在人們間留下了不朽的傳奇。

  在文學藝術史上還有那些類似的作品?自己回家思考。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我們這節課也接近了尾聲。只要你們培養了正確的審美觀,那么我們這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或生活中,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這節課就到這里,下課!

  作者郵箱: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一、 探究性閱讀:探討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二、 對作者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評價)

  三、 通過閱讀本文,提高審美修養。

  資料:

  1、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2、維納斯:(參看課本圖片)

  愛神維納斯,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象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艷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

  教學設計:

  一、你對“維納斯”的了解有多少?你個人認為有雙臂和沒雙臂,哪個更好?為什么?(此問題意在表達個人的認識,為讀文做鋪墊?勺杂捎懻摚

  一、 通讀全文,想想作者在文章里對維納斯雕像發表了一些什么看法,劃出你認為比較精彩的論斷。

  二、 在初讀領會的基礎之上,帶著以下問題再讀文章,并把可以作為問題答案的語句劃下來。讀后分組展開討論,對可以作為答案的語句進行分析。(自由討論形式,教師指導)

  1、 作者是否贊同為維納斯修復雙臂?文中有這樣的話:“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譽。”作者為什么這樣說?(重點語句體會如下)

 。1) 維納斯作品本身被一種“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出神入化地烘托著”,才如此秀美迷人。

 。ㄗ髌返脑瓌摗⑸⑹А⑴既话l掘、缺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人們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設想和追求,這一系列可以說成是“作品命運”的東西,使作品本身充滿魅力,而這與原創者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找到原形意味著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過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滿魅力)

 。2) 維納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維納斯是完好無損的,它便是單一的具體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損,使之變成了不確定的、不具體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雕像――許許多多人們所想象的飽含了無數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維納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為的“部分”(手臂)殘缺,換來的是人們對完整雕像的揣測、設想和追求。這正是斷臂維納斯的魅力所在,因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對藝術美的追求。

  (3) 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于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換言之,……

 。ㄈ睋p―――獲得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種神秘氣氛,吸引人們的視線,誘發人們的想象,激起人們的興趣,演化成一種追求,而“藝術”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體、實在、凝固,沒有想象的余地)

 。4) 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ㄓ楔D―雙臂不缺損:具體的、單一的、實在的、凝固的、限制人們想象的雕像

  無――失去雙臂:不具體的、包孕著無數可能的、引發人們不盡夢幻和想象的雕像)

  2、 作者為什么說:“除了兩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ㄊ謱τ谌、對于形體的意義: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的交涉的手段,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三、你是否贊同作者的觀點?對于作者的說法,你還有什么見解發表?(自由發言)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3

  tutu

  一、導學目標

  1、讓學生體會“喪失”與“殘缺”產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知識和作者對藝術品的獨特審美角度。(知識)

  3、運用抓關鍵句來歸納作者觀點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能力)

  二、導學安排一課時

  三、導學設想:  343+問題研討式

  1、切入點(拎動點):

  討論:如果讓維納斯的手臂復原,你認為哪種姿勢最美?

  2、制高點:

  課文觀點:“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3、增長點:

  1)了解“喪失”所產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藝術審美鑒賞能力。

  4、延伸點:

  聯系生活瑣事和《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美,捕捉美。

  5、語言:篩選、搜集重要信息。

  6、思維:辨證思維

  7、遷移:對生活中美的發掘和欣賞評價。(主題寫作)

  四、導學安排

  (一)        導入  新課

  1、    由西方著名藝術品的介紹導入  。

  2、    展示圖片“米洛斯的維納斯”(課件)。請學生談談對維納斯的了解,總結并提問:維納斯是傳說中的愛神與美神,據說這尊雕像是在古希臘的米洛斯島上最初被人們所發現的,當人們最初發現她時,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來在一次爭奪中丟失了,下面我想問問大家,如果讓你來為維納斯的手臂復原,你認為她哪一種姿勢是最美的?

 。▽W生展開想象,自由發言)

  (二)切入課文

  1、由學生的想象切入到課文第五自然段

  “剛才同學們為維納斯的手臂復原設想了很多種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復原的方案呢?”(學生齊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2、從第五段中提出問題:(質疑)

 、傥闹刑岬搅诉@么多的復原方案,作者卻說“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笔裁唇小皢适А钡拿栏心兀

 、诙易髡哌說“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抱

  一絲懷疑的態度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為殘缺的藝術品復原,這是好事,而作者卻要懷著一腔怒火,否定它,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重點閱讀13

  1、歸納出作者觀點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觀點的句子(分組完成,集體朗讀)

  學生分組討論,解決自讀中提出的問題。

  ①作者觀點:維納斯正是喪失了雙臂才產生了美。

  ②明確文中支持作者觀點的句子,并討論分析一些難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義。

  (四)分析課文

  喪失               產生

  手臂                美感

  復原                破壞

  喪失手臂產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復原手臂破壞了美感    (反面)

  喪失的部位必須是手臂  (側面)

  (五)集體朗讀全文,總結并解決課文開頭提出的疑問

  整篇文章,作者分別從正面、反面、側面闡明了:正是因為維納斯喪失了雙臂,因而使人們產生了無窮的想象,從而帶來了神秘的美感,這也就是我們在課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謂的“喪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們回過頭來看,作者為什么說“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他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明確:恢復了原形,我們就無法產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種因為殘缺而產生的神秘美感也會消失殆盡,所以作者說“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他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六)聯系已學課文《世間最美的墳墓》遷移聯想

  1、              展示課件“托爾斯泰墓”

  提問:墳墓的外形給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簡單、普通、平凡)而作者卻認為它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這是作者從哪個角度出發去欣賞的?

