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精選12篇)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練掌握文中生字詞的字音、字義。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分析文中重點語句,掌握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以及側面描寫的寫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體會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對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贊美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夠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發現生活的美。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并運用。
2、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對童真童趣的贊美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1、檢查、矯正課前預習。
2、交流作家作品情況。
二、朗讀課文,梳理文章內容
1、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請逐段朗讀課文,想一想:各段都寫了哪些景物?
第1段:樹林全貌;
第2段:垂柳、楊葉、蘆葦;
第3段:斷繩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蒼蠅;
第5段:鳥巢、鳥兒;
第6段:廢紙、貓、瓦;
第7段:浮萍、魚兒;
第8段:老頭、孩子。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風的?寫出了風怎樣的特點?
文章先從樹林子開始著手,呈現給我們一幅恣意的狂風圖。接下來,從形狀、聲狀方面對被風吹得亂了的垂柳、楊葉、蘆葦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繼續展現狂風大作的畫面。寫了幾組自然物,作者的筆鋒陡轉,寫到了動物,寫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景物描寫來具體表現風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讀課文,學習寫作技巧
1、課文寫“風”,看不見一個“風”字,卻寫出了狂風的肆虐;寫“雨”,不著一個“雨”字,卻為我們展現出了風雨夾擊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種什么寫法?
側面烘托。
2、“樹林子像一塊面團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這句話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將樹林子比喻為一塊面團,并用一個“鼓”字、一個“陷”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林地狂風中飄搖的情景。
3、“一頭羊從柵欄里跑出來,四蹄在撐著,忽地撞在一棵樹上,又直撐了四蹄滑行,末了還是跌倒在一個糞堆旁,失去了白的顏色。”你認為句中哪些動詞用得好?為什么?
“跑”、“撐”、“撞”、“跌”、“失去”,幾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斷了繩的羊”的一連串表現,從側面烘托了風之狂。
4、“一個穿紅衫子的女孩沖出門去牽羊,又立即要返回,卻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轉,銳聲叫喚,離臺階只有兩步遠,長時間走不上去。”這句話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張。只有“兩步遠”卻“長時間走不上去”,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浮想聯翩,可見風之大。
5、“槐樹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腳,一下子像一條死蛇,嘩嘩啦啦脫落下來,軟成一堆。”這里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將葡萄蔓比作“一條死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葡萄蔓被風吹落的情狀。
6、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動詞的使用及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還能從課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說說它們的作用嗎?
四、合作探究,體會行文妙處
1、有人說結尾寫到大雨了,你贊同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同意這種說法。文章結尾,寫孩子們“全趴在門縫,驚喜地疊著紙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來,孩子們的腳下、門外,已是積水漫漫,否則又怎么可以放紙船呢?
2、讀課文最后一段,說說文章結尾的場景和情調與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認為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結尾處,與前面風雨中無法自主的植物、驚恐萬狀的鳥畜不同,孩子們天性活潑,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風驟雨也阻擋不了快樂的游戲。至此,揪著讀者心的這場風雨總算有了溫暖的畫面,可以松口氣合上書閉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兒童天真純潔性情的謳歌和贊美之情,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業
學了本文,你一定收獲不少。請選擇某一熟悉的景物寫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盡量用上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熟悉神話故事情節,了解想象的特點。
2、通過認識神話人物,感受女媧樸實、勤勞的母親形象及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
【教學重點】激發、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處處所洋溢的人類誕生的喜悅感情。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動畫導入
放兩段無聲動畫,要求學生說出其名稱:《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并提問:還知道與女媧有關的什么神話故事?從而引出課題:《女媧造人》
二、初讀解疑
1、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內容?
2、帶著疑問,閱讀課文
3、分組解答:
以女媧的身份口氣解答剛才的疑問
三、細讀探究
認識焦點人物—女媧,品讀語言,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
1、小組討論:
、倌阆矚g女媧嗎?為什么?請用“我喜歡(不喜歡)女媧,因為—”說話。
、谡页鋈祟愓Q生時的歡呼場面及女媧此時的心理活動,加以品讀體會,談談你的感受。
③根據文章內容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2、教師評價整理:女媧是一個神通廣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喜悅之情,她創造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樣勤勞智慧。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象的,想象大膽奇特而又合情合理,這是神話的兩大亮點。
