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課 大一統的漢朝(精選3篇)
13課 大一統的漢朝 篇1
13課 大一統的漢朝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漢初統治者采取比較寬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掌握文景之治的含義,漢武帝大一統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對史實理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學習歷史的基本能力。
2.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組討論,探究秦亡漢興的原因,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評價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漢初高祖、文帝、景帝時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原因、措施和結果的學習,使學生認識 “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2.使學生認識到,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鼎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重點
“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法與學法
1.聯系法:讓學生運用聯系回憶的方法,分析出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凋敝的原因,掌握歷史發展的因由規律。
2.講解法:教師運用講解法來解決漢武帝大一統的歷史意義等問題,達到學生全面、系統理解的目的。
3.討論法:指導學生討論“漢武帝的大一統是怎樣形成的?”并用圖示小結,旨在指導學生梳理知識的思路。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利用導入框漢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設置疑問導入新課。(怎樣治理天下?)你認為漢高祖的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敗項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難。漢高祖建立漢朝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漢朝統治者是怎樣進行統治的?這節課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板書課題)
請閱讀課本,5分鐘后回答以下問題。
自學指導一:
西漢建立后,面臨怎樣的經濟形勢?是怎樣造成的?
漢統治者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取得了什么樣的效果?
后教點拔:
1.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一片荒涼景象。
引導學生從回憶舊課中得出結論:這種形勢是秦的暴政、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造成的。
(口述:西漢初年,有三大社會問題非常突出,一是經濟凋敝,二是邊境不安,三是諸侯王割據稱雄。其中,經濟問題最大。秦朝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萬,繁重的徭役迫使大量農民脫離農業生產,后接連發生秦末農民戰爭,使社會經濟瀕臨潰的邊緣,再加上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影響,就出現了以上的社會問題。)
分組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漢初統治者該怎樣進行統治?假如,你是漢高祖,你會怎么做?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指定其中兩組的同學講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吸取歷史教訓。)
只有采取措施盡快恢復經濟,才能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達到長治久安。于是,漢高祖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采取了以輕徭薄賦、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措施。
2.漢高祖以后的幾代皇帝,特別是文帝、景帝時期(前180-前141)推行輕徭薄賦、發展農業的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 的太平盛世景象。
學生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一起互相交流、質疑,歸納出文景之治時采取的主要措施:
輕徭薄賦
獎勵農桑
提倡節儉,
重視“以德化民”。
討論探究:什么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對我們當今社會經濟建設有什么借鑒意義?
在生討論的過程中師予以點拔,引導學生對比秦修建阿房宮、驪山陵與漢文帝預修陵墓要求從簡,停建露臺的做法有何有同。得出結論:得出“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過渡小結: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雄厚物質基礎,為漢武帝時期西漢鼎盛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我們來認識一下漢武帝。
自學指導二:
1、說說你所知道的漢武帝。
2、閱讀p77頁課文小字,說出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問題?
3、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兩項措施?有沒有達到他的目的?
后教點拔
1、學生自由發言。得出結論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2、通過閱讀引出漢武帝重視選拔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結論。正是因為漢武帝善于用人,這就為漢武帝打造一個“大一統的西漢盛世”提供了一個條件。
(口述:漢朝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已經具備。漢武帝雄才大略,重視選拔人材、善于使用人材是主觀條件,文景之治的出現,為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物質條件。)
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
政治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
教師分析:
⑴閱讀關于梁王的課文,引出“武帝時諸候國仍有相當的勢力”的認識,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使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消去當時半數的侯國。使諸侯國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漢武帝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⑵設計問題,層層深入,在充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
口述:漢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引起了當時諸子百家的非議,對于漢武帝的做法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和意見。
漢武帝采納了誰的建議?實行什么政策?
什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是如何推行儒學教育的?
議一議:“董仲舒的建議為什么會被漢武帝接受?(學生各抒已見)
小結:講完“漢武帝的大一統”一目,引導同學討論:“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用以下圖示小結:
1.原因 客觀:景帝后期的經濟繁榮
主觀: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統
政治:削弱諸侯國勢力,封國越分越小
2.措施 加強中央集權
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
3. 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4.分組探究,說一說 俗話說,功過自有后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多媒體圖片)
(根據課文和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只要不太離題便可)
〔說明〕這個小練習的確定主要是鞏固這課的小知識,以達到學與練的結合。
過渡: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漢逐漸走向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自學指導三:
西漢滅亡,東漢建立,簡要交待清楚即可。尤其是“東漢的統治”一目,全為閱讀內容,不展開講述。了解幾個簡單的問題即可。
a、西漢何時滅亡的?
b、東漢建立的時間,建立人,都城?
c、東漢光武帝在位時期經濟怎樣?歷史上稱為什么?
d、東漢中期以后出現了怎樣的黑暗局面?
學習小結:你知道今天講了幾個歷史人物嗎?你能談談對他們的看法嗎?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了漢朝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大一統”,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這節課我們主要收獲的不僅僅是這樣一些基礎的知識,還明白了守業更比創業難和祖國統一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我們無論是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都應該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強盛昌榮。
達標練習
一、選擇題
1.西漢第一個皇帝是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景帝
2.漢初統治者對人民采取輕徭薄賦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重視“以德化民” c.經濟困難 d.人心思安
3.以注意節儉而著稱的西漢皇帝是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4.西漢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項是
a.中央實行鹽鐵專賣 b.平定“七國之亂”
c.頒布“推恩令” d.發行五銖錢
5.下列帝王中,與秦始皇對待儒學態度截然不同的是
a.漢高祖 b.漢景帝 c.漢武帝 d.光武帝
二、論從史出
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到這個時期,國家的糧倉豐滿,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1)這段話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情況?
