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歐洲西部(精選3篇)
第二節 歐洲西部 篇1
第二節 歐洲西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歐洲西部地區的位置、范圍;能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征,使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及相關資料分析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特征,理解歐洲農業以傳統的畜牧業為主的原因。
3.分析說出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布特點。
4.記住歐洲西部地區主要旅游資源的分布。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圖、統計圖表分析說明歐盟在本區內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過圖表和相關資料,討論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通過收集、調查有關資料說明制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
3.通過讀圖分析本區的位置、地形和氣候,歸納總結出歐洲西部發展傳統畜牧業的優越條件,明確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地區農牧業有重要影響的規律。
教學重點
1.歐洲西部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特點及原因。
2.歐盟在本區的地位和作用,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氣候特點與發展傳統畜牧業的關系。
3.旅游資源的分布。
教學難點
1.理解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讀圖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過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明確本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地區農牧業的重要影響。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分小組查找資料,合作探究、交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1.導人新課,展示課件。
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知識,你們知道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主要有哪些?它們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
小結板書:一、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的集中地。
2.計算。
人口數(人) 總面積(千米²) 人口密度
5億多 500萬
3.歐洲西部人口稠密,發達國家集中。同學們可以談一談,你對歐洲西部了解些什么?
4.總結: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在歐洲西部的各國之間,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十分頻繁。為了進一步加強聯系,他們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歐盟。根據老師布置查找歐盟的資料同學之間交流。
5.學生回答說明了什么問題?有沒有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
展示課件:學生小組討論分析58頁歐盟國家密切聯系示意圖和59頁活動2的有關數據。進一步體會理
解歐盟的重要地位。
總結:歐盟(eu)是歐洲聯盟的簡稱,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條約》生效,歐共體演化為歐洲聯盟,現在有15個成員國組成。同學們說的對,我們要借鑒他們的經驗,搞好對外開放。我們雖然在世界貿易中的發展速度比較快,但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應該怎么辦?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6.展示歐洲西部的國家圖:讓學生找出歐盟15個成員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英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瑞典,看這些國家的領土面積有什么特點?與其經濟聯盟有什么關系?找出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等國的首都。上述這些國家工業的特點是怎樣的?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二、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
1.課前已布置同學們回去收集當地來自歐洲的工業產品(實物或照片),老師也收集了一些,下面來交流一下,開闊一下同學們的視野。
2.總結引入: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工業發達的地區之—,這里生產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剛才我們收集的不少,下面我們看一段錄像,來詳細了解一下歐洲西部的一些工業設施和更多的著名產品。師生共同得出結論: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點題板書)
3.展示課件:課本60頁圖8.17不同國家gdp與從事制造業的人口數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不同。
總結:歐洲西部的國家選取了三個經濟勢力最強的國家,人均收入高,從事制造業的人口比重大。而這三個發展中國家,則是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經濟單一的農、礦業國,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為主,其產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水平低,經濟落后。同學們應明確這些原因。歐洲西部的工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4.課件展示歐洲西部工業區分布圖(圖中注明了本區的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巴黎盆地、英國的倫敦等著名的工業區):讓學生參考課本59頁西歐國家圖、自己準備的世界的政治地圖和61頁歐洲西部工業區示意分析,說出本區的工業區主要分布在那些國家的哪個方位?呈現什么形狀?教師引導,可在課件中使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出位于十字型的工業區,給學生提示。
5.說重要國家的位置,為下一節作好鋪墊。
6.總結:本區的工業多而稠密,呈十字型分布,與本區豐富的資源和電力、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分不開的。同學們回去查找資料,寫—篇文章,關于歐洲西部發達的工業,要求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題目可自擬。
第二課時
三、傳統的畜牧業
1.設問引入:你印象中歐洲人喜歡吃的食物有哪些?請你數一數。(及時表揚)
提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緊接著問:為什么
小結 :歐洲人這種傳統的飲食結構與這里發達的畜牧業有著密切的關系。
今天我們就來徹底地探討一下這個原因。
板書:一、傳統的畜牧業
2.課件展示歐洲的地形圖或讓學生參考課本64頁,提出問題,學生小組學習、討論。
(1)分析歐洲西部地區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特點。
(2)找出本區主要的地形區:西歐平原、波德平原、阿爾卑斯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分析各地形區的大約海拔高度。
(3)分析上述主要地形區的分布有什么特點?找出本區主要的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和大不列顛島。大陸輪廓有什么特征?
