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精選20篇)
《狼》教案 篇1
此課的教學創意是:評價性閱讀。
評價,包括鑒賞和評論。評價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評價能力本身有不同層次 ,文章高遠的立意,別具匠心的構思,有所領悟,是一種評價;對一個有特色的詞或句子的 體會,也是一種評價;就課文的片斷、詞句談談感受,也是一種評價方式。初一的學生文學 水平有限,評價能力不強,只要好好引導,教學任務是可以完成的。
評價性閱讀訓練,主要是為突出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實現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這一 點,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的第四點有明確要求:
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 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 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的機械訓練。
評價性閱讀訓練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活動為主,教師適當引導,教師著力 進行的是要考慮怎樣引導學生評價,從而有步驟有層次地完成教學任務,進而提高學生能力 。
評價性閱讀的教學方式,適用于精美短文,如:詩、詞、散文、小說等一類課文的教學。
[平臺展示]
主要教學過程:
(一)預習識記,指導學生完成11個字的音形義的識記任務。
音:綴 窘 苫 蔽 弛 眈 瞑 隧 黠 * 寐
要求會寫,結合注釋掌握字義。
(二)初讀課文,完成兩項自學內容:1作者、作品及課文出處的識記。2借助課文注釋 ,梳理文句,讀懂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三)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評價式閱讀。
1.指導學生從屠戶的角度對課文進行評價性閱讀,讀一段,評價一段。
教師示范:第一段,寫屠戶遇狼,點明時間、地點,矛盾的雙方,這是故事的開端。
學生討論,對二、三、四段進行評價,發言內容大致如下:
第二段,寫屠戶懼狼,表現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狼的兇惡貪婪,是故事的發展。
第三段,寫屠戶御狼,表現屠戶的果斷抉擇和狼的不甘罷休,這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
第四段,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狼的狡詐陰險。這是故事的高潮與結局。
2.指導學生從狼的角度評價課文。教師示范:第一段寫的是兩狼跟蹤。
學生互讀互評,發言如下:
第二段寫兩狼窮追。
第三段寫兩狼逼人。
第四段寫兩狼被殺。
3.我們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對課文評價。如故事波瀾,表現手法,情節結構,形象塑造等等。
學生分組評價,教師組織交流。
第一段:文章開門見山,寫一人遇兩狼,這是一個險惡的環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見,屠 夫身單力薄,一開始就造成了強烈的懸念,扣人心弦。
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戶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戶 隨時有受到攻擊的可能。
第三段:屠戶在情急中,迅速占領有利地勢,準備與狼搏斗,與狼形成緊張的對峙局面。
第四段: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直到禽獸頃刻兩斃,讀者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第五段:這是一個議論段,既是對狼的嘲笑,又是對屠戶機智勇敢殺狼的贊揚,點化中心 。說明人具有狼所不可能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對待像狼一樣的陰險狡詐的惡勢力,要敢 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4引導學生從用詞造句的角度對課文評價,可以用這樣的句式“……寫得好,寫出了… …表現了……”如“晚歸”的“晚”字寫得好,寫出了時間,表現屠戶在晚上無人時走路 ,環境十分險惡。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為情節的展開埋下伏筆。
“綴行甚遠”——表現狼貪婪的企圖,險惡用心。
“兩狼之并驅如故”——表現狼的配合作戰和虛張聲勢。
又至——復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貪婪啊。
一狼徑去——看似無意攻擊,實則聲東擊西,企圖前后夾擊置屠戶于死地。多么狡詐陰險 。
“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閑無事,偽裝輕松善良,實則暗施毒計,企圖麻痹屠戶表 現其狡詐的本性。
眈眈——寫出了狼的兇殘目光。
洞其中——表現狼在迂回包抄,準備前后夾擊。
轉視——寫屠戶的警覺,引出了更加驚心動魄的一幕。
屠暴起——寫出了屠戶的勇敢與機智。
數刀——表現屠戶毫不手軟。
“顧”“奔倚”“弛擔”“持刀”——表現屠戶在險惡處境中,能保持清醒的頭腦, 急中生智,想方設法和惡狼斗。
……
《狼》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誦文言課文。
2.了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3.積累文言詞匯。
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重點:目標 3 5
教學難點:目標4
預習指導:
1.熟讀課文,盡量背誦
2.看注釋,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創設情境
要求學生講一則狼的故事
教師講解,狼可怕嗎,表面上看,狼兇惡、狡詐,貪婪,但狼卻沒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只要動腦筋就一定會戰勝像狼一樣的惡人,下面就看《狼》這篇課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他知道自己缺乏寫作素材,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后,他把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三、朗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朗讀情況:
抽查三個朗讀,后學生評價
2.教師作較高水平的示范朗讀。
3.學生們自由高聲誦讀一次
4.抽查三個朗讀,與剛才對比。
四、疏通字詞句篇的意思
1.教師投影下列問題學生合作解決:
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敵 攻擊 恐前后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2.講解詞性活用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于前。
3.講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學生自己試疏通課文,有不明白的提出來,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解決
5.抽查四人分段譯課文。學生評價后教師糾正。
五、大意理解:
請學生談談初學課文對狼的本性的認識和屠戶的勝利說明了什么問題。
六、練習背誦
分段,抓住屠戶與狼斗爭的過程由事情發展的先后結合關鍵詞的方法練習背誦,自己先背,教師再組織男女生分別背最后齊背。
七、教師小結:
1.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后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③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八、作業
[說課精要]本節的內容主要是疏通文意,進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理解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導入
老師講述另一則狼的故事,(見課后)讓學生對比,創設情境。
教師過度:這則故事與我們上節課學習的狼具有相似處,狼到底具有什么樣的本性,這一節課我們將進行詳細分析
三、分析課文
1.獨立思考: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歸納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問后交流評價歸納:
(l)開端:遇狼。 (2)發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結局:殺狼。
2.獨立思考: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問后歸納:
(1)貪婪兇惡: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狡詐陰險: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討論:文章如何刻畫屠戶的形象?(要求從人物描寫方法并找出課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進行分析
交流后歸納:
(l)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一開始,屠戶采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兩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占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后,殺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2)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顧”“奔”“倚”“弛”“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暴起”“劈”“斃”寫屠戶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轉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自由發言: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
歸納: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5.片斷寫作練習:《狼》一文給我們什么啟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點: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四、作業
[說課精要]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結合說寫講的方法.
《狼》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朗誦文言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重點:目標 3 5
教學難點 :目標4
預習指導:1.熟讀課文,盡量背誦
2.看注釋,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創設情境
要求學生講一則狼的故事
教師講解,狼可怕嗎,表面上看,狼兇惡、狡詐,貪婪,但狼卻沒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只要動腦筋就一定會戰勝像狼一樣的惡人,下面就看《狼》這篇課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
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他知道自
己缺乏寫作素材,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
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后,他把這些路人口
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三、朗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朗讀情況:
抽查三個朗讀,后學生評價
2.教師作較高水平的示范朗讀。
3.學生們自由高聲誦讀一次
4.抽查三個朗讀,與剛才對比。
四、疏通字詞句篇的意思
1.教師投影下列問題學生合作解決:
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敵 攻擊 恐前后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2.講解詞性活用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于前。
3.講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學生自己試疏通課文,有不明白的提出來,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解決
5.抽查四人分段譯課文。學生評價后教師糾正。
五、大意理解:
請學生談談初學課文對狼的本性的認識和屠戶的勝利說明了什么問題。
六、練習背誦
分段,抓住屠戶與狼斗爭的過程由事情發展的先后結合關鍵詞的方法練習背誦,自己先背,教師再組織男女生分別背最后齊背。
七、教師小結:
1.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 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后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③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八、作業
A1.課后練習二。B.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本節的內容主要是疏通文意,進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課時.
