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伐無道,誅暴秦”》導學案(通用2篇)
七年級上冊《“伐無道,誅暴秦”》導學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起義;張楚政權;巨鹿之戰;楚漢之爭。
能力方面: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搜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爭,培養學生分析戰爭的爆發原因及其勝負關系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二、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三、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歷史,理解歷史。
四、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啟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鑒。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發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啟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桿,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為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陜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為阿旁宮的大門。再造復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為修長城已征發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著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后,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才的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后總結:因為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嘆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么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親們,因為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桿為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為兵。鄉親們,你們愿不愿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具體過程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XX年--前2XX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為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歷史。
七年級上冊《“伐無道,誅暴秦”》導學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了解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提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秦末農民戰爭的基本史實。
【難點】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法導入新課。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并進一步引導:統一六國后的秦始皇可謂是威震四海,為此他變得更加不可一世。他自稱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統治能夠千秋萬世。可是,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就走向了滅亡。那么,赫赫一時的秦王朝為什么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呢?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講授新課
一、秦的暴政
教師出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討論的主題是:為什么赫赫一時的秦王朝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呢?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秦朝刑罰嚴酷,以至)赭[zhě]衣塞路,囹圄[líng yǔ]成市(穿囚衣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監獄多得像市場一樣),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漢書·刑法志》
材料四
材料五 秦朝法律規定男子從17歲到60歲都必須為國家服役。當時全國人口不過二千萬人左右,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來就不下三百萬。就是說每二十個人中,就至少有三個人需要去服役,而這二十個人中只有三、四個才是青壯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殘、婦女小孩。同學可以想象一下,給抽去最主要的勞動力之后,農業會受到何等的打擊,剩下的人們的生活是何等的困苦。
學生進行討論之后回答問題,教師進行總結和歸納:(1)徭役繁重(2)賦稅沉重(3)刑法殘酷(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酷。
【過渡】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兒子繼位,人稱秦二世。他的統治更加的殘暴,連秦始皇都望塵莫及。這樣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說話,奸佞小人當道;民間則民怨沸騰。最后終于導致了中國歷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陳勝吳廣起義。
二、秦末農民戰爭
1.過程
教師播放《陳勝、吳廣起義》的視頻,請同學們認真觀看視頻,之后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的講述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講述之后,教師總結: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就爆發了。由于起義首先發生在大澤鄉,所以這次起義我們也稱它為大澤鄉起義。起義發生后,起義軍“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以“伐無道,誅暴秦”為口號,接連攻下了幾座縣城,在陳建立了政權,國號稱為“張楚”。陳勝自立為王,并封吳廣為假王,接著就派主力軍向秦朝的都城咸陽方向進攻,一直打到咸陽附近驪山。這就把秦二世嚇壞了,他急忙下令赦免當時在驪山修筑陵墓的幾十萬刑徒,將他們組織起來,配合秦軍鎮壓這場起義。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不到半年,起義就被鎮壓下去,陳勝、吳廣也相繼被部下殺害。
2.意義
教師引導:這次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卻歷來都被人們所稱道。現在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它的意義。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總結歸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作業: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各地的農民并沒有從此而屈服。接下來是誰接過了起義的大旗呢?請同學們課下進行預習,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