(2)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什么?
(3)你認為出現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秦朝的阿房宮,建筑群規模宏大,正殿東西約五十步,南北約五十丈,殿內可納一萬人。……為修建這些宮殿,從各地運來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樹木都被砍光。
材料2 漢文帝非常注意節儉,并以身作則。他穿的衣服比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臺,經計算要花費大量的錢。他說:“這些錢相當于中等百姓十戶的家產,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感到慚愧,為什么還要建造露臺呢?”
(1)秦朝的統治者與漢文帝的做法有何不同?
(2)你能說出秦亡漢興的原因呢?
三、百家爭鳴
8.漢代前期,由于統治者采取相對寬松的政策,諸子百家的思想雖然經歷了秦朝的劫難,但到漢武帝時,已經重新活躍起來。假如一天,儒、道、法三家的代表人物,他們各自闡述著本家的觀點,漢武帝對誰情有獨鐘呢?為什么?請你設計一個他們的談話方案。儒家代表簡稱儒,道家代表簡稱道,法家代表簡稱法,漢武帝簡稱武。
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人能阻擋它的步伐,今勝昔,我們必須跟著時代的變化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則,拘泥于古法,不就像守株待兔一樣可笑嗎?
道:但我看來,有為還不如無為的好啊。秦始皇就是你們法家的知音,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結果怎樣,還不是二世而亡嗎?
儒:我覺得做事不能太絕對,對人民實行殘酷鎮壓實在是應該吸取的教訓,但一味的“無為”,很多事情也無法解決呀,所以應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啊。
武:(心想)對呀,如果只是無為,與民休息,可邊疆地區何時才能安寧呢?我又如何建功立業呢?而他們幾家爭來爭去,對我的統治也不利呀!于是漢武帝采納了_________家的建議,發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令,從而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登上了至尊的地位。
參考答案
一、1.a 2.c 3.b 4.c 5.c
二、6.(1)漢景帝時期。
(2)“文景之治”。
(3)他們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又注意節儉。
7.(1)秦朝的統治者奢侈腐化,漢文帝注意節儉。
(2)秦對人民實施暴政,而漢朝統治者以此為戒,輕徭薄賦,減輕對人民的剝削,注意節儉。
三、8.(根據各家的主要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13課 大一統的漢朝 篇2
活動目的:
秦始皇和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兩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人們往往把他們相提并論。他們一生中做過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活動課以“以活動促發展”的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旨在通過“‘獨尊儒術’──漢武帝的抉擇”短劇表演和“千秋評說──秦皇漢武誰的功勞更大”課堂辯論等兩個相互銜接的課堂活動,達到使學生知識、情感和能力同步增長的目的。
(1)知識目的: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秦始皇和漢武帝,特別是對漢武帝“獨尊儒術”有關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并進而深化學生對秦皇漢武歷史功績的認識。
(2)能力目的:指導學生圍繞秦皇漢武的活動搜集資料、提煉觀點、編排節目和展開辯論,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搜集、處理歷史資料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運用歷史資料辯論歷史問題的技巧和能力,初步形成評價歷史人物的辯證史觀。
(3)情感目的: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體驗,在活動中得到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熱情,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增強他們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活動準備:
教師:
(1)給學生提供與秦皇漢武有關的歷史資料、書籍或相關網站資料,為學生聯系學校圖書室、微機室或其他途徑,讓他們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向學生介紹編演歷史短劇、辯論歷史問題和評價歷史人物等方面的方法、技巧和要求。
(2)對學生進行分工
●歷史劇表演
①指定或由學生推薦幾位同學組成歷史劇表演小組,在小組內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工──分別任編劇、導演和演員(扮演漢武帝、大臣和儒家、法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②指導該小組集體收集和整理資料,在此基礎上編寫歷史短劇。
③指導小組學生準備相應的道具和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排練。
●歷史問題辯論
①向學生提出活動任務和要求。
②指導學生組合成兩大組作為辯論雙方,每組推選3名同學組成辯論代表隊,三名同學分別是一辯、二辯和自由辯論人。
③全班推選出主持人一名。
(3)準備與小品表演和辯論相關的影像資料(如秦皇漢武的大幅畫像、秦漢疆域圖,《英雄》、《大漢天子》的典型片斷和主題曲),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剪輯成小型課件;在表演和辯論過程中適時播放,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氛圍之中。