四、閱讀比較
走近袁珂——看看作者怎樣豐富想象。
1、分小組討論交流,比較課文與《風俗通》譯文,看看作者豐富了哪些內容,哪里最見作者的想象力。
2、小組代表整理解答
想象的內容:
①造人動機的產生
、谠烊说木唧w過程
③女媧的心理情緒
、苋嗽斐龊蟮臍g快場面
、葑髡叩脑u述。
其中③④兩點最見作者的想象力。
3、師點評小結:這些情節都是想象的,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無法對人類的起源作出科學的解說而大膽創造出來的。它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可貴的創造力和強烈的探求精神。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我們可以對人類的起源問題作出一些科學的解釋:由猿猴進化而成。但這種說法現在也漸漸受到沖擊,可見茫茫宇宙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發現,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五、放飛想象
1、口頭表達:請你改編女媧造人的原因,經過或方法。
2、書面表達:請你想象幾十萬年后未來人的外形生活情況(四人為一小組,一人執筆)。
3、布置課外作業:
、偈占瘯娌牧,辦一期黑板報,描繪未來人類;
②追尋人類起源,瀏覽科普網站。
六、贈送名言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欲望。
初中七年級語文優質教案的反思
《女媧造人》是一篇神話故事,想象奇特,構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詳細敘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
一開始,我便以故事《女媧補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興趣,并由故事自然地過渡到對神話的了解,過渡到課文中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讀感悟、提問、合作探究。這一課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想象的豐富與優美之后,讓學生進行再造想象,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及想象能力。
這篇神話真實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媧造人過程中的心理和神態描寫。我讓學生將課文與課后的《風俗通》對比閱讀,看看課文豐富了哪些內容,你更喜歡哪一篇。學生閱讀后得出結論:課文豐富了女媧為什么造人、怎樣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悅、造人的辛勞、怎樣讓人類自己繁衍生息等內容。通過析讀這些相關語段,學生明確了作者是借助想象來豐富情節,借助描寫來豐富細節的。然后以“一個( )的女媧”的句式來理解女媧形象。讓學生感知到女媧不僅是一個神,她無所不能;女媧還是一個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媧更是一個母親,有母愛的情懷,有勤勞的品格。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味探險悲劇中所包含的人類精神。鑒賞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壯美,激發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培養團結協作、勇于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體會關鍵語句,來認識人類挑戰自身,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過程與方法:快速默讀,重點朗讀,品味文中的細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南極地圖圖片及南極風光圖,引入探險故事,導入課題。
二、簡單認識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小說家、傳記作家。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于傳記文學,代表作有《三位大師》《羅曼·羅蘭》《同精靈的斗爭》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讀一讀,寫一寫
2、用簡潔的語言介紹這個故事,注意點明時間、人物、地點、事件。
3、理清故事情節
奔向南極點→帶信返程→一個個犧牲
(充滿希望) (沮喪) (悲壯)
四、細讀研討
1、你認為“悲劇”之所以“悲”,體現在斯科特一行南極之行的哪幾個方面?從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失敗之悲、作證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2、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員們表現出人類怎樣的優秀品質?具體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指導學生充分開展討論,各抒己見。)
誠信,有令人敬佩的紳士風度。
堅毅,執著,為事業而獻身的英雄氣概。
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為了保護同伴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
無私的愛。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記的始終是別人:朋友、同伴、妻小,還有他的祖國和人民。
3、題目為《偉大的悲劇》,既然是“悲劇”,那又為何“偉大”?這是否矛盾?根據以上認識,談談你是的理解。用“悲在,而偉大”的句式表述。
悲在失敗,而冒險精神偉大;
悲在為勝利者作證,而誠信的紳士風度偉大:
悲在生命的毀滅,而團結無私、獻身科學的精神偉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們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偉大。
4、找出作者對整個事件的評價,這話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斯科特雖然失敗了,但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高尚。
5、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何在?
認識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拓展延伸
聯系實際,說說你所知道的“偉大的悲劇式”的人物或事件,這些人或事對你有什么啟示?
1、成功的英雄
2、失敗的英雄
3、小結: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并不在于我們頌贊的語言,而在于他們始終以高度的事業心、自尊心和鍥而不舍地對神奇而美妙的宇宙進行探索的責任感,去實踐真正的生活以至獻出生命,我們所能盡力做到的就是記住他們的名字!——里根《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業
1、學習本文后,聯系自己學習中、生活中的情況,回憶一個事件,用文字的形式寫出自己的經歷和感慨,體現真情實感和思想深度,字數不限。
2、閱讀推薦書目:
《魯賓遜漂流記》——笛!队ⅰ
《老人與!贰C魍睹馈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4
十三山中訪友李漢榮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以學生自讀為主,培養運用多種自讀的方法閱讀課文的能力。
2、調動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世界,體會詩情畫意般的美感。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3、加強朗讀訓練,精彩片段要求背誦。
