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精選8篇)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初步培養自己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我們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早期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如果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為生,會有哪些不便之處?
學生回答明確: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不穩定,需要經常遷徙。
那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你了解我國古代那些關于農耕的傳說,談一談。
學生回答:伏羲氏:結網捕魚,創立八卦。神農氏:教民播種,嘗遍百草。
師: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自主預習】
(一)河姆渡原始農耕
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
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
河姆渡原始農耕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時間:距今約7千年
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農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家畜(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結合課文內容及圖畫歸納出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情況
學生討論歸納知道以下知識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黃河流域陜西西安
2、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
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漁叉等
4、農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飼養業:豬、狗
7、原始手工業:陶器、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學生討論歸納了解以下知識
大汶口出現貧富分化,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合作探究】
1、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干欄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2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復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采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于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這是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采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制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后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于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無論從工具的制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進步,拿著兩個時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樣嗎?看課本11頁至12頁。
房屋樣式的不同,也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要定居下來的人們,在北方和南方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北方主要是解決取暖的問題,南方主要是解決雨水的問題,面臨的問題不一樣,解決的方式就不一樣。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征,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3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學習目標】 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學習目標】 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七上p7—9 能力要求:識記
【知識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河姆渡原始農耕遺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約 年,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種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農耕遺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約 年,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種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鮮麗的 。
【自主檢測】
1.◆(•蘇州) XX年11月,被確認為我國發現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區之一的蘇州草鞋山遺址又有新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豐富了其文化內涵。在下列遠古人類中,也已經種植水稻的是 ( )
a.元謀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聊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據考古發現,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粟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假如你是距今約七千年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 )
a b c d
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農民在建排澇站挖地基時,意外地發現一處原始時代人類生活遺址。遺址中有稻谷、稻稈、稻葉堆積。這處遺址是 (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半坡人遺址 d.河姆渡人遺址
5、能最早種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國禮”(即世界各國領導人饋贈給我國領
導人的珍貴禮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館隆重展出。下列關于該博物館說法,正確的是 ( )
①它是在半坡遺址發現后建立的 ②它只是用來收藏和展示“至尊國禮”
③它展出了半坡遺址中出土的歷史文物 ④它展示再現了我國原始農耕的圖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遺址,生活在該遺址的原始居民: ( )
①已經工使用磨制石器 ②會紡線織布 ③燒制陶器 ④ 擁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元謀人、河姆渡遺址都分布在 ( )
a.黃河流域 b.長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遼河流域
9.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農業出現后,遠古人類開始建造房屋,過起定居的生活。右圖干欄式房屋是下列哪一個遠古人類的房屋樣式?(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0. 北京XX年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是5個具有民族特色
的福娃,其中福娃貝貝的頭部文飾,借鑒了中國古代彩陶中的
魚紋裝飾圖案.看到這個可愛的福娃,我們應該感謝制造這
種彩陶的 ( )
a.北京人 b.河母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學法指導】
緊扣考點。通過比較的方法識記河姆渡、半坡遺址被發現的時間、地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作物及其他能力。不考的內容稍做了解。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識記水平
了 解使學生了解我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當時經濟的發展水平、這種經濟對當時社會進步的作用
掌 握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重要特點
能力
訓 練
過 程
方 法
判斷推理原始農業產生的原因、原始社會晚期人際關系變化的原因
聯想歸納以農耕生產為基點的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
思考比較干欄式住房與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處及其原因
看圖分析陶器的用途、圖案及其所反映的歷史本質
情感、態度
價值觀
民族情感我們的祖先最早種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識我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原始社會晚期人際關系的重大變化(出現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除了漁獵之外,山頂洞人還怎樣獲取食物?(采集)這種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進它?(指導閱讀第7頁《白虎通》語句,解釋之) 集體朗讀“導入框”內容,指出那時人們已從采集者變為生產者,但這僅是神話而已,還有大量考古發現的文物可以佐證。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指導學生閱讀7-8頁正文 并“動腦筋”: 1、學生觀看第7頁的骨耜圖,討論回答:你覺得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獵等)?怎樣操作才會省力?(腳踩橫棒) 2、 學生先觀看第11頁的“自由閱讀卡”,再觀看第10頁的“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討論回答:你能說出這種陶器的用途嗎?(蒸食物) 3、 指導學生歸納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耒耜、稻、干欄式住房、水井、飼養、制陶和玉器、樂器) 4、 指導學生觀看8頁遺址圖,回答:圖上有哪幾個遺址?它們分別位于哪條江河之旁?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紅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遼河、黃河[渭河]、長江,農耕對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5、 過渡:黃河[渭河]旁的遺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遺留下來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指導學生閱讀7-8頁,討論回答: 1、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中,哪些地方類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種糧食、飼養動物、住房、制陶等)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頭和魚叉鉤、彩陶、紡織制衣等) 3、 對比8頁《干欄式房屋》圖和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討論:這兩種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近海濕熱或內陸干寒)他們在建造房屋時,各自是怎樣考慮的?(通風防潮防獸或抵御風雨保暖) 接著讀第7頁“文獻資料欄.《白虎通》摘句”,啟發學生引申:人類應設法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4、 第10頁“練一練”與第8頁遺址圖相配合,選出:d。 5、 第11頁“活動與探究2,看圖分析”,討論回答出:魚和鹿,說明半坡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食物種類豐富。 6、 第11頁“活動與探究3,找一找”,討論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種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導閱讀9—10頁有關的“閱讀文字”,組織學生活動。 1、提問: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樣嗎?為什么會有這些差別?(不一樣——南方是干欄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為地域不同,自然條件不同,人類必須適應自然,才能生存和發展。 2、按第9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的分工: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人際關系變化的原因: 第一,人們想讓死去的親人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財產作為隨葬品。 第二,農耕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財富增多。(社會生產力進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貴賤之分;權力不同,所占有的財富也有了多寡之別,貧富分化隨之出現。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1、《原始的農耕生活》講到了三種代表。其中, 原始居民的遺跡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原始居民的遺跡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種植 的國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別是 、 、 。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 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約七千年、約五六千年、約四五千年、黃河) 3、指導學生填《我國原始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表》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活動區域
原始農耕
(工具、作物)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河姆渡原始居民約七千年浙江余姚 (長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 種植水稻
住房下面
飼養牲畜蓋屋挖井、制陶、玉、樂器半坡原始居民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 (黃河中游)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種粟和蔬菜
可能養豬制彩陶、紡織、制衣大汶口原始居民約四五千年山東泰安 (黃河下游)磨制石鐮、石鋤
制黑陶、白陶4、組織學生自評互評,提醒預習第3課《華夏之祖》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5
下面是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歡迎借鑒!