  明確:作者是從托爾斯泰追求樸素的偉大人格這個角度去欣

  賞的,所以他認為這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是“世間最美的墳墓”。

  2、              小結啟發:我們想想,本來是一尊殘缺的雕像,清岡卓行卻從她給人們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一角度發掘出她的一種神秘的美感——“喪失美”;一方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墳墓,茨威格卻從托爾斯泰追求樸素的偉大人格中將它升華成世間最美的墳墓。這些都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結論:生活中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和欣賞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請學生聯系生活,談一談自己對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業 

  生活中人們對美的理解和感悟都會有所不同,從你的角度去發現生活中你認為美的東西,以此為題。寫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參考題目:簡單就是美

  距離產生美

  丑到極致也是一種美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4

  安徽省五河縣小圩中學 衡廣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2.能力目標:能夠運用課文中的觀點,解決文藝欣賞方面遇到的問題。

  3.德育目標:發展學生審美個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審美修養。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提出的殘缺美,領會“以少勝多、以無用有”“虛實相間”的藝術原則。

  教學難點  1.理解“殘缺美”的涵義。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具 多媒體投影,課文朗誦帶及錄音機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投影扉頁“維納斯塑像”圖象

  維納斯,古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以她為題材的繪畫雕塑數不勝數,當人們發現了米洛斯島上的維納斯時,才認定她是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雖然失去了雙臂,卻贏得全世界對她的矚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日本清岡卓行的美學論文>,來了解其中的奧秘.

  二.解題

  讀注釋1

  三.分析課文

  [一].放課文錄音,概括作者的觀點.

  明確;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

  1.必須失去雙臂.

  2.不能復原雙臂.

  3.只能失去雙臂.

  [二].研討第一部分.

  1.速讀1---3段,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

  2.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為什么?

  [理解把握重要語句,理解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就能化難為易把握作者的觀點.]

  邏輯關系是這樣的:

  “馳騁想象”――“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無數雙秀美的玉臂”――“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包孕著不盡夢幻”――“無比神妙的整體美”――“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

  3.讓學生概括本部分的內容

  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神秘、想象)

 。廴.研討第二部分

  1.欣賞投影圖象,暢想如何復原雙臂

 。▽W生想象雙臂模樣時,所反映出的是他對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對美的一種認識和感受。既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師范讀第二部分,讓學生劃出作者對復原“雙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認為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對恢復雙臂方案極端厭惡。

  3.用文中原話談談作者產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笨梢,失去雙臂的維納斯格外迷人,散發著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4.讓學生概括本部分內容

  第二部分從反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受到限制、失去“喪失”美感)

  [四].研討“殘缺美”的涵義

  1.從上面兩部分分析看,本文談了一個美學觀點,這個美學觀點是什么?

  (殘缺美)

  2.既然殘缺能帶來這樣好的藝術效果,那么藝術品是否應該提倡殘缺?

 。ㄗ髡咴谝弧⒍糠种v述殘缺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審美效果,可能會給學生一個定勢思維,即殘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學生質疑、發問,多角度的看問題)

  3.結合維納斯的斷臂談談怎樣的殘缺才是美的?

 。▽W生的某些見解會稚嫩、不成熟,但是沒有關系,這里重在發展學生的審美個性。對于殘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上,即“部分”的殘缺不影響“整體”的表達效果,而且能夠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

 。畚澹.研討第三部分

  1.朗讀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雙臂”的看法

 。ㄔ趯W生說過自己的想法后,來聽聽作者的看法,學生會對作者的理由更感興趣)

  2.第三部分能不能刪除?和一、二部分的關系如何?

  明確:第三部分從側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手的夢幻曲”。――這可真上一個全新的視角!這一部分是對前兩部分的補充和深化,揭示了維納斯藝術效果的內在本質。

  四.結合語境、探討和欣賞文中意義深刻的語句

 。ǘ嗝襟w投影句子,師生共同探討)

  1.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她是為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雙臂,為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

  3. 那失去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孕育著多種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4.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

  五.拓展深入

  清岡卓行并不是殘缺美的首創者。我國古代早就有相關的論述,老子云“大音無聲,大象無形”,即是說最大的樂聲聽來反而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跡。

  1.藝術――注重虛實相間。

  如:畫家在畫“深山藏古寺”時,畫面上不出現古寺而只見和尚擔水沿山道而進的情景。

  如:《水滸傳》里黑旋風李逵憨直忠勇,卻又魯莽可愛;《紅樓夢》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國演義》中張飛的粗心等。

  2. 自然界 月圓月缺,花開花謝,云卷云舒

  3.人生――殘缺有時也是一種美

  如:四大美女各有缺陷;梁祝愛情成千古絕唱;阿炳;張海迪;貝多芬;奧斯特洛夫斯基

  六.升華

  自由討論,你認為人應該追求什么樣的人生,或者說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ㄖ挥蟹险嫔泼赖娜松攀亲蠲赖模

  七 作業 

  寫一篇五百字的文章,說說你對“美”的認識

  八.板書設計 

 。ㄒ唬┍仨毷ルp臂――神秘

 。ㄕ妫 想象

  殘

  缺 (二)不能復原雙臂――局限 人生?

  (真善美)

  美 (反面) 失去“喪失”美感

  (三) 只能失去雙臂――雙臂

 。▊让妫 可千變萬化

  九.小結

  作者從藝術鑒賞的角度描繪了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獨特的缺憾美。同學們在理解作者藝術觀點的基礎上也對殘缺美發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們必須認識到:藝術上的殘缺會給欣賞者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永遠的生命力。同樣,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們必須勇敢地正視殘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諦。

  作者郵箱:

  [1]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5

  《米洛斯的維納斯》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了解清岡卓行的美學觀點,理解課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創造性見解。

  3、美育目標:發展學生審美個性,引導學生認識審美活動的主觀性特征。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創造性見解。

  【教學難點 】

  1、了解作者的美學觀點,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理解“殘缺美”的涵義。(這是對作者美學觀點的延展)

  【教學方法】

  引導研討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維納斯》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1、讓學生欣賞石膏像《米洛斯的維納斯》,并談感受。

  【展示石膏像,學生就有一個實體感受,他的想象就會有的放矢,畢竟審美活動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欣賞者的主觀感受是建立在客觀實體的基礎之上的!

  2、當學生發現“斷臂”這個特點時,講述“斷臂”的來歷。

  【講述來歷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引起學生的興趣,為后來的“補臂”想象作鋪墊;二是照應課文的第二段,加深學生對“偶然”的理解!

  3、讓學生暢想“斷臂”的原始模樣。

  【學生想象雙臂模樣時,所反映出的是他對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對美的一種認識和感受,這既是一次審美實踐,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同時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審美活動的主觀性,但是教師不需要將此點明,在授課的尾聲再進行總結,給學生一個體悟的過程!