狼(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理解刻劃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導入
老師講述另一則狼的故事,(見課后)讓學生對比,創設情境。
教師過度:這則故事與我們上節課學習的狼具有相似處,狼到底具有什么樣的本性,這一節課我們將進行詳細分析
三、分析課文
1.獨立思考: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歸納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問后交流評價歸納:
(l)開端:遇狼。 (2)發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結局:殺狼。
2.獨立思考: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問后歸納:
(1)貪婪兇惡: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狡詐陰險: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討論:文章如何刻畫屠戶的形象?(要求從人物描寫方法并找出課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進行分析
交流后歸納:
(l)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 大窘——骨盡狼仍從。/ 恐——前后受其敵。/ 悟——刀劈兩狼。
一開始,屠戶采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兩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占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后,殺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2)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 “顧”“奔”“倚”“弛”“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 “暴起”“劈”“斃”寫屠戶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 “轉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自由發言: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
歸納: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5.片斷寫作練習:《狼》一文給我們什么啟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點: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四、作業
A1.課后練習第一、三題。2.預習短文兩則
B3.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結合說寫講的方法。
《狼》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朗誦文言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重點:目標 3 5
教學難點 :目標4
預習指導:1.熟讀課文,盡量背誦
2.看注釋,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創設情境
要求學生講一則狼的故事
教師講解,狼可怕嗎,表面上看,狼兇惡、狡詐,貪婪,但狼卻沒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只要動腦筋就一定會戰勝像狼一樣的惡人,下面就看《狼》這篇課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
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他知道自
己缺乏寫作素材,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
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后,他把這些路人口
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三、朗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朗讀情況:
抽查三個朗讀,后學生評價
2.教師作較高水平的示范朗讀。
3.學生們自由高聲誦讀一次
4.抽查三個朗讀,與剛才對比。
四、疏通字詞句篇的意思
1.教師投影下列問題學生合作解決:
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敵 攻擊 恐前后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2.講解詞性活用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于前。
3.講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學生自己試疏通課文,有不明白的提出來,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解決
5.抽查四人分段譯課文。學生評價后教師糾正。
五、大意理解:
請學生談談初學課文對狼的本性的認識和屠戶的勝利說明了什么問題。
六、練習背誦
分段,抓住屠戶與狼斗爭的過程由事情發展的先后結合關鍵詞的方法練習背誦,自己先背,教師再組織男女生分別背最后齊背。
七、教師小結:
1.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 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后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③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八、作業
A1.課后練習二。B.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本節的內容主要是疏通文意,進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課時.
狼(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理解刻劃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導入
老師講述另一則狼的故事,(見課后)讓學生對比,創設情境。
教師過度:這則故事與我們上節課學習的狼具有相似處,狼到底具有什么樣的本性,這一節課我們將進行詳細分析
三、分析課文
1.獨立思考: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歸納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問后交流評價歸納:
(l)開端:遇狼。 (2)發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結局:殺狼。
2.獨立思考: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問后歸納:
(1)貪婪兇惡: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狡詐陰險: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討論:文章如何刻畫屠戶的形象?(要求從人物描寫方法并找出課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進行分析
交流后歸納:
(l)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 大窘——骨盡狼仍從。/ 恐——前后受其敵。/ 悟——刀劈兩狼。
一開始,屠戶采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兩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占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后,殺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2)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 “顧”“奔”“倚”“弛”“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 “暴起”“劈”“斃”寫屠戶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 “轉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自由發言: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
歸納: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5.片斷寫作練習:《狼》一文給我們什么啟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點: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四、作業
A1.課后練習第一、三題。2.預習短文兩則
B3.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結合說寫講的方法。
《狼》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情感目的:
1、認識狼的貪婪、兇狠和狡猾,對于狼一樣的惡人必須堅決斗爭去奪取勝利。
2、認識狼的另一面(忠誠、團結、堅持不懈……),讓學生意識到看待事物應該全面。
知識目的:
1、順暢地朗讀全文。
2、了解一詞多義現象。
3、掌握作者的一般情況及本文的出處。
能力要求:
1、會自主探究學習,理解本文內容。
2、寫作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的意思,掌握重點字、詞、句。
2、掌握本文所寓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讓學生認識狼好的一面,改變一貫對狼壞的評價。
教學過程(多媒體輔助教學):
(一)、導入新課
先請同學說說“狼來了”的故事及從中得到的啟示。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另一則有關狼的故事,看看從中我們又能得到一些什么啟示。(顯示幻燈片,出示課題)
(二)、作者介紹
1、顯示作者圖片。
2、文字介紹:
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人,他一生不得志,十九歲參加科舉考試,中過秀才,此后卻屢試不第,始終沒有考上舉人。中國文學史上的古典名著《聊齋志異》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房名,“志異”是記載奇聞異事的意思.《聊齋志異》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3、有關評價:
郭沫若對他的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三)、課文朗讀
1、聽課文錄音
注意課文中一些字的讀音及句子的停頓。
2、自由朗讀
3、整體朗讀
(四)、課文疏通
1、(課前預習,自己試著對照下面的解釋翻譯,有問題的標出,課上討論)先在小組討論,將一些能在小組解決的問題先解決。
2、師生共同解決。一節一節依次按以下步驟:
a、學生有問題提。
b、學生答,如不能,則由教師答。
c、請同學翻譯一小節。
(五)、人物評價
在對課文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對狼和屠夫分別有什么評價?
(六)、啟示
結合全文,我們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七)、拓展延伸
介紹有關狼的成語、諺語和你所知道的有關狼的故事,并概括一下這些成語、諺語、故事中狼的形象(“聰明”、“勇敢”、“兇殘”······),從成語、諺語、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狼的態度是怎樣的(“尊崇”、“懼怕” ······)?
(學生發表完意見后,教師也可以展現一些資料,以加深對狼的了解。)
(八)、作業
在上面交流的基礎上,以“我眼中的狼”為題寫一篇350字左右的小練筆。
《狼》教案 篇6
(2003-04-26 11:25:04)
劉芳揚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知識引路。教師要清醒地認識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規律,從整體到局部,從熟讀到理解,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自己進入學習的領域,從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并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詞。
3.復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
1.知識導入 。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注解,會認會讀;然后就要朗讀,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于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后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布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注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發問。
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復述故事情節。
6.復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復述,每一次復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著課文復述,實際上是對著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著課文較為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背著課文復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復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復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注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布置作業 :
1.按照記敘的順序,看看本文敘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后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串講課文。
2.理清順序、掌握結構。
3.正確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步驟 :
本課時不單獨檢查作業 ,將此過程溶入教學的相應環節中。
1.串講課文并理清敘事順序與結構。
(1)本文敘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個過程,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的。
教師串講,遇到上節課列出的重點詞語可提問學生,歸納時也先提問,后訂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我們不妨用兩個字來概括,大家想,哪兩個字合適?——可用屠夫“遇狼”來概括。
再看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說明狼很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兩個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個字來組詞,這個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懼狼”來概括。
再看第3段,寫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準備搏斗,這寫了屠夫對狼的什么行為?文中似無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慮。——可用屠夫“御狼”來概括。
再看第4段,寫屠夫奮起劈狼,隨后又劈一狼。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殺狼”來概括。
(3)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恰好是事物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全過程。
那么,這四個自然段,哪是開端,哪是發展,哪是高潮,哪是結局呢?
關鍵在于高潮和結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發展。這點學生是能理解的。可見怎樣劃分高潮的結局,應該以文章本身的情況為準。
(4)文章還有第5段。
先檢查上節課留的作業 2,讓學生念自己的譯文,教師訂正并講評。
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兩個字概括,與上面組詞形式相同,應是“狼”呢?
可用“評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6)本文的整體結構應該怎樣認識?
本文整體上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敘事,又分四個層次;第二部分議論。
這一教學環節是本課時的主體部分,包括串講、理順序、明結構。每一個進程均有板書,隨講隨寫。
(1)本文從整體傾向看,主要寫的是人呢,還是狼?即本文的主體是人,還是狼?
