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精選13篇)
《歷史》教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_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系。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歷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歐洲殖民者對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海地獨立;“多洛雷斯呼聲”;西屬拉美獨立運動——玻利瓦爾、圣馬丁領導的南美獨立戰爭;拉丁美洲新興國家。
思想認識 :
1.通過課文的學習,要求學生認識到殖民者的壓迫、掠奪。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貧窮落后,激起拉美人民的英勇抗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2.在獨立運動中,拉美人民聯合起來,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取得反殖斗爭的重大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通過分析,讓學主認識到聯合起來,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3.伊達爾哥、玻利瓦爾,圣馬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爭取獨立解放的民族英雄。
能力培養: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分析:西葡殖民者對拉美人民的壓迫、剝削,是引起拉美獨立運動的根本原因。要求學生自己學會找出并歸納拉美獨立戰爭勝利的原因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徹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建立了一系列新興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運動。推動了整個拉丁美洲的進步。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國家的格局.
重點分析:
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的南美獨立戰爭。在整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南美逐漸成為斗爭的中心。兩支起義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對西班牙殖民者發動進攻。實現了配合作戰。先后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阿根廷、智利、秘魯等國。奠定了拉丁美洲信心國家的基本格局。因此南美獨立戰爭在整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占有重要地位。
難點分析: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在教材中并沒有完整的描述,學生分析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難,還有因為獨立戰爭的勝利不是某一個因素的作用。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初三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是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的南美獨立戰爭。
內容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在講師過程中,運用相關地圖(有條件的運用課件對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的進軍路線做詳細描述,并在進軍過程中顯示兩支部隊解放的地區)這樣可以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空間感。培養他們史地結合的意識。可以適當分析南美的地形特點,體現起義軍在進軍過程中的艱巨性,為分析戰爭勝利原因打下基礎。
難點突破方案: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
在拉丁美洲革命一目講述完成后,提出問題拉丁美洲人民在斗爭中面對的侵略者是哪幾個?在等到學生的回答后。連續提問,面對三個對手,拉丁美洲人民仍然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其原因何在?建議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從戰爭的性質,領袖的作用,正確的決策,各國人民的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幾個方面思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的南美獨立戰爭。
難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殖民統治下的拉丁美洲
1. 歐洲殖民者掠奪金銀和開辟種植園
2. 美國和法國革命的影響,拉美國家民族意識與西班牙,葡萄牙矛盾尖銳. 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動這些給拉關人民造成深重災難與痛苦。長達300年的殖民剝削和壓迫,激化了宗主國與殖民地的矛盾這正是拉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們主要來看看拉丁美洲人民如何相繼擺脫西葡殖民統治而贏得獨立的。拉美各國獨立戰爭的序幕是海地人民拉開的