(4)布置活動課課堂──舞臺、多媒體設備和其他必要組件。
學生:
●歷史劇表演小組
①查閱書籍、網上搜索,收集和整理資料,編寫歷史短劇。
②扮演角色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課外排練,并準備相應道具。
●歷史問題辯論
①兩組圍繞辯題收集和整理資料。
正方辯題:漢武帝功勞更大。反方辯題:秦始皇功勞更大。
②在全組同學的協助下,由各小組辯手整理資料撰寫辯論提綱,籌劃應對之策。
活動步驟:
(1)課前活動
①歷史劇表演和辯論組成員按分工和要求搜集與秦皇漢武有關的資料
②編寫小品或擬寫辯論提綱,并加以排練
(2)課堂活動
①播放媒體資料,營造歷史氛圍和辯論情境,教師通過導言引入活動課
②短劇表演
③播放媒體資料,教師導入辯論活動
④在主持人主持下,雙方論辯
⑤教師點評并引導學生探究新的問題活動過程:
(播放有關漢武帝的媒體資料,以《大漢天子》主題曲《守業更比創業難》為背景音樂,渲染氣氛,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之中,并為教師導入活動課作鋪墊)
教師:(合著歌曲,吟詠《大漢天子》主題曲的開始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滾滾黃河藍藍天。五千年華夏,美麗的國土,演繹了多少英雄的故事。同學們,當你看英雄的電影,聽英雄的故事的時候,一定會為這些英雄的壯舉而傾倒吧!你是否豪情滿懷,也想成為叱咤風云的英雄呢?那么,今天我就為你們提供機會,讓你們穿越時空,置身秦漢,做一做大漢天子,在我們面前一展大漢天子的智慧、雄心和威嚴。
[媒體顯示]
歷史短劇:“獨尊儒術”──漢武帝的抉擇
教師:下面請大漢天子和臣下上場,為我們再現他當年做出重大抉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場面。
[媒體展示背景資料](旁白)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各地有學問的讀書人到長安,親自策問。”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思想上的大一統。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為文學之士,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做官的主要條件。儒家思想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漢武帝(躊躇滿志地吟詠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想我高祖皇帝,依靠一班文臣良將,開創了大漢萬世基業,后又勵精圖治,使萬里河山重現生機。朕自登基以來,夙興夜寐,不敢稍有懈怠,幸而不辱先帝偉業。而今國富民強,可喜可賀。諸位愛卿,寡人今天龍心大悅,爾等有何治國安邦之策快快奏來。
臣甲(緊張):啟奏陛下,臣聞創業不易,守成更難。陛下承先帝恩澤,以雄武英才,發揚光大,真乃萬世少有之偉業也!想先帝當年,重用賢臣良將,創大漢天下。今天下太平,百姓康樂,陛下欲長治久安,當廣招人才,謀取良策。如此,則是臣下和天下百姓之福也。
漢武帝(喜):愛卿言之有理,正合朕意。哪位愛卿還有本奏?
臣乙:陛下圣明,體諒為巨之心。記得秦相呂不韋說過,“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當初秦國弱小,后發憤圖強,任用商君變法,國力日盛,傳至始皇,兵強馬壯,終至囊括四海,一統天下。我朝高祖皇帝開國以來,面對天下貧弱,一改暴秦嚴刑峻法,采用道家學說,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既至文、景,天下初安。今陛下以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國泰民安,比起高祖、文景之時有了突飛猛進。陛下英明蓋世,定當大展宏圖。然今世與高祖之時大異,若陛下一味守成,恐難以如愿。以臣下愚見,不如宣天下方正賢良、博學多才之士人進京,向他們詢問治國之策。
漢武帝(大喜):愛卿果然忠心一片,時刻深懷國家。卿等所奏之事,寡人已思考多日,正想改弦更張,大展宏圖。好!侍臣傳朕旨意,召集各地方正賢良讀書之人到長安,朕要親自向他們求取治國安邦之策。
大臣(面向學生傳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凡天下郡國方正文學之士,于即日赴京,以備策問。”
(媒體播放《大漢天子》中的書生參見漢武帝片斷)
(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的學生從座位上走到臺上,面對武帝,作誠惶誠恐之狀)
漢武帝(掃視臺下,哈哈大笑):古語說得好,得人才者得天下。今我大漢一統江山,人才濟濟,安能不興旺發達。先生等今日不要拘于君臣之禮,暢所欲言,說說我朝當實行怎樣的治國之策。
儒家(董仲舒):草民一分布衣,身處草莽,蒙圣上宣召,得賭天顏,實在是齊天之洪福。既蒙陛下垂詢,草民斗膽進言。今陛下親召天下學子垂詢對策,可知陛下之英武圣明,決不甘只作守成之君,定想大展宏圖,創世所未有之偉業也。
漢武帝(驚奇地):先生真乃世外高人也,一下就能猜透朕的用心,快請細細說來。
儒家(董仲舒):謝主隆恩。草民嘗聞,有萬世不變之基業,而無萬世不易之法度。高祖、惠、文之時,天下初定,國貧民弱,無力大舉,以穩定民心,安撫天下為時務。當是之時,百姓謀生不暇,豈有余力以求其他,清靜無為當是上上之策。現時,陛下上承先皇之基業,以雄才大略,國富民強。然天下承平日久則民心生變,國土日廣則越難治理,且自始皇焚書坑儒以來,因我朝政策寬緩,各種學說復興,競相傳播,百姓無可適從,致使政令難一、上行而下違。以草民愚見,陛下當舍無為而有為,重定治國之策。倘若如此,定當大有作為。
道家(急迫地):陛下,草民自幼深習黃老之學,今日蒙皇上策問,為漢室社稷計,斗膽進言。前者儒生之言,草民以為萬萬不可。語云:“天不變,道亦不變”。我高祖皇帝創立大漢,以道家學說為治國安邦之本,惠、文、景各帝因高祖之遺策,百姓安樂,天下承平;且陛下登基至今,運用黃老,國勢昌盛,蒸蒸日上。所以,以草民愚見,陛下當固守先皇之策,切不可聽信儒生狂言,壞萬世基業。
法家(氣勢豪邁,急迫地)陛下,草民也有話說。
漢武帝:愛卿不要著急,慢慢說來,若合朕意,自當采納。
法家:陛下圣明。今我大漢江山萬里,億兆黎民,治國安邦,重在法令統一,令行禁止。草民聞之,小民有兩畏:畏天,畏天子法令。然天道久遠,小民敬而遠之。陛下替天行道,法令所出,既具天威,震懾群臣,約束百姓。因而,陛下宜施天子之威,正法度于天下,嚴刑峻法,嚴明刑賞,百姓自當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則天下整肅,江山永固。況陛下英明蓋世,定當大展宏圖,道家“無為而治”,豈適用于陛下;而儒生之言寬遠迂闊,億兆黎民,愚頑無知,何以教化?