各位專家領導:你們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第2課內容。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處文化遺址為代表,展示了距今702019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遠古歷史。在此期間,一方面,我國遠古居民活動足跡不斷擴大,中華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們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原始農業逐步發展,并成為主要經濟形態,人們逐步擺脫了完全依賴自然的采集和漁獵生活,過度到比較穩定的農耕生活,從而奠定了我國農耕文化的基礎。我國地域廣闊,存在著多處經濟文化區域,而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兩個最主要的區域,半坡反映了黃河流域的狀況,河姆渡又是長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讓同學們明白我國南北共同發展,共同構筑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的歷史事實。同時對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作用。
2.教材的內容要素分析: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主體,又是學習客體,因而,了解學生是教學的必要前提。七年級學生對學習歷史有濃厚興趣,但沒有預習歷史的習慣,因而課堂必須留給學生閱讀教材時間,加上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比較適合根據一定的學習任務分段閱讀。同時七年級學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師補充太多課外知識,因而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課堂上完成教學目標。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故事,并且樂于參與教學,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聯系現實生活,通過收集資料、觀察圖片、情景模擬、體驗交流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讓他們在體驗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
4.課題的教學目標要求: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教學難點是:大汶口文化
依據: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于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系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的變化。
6.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選擇: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中我準備采用講述法、提問法、圖示法、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式教學,使深長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本課教學主要采取“分組學導”的教學模式,即學生進行恰當的分組(一個班級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6—7人),然后先學后導,從學生預習課文開始,在讀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進行信息加工,歸納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故事法、諧音法、編歌訣法、歸納總結法、知識結構法、比較法、互議法、直觀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多向交流,教師在雙基落實和反饋的過程中加以點撥和適時鼓勵,形成以學生為主的“自學——反饋—— 點撥——識記”的四環節的模式。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主動學習、創新探索的廣闊空間,在保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統優勢的前提下,積極打造“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
遵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主要采用創設歷史情景、合作探究、開放式教學和激勵教學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并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聯系實際等學習形式,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的,激勵性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了更好實現教學目標,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使課堂更形象生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本節課的圖片等資料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提高授課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就是要采用多媒體演示的直觀教學來創設歷史情景,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并積極地進行討論。師生平等的交流,就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還較多地運用比較法等
《歷史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勇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初步了解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現實問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7.練習內容安排: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第 頁練一練:
目的:鞏固基礎知識
第 頁活動與探究:
目的:培養深長辨證地評價歷史事件,并聯系現實,增強學習歷史的現實性。
第 頁動腦筋: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能力。在老師啟發幫助下課堂口頭完成
第 頁動腦筋:
目的:這道題是為了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學生口頭回答。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新課:
2.講新課
3.課堂小結
4.板書設計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6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 聯系講述法、 圖表法、 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了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著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著較為穩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漁獵為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為什么?
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啟示,那么原始農耕到底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著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采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造工具,教人種植。那么,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并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著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我們看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他們為什么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么好處?
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筑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為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了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制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干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么?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并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著流浪的生活。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陜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為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制造彩陶。
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筑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為后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于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
<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7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并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采集和漁獵,以采集為主。現在,我們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樣能夠避免這種局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采集”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于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采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局限性的最好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于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傳說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 篇8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作工具,教民種植。那么,這里所說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們說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谷,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最早的。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說明什么呢?
[學生回答]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說明什么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干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于最原始的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后,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后兩目內容之后,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陜西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圖,這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的骨制箭頭、魚鉤和魚叉等,標志著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筑的建筑。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墻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墻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墻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著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風雨。課文中關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桿,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并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范)。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么影響,進而聯系到在建筑房屋時,飼養家畜時,各有什么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里,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具有磨制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