讓學生自由討論,要求自己的觀點必須在文中找到根據。
此處勢必出現分歧意見,可讓雙方爭論,教師不必過早表明傾向。
統一認識如有困難,教師可進一步提問,給予某種暗示。
(2)從全文的表現傾向看,本文究竟是寫“人有狼所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必能戰勝惡狼”呢,還是寫“狼無論怎樣狡詐、欺騙,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結論:應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線索是屠夫,但表現的主體卻是狼。
根據:
①標題。以“狼”為題,體現出作者的著眼點。
②行文。通過屠夫的種種情態變化來反映狼的貪婪、狡詐。每段描寫均落在狼上。
③結尾。作者直接評論“狼性”及其結局,表明落腳點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現,是作為表現“狼”的對立面,其用意并不僅僅在贊揚屠夫的機智勇敢。
(3)當然,應該認識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雙方是不能缺少的。狼畢竟是被人戰勝的;狼的“變詐幾何”,是以人的機智勇敢為條件的。歸納時應將人和狼結合起來認識。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這一歸納不應是唯一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語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顯然是個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從《聊齋志異》寫狐仙鬼怪從來都是諷喻社會的黑暗、腐朽勢力的,作者寫這部書主要是“批判現實、表達思想”這一主旨來看,狼顯然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這點,學生可以自己去體會,不必深究。
3.詞語與練習。
訂正練習二、三。
練習二:
1、2、3句各是前三個段的尾句,寫的是狼的貪婪兇殘;
4、5、6句集中在第4段,寫的是狼的陰險狡詐。
練習三:
此題放在第二冊較難,不必要求具體確切掌握。可大體講明:
這六個“其”都是代詞。
現代漢語代詞有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代什么要看上下文。這里主要看上文,即從上文中去尋找相應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麥場;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戶;6句中,代狼。
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2.抄一遍課文。
《狼》教案 篇7
《狼》是選自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文章,通過一個屠戶與狼作斗爭,最后終于殺死狼的故事,歌頌了人類的智慧與勇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狼》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狼》教案教學目標:
1、熟讀古文,積累文言詞匯,正確理解、背誦、翻譯課文。
2、創造性地復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現實意義,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本文語言簡煉生動、在記事基礎上發表議論的寫法。
4、引導學生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熟讀、理解古文,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難點:故事復述,多角度地闡釋自己對古文的理解與感受。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故事講述,激趣引讀
1、故事講述:教師呈現“狼”的圖片。
同學們,你們讀過、聽過有關“狼”的故事嗎?誰能給同學們講一個呢?(狼外婆、狼與東郭先生等)聽了以后,誰能說說“狼”是怎樣一種動物呢?
2、激趣引讀:
同學們,一提起狼這種動物,我們馬上就會意識到它是我們人類最狡猾、兇殘的敵人之一。當然,對于狼的本質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段過程的,昔日東郭先生遇見了危難中的中山狼,不是險些被它吃掉嗎?幸虧農夫的幫助,才轉危為安。今日屠夫又遇見了中山狼的“后代”,又會怎樣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篇發生在屠戶和狼之間的故事,相信它會給你帶來獨特的感受的。
3、作家作品: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后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房名,“志異”是記載奇聞異事的意思。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于是他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后,他把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屬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現實意義,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二、熟讀課文,積累理解
1、讀一讀:學生自讀課文。
先叫一學生范讀;然后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要求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讀得順暢;第三遍讀出語氣、節奏和表情。
正字正音: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解決重要字詞,粗通文意。如果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提問,師生共同解決。
實詞: 懼:恐懼。 從:跟隨。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
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一詞多義:
止: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敵:攻擊 “恐前后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敵 ” 向前 “狼不敢前”
詞類活用:
洞:名詞用作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于前”
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②學生試譯短文,弄清內容大意,師生共同點評,糾正錯誤。
重要語句翻譯:
兩狼之并驅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恐前后受其敵——(屠戶)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擊。
苫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會兒功夫兩只狼先后斃命,禽獸的欺騙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3、述一述:學生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這篇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復述故事。(本文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學生可按照“遇狼、懼狼、御狼、殺狼”這樣一個過程進行復述。)
三、合作探究,創作提升
1、合作探究:
①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狼的貪婪兇惡、狡詐陰險的本性的?
貪婪兇惡: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狡詐陰險: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②文章是如何來刻畫屠戶的形象的?(要求從人物描寫方法并以課文例句加以分析)
討論明確:a\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一開始,屠戶采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兩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占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后,殺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B\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
“顧”“奔”“倚”“弛”“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
“暴起”“劈”“斃”寫屠戶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
“轉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③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④本文從整體傾向看,主要寫的是人呢,還是狼?(讓學生自由討論,要求自己的觀點必須在文中找到根據。)
討論明確:A\標題。以“狼”為題,體現出作者的著眼點。B\行文。通過屠夫的種種情態變化來反映狼的貪婪、狡詐。每段描寫均落在狼上。C\結尾。作者直接評論“狼性”及其結局,表明落腳點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現,是作為表現“狼”的對立面,其用意并不僅僅在贊揚屠夫的機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這一中心的。
⑤止增笑耳”的僅僅是惡狼嗎?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從這個屠戶勝利的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啟示?
明確:作者寫《聊齋志異》這部書主要是借“狐仙鬼怪”來諷喻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諷的不僅僅是惡狼,而是借“狼”來諷喻當時社會上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啟示:△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終,最后都自取滅亡的。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管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
△人有狼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能戰勝狼,戰勝像狼一樣的惡勢力。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必須要善于識破他們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協、讓步,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勝利。
△除惡務盡,要像屠夫那樣兩狼齊斃,不留后患。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從“投、復投”等詞看,屠戶為什么不一次將骨投盡,使兩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屠戶對“狼”的心態是怎樣的?后來“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又可看出當時屠戶是怎樣的心態呢?
②從“骨已盡矣,兩狼之并驅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時的心態是怎樣的?后來狼“眈眈相向” 又可看出狼當時是怎樣的心態呢?
③如果此時兩狼有一番對話,它們會說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④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樣的壞人你會怎么辦呢?
明確:*要冷靜、鎮定,利用周圍有利地形擺脫對方。
*要大聲喊救命,向周圍人求救。
*萬一對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尋找有利時機擺脫,并記住對方相貌特征,及時報警。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這篇故事揭露了狼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故事的語言簡潔生動,主要通過動作、神態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要明白: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拓展延伸:
①請大家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現代版狼故事。
②收集有關狼的資料,以“我眼中的狼”為題,寫一篇短文,全方位多角度的認識狼,并在班上開展交流活動。
③課外閱讀《聊齋志異》并收集與 “狼”有關的成語和故事。
④解釋下列“其”的含義:
a\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b\場主積薪其中。(指代麥場)
c\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d\一狼洞其中。(指代柴草堆)
e\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f\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⑤請用原文回答:
兩狼的計謀: 前狼假寐的姿勢:
前狼假寐的神態: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徑去的目的:
附板書:
狼
遇狼 狼:綴行--------狡
懼狼 屠:投骨--------懼
狼:并驅如故----貪
御狼 屠:窘 恐
倚薪、弛擔持刀-----智
殺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徑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狼》反思《狼》我是作為錄像評優課來準備的,所以在4月末便已著手準備。
第一步當然是研究文本。我喜歡每讀一遍有了想法,及時記錄,這樣匯總起來便是可貴的備課材料。反復讀了幾遍課文,有了一點認識,那就是:1、這是一場較量,形式緊迫,扣人心弦;2、屠戶的心理活動是非常豐富的,讓人感同身受。但是這些認識終讓人霧里看花,隔靴搔癢。
“本文究竟好在哪呢?”“蒲松齡為何把這件事記錄于書呢?”“有什么深意嗎?”“教材選編者為什么要把這個故事選進教材?”
解決了這些問題,才算讀透了文本。
于是我又分析了教參。教參對本文主旨的解讀讓我欣喜。教參傾向于本文并無深意,只是故事奇異,這與我的理解是一致的。于是我又在書上寫下了一句話:3、蒲松齡作此文,蓋因狼之奇異:與人一樣的心機。
接下來我又找出《聊齋志異》,找出《<狼>三則》。慢慢品讀幾遍,我突然明白了教材的編者為什么三則單選這一則了:這一則最長!換句話說,這則故事寫得情節最曲折、最豐富、最生動。
我又找出袁行霈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閱讀了一流學者們對《聊齋志異》的認識。讀著讀著逐漸明白情節曲折正式《聊齋志異》的一大成就(另外就是蒲松齡對人物的刻畫是無比的惟妙惟肖),而《聊齋志異》的成就卻是在文言小說極度衰微之時蒲用文言這一高度精煉的語言所達到的。魯迅說它“以傳奇法而以志怪”,其中就包含著對它情節曲折的高度評價。
至此,這篇小說的特質我基本已經把握,那就是:內容奇異(狼狡詐似人),情節曲折,文筆簡練。
那么緊接著第二步,我采取什么方法、設計什么活動讓學生能夠把握好這篇小說的特質呢?
