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反思:后現代知識觀在歷史教學中的嘗試
從后現代知識不確定性出發,我們認為歷史知識應存在于實際情境中,應與現實緊密聯系;歷史教學過程是主觀與客觀及個體與外界互動、相融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我們把歷史知識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隨時介紹史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還歷史知識以生命色彩,使歷史知識充滿生命情態。
一位英國歷史教師說:在教歐洲歷史的過程中,我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讓學生準備前往那里,去培養神入和一種歷史想像[5](p.42) 。我國也有歷史教師的教學實驗表明,把歷史上人們曾經遇到的疑難,如對大政方針的決策,對世事人生的選擇等,特別是兩難之時的困惑,交給學生,讓學生置身歷史之中,想古人之所想,為古人之所為。這種方法的使用,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濃,作古人的代言人時,爭先恐后,欲罷不能[6](pp.58~59) 。可見,通過構建歷史情境,可以讓學生置身于歷史之中,賦予本來曾是鮮活生命充盈其中的歷史知識以新的生命色彩,讓學生感到歷史不是遙遠的過去,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從而恢復歷史知識的生命活力。
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的過程,也是解決歷史的時代性問題。從前我們把私有制發展、階級關系發展、階級斗爭激化作為夏朝建立的主要背景,認為啟建立了夏朝。如今禹建夏朝在學術界得到了基本認可。歷史研究者們從大禹治水入手,認為禹領導百姓引水灌溉,化水害為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這才是禹登上王位寶座的主要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古今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像一個復雜的生命有機體一樣,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二)關注知識個體性還學生以生命色彩
從現代知識觀的普遍性出發,學生是以無自主性的被動的“物”的狀態呈現的。學生被視為樹木、花朵,需要教師的修剪、整治,需要學校的進一步規范。學生如何成長,應該成為何種人才,是早已被設計好的;學生自己是不能參與這種設計的,他們只有服從的義務。具體在歷史教學中,學習哪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