儒家(董仲舒,不屑):陛下英明,自可明察是非。道家所言誠不為虛,然不合時宜。初國貧民弱,高祖為江山社稷,大封諸王,放任自為,然諸王勢大即生非分之心,多有變亂;北邊匈奴,高祖、文景之時,無為而治,款以和親,既失漢家威風,亦難解除邊患。陛下雄武英才,猶矯龍在天,國力強盛,豈能聽之任之,安于現狀?至于法家所舉,臣以為不可。俗語云:“亂世當用重典”,我大漢國泰民安,豈可嚴刑峻法,且亡秦之禍不遠,陛下不可不引以為鑒。
漢武帝(大喜,急切地):先生所言極是,甚合朕心。以先生之意當用何策?
儒家(董仲舒):草民以為,以陛下雄武神才,代行上天之職,實乃天子。理當立天子之神威,實行“大一統”。然而今諸子百家各派學說盛行,且意旨相去甚遠,書生師從不一而思想不同;更有甚者,學說混雜,百姓無可適從,陛下之法難以實施,天子之威無法樹立,長此以往,則民心生變而社稷危矣!。
草民以天下長久之計,以為陛下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凡不屬儒家學說,孔子思想者,當一律禁止,勿使傳播。如此,則天下歸一,一統可成矣!
漢武帝(喜形于色,哈哈大笑):好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好一個“大一統”。就如先生所言,寡人當頒行天下,立即施行。
教師:真精彩呀!使我大開了眼界。不僅明白了漢武帝為什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認識了很多英雄人物,其實我們上臺表演的同學個個都是英雄。同學們說是不是呀?
學生:是。
教師:那么,縱觀古代中國,同學們認為有哪些封建帝王可以稱得上英雄?
學生: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
教師:毛澤東主席在《沁園春·雪》中滿懷激情地寫道:“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毛澤東在他的詩篇中把秦皇和漢武并論,作為新時代的學生,面對迎面而來的兩位杰出帝王,你又是怎樣看的呢?你們認為秦始皇和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誰的功勞更大?下面就按同學們課前的準備,對這一問題展開一場課堂辯論。
[媒體顯示,并播放《英雄》主題曲]
課堂辯論:千秋評說──秦皇漢武誰的功勞更大
教師:請主持人和各位辯手上臺。
(主持人和辯手按課前布置各就各位。)
主持人:老師、各位同學,參加今天辯論的是由同學們自由組合的兩支代表隊,我在這里稱為正方和反方代表隊。今天的辯題是《秦皇漢武誰的功勞更大》,正方代表隊所持的立場是“漢武帝功勞更大”,反方代表隊所持的立場是“秦始皇功勞更大”。
現在我首先來介紹一下雙方辯論隊的成員。坐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代表隊的三名隊員。他們分別是:一辯(),二辯(),自由辯論人();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代表隊。他們的三名隊員分別是:一辯(),二辯(),自由辯論人()。
評點人由歷史老師擔任。
好,現在我宣布辯論正式開始。
首先有請正方一辯()同學陳述觀點,時間是2分鐘。
正方一辯():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秦始皇和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到底誰的功勞更大呢?千百年來,盡管見仁見智者很多,但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在這里我首先要向大家申明一個觀點,那就是應全面客觀地看待歷史人物,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正因為如此,我方今天要告訴大家,就總體來看,漢武帝對中國歷史的作用和影響更大,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更高,所以我方的觀點是──漢武帝的功勞更大。
政治上,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大一統;在邊疆和民族關系方面,北擊匈奴,在西南地區建立郡縣,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同西域各民族的聯系和交往,為以后西域歸屬中央政權奠定了基礎。所有這一切,都鞏固了國家統一,擴大了祖國的疆域,對今天中國疆域的形成和國家的統一具有重大的影響。從對外交流來看,正是因為張騫出使西域,才有了千古美名的絲綢之路。從此,中西往來源源不斷,絲綢之路留下了多少美麗動人的故事,譜寫了多少中西友誼的頌歌。更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幾千年思想的精華,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靈魂和精髓。漢武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第一次鼎盛局面,歷史上的強漢主要就是指這一歷史時期。
當然,我方并不否認,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因他修筑長城,焚書坑儒,實施暴政統治,導致秦朝短期而亡,大大抵消了他的歷史功績。至今人們都把他作為暴政的代名詞。千百年來,不是有一個孟姜女仍在不停地對他進行著控訴嗎?!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同學!下面有請反方一辯()同學陳述觀點,時間也是2分鐘。