教學步驟:
安排一課時
1、懸測:閱讀標題,懸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2、速讀:抓住重點詞語,理清作者思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劃出文中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
——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
3、精讀:潛心與作品之中,品位體會,理解賞析,分析作品都寫了哪些內容,怎樣寫的,文章的`藝術特色是什么,等等,通過學生提問研討加以解決。
——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想象,為什么?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分析其作用。
——與《童趣》進行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想象力給人們帶來的富有情趣的美好體驗。假設自己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口頭表述一段文字。
4、點撥:由教師歸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撥,強調要點。
5、由學生歸納出本課的學習要點。(寫作手法,語言特色,人生感悟等)
5、反復朗讀課文,反復朗誦精彩片段,培養語感并達到會背。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解決重點字、詞。﹝重點﹞
2、了解作者
3、閱讀課文,做好批注﹝標出文章自然段的序號,圈畫出生字詞語及有助于理解文章主題的語句﹞﹝難點﹞
4、初步感知課文,理清寫作脈絡。﹝重點﹞
學海沖浪:
1、學法提示:結合《學習全案》上的相關鏈接,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當代作家,山東榮成人。其作品、 、
被譽為“梁曉聲北大荒知青小說三部曲”。
2、我會拼讀我會寫
祈禱﹝﹞桀驁﹝﹞惴惴﹝﹞咕噥﹝﹞
作﹝﹞坊jiè chuāng﹝﹞zhān﹝﹞絮竹miè﹝﹞
虎視dān dān﹝﹞jūn﹝﹞裂zuàn﹝﹞著錢怪dàn﹝﹞
sǒng yǒng﹝﹞干biě﹝﹞chóu chú﹝﹞奔喪﹝﹞
數落﹝﹞濡濕﹝﹞zhèn﹝﹞耳欲聾疲bèi﹝﹞
3、解釋詞語我在行
綽綽:怪誕:
慫恿:咕噥:
失魂落魄:一貧如洗:
震耳欲聾:無地自容:
性情倔強不馴服。﹙﹚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
形容又發愁又害怕的樣子。﹙﹚形容事情重要,不能輕視。﹙﹚
學法提示:用心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朗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分段朗讀,比比小組內誰讀得最好﹚
2、 本文寫的兩件事分別是:和。
3、讀完文章后,我認為文中的母親是的人。
《慈母情深》教案及練習
。ㄒ唬┱Z文基礎知識目標
1、生字
交卸xiè簌sù賦閑fù游逛guàng妥貼tiē
躊躇chóu chú瑣屑xiè惦記diàn惟wéi箸zhù
晶瑩yínɡ劈柴pǐ積攢zǎn綽綽chuò桀驁不馴jié ào
呵斥hē內疚jiū虎視眈眈dān怪誕dàn輕蔑miè惴惴zhuì
違抗wéi慫恿sǒng頹敗tuí氈絮zhān竹篾miè
龜裂jūn攥zuàn
2、辨析近義詞:囑咐囑托
這兩個詞都是動詞、都含有“叮囑”的意思,一般是告訴晚輩或下級做什么,但詞義的著重點不同。
囑咐:著重點在“叮囑”,表示告訴對方記住的意思。如“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囑托:著重點在“托付”,表示托人辦事,告訴對方代做什么,有委托、請求之意。如“他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
3、多音多義字
4、詞語
交卸:舊時官吏卸職,向后任交代。
禍不單行:不幸的事接連發生。
謀生:尋求維持生活的門路。
光景:境況;狀況;情景。
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
頹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頹敗落。
聰明:在課文中的意思是反語,知道自己愚蠢不懂事,表達自己內疚、悔恨、自責。
漂亮:在課文中的意思是指說話得體。
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這里是控制的意思。
綽綽:形容很寬裕,用不完。
一貧如洗:指一無所有,非常貧困。
桀驁不馴:性情倔強不馴服。
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眈眈,眼睛注視。
怪誕:荒誕離奇。
惴惴:形容又發愁又害怕的樣子。
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不能輕視。
龜裂:皮膚因天冷干燥而開裂。
攥:握。
《慈母情深》
1、知識與能力:
、僬莆毡菊n中的生字詞。
、谀苡煤啙嵉'語言復述故事。
2、過程與方法:
、袤w會文章中母親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題。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家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風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的慈母深情,感受母親勤勞、節儉、開明的品質。
《慈母情深》課堂實錄片斷
師:老師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電視劇,讓課文中的文字變成一幅幅畫面。現在請你當導演兼攝像師,你準備選取哪些鏡頭?為什么?先讀書思考,還可以同桌討論討論,然后我們交流。(學生讀書準備后交流)
師:誰先說說電視劇的開頭?
生:我拍下了這樣的鏡頭:“我”在書店里《青年近衛軍》的書前徘徊,因為我想自己有這本書達到了失魂落魄的程度。選這個鏡頭,是想突出我渴望有書。然后再接著往下拍。
生:我學的是有些電視劇,先拍作者買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青年近衛軍》,把書捧在胸前,激動不已。再回過頭去,拍“我”怎樣找母親要錢買書的經過。這樣可以表達我對母親的感激。
師:不錯!學了就用。這就叫倒敘,先講結果,再敘述事情的經過。誰接著講。
生:我選了拍作者家庭的狀況,就是很窮,家具等很簡陋。在這種情況下母親還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書,可見她多么愛我。
師:前后聯系,選取鏡頭。好的!
生:(急切地)老師,我還選了母親的勞動的地方的環境,那兒噪聲震耳欲聾,母親在角落里辛苦地工作。說明她掙錢多么不容易。媽媽卻給錢我買書,她真善良!
師:你這個鏡頭選得相當好。從勞動辛苦,掙錢不易,卻毅然給錢讓兒子買書學習的角度來拍。深深慈母情,拳拳慈母愛,的確讓人感動。
生:我選擇的鏡頭是媽媽和我的對話,特別是她給我錢時的動作:“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闭f明媽媽很珍惜這不多的錢。但她卻讓我買書。
師:是啊,一家人要吃,要穿,孩子要上學,母親能不珍惜嗎?
然而為了孩子滿足讀書的強烈愿望,母親什么也沒說。從“掏”、“數”的動作,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這時“我”肯定很激動,想抱住媽媽,說:“媽媽真好!”
師:那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體會到了媽媽對我無私的愛。
生:除了和我簡短的對話,母親只是掏錢、數錢。旁邊的阿姨阻止媽媽給錢,她只說了一句話:“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從這兒我體會到,母親十分支持我買書、讀書,她的動作包含著深沉的母愛。
師:體會深刻!
生:我覺得《慈母情深》這個題目,還包含了我對母親的深情。
師:有新的發現!是啊!母親愛我,我愛母親。請繼續講。
生:“背直起來了……”這一段,我認為寫得非常好;所以我選了這個鏡頭。說明我看到母親時很……很……(語塞)
師:你體會到了,但說不明白。很吃驚是吧?