3.展示課件中歐洲西部的氣候圖,找出歐洲西部主要的氣候類型和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征。參照課本圖6.9和6.10,比較溫帶海洋性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差異。教師提示從離海的遠近、降水的季節和氣溫的年較差上比較。
4.總結:歐洲西部地處中緯度大陸的西岸,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和阿爾卑斯山脈的走向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全年溫和濕潤的氣候,適宜多汁的牧草生長,因而畜牧業發達,也適合水果、花卉的種植。但由于陰雨較多,部分農作物的生長會受到影響,因而本區的種植業也多服務于畜牧業。(隨時總結隨時板書,讓學生理解其因果關系)
5.同學們看課本62頁的文字,找出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的主要國家及其特點。把同學們收集到的圖片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表揚鼓勵)老師播放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的有關錄像,加強直觀印象,開闊學生視野。
6.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很多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在本國內占很大比重。在本區他們是怎樣把“綠色”變成“金子”的?學生閱讀書本第62頁的閱讀材料和乳產品生產的過程示意圖,并用口頭描述,以達到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
四、繁榮的旅游業
1.首先提問學生,你喜歡哪些戶外運動項目?
導人新課:旅游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高的特點,被叫做“無煙工業”。現在,世界經濟中創匯高的行業之一就是旅游業。而目前,歐洲是最受各國旅游者青睞的地區。
板書:四、繁榮的旅游業。
2.方案 一:老師前面已經布置了讓同學們收集有關歐洲西部旅游勝地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一下同學們的成果。介紹完同學們的,老師播放收集到的有關歐洲西部旅游名勝的錄像帶,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印象。
3.方案二:讓同學們收集有關歐洲西部旅游勝地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同學可以上網查詢),并在小組內通過匯總、分析、篩選、歸類制作成各種電子版報告,在課堂上進行一個“歐洲西部名勝游”的交流會,每個小組選出1名同學代表小組作名勝旅游報告介紹,1名同學作為評委。全班選出2名同學為服務人員,1人收集分數,1人算出平均分。
4.方案三:參照歐洲的旅游勝地地圖,選擇一項你喜歡的旅游項目,說出應該去的國家。再通過上網查詢等方法收集資料,介紹這個國家的旅游業概況。
第二節 歐洲西部 篇2
第二節 歐洲西部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記住歐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圍,能準確地在圖上識別本區主要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記住本區主要國家名及其相對位置。
2、記住歐洲西部主要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區的空間分布。
3、理解本區的氣候特點及形成原因,初步學會運用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說明歐洲西部氣候自西向東的變化特點。
4、記住本區主要河流,理解其主要特征和航運價值。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從地圖上獲得地理信息的能力。運用各項圖表鍛煉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2、根據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初步學會運用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歐洲西部氣候自西向東變化的特點。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對歐洲西部自然環境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了解,認清歐洲的經濟在世界上居重要地位,這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早期對殖民地的掠奪分不開的。同時通過圖表分析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學法指導
1. 運用多角度分析法總結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成因,并與地中海氣候進行比較鞏固。采用口訣法歸納西歐地理特征。
2. 讀圖分析法、圖表比較法、討論法、訓練法。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本區位置;海岸線對歐洲西部氣候的影響,以及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2、溫和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二)難點
1、 氣溫、降水自西向東的變化情況。
2、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
3、 記住本區主要國家名稱及其相對位置。
4、 明確本區是世界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5、 了解本區發達的旅游業,記住最主要的旅游資源有哪些,分別位于哪個國家。
6、 歐洲西部與西歐的區別。
四、教學課時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 歐洲西部四地(瓦倫西亞、伯明翰、漢堡、)“氣溫曲線與降水柱狀”圖投影片。
2、 地中海氣候成因”圖復合投影片(底圖是“地中海部分地區”略圖,蓋片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以便動態演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
3、 “歐洲西部政區”圖。
4、 袖珍國小資料。
5、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
6、 “1999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柱狀”圖。
7、 “1996年世界國際旅游收入前7位的國家柱狀”圖。
8、 “1999年世界各國國民生產總值前七位柱狀”圖。
9、 歐洲西部人文、自然圖片若干。
六、師生互動設計
1、 指導學生閱讀“歐洲西部地形”圖,分析其地理位置和海岸線特點。
2、 觀察“歐洲西部四地各月氣溫與降水量分配”圖,說明氣溫與降水自西向東的變化特點。
3、 根據本區地形、大陸輪廓和降水分析河流特征。
4、 閱讀“歐洲西部政區”圖,指定學生找出主要的國家。
5、 通過計算,了解本區是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
6、 通過讀圖了解本區人口分析特點,本區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地區。
7、 通過圖表分析本地經濟狀況,對比了解我國的經濟差距。
七、教學步驟
(一) 整體感知
海岸線十分曲折(本區位置和輪廓特征),平原和山地(地形),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氣候),河網密布,水量豐富(河流)。這些內容概括闡明了本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從而為全面認識本區地理特征和進一步學習重點國家的地理概況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放一小段有關本區風情的錄像。
[提問) 剛才我們看到的秀麗風光和城市景色分布在什么地區?
