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讀《伊索寓言》
【教學目的】
1、體會作者對各種社會上的偽善現(xiàn)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態(tài)度
2.體會作者字字珠璣的語言與文學技巧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對各種社會上的偽善現(xiàn)象鞭辟入里的批判態(tài)度
2.體會作者字字珠璣的語言與文學技巧
【教學難點 】
1、他用妙喻般的語言表達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教學方法】
故事切入法、語言破解法、文體解讀法
【教學課時】
5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一部著名的流傳千古的書,它有很高的思想性,又有很高有文學價值,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讀<伊索寓言>》選自錢先生的《寫在人生邊上》!秾懺谌松吷稀烦霭嬗1941年,據(jù)現(xiàn)代文學研究專家袁良駿先生說 ,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書:
《寫在人生邊上》很可以看作《圍城》的前奏曲,沒有它,也許就沒有《圍城》。為什么叫《寫在人生邊上》?作者這樣解釋:“人生據(jù)說是一部大書”!凹偈谷松且徊看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間”。在書中的《一個偏見》一文中,他又說:“只有人生邊上的隨筆、熱戀時的情書等等,那才是老老實實、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見”。這就是說,第一,這本書寫的是作者對“人生”這部大書的理解和體悟,也可以說是對這部大書的豐富和補充;第二,這本書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隨筆”;第三,這些“隨筆”和那些“熱戀時的情書”一樣,是“老老實實、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見”。承認自己所寫乃個人的“一偏之見”,并非什么絕對真理,這表現(xiàn)了作者的謙虛。
假如僅僅從標題上看,我們一般會把此文當成讀后感或者一篇文藝評論。但是作者卻用一篇書評的外衣寫出了新意。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語言表達了深沉的理性思考,這樣,我們閱讀的份量就加重了。剝掉妙喻的皮張得其精華,這篇文章因為閱讀它過難,所以也增加了研習的必要。
二、閱讀此文,把握重點:
1.雖然作者說的是讀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絕不能僅僅當作感想來讀,而應該看作是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論著。作者說的是糾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見,其實作者是借糾偏而闡述他的觀點,即對各種社會上的偽善現(xiàn)象的批判態(tài)度。
2.體會作者字字珠璣的語言與文學技巧。錢先生的散文,跟他的小說與文藝論著一樣,有著很高的文學藝術水平,只是我們可能還沒有深入其中的堂奧罷了,學習錢先生的文章,自然也可起到一定的開闊眼界和提高文學修養(yǎng)的作用。
二、自讀程序
要輕易讀懂和讀透這篇文章,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我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可資參考:
1、故事切入法
2、語言破解法
3、文體解讀法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
(一)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戶曉,然而本文之作卻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寫他人之所不能及,別出心裁,寫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將《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與此文所引,兩相比較,自然就能讀出錢文之高妙來了:
提示:《伊索寓言》故事原義
1. 蝙蝠的故事原題目作《蝙蝠和黃鼠狼》,講的道理是“我們遇事也不要一成不變,隨機應變往往可以躲過大風險(P81)”。
2. 螞蟻和促織的故事原題作《螞蟻和蟬》,講的是“凡事都要預先有準備,才能防患于未然。(P53)”的道理。
3.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題作《銜肉的狗》,講的是“這故事適用于貪心的人(P61)”的道理。
4. 天文家的故事原題作《天文學家》,講的是“這故事適用于這樣一種人:他們連人們認為是普通的事情都辦不到,卻拼命夸夸其談(P19)”。
5. 烏鴉的故事原題作《穴烏和鳥類》,講的是“借債的人拿著別人的錢,似乎很體面,可是一旦還了債,就原形畢露了(P47,周本P69原題《燕烏與鳥類》)”。
6.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原題作《寡婦和母雞》,講的是“不少人由于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結果連現(xiàn)有的也丟掉了(P27)”