反方一辯:謝謝主持!老師、同學們好!對方一辯一上來就強調要全面和客觀地看待歷史人物,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但在評價漢武帝時卻只看到他的功績,甚至把過失也美化成為功績,而在評價秦始皇的時候,看到的卻只是焚書坑儒。請問對方同學,這就是你所說的全面而客觀嗎?你舉出了孟姜女的故事,但為何忘記了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句呢?你說“獨尊儒術”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精髓,為什么沒有講一講它是怎樣導致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呢?我敢說,倘若漢武帝九泉之下有知的話,恐怕臉早就要變成關公了。
我方認為,同漢武帝相比,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功勞更大。且不說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只要稍懂一點歷史的人都可以列出他的幾項功績。六王畢,四海一。他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泱泱中華大國的基礎,那種氣勢是何等的豪邁。他北擊匈奴,南撫夷越,中國開始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們常唱《56個民族一個家》,請問,這個家開始由誰創立?試想一想,假如沒有秦始皇統一文字,中華民族又何以血肉相連?假如不統一貨幣、度量衡,商品貿易如何便利進行?而漢武帝呢?他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對秦始皇的繼承和發展而已。
有人用孟姜女來控訴秦始皇,實際上是缺乏基本的歷史常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誰能想得出對付匈奴的更好辦法?而匈奴的每次南下,都是“遍地狼煙,殺人盈野”,又豈是孟姜女的一個“哭”字所能解決的?!謝謝!
主持人:感謝反方一辯。下面是自由人的發言時間。我想首先征詢一下雙方自由人誰先發言?……好,首先有請反方自由人發言。
反方自由人():老師、同學們好。對方一辯說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形成了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和中華民族的靈魂。我不明白的是,秦始皇重用法家學說,不是正和當今中國的依法治國,民主法制建設方向一致嗎?為什么漢武帝“獨尊儒術”就是功績,而秦始皇重用法家卻是罪過呢?
主持人:正方自由人,請。
正方自由人():首先請對方同學不要故意歪曲了我方的觀點。實際上我方指斥的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而不是反對他重用法家。秦始皇要加強中央集權,用法律來鞏固統一,難道就只有“焚”和“坑”這些辦法嗎?不知對方同學是否知道這樣兩句詩,“坑灰未冷山東起,原來劉項不讀書”?對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秦始皇“刻薄寡恩,心如虎狼”,是再恰當不過的了。秦始皇不是幻想秦朝的天下“二世、三世以至千萬世”嗎?結果怎樣?“二世而亡”。何也?暴政也。
主持人:下面進入盤問階段。首先有請反方二辯向正方一、二辯依次提問,正方的回答時間共計2分鐘。
反方二辯():對方同學說漢武帝的功勞更大,在我聽來漢武帝除了在鞏固統一,開發邊疆等方面繼承秦始皇的事業之外,實在想不出有什么別的功績。我想請問對方一辯,我們都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從實際出發,你認為漢武帝在哪些方面超過了秦始皇,請舉例。
正方一辯():不知道對方同學知不知道這樣一首歌謠:“河陽在前,谷池在后,且糞且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說的是什么?漢武帝大興水利呀!老百姓的日子可比秦始皇時好過多了。
反方二辯():既然你們認為漢武帝簡直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帝王,我倒要請教對方二辯:太史公司馬遷僅僅對李陵之事作了一些辯解,就遭宮刑,這又作何解釋?
正方二辯():老師、各位同學,大家都知道一個最基本的常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其實,在我方的辯詞中,根本就沒有說過漢武帝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君主,我們也不至于到了為達目的而不顧基本常識的地步。我要告訴對方同學的是,作為人的漢武帝,是不可能沒有錯誤的,就如對司馬遷處以宮刑。但這畢竟在漢武的一生中所占比例甚微,哪里能同始皇帝的暴政“有口皆碑”同日而語啊!更何況《資治通鑒》中說漢武帝“晚而改過”呢?
主持人:下面請正方二辯向反方一、二辯依次提問。反方的回答時間共計2分鐘。
正方二辯():歷史書上清楚地寫著,秦朝有人口 萬,而被迫服各種勞役的就有150萬人以上,男人不足,婦女也被征出運糧餉。請問對方一辯,這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反方一辯():請正方同學不要舍本逐末,有意轉移視線。實際上我方從未否定過秦始皇的暴政,也不想否認。我要告訴對方同學的是,我們今天要辯論的是秦始皇和漢武帝誰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大,而不是誰的過錯多。不錯,始皇帝確實有一些被稱為“暴政”的做法,但這同他統一中國,統一文字,創立中央集權制度相比,只能是非常次要的方面。唯物主義不是要求看問題抓主流嗎?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這些才是秦始皇最具魅力的地方,要不然他憑什么在影響世界的100位歷史人物中,排名第18位呢?請問對方同學,你們所說的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世界歷史上排名多少位啊?