  二、研討新課第一、二部分:

  1、檢查預習效果,讓學生說出作者對“斷臂”的看法。

  2、朗讀課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關鍵句子,這些句子在理解上會有些障礙,所以化繁為簡,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進行引導,學生會覺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歸納作者的理由。

  【這個環節其實就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美學觀點。】

  三、研討“殘缺美”的涵義:

  1、提問:既然殘缺能帶來這樣好的藝術效果,那么藝術品是否應該提倡殘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講述殘缺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審美效果,可能會給學生一個定勢思維,即殘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學生質疑、發問,多角度的看問題!

  2、追問:結合維納斯的斷臂談談怎樣的殘缺才是美的?

  【這個問題給了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赡軐W生的某些見解會稚嫩、不成熟,但是沒有關系,這里重在發展學生的審美個性。對于“殘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上,即“部分”的殘缺不影響“整體”的表達效果,而且能夠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可能,可將“殘缺美”的涵義適當延展!

  四、研討課文第三部分:

  1、朗讀課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雙臂”的看法。

  【在學生說過自己的想法后,來聽聽作者的看法,學生會對作者的理由更感興趣】

  2、討論第七段中談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義。

  【這是全文中最難理解的一個段落,原因在于語言表達上的曲折與含混,這大概出于本文是譯文的緣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張不求甚解,只要能說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見解: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發表創造性見解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大膽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個或許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卻是一次開闊思維的鍛煉。借此機會鼓勵他們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見解,也讓別人聽聽自己的聲音。所以老師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讓學生真正暢所欲言。2、學生此時能體會到審美是帶有創造性和主觀性的個體活動,教師只需稍加總結,強化這種認識。】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6

  學習要點

  1.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3.學習聯系上下文對疑難問題進行探究的方法;

  4.通過閱讀本文,提高自我審美修養。

  重點講解

  文的結構及論證方法

  本文屬于藝術隨筆。作者借斷臂的維納斯闡釋了美學中的殘缺美。

  開篇提出論點:“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接著從正面論述了個人緣由:借舍棄部分來獲取整體美——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這是文章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各種復原雙臂的方案都倒人胃口——受限制的“有”不敵不盡夢幻的“無”。

  第三部分從手的象征意義論述維納斯,只能失去雙臂而不能失去其他部分。

  本文主要論證手法是對比。第一、第二部分是“失”與“不失”(復原)的對比,從而證明必須“失”;第三部分是失雙臂與失其他部分的對比,從而證明只能失“雙臂”。三部分舍一不可,即是論點的全部內涵:必須失雙臂。

  于“殘缺”與“完美”

  文章中與之對應或關聯的詞語有:“特殊”與“普遍”、“部分”與“完整”、(“具象”)與“抽象”、“有”與“無”……對包含這些詞語的句子要深入體會,發表己見。尤其是“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絕倫”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興趣的話,可追宗溯源,悟其真義。

  可以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殘缺”與“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體驗來談獨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總會發現許多不足,不斷彌補,接近完美。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類的追求也永無止境。也許,這正是完美的價值所在。  

  關于“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有:“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理解把握這些重要語句,要懂得進行上下文之間的勾連。如第一、第二句的“飛躍”與“追求”,和上文的“遺忘”與“隱藏”,以及再上文的“發掘”、“購下”、“搬進”,三組動詞巧妙呼應,給人予強烈的印象。從寫實到寫虛,從平敘到擬人,形象地突現了“斷臂美神”的藝術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從反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人們對喪失了的東西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之后,恐怕再也不會被以前的、尚未喪失的往昔所打動了吧!崩斫膺@句話,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間傾注的感情:“自找煩惱”,“恐懼、空虛”,“懷著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文章第三部分從側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可真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怎樣欣賞斷臂維納斯

  斷臂維納斯雙目無瞳、芳臂殘斷,然而,卻成為世界女性藝術美的典范。斷臂維納斯是美的,這一點,人人都承認,但她為何是美的,許多人未必說得出。

  (一)s形線條的恰當選擇

  斷臂維納斯的造型線條與我國古代蘭葉描屬同一風格,是s形波狀線,也稱為蛇形曲線。英國著名畫家和美學家威廉•荷迦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蛇形線比任何線條“都更能創造美”,可以稱之為“美的線條”,蛇形線“靈活生動,同時朝著不同的方向旋繞,能使眼睛得到滿足,引導眼睛追逐其無限的多樣性”,可以稱之為“富于吸引力的線條”。從視覺上看,倘若是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就讓人看著不太舒服,因為它的一次次折角,會給人造成視覺上的挫折和創傷,而蛇形線條非常平滑,既回避了單調,又避免了挫折。用蛇形曲線的豐富、柔順、平滑去表現美麗、無比、溫柔善良的維納斯是再恰當不過了。

  (二)斷臂的遺憾與創造空間

  斷臂維納斯原作是有手臂的,只是因為成了碎片,無法修復,其手臂的姿勢無從知道,人們也只有帶著遺憾進行猜測。但芳臂殘斷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創造的空間,平添了無窮的魅力。

  第一,芳臂的理想續接。欣賞斷臂維納斯,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理解、想像,理想地續接其臂膀,任何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接臂方案,欣賞者均難以接受。事實上也是這樣,自從斷臂維納斯出世,為其接續臂膀的方案數以萬計,但沒有一種方案被人們廣泛認可。

  保留殘缺,讓欣賞者想像、創造,使殘缺的藝術品走向欣賞者想像中的完美;留下空白,反而使古老的維納斯具有現代藝術的意義--其藝術形象由作者與欣賞者共同創造完成,殘缺也迫使欣賞者進行二度創造,這也是古典的維納斯呈現出的現代風采和永恒魅力。

  第二,回避難點,推向極致。維納斯的斷臂為處理手臂留下了空白,也回避了雕塑藝術中的難點。在生活和藝術中,手是最難處理的。藝術家為了讓手與整個身體保持和諧,往往費盡心思,如讓人物手里拿一個東西,或干點什么事情。比如繪畫《毛主席去安源》,就讓徒步行走的毛主席手中拿一把雨傘,如果毛主席是徒步行走去安源發動工人,肯定背的是行李,不可能只拿一把傘,但這樣處理是為了避免手的多余感。雕塑大師羅丹是最擅長塑造手的,但他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自己作品中的手臂砍去。如大家熟悉的雕塑作品《巴爾扎克》,羅丹開始雕塑的時候,是有手的,而且美麗逼真,但與整體不和諧,只好砍掉。這都是為了維護藝術的和諧而不得不放棄生活的合理性的做法。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一下:倘若維納斯被完整地發現,她的手臂能經得起人們的挑剔嗎?《巴爾扎克》的成功是羅丹砍去手臂后得到的,維納斯的完美,卻可能是因為殘缺實現的。