[講述]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風情錄像指的是歐洲西部(不包括原蘇聯的歐洲部分),面積為5仞萬平方千米,占歐洲面積一半左右。按地理位置,本區習慣上又可分為北歐、西歐、南歐和中歐四部分。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歐洲西部的自然環境。
[投影] 展示“世界政區地圖”,在圖上指出本地區的范圍。
[提問] 本區北、西、南三面各臨什么海洋?指定學生在圖上指出。
[小結] 本區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也就是說本區三面臨海,一面背靠大陸,就好像是亞歐大陸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個大半島。
[板書] 1、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
(1)范圍:除原蘇聯以外的歐洲部分
[投影] 展示“歐洲西部地形”圖投影片。
[提問] 本區絕大部分陸地面積處在哪兩條緯線之間?說明什么問題?
[小結] 本區絕大部分處在北緯35度~北緯60度之間。說明主要位于北溫帶,并決定了在氣壓帶和風帶中的位置——中緯西風帶。
[活動] 指定學生在圖上指出本區主要的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教師說名稱,學生指出。)
[對比] 本區有這么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而非洲卻很少,這說明兩洲的海岸線有什么不同?對歐洲西部有何影響?
[小結] 歐洲海岸線曲折,非洲海岸線平直。曲折的海岸線說明本區氣候深受來自大西洋上溫暖濕潤氣流的影響,同時沿海多優良港灣,利于發展海洋事業與對外貿易。
[活動] 在圖中找出位于非洲和歐洲之間的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討論它的重要性。
[板書] (3)海岸線十分曲折
[讀圖] 觀察“歐洲西部地形”圖投影片。
[提問] 本區主要有哪些地形種類?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小結] 指圖說明本區地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北海沿岸和波羅的海沿岸,主要有西歐平原和波德平原,他們以萊茵河為界。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區的北部和南部,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的阿爾卑斯山系,它的支脈延伸到南部的三大半島。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歐洲西部的緯度位置、海岸線和地形各有什么特點?他們對本區氣候有什么影響?
[小結] 本區大部分處在北緯35—北緯60之間,屬北溫帶,常年受西風帶的控制,海岸線十分曲折,深入到大陸內部的海灣、內海多,再加上本區中部是平原,南部阿爾卑斯山是東西走向,這些都有利于來自大西洋上的暖濕氣流深人大陸內部,這說明本地區氣候深受大西洋影響。
[板書] 3、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展示投影片] 同時展示“歐洲西部氣候”圖和四城市(瓦倫西亞、伯明翰、漢堡、)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回答以下問題:
[提問] 在圖上找出瓦倫西亞、伯明翰、漢堡、的地理位置。這幾個地方是按什么方向排列的?大致在什么緯度?屬于哪一溫度帶?
[小結] 按照由西向東的順序排列的,說明距離大西洋越來越遠,大致在52度附近,屬北溫帶。
[提問] 哪個地方冬天最溫暖?為什么?
[小結] 瓦倫西亞,指圖說明因為距大西洋最近,受海洋影響大,特別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很大。
[提問] 年降雨量向哪個方向減少?氣溫年溫差向哪個方向增大?
