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說“木葉”
教學過程
模塊一 問題教學法
導入
首先提出問題:
(1).既然作者深知,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落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那為何還要大做文章呢?
(2).在作者看來,古代詩歌中用“木”用“葉”而單單不用“樹葉”,并非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練的緣故,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3).作者認為“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征呢?請用原文的話加以概括。
(4).作者認為“木葉”的形象之所以生動,是因為什么呢?
(5).試辨析“木葉”與“落葉”的意味的不同。
重難點突破
(1)要求同學認真閱讀課文,重要的地方要作出勾畫、圈點、批注。
(2)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有代表性的看法可在全班交流。
(3)教師作出點撥,明確問題的答案。
參考答案:
(1)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品評詩歌語言不能單單憑借概念。在藝術形象的領域里,“木”與“葉”的差別很大。
(2)是因為“木葉”這一意象,在我國詩歌中,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且不斷發展,許多詩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
(3)“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木”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4)它使我們仿佛聽見了詩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
(5)“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落木”則更顯得空曠,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模塊二 實例教學法
導入
詩歌鑒賞,是中學生必備的一種閱讀能力。在比較中鑒賞,學會品評詩歌的語言至關重要。下面幾首唐詩都是詠柳詩,同樣的意象,表現的感情卻不盡一致。試作一點辨析。
重難點突破
(1)
出示詩歌材料(也可以自己尋找相關材料)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樹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柳
羅隱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垂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2)自我醞釀
找準角度,選好材料,組織好語言。
(3)自我展示
可以先在小組說,然后推出代表在全班說,也可以直接在班上交流。
(4)互相評價
評價時,特別要注意辨析細微之處,能夠抓住特征辨析景與情、景與理的關系,學會同中求異。
參考答案:
賀知章的《詠柳》不僅寫出了楊柳的動態,更借楊柳描述了柔和的、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風,使人聯想到善舞的美人。李商隱的《柳》通過強烈的對比描述,表現出秋柳稀疏哀落的悲嘆之情。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身世的真實寫照。羅隱的《柳》在那飛絮無定、柳絲纏人的意象中,寄托的不只是娼女自傷與所別路人的命運遭遇,也是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所有“天涯淪落人”的不幸,是一種對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嘆。唐彥謙的《垂柳》托物寄興,含蓄蘊藉地寄托了詩人的憤世嫉俗之情。
(5)總結提升
通過四首詩的分析,要明確課文所闡述的道理,體味詩歌語言,要從細微之處入手,知微究細。
模塊二 目標教學法
導入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以詩歌藝術手法為探究對象的文論,目標是學習古詩詞語言暗示的表現技巧和歸納的方法,積累古詩詞名句,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及從相關資料中抽象出一般規律的能力,借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奮發向上的精神。
重難點突破
1、教學過程
同學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如第一處“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詩寫屈原看到秋風中飄零的樹葉感傷自己;“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這個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樹,自然而然讓人想到一棵形態美好、儀態萬千的樹,這是屈原對自己高潔品格的暗示。也可以分析其它詩句。
2、課外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緒。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穩定的感情色彩,這時引入“梅”和“柳”兩個意象。比如說“梅”的意象,說出它代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品質和情緒。并找出有關詠梅的詩歌,對梅的意象進行分析討論。
資料
先讀《面對大海》片段:
海與大河不同。河流緩緩流淌,如老聃的“清靜為妙,守玄抱一”;而大海變化萬千,如莊周的“洞達而放軼”。海水的磅礴之勢,海水的傲視天下,海水的寧靜微瀾——面對這樣的海,我聽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邊來”;我聽到的是子壽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在歷史的進程中閃著文學的光,并且這片光明不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炫目——因為海的多變。但當面對這片蘭色時,我們又如何能夠只專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寧靜呢?曹操的壯志,李白的才華,張九齡的妙句不是更應得到我們的關注、我們的肯定、我們的繼承?大海成為古典文學眾多意象中的閃亮一點,它的價值又豈止是它的多變?古人為我們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燦爛文化,作為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傳統的民族的子子孫孫,我們的目光不該僅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僅蘊藏于中國古典文學,對于全人類的藝術領域都有巨大貢獻。當莫奈懷著對自然的膜拜與對光的獨特認識畫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日出之海,當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澎湃海洋做著殊死搏斗,當貝多芬聆聽內心洶涌的潮聲譜出震撼人心的命運之曲……藝術家面對大海的時候,他們看到的不只是海水還要宇宙萬物,他們聽到的不只是浪聲還有心潮起伏。他們用獨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類世界,于是他們為人類留下的藝術珍寶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無論是印度畫派還是《老人與海》抑或《命運交響曲》,這些誕生于海又比海更為廣闊更為豐富的文化,值得全人類去傳承和發揚。
[提示]作者面對大海,聯想以文藝哲學之海。行文思緒縱橫飛馳,浮想聯翩。想到古典文學,想到繪畫大師,想到音樂巨匠,最后想到人生。可謂想象豐富,內涵豐滿。
再讀《尋找幸福》片段:
幸福在哪兒?
幸福該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吧?茫茫沙漠中,我們艱難跋涉,口干舌燥,望眼欲穿……最終,卻只見到幾叢沙棘;
幸福該是大海中閃亮的珍珠吧?禁不住那晶瑩的誘惑,我們涉江探海,使出渾身解數……末了,卻只撿到幾只貝殼;
幸福該是漫長旅途中的一座舒適的城堡吧?當我們饑腸轆轆、疲憊不堪地需要歇息時,見到的只是一處簡屋陋室;
幸福該是山那邊的一處桃紅杏黃的花果園吧?可當我們千辛萬苦、氣喘吁吁地爬過高山,只看到了幾彎垂柳,幾叢小草。
[提示]本文段將抽象的“幸福”想象為“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大海中閃亮的珍珠”、“ 漫長旅途中的一座舒適的城堡”、“ 山那邊的一處桃紅杏黃的花果園”,獨到而有新意。
讀完上面兩篇短文后,可借鑒上述兩篇文章的寫法,選定一種文體,確立一個話題,然后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寫一篇短文,實踐自己對想象和聯想的理解。
參考題目:
神秘的天空中,有露天白云、日月星輝,也有烏云密布,雷電交加。浩瀚的宇宙蘊藏著無限玄機。當你抬頭望天,是否也曾被那一份神秘和生動吸引過?震撼過?感動過?
請以“天空”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抒寫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也可以馳騁想象,編寫寓言和故事,體裁不限,題目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