  處理手臂這個藝術難題,在人們欣賞斷臂維納斯時,卻用想像給予了最理想的處理,使維納斯獲得了最高的評價。

  第三,永葆造謎的魅力。斷臂維納斯永遠處在亮出謎底之前的時刻,她的手臂是什么姿勢?她的手里拿的是什么?許多人陷入了猜謎的狂熱。一件藝術作品不但成為欣賞的對象,而且成為議論、考證、猜測的對象,作為對象的廣泛適用性,斷臂維納斯是無與倫比的。

  空白,促使我們永遠不停地探索;殘缺,促使我們永遠不停地去彌補。從這個意義上說,維納斯無論形體本身還是象征的意義,都獲得了永恒。

  反饋練習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橫線字的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

  a.豐腴(yǜ)     毋庸贅言(yòng)    擎著(bí)

  b.迥然(jiǒng)  玉笏(hù)          回溯(shuò)

  c.攫。╦úe)     馳騁(chéng)        勻稱(chēng)

  d.捅壞(tǒng)    譬如(bí)           峪口(yù)

  2.我欣賞著米洛斯的維納斯,一個奇怪的念頭忽地①我的心——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也就是說,使人不能不感到,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在出神入化地②著作品。

  (1)文中空白處的詞語是①:       、冢      

  (2)對文中劃線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   )

  a.這是作者的一個荒唐的想法

  b.這句話體現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c.必須失去雙臂是因為她的雙臂雕刻得與秀麗的身姿不協調

  d.雙臂的喪失會使雕像的整體美更加突現,還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3)文中“美術作品的命運”指:                                            。

  “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是:                                    。

  3.選出破折號用法不同的一項(    )

  a.我欣賞著米洛斯的維納斯,一個奇怪的念頭忽地攫住我的心頭——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b.我只是想強調胳膊——說得更準確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義。

  c.而且可以進一步馳騁想象——會不會其實她不是一座單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個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戀人的肩頭。

  d.“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了瘋了!被ò缀踊腥淮笪蛩频恼f。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不,說得更為正確些,她是為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那兩條五臂,為了漂向更遠的國度,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年代。 

 。2)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持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3)我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二、閱讀理解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茨呖卟皇强此懒艘磺Ф嗄甑臉吮,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處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游行。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繚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來細細玩索一粒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干脆丟棄自己,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色流猛的一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蕩,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都想跳騰,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卷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人就讓你躁熱,讓你失態,讓你只想雙足騰空。

  1.下面的理解與文中第一處劃線句子含義不相符的一項是(  。

  a.看莫高窟,仿佛聽見了千年歷史車輪的隆隆聲

  b.看莫高窟,強烈感受著中華民族藝術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獵獵、煙塵滾滾的古代戰場

  d.看莫高窟,強烈感受著力與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藝術的洪流中

  2.文中加橫線的“喧鬧”意在強調:                                               。

  3.文中有一個與第二處劃線部分意義完全相同的句子,寫在下面橫線上。

  答:                                                                       。

  4.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個句子,意在提示唐代洞窟藝術的主題是表現人的活力。

  這個句子是:                                                       。

  5.莫高窟藝術創作上有哪些主要特點?根據這段文字簡要列出五點(五點不超過30字)。

  參考答案

  一、1.b  

  2.(1)①攫取、诤嫱小 。2)d 。3)藝術美(審美價值)  失去部分的烘托作用

  3.d

  4.(1)維納斯雙臂的殘缺美,使她的審美價值超越了時間空間  

 。2)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認為這種殘缺美是無可替代的  

 。3)這種殘缺的部分對整體美的強調與突現是自然的,絲毫不需雕飾的

  二、1. c   2.藝術創作背景的生動  3.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只想雙足騰空  4.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餓生命在蒸騰  

  5. ①色彩絢麗 、诰條流暢 、坌蜗笊鷦印 、苌駪B逼真  ⑤場面宏偉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7

  《米洛斯的維納斯》 教學設計示例(三)

  教學目標 :

  1.能力訓練點:培養“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閱讀習慣。

  2.美育滲透點:領會“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藝術原則。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為主。

  預習布置:

  1.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及“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征。

  2.通讀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劃出疑難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教師導入  :

  1、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其實,對于藝術品來說,它們的命運也是如此。就在半個多月前,這座走過了1500多個春秋的、為人類所共有的藝術珍品——巴米揚大佛——在塔利班的炮聲中轟然倒下,從我們的視野中永遠地消失了!

  這是上個月拍回來的樂山大佛,我們可以看見,它的龐大的身軀上已經爬滿了青苔和其他腐蝕物,面目已經模糊。

  還有這座勝利女神雕像,被發現時,它的高貴的頭顱已經不知去向。

  還有就是這座維納斯雕像,1820年在希臘的米洛斯島被發現時,她的秀麗的雙臂已經殘缺。為了區別于其他眾多的維納斯雕像,人們習慣上把她稱為“斷臂的維納斯”或“米洛斯的維納斯”。

  歷史是無情的,戰爭的炮火是無情的,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是無情的。但這世界畢竟還有許多熱愛生命、熱愛藝術的人們,于是人們一方面加強保護,一方面對已遭毀壞的藝術品加緊修復。

  這其中就有許多人一直試圖為維納斯的斷臂復原,要為她重新安上那殘缺的雙臂。然而,一百多年來,卻始終沒有一個復原的方案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滿意。維納斯的雙臂到底應該是怎樣擺放的,這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個謎。同學們都是正處在最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齡,在這節課開始前,不妨也來想象一下,為揭開這個謎而提供一個方案。

  2、由插圖導入  :