我曾經查找過一些名家講《狼》的實錄,但跟自己的思路不一樣,何況評優課我必須有自己的創意呀。我再次閱讀文本。領悟到可以用朗讀來貫穿教學,情節的曲折問什么非要說呢?朗讀也是可以體味到的呀!于是最初的簡略的教學設計便誕生了。
《狼》教案 篇8
狼 教案示例二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通譯全文。
2.分析屠戶和狼展開搏斗的情節和過程。
3.掌握小說主題。
(二)能力讕練點
指導學生認清狼陰險狡詐的本質,體會屠戶內心世界的變化過程,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結合小說主題,讓學生了解到社會中確實存在假、惡、丑等陰暗面,教育學生要同它們作斗爭,以凈化我們的社會,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四)美育滲透點
這個故事結構精巧、情節曲折、引導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描寫中體會屠夫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美。
二、學法引導
1.本文故事性很強,教學時,可采用講故事的方法,教師或基礎較好的學生先講故事,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如領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以達到銘記于心的目的。
2.查閱工具書,結合課文注釋,掃除文字障礙,準確理解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要注意分辨。課文中有些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敵、顧、洞、隧、止、幾何、股”等。
3.反復誦讀,理解課文的意思,領悟小說的生動描繪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理清層次線索,分析小說是怎樣通過動作和神態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表現各自的性格特點。體會一波三折、富于變化的情節特點,文中狼和屠戶雙方矛盾的白熱化的轉變過程是“顧野有麥場”的描寫,精彩細膩,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礎上,對作品做拓展性思考:這僅僅是在寫狼嗎?
通過思考作品給人們的啟示,認真體味議論性文字的深刻含義,更深刻地理解小說的意義。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對情節和主題的把握上。要通過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在充分了解屠戶與狼之間攻防轉換和最終結局的基礎上加以解決。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錄音磁帶及錄音機。
2.學生制作文言實詞以及“眈眈相向”、議論性句子的卡片,進行知識積累。
3.投影儀。
4.有條件的可制作多媒體課件,效果會更好。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熟讀課文,根據注釋嘗試翻譯,了解故事梗概。
2.分析屠戶和狼展開搏斗的情節和過程。
3.思考、歸納小說的主題。
4.背誦全文。
七、教學步驟
導入 新課
一提起狼這種動物,同學們馬上就會意識到它是我們人類最狡猾、兇殘的敵人之一。當然.對于狼的本質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段過程的,東郭先生不是就險些被狼吃掉嗎?今天,我們再來講述一個發生在屠戶和狼之間的故事。(教師板書課題。)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狼三則》,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為其書房——聊齋所題的對聯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一)明確目標
1.掌握重點詞句的翻譯,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3.分析、歸納文章的主題。
4.熟讀、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學生參考文下注釋,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通譯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說的情節和主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翻譯重點詞句,疏通文義。教師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參考文下注釋或依據自己的理解用現代漢語翻譯詞句,教師講評。
兩狼之并驅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恐前后受其敵——(屠戶)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擊。苫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似的。犬坐——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會兒功夫兩只狼先后斃命,禽獸的欺騙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2.分析小說的情節。
首先,引導學生明確,全文分為兩大部分,前4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敘述故事情節;
第5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作者發表評論。然后要求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概括每一層次的大意,討論后明確
第一自然段 寫屠戶遇狼,點明時間、地點和矛盾的雙方。這是故事的開端。
第二自然段 寫屠戶懼狼,表現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狼的兇惡貪婪。這是故事的發展。
第三自然段 寫屠戶御狼,表現屠戶的果斷抉擇和狼的不甘罷休。這是故事進一步發展。
第四自然段 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狼的狡詐陰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分析完情節后,要求學生復述,加以鞏固。
3.歸納小說的主題。
狼很狡猾,可終于自取滅亡,這是為什么?這個故事給了你哪些啟示?
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教師明確,問題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題所在——人有狼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對像狼一樣陰險狡詐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四)總結、擴展
這篇故事揭露了狼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故事的語言簡潔生動,主要通過動作、神態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大家要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翻譯全文
2.解決課后練習二、三
《狼》教案 篇9
30狼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知識引路。教師要清醒地認識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規律,從整體到局部,從熟讀到理解,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自己進入學習的領域,從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并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詞。
3.復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
1.知識導入 。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注解,會認會讀;然后就要朗讀,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于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后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布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注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發問。
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復述故事情節。
6.復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復述,每一次復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著課文復述,實際上是對著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著課文較為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背著課文復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復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復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注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布置作業 :
1.按照記敘的順序,看看本文敘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后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串講課文。
2.理清順序、掌握結構。
3.正確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步驟 :
本課時不單獨檢查作業 ,將此過程溶入教學的相應環節中。
1.串講課文并理清敘事順序與結構。
(1)本文敘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個過程,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的。
教師串講,遇到上節課列出的重點詞語可提問學生,歸納時也先提問,后訂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我們不妨用兩個字來概括,大家想,哪兩個字合適?——可用屠夫“遇狼”來概括。
再看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說明狼很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兩個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個字來組詞,這個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懼狼”來概括。
再看第3段,寫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準備搏斗,這寫了屠夫對狼的什么行為?文中似無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慮。——可用屠夫“御狼”來概括。
再看第4段,寫屠夫奮起劈狼,隨后又劈一狼。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殺狼”來概括。
(3)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恰好是事物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全過程。
那么,這四個自然段,哪是開端,哪是發展,哪是高潮,哪是結局呢?
關鍵在于高潮和結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發展。這點學生是能理解的。可見怎樣劃分高潮的結局,應該以文章本身的情況為準。
(4)文章還有第5段。
先檢查上節課留的作業 2,讓學生念自己的譯文,教師訂正并講評。
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兩個字概括,與上面組詞形式相同,應是“狼”呢?
可用“評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6)本文的整體結構應該怎樣認識?
本文整體上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敘事,又分四個層次;第二部分議論。
這一教學環節是本課時的主體部分,包括串講、理順序、明結構。每一個進程均有板書,隨講隨寫。
(1)本文從整體傾向看,主要寫的是人呢,還是狼?即本文的主體是人,還是狼?
讓學生自由討論,要求自己的觀點必須在文中找到根據。
此處勢必出現分歧意見,可讓雙方爭論,教師不必過早表明傾向。
統一認識如有困難,教師可進一步提問,給予某種暗示。
(2)從全文的表現傾向看,本文究竟是寫“人有狼所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必能戰勝惡狼”呢,還是寫“狼無論怎樣狡詐、欺騙,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結論:應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線索是屠夫,但表現的主體卻是狼。
根據:
①標題。以“狼”為題,體現出作者的著眼點。
②行文。通過屠夫的種種情態變化來反映狼的貪婪、狡詐。每段描寫均落在狼上。
③結尾。作者直接評論“狼性”及其結局,表明落腳點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現,是作為表現“狼”的對立面,其用意并不僅僅在贊揚屠夫的機智勇敢。
(3)當然,應該認識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雙方是不能缺少的。狼畢竟是被人戰勝的;狼的“變詐幾何”,是以人的機智勇敢為條件的。歸納時應將人和狼結合起來認識。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這一歸納不應是唯一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語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顯然是個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從《聊齋志異》寫狐仙鬼怪從來都是諷喻社會的黑暗、腐朽勢力的,作者寫這部書主要是“批判現實、表達思想”這一主旨來看,狼顯然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這點,學生可以自己去體會,不必深究。
3.詞語與練習。
訂正練習二、三。
練習二:
1、2、3句各是前三個段的尾句,寫的是狼的貪婪兇殘;
4、5、6句集中在第4段,寫的是狼的陰險狡詐。
練習三:
此題放在第二冊較難,不必要求具體確切掌握。可大體講明:
這六個“其”都是代詞。
現代漢語代詞有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代什么要看上下文。這里主要看上文,即從上文中去尋找相應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麥場;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戶;6句中,代狼。
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狼》教案 篇10
30狼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知識引路。教師要清醒地認識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規律,從整體到局部,從熟讀到理解,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自己進入學習的領域,從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并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詞。
3.復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
1.知識導入 。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注解,會認會讀;然后就要朗讀,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于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后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布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注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發問。
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復述故事情節。
6.復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復述,每一次復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著課文復述,實際上是對著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著課文較為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背著課文復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復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復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注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布置作業 :
1.按照記敘的順序,看看本文敘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后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串講課文。
2.理清順序、掌握結構。
3.正確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步驟 :
本課時不單獨檢查作業 ,將此過程溶入教學的相應環節中。
1.串講課文并理清敘事順序與結構。
(1)本文敘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個過程,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的。
教師串講,遇到上節課列出的重點詞語可提問學生,歸納時也先提問,后訂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我們不妨用兩個字來概括,大家想,哪兩個字合適?——可用屠夫“遇狼”來概括。
再看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說明狼很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兩個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個字來組詞,這個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懼狼”來概括。
再看第3段,寫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準備搏斗,這寫了屠夫對狼的什么行為?文中似無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慮。——可用屠夫“御狼”來概括。
再看第4段,寫屠夫奮起劈狼,隨后又劈一狼。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殺狼”來概括。
(3)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恰好是事物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全過程。
那么,這四個自然段,哪是開端,哪是發展,哪是高潮,哪是結局呢?