7. 狐貍和葡萄的故事原題作《狐貍和葡萄》,講的是“有些人,能力小,辦不成事,就推托時機未成熟。(P8)”
8. 驢子跟狼的故事原題作《驢和狼》,講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該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P88)”
查找:本文作者對每個故事的新義理解(課上完成)
二、小結課文
通過以上幾個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錢先生的創(chuàng)見果然不同凡響:一是錢先生對故事思想內(nèi)核把握得十分精深。文章寫了九個故事,除其第六個牛蛙的故事從以上兩個版本中不能查證,不知錢先生先前所引的是什么版本外,從其余的8個故事中,可以看到,錢先生在原來故事的基礎上,運用了豐富而獨到的聯(lián)想,把平凡的思想寫出了新意。二是錢先生語言駕馭能力高超。平淡的故事在他的筆下一下變得更加生動可愛起來;更為重要的是,他僅用了少量的文字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來了,其中的主旨一點沒有減少。沒有這兩種能力,是寫不好這篇文章的。
第三課時
一、研讀課文
(二)語言破解法
要理解錢先生的文章,我們不能不從他的語言著手。如錢先生的語言干凈利落,不加修飾。但并等于大白話,而是言簡而意賅,言近而旨遠。他特別善于將典雅與高深融貫于平實之中:
錢氏的散集《寫在人生邊上》則被稱為“學者散文”,其文字特色和《圍城》諸小說相似,而機鋒更為過之。小說沒有寫景、敘事的成份,作者因此不能意氣風發(fā)地從頭到尾議論。散文則不然,《寫》里每篇都是錢氏的“脫口秀”(talk show),從錦心到繡口,把人的愚昧丑陋諷刺得美哉妙哉!“醫(yī)生雖然治病,同時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藥水,好討辣價錢。”印象派文學批評對作品的議論,往往離題,只見天花亂墜!爸劣凇∠笈伞兀覀儺斎贿記得四個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為‘摸象派’”。英國的王爾德如果尚在,且懂得中文,一定大為嘆服,而且擲筆不再寫印象派評論了。(《羊城晚報》1998/12/24)
下面我們以文章的第三段為例,體會其語言的妙處:
原文解說
1、如何理解課文第三段首句“這些感想是偶爾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這里的意思是先讀書后有了感想。但《伊索寓言》讀的人不少,何以錢先生如此?顯然沒有他成熟的思想不足以成文,這樣我們所知道的感想,原來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換句話說,錢先生早就有了寫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寫將出來罷了。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大可看得,就是值得一看。伊索寓言是一部流傳千古的書,怎么會不值得一看呢?原來作者想說的是在下面。
2、《伊索寓言》它至少給予我們?nèi)N安慰。 什么叫讀文章的安慰?
原來它是一句意味深長的反諷語。本來讀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收獲,但讀伊索寓言不僅是有收獲,重要的是,它可以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同時可以借此將想要說的內(nèi)容暗示出來。下文就此展開了敘述。
第一,這是一本古代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 因為是古代的書就能說增進現(xiàn)代文明嗎?顯然不能,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原來是說,現(xiàn)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而事實是,古代文明被我們現(xiàn)代文明所玷污了。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 換一個角度說。也為下文作準備。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惡的一方面。
第三呢,這部書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從禽獸變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歷程!我們看到這許多蝙蝠、狐貍等的舉動言論,大有發(fā)跡后訪窮朋友、衣錦還故鄉(xiāng)的感覺。 可以說這里是第三次強調(diào)現(xiàn)代人的自尊與自信,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而在此處的諷刺卻更加明顯了。
但是窮朋友要我們幫助,小孩子該我們教導,所以我們看了《伊索寓言》,也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 通過以上的對比,把需要比較的兩個方面強調(diào)得更加突出。同時將作者真正想說的話作了一個提示。其實并非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內(nèi)容可以糾正,而是作者有話要說。
二、作業(yè) 布置:怎么理解《伊索寓言》給予我們?nèi)N安慰?