二、拉丁美洲獨立革命
1.海地的獨立--揭開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序幕
早期海地被西班牙侵占。17世紀末,海地被法國占領,成為法國海上最富庶的殖民地。法國殖民者占領這兒;原來的印第安居民幾乎全被屠殺始。大批運來的黑人奴隸占海地居民90%。1789年法國大革命,海地人民在自由、平掉、博愛這個革命口號的激勵下,在自己領袖黑人民族英雄杜桑領導下,建立軍隊,英勇戰斗。起義軍熱愛自己的領袖,稱他為盧維杜爾(即:替大家開道路的人),在杜桑領導下,海地人民先后打敗西班牙、英國、法國侵略軍,統一全島,宣布獨立。 法軍被迫投降。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地球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終于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誕生了。海地革命拉開了拉美獨立戰爭的序幕,樹立了以弱勝強、小國能夠打敗大國的先例,推動了拉美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拉美獨立運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是伊達爾哥發動的墨西哥獨立戰爭。
2.多洛雷斯呼聲
在墨西哥,殖民統治力量較強,階級矛盾尖銳。長期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種人對西班牙統治者懷有無比的仇恨。19世紀初,拿破侖率軍侵入西班牙,西屬美洲殖民地人民趁機起義。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多洛雷斯鎮的神父伊達爾哥敲響了當地教堂的鐘聲,集合當地人民,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進步綱領,大大激發了墨西哥人民的革命熱情,喚起人民的斗志。以多洛雷斯呼聲!,為標志的墨西哥獨立戰爭開始了。起義軍與西班牙殖民軍展開了戰斗。1811年伊達爾哥被敵人俘虜、英勇就義,但他得到了人民對他的尊敬。人民把他發出多洛雷斯呼聲的日子一9月16日定為墨西哥獨立尊他為墨西哥獨立之父,永遠懷念他的偉大功勛。1822年成立墨西哥聯邦共和國。
1816年西屬拉美獨立戰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南美成為斗爭的重心。(利用掛圖,介紹主
3.南美的獨立運動
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南美獨立運動》示意圖邊演示邊講述。
北部主要是愛國者玻利瓦爾領導的獨立戰爭。玻利瓦爾出生在委內瑞拉-個土生白人貴族的家庭,從小熱愛祖國,在求學時就下定決心要打碎殖民者加在人民身上的鎖鏈。在打擊西班牙殖民軍的戰斗中,他宣布要廢除奴隸制,解放黑人奴隸。答應在革命后給一切參軍的戰士分配土地。貧苦大眾踴躍參軍,革命力量迅速發展。他由海地進人委內瑞拉,跋涉千里、越過冰凍的安第斯山.取得波耶加戰役的勝利,解放波哥大城,結束了西班牙在哥倫比亞的殖民統治;貛熃夥盼瘍热鹄,再向西進,到厄瓜多爾,最后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南部,圣馬丁在阿根廷訓練軍隊,率軍越過白雪皚皚的安第斯山,突然出現在智利平原,1818年智利獨立。接著圣馬丁又從海上進軍,同秘魯人民配合、解放利馬。1821年。秘魯宣布獨立,但當時那一帶還有2萬殖民軍待消滅。
中部的戰斗是玻利瓦爾和圣馬丁協同共戰的。在打擊西班牙殖民軍的過程中,他們相互支援,共同對敵,玻利瓦爾尤其強調拉美各國之間的團結,他說:在一起,我們是不可戰勝的。這正說明聯合起來,反對外敵是戰勝敵人的重要因素。戰斗中,他們艱苦頑強、百折不撓,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人民這樣歌頌玻利瓦爾解放者啊,整個世界,和平的世界,曾產生在你的手中。是啊,由你的血產生了和平,生出了莊稼,長出了谷穗,尊敬地稱他為南美的解放者;圣馬丁也獲得祖國之父的尊稱。
1822年圣馬丁和玻利瓦爾在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會晤,商討清除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的最后據點。關于這次會晤,圣馬丁曾向玻利瓦爾說:美洲將不會忘記我們兩人相互擁抱的這一天。
4.葡屬巴西的獨立
三、拉丁美洲新興國家
拉丁美洲革命沉重打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到1826年,拉丁美洲國家基本獨立。
【鞏固小結】
拉丁美洲這一政治格局的出現,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人民經過自己的努力,打碎了殖民枷鎖,贏得了獨立。成為這一時期民族解放運動的突出事件。如果把他和北美獨立戰爭放到一起看的話,那么整個美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課后作業 】對照美洲地圖找出拉丁美洲新興國家的相應的位置。
板書設計 :
第19課 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一、背景
1.歐洲殖民者掠奪金銀和開辟種植園
2.民族意識增強
3.美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二、經過
1.海地的獨立——揭開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序幕
2.“多洛雷斯呼聲”
3.南美的獨立運動
4.葡屬巴西的獨立
三、拉丁美洲新興國家
探究活動
制作歷史小畫報
1.目的:培養學生獨立搜集材料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現代媒體手段學習的能力.
2. 上網查找資料:拉丁美洲包括哪些國家?這些國家是在何時獨立的?現在狀況如何?