生:我很吃驚,因為我看到媽媽很瘦弱,很累?赡芪耶敃r有點難過。想到就能要錢買書了,我又很激動。
師:是!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學生讀得很有感情。)我們繼續交流吧。
生:“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這一段,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熱愛。后來還用媽媽給的錢為她買了一聽水果罐頭。因此,我選了作者給母親買水果罐頭的鏡頭。
生:我認為,“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這段話,很重要,說明母親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拼命掙錢。所以我選拍了這里。掙錢這樣不容易,母親還給錢讓我買書。真是慈母情深。
師:是!掙錢不易,毅然給錢,兩相對比,足見慈母情深。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學習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
學習內容解析
一、文學常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后積極推行變法,后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正讀音
隸(lì) 扳(pān) 謁(yè) 邑(yì) 矣(yǐ) 泯(mǐ) 稱(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三、整體感知,問題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思考本文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本文就是通過記敘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
2、方仲永的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明確: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世隸耕” “未嘗識書具”卻能在五歲時就“啼哭求之”!皶姙槊,“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3、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 過渡。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
明確:這里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5、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四、閱讀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
提示: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墒,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示例: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示例: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敝儆溃悴胖挥卸畾q,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2、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有關寓言的基本知識。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概括寓意。
教學重難點
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用具體形象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驢與愚蠢的狼》導入。
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么,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匯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閱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課堂實錄
一、文學常識簡介。
【設計意圖:了解《伊索寓言》的特點,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
1、寓言。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二、學習《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設計意圖:理解寓意,引導學生明白愛慕虛榮的危害。】
1、查閱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1)正確朗讀下列生字。
赫拉( )宙斯( )庇護( )粘住( )
(2)掌握詞義:
庇護:袒護,保護。
愛慕虛榮:喜歡名利和榮耀,羨慕錢財。
2、研讀課文。
(1)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明確:赫耳墨斯所關心的不是怎樣造福人類,而是自己的身價和榮譽,“想知道”是掩飾之辭,實際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3)赫耳墨斯笑著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中“笑”說明了什么?
明確: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4)比較赫耳墨斯與雕像者三問三答中句式、語氣的起伏變化。
明確:故事主要是通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問三答的對話來敘述的。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區別,第一次用確數,第二次比較而言,只說概數,第三次不用數詞,貶低得一分不值。雕像者的答語,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轉,給人以巨大反差,諷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3、概括寓意。
明確:這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三、學習《蚊子和獅子》。
【設計意圖: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自滿,忽略了自己的短處!
1、集體誦讀,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節。
這則寓言的.結構安排和前一則相同,也是分敘講述故事,結敘點明寓意。先寫蚊子所獲得的勝利及其原因,后寫蚊子所遭遇的悲劇及其原因。
2、蚊子為什么敢于向獅子挑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蚊子向獅子挑戰時說的那一番話,表明它對敵我雙方的長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就可以戰勝對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著喇叭沖過去”。
3、“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寫出了蚊子的什么特點?
表現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點。
4、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么?
蚊子的醒悟是通過“嘆息”表現出來的!白约和顝姶蟮膭游锒驾^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最強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后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5、蚊子為什么能戰勝獅子又會敗給蜘蛛?從中可以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諷刺了那些取得成績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視自己的短處,勢必要被小人物打敗!膀湵財 蹦芨爬ü适碌脑⒁狻
課堂小結
這兩則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動物;赫耳墨斯有“權力”,蚊子有打敗獅子的驕人勝利花環。它們的共同弱點是--不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特別是在權力、榮譽面前不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這兩則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著我們。
布置作業
展開想象、續編情節。
1、赫耳墨斯聽說自己的雕像當饒頭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態會怎樣?會說些什么掩飾這難堪、尷尬呢?
2、想象一個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跡情節,給寓言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局。
板書設計
寓意四則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寓意:批評了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學習重點】
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學習難點】
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到上海進中國公學預科學習,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1931至193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課余沉浸于文學書籍之中,發表了不少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受到文壇注意。他的散文集《畫夢錄》出版后,曾獲《大公報》文藝金獎?谷諔馉幈l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并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2、相關資料
本文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作者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他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表現其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何其芳早期詩作藝術精致,色彩絢麗,以清新柔婉見長。參加革命后詩歌變為平易樸實,樂觀豪放。他又以寫抒情散文著稱,《畫夢錄》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構思精巧,富于藝術的獨創性。以后在《還鄉雜記》中的篇目則趨于樸素自然,感情獷放,格調明朗。
【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歸泊( ) 清冽( )
廖闊( ) 枯涸( ) 夢寐( ) 船槳( )
2、《秋天》的作者 , 詩人, 家。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為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⑴ ⑵ ⑶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耪鹇淞饲宄繚M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魄锾靿裘略谀裂蚺难劾。
【合作探究】
5、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6、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7、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8、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好在哪兒?
【精讀精練】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文后各題: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9、這一節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描寫秋景!胺ツ韭暥《〉仫h出幽谷”一句是從 角度,寫出了幽谷 的特點。稻香從 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10、“秋天棲息在農家里”一句運用了 修辭方法。
11、如果把棲息換成停留或其他的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12、這一節詩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圖畫?它有哪兩個場景組成?
【主題閱讀】
(-)閱讀下面詩句,回答問題。
秋 景
[美國]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么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著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艷紅的輕紗。
我不愿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3、將上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點擊進入 初中學習小組
(二)美文賞讀,完成文后問題:
聽 歌
作者:何其芳
我聽見了迷人的歌聲,
它那樣快活,那樣年輕,
就象我們年輕的共和國,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陽光
因為快樂而顫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園子里,
花朵都帶著露珠開放。
它時而唱得那樣低咽,
象夜晚的噴泉細聲飛射,
圓圓的月亮從天邊升起,
微風在輕輕地搖動樹葉;
它時而唱得那樣高昂,
象與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們從陸地上面帶走,
帶到遼遠的藍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樣溫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著憂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樣,
初次的愛情躍動在心頭。
呵,它是這樣迷人,
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
這該不是夢中聽見,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騰!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4、此詩抒寫了自己聽歌時的感受,但并沒有說聽什么歌,結合全詩,你認為詩人聽的歌應該是什么歌?