關鍵在于高潮和結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發展。這點學生是能理解的。可見怎樣劃分高潮的結局,應該以文章本身的情況為準。
(4)文章還有第5段。
先檢查上節課留的作業 2,讓學生念自己的譯文,教師訂正并講評。
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兩個字概括,與上面組詞形式相同,應是“狼”呢?
可用“評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6)本文的整體結構應該怎樣認識?
本文整體上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敘事,又分四個層次;第二部分議論。
這一教學環節是本課時的主體部分,包括串講、理順序、明結構。每一個進程均有板書,隨講隨寫。
(1)本文從整體傾向看,主要寫的是人呢,還是狼?即本文的主體是人,還是狼?
讓學生自由討論,要求自己的觀點必須在文中找到根據。
此處勢必出現分歧意見,可讓雙方爭論,教師不必過早表明傾向。
統一認識如有困難,教師可進一步提問,給予某種暗示。
(2)從全文的表現傾向看,本文究竟是寫“人有狼所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必能戰勝惡狼”呢,還是寫“狼無論怎樣狡詐、欺騙,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結論:應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線索是屠夫,但表現的主體卻是狼。
根據:
①標題。以“狼”為題,體現出作者的著眼點。
②行文。通過屠夫的種種情態變化來反映狼的貪婪、狡詐。每段描寫均落在狼上。
③結尾。作者直接評論“狼性”及其結局,表明落腳點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現,是作為表現“狼”的對立面,其用意并不僅僅在贊揚屠夫的機智勇敢。
(3)當然,應該認識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雙方是不能缺少的。狼畢竟是被人戰勝的;狼的“變詐幾何”,是以人的機智勇敢為條件的。歸納時應將人和狼結合起來認識。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這一歸納不應是唯一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語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顯然是個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從《聊齋志異》寫狐仙鬼怪從來都是諷喻社會的黑暗、腐朽勢力的,作者寫這部書主要是“批判現實、表達思想”這一主旨來看,狼顯然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這點,學生可以自己去體會,不必深究。
3.詞語與練習。
訂正練習二、三。
練習二:
1、2、3句各是前三個段的尾句,寫的是狼的貪婪兇殘;
4、5、6句集中在第4段,寫的是狼的陰險狡詐。
練習三:
此題放在第二冊較難,不必要求具體確切掌握。可大體講明:
這六個“其”都是代詞。
現代漢語代詞有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代什么要看上下文。這里主要看上文,即從上文中去尋找相應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麥場;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戶;6句中,代狼。
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狼》教案 篇11
狼 教案示例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朗誦文言課文。
2.了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3.積累文言詞匯。
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重點:目標 3 5
教學難點 :目標4
預習指導:
1.熟讀課文,盡量背誦
2.看注釋,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創設情境
要求學生講一則狼的故事
教師講解,狼可怕嗎,表面上看,狼兇惡、狡詐,貪婪,但狼卻沒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只要動腦筋就一定會戰勝像狼一樣的惡人,下面就看《狼》這篇課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他知道自己缺乏寫作素材,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后,他把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三、朗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朗讀情況:
抽查三個朗讀,后學生評價
2.教師作較高水平的示范朗讀。
3.學生們自由高聲誦讀一次
4.抽查三個朗讀,與剛才對比。
四、疏通字詞句篇的意思
1.教師投影下列問題學生合作解決:
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敵 攻擊 恐前后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2.講解詞性活用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于前。
3.講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學生自己試疏通課文,有不明白的提出來,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解決
5.抽查四人分段譯課文。學生評價后教師糾正。
五、大意理解:
請學生談談初學課文對狼的本性的認識和屠戶的勝利說明了什么問題。
六、練習背誦
分段,抓住屠戶與狼斗爭的過程由事情發展的先后結合關鍵詞的方法練習背誦,自己先背,教師再組織男女生分別背最后齊背。
七、教師小結:
1.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后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③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八、作業
[說課精要]本節的內容主要是疏通文意,進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理解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導入
老師講述另一則狼的故事,(見課后)讓學生對比,創設情境。
教師過度:這則故事與我們上節課學習的狼具有相似處,狼到底具有什么樣的本性,這一節課我們將進行詳細分析
三、分析課文
1.獨立思考: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歸納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問后交流評價歸納:
(l)開端:遇狼。 (2)發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結局:殺狼。
2.獨立思考: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問后歸納:
(1)貪婪兇惡: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狡詐陰險: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討論:文章如何刻畫屠戶的形象?(要求從人物描寫方法并找出課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進行分析
交流后歸納:
(l)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一開始,屠戶采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兩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占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后,殺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2)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顧”“奔”“倚”“弛”“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暴起”“劈”“斃”寫屠戶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轉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自由發言: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
歸納: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5.片斷寫作練習:《狼》一文給我們什么啟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點: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四、作業
[說課精要]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結合說寫講的方法.
《狼》教案 篇12
《狼》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熟讀古文,積累文言詞匯,正確理解、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
3.揣摩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領悟作者語言運用的精妙,體會狼與屠戶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能力目標
1.復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現實意義,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語言簡煉生動、在記事基礎上發表議論的寫法。
情感目標
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讓學生懂得用智慧同敵人做斗爭。
【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體會語言的精妙,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故事復述,多角度地闡釋自己對古文的理解與感受。
【教學設想】
1.疏通文義,但切忌煩瑣的講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確解。
2.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兩點: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議論。
3.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1.(呈現“狼”的圖片)講有關“狼”的故事:《小紅帽》、《東郭先生與狼》等。說說“狼”是怎樣一種動物呢?
與有關狼的成語:如狼似虎、引狼入室、豺狼當道、狼奔豕突、狼藉滿地。由此可以看出,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總不夠光彩——反面的形象。
對于狼的本質的認識,也是經歷了一段過程的,昔日東郭先生遇見了危難中的中山狼,不是險些被它吃掉嗎?幸虧農夫的幫助,才轉危為安。今日屠夫又遇見了中山狼的“后代”,又會怎樣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篇發生在屠戶和狼之間的故事,相信它會給你帶來獨特的感受的。
2.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文學家。他畢一生精力完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余萬字。“聊齋”是蒲松齡的書房名,“志異”是記載奇聞異事的意思。(《山市》)
《聊齋志異》多數故事通過描寫妖狐神鬼來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舉弊端,或表達婚姻自由。它語言簡練,描寫細膩,人物形象鮮明,故事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和現實意義。欣賞歌曲:《說聊齋》。
《狼》出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之二,寫的是兩只狼與一個屠戶之間的一場較量,狡詐的狼想吃掉屠戶,卻最終雙雙斃命于屠戶的刀下。情節曲折緊張,語言描繪生動形象,既表現了狼的貪婪、兇狠、狡詐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戶的勇敢機智。
二、知識積累
★★字詞積累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懼:恐懼。從:跟隨。故:原來(一樣)。驅;追趕。窘:困窘。
恐:恐怕。顧:看到。瞑:閉眼。暴:突然。斃:殺死。
股:大腿。寐:睡覺。黠:狡猾。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一詞多義: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想,企圖,打算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敵:攻擊恐前后受其敵敵方蓋以誘敵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敵向前狼不敢前
★★詞類活用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于前。
★★重要語句翻譯:
兩狼之并驅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恐前后受其敵——(屠戶)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擊。
苫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似的。犬坐: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會兒功夫兩只狼先后斃命,禽獸的欺騙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三、整體感知
1.全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敘事,寫屠戶與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議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說明狼無論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屠夫“遇狼”。
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屠夫“懼狼”。第2、3段是故事的發展。
第3段,寫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準備搏斗。——屠夫“御狼”。
第4段,寫屠夫奮起劈狼,隨后又劈一狼。——用屠夫“殺狼”。第4段是高潮和結局。
第5段,“評狼”。
2.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本文整體上可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敘事,又分四個層次;第二部分議論。
中心:本文表明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3.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
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4.本文從整體傾向看,主要寫的是人呢,還是狼?即本文究竟是寫“人有狼所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必能戰勝惡狼”呢,還是寫“狼無論怎樣狡詐、欺騙,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結論:應是后者。本文的中心線索是屠夫,但表現的主體卻是狼。
根據:①標題。以“狼”為題,體現出作者的著眼點。②行文。通過屠夫的種種情態變化來反映狼的貪婪、狡詐。每段描寫均落在狼上。③結尾。作者直接評論“狼性”及其結局,表明落腳點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現,是作為表現“狼”的對立面,其用意并不僅僅在贊揚屠夫的機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這一中心的。
當然,應該認識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雙方是不能缺少的。狼畢竟是被人戰勝的;狼的“變詐幾何”,是以人的機智勇敢為條件的。歸納時應將人和狼結合起來認識
5.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狼的貪婪兇惡、狡詐陰險的本性的?