第四課時
一、研讀課文
(三)文體解讀法
就此文的體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學評論或一篇讀后感。但是錢先生打破了常規(guī)的寫法,把讀后感或文學評論與社會批評并文藝創(chuàng)作諸種文體結合起來了。
先從評論的角度說,此文可以評價《伊索寓言》這部書有些什么內(nèi)容,寫得怎么樣,我們有些什么收獲,我們怎樣去讀它,等等。這個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個較宏觀的位置進行整體的評述,對作者的駕馭能力要求較高。但這種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而此文打破了評論的界限,用的是一種自說自話般的語言,用的是一種自由抒發(fā)的語式。
再從讀后感的角度說,它可以是寫這部書的一點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寫這部書的一點認識等等。此文就小事而論小事,選材的角度不大。而此文在寫感想的同時加入了更多主觀認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讀后感。
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說,創(chuàng)作有著較多的自由度,形式上大多不受限制。而其主題表現(xiàn)也更加靈活,有的只是自由發(fā)揮的瀟灑。但是,此文在感性的抒發(fā)中,卻包含著相當多的理性思考。自然,這篇文章是很難用一種標準去衡量的。
二、自讀點撥
(一)文章的開頭三段內(nèi)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與主旨無關,實質(zhì)是文章的靈魂所在。它通過正反不同的類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開拓出來了。
第一段談的是應當如何客觀對待現(xiàn)實和歷史的問題。雖然作者舉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實際上指出了人們過于自尊,不肯承認他人的劣根性。作者在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內(nèi)涵。
第二段,作者寫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歷史是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的,很值得我們?nèi)ノ『徒梃b。但是由于人類的唯我獨尊,不肯承認他人的長處,因此常常小看歷史,并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忽視歷史的價值。
第三段,總體上寫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隱含了豐富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對這部書還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二是,這部書也未免太純樸了,不足以反映我們今天的復雜的歷史與現(xiàn)實!翱梢栽鲞M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現(xiàn)代文明”其實是一個反語,指的是現(xiàn)代人的奸猾與做作!翱戳擞X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暗示的是我們的見解與經(jīng)歷比起古人來更豐富得多。“發(fā)跡后訪窮朋友、衣錦還故鄉(xiāng)的感覺”說的是人類的盲目自尊與自愛。而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感情,導致了人類的許多丑陋現(xiàn)象。
(二)如何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與價值?
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為,作者借評價《伊索寓言》,對各種偽善的社會現(xiàn)代進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寫的是對那些偽善者的揭露。螞蟻和促織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層意思:一層寫促織不知為自己作長遠打算;二層寫的是螞蟻落井下石。三層用逆向聯(lián)系法,寫的是對那些“坐看著詩人窮餓、不肯借錢的人”的詛咒。第四層意思,寫的是對某些學無所長,只知拾人牙穢的腐儒的諷刺。類似道理我們很容易從中體會出來。
對于《寫在人生邊上》的價值所在,袁良駿先生作過這樣的評價:
(《寫在人生邊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處,難怪人們至今對它們好評如潮。首先,作者寫的雖然是散文,用的卻是小說家之筆,是小說和散文的結合。《邊上》不僅是小說與散文的結合,也是知識與想象的結合。錢氏知識淵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運用方面都有過人之處,尤其西典運用之嫻熟、恰切更為出色。中典的運用頻率雖低于西典,但熟練、準確程度卻同樣可以媲美。《邊上》的第三個特點是有不少獨特的人生感悟,這些感悟也許顯得怪誕甚至荒謬,但細細品味便覺出它們的妙處了。
錢氏的深刻、哲理中,蘊涵著大量尖銳、辛辣的諷刺。這種諷刺,往往給人以尖刻、陰冷之感,這就構成了錢氏散文的又一特點。作者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對人情的剖析,可以讓人不寒而栗。錢鐘書不象有些作家那樣對人間充滿激情,筆下春溫和煦,他對人生的關愛和理想通過冷峻、尖刻的諷刺折射出來。
以上特點,都是通過錢氏獨特的語言風格表現(xiàn)出來的。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錢氏散文特別耐人尋味。
把握了這些意思,理解錢氏文章的精神內(nèi)核就容易了。
(三)怎樣看待作者的行文思路與行文技巧?
從文學評論或讀后感的角度講,此文可以是先講大道理,然后再結合原文進行論述。這也符合一般論述性文體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說道理再行論述的這一形式,而在語言使用上卻用了類比的方法與比喻的技巧,讀來既有一種哲學的深思,又有文學的華彩:
我認為,……錢先生的類比思維和逆向思維都相當發(fā)達,而且學貫中西、博聞強記,對學問對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獨到見解,加上向來都非常重視比喻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學術著作總是妙喻連珠、美不甚收,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與可讀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機智、卓而不群的獨特風格。假如將比喻藝術從他的作品中抽去,錢鐘書將不成為錢鐘書。(《羊城晚報》1998/12/24)
如文中普通人年長與年幼的對比。年長女人與年幼女人的類比。古代與現(xiàn)代的類比。在類比當中,我們看清了人類思想的劣根性。而在下文中,在總體上運用類比的情況下,借助逆向思維引出了相反的結論。這些結論無不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此外,據(jù)稱運用大量運用比喻的方法寫作論文,現(xiàn)代中國最杰出者為錢鐘書一人。這是我們在閱讀此文時所要注意的。
(四)如何看待文章結尾的一句話?