[小結] 年降雨量自西向東逐漸減少,氣溫年溫差自西向東逐漸增大。這說明本區氣侯自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
[提問] 自西向東年降水量和氣溫年溫差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活動] 教師在氣候圖上用復合蓋片動態演示西風的移動過程。說明距離海洋越近,受西風暖濕氣流的影響就越大;距海洋越遠,受西風帶的暖濕氣流的影響就越小。所以自西句東年降水量逐漸減少,而氣溫年溫差逐漸增大。
[板書] (1)自西向東由海洋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
由于距海洋遠近和緯度高低的不同,各地的氣候有不小的差異。請大家看歐洲西部氣侯圖。
[提問] 本區大部分地區屬什么氣候?
[小結] 溫帶海洋性氣候。本區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最廣也最為典型的地區。
[板書] (2)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
[分析] 為什么本區氣候的海洋性特征最為顯著?請同學們分析填注下表(投影片)
緯度位置
大部分地區處于北緯35度—60度之間,屬于——氣候。
海陸分布(大氣環境)
西臨大西洋,受——影響。大陸輪廓破碎,各地距海近,使——影響深入至內陸。全年受——風帶控制,盛吹一一風,帶來豐富的——。
地形
中部為平原,阿爾卑斯山有利于 氣流深人內陸。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加——和——的作用。
[提問] 本區南部三大半島沿岸是什么氣候?它的氣候特征是什么?是怎樣形成的?
[投影] 展示“地中海氣候成因”圖和復合投影片。
[動態演示] “氣壓帶、風帶的移動”。
[小結]夏季,副熱帶高氣壓帶北移進入地中海地區,在高氣壓下沉氣流的籠罩下晴朗無雨,氣候炎熱干燥。冬季,西風帶南移進入地中海區,西風從大西洋帶來溫暖濕潤的空氣,形成較多的降水,使氣候變得溫和多雨。
[板書] (3)南歐三大半島沿岸的地中海氣候
[提問] 地形與氣候對本區的河流有什么影響?
[小結] 本區平原面積廣大,氣候溫暖濕潤,便于河流的發育;同時,對發展內河航運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 4、河網密布,水量充沛
[讀一讀] 組織學生閱讀有關河流的一段課文,然后回答以下問題:
[板書) (1)多瑙河與萊茵河
[提問] 本區為什么沒有長河的形成?本區有哪兩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它們分別發源于什么地方?注人什么海洋?填下表(投影片)
河流名稱
發源地
流向
注人海洋
多瑙河
德國西南部山地
向東
黑海
萊茵河
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北麓
向北
北海
[板書] (2)重要的航運價值
[提問] 這兩條河的航運價值都很高,為什么?
[小結] 受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雙重因素的影響:
地形的影響——水流平穩,河道寬闊
氣候的影響——流量穩定,季節變化小
人類活動的影響——河流之間有運河相連,同時本區經濟發達,運輸量大
(四)總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歐洲西部的自然環境,它包括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等內容,大家應著重掌握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以及地形、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大家對歐洲西部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這對今后學習本區的經濟地理部分創造了有利條件。
2、平原和山地為主的地形
平原、山地的分布
冰川作用塑造的地形
北:古老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多湖泊、峽灣
中:西歐于原、波德平原
平原地區地形波狀起伏
南:阿爾卑斯山系
峰巒挺拔,兩側有湖泊
3、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1)自西向東由海洋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
(2)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
(3)南歐三大半島沿岸的地中海氣候
4、河網密布,水量充沛
(1)多瑙河與萊茵河
(2)重要的航運價值
河流名稱
發源地
流向
注入海洋
(2)位置:海陸位置
由此圖可知道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七,但是中國人口12、8億多。這樣就與各發達國家拉開了差距,我們知道在國際社會上一個國家的地位是由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的。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暴行給中國人民上了很生動的一課。通過這次事件,請你說說你有什么認識?(學生討論發表意見。)
4、意識到祖國強盛的緊迫性與重要性,作為學生,我們更要刻苦學習,奮發成材,努力把祖國建設好,用實力證明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分組搶答
1、下列重要的海港,分別屬于哪些國家?