3.根據搜集的材料,繪制拉丁美洲的歷史小畫報.
4.在教室展出,學生自己平分.
《歷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瓜分:爭作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設廠權,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這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正是民族危機的加深,先后引發了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抗擊列強侵略的義和團農民運動。
重點分析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的重點。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所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重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動畫《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區別“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難點分析
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學生在學習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現今的國際貸款混為一談,課本中只是給出來了喪失筑路權產生的危害的結論性描述,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生疑惑。此外,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條件。學生較難理解這種相反結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對此,學生較難理解。因而,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探究活動
在講解列強爭做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節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 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無從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區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美西戰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戰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
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歷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同盟會的建立;同盟會的性質和政治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派與保皇派論戰的內容和作用;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
2.通過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的掌握同盟會的性質及其初期活動。通過對革命派與;逝烧搼饍热菁捌湓u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義之聲,而;逝煞磳Ω锩挠^點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民族利益的不義之言。
3.通過對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摧毀一個舊制度需要經過艱苦斗爭,是要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學習革命黨人為了革命事業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挽救民族命運、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中國社會各階層先后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先后失敗,革命任務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同盟會成立以后,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雖相繼失敗,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鼓舞了全國人民,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重點分析
、偻藭慕⑹侵攸c。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
、谕藭恼尉V領是重點。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中國資產階級第一次公開提出擺脫民族危機、建立符合本階級要求的國家的設想,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革命綱。學習和掌握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原因的理解。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同盟會的建立”:
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分析背景: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b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c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d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團體分散的起義先后失敗)。然后教師分析政綱(參見下文)。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其意義(學生分析,教師補充):從同盟會的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可以看出,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于“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掌握16字政綱,然后教師重點講清其涵義。第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兩層意思:一是*清朝的統治,廢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二是獨立,即*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強調:“反滿”是指反對清朝統治者及其特權,非所有滿族人;“反帝”旗幟不鮮明,只把對帝國主義的仇視集于其代理人滿族統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第二,“創立民國”,有三層意思:一是進行政治革命,*帝制;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復辟。需強調:這一主張不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憲的謬論,也打破了*清王朝后,重建漢人君主政體的觀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強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權”,孫中山想通過“核定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教師需強調:這種通過“核定地價”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實現土地國有來解決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符合歷史要求的。這16字政綱后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難點突破方案”)。
《歷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梢姡S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琶t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蒲a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歷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于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于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于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可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系,讓學生動手制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于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于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后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后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歷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英、法、荷的殖民擴張;東印度公司的建立;英、荷、法爭奪殖民地的斗爭:英國的《航海條例》、英荷戰爭、七年戰爭、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殖民主義的罪惡。
