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導學案2
一、教學目標:知識方面: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都城;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國之亂。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漢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鹽鐵專營,五銖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通過對“光武中興”的了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能力方面:
通過了解外戚宦官專權的原因和影響,黃巾起義的經過、特點,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資料分析社會問題的技能。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么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措施的實施與文景之治局面出現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漢武帝用人政策、興辦太學的做法等,認識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后世封建統治思想的影響。
通過比較秦朝征收泰半之稅,即農民要將收獲物的2/3以上交給國家,而漢文帝薄賦勸農,田租僅為三十稅一,評價文景之治,使學生理解“治世”的概念。通過學生回答光武中興的背景、措施、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學生閱讀理解黃巾軍預言,使學生認識到黃巾起義的有組織有準備的特點,培養分析歷史古文資料的技能。
思想方面:
通過對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恢復發展,是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推動下,由于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要從思想上明確一個道理: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國家的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先決條件。通過本課的教學以,使學生了解到漢武帝的大一統是西漢強盛的頂點,同時要認識到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說明國家在政治上的統一是實現強盛的重要原因。對待漢武帝要辯證地認識:他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確是雄才大略,更可貴的是他有勇氣承認錯誤。光武中興的出現說明在封建社會統治者清明的政策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反映出人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所產生的巨大的生產力。
外戚宦官專權、黃巾起義使我們看到我國封建社會不僅有輝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專制帶來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
重點: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漢初封國與西周封國的比較。對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理解及評價。
三、教學思想: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與對比分析,從而初步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象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什么戰爭?結果如何?公元前2XX年,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一、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師先解釋何為"休養生息",即在社會大動蕩或長期戰爭之后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政策,以保養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使西漢經濟迅速恢復發展,穩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這種統治措施,使統治者、勞動人們皆大歡喜,到惠帝、呂后兩朝,經濟逐步恢復,到文景年間,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