15、詩人將聽到的歌聲分為三個流程,并聽聲辨形,展開豐富的想象,推出了許多優美的意象,請具體說明是哪些意象?
16、本詩運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處?
17、下列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音樂是無形的,但詩人卻用語言文字將其化為有形之物。
B.詩人以詩心去感應聽到的歌,應該帶著詩人全部的熱情,全部的人生。
C.詩的最后一節說“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說明詩人將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國的青春。
D.這首詩的風格細膩而華麗,在纏綿中含有一絲淡淡的憂郁。
(三)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報 秋
宗 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么都還來不及干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說花瓣可以入藥。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玉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閑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住后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是綠葉白花,點綴著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著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干凈的?赡芤驓馕兜脑,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著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采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里便也飄散著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里警惕著:秋來了。
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余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 無拘無束無礙。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 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復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么,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
(1) 作者為什么吃驚?(不超過8個字)
(2)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么悵然?(不超過10個字)
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三項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可以提醒人們秋的到來,讓人減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對領取而今現在一句的吟哦讓人體味到一種悠然自得、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
D、領取自己那一份,是勸慰人們要及時把握自己應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較的手法,巧妙地寫出了玉簪花所散發出的與其他幾種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綠葉描寫為綠波,使人聯想到生活的長河,有廣闊的空間感和深邃的`時間感。
【能力提升】
22、請默寫出你所掌握的寫秋的古詩詞句。(不少于3句)
23、寫出有關山、花、水、鳥的詩句:
⑴山---------------
⑵花---------------
、撬---------------
、萨B --------------
24、李玉同學剛升入初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感覺學習沒有什么困難,于是學習有些松懈了。請你用《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兩句詩告誡他:-------,-------。
【教(學)后記】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shuò qī bó liè liáo hé mèi jiǎng
2、何其芳 現代 評論
3、⑴農家豐收圖 ⑵霜晨歸漁圖 ⑶少女思戀圖
4、⑴“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啤皦裘隆庇小半鼥V”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合作探究】
5、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6、對秋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7、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俎r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晞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②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凵倥紤賵D: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8、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等等
【精讀精練】
9、聽覺 幽深、寧靜 嗅覺
10、擬人
11、不好。棲息本是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在詩歌中概括農家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形象化、具體化,創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
12、農家豐收圖”“山谷伐木”和“籬間背瓜果”兩個場景。
【主題閱讀】
13、示例: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說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二)14、詩人聽到的應該是禮贊年輕的共和國的輕快歌聲。
15、低咽、高昂、溫柔;意象有“夜晚的噴泉、圓圓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藍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6、通感,詩人用大量的視覺形象來表現聽覺感受,化抽象為具體,使聽覺細致人微;色彩紛繁,充分展現了歌聲全部的內容。
17、D
(三)18、(1)沒幾天便是立秋。
(2)收獲季節卻兩手空空。
19、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20、(1)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
(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21、ACE
【能力提升】
22、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②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3、例如: ⑴一覽眾山小;⑵禪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鴨先知;⑷千山鳥飛絕
24、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童年的“苦”與“樂”。
2、品讀課文,掌握生動描寫的方法、體會飽含感情的語言。
3、聯系生活,認識過去的童年,了解時代的變遷,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學習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柳葉的特殊感情,學習生動的描寫方法。
一、情景導入
柳是春的使者,美的化身,對于柳,人們吟詩、作畫,總是感嘆它的多情、贊賞它的多姿。然而有一個人卻總忍不住要摘一片下來嚼一嚼。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隨著當代作家宋學孟回望童年,感受柳葉兒那苦中帶澀的滋味。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誘思探究
(一)識記字詞:
嚼( jiáo )柳葉、捋( luō )柳葉、逞( chěng )能、颼( sōu )颼、噌( cēng )噌、兀( wù )地、吃光了一茬( chá )、攥( zu
àn )住、
。ǘ⒊踝x課文,整體感知
大聲朗讀課文,思考:
用一句話簡要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ㄈ、研讀課文,把握主旨
本單元都是回憶童年趣事的。8歲的我的樂趣表現在哪些方面?找出有關語段感受“我”的快樂。學生讀上樹爬高的語段,搶柳葉,吃柳葉的語段。
過渡語:搶柳葉兒吃,這本來是一件極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卻感到無窮的樂趣。
討論:童年的“我”為什么會感到“最樂”?
(四)、回顧歷史,感悟真情
1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4060萬!在“三年困難時期”,全國廣大人民因食物缺乏、營養不良,相當普遍地發生浮腫病,不少農村因饑餓死亡增加,據統計,1960年全國總人口減少1000多萬。
思考:本文抒發了作者對柳葉兒怎樣的感情?讀了本文,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活?