正方二辯():請問對方二辯,就以你的說法,不知“焚書坑儒”算不算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什么樣的重大影響?
反方一辯():主持人、各位同學,首先我們必須肯定,同任何重大歷史事件一樣,“焚書坑儒”不可能不對中國歷史產生影響。至于什么影響,我方從實際出發,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從客觀上講“焚書坑儒”確實對當時的文化起到過箝制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剛剛在眾多諸侯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各派學說盛行,思想極其混亂,在這樣的背景下,又有什么比統一思想,鞏固國家統一更為重要和急迫的呢?至于對后世思想文化的影響,“焚書坑儒”實在微乎其微,因為秦朝統治只有XX年,他的這種文化政策并沒有延續下去。倒正是因為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才形成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文化專制局面,若說消極影響,可以說是極其巨大而深遠的。
(在具體的辯論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延長辯論時間和環節。)
主持人:下面有請老師對辯論作點評。
老師:同學們好!聽了同學們今天的辯論,真有如沐春風之感!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充分地占有了材料,在辯論中唇槍舌劍,言之成理,論之有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真是后生可畏呀!其實,今天的論題是一個老題目,也是一個千古難題。對于秦皇漢武,歷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在不好分出個誰高誰低。有一句古詩寫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都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我認為,他們到底誰的功勞更大,這一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了歷史、看待歷史的觀點和方法,還有我們所要擔負的歷史使命。
主持人:謝謝老師,謝謝各位同學,辯論到此結束。
(媒體播放歌曲《問天下誰是英雄》)
教師:今天的活動課是一堂扮演英雄,評說英雄的活動。那么究竟誰是真正的英雄呢?毛澤東在詩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同學們,我們生活一個全新的時代,你們認為在這樣的時代里怎樣才算英雄?你們能正確評價自己嗎?請同學們在課后寫出自己的思考,我們在將在適當時候進行新的探討。
學生天地:
資料1 關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秦漢之際,遭秦始皇焚書坑儒政策摧殘的儒家逐漸抬頭,陳勝、吳廣起義后,有些儒生參加了反秦斗爭,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為陳勝的博士。西漢初年,著名儒生叔孫通被任為太常,協助漢高帝制訂禮儀。惠帝四年(前191年)廢除《挾書律》,進一步促使諸子學說復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較活躍,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
漢初,由于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統治階級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恢復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當時,五經博士僅為縣官待問,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兩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爭相當激烈。
武帝即位時,社會經濟已得到很大的恢復和發展。武帝依靠文、景兩代積累的財富,大肆興作。與此同時,隨著地主階級及其國家力量的強大,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也逐漸加重,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因此,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于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于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資料2 對秦皇漢武功績的概括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雄才大略──漢武帝劉徹
消除內患 初展雄才 改革朝政 集權統治
重用人才 兼并六國 北擊匈奴 西通西域
設立郡縣 法令一統 調整政策 打擊富豪
革故鼎新 繼往開來 勇于反省 西漢鼎盛
窮奢極欲 暴政亡秦
資料3 網上下載的網友對漢武帝的一些看法
麻煩各位,漢武帝是個高明的皇帝嗎???
先來看看漢武帝的簡單介紹吧: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繼位。在位54年,于巡視途中病死,終年71歲。葬于茂陵。
劉徹在位期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政治上,繼續景帝的政策,先后頒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實行“酎金奪爵”,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強大難治的局面;實行一系列打擊地方豪強的措施;創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權力,任酷吏、嚴刑法,建立察舉制度,設立太學,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
經濟上,劉徹采納孔僅、東郭咸陽的主張,將冶鐵、煮鹽、鑄錢收歸官營;實行均輸平準,算緡、告緡,打擊富商大賈;治理黃河,開鑿灌渠,大力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思想上,采納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禁止傳播儒家以外的各家學說,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鞏固政權的主要思想工具,從此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這對于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于后來束縛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也產生消極影響。
在軍事上,劉徹先后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連續發動了多次還擊匈奴的戰爭,解除了北方農業區域所受匈奴的威脅;又遣兵滅南越,以其地為南海、蒼梧等九郡,統一了今兩廣一帶地區。加強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
外交上,劉徹兩次遣張騫出使西域,往大月氏、烏孫、安息等地聯系,發展了與西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開辟了自長安到歐洲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還遣使到夜郎、邛、筰等地,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和開發。
漢武帝非常注意選拔人才,下令各郡國,每年都必須向朝廷推薦“明當時之務”的人才,由朝廷量才錄用。因此武帝時涌現了一大批人才,如屢敗匈奴的名將衛青、霍去病,通西域的外交家張騫,經學家董仲舒,史學家司馬遷,文學家司馬相如等,不勝枚舉。史稱“漢之得人,于茲為盛”。
