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美術
3 形 態
教育以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為最終目的。馬克思主張培養“體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的全面發展的人。現在,藝術教育的綜合化為人才培養,學習渠道的多樣化提供了保證。越來越多的教師敢于打破傳統的“秧田”式課桌椅擺放,嘗試讓學生以小組(友情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形式。在我國的古典教育名著《學記》中,就有對合作學習的闡述,“獨學而無有,則孤陋而寡聞”,學習中講究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可以增加學習效率。這種“合作學習”在現在的藝術教學中為天性好動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表演機會,雖然偶爾會讓課堂紀律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但只要以學生為主體,達到體驗感受藝術的目的,教師以一種親切、自然的教態,多一個鼓勵性的微笑,多一次肯定的頷首,多一個表揚的動作,課堂上學生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顯示自我的才能與個性。期末時,陳開靈同學說:“沒想到藝術老師是那么親切,自然,上課時如沐浴在和暖的春風中……”。同時,鼓勵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欣賞與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體驗藝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藝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組織學習活動時,要以提示、設疑、選擇、資料提供、方法指導、討論和解釋等方式,展示學習過程。例:在介紹喜劇藝術大師卓別林這一課時,我先組織學生完整地欣賞影片《城市之光》,并設疑卓別林的形象?卓別林的表演風格等?要求課后學生們分組搜集有關卓別林的資料以備下節課的搶答活動。在第二節課中,由于同學們準備充分,搶答異常激烈。題目的設置由簡至繁,由淺入深,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答題的機會并充分肯定他們的成績。在最后評選“模仿秀”時(模仿卓的形象或啞劇片段),他們熱情高漲,紛紛要求一展自己的模仿才能,每一個“模仿者”都迎得了陣陣掌聲。同學們通過欣賞、搜集資料、理解、闡述、表演等這一學習過程了解到卓別林機智、幽默、具有諷刺意味的表演風格并體會出他善良、真誠、堅強、對藝術充滿了熱情,執著!現在,每次輪到上藝術課時,他們都爭先恐后地趕往教室,因為又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暢游藝術世界,可以說沒有一個同學創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沒有一個同學的感受是一樣的,學生正是用自己喜歡的藝術的方式表達對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甚至有一次我在批閱小組作業時竟然發現在落款處出現了文案、策劃、設計思想等專業詞匯。由此可見,小組合作的方式、靈活多變的教法、親切自然的教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相互間的合作團結精神,還可以調動對新事物、新問題、新知識的探索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