(五)、品味語言:
童年的故事令人難忘,兒童的可愛躍然紙上;清晨的鄉村充滿詩情畫意,初升的太陽讓人浮想聯翩。詩意的表達會激發人的想象,優美的語言離不開生動的描寫。請你找出富有感染力的語句,體會描寫的作用。
人物描寫的句子:
從小就喜歡上樹爬高來逞能。誰說這樹太高,沒人能爬上去,我就兩腳一甩,鞋飛出去,猴一樣“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點,爬到時底下人越是不讓上、越是嚷著危險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樹枝,嘩嘩地搖,搖得我自己的身子隨著樹枝彈過來,擺過去,搖得底下人一個勁地喊叫,一片驚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樹來。
我走過去仰頭看看,一下甩脫了鞋。腳丫子猛地踩到冰涼的硬地上,超牙齒都咯嘣嘣響。我趕緊把褲帶勒緊,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樹干,緩一緩勁,便颼颼地爬上去。
做這樣的飯,全家便只允許我一個放開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
景物描寫的句子:
天蒙蒙亮,眼睛還沒有睜開,早春的空氣里是一片濕潤潤的清涼。我和三叔一高一、一前一后,踩著村邊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飄著一團淡淡晨霧的小河邊。河水緩緩地流著,平靜得連一個泡沫都沒有,只有遠處的小石橋下,偶爾傳來一兩聲“嘩啦嘩啦”的水響。
太陽出來了,老遠老遠淡青色的天邊上,兀地跳出半輪鮮紅,那紅光便立刻遠遠地罩過來,像要把人化了進去。我看癡了,三叔便仰頭問我:你看什么?”我說:“一個大櫻桃,鮮紅鮮紅,全是肉做的!
學生賞析交流。
四、歸納梳理:
描寫的方法及作用
人物描寫:動作描寫 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
環境描寫:自然景物描寫
襯托人物的感情和心境,為人物活動提供相應的場所和環境背景
渲染環境氣氛,從而烘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向前發展
賞析的方法
描寫的方法+內容+描寫的作用
五、課堂訓練:
運用描寫的筆法寫過一個片段,可以寫一個人物,寫出它的一系列活動;也可以寫一瞬間美景。50字左右。
六,結束語:
作者以生動的描寫表達苦澀的情感,閱讀《挖薺菜》,進一步感受那苦難的歲月。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歷經苦難歲月的人們千方百計得以活命,以樂觀的態度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需要用心去珍惜。冬去春來,柳樹又發芽了,在暖和的陽光下舒展著新葉,希望流水枝繁葉茂,欣欣向榮,讓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生機。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領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朗讀課文,品味文章簡練生動的語言特點。了解本文以主要人物襯托次要人物的寫法。
(三)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長處,做到有長處、優點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學習。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土暸f知,導入新課
前不久,我們學習了《〈論語〉六則》中孔子的精辟言論,其中講到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和別人的是哪幾句?(指名背誦,說說自己得到的啟發。)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這樣深刻、精辟的見解,實在難能可貴。今天,我們又要認識一位古代大學問家歐陽修,他巧妙地借一則故事《賣油翁》也闡明了這個道理,與《論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板書課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及其作品
1.學生們從課本注釋中知道了作者的哪些情況?
2.教師補充介紹:歐陽修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歷史專著《新五代史》等!稓W陽文忠公集》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種雜著、散文、詩詞等,計有一百五十三卷,文忠是他的謚號。
(三)引導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習自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①檢查生字讀音(投影出示)。
咨 矜 睨 矢 頷 圃 杓
、谝龑W生學會提出難讀句子,教師點撥朗讀。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同座討論完成思考題。
(1)投影出示自讀思考題:
、傥闹袑懥四膬蓚人物?你認為主要人物是誰?
、谶@兩個人物各有什么特長?你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2)讀后交流,引導初步認識陳堯咨的善射和賣油翁酌油技術的高超。
3.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教師點撥學習課文第1段。
、僭~語理解:自矜、釋擔、睨、但、頷,教師著重講解“頷”在句子中名詞作動詞用,意為“點頭”。
、谥攸c句子: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而自以為了不起。
但微頷之:只是微微點了點頭。
③學生嘗試翻譯第1段。
(2)學生4人一組,理解第2段,邊讀邊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梳理。
①解釋下列詞語:忿然、乃、置、覆、徐、瀝、遣
、谡f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爾安敢輕吾射?(看輕、輕視)
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接著)
③整理文中“以”、“爾”的意思。
公亦以此自矜(因為)
以我酌油知之(憑)
徐以杓酌油瀝之(用)但手熟爾(通“耳”,罷了)
惟手熟爾(同上)
爾安敢輕吾射(你)
④學生讀熟并互相提示、檢查,幫助記憶上述各類詞語的意思。
、輰W生提出難理解的句子,教師適當點撥翻譯。
⑥學生在小組內練讀課文,并對照課文注釋,翻譯第2段。
(四)評選黃金拍檔,鞏固自讀成果
1.各大組推薦兩名同學作為最佳拍檔,一人讀原文,一人當場翻譯。
2.從4對最佳拍檔中評選出“黃金拍檔”,頒發獎品。
要求:①朗讀正確流利,句讀恰當。
、诜g準確到位,語言流暢。
(五)布置熟讀課文,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理解寓意,品味欣賞
1.指名朗讀課文,說說文中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陳堯咨:善射、自矜
賣油翁:酌油技精、不夸耀
2.陳堯咨對待賣油翁的態度前后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詞句,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態度由反感、惱怒到佩服、認輸。
原因是賣油翁看射
教案《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賣油翁》教案》,來自網!
箭時的冷淡表情使陳反感,答話時的平淡、輕視更使他惱怒。后來,看到賣油翁從“錢孔”中酌油而錢不濕不由得佩服、認輸了。變化的原因是他看到賣油翁酌油技術很純熟卻并未“以此自矜”。
3.賣油翁用冷靜的評語和短暫而精湛的表演,讓陳堯咨明白了什么道理?