劉徹的這一系列措施,使西漢帝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但是,在其統治后期,劉徹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將文景之治中的積蓄幾乎耗盡。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加稅加捐,甚至倒賣官爵,人民負擔加重,加上災荒頻繁,導致大批農民破產流亡,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發生。漢武帝派官分區鎮壓,還作“沉命法”,規定大小官吏如果不能及時發覺并鎮壓起義,罪至死。但農民起義仍然不斷。面對社會危機,公元前90年,劉徹在輪臺下罪己詔,表示對自己錯誤的懺悔,決心停止用兵,推廣改善了的農具和技術,還親自下地表示今后要重視生產和百姓的生活。這樣,國內才逐漸安定了下來。
就我個人觀點呢,我還是蠻欣賞漢武帝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從他的歷史功績和歷史作用來看,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說他高明也未嘗不可的。
人無完人,豈是一個“好”或“壞”所能評定的!高明???某天清醒,某天糊涂;清醒時高明,糊涂時不明。
應該是。
在他的皇帝生涯里,他做了不少事,能夠讓大臣怕,商人罵,匈奴恨,真是頗有爭議,但總體來說是高明的。
資料4 表演漢武帝的角色要準備的皇冠(龍袍可不作要求,穿一件彩色長袍更好),具體見“背景資料”中秦始皇和漢武帝圖片;另扮演大臣者手持的朝笏用一塊狹長略曲的薄板(大約30厘米長、10厘米寬、1厘米厚)即可;儒、法、道各派代表可以不要道具(特別注意不要朝笏,因為他們當時并不是朝廷官員,如果有條件,穿一件長袍更好)。
背景資料:
資料1 秦始皇和漢武帝圖(略)
資料2 守業更比創業難──《大漢天子》片頭曲
秦時明月漢時關 滔滔熱血漢衣冠 生死盟,山河戀 且把風流唱少年
滾滾黃河藍藍天 大漠無垠江湖遠 君與臣,恩與怨 眼前家國九萬里
壯士鐵馬將軍劍 暴雨驚雷夜如磐 風蕭蕭,路漫漫 守業更比創業難
旌旗半卷出長安 美人淚,杯中酒 情切切,意綿綿 更比創業難
女兒柔腸男兒膽 天下任,丈夫肩 何必回頭傷往事
資料3 秦朝和漢朝疆域圖(略)
資料4 《英雄》《大漢天子》影視片及歌曲,普通vcd上即可找到,也可從網上輸入《英雄》、《大漢天子》實名查找。
13課 大一統的漢朝 篇3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漢興衰的基本脈絡主要的基礎知識有:漢初統治者采取比較寬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義、漢武帝大一統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時出現的“光武中興”的局面。
通過學生對詩文、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對漢初經濟發展狀況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歷史短劇的表演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通過學生對漢初經濟發展狀況,文帝景帝時采取措施等歷史劇的表演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認知事物的能力。
通過影像、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探究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由學生閱讀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詩文來導入新課;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表現漢初經濟的發展狀況加深學生對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過學生表演漢文帝和漢景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短劇幫助他們記憶“文景之治”這一重點內容。通過影像資料解決武帝實行分封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釋。通過畫圖的形式解決學生對武帝分封諸侯過程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漢初高祖、文帝、景帝時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結果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經過漢武帝大一統有關知識的學習說明了大一統是西漢全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通過學生對漢武帝這一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人物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點
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決方法是通過學生短劇表演再現文景之治時情景引導學生參與、合作解決難題“漢武帝的大一統”中分封建侯國知識點是通過畫圖形式加深學生的理解,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知識是通過學生表演和影像資料共同解決。
難點
如何理解“大一統”的含義方法是通過論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師引導,分析再由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教學資源
詩詞 圖片 影像 多媒體課件
學法指導
1、閱讀能力學習歷史的基本功,閱讀能力的培養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本課通過詩詞影像,旨在使學生學會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從中獲得有效信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在本課重點子目講完后,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從漢武帝的身上你學到了什么”?理清學生思路,讓初一的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依據史實,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教學思路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效果
導入新課,打出毛澤東《沁園春·雪》詩詞中“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請同學們數一數這首詩中涉及到幾位歷史人物?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毛澤東為何要把漢武帝同他相提并論呢?
現在我要請班中的幾位同學扮演漢代的幾位農民,請他們發揮想象,相互講一講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觀看的同學們請你們注意思考:漢朝的經濟狀況如何?
展示影像:劉邦頒布法令采取休養生息政策,請學生從影像中找出來劉邦頒布了哪幾項措施?
請班級表演能力強的同學表演一組歷史短劇:沒有參加演出的同學給歷史短劇起名字,再現文帝、景帝時采取的措施。
過渡語:請同學們根據上述內容簡單歸納文景之治的要點。
過渡語:文景之帝時經濟恢復發展,歷史叫“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時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景之治”經濟的發展局面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漢武帝登基以來,他采取什么政策對待人才?(影像資料)
漢武帝面臨國內最迫切需要解決問題是什么?它是如何由來的?
現在我們看一看武帝的父親景帝時出現了怎樣的王國問題?請你通過看影像資料和大家議一議資料中的歷史事件在歷史上被稱作什么?發動叛亂的首領叫什么?他的身份是什么?借口又是什么?
五國問題徹底解決了嗎?
過渡語:漢武帝如何解決王國問題呢?
作圖示意:假如一個諸侯王擁有封地是這么大:
他有四個兒子,根據漢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變成了如下圖:
(陰影部分)
請同學們想一想這個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變化?
推恩會解決諸侯國問題它起到作用是什么?
漢武帝打擊諸侯的另一個措施是什么?
過渡語:這樣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政府進對抗,漢武帝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加強統治。
為什么要采取這次措施,請同學在書中找出原因來?