貪婪兇惡: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狡詐陰險: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6.文章是如何來刻畫屠戶的形象的?
心理描寫: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一開始,屠戶采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兩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占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后,殺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
“顧”“奔”“倚”“弛”“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
“暴起”“劈”“斃”寫屠戶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
“轉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7.“止增笑耳”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從這個屠戶勝利的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啟示?
作者寫《聊齋志異》這部書主要是借“狐仙鬼怪”來諷喻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諷的不僅僅是惡狼,而是借“狼”來諷喻當時社會上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不管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
△正義必勝,邪惡必敗。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必須要善于識破他們的假象,并且不能存有幻想、妥協、讓步,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勝利。
△除惡務盡,要像屠夫那樣兩狼齊斃,不留后患。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從“投、復投”等詞看,屠戶為什么不一次將骨投盡,使兩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屠戶對“狼”的心態是怎樣的?后來“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又可看出當時屠戶是怎樣的心態呢?
②從“骨已盡矣,兩狼之并驅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時的心態是怎樣的?后來狼“眈眈相向”又可看出狼當時是怎樣的心態呢?
③如果此時兩狼有一番對話,它們會說些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④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樣的壞人你會怎么辦呢?
*要冷靜、鎮定,利用周圍有利地形擺脫對方。
*要大聲喊救命,向周圍人求救。
*萬一對方有利器,要智取,先保住性命,再尋找有利時機擺脫,并記住對方相貌特征,及時報警。
五、總結拓展
1.這篇故事揭露了狼貪婪、兇狠和狡詐的本性,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故事的語言簡潔生動,主要通過動作、神態描寫來刻畫屠戶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展開雙方的矛盾和斗爭。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要明白: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從課文中,我們感受到狼的貪婪、兇狠和狡詐,它還是反面形象,是壞人的象征,殺狼理所當然,順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惡嗎?拋開課文,聯系社會,我們對狼還有別的認識嗎?
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見到狼了,從生態平衡的角度講,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狼?
【課后反思】
《狼》教案 篇13
《狼》簡案
一、課型設計:意在創新一種文言文教學的“說讀課”。
二、預習要求
1.理解注釋,熟讀課文,了解作者及課文內容。
2.就課文內容,每人用“……寫出了……”“……表現了……”這樣的句式準備說一句話。
三、教學內容
1.落實字詞 2.朗讀課文 3.品讀文章
四、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
五、教學環節
(一) 教學鋪墊。
1.導入 。
2.搶答:檢查預習。
(二) 一讀:讀準字詞,讀懂詞義,翻譯文章。
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老師聽音。
2.請同學們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綴 窘 苫蔽 弛 眈 瞑 隧 黠
3.同學們讀課文、讀注釋。
4.學生向老師自由提問,看還有哪些字詞不認識,哪些字詞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師強調以下字詞。
① 指出用法:止( ) 犬( ) 洞( ) 隧( )
② 理解字意:去( ) 股( ) 蓋( ) 耳( )
③ 理解詞意:少時( ) 頃刻( ) 變詐 ( ) 幾何( )
④ 辨析字意: 目似瞑,意暇甚。 恐前后受其敵。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蓋以誘敵。
(三) 二讀:讀順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節。
1.請同學們習讀課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換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師教給朗讀的方法——“分層背讀法”。
3.學生進行讀法實踐,理解故事的情節與朗讀停頓的關系。演讀全篇課文。
(四) 三讀:讀美文句,品讀課文。
1.教師再教給一種朗讀的方法——“表現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說,有扣人心弦的情節,要運用語音的急緩高低來再現小說的情景。
2.學生再進行讀法實踐。朗讀課文,表現課文情景。①讀出輕重。②讀出快慢。③讀出抑揚。也就是讀出情景,讀出語氣。
3.請同學們以“……寫出了……”或“……表現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
4.請同學們自找內容,展開想象,就課文某一部分內容進行“添枝加葉”的描敘。教師作適當點撥。
(五) 課堂小結
(六)作業 :將此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故事,注意環境、神態、動作、心理描寫。千萬不要逐字逐句翻譯課文,要盡量用自己的話來說。
《狼》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文典型的文言實詞。
2. 鍛煉學習搜集資料及總結能力。
3. 樹立人的智慧戰勝一切的思想。
教學重點:
樹立人的智慧戰勝一切的思想是本課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會本文典型文言實詞是本課教學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預習檢查
1. 七嘴八舌話作者。
2. 指名學生進行介紹。
3. 教師明確蒲松齡及其作品。
二、 趣味導入
播放有關狼的視頻片段導入。
三、 兩三名學生復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人對他們復述進行評價。
四、 指名學生讀課文,學生糾正錯音、停頓。
五、 投影出示,強化記憶下列文言實詞。
窘 (jiǒng) 苫(shàn) 奔(bēn) 眈(dān) 暝(míng) 遂(suì) 尻(kāo) 寐(mâi) 黠(xiá)
六、 研讀探究
1. 文中有哪些語句能夠表現狼的狡猾?
2. 文中有哪些語句能夠表現屠戶的智慧? 3. 你怎樣認識這件事? 教師明確:
1.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意將遂入以
攻其后也”。
2. “投以骨”、“復投之”、“奔倚其下”、“持刀”、“劈狼首”、
“斷其骨”。
3.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代表發言。
比比看誰說的好。(人的智慧戰勝一切引導)
七、 學生重讀課文感受人的智慧戰勝一切。 八、 拓深學習
1. 學生自讀課文,試著背誦。
2.
投影出示,說出下列文言詞語的含義。 止 綴 故 窘 苫 暝 遂 尻 寐 黠
3.投影出示,說出下列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
其一犬 一狼洞.坐于前 .其中
4.再讀課文,達到背誦。
八、 作業設計
展開想象和聯想,將這篇文章改寫成白話文。
《狼》教案 篇15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里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只狼,緊隨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后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只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擊。看見野地里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過了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見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鉆過去從背后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鉆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后面砍斷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狼》教案 篇16
一、給下列漢字注音,按拼音寫漢字。
屠 眈 瞑 薪 隧 (shàn) 蔽(chí) 擔假(mèi) (kāo) 尾變(zhà)
二、給下列加黑的詞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其字母填入括號中。
1.一狼徑去 ( )
a.直徑 b.徑直 c.小路
2.屠暴起 ( )
a.急躁 b.突然 c.兇狠、殘酷
3.顧野有麥場。( )
a.照管 b.看 c.顧客
4.場主積薪其中( )
a.柴 b.薪水
5.綴行甚遠 ( )
a.連接 b.緊跟 c.裝飾
6.苫蔽成丘。 ( )
a.苫布 b.蓋上
三、古漢語中,一詞多義較多,請正確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四、“其”字在古漢語中常作代詞,指代的內容是根據每句話的意思所決定的 本文中指代a.兩狼 b.麥場 c.柴堆 d.屠戶 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將指代的字母寫在括號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 )
2.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 )
3.屠自后斷其骨,亦斃之。 ( )
4.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 )( )
五、調整下列句子的順序,按正確順序將下列各句的序號排列起來。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3.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5.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6.身已半入,止露*尾。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正確順序:
六、選擇與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項,將序號填入括號中。( )
1.屠懼,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富僧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如蜀鄙之僧哉?