討論明確寓意:熟能生巧,技高也不該自夸,自以為了不起。
(二)模擬情境,表演升華
1.課文中哪幾處寫陳堯咨和賣油翁的神態?(睨之、但微頷之;忿然、笑而遣之)
2.如果要給文中第2段兩人的'對話加上表現神態的詞語,你能否設想一下當時的情境,補上合適的詞語?
投影出示文中語句,師生共議:
康肅傲然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不以為然答曰:“無他,但手熟爾。”
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
翁不瘟不火答曰:“以我酌油知之!
……
(翁)因淡然一笑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3.提供道具,推薦3位同學表演。兩人分別扮陳堯咨和賣油翁,一人讀白。
表演后師生點評,著重評議表情、動作、語氣、語調等,表揚處理較恰當的,點評有所欠缺的。
(三)拓展延伸,提高認識
1.陳堯咨和賣油翁都可算身懷絕技,他們成功的經驗是什么?你在學習、生活中有類似的體驗嗎?
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際,小組討論,自由發言。如學器樂演奏,看媽媽織毛衣,欣賞廚師做菜等。交流后歸納:多練——手熟——技絕。
2.讀了課文,你認為一個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的長處?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自滿人十事九空,虛心人萬事可成。
……
(四)點將過關,知識遷移
1.填空。
①《賣油翁》這個故事說明的道理是。
、谫u油翁是個的勞動者。
陳堯咨是個的人。
2.翻譯下列句子。
、傥嵘洳灰嗑?
、谝晕易糜椭。
、畚乙酂o他,惟手熟爾。
3.讀下列小寓言,完成填空。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①子曰:“不筑,必將有盜!逼洧卩徣酥敢嘣啤D憾笸銎洧圬敚洧芗疑踔瞧洧葑,而疑鄰人之父。
(1)解釋句中的“其”字。
①②③
④⑤
(2)這則寓言的寓意是。
板書設計
賣油翁
陳堯咨善射自矜
賣油翁酌油技精“惟手熟爾”熟能生巧
技精不自夸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11
1、自讀課文,預習字詞;
2、感知內容,理解關鍵句;
3、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文章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速讀,了解“太空一日”所經歷的驚險與挑戰;(重點)
2、品味文章語言,把握人物x情。(重難點)
【情x、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我國宇航員的優秀素質,學習我國宇航員的崇高。(重點)
導語設計
xx年10月15日上午9時,歷的第一艘載人太空船“神州五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標志著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國的行列。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xx人,38歲的楊利偉成為第431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這一天,多少炎黃子孫翹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這是一次充滿挑戰和驚險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讓我們隨航天英雄楊利偉一道重溫那令人既興奮又緊張的天空一日。
學習過程
板書設計
太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火箭發射
我看到了什么嚴謹
空在太空中科學一神秘的敲擊聲日歸途如此驚心動魄——飛船返回
可取之處:
1、x幅比較長,所以安排學生提前預習,這樣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 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其所蘊藏的情。
3、適當的圖片、視頻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課程資源。
不足之處:
1、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由于時間關系,忽視了他們對有關太空問題的解答。
2、課堂過于死板,還應該放手讓學生來提問。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和體味作品的復雜思想感情、豐富的象征意義。
2、探討愛的真諦和農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組織、探究等能力。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舒緩從容而略帶傷感的語調中所蘊含的感情。
2、體味作品豐富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1、探討愛的真諦。
2、品味作者在對話描寫、行為細節描寫及含意豐富的語句中流露出淡淡的傷感的散文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讓學生分扮三個嘉賓角色:作者張潔、“她”(作者張潔姑娘時的同伴)、“我”(姑娘時的作者)。
2、布置學生收集作者張潔的材料,對其經歷、個性、地位、職業、專長、興趣等有所了解。
3、引導學生研讀《揀麥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對比等表現手法的藝術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寫所議、所思所想、所悲所憫、所愛所憂。除此之外,還應廣泛閱讀同題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讀作家作品和愛的真諦。
4、在現場直播前還應做好以下三項工作:選擇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與問題提出者一起詳細分析要解決的問題;提前幾天將問題通知嘉賓、觀眾,以使大家對問題有較充分的準備,開闊解題思路,理解問題實質;根據《揀麥穗》的內容,制作電腦課件。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多媒體展示:
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
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烙印
——北島《觸電》
以為忘卻的東西,原來一直潛藏在心靈的某個角落,像潮水一樣涌來;一位了無痕跡的童年,卻鮮活在我們的眼前;每個揀麥穗的少年,都依戀著田野和早期的歲月。因為那里不僅有艱難困苦,也有歌聲歡笑;不僅有心的春播,也有愛的秋收;不僅有單純、稚嫩,也有思索、審視。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伴隨著“藝術人生”欄目走去《揀麥穗》。
二、現場直播:
1、節目主持人閃亮登場,宣布節目主題(放映幻燈片),逐一介紹到場嘉賓。
2、放映電腦課件。
3、由作者張潔介紹《揀麥穗》的創作經歷和創作意圖,要點如下:
我近來的寫作越來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種心態,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緒或情感環境,而這樣一種情感或心態,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義性,往往只會隨著敘述的展開而變得更加濃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創作這篇的沖動正是來自于那難以排遣的憂傷。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對所愛的人或某種抽象之物的喪失而感到悲哀,可能會同時帶來傷悼和憂郁。幾十年來,有一種哀傷刻骨銘心,不可驅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悵和不安,這種不安源于我曾經的生活世界里依戀過一個飽經風霜的賣灶糖的老漢,可惜他在我長大成人的時候“老去了”。為了我們這一老一少之間的縷縷溫情,我不能不隨著筆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時間和空間經歷一遍,捕捉作為成人世界反照的兒童記憶,去尋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喚樸實、真誠的愛,去召回世間純潔的人性美。
揀麥穗需要分散開來,大部分時間里揀麥穗的少年是孤單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獨里。孤獨的風景有一種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來麥子所積攢起來的錢所扯上的花布、縫秀好的衣物,裝進包裹里,嫁一個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風里,在陽光下,變綠,長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發祥那些幻想全都變了味。論理,人需要物質的獲取,但更需要擁有精神自由,這樣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和創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時農村的實際情形是艱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無奈之下,還得順從地嫁出去,沒有他人的同情和關心,甚至連自己也不會感到過分的悲傷。幻想一個,美夢一場,咳!