2、通過近代早期殖民擴張的學習,使學生明白:早期殖民國家間的激烈商戰,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方式之一。工業資本的英國戰勝封建的西班牙、法國和商業資本的荷蘭,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早期的殖民擴張,一方面,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使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使工業革命的時機逐漸成熟。另一方面,它打斷了亞、非、拉美廣大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進程,造成了當地的貧困和落后。
3、通過揭示殖民主義的罪惡,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是伴隨著征服和掠奪而發展起來的。通過對英法荷等國殖民擴張概況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從殖民地掠奪原料、財富,向殖民地傾銷商品,是資本主義固有的屬性,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一天,它就不會消失。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反映的是17、18世紀歐洲國家間的戰爭,這些戰爭主要都與爭奪商品市場和殖民地有直接的關系,其本質上都是商業戰爭,它反映了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時代特征,它不僅是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重要表現,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需的資本原始積累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步。而荷、法相繼敗于英國手下,也恰恰證明了資本主義對封建制度的優勢,并預示著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此外,伴隨著殖民擴張的進行,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系日益加強,這就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19世紀末世界形成一個整體打下了基礎。所以,對殖民活動的客觀、全面的認識,對資本主義曾經起過的“革命”作用的正確理解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關于“奴隸貿易”的建議
關于“奴隸貿易”問題,讓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血腥發展史的同時,用已學過的資本主義關系的本質去思考,它說明的本質內涵是什么?“販奴”貿易開始于何時?結束于何時?奴隸貿易的出現與資本主義生產的需求之間有何關系?為什么說它的產生和消失都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
關于英、法、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的建議
關于16、17、18世紀的英法荷等國間的殖民爭霸過程,以學生閱讀教材,自己整理制作圖表的方式完成。也可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的方式,或活動地圖的形式完成。
重點分析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英、法、荷的殖民擴張和爭奪。緊隨16世紀的殖民擴張封建國家西班牙、葡萄牙之后,17世紀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英、法、荷首先開始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擴張活動,并貫穿于整個17—18世紀。而當時的殖民爭霸斗爭就其本質而言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爭霸斗爭,并且它還是英、法、荷三國為爭奪海外市場的擴張與爭霸斗爭,所以它是本節的重點,是本節所描述的歷史內容的主線。
難點分析
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早期殖民擴張。因為在評價這一歷史現象的過程中,需要涉及政治經濟學,以及哲學的相關概念和原理,客觀、正確地認識殖民主義的后果,學生在總體把握起來有些難度。因為:殖民活動對西方國家而言是一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物質基礎;但它對東方國家,特別是受西方國家侵略的國家和地區來講,它是一場殘酷的血腥掠奪過程,它造成了東方國家的貧困和落后。因此,正確全面地評價殖民主義就是理解歷史的進步的同時,要看清這種歷史進步而付出的巨大代價,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具有一定思維難度的典型問題。
課內探究活動
組織學生對下列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等思維活動:“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動與英、法、荷的殖民活動有何不同?”“英國打敗荷蘭的本質上的意義是指什么?”“英國為什么能夠打敗法國?”“這個時期的殖民活動與這個時代特征有何關系?”“ 荷蘭、英國殖民者先后入侵中國反映了當時國際關系的什么特點?它對以后的世界格局的變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重點:英、法、荷殖民擴張的原因及對早期殖民擴張的評價
難點: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早期殖民擴張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
就已學過的“新航路開辟”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幾個階段等知識,提出問題導入 本課后。
要求學生將自己閱讀教材、整理后的16、17、18世紀的英法荷等國間的殖民爭霸過程,以圖表的方式,或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的方式展示。
組織學生對下列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等思維活動:“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動與英、法、荷的殖民活動有何不同?”“英國打敗荷蘭的本質上的意義是指什么?”“英國為什么能夠打敗法國?”“這個時期的殖民活動與這個時代特征有何關系?”“ 荷蘭、英國殖民者先后入侵中國反映了當時國際關系的什么特點?它對以后的世界格局的變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要求學生懂得:英國殖民爭霸戰爭的勝利,實質上是工業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及機器大工業的)勝利。落后的生產方式總是要被先進的生產方式所淘汰的;先進的生產力總是代表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的,它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通過“16世紀,英國人的海外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6世紀后半期開始又有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分析,讓學生明白:英國由早期的海盜式的搶掠、販賣黑奴活動同商業活動結合,轉化為爭奪海外市場的殖民活動,是與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緊密相關的。同時,“英國的海外殖民政策與西、葡兩國特點是不同的”因為:英國海外殖民活動是在壟斷性的商業貿易的公司的活動為主,不同于西、葡兩國;法國和荷蘭與英國非常相似。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手工生產階段,小生產者對世界市場的控制是絕不可能的,它只好依附與中介性的商業貿易集團。
英國的殖民擴張。
教師請同學們回憶,東印度公司成立時,英國處在哪個王朝統治下?(都鐸王朝。)這個王朝的對外政策是什么?(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由學生歸納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東印度公司和倫敦公司在18世紀30年代以前的殖民活動情況
教師在講述荷蘭的海外貿易、殖民擴張的同時,還可提示學生回憶荷蘭人在亞洲的殖民活動情況。請同學們回憶中國古代史的有關內容。造成西方殖民者東來的原因是什么?