  [關于維納斯與維納斯雕像]。

  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后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島上的一個山洞里發現的,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論觀者從何種角度看,都同樣獲得這種感受:莊重的嫵媚。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女神的兩臂雖已失去,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曾經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斷了的兩只手臂原來是什么姿勢?是拿著金蘋果,是扶著戰神的盾?還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來的考據則較肯定地認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雖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測補塑了她的雙臂,但總覺不協調,還不如就讓她缺兩只胳臂,因而以“斷臂美神”而聞名世界。

  二.學生活動:

  1.學生根據斷臂維納斯的形體及其有關傳說,展開想象。

  2.想象完畢,請三位學生談談心目中的“完整的維納斯”。

  3.教師總結: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來看課文的第五段,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4.學生齊讀第五段開頭三句。

  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1.教師引導:我相信,如果有一萬個觀眾,就會有一萬個不同的維納斯。于是在場爭論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對為維納斯復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岡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們認為,對維納斯而言,無情的歷史,偶然的毀壞,恰恰成全了維納斯,使她成為了人類藝術寶庫中不可或得的珍品。這是一個很大膽、很特別的觀點。作者這個看法的建立基礎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對這個觀點的完整表述是怎樣的?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思考。

  2.學生默讀全文,思考上述問題。

  3.學生默讀完畢,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藝術的名義”反對對維納斯所進行的任何復原工作的,他認為維納斯“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4.教師引導:“她為了如此的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边@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讀著這句話時,心中有沒有產生疑問。

  5.學生研讀這句話,尋找問題。發現:文章的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維納斯的雙臂為什么必須失去?”二是“為什么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四.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問題:

  1.教師引導:課文其實就是緊緊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展開的,除了我們已經看過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談論第一個問題的,六、七段則是談論第二個問題。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四個段落快速找出你認為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語句。

  2.學生快速瀏覽,劃出語句。然后回答。

  3.根據學生的疑難語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4.學生討論完畢,每組派代表發言。

  5.教師總結。

  6.教師引申:聽了同學們對“斷臂維納斯”藝術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許多感悟,說出來給大家聽聽,一是對于藝術創作而言,“形體的殘缺”不等于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會鑄就“藝術的完整”;二是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藝術創作中舍去一些東西,但能讓欣賞者得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這也就是藝術上“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原則。感謝同學們,也感謝這位日本的作者,讓我們懂得了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藝術方法。

  五.布置作業 :

  1、這節課一直在討論殘缺,贊美殘缺,歌頌殘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種思維,即藝術上的殘缺都是值得提倡的。這到底又對不對呢?請同學們課后聯系課文,思考: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殘缺都能產生美呢?你認為藝術的殘缺需要什么條件?

  2、米洛斯的維納斯斷了的兩只胳臂原來是什么姿勢?請你發揮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ń庹f:這個練習不是考據,而是想象。因此,天馬行空,寫出你獨有的創造力來。讀一些古希臘或者羅馬神話,讓想象符合傳說中的某些情節,這很好。不拘泥于神話傳說,把維納斯放進現實生活甚至神奇未來,也不錯。)

  3、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說里說:《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比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更不容懷疑。意思是說,在保衛“人性的尊嚴”方面,它也許更有力量。研讀有關歷史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ń庹f:的確,這個半裸的女性雕像,雖然優美、健康、充滿活力,可是并不給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轉折有致的身姿,顯得大方甚至“雄偉”;沉靜的表情里有一種坦蕩而又自尊的神態。她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無須故意取悅或挑逗別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們之上,故也毫無裝腔作勢盛氣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以及對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也許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權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 篇18

  師:這一節課,我們不慌看課文,也不慌做其他的事情,先來看看課本上的插圖[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見圖1-3)

 。ㄉ础E加行÷曌h論。1分鐘的樣子。)

 。燮鋵崱八辈⒉幻利悾

  師:誰來說說看了這幅雕像后的感觀?

  生:老師,我可以談談我真實的感受嗎?

  師:要的就是真實的感受。第一次的憑借直覺的感受。

  生:不好看。

  師:(頗有點吃驚。但很想知道其中的究竟)你這種坦率好。我很想聽聽。

  生: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不好看。

  師:我很想知道在你眼里,尤其是一個女生眼里的“中國人的審美觀”。

  生:那維納斯身體裸露,遮掩得很少,缺少韻味。你看咱們中國的古代仕女圖多有意思。(邊說邊翻畫面。見圖4-5)我們看畫面用筆古雅,仕女們生活閑適。她們華麗奢艷,動作悠閑,面部柔美,皮膚滋潤光澤,尤其是衣著的裝飾,極盡工巧。

  師:好。說得有些在理。當然,我們也希望看到現代版的仕女圖,是不是?下面這一幅來自于中國新聞網,就是2005年3月,敦煌藝術劇院抵達中國臺灣演出再現盛唐歌舞的情形。(見圖6)輕紗透亮松軟,簡練而嫵媚。

  生:還有手臂的美。

  師:美在什么地方?

  生:手指戴上了細長的金甲,增加了手臂的長度,而且玉臂伸長合攏,舞態紛披,所謂風情萬種。

  師:呵呵。這是東方的手臂之美。就維納斯的雕像,(望其他學生)大家發發高見?

  生:我也看不出這座雕像有多美。你看這形體,其實是很肥胖的。

  師:你認為很胖?

  生:是的。而且我認為,如果她是一個沒有結婚的女孩,她手上應該報著一個完整的瓶子;如果結婚了,她手上的瓶子應該是破碎的。

  師:為什么?

  生:婚前她是一個完美無暇的,婚后就不是了。

  師:為什么不是?

  生:啊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嘛。這是美術的一種欣賞。

  師:我不追問。我想知道你為什么認為畫面上的維納斯手中抱的是只瓶子?

  生:憑感覺嘛。我們東方“虛”的多些,他們西方“實”的多些。

  師:東方的手指西方的瓶子,有意思。(略頓)那你認為這座維納斯美不美呢?

  生:我認為這體現了當時女性的一種形體美。

  師:你在閃爍其辭。

 。圩呓竦裣瘢

  師:(發現今天的問題值得探討,臨時有了新的想法,想讓大家談一個究竟)我很想多多地聽到大家的真實的聲音。還是請大家結合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本身來說說吧。

  生:此雕像不對稱。也許不對稱在一般人眼里不美,但物極必反,這也許在西方人當時眼里是最美的。

  生:我不同意剛才的看法。左邊是曲線,右邊是直線,這是一種不對稱美。左邊還殘留著胳膊,而右邊沒有,這樣就更加明顯地襯托及夸張了左邊的曲線和右邊的直線。

  師:你這種發現很有意思。能告訴我你是怎么看出的?