3.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4.妾聞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七、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黑詞的用法。
1.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
八、在背誦默寫的基礎上,按要求在空白處填寫原句。
1.寫兩狼在路上發現屠戶緊追不放的句子:途中
2.寫兩狼狡猾詭詐故作姿態的句子:少時,
3.寫狼陰險、毒辣的句子:方欲行,
4.寫作者針對這個故事發表評論的句子: 。
九、填空,回答問題。
屠戶從“與狼相遇”到“斃”兩狼,思想前后有一個變化過程。開始,屠戶, , ,由于狼的狡詐,步步緊逼,使他丟掉幻想,于是他 ,并抓住 。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 選擇正確的一項,將序號填入括號中。
(一)課文結尾的議論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1.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諷了玩弄陰謀詭計,自取滅亡的惡狼,贊揚了機智勇敢的屠戶。
2.贊揚了屠戶敢于與惡狼相斗的勇敢精神。
3.指出惡狼狡詐的手段還不高明。
4.揭示了“狼再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的道理。
(二)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1.說明對于狼那樣的壞人,可以作必要的讓步,如果他們得寸進尺,貪得無厭,那就必須把它們消滅掉。
2.說明狼是一種貪得無厭、狡猾殘忍的動物,我們必須堅決消滅它,否則它將危害人類。
3.說明對于狼那樣的攔路打劫的壞蛋,不能給他們財物,只能把他們消滅掉。
4.說明對于像狼那樣的敵人,不應該有絲毫畏懼,而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從而戰勝他們。
十一、把下面一短文譯成現代漢語。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忽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wei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刀,少卻(退);及走,又從之。屠無計,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蚤(通“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凌晨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吊死)死狀,大駭。逡巡(有所顧慮而徘徊)近視,則死狼也。仰首審視,見口中含肉,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同“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之,亦可笑已!>>
狼
一、tú dān míng xīn suì 苫 弛 寐 * 詐
二、1.b 2.b 3.b 4.a 5.b 6.b
三、1.只 停止 2.攻擊 敵人 3.神情、態度 打算4.前面 向前
四、1.a 2.b c 3.e 4.c d
五、2 1 7 5 6 3 4
六、3
七、1.過了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戶)面前。2.另一只狼在往(柴堆)里打洞打算穿洞而過,從背后攻擊屠戶。3.屠戶感到十分急迫、為難,害怕受到它們的前后夾攻。
八、(略)
九、恐懼、退讓 由退讓轉為斗爭 有利時機 出其不意殺死惡狼 面對像狼那樣的惡勢力,以退讓求生存是無濟于事的,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十、(一)1 (二)4
十一、有個屠戶賣肉回家,天已到傍晚。忽然來了一只狼,望著(屠戶)擔子里的肉,饞得好像要流口水似的,跟著屠戶走了好幾里。屠戶害怕了,把刀拿出來給它看,狼稍稍后退一點,等到屠戶要跑時,(狼)又跟著他。屠戶想,狼想吃的是肉,不如先把肉掛在樹上,明天早上再來拿。于是用鐵鉤鉤著肉,翹起腳把肉掛在樹林間,然后把空擔給狼看,狼這才停下來了。屠戶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去取肉,遠遠望見樹上掛著一個大東西,好像人吊死的樣子,心里非常害怕。他顧慮重重地試探著走近一看,卻是一只死狼,(屠戶)抬頭仔細一看,看見那狼口里含著肉,鐵鉤刺進上腭,像魚吞著釣餌那樣。當時狼皮的價錢很貴,(這只狼皮)能值十多金,屠戶的生活略微寬裕了。就像緣木求魚一樣,狼本想吃肉,結果遇到了災難,不是也很可笑嗎!
《狼》教案 篇17
《狼》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聊齋志異》里有《狼三則》,都表現了狼的奸詐狡猾這一主題,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齡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機智的屠夫戰勝兩只狡猾奸詐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對以狼為代表的惡勢力時,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最終勝利的主題。
二教學目標
1.通過使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能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顧,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并了解古今異義以及詞類活用的文言現象。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多角度的闡釋自己對文本寓意的理解與感受。
教學重點:2
教學難點:3
課時:一課時
三教法,學法
情景導入法,誦讀教學法(學生自讀,教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小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闡明文本寓意)
學法:小組合作法朗讀法提問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堂開始時在PPT上播放狼的圖片,邊看邊請學生回答對狼的印象如何?(奸詐,狡猾,團隊合作,聰明,若有學生回答出聰明等詞,教師可以引導說,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狼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聰明還是人聰明)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給下列漢字注音
綴,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釋下列文言詞的含義
綴,并驅如故,顧野有麥場,苫蔽,弛擔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蓋,黠,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重點在于解釋詞類活用的文言現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語音正確,節奏合理,有感情朗讀
學生自讀(每組派一個代表朗讀)教師課文評價并指導,然后老師范讀,最后聽錄音。
(四)文本研習
1.熟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
在前面多次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概括一下這個故事(要求語言簡練,概括全面)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提問不懂的字詞,讓其他學生進行解答,發揮大家的積極性,遇到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教師再進行講解。
2.深入思考,進行探究
問題一:默讀課文,并劃出文中寫狼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表現了這兩只狼的哪些特點。
貪婪:“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問題二:文中除了寫狼,還寫了屠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過什么來刻畫屠夫的?請在課本中圈出屠夫與狼搏斗的動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個的屠夫。
通過動作描寫,第3段的“顧”,“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斃”“轉視”“斷”等動詞,“顧”,“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斃”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時機,轉視表明屠夫的謹慎、小心。
問題三:(1)兩只狡猾貪婪的狼被屠夫“斃之”,作者對這件事有什么議論?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2)這句話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態度?
盡管狼很狡猾兇殘,玩弄陰謀,但在與人的斗爭中,只會自食其果,因為人有著狼沒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這里只是嘲諷的狼嗎?
作者嘲諷的不僅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惡勢力。面對這樣的惡勢力,我們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問題四:作為一個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經結束了,為什么還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畫蛇添足?以前學過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結構上(先敘述后議論)和本文相似?
這可以說是一種體式,在《聊齋志異》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敘述后蒲松齡都會發表一下自己的評論了,上學期學過的《傷仲永》,和這這篇文章在結構上類似,都是先敘事后議論,不僅這些,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這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格式,只不過蒲松齡做了一些調整。
3.課外拓展閱讀
(1)閱讀《聊齋志異》《狼三則》其中的其他兩則
(2)參看電影《狼圖騰》,深入思考從生態平衡的角度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對待狼,并寫成一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3)展開想象力,把本文改編成白話文;同時將兩者進行對比,初步領會本文語言的簡潔凝練之美。
五板書設計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狼》教案 篇18
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中的《狼三則》。作者蒲松齡,我國清代著名小說家。生活的貧寒,仕途的凄涼,使他有機會廣泛接觸下層群眾,深入社會生活,看到種種不平之事,激起了忿忿不平之感,同時積累了素材,為他的小說寫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聊齋志異》是他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關于《聊齋志異》書名
首先看“齋”,是書房的意思。“聊齋”是“聊天的書房”。“志”是“記述”的意思,“異”奇特怪異、與眾不同的意思。這本書的名字連起來可以是“在我的叫‘聊齋’的書房里記述奇特怪異的故事”。
首先朗讀課文,了解大致內容;注意解詞;試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
一、字
1、讀準字音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kāo)
寐(mèi) 少時(shǎo)
2、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解釋加紅的字
綴行甚遠 綴:緊跟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故:舊,原來
屠乃奔倚其下 奔倚:跑過去倚*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頃刻:一會兒
意將遂入以攻其后 意:想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幾何:多少
三、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裝句兼省略句,應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頭扔給狼”。
四、學習課文,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理解文章的內容。
1、《狼》一文的寫作思路是什么?
屠戶遇狼——屠戶懼狼——屠戶御狼——屠戶殺狼。
2、面對狼的“綴行甚遠”,屠戶的心理狀態怎樣?他用什么辦法對付狼的?
“屠懼” “投以骨”
3、狼得骨頭后表現怎樣?從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并驅如故”。表現狼的兇殘和貪婪。
4、全文表現了狼的那些特點?