在講述或展示的基礎上,教師用文字或圖片的形式提供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評價“早期殖民擴張”。教師注意啟發學生從殖民地和殖民者兩個角度來思考:首先,對殖民國家來說,西歐國家利用國家權力,采取殖民擴張、殖民戰爭、建立特殊的商業壟斷公司,劫掠殖民地、販賣黑奴等一系列積聚財富的暴力手段,為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開辟了市場,積累了資本。隨著貿易范圍的擴大,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再不能滿足需求。工業革命提上了議事日程。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文明每前進一步,必定要付出代價,有時是非常沉重巨大的代價。用道德標準去衡量是難以得出科學結論的。其次,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野蠻的屠殺、掠奪和奴役,打斷了亞、非、拉美的歷史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窮的慘禍與災難,使它們發展緩慢,貧困落后。東西方的歷史進程大大拉開了距離。總之,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決定了這些國家的殖民擴張政策。這一政策決定性地影響著國際關系。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屠殺,迎來了工業革命。這一進步是建立在殖民地的鮮血與枯骨之上的。東西方國家的歷史進程明顯地區分開來
教學設計思想
根據多元智能的思想,通過學生制作、展示、敘述“早期殖民擴張的過程”,討論、評價“早期殖民擴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項潛能,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 中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一、殖民擴張的原因
1、條件:地理大發現
2、動因:追求財富、資本的原始積累
二、殖民擴張的過程和罪惡
惡:
1、屠殺:印第安人
2、掠奪:印度、拉美等 財富、資源、勞動力
3、販奴:16C 19C 非洲上億精壯勞動力喪失
三、殖民擴張的后果
1、對殖民國家: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歐洲的發展興旺。
2、對廣大的殖民地人民:造成了亞、非、拉美發展的遲緩、貧困和落后;到現在,它的后遺癥還有待徹底消除。
《歷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了解和掌握文藝復興的擴展,拉伯雷、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文學巨匠的成就,近代科學的奠基,“天文學革命”,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伽利略對天文學的貢獻,布魯諾關于宇宙無限的理論,開普勒,哈維探明人體血液循環系統。
通過學習文藝復興在歐洲各國的擴展和延伸到近代科學領域,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文藝復興運動的全貌,更加深刻地領會文藝復興運動地性質及其影響。
通過學習近代科學的奠基者,使學生認識到:新天文學的確立過程,說明自然科學是建立在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知識必然戰勝愚昧,科學真理必然戰勝封建迷信。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知識戰勝愚昧,科學真理戰勝封建迷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藝復興是重點。14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很快擴展到了歐洲其他國家。這就使得文藝復興運動在深刻性、廣泛性等多方面與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都有明確的提高,這就使得文藝復興運動已經發展成為波及整個歐洲、影響遍及世界的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以更加洶涌澎湃的怒潮沖擊著封建神學,給封建制度以更為有力的打擊。
難點分析:
近代科學的奠基者是難點。14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不但很快擴展到了歐洲其他國家,而且還沖擊著其他領域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學領域的發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學生由于思維水平問題還一時間難于理解,需要教師的點播。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教材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發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向廣度方面發展,二是發源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向深度方面發展。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藝復興”,教師首先提問學生,為什么14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會很快擴展到了歐洲其他國家?學生回答后,教師再介紹拉伯雷、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文學巨匠的主要作品及其作品的主要內容。重點強調以下內容:①拉伯雷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巨人傳》以夸張的手法塑造理想君主巨人的形象,歌頌“人”的力量。還通過幽默滑稽的故事大膽地嘲笑了僧侶的無知,激烈抨擊教會的罪惡,成為批判性和諷刺性極強的文學作品。②塞萬提斯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堂吉訶德》通過堂吉訶德的悲劇,歌頌了西班牙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反抗壓迫的崇高品質,否定了封建制度,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③莎士比亞是英國偉大詩人、劇作家,是古往今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后期創作的四大悲劇,代表了其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劇中主人公的性格被注入了人文主義的理想,他們的悲劇結局,說明惡勢力的強大和人文主義的軟弱,他用生動的語言塑造了鮮明的舞臺形象,廣泛深刻地描寫,反映了英國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興起時期的廣闊的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文主義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則。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近代科學的奠基者”,教師首先提問學生,為什么14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會從文學和美術領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學領域呢?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做補充說明。然后依次簡單介紹“天文學革命”中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伽利略對天文學的貢獻,布魯諾關于宇宙無限的理論和開普勒的成就(行星運動三定律)。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列表整理14~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成就。表格如下:
所屬領域
代表人物
所屬國家
主要成就
文學 美術 天文學 醫學 其他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藝復興
難點:近代科學的奠基者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
教師提問:文藝復興運動開始于何時何地?其主要思潮是什么?
