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小行星 教學設計示例(通用2篇)
漫話小行星 教學設計示例 篇1
一、導入 新課
學生活動:以“我知行星有多少”為題,課前說話三分鐘。
師評議并導人:晴朗的夜空,燦爛的群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九大行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它們大多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那么你想知道小行星哪些方面的知識?(學生回答)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請教科普作家卞德培,聽他漫話小行星。
二、明確學習目標
1.掌握說明內容和說明順序。
2.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
3.激發求知欲,培養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檢查預習
1.簡介作家(見注釋①)。
2.給加點字正音:卞 孜 杳 筍 鈺
3.釋義并造句:孜孜不倦、杳無音訊、雨后春筍、懸而未決
四、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1.速讀課文,搜集文中信息。
2.合上書本,比比看,誰在短時間獲取的信息最多。以“我知道了小行星的……”為句式說話。
3.學生概括:課文圍繞小行星,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課文圍繞小行星,介紹了它的發現史、命名方法以及它的成因。
4.學生按歸納的內容給課文分段。
五、細讀課文,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說明順序
1.學生活動:知識小講座“小行星的發現史”“小行星的命名法”“小行星的起源說”。
2.師生相互質疑。
A.師提問: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介紹小行星的有關知識的?
(2)按這樣的順序說明有什么好處?
(3)列舉你所讀過的類似本文說明順序的文章。
(4)在你今后的寫作中,哪些內容可按這樣的順序說明?
明確:(1)說明順序:回顧歷史——介紹現狀——探究成因。
(2)好處:這樣的說明順序更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更符合人們的認知心理。
B.小組質疑釋疑,教師收集整理小組疑難,師生討論釋疑。
六、品讀課文,著重體會說明語言的嚴密準確,完成課后練習二。
七、小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以文字為載體,神游了小行星,不僅獲取了有關。小行星的基本知{而且了解了文章的說明順序,體會了說明語言嚴密;準確的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了我們未知領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希望同學們發奮學習,開拓創新,探索未知領域。
八、布置作業
參觀天文館或觀看晴朗的夜空,寫—篇日記,談談你對宇宙天體的認識或感想。
漫話小行星 教學設計示例 篇2
一、導入 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運行軌跡圖,使學生頭腦中留下感性的立體的九大行星圖。然后,請大家分別談談對哪種天體感興趣,為什么?想沒想過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領域尋求自身發展的方向?
二、明確目標
1.了解小行星的發現史和命名辦法,增加這方面的科學知識。
2.文章如何安排順序。
3.思考小行星發現進程說明的問題。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掌握詞語。
孜孜不倦(zī):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
杳無音信(yǎo):形容沉寂或不見蹤影。
雨后春筍(sǔn):大雨過后,春筍旺盛地長出來。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現。
懸而未決:無著落,未解決。
2.學生討論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介紹了小行星的發現史、命名辦法,對小行星觀測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義。
四、研讀課文
1.讀課文,將你從文中了解到的有關小行星的知識有條理地介紹給大家聽。
指名一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聽并指出其疏漏。
本文介紹的小行星方面的知識有:
(1)太陽系除了九大行星,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
(2)小行星被發現只有200年的歷史。
(3)第一顆小行星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亞齊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叫谷神星。
(4)第二顆小行星是1802年3月德國人奧伯斯發現,它叫智神星。
(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動著,要經過很多個不眠之夜的觀測、檢驗和繁復的計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們找出來不是易事。
(6)1804年和1807年,3號和4號小行星相繼被發現,直到1845年,第5號小行星才被發現。
(7)星表、星圖等觀測更加完備,使用了更強有力的望遠鏡等后,小行星才不斷地被發現。
(8)照相方法在天文觀測中被應用后,人們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
(9)目前已編號的小行星超過8000顆。
以上內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4自然段,介紹小行星的發現史。
(10)給小行星正式編號的先決條件:從計算得到的軌道參數,預報它下次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的位置,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據預報觀測到它時,才給予正式編號。發現者獲得小行星命名權。
(11)以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張衡、祖沖之、一行、郭守敬。
(12)由我國天文工作者發現而正式編號命名的小行星超過百顆,編號而尚未命名的更多。
(13)中國人最早發現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時間是1928年。
(14)張鈺哲1957年發現的小行星編號是“1125”,命名為“中華”。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6自然段,介紹了小行星編號和命名的方式。
(15)已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小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比較集中在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
(16)近地小行星的發現只有50年的歷史。
(17)已被確認為是近地小行星的現在只有4顆,其中第3顆是我國科研人員1977年發現的,離地球最近時只有75000千米。
(18)天文學家們嚴密監視著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內的近地小天體。
(19)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7~9自然段,說明小行星的在天體中的位置及其體積和質量。
(20)為什么九大行星間夾雜著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是大行星粉碎成許多碎片形成;一種認為在太陽系未形成時,由于未知的原因,這一區域的物質未能凝聚成一顆大行星,而到現在仍保持著當初的原貌。
(21)研究小行星對于探討太陽系起源和演化這一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能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和線索。
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包括第10~11自然段,概說小行星研究的意義,從小行星的位置說起又照應了文章的開頭。
2.由前一個學習環節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結構順序和說明順序。
討論明確:
先總說小行星在天體中的位置,再分說有關小行星發現的歷史、正式編號和命名以及活動區域、體積質量等方面的知識,最后總說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義,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順序。
本文安排說明的內容,是以對事物認識的前后為順序,因而是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
3.你思考過有關小行星的發現進程越來越快的原因嗎?試給大家談一下。
討論明確:
有關小行星的各種發現,如數量的增多(正式編號的八千多顆,總數約在50萬顆以上),運行區域(距離太陽2.3~3.3天文單位間的幾個區域內,小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個天文單位),與地球的距離(最近的只有75000千米),體積和質量(最大的1號小行星的直徑只有1000千米;總質量也許還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等,這些發現都借助了數據說明,表明其觀測的精確度。所有這些都是觀測技術設備的不斷完善(強有力的望遠鏡,照相方法等)和各種天體理論知識不斷豐富的結果。我們不妨由此看到,科學領域的發現和創新,是攙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達到的。這啟發我們擁有豐富知識的同時,注重博采眾長。
五、總結、擴展
教師談如何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總體結構,大體可以分作三個部分:(1)引出說明對象(引說部分);(2)闡說說明對象(主體部分);(3)總結說明對象(收尾部分)。
說明的結構順序盡管千變萬化,但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1)模式結構(說明事物的幾個方面);(2)縱式結構(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或制作過程);(3)縱橫交錯式。
就正文說,由于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四種常見的結構形式:
(1)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并列的。
(2)連貫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發展過程安排層次,前后互相承接。
(3)遞進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
(4)總分式。這種結構形式大致有三種情形:
A.總—分式;B.分—總式;C.總—分—總式。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