鹿特丹(荷)、馬賽(法)、斯德哥爾摩(瑞典)、漢堡(德)、倫敦(英)。
2、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位置在(意大利羅馬附近)。
3、羅馬尼亞的形狀像什么?(拳頭)意大利的形狀像什么?(馬靴或腳在踢球);法國的輪廓像什么?(六邊形)
4、荷蘭的國花是什么?(郁金香)
5、音樂之都在哪個國家?(奧地利)是什么城市?(維也納)
6、古斗獸場在哪個城市?(羅馬)
7、本區哪個國家有“午夜太陽國”之稱?(挪威)為什么?(略)
8、德國首都?(柏林) 西班牙首都?(略)南斯拉夫首都?(略)
9、歐洲最高峰?(勃朗峰) 在哪兩國邊境上?(意大利、法國)
10、本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怎樣?及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略)
第三課時
本節主要介紹:本區的主要國家及分布,居民及其主要特征,以及各國的經濟概況。這些內容概括闡明了本區共同的人文地理特征,他們與上節講述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共同組成了本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征。這部分知識為進一步學習重點國家的地理概況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教學過程
[直接導入]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在上一節歐洲西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了解一下這里的國家和居民情況。
[指圖]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這幅圖中歐洲西部的范圍,是這條紅線——即原蘇聯以西的歐洲部分。
[提向] 本區的面積約是多少呢?(500萬平方千米)
[追問] 大約是中國面積的幾分之幾呢?(1/2)
[再問] 然而這里有30多個國家,可見歐洲西部各國的面積怎樣?(都不大)
[板書] 一、歐洲西部各國面積都不大,許多國家面積還不如我國的一些省或自治區。
[講解] 大家看,這里面積最大的國家是法國,55萬平方千米,其次是西班牙,面積為50萬平方千米,瑞典面積為47萬平方千米,這三個國家是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而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為160萬平方千米,比這三國面積總和還大。
[投影表1] 這里還有許多有趣的袖珍小國,請看一組資料。(見本節附表中表1)
[講解] 有“城中之國”之稱的梵蒂岡位于意大利羅馬附近。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僅僅為0、44平方千米。摩納哥也很小,這樣小的國家沒有國內使用的貨幣、也沒有國內郵票、甚至也沒有軍隊,因為要組織軍隊,一槍就會打到國外去了。當然這只是夸張的說法。最大的國家安道爾面積只有465平方千米,只相當于南京市面積的1/2。真是彈丸之地了。
在上學期我們已學習過世界人種的分布。
[提問] 歐洲西部居民以哪一人種為主?
[學生回答1 (白色人種)
[承接] 對,這里是白種人的故鄉,現在是白種人的主要分布區。
[板書] 1、白色人種為主
歐洲西部人口有5億多,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那么人口密度是多少人/平方千米呢?
5億人/500萬平方千米=100人/平方千米
[總結]歐洲西部人口并不算多,但是面積小,所以,本區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閱讀教材第43頁“歐洲西部人口分布”圖。
[提問] 從圖中可見本區人口分布特點是什么?(分布不均。)
[追問] 哪些地區人口最稠密呢?(西歐和中歐。)
由西向東分布,是從英國到法國、德國和波蘭,自德國北部向南到意大利境內,形成一個“十”字形分布區。
[板書] 2、人口分布——稠密區呈“十”字形
[投影圖1]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圖。(見本節附表中圖1)
近些年來,歐洲西部人口增長緩慢。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十七,非洲為千分之二十八,歐洲西部一些國家還不到千分之五。還有一些國家如匈牙利還出現了人口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現象。
[提問] 什么是人口零增長和負增長呢?(人口的出生率等于或小于死亡率的現象。)
[追問] 這樣長期下去會造成哪些社會問題呢?(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力資源短缺等。)
[舉例] (雇傭軍,發展中國家外資企業)
[板書] 3、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在了解了歐洲西部人口狀況后,我們再來看看歐洲西部各國經濟水平如何呢?
[投影圖2] 1999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表(前6位)。(見本節附表中圖2)
[提問1 在這張表中我們看到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民生產總值前6位的國家中歐洲西部占了幾位?(4位。)
[再問] 這說明了什么?(本區經濟發達。)
[板書] 三、經濟發達的地區
歐洲西部工農業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1/3,對外貿易額約占世界的1/2,其中德國的對外貿易額占第一位。本區各國經濟中,工業比重很大。
[提問] 比較工業區和人口稠密區分布有什么聯系?為什么?
[總結] 基本一致,因為工業需要大量勞動力,歐洲工業發展較早,早期工業以煤炭為動力,工業區多分布在煤礦周圍,人口也集中在煤礦產地附近。本區除了有發達的工業,服務業也很發達,如旅游業。
[投影圖3] “1996年世界國際旅游收人前七位的國家”名次表。
由此表可見歐洲西部旅游業怎樣?(很發達。)
[板書] 四、發達的旅游業
(電腦音樂,演示游覽路線。)
這些國家經濟發達,交通極為便利,服務也很熱情周到。在此讓我們輕松一下,從“藍色多瑙河”開始,領略一下歐洲西部風情吧!