全文表現了狼的兇惡、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點。兩只狼發現了屠戶,立刻跟了上去,盡管屠戶“投以骨”仍“綴行甚遠”不依不饒,兇惡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而對屠戶“奔倚”“持刀”,兩狼決定前后夾擊,一狼犬坐于前,“蓋以誘敵”,一狼則繞到背后,“意將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見他們的狡猾。
可是狼畢竟是動物,雖然屠戶持刀相向,狼被屠戶開始的軟弱所迷惑,認為他不敢主動進攻,所以放心地瞇著眼睛睡,而且兩狼前后夾擊,分散了力量,使屠戶能各個擊破,可見狼的陰險多詐透出了怎樣的愚蠢,正像結尾中說的“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5、為什么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示?
狼雖然陰險狡詐,善于耍弄欺騙的伎倆,但終究逃不脫滅亡的命運。因為人有狼所沒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戰勝狼,戰勝一切像狼一樣的惡勢力。
五、語言訓練
你能用自己的話敘述一下兩狼合伙用計暗算屠戶而又被屠戶分別殺死的情節嗎?要把狼和屠戶的動作、神態、心理分別描述清楚。
例:兩只狼看到屠戶*著柴垛拿著刀面對著它們,它們有點膽怯了,不敢往前走,只是瞪著眼睛看著屠戶。不一會,一只狼突然徑直走開了,另一只像狗一樣蹲坐在屠戶前面,很久,眼睛好像閉上,神情還很悠閑,它有點得意,好像在盤算著成功后怎樣與伙伴分食屠戶。突然屠戶一聲大叫,狼一睜眼,說時遲,那時快,“咯嚓”一刀下去,狼已被劈成兩半,屠戶剛想走,忽然想起另一只狼呢,他轉過柴垛后,發現另一只正在柴垛后挖洞,看來想要兩面夾擊呀,身子已經進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上去一刀砍斷狼的大腿,又殺死了它。 測試
1、選出下列加紅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綴行(zhuì) 困窘(jiǒng) b、苫蔽(zhàn) 眈眈(dān)
c、假寐(mèi) *尾(kāo) d、少時(shǎo) 狡黠(xiá)
2、下列句子,加紅詞屬于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句是( )
a、擔中肉盡 b、恐前后受其敵
c、狼不敢前 d、狼亦黠矣
3、翻譯下面句子,選出正確的一項是( )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a、一只狼徑直走開,其中一只像狗一樣蹲在(屠戶)面前
b、一只狼循小路去了,其中一只像狗一樣蹲在(屠戶)面前
c、一只狼徑直離開,另外一條狗坐在(屠戶)面前
d、一只狼徑直走到一條狗面前坐下來
4、選出與“擔中肉盡,止有剩骨”中的“止”意義相同的兩項(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b、身已半入,止露*尾。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5、選出對課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個故事的高潮是屠夫積極抵御狼,直到最后殺死狼。
b、屠夫利用田野柴草堆這個有利的環境,轉而積極防御,直到主動出擊,大獲全勝。
c、“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說明了狼的狡詐,想制造假象迷惑屠夫。
d、“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表明屠夫不再遷就退讓,轉而做出與狼斗爭的正確抉擇。
參考答案
解析
1、b
解析:“苫”應該讀shàn。
2、c
解析:前,方位名詞,在此句中活用為動詞,上前。
3、a
解析:文言文翻譯,要注意對重點詞語的把握。這句話中,“徑”是徑直的意思,“犬”在這里作狀語,像犬一樣。
4、bd
解析:例句中的“止”是“只”的意思,ac兩句中的“止”是“停下、停止”的意思。
5、d
解析: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要從整體上把握。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屠夫借助柴草堆,與兩只狼形成對峙,這是一種消極的防御。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狼》一文節選自蒲松齡的長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b、蒲松齡,清代人,別號青蓮居士,而唐朝李白,號柳泉居士。
c、《聊齋志異》這一書名中的“聊齋”是作者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d、《狼》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敘事:遇狼、御狼、懼狼、殺狼;第二部分是議論。
解析:文學常識*平時的積累和記憶。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可以有以下三種具體的方法:
1.通過對所記敘的事件的了解,整體感知文章大意。
2.通過分段、分層,綜合段落大意或層意整體感知文章大意。
3.通過對文中能直接提示中心或揭示主旨的語句的理解,整體感知文章大意。
正確答案:a項中的“長篇”應為“短篇”;b項中的“青蓮居士”與“柳泉居士”應換位;d項中的“御狼”與“懼狼”應換位。答案為c。
2、下列加紅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場主積薪(xīn)其中,苫(zhān)蔽成丘
b、屠仍奔倚(yǐ)其中,弛(chí)擔持刀
c、目似瞑(míng),意暇(xiá)甚
d、身已半入,止露*(kāo)尾
解析:要準確把握文言生詞的讀音,一要*平時的積累,二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好習慣。
正確答案:a中的“苫”應該讀shàn。故選a。
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止有剩骨(通“只”) b、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原來)
c、顧野有麥場(看見) d、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
e、屠自后斷其股(屁股) f、而頃刻兩斃(一會兒)
解析:對文言文中詞語詞義的理解必須聯系上下文進行。首先要注意一詞多義現象,依據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積累其常用義項。其次,還要弄清是否存在詞語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及通假字的現象。其中詞類活用就是指所解釋的詞的詞性和用法發生了變化。如a項中的“止”是通假字,b項中“故”是一字多義,d項中“犬”是詞類活用,e項中“股”是古今異義。這些都是學習古詩文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正確解答:e項中“股”是一個古今異義詞,應解釋為“大腿”,而非“屁股”,“屁股”應是文中“*”字的意思,因此,答案應為e。
《狼》教案 篇19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只是)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豬)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非屠烏能作此謀也?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
《狼》教案 篇20
關于教材:
1、教學課文: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課文《狼》
3、教學目標 :
1、 根據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準確、形象誦讀課文,把握其故事情節。
2、 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3、 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 積累成語。
4、教學重點:
1、 注重朗讀,緊扣情節,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2、 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3、 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5、教學內容:
1、 朗讀:能準確、流暢、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復述并達到背誦全文。
2、 識記:解釋課文中的重點實詞,識記、積累。
3、 理解:把握課文“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個情節,以及狼和人在較量中
的不同表現。
4、 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觀因素及課文寓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5、 拓展:積累與狼有關的成語;進行課文寫作上的評價。
關于教法: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突出重、難點,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啟發式教學指導思想貫穿課堂教學,結合談話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
關于教具:投影資料:《狼》故事情節投影膠片。蒲松齡介紹投影。問題設置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生課前準備:
1、搜集作家作品資料。
2、依據注釋熟讀課文 ,理解文意,畫出疑問。
4、 收集有關“狼”字的成語。
教學思路:新課改注重課文教學的整體性,在教學中屏棄對課文機械式的分割,特別對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獨句串通很容易讓學生感其無味,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針對這篇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首先,設想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聽讀——講故事——朗讀——自讀——個別朗讀)形象的朗讀,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大局地感知課文,這個作為重點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拔,落實小局的字詞,學生在知道情節的基礎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詞的把握就不是純死記硬背的難關。最后,通過合作探究,深入學習課文的內涵,使學生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具體程序:
(一)、整體感知,了解情節
1、教師范讀,力求引入情景。
2、學生講故事,帶入情景。同時教師出示相關圖片增強形象感。并歸納故事情節。
3、集體朗讀,再次體會故事情節。
4、自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找出疑難,落實字句,共同探討。
5、個別朗讀,讀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設計四個問題,分別圍繞:故事發生的客觀條件;人狼搏斗的主觀行為;人狼各自機智的體現;以及了解課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識面,檢閱學生搜集有關“狼”的成語的情況,并造出相關的句子。
2、拓展能力,評價式閱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 “……寫得好,寫出了……表現了……” 的句式談談感想。
(四)、朗讀結束,加深印象
(五)、作業 鞏固,深化新知
教學設計(略)
可視文字材料:
故事情節: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時間:傍晚 形勢緊急 “屠大窘”
地點:途中 麥場
客觀條件:
力量:懸殊
物資:“擔中肉盡”(伏筆) 天時地利
人 狼
投以骨,復投之,直至骨盡 并驅如故
主觀行為:
顧野有麥場,奔倚積薪下,弛擔持刀 前后夾擊,欲置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