導入 新課。
一、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藝復興(15~16世紀)
關于“文藝復興運動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教師提問學生,為什么14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會很快擴展到了歐洲其他國家?學生回答后,教師做出補充說明。
關于“法國作家拉伯雷和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成就”,按照教材簡單講解,可以參考“擴展資料”部分相應內容。
關于“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教師要做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中關于喜劇作品《威尼斯商人》和悲劇作品《哈姆雷特》的介紹,提問學生,這兩部風格迥然不同的作品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回答后,教師做出補充說明。
關于“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展”,教師按照教材講解。
二、近代科學的奠基者
關于“文藝復興運動擴展到自然科學領域”,教師提問學生,為什么14世紀開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會從文學和美術領域迅速波及到自然科學領域呢?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說明。
關于“天文學革命”,教師首先提問學生,自然科學領域的變化,為什么會首先從“天文學革命”開始呢?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說明,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神學賴以存在的根基徹底戳穿了天主教會的反科學、反人性的本質。
關于“哥白尼的、伽利略、布魯諾和開普勒的科學成就”,教師依照教材講解,有條件的學?梢园l動學生講解。
關于“醫學領域的成就”,教師可以結合初中“生理衛生”,讓學生講解哈維探明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重要性。
最后,教師出示下列表格,由學生整理14~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成就。
所屬領域
代表人物
所屬國家
主要成就
文學 美術 天文學 醫學 其他
設計思想:
、偻ㄟ^學生填寫表格,對于相關問題的分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谕ㄟ^教師對相關材料的補充說明和表格的設置,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14課 文藝復興(二)
——文藝復興的發展
一、歐洲其他國家的文藝復興(15~16世紀)
1.法 國:拉 伯 雷 《巨人傳》
2.西班牙:塞萬提斯 《唐吉訶德》
3.英 國:莎士比亞 《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
4.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展
二、近代科學的奠基者
1.“天文學革命”:哥白尼:“太陽中心說”
伽利略:天文望遠鏡
布魯諾和開普勒
2.醫學領域:哈維探明人體血液循環系統
探究活動
世界名著名作賞析
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英才背出,巨星云集的時代,涌現出許多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他們的思想異彩紛呈,他們的精神光芒四射,他們的作品經久不衰如陳年老酒,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甘醇味美,值得細細品味、玩賞。
建議教師在文藝復興二課都講完以后,組織一個閱讀文藝復興時期名著興趣小組或開一堂名著賞析課。
1.賞析名畫: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的名作?捎没脽魴C或網絡媒體。
2.由教師推薦名著,組織學生課余閱讀,課外活動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嘗試演戲劇<<威尼斯商人>>或<<羅密歐與朱麗葉>>
由教師指導,學生組織準備活動.
程序如下:
1.搜集莎士比亞劇本<<威尼斯商人>>或<<羅密歐與朱麗葉>>.
