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導學案(精選4篇)
七年級上冊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導學案 篇1
課程標準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標準解讀:
1、把秦漢時期定位為“統一國家的建立”有什么意義?
統一國家是秦漢時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這個時期對中國歷史作出的最大貢獻。它不僅僅是秦漢時期的一個重要現象,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甚至是中國文明本身的一個重要特征。換言之,把統一國家建立作為學習主題,是以整個中國古代時期統一國家發展的歷史為背景和學習目標的,是把統一國家作為整個中華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內容來學習的。
2、如何在統一國家建立的背景上“評價”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統”,這是古代人的說法。漢武帝的“大一統”是借用了《公羊傳》的說法,是用“春秋大一統”的觀念,來表現當時加強集權的措施。以此來評價漢武帝,可保證這個評價的基本方向是沿著統一國家建立的學習主題進行的。同時也可說明,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順應了統一國家建立的歷史潮流,是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的,因而這個評價基本上是肯定的。
3、單純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能否提供評價的全部資料?
但評價歷史人物不應僅僅停留在這樣的一個方向上,任務是復雜的,他的歷史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對歷史的作用不是單純的。因此,除了在歷史發展潮流的主流之外,還應考慮通過其他方面對歷史任務進行全面認識和評價。比如漢武帝,增加些有關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文學修養、過而能改、家庭不和、殘酷殺戮等方面的小資料,可豐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對他進行全面評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本課的講授將與多媒體課件和歷史小品有機結合,通過情景擬想、閱讀概括、聯系對比等多種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并通過小論文的形式初步學習全面的評價歷史人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編排歷史小品“洛陽慶功宴”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收集漢武帝的歷史人物資料
新課導入
(歷史小品1)漢初慶功宴
西漢初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治理天下,實現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聯系舊課)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回憶)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長期的戰亂造成怎樣的后果?
文景之治
(課件展示)“民失作業,而大饑謹。……人相食,死者過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羊。”——《漢書·食貨志》
(學生概括)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課件展示)“海內安寧,家給人足。——《資治通鑒》
“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漢書·食貨志》
(對比思考)漢初統治者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政權,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復經濟的措施還是行之有效的?那么這些措施有哪些呢?
(補充介紹)漢高祖劉邦恢復經濟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漢高祖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把田租定為十五稅一。
(閱讀歸納)漢文帝、景帝(前180—前141)時的主要措施(找出關鍵詞)
1、獎勵農桑輕徭薄賦
(補充介紹)田租三十稅一;算賦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2、提倡節儉以身作則
(補充介紹)退還千里馬,下令:“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
(對比分析)秦始皇修阿房宮,驪山陵與漢文帝預修陵墓要求從簡、停建露臺(p62動腦筋)——“成于勤儉敗于奢”
3、以德化民約法省禁
(補充介紹)改革刑法,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緹縈救父);對周邊少數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系。
(小結過渡)文景兩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結合書本介紹由于國內政治安定,經濟發展,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糧食/串錢的繩子),史稱“文景之治”。
而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漢武帝的大一統
(思考)那么,漢武帝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呢?——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結合小字部分介紹:董仲舒/下馬陵、主父偃、衛青)
(說明)首先,我們要明確什么叫“大一統”,這是古人的說法。漢武帝的“大一統”是借用“春秋大一統”的觀念,來表現當時加強集權的措施
(思考)那么,漢武帝從哪些方面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呢?——政治、(經濟、軍事、)思想
1、政治:推恩削藩酹金奪侯
(簡介)諸侯國問題的由來:(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漢高祖:郡國并行矯枉過正→漢文帝→漢景帝平“七國之亂”→漢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奪侯
(課件展示)①漢高祖認為“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而大封同姓,使之成為中央的屏藩,鞏固劉姓的天下
②賈誼向文帝上了《治安策》,分析當時的形勢就像是一個病人,“一脛(小腿)之大幾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幾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發展下去,“失之不治,必為錮疾”
③晁錯向景帝上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聽從他的建議
④主父偃認為,諸侯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而為淫亂,急則合縱以反抗朝廷,對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議,令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為侯,這樣王國自析,諸侯王的權力也隨之削弱
(評價)進一步削弱諸侯國割據勢力,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鞏固了中央集權,加強了政治上的統一。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
(歷史小品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完小品,我想請大家思考回答幾個問題)
(課件展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董仲舒《天人三策》
(思考)1、“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哪家的學說?——儒家學說,即儒術
2、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課件展示)“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
(分析)不是。董仲舒所推崇的“儒術”是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
3、為什么漢武帝會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要實現政治上的一統,就需要實行思想上的統一。漢初,諸子百家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
