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業如何評價的思考
畫:《紅色葡萄園》,1890年,比利時畫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價格買下了這幅畫,現在存于莫斯科。他的作品從不被人們所接受,更沒有藝術院校的教授賞識他的藝術作品。然而今天~~~~?藝術價值的一高一低說明了什么呢?“審美”的經驗不能在時間中持久存在!他的作品優劣不取決于當時的藝術評價標準。藝術是無需概念來分析,藝術的創作無規律可尋,如同莎士比亞為何要把“敲門聲”作為描寫鄧肯被殺的開始序曲,以及貝多芬為何要放上一個“休止符”在《第四奏鳴曲》最后樂句中?“所有藝術家都在他自己開始的地方開始,而科學卻是在前輩停止的地方開始。”當然學習藝術還得要繼承優秀的基礎的傳統。藝術的評價問題是個至今未解決的問題。因為康德說:“一種審美判斷的客觀普遍有效性只是一種主觀的有效性而已。”艾伯特.霍夫施塔特說過,即使把各個時代最偉大的批評家集合在一起,他們在審美判斷上的標準也未必能達到一致。何況是我們呢?但是對于兒童式的“表現主義”的作品我們到底如何評價,天真純潔的兒童,同藝術一樣愛講“真話、心里話”,對他們的“游戲式”的作品如果只是加以“優劣式”的評價,那是不負責任的,抹殺他們的天性的。老師過分的贊許某個表現手段、某種表現技巧,就會造成大部分同學從而放棄個性的繪畫語言,導致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和創新仍是目前教育的最大不足。既然不需要以優劣來評價學生的作品,那么如何來衡量學生的美術成長呢?
問題二:到底什么是可以進行評價的?
1、作品中反映出來的藝術技巧。
所有的藝術家對于他們選擇的材料、工具的使用都是展現出非凡的技能,以至于讓我們視為“神”,妙筆生花。當然有水平的差距,但不容忽視他們在這些技巧上的鍛煉。所以,對于我們的學生應當培養他們對于各種繪畫材料的熟悉及各種工具使用的技巧。可以經常性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畫家作品或是優秀的學生作品中顯示出來的駕御材料工具的技能。我們的評價方式也許就有了方向和標準:你對某材料的掌握很好!或反之鼓勵其加油、用心體會!你控制色彩的本領最強了!反之鼓勵其加強注意處理、檢視色彩的細節等等。當然這樣的評價可以建立在分析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的前提上,平時的作業多加強口頭評價、建議為宜,否則是不切合實際的。教師課堂巡視中檢驗學生能否把自己心里的想法通過筆頭物象或情感的描繪表現出來,這是美術技能教學必須完成的任務。
2、課堂中學生表現出來的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這些方面的能力體現并加以合理化的評估。這些能力的評價和發展有利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問題三:到底美術教學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會感受藝術是素質教育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