漢武帝為什么會接納董仲舒的建議,請同學們看一段影像資料,議一議董仲舒的什么話打動了漢武帝。
教師強調:漢武帝推尊的“儒術”,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學說為主,又經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從此它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漢武帝為達到“獨尊儒術”的目的,還采取了哪些措施。
想一想漢武帝還在哪些方面實現了大一統?
這樣漢武帝在政治、思想、軍事、經濟上實現了大一統,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第一個盛世局面。
同學們能給漢武帝一個評價嗎?
過渡:西漢后期,政局動蕩不安,西漢政權搖搖欲墜,請同學們觀看西漢末年的一段影像,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東漢的建立者,都城定在何處,
你知道光武中 嗎?請你根
據學過內容和同學們一起講一個有關“光武中 的故事”。設立大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軍事和經濟上也相繼實現了大一統。
但是東漢中期以后,東漢政治十分黑暗,導致農民起義,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小結:你知道今天講了幾個歷史人物嗎?你能談談對他們的看法嗎?
習題
1.漢朝勸誡百官關心農桑,并重視以德化民的皇帝是( )
a高祖、武帝 b文帝景帝c景帝武帝d高祖文帝
2.我國古代最高學府太學最早出現于( )
a戰國 b秦朝 c 西漢d唐朝
3.西漢時太學的教育內容是什么?它與今天所學習的內容有何不同?
1、五位
2、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因為他統治期間,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西漢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他是漢朝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扮演漢初農民的幾位同學上臺開始進行表演,講述他們生活條件,觀看的同學會說到下列詞語形容漢初經濟狀況:蕭條,民不聊生,國家府庫貧乏,國家缺少馬匹,多用牛車。
(1)禁止把農民變成奴婢
(2)釋放犯罪的人回家種田
(3)農民耕種無人的土地,可歸自己所有。
(4)減輕賦稅,十五稅—
學生根據短劇可起如下名稱
(1)文帝拒收千里馬
(2)文帝景帝注重農耕生產
(3)文帝提倡節儉,不修露臺
(4)文帝“以德化民”
—、文景之治
(1)獎勵農耕
(2)提供節儉
(3)重視“以德代民”
景帝后期,國家的糧倉滿了,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學生答:選賢任能
學生答:王國問題,
漢初、劉邦為鞏固統治,大封劉姓子弟為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七國之亂”
劉濞
吳王
“誅晁錯、清君側”
沒有
變小了
使諸侯國力量得到削弱,沒有力量對抗中央
借口諸侯王所獻黃金成色不夠,削去當時半數的侯國。
(1)西漢時,諸侯門下聚集了許多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不利。
(1)董仲舒稱天子是天的兒子,代表天統治百姓,漢武帝認為很符合他統治的需要。
(2)董仲舒認為,維護政治
上的一統,就需要實現思想的統一,而百家各異,于統治不利。
中央設立太學,以五經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軍事和經濟上也相繼實現了大一統
漢武帝雄才大略,實現了政治上、思想上的經濟、軍事的大一統,不愧為一代杰出人物,但是晚年他也犯了一系列的過錯,連年窮兵黷武,加重賦稅,給人民帶來災難,可見功大于過,仍要對他持有肯定態度。
時間 25年
建立者 劉秀
都城 洛陽
學生解釋光武中興,光武是漢武帝的年號,他采取一系列政策如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注重農業的發展,由于社會安定,經濟狀況良好被稱為“光武中興”。
學生自由發言,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選b
選c
西漢時以五經作為學習主要內容,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比漢朝多,有代數、幾何、英語、地理、歷史、生物、音樂、語文等,不僅有自然科學類,也有人文社科類。
通過毛澤東詩《沁園春·雪》導入新課,方式新穎,學生易于接受,又能烘托氣氛,很自然地進入新課學習中去。
板書: 大一統的漢朝
由于通過學生的表演展現出來,形式活潑,學生樂于其 中,教師避免枯燥的背景介紹,而學生準備充分,能很快找出所設計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適當評價。
板書──文景之治
盡量讓學生通過觀看影像找出相關內容,既便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又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由于本目知識點多,學生在講師相關內容時,給予肯定,歸納不全面時,教師要給予補充。
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
隨著問題難度的提升,學生在啟發下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板書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學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屏幕上,躍躍欲試,舉于發言學生帶著問題影像,會加強對歷史事件的記憶。
板書(1)頒布推恩令
通過圖形變化來講述諸侯王封地的縮小,比較直觀形象,而且利用圖的趣味性,會引發學生進一步尋根求源的欲望,比較容易解決概念上的難點。
板書(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學生帶著問題看書,結合課外知識思考后舉手回答:
這是本課的重點,學生瀏覽影像資料后,經過討論后得出結
論,體現合作性學習,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學生
能圓滿完成,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會成功。
學生通過相互補充,基本上能較全地概括出基礎知識“
可以啟發學生通過看書或討論方式解決問題。
充分發揮分組的作用,通過討論引出學生論從史出,允許學生個性發展,提出合理存在觀點,允許學生保留自己持有的觀點和看法。
培養學生閱讀和尋找信息的能力。
通過學生的說,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對事物認知能力。
根據平時學生水平進行,鼓勵
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對那些能以歷史人物身上聯系自己實際的同學,要充分地肯定,靈活處理,多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