4、我們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指把儒家學說提升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那么漢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課件展示)“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說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思考)大一統的歷史意義: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業布置)就你所了解關于漢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過查找資料,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談談你對漢武帝的看法。
本課小結(課件展示)大一統的的形成過程:原因、措施、意義
七年級上冊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導學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都城;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國之亂。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漢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鹽鐵專營,五銖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通過對“光武中興”的了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能力方面:
通過了解外戚宦官專權的原因和影響,黃巾起義的經過、特點,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資料分析社會問題的技能。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么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措施的實施與文景之治局面出現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漢武帝用人政策、興辦太學的做法等,認識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后世封建統治思想的影響。
通過比較秦朝征收泰半之稅,即農民要將收獲物的2/3以上交給國家,而漢文帝薄賦勸農,田租僅為三十稅一,評價文景之治,使學生理解“治世”的概念。通過學生回答光武中興的背景、措施、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學生閱讀理解黃巾軍預言,使學生認識到黃巾起義的有組織有準備的特點,培養分析歷史古文資料的技能。
思想方面:
通過對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恢復發展,是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推動下,由于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要從思想上明確一個道理: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國家的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先決條件。通過本課的教學以,使學生了解到漢武帝的大一統是西漢強盛的頂點,同時要認識到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說明國家在政治上的統一是實現強盛的重要原因。對待漢武帝要辯證地認識:他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確是雄才大略,更可貴的是他有勇氣承認錯誤。光武中興的出現說明在封建社會統治者清明的政策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反映出人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所產生的巨大的生產力。
外戚宦官專權、黃巾起義使我們看到我國封建社會不僅有輝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專制帶來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
重點: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漢初封國與西周封國的比較。對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理解及評價。
三、教學思想: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與對比分析,從而初步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歷史現象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什么戰爭?結果如何?公元前2XX年,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一、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師先解釋何為"休養生息",即在社會大動蕩或長期戰爭之后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政策,以保養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使西漢經濟迅速恢復發展,穩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這種統治措施,使統治者、勞動人們皆大歡喜,到惠帝、呂后兩朝,經濟逐步恢復,到文景年間,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
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后世對之評價較高,把這樣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在講課之前,先解釋什么是大一統,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大一統,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治措施密切相關。
然后教師結合課文,并提供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部分見"相關資料"和"媒體資料"),由學生分組討論歸納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采取了哪些措施,為什么,教師逐條和學生分析討論。
例如關于重視人才的內容,學生可根據材料介紹一兩個下層人物,突出漢武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關于"推恩令"的內容,在學生講述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再補充強調:諸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爵號外,可以推恩,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定封號。這樣,可以使一個大王國分割成許多小侯國,使王國封地越來越小,權力越來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國同中央對抗的實力。后來,漢武帝又用其他方法如"酌金奪侯"等,逐步奪去王侯的爵位,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為進一步加深理解,教師可讓學生把"推恩令"與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作比較,進一步分析它的巧妙之處。
關于鹽鐵經營權由中央專賣和取消地方鑄幣權,教師可從國家稅收和商品交換的角度提問此項措施的必要性。可回顧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的原因,提醒學生學會類比及前后知識的聯系。教師也可聯"歐元"的出現進行講述。
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可以在學生講完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如何評價這一措施。鍛煉學生學習在歷史情境中思考問題。
最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綜述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并逐條列出來,既作為板書,又可作為本目小結。
三、西漢的衰亡東漢的建立和結束
本目內容雖為小字,但建議教師配合媒體資料的圖片簡單講解。
例如:介紹王莽,他如何篡位,改制背景及失敗,綠林、赤眉起義推翻王莽政權。
1、光武中興
(老師提問,學生閱讀書上內容,可互相討論得出答案)問題:劉秀在哪些方面調整了統治政策?可分為哪幾條?每一項措施分別有什么效果?為什么后人稱為“光武中興”?