4、嘉賓與觀眾互動:
。1)觀眾向嘉賓提問。(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感到困惑,通過搜集整理進行對話。)
A、作品種的“她”與“我”在美夢破滅之后各持怎樣的態度?(請“她”、“我”回答)
提示:搜尋信息,可從作品中找出依據。
作品中的“她”夢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斷之后,“還是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用一種原始的勇氣與無知的韌性去接受殘酷的現實。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愛自己的賣灶糖的老漢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傷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個皺巴巴的,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傷悼之余,還有對愛的渴望和珍惜。
B、“煙荷包”在文中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我”常常要想找到那個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
提示:“煙荷包”象征著人與人之間一種純真的感情,作者在賣灶糖的老漢去世后一直在追求著這種真愛,追尋著失落的夢。
C、你認為這種感情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嗎?
多媒體顯示資料:前段時間報紙報道了一則新聞。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輛出租車所撞,肇事司機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奮勇要送老婆婆去醫院,想請路人留下個聯絡方式證明事情經過,誰知路人無人肯簽。后來男子與另一不留姓名的貨車司機送老婆婆到醫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屬反咬一口,認定他就是肇事司機。
主持人問:為什么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會這樣?你心目中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
觀眾與嘉賓互動交流
提示:在現實中,村姑們幻滅的夢是生活的常態,我們經常遭遇愛的幻滅,
但是我們對于真愛的追求從來沒有中止過,雖然這種真愛可能失落過。
。ㄓ^眾或嘉賓可談談請大家談談曾經感受到過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對你的影響。)
D、觀眾問:我總覺得作品有點像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蘊含著某種命運,您認為文中的細節“大紅柿子”,它是不是有特別的意思?
嘉賓答:的確如此。文中兩次寫到了“小火柿子”,同樣是紅得透亮,但因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義。不知老漢死去之前,“我”只覺得小火柿子是風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壓不下的,頑強的生命個體讓人感到世間或許還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愛的頌歌。但事實是即使小火柿子沒有讓人摘下來,難道它自己不會老去嗎?當老到掉在地上時,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這是《揀麥穗》又成了一個寓言故事,它在詢問人們:是選擇約定俗成的人生,還是去做一個生命的越軌者,甘冒生命墜落的風險。“我”沒有給你們明確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訴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個像豬肚子似的煙荷包。
E、觀眾問:張老師(學生),這么說,您在作品中對“我”在賣灶糖的老漢死去之后的人生選擇未作明確的表態?晌飺Q星移,幾十年后的今天,您內心深處該有我們確切的答案嗎?
。▽W生可根據開篇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意圖,可推測):是選擇約定俗成的人生,還是去做一個生命的越軌者,甘冒生命墜落的風險?如果在二者之中擇取其一,那么會選擇后者。因為當一個人“沒有任何希求,沒有任何企望”地去愛和被愛的時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又有什么不值得?
。2)嘉賓向觀眾提問。(嘉賓的問題,其實是在師生對話中得以啟示,通過問題的設計,再讓學生進行新的,更高一層的對話)
作品中的“我對”賣灶糖的老漢由憐憫到牽掛、依戀再到傷悼、懷想,這一情感發展過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觀眾可以多元解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我”的感情變化,都說明了“我”對愛的渴望、專注,并為了“愛”敢于沖破世俗的偏見,急切地期待,執著地追求。
B、兩個異性的個體之間彼此關愛,相互依戀,樸素地愛著,真誠地戀著,無論貴賤,無論長少,這就是愛的真諦。
C、這一老一少之間確有那么一絲悠長之關愛、一絲從容之溫情,但由于愛的物質條件相差懸殊,最后只能是以賣灶糖的老漢的死去而告終。這樣的憧憬經不起風雨的吹打,這樣的愛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愛,難怪作者在結尾這樣寫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丟到哪里去了!笔堑模拔摇钡幕孟搿绊敹嗖贿^像是丟失了一個美麗的夢”。
三、播放音樂。
主持人總結:揀麥穗這種人類行為有一種古老的意味,使人想起原始人類,想起古代詩篇。他們知道,唐代的人,漢代的人,甚至更久遠朝代的人都這樣在田野上走過,尋覓過、希望過、沉思過、孤獨過、愛戀過,也怨恨過,就這樣,一代一代地走過去,走到今天,走到我們這一代,今后的人們還要在田野上走下去,直到永恒……
布置作業:
1、張潔的長篇紀實作品《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已改編成一部電影。倘若有人要把《揀麥穗》搬上銀幕,你會如何導演?把這篇作品改寫成一部劇本,并為該劇譜寫一首主題歌。
2、閱讀張潔的散文,比較分析張潔的創作風格。
資料集萃:
張潔(1937~)當代女作家。原籍遼寧,生于北京,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里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并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