2.觀看錄像或演出戲劇 <<威尼斯商人>>或<<羅密歐與朱麗葉>>. 3.修改劇本,簡化劇本.
4.選定角色,安排人物.
5.熟悉臺詞.
6.借服裝和準備道具.
7.彩排.
8.安排場地,時間,布置舞臺,燈光等等.
《歷史》教案 篇9
第3課 開元盛世—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窘滩姆治觥勘菊n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笆⑹澜洕姆睒s”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窘虒W過程】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一、開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边@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2)重視吏治(3)崇尚節儉二、盛世經濟的繁榮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2、手工業(1)絲織業(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2)長安城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①城市布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②人口:百萬人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作業:課后作業
《歷史》教案 篇10
第八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胺銮濉钡暮x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義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同時,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薄胺磳Ω鱾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薄皻W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發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3.八國聯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歷史》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清朝的小說:《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和譴責小說;清朝的詩歌:“詩界革命”及黃遵憲的詩;京劇的形成;清代的繪畫: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
通過本課的教學,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用歷史的觀點分析文藝作品,欣賞文學藝術的能力。
清代的小說,戲劇、繪畫等方面在我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新和發展,并在世界文壇藝苑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教育學生不僅要感到自豪,更要繼承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并發揚光大,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通過黃遵憲的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講授文學和藝術的發展,清朝封建末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過程加深和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代特征,反映在文學和藝術的領域里是出現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反封建和譴責外國侵略罪行的進步小說、愛國新詩和反對封建束縛、追求個性的繪畫藝術作品。清代文學藝術不僅在傳統文學藝術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還有創新,并在世界文藝史上獨樹一幟,同時在整個清朝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重點分析
清朝是國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畫家輩出,并有所發展創新。如清初朱耷、石濤的畫。朱耷的畫以其獨特的水墨畫體貌,對后來的寫意畫影響很大。石濤的畫意境蒼莽新奇,畫法有獨特性。對當時揚州畫派及后世國畫都有影響。清中期的“揚州八怪”,追求個性、立意新奇。清末任伯年、吳昌碩二人的畫對近代畫風都有影響。
清朝的文學以小說成就最大,量多質高。其中最杰出的有三部名著。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多為神鬼狐妖的故事,用離奇的情節、精煉傳神的語言,暴露出封建社會官史殘酷政治黑暗的現實。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傳奇小說。書中對那些利欲熏心、虛偽丑惡的秀才、舉人、進士及大小官吏等進行諷刺,暴露了八股取士科舉制度的毒害,封建末世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腐敗!都t樓夢》描寫了封建大家庭里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此為基本線索,再現了賈、史、王、薛四大家庭的興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種種丑惡行為:驕奢淫逸、敲詐勒索、草菅人命、狼狽為奸而又互相傾軋,鞭撻了罪惡的封建禮教。
難點分析
本課的難點是對《紅樓夢》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理解。《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高峰,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線索,揭示了封建社會分崩離析,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書規模宏大,人物眾多,而結構嚴謹,語言優美生動,善于刻劃人物、塑造了許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都t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重點突破方案
在講清代小說時,可以先了解學生是不看過這些小說或看過根據這些小說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根據學生認識的實際情況,教師或詳或略地加以講解。在講清代的繪畫時,可以選擇相關畫家的一些代表作品讓學生欣賞,通過教師的啟發,使學生了解清代繪畫的特點。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清朝的小說和繪畫。
教學難點 :《紅樓夢》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導入 新課:引導學生回憶前兩節講過的有關清朝文化成就的內容,然后指出)清朝文化在自然科學技術方面和思想方面的成就,都反映了當時歷史發展的主要特征,今天我們來學習,清朝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發展的情況,清朝在文學藝術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成就。文學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小說。
清朝的小說