  生:美術課本上有一幅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的著名人體油畫杰作《泉》,(安徽教育出版社《美術欣賞》[上]第39頁。見圖7)我覺得用在這里很有意思的。

  師:那你是認為這座雕像很美了?也就是說,你認為這里斷臂的維納斯也應該是這個樣子,是吧?

  生:是。(讀:)畫家曾經說:“嫻靜是人體的一種主要美——是內心的最高表現。”《泉》塑造了一個恬靜、典雅、單純、像泉水般純潔的少女形象,少女S型的體態,柔和的曲線,使畫面具有圓舞曲的韻律感和抒情詩般的境界。畫中堅硬的巖石、粗糙的陶罐、流淌的水和富于彈性的少女肌膚等不同質感的物體相互映襯,交相輝映,給人以豐富的視覺感受。畫家把此命名為《泉》,具有雙關意義:一是少女傾倒陶罐中的水像是從巖石縫隙中流淌出的泉水;另一層更為重要的是畫家那少女的整個胴體看成是一泓圣潔的泉水,以實踐溫克爾曼所稱道的古典的美——“好像是從清泉中汲出來的最純潔的水,愈沒有味道就愈好,因為它不摻雜質”的美學原則。有一位評論家參觀了《泉》后說:“這位少女是畫家衰年藝術的產兒,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們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氣也更理想化了!

  師:不過大師安格爾也畫過一幅維納斯的繪畫呢。確實如你所想象的?赡,美的姿態都是一樣的。也許在這位大師的眼里,維納斯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請大家看圖8。安格爾一生中在裸體素描上下過精深的功夫,他吸收文藝復興時期前輩大師的求實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在裸女上寄予他的理想——“永恒的美”。最初在安格爾心中構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師們在畫維納斯時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畫過一些草圖,后來不滿足前人已畫過的“維納斯”樣式,企圖使形象更單純化。這就得與另一幅《阿納底奧曼的維納斯》相聯系。《泉》(1856年作,現藏巴黎盧浮宮)基本上與《阿納底奧曼的維納斯》(1848年作,現藏法國尚蒂伊貢德美術館)相雷同,僅具有微小的變化。

  生:(前面發言“不對稱美”的那個學生)我說呢,原來是這種姿勢。這樣一還原就感到更具體了,也美多了。

 。墼诳旄信c美感之間]

  生:(比較維納斯雕像和安格爾的《阿納底奧曼的維納斯》)我認為維納斯的雕像展現了一種欲望美。

  師:你的文筆非常優美,對文學別有一顆會心。我很想知道你所理解的“欲望美”。

  生:并不是全裸于眾,下本身有所遮攔,更增進了一種神秘感和誘惑力。這是當時歐洲人普通的美的崇尚。用批評的眼光去評判美與不美是無意義的。我們只能有所賞析,尋求共鳴。僅此而已。

  師:說得好。不過,有沒有對此要發表見解的?

  生:但裸露的身體,我記得我的一位叔叔對我說這很“流氓”,使男人產生欲望。

  師:那你是怎么看的?

  生:(回避問題)她(雕像)在思考。從她的眼里可以看出,她的眼很深沉。她的服裝很有特色。

  生:我曾經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家庭很窮,妹妹為了哥哥可以上學,去當人體模特。哥哥認為很丟人,我認為不是。人們選中他的妹妹是因為她身材好嘛!這是一種純粹的人體藝術的欣賞,不應該有別的任何的想法的。

  生:對于是否可以引起欲望,我認為應該對不同的人來說,而我認為也許只是一個雕像,所以不能有什么樣的影響。

  師:那你是認為雕像與活人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生:我說不清。應當說,這體現了雕像健美的身材,但我認為作者并沒有把一個女子完美的身體曲線表現出來。

  師:是不是沒有把足夠的美展現出來就讓人有一種疏離感?或者說這樣就不會引起人們的欲望感?

  生:我還沒有想好呢。

  師:不好意思。我這種問法尖銳了。(示意坐下)朱光潛先生在《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中認為,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覺,是與實際人生之中有一種適當的距離的,在我們觀賞的時候,思考和欲念都暫時失去了作用。見到血色鮮麗的姑娘引起的是快感,顯然與女神雕像的“美”是不同的。因為前者帶有引誘性,而后者與實用活動無關。并認為美感有普遍性,而快感則沒有。但是,如果見到血色鮮麗的姑娘而不起欲望的沖動,只把她當作線條勻稱的形相看,那就和欣賞雕像或畫像一樣了。但對一般人來說卻是難以做到的。但朱先生也承認“口有同嗜而藝術趣味卻往往隨人而異”。

 。勖廊ひ蛉硕悾

  生:并不能獨斷地談“美”與“不美”。美分很多種。維納斯的美,如果用今天的生活中的美麗眼光去看待,她并不美,只能說明在那一時期很美。而她身上裹的不知是什么,或許是一個破的窗簾布吧。不知雕塑家為什么給她圍上窗簾布一樣的東西。她是愛情女神啊。

  師:很好。你已經注意到了時代性這個問題了。確實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美和美的標準的。我有一個疑問,你為什么說維納斯身上裹著“或許是一個破的窗簾布”?

  生:我感到她身上的衣服,不,其實只是一塊布,皺巴巴的,不像我們所見到的那些雕像穿著華麗的衣服。

  師:你看得很仔細。對維納斯來說,更多的解釋是古希臘時代的維納斯還很窮,或許生活還很簡單。我們只要看看后來的維納斯的精美就知道在后人的心目中的樣子了。這是不是也引起你不快的一個原因呢?