大家先想一想多瑙河的上游在哪個國家境內?(德國)德國素稱“音樂家、詩人、哲學家 的國度”,你能說出德國有哪些著名的音樂家、詩人、哲學家嗎?(貝多芬、歌德、馬克思、恩格斯等。)
伴隨著優美的樂聲,我們來到了音樂家的搖籃——奧地利,其首都是維也納,是世界音樂名城,(孕育了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等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就在此創作了名曲“藍色多瑙河”。
[電腦演示輪廓形狀] 多瑙河一路奔瀉到了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大家請注意一下,羅馬尼亞的國家輪廓像什么?(是不是像一只拳頭?)
順流而下,我們進入亞歐大陸間的主要內海(黑海),穿越(土耳其海峽),我們來到了巴爾干半島南端,世界著名的愛琴文化發源地——希臘(其首都雅典),這里就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這里還有雅典衛城、巴臺農神廟。
[學生討論) 電腦演示輪廓形狀。
繼續西行來到亞平寧半島上美麗而古老的國家——意大利,大家對意大利最熟悉的是什么?(足球、比薩斜塔、古斗獸場、威尼斯。)
[插圖] (補充介紹)意大利的輪廓就像腳在踢球,這里還有著名的比薩斜塔,那波利的比薩餅,反映古羅馬起源傳說的銅塑,古羅馬的斗獸場和聞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
[電腦演示] 一路欣賞地中海風光,來到法國最大的海港(馬賽)。法國的國歌就是“馬賽進行曲”,大家注意一下法國的輪廓形狀像什么?(不規則的六邊形。)法國的首都是巴黎,這里有巴黎的象征——艾菲爾鐵塔。
[插圖] 艾菲爾鐵塔(320.7米)。
有一句廣告詞,“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這人頭馬是什么?xo(一種高級葡萄酒)就是產于法國,還有聞名世界的香檳酒和白蘭地酒都產于法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法國的工農業都比較發達。
第二節 歐洲西部 篇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2、使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學為主了解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計算機局域網、自制課件),為學生自學設計的題簽(一)、題簽(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呢?
(學生總結回答: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
[師]:世界上有一個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
[生]:歐洲西部。
(引導學生,切入主題)
[師]:關于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師、生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各抒己見,回答老師所問。有的學生談到歐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點;有的學生談到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還有的學生談到了當今的熱點問題:瘋牛病、口蹄疫、炭疽熱等)
[師]:這么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學生異口同聲,熱情高漲)
[師]: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師]:對了,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門旅行,尤其行程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了解歐洲西部的——?
[生]:氣候狀況。
[師]: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成功)
[師]:現在你們每人桌上有一張題簽,上面是我們急需解決的有關“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的問題。大家趕緊行動起來,讀圖完成“題簽(一)”上的問題。(學生點擊,進入“學件”,根據微機顯示內容,分組討論答題。配樂,教師巡視答疑。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感受學習的樂趣)時間到,音樂停。(學生在自己的微機上指圖、講解,利用計算機局域網,逐題分析交流)
[師]:(評價)同學們真棒!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濕氣流的深人情況。(教師進行動畫演示,學生注意觀察,直觀感知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地理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為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范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于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給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盡情“游覽”)
[師]:現在請大家試著點擊本圖的右下角,看看會有什么驚喜帶給大家!(學生點擊進入,屏幕上出現了五彩斑斕的彩色世界,隨著可愛的小天使飛來飛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幾個大字由遠而近的出現在畫面中。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獲得自信)
[師]:點擊“你成功了”進入到“國家與旅游”。點擊各國首都可欣賞優美風景,點擊其他按鈕,可對歐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請大家帶著題簽上的問題暢游歐洲西部。
(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欣賞美景,進一步了解本區,同時思考問題) •
布置任務,提出建議
[師]:題簽上的問題有的可在欣賞時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學們課下查找資料,共同研究探討完成。下一節課請你們做老師,談淡你們的研究結果。
師:你們知道嗎?在網吧,除了聊天、玩游戲之外還可以登陸相應的網站查閱地理信息,想知道哪個國家、哪個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時你會大開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