理解最后的一段話是有一定的困難的,但這段話卻是文章的精華所在。下面是我們的解讀:
這幾個例子可以證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現(xiàn)代兒童讀物的。(古代兒童讀物真是不宜作現(xiàn)代兒童的讀物嗎?顯然不是。而是這部書可能太純正了,不能反映出現(xiàn)代社會的奸詐。)盧梭在《愛彌兒》卷二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舉狐貍騙烏鴉嘴里的肉一則為例,說小孩子看了,不會跟被騙的烏鴉同情,反會羨慕善騙的狐貍。(盧梭的話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但也并不無道理;對盧梭的話也持不同的看法,為自己的論證張揚,足見錢氏的創(chuàng)見)要是真這樣,不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嗎?(意思是我不贊成認為小孩子壞。)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個世界、什么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把話語引向自己的論證范籌之內(nèi),對成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象在禽獸中間一樣的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兩相比較各有優(yōu)長,再一次對社會上的偽善行為批叛。)。緣故是,盧梭是原始主義者,主張復古,而我呢,是相信進步的人(反語——我相信人類的進步,但人類在進步當中的偽善行為卻不能不食令人警醒)——雖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到:“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保ㄇ擅畹淖灾t與自夸——諸位都沒有看透!這就是我的功勞。)
第五課時
一、自讀思考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相關檢測:
偏見可以說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沒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娛樂。假如我們不能懷挾偏見,隨時隨地必須得客觀公平、正經(jīng)嚴肅,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廳,沒有臥室,又好比在浴窒里照鏡子還得做出攝影機頭前的姿態(tài)。魔鬼在但丁《地獄篇》第二十六出中自稱:“敝魔生平最好講理!笨梢姷鬲z之設,正為此輩;人生在世,言動專求合理,大可不必。當然,所謂正道公理壓根兒也是偏見。依照生理學常識,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點偏側。并且時髦得很,偏傾于左。古人稱偏僻之道為“左道”,頗有科學根據(jù)。不過,話雖如此說,有許多意見還不失禪宗洞山《五位頌》所謂“偏中正”,例如學術理論之類。只有人生邊上的隨筆、熱戀時的情書等等,那才是老老實實、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見。世界太廣漠了,我們圓睜兩眼,平視正視,視野還是偏狹得可憐,狗注視著肉骨頭時,何嘗顧到旁邊還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謂偏見,只好比打靶的瞄準,用一只眼來看。但是,也有人以為這倒是瞄中事物紅心的看法。譬如說,柏拉圖為人類下定義云:“人者,無羽毛之兩足動物也。”可謂客觀極了!但是按照希臘來阿鐵斯(Diogenes Laertius)《哲人言行錄》六卷二章所載,偏有人拿著一只拔了毛的雞向柏拉圖去質(zhì)問。博馬舍(Beaumarchais)《趣姻緣)(Mariagede Figaro)里的丑角說:“人是不渴而飲……的動物。”我們明知那是貪酒好色的小花臉的打諢,而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偏宕之論確說透了人類一部分的根性。偏激二字,本來相連;我們別有所激,見解當然會另有所偏。假使我們說:“人類是不拘日夜,不同寒暑,發(fā)出聲音的動物,”那又何妨?(《寫在人生邊上●一個偏見》,錢鐘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問題之一:請從任意一角度談你對《一個偏見》內(nèi)容的理解。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考題。估計不會有規(guī)定的答案。
這個角度是很多的,只要有不理解的內(nèi)容都可以作為理解的角度。原因有二:一是本文確實字字珠璣,含蘊深刻。二是選擇理解的內(nèi)容不一,答案則不同。我們的原則是允許學生多向思維。能自圓其說即可。
問題之二:請用最為簡練的語言概括此段的主要內(nèi)容。
此題亦可作開放型題目要求。可不拘成見。大致內(nèi)容合理即可:在作者看來,任何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都有它的合理性。結論的正確與否,換一個角度說,都可能是一個偏見。這就是作者的偏見。
問題之三:請查證作者在此文中的引據(jù)情況,并以此說明作者的學問根基如何。
在這段文字之中,錢鐘書的學問自不待言。單從引據(jù)即可見一斑:
1.引但丁《地獄篇》第二十六出中的話。
2.引禪宗洞山《五位頌》“偏中正”的論述。
3.引某書柏拉圖為人類下定義的內(nèi)容。
4.引希臘來阿鐵斯《哲人言行錄》六卷二章。
5.引有人拿著一只拔了毛的雞向柏拉圖去質(zhì)問的故事。
6.引博馬舍《趣姻緣》里的丑角的說法。
至于說錢鐘書論述的獨到性,這段文字更是無與倫比。閱讀時注意體會。
二、小結全文
三、作業(yè) 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