  生:是的。

  師:(示意坐下)請各位接著說。

  生:有人說具有“殘缺美”,我看了,書上也是這樣說的,但我認為并不能體現一種向上的令人奮進的美,不符合東方人的審美觀點。而那些烈士的雕像會讓人聯想到那些感人的一幕幕,會催人淚下,催人奮進,我覺得這更有價值。

  師:(略頓)那就是說你并不喜歡這種美了。確實美感存在著個體趣味的不同。但僅僅認為這座雕像只具“殘缺美”,可能并不完全。這可能也是課文給我們的局限。

  生:不過,雙臂的殘缺更能夠使看者注意和感到女性“形體”的美,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生:我認為這種美不是一般的美。線條剛強,具有一種陽剛之美,肌肉好像很有爆炸力,突出了她很有青春的活力。沒有了手臂,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讓我們想象她是多少種形態。頭發很短,也突出了她的青春,是有活力的表現。她擺出的動作,讓人從不同角度去想象她在做什么。我認為可能是有什么東西吸引了她。

  師:呵呵。你的理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你對維納斯“形體”的解讀值得重視。不錯。近年來不少人認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有一個問題,請你就剛才那位同學認為維納斯圍裹的是一條破窗簾布,說說你的看法。

  生:身下的衣服,可能是一整塊的布圍成的。線條粗獷,正好配上她的陽剛。(見圖9)

  師:好。不失為一種解釋。這節課還有一點時間,還請大家繼續就這個話題來談談。

  生:我認為如果這尊雕像有一位真實的模特,從這雕像可以看出這位模特一定是一位淑女。她表情沉著、冷靜,毫無慌張,顯現出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至于她胳膊的殘缺,我認為正是這種殘缺才突出了她的美和氣質。

  生:用現代的審美看,女神的體型還是有些偏胖,但她的神態高貴、優雅,她的斷臂是一種殘缺的不完全美,給人一個遐想空間,讓每一個人去想象她的雙臂是怎樣的。可能100個人就會有100種不同的答案。我認為這也是這尊雕像最偉大的閃光點之所在。

  師:好,時間已經到了。大家今天談得很多。也給我強烈的印象。也促使我思考了很多的問題。確實在審美的趣味上不能講一律,一刀切。就大家所談涉及到的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下一節課再解決吧。

 。鄣稣n文的視野]

  師:我現在來回答昨天同學們在討論的時候涉及到的一些難解的問題。一個是維納斯為什么不是苗條的,一個是她為什么不能給我們很振奮的感受。

  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泰納(H.A.TAINA)說,公共事務和戰爭是當時希臘公民的兩件大事。為了培養公民,當時希臘發明一種特殊的教育,就是將士兵訓練成戰爭的機器,鍛煉每一個士兵的身體,使他越耐苦越好,越強壯越矯健越好。體格的健全和完美成了他們的追求。而年輕的女子也像男子一樣經受鍛煉。青年人大半的時間都在練身場上角斗,拳擊,賽跑,把赤裸的肌肉練得又強壯又柔美,既結實又輕靈,而臻于完美。因此在希臘人的眼里,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考的頭腦或是敏感的心靈,而是血統好,發育好,比例勻稱,身手矯健,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同時,泰納說,希臘全民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等會場上都是展覽和炫耀裸體的場合,他們以體力和矯健成為一邦之榮。同時,希臘將肉體的完美看成是神明的特性。這種思想產生的雕像藝術,就是發展肉體美的藝術。

  希臘雕塑的形式不僅完美,而且也能夠充分地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希臘人認為肉體自有肉體的莊嚴。呼吸有力的胸脯,虎背熊腰的軀干,幫助身體飛縱的結實的腿彎,他們都感興趣。他們的完美的藝術的雕像是,人物多半安靜,或者只有一些細小的無關緊要的動作,色調通常只有一種,不是青銅的就是云石的,把絢爛奪目的美留給繪畫,把激動人心的效果留給文學。他們的這種苛求增加了雕塑的莊嚴。不表現面部的變化,騷動的情緒,特別與反常的現象,以便顯現出抽象與純粹的形體,使端莊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靜穆的光輝。

  (學生或深以為然,或不以為然。)

  師:看到大家的反應,可能還有話要說的。所以我還想就雕像的問題請大家繼續交流。

  生:現在的人將這尊雕像本末倒置了。我相信當時的人塑造她時,不是為了現在的人因為她的斷臂而去討論她,而且這樣的雕像現在看來也不是完美的,因為這是殘缺的。

  師:那么,雕像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樣的?

  生:可能還是雕像的主體給人的強烈的印象。她本來要展現的是人體的美,而不是雙臂的美。所以我覺得課文作者清岡卓行的表達似乎是吹毛求疵了。一個東方人強加的對殘缺的吹捧。

  師:你很有批評家的眼光!我甚至都要贊同你了。但說實在的,清岡卓行可能并非你所說的那么簡單。他說:“毋庸贅言,米洛斯的維納斯顯示了高貴典雅同豐滿誘人的驚人的調和?梢哉f,她是一個美的典型。無論是她的秀顏,還是從她那豐腴的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線,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賞哪兒,無處不洋溢著勻稱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厭!

  生:不過,我依舊并不認為這是一種美。這在現在人眼里并不美,但在古希臘卻是一種美。美是是那肌膚及雄健的體魄。當今社會中,我認為文明社會中不應該出現這種美。

  生:你這種看法只表明你對現代藝術還茫然無知。你到網上搜索一下,行為藝術的展示就很能夠說明問題的。但我要說明的是,人體的美并不等于手及手臂的美。

  師:我對行為藝術很多情況下是持保留看法的。某些行為藝術,表現過于病態的內容,如暴力、自虐、血腥、色情的行為等,以這些場面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所以我看了很頭痛。

  生:老師,我認為真正的藝術是莊嚴的。(讀:)網上《maxim》這組人體攝影藝術作品充分利用光影的組合和攝影特有的技法來表達人體的豐富的造型、表情、線條。人體是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最美的形象,人類不僅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了整個世界,而且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了人類自身。人是世界萬事萬物中最美的形體。人體本身是最美的形體,也是內蘊最豐富的形體。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他的面部表情、四肢、軀干,他的每一個筋腱、肌肉、每一姿態動作,無不反映人的內心體驗,精神本質。(見圖10-11)

  師:這似乎能夠說明秉承希臘的傳統,從審美的角度看,人體確實是極其美麗的。對行為藝術我們暫且說到這里。我們還是回到維納斯這個主題上來。

  生:維納斯雕像即使手臂沒遭破壞,看起來“十全十美”,其實也并不能完整地揭示美。去掉了雙臂卻有一種神秘的感覺,擺脫了西方女性總是手捧著一樣東西,這給人以飄渺的出眾之感。

  師:你是不是認為這種偶然之間的缺損使西方寫實藝術有了寫意的意思?