1、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ń處熓紫群喗樽髡呱剑寣W生看教材的兩幅插圖,然后詢問學生是否看過《聊齋志異》或據此改編的影視劇,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講解)。本書的特點是以神鬼狐妖的故事為主要題材,用離奇的情節,精煉傳神的語言,揭露統治者種種丑惡面目,諷刺科舉制度,暴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教師可以《畫皮》為例進行分析)。
2、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ń處熓紫冉o學生講周進落榜和范進中舉的故事,然后讓學生分析,教師歸納補充)。作者在小說中對“儒林”中那些利熏心、虛偽丑惡的秀才、舉人及大小官吏進行諷刺,揭露了入股取士科舉制度的毒害。
作者是怎樣進行揭露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作者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用辛辣詼諧的語言,通過人物的行動,通過諷刺夸張的手法來表現的。
。ń處熀喗閰蔷磋鞯纳,并指導學生在書上劃出知識要點)。
3、《紅樓夢》——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
。ń處熀喗椤都t樓夢》及前80回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此目既是本節的難點,由于學生《紅樓夢》比較熟悉,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談話法,師生共議。)
。P于思想性,師生共議后教師歸納)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是封建禮教的一種叛逆,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的描寫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通過對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歷史的描寫,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因此《紅杰夢》是一部思想性很強的小說。
《紅樓夢》不僅思想性很強,而且藝術很高,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
。◣熒沧h其藝術性,然后教師歸納。)《紅樓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對人物及情節的描寫自然、逼真。小說中出現的數百人及其之間復雜的關系,不同年齡、性格、階級、階層的人都刻劃得栩栩如生,語言優美生動,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世界文學史上影響是深遠的。被譯成多種文字。
二、清朝的詩歌
。ㄒ龑W生回憶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簡史,及著名詩人,然后指出)唐宋時期的詩歌達到了極盛,清朝詩歌是不如唐宋,但也向前發展了,而且還有創新。(教師簡介“詩界革命”口號,介紹主要代表人物,重點講黃遵憲詩歌的特點)。
三、京劇的形成
。ū灸恐饕蓪W生閱讀,然后教師簡介介紹有關京劇的基本常識。結合書上插圖,講解相關內容。)
四、清代的繪畫
。ǹ梢韵茸寣W生欣賞一部分繪畫作品,然后再介紹清朝繪畫發展的情況。按照“初期、中期、末期”三個階段,分別介紹,最后教師指出)清朝是國畫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時期,國畫有了發展和創新,畫家輩出,并且出現了追求個性的新特點。(教師指導學生在書上劃出知識要點。)
探究活動
根據學生的興趣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對清代三部小說名著《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進行探究。
1、《聊齋志異》組:學生可以看據此小說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也可閱讀、觀看相關書籍和影視劇,要求參加本組的學生每人講一個故事,說明蒲松齡是怎樣通過寫鬼寫狐來揭露和抨擊封建社會。
2、《儒林外史》組:建議本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將"周進落考"和"范進中舉"的故事編成小話劇,學生通過扮演其中人物來體會作者筆下的儒生們的思想品格,精神面貌,從而使學生理解小說,對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認識這部小說,對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認識這部小說的是以諷刺為基本特征的中國第一部諷刺小說。
3、《紅紅夢》組:參加本組的學生,可以組織觀看相關的影視劇,通過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的歷史,理解小說深刻揭示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揭露的也是封建社會,可見小說的內容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其思想性很強。
以上各組活動可分組進行,最后全班集中搞一次活動,主要討論小說與歷史的關系。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從而使學生通過具體內容理解存在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歷史》教案 篇12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歷史》教案 篇13
【課程標準】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2、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試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的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和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中國歷史》七年級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明朝的政治、經濟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課內容的把握。但是學生對于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實,學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對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經驗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目的、經過、意義等,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本課重點之一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需重點掌握。
(2)戚繼光抗倭是另一重點。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學習這一內容,還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識別善惡美丑,對端正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產生積極的作用。
2.難點: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教學
步驟教學過程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一副照片,一張票證,就是一段凝結的歷史。出示一套郵票,問紀念什么歷史事件?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