(1)釋放奴婢。(2)三十稅一。(3)精兵簡政。(4)廢除苛法。(5)整頓吏治。
西漢后期至王莽時期殘破的社會局面,經過光武帝劉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轉變為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如人口由東漢初年的1000多萬,增加到2100萬。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使衰敗的漢朝重新振興,所以謚號“光武”。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光武中興”。
2、外戚宦官專權
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使東漢統治腐敗。禍不單行,東漢末年災荒連年,出現水災、旱災、蝗災。人民忍無可忍終于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
3、黃巾大起義
河北巨鹿人張角是太平道的首領。張角利用“太平道”,通過傳教和治病進行宣傳和組織;經過十幾年,參加人數達幾十萬。起義前張角提出了預言,下面來看“黃巾軍預言”,你能理解它的含義嗎?(引導學生分析“蒼天”、“黃天”“天下大吉”分別代表什么?簡單介紹甲子的含義指184年。)從預言上反映出起義明確了斗爭目標——“黃天當立”,起義時間——“歲在甲子”,是有準備的起義。184年,張角領導農民幾十萬人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為黃巾軍。他們攻占城市,焚燒官府,捕殺官吏。東漢統治者在起義軍的進攻之下驚恐萬狀,坐立不安,調集全國部隊鎮壓起義軍。在東漢軍隊和地主武裝的聯合進攻下黃巾軍主力經過九個月的英勇戰斗,最終失敗了。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
七年級上冊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導學案 篇3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學案
【教師寄語】漢朝的興衰對振興中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及表現;熟記漢武帝的大一統。
2、能力目標: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漢朝興盛,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重點難點】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請一名學生自述漢朝的建立,引起學生興趣,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
二、通讀教材,提綱挈領,自編知識網絡。
三、精讀教材,目標逐一達成。
1、西漢初年的社會狀況怎樣?對此,統治階級有什么態度?
2、重溫歷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漢時期的文帝,景帝,為使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你將采取哪些措施?結果怎樣?
3、師生共同總結:漢武帝大一統局面最終怎樣形成的?
4、東漢的統治:
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代表發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名學生,要想到最高學府求學,應去哪兒?會學到什么內容?
和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何區別?
五、師生共同小結。
學習了本課,我的最大收獲是: 。
我的問題空間是:
。
六、達標檢測題。
當堂達標,鞏固訓練,檢測過關!
【教后反思】:學會史論結合,以古鑒今是當今教育的目的。
【學后感悟】:大膽嘗試、學會知識梳理,進行趣味性記憶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教后反思】:重點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對比記憶秦亡漢興的史實。
【中考鏈接】:本課是中考的重點,我們應高度重視對秦亡漢興史實的考查。舉例如下:
[XX年宜昌中考] 第4題 秦始皇、漢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為中華民族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他們在處理以下某一方面問題時態度截然相反,這個問題是(d)
a.國家統一問題 b.外族入侵問題
c.中央集權問題 d.儒家思想問題
[XX年福州質量檢查]第3題 實現西漢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的大一統,西漢王朝進人鼎盛時期的皇帝是(c)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景帝
達標檢測題
一、單項選擇題
1、為鞏固統一,秦始皇與漢武帝在經濟方面實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統一文字 b.統一貨幣
c.統一度量衡 d.鹽鐵官營
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順序是( )
① 漢高祖 ② 漢武帝 ③ 漢文帝 ④ 漢景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3、史書記載: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侯之”于是上從其計。文中的“上”指的是
a.漢武帝 b.漢高祖 c.秦始皇 d.唐太宗
4、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目的是( )
a、抨擊其它學說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錄用人才 d、加強中央集權
5、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本質上體現了( )
a、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b、加強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學說 d、中央集權的強化
6、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熱播后,很多人對漢武帝的文韜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國核心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的是( )
a、衛青 b、主父偃 c、王莽 d、董仲舒
二、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1、“漢初,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請回答:
(1)上述材料表明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2)分析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這一政策的實施產生了什么影響?
(4)當前,國家為減輕人們的負擔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請談談你的看法?
2、毛澤東曾在《沁園春•雪》中把“秦皇漢武”相提并論,請用一句話概括秦始皇、漢武帝的最主要的歷史功績?
七年級上冊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導學案 篇4
大一統的漢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后,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后,讓一名學生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于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里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后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后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