  生:可能是這樣的。我說不好。不過,課文上所講的,我還是比較認同的。(讀:)“人們對喪失了的東西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之后,恐怕再也不會被以前的、尚未喪失的往昔所打動了吧。因為在這里成為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了。當藝術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經迥然不同之時,那種可以稱之為是對欣賞品的愛的感動,怎能再回溯而上,轉移到另一個不同對象上去呢?這一方是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絕倫。”

  生:維納斯斷臂為什么會讓人產生美感?一種美學觀點認為,美不自然,而自然并不美。維納斯的斷臂看似簡潔,自然又不失為美,且有創造性。創造是美的特征。這一斷臂,豐富了人們的想象,引起了人們對美麗的失去更多的遐想。這就是人們在想象上產生的美。維納斯借舍棄部分獲得了完整的偶然性追求,讓人思考,殘缺也可以是美的。

  生:我并不這么看。想象能夠代替對美的感受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將這座雕像砸得只剩下一個基座。

  生:維納斯并不美。曲線美應該從側面看,正面看就不是曲線美了。斷臂不完整,就是殘缺,殘缺本身就不美。

  師:呵呵?磥砟惚容^追求藝術的真實性。這倒也無妨的。大家接著說。

  生:斷臂之后的維納斯使畫面更加地簡潔,更加地突出了雕像上本身肉體之美,而簡潔本身也是美的。

  生:維納斯失去了雙臂,并不是一種殘缺,反而給人一種神秘之美。再者,如果這雙手太美或太丑,會破壞整體美的,這便會成為真正的殘缺。

  師:我贊同你的看法。其實在我,并不見得一定要從那雙手著眼。引起我們的審美的地方很多。那不經意的使雕像失去雙臂的破壞,正如后來羅丹的一板斧所砍的那樣,確實使人們更加注意雕像的主題部分,而不是要那些干擾的成分影響了我們對于對象美的感知。

  生:老師的看法有道理。失去雙臂并不影響她的美,因為那時提倡健美,而維納斯整體輪廓滿足這種美感。

  生:斷臂被雕塑家賦予了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使她能夠超越東方思想,超越平庸的審美觀,超越中國社會道德所產生的影響。因為這種道德惟心,并約束人們的思想,約束人們的審美。而這種斷臂,就是一種反抗,引導人從單純的美的角度去欣賞這件藝術品。

  師:你的說法極有價值!“斷臂,就是一種反抗”,那么裸體是不是一種反抗呢?當初希臘人的裸露就是抗拒周圍的蠻族,有自我文明提升的意思。維納斯的雕像實際上也是一種反抗了。你今天也是在反抗了。你超越了班級……

 。ㄈ嗪逍Γ

  生:有時是一種反抗。我在網上看到成都美院的學生集體裸行,就很有沖擊力。這就是在挑戰我們的道德和習慣。(見圖12-13)

  師:特別是在某一種思想束縛的情況下,這種集體裸露的行為更有反抗和挑戰的意味。很多動物保護組織常常也要借用裸露的行為表達他們的聲音。常常在裸體里有一種尊嚴性的內容。這就不是我們單以丑陋或羞澀所能夠描述的。

  師:其實,清岡卓行只是為我們展示了維納斯雕像的一種理解。當東方遭遇西方時,我們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凡是藝術的,我們必欣賞。這里有著文化背景和審美趣味的不同在里面。所以,我們并不強求大家一定要去深刻地理解這篇課文所給予我們的。其實,用東方的審美觀去看待西方的藝術,是不是就是恰當的?我想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案(通用18篇) 相關內容:
  • 《天上的街市》教學設計(精選18篇)

    教學角度: 1、以語用行為之一的“讀”為聚會的主要行為,通過多種方式的讀,形成對如何學習詩歌的個性認知。 2、借讀之機用圈點勾劃做旁批,通過有針對性的“讀”以獲取有用的信息。...

  • 《馬說》教學設計(精選23篇)

    教學目標1、了解韓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2、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牢記“說”的文體知識。3、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的情感。...

  • 《天上的街市》教案(精選20篇)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文質兼美的詩歌,意境優美,節奏舒緩,它把積極的情感寄寓在新奇的聯想和想象中。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天上的街市》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 《馬說》教案(通用21篇)

    馬說教案 馬 說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 《滿井游記》教學設計(通用20篇)

    26 滿井游記 教學設計【教學構想】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山水游記小品,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本單元前面四篇文言文游記,基本上能夠自主獨立閱讀本文了;且八年級的學生以前也學習過現代文的游記,具備按游記的特點來分析本文的能力。...

  • 《滿井游記》教案(精選22篇)

    一、目的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了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 《敬畏生命》教案(通用3篇)

    [小引]法國人阿爾貝特史懷澤,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

  • 《采草藥》教學設計(通用3篇)

    《采草藥》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文言文單元的第一課,兩篇短文中的一篇,是一篇闡說事理的說明文,從課文設置上看,是一課精講課。 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及語文科教材說明及考試說明中都...

  • 《迢迢牽牛星》教案(通用16篇)

    一、 導語 1、 同學們學習的地方叫教室。按照同學們以往課上踴躍說理解、積極提問題的表現,我覺得這個叫法不妥,應該叫學室。學習、學習,當然是以同學們的學為主,而老師的教是為你們的學服務的。...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全动漫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国产又粗又大又硬点视频 | 国产小视频一区 | 日p视频免费看 | 韩国一级无码免费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一二三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 第一福利官方 | 免费在线a级片 | 中国丰满少妇xxxxx高潮 | 风间由美乳巨码无在线 | 黄色日批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 神马久久香蕉 | 国产性×xxx盗摄xxxx | 亚洲国产人成自久久国产 | 人成午夜大片免费视频77777 | 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刺激 | 黄骗免费网站 | 色婷婷香蕉在线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在线精品 | 三级毛片一|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 美国aa毛片 | 999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 | 精品成人A人无码亚洲成A无码 | v片免费在线观看 | 香蕉丝瓜榴莲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 91网站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天天干 | 国产66av | 青青av在线 | 久久久久久久黄 | 欧美黑人粗暴多交高潮水最多 | 日本免费三片免费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欧美亚洲成人网 | 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人人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