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通用13篇)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1
一、選擇題
1.依次填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①人比蝙蝠聰明對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 。
②據柏拉圖《菲得洛斯》對話篇說,促織 ,變成詩人。
③從禽獸變到人,你看中間需要多少進化 !
④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 ,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
a.使用 進化 歷程 說辭 b.施用 蛻化 過程 說辭
c.使用 蛻化 過程 補償 d.施用 進化 歷程 補償
2.對下面一段話的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到處碰壁上當。
a.人世間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惡報。惡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總是處處碰壁,就是因為讀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簡單了。
c.人心險惡,社會復雜,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會以后必然會處處碰壁。
d.生活在現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么簡單幼稚。人事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才有清醒的認識,才有適當的對策。
3.對句子\'時代愈古,愈在前,它的歷史愈短,時代愈在后,它積的閱歷愈深,年齡愈多\'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史記載的內容都比較少,現代史記載的內容都比較多。
b.古代的歷史一般都比較短,現代的歷史一般比較長。
c.時代如人,越古的人,壽命越短,越是現代人,壽命越長。
d.時代如人。古代的人,如同小孩子,閱歷淺;現代的人,如同長者,閱歷深。
4.下列各句橫線前后都是因果關系,而橫線上應填入的關聯詞語不同于其他項的是( )
a.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越吃越肥,不下蛋了-- 戒之在貪。
b.我們看了《伊索寓言》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這是 窮朋友要我們的幫助,小孩子該我們教導。
c.狼信以為真,專心尋刺,被驢踢傷逃去, 嘆氣說:……
d.寓言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到處碰壁上當, 我認為寓言要不得。
5.下列加橫線的成語,易產生誤解,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
a.錢鐘書這篇文章觀點新穎、說理深刻、材料豐富、文章精當,堪稱不刊之論。
b.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成了屈尊下顧的文化分子。
c.這篇通訊雖然寫得不錯,但報道不及時,已是明日黃花了。
d.我本來就對那里的情況不熟悉,你卻硬要我去,這不是差強人意嗎?
6.下列加線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衣錦(jǐng)還鄉 嫉(jì)妒 高超(chāo) 狂吠(fèi)
b.信而好(hào)古 坐井觀(guān)天 憐憫(mǐn) 笨坯(pī)
c.惱(nǎo)羞成怒 買(mài)弄風雅 厭(yàn)恨 閱(yuè)歷
d.延口殘喘(cuǎn) 情隨(suí)事遷 衰朽(xiǔ) 發跡(jì)
7.下列句中加線詞語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
a.盧梭在《愛彌兒》卷二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居心)。
b.只向高處看,不顧腳下的結果,有時是下井,有時是下野或者下臺(從舞臺或講臺上摔下來)。
c.一切人事上的關系,只要涉及到年輩(年齡和輩分)資格先后的,全證明了這個分析是正確的。
d.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只是喜歡小孩子,并非為敬老,也許是賣老(指向古人擺老資格)。
8.聯系課文內容,選出對下列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
①可見有些東西最好不要對鏡自照。( )
a.斥責那些毫無自知之明者,他們不能知錯改錯,反而會對批評他們的人大叫大鬧,反咬一口。
b.批評那些沒有德行的人。 c.斥責那些不學無術、狂妄自大的人。
d.批評那些不懂得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人。
②我們非但不能賣老,還得趕著他們學少。我們的年長反使我們吃虧。( )
a.跟在他們后頭,模仿年輕人的樣子。 b.跟在他們后頭,向年輕人學習。
c.我們不能賣老,應當與年輕人相互取長補短。 d.我們不能賣老,應像年輕人一樣有朝氣。
③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
a.指責大胖子目光短淺。 b.指責大胖子心地狹窄。
c.指責有錢人往往小心謹慎。 d.指責有錢人往往很吝嗇。
9.在下面句子橫線上填入詞語,和句意吻合貼切的一項是( )
①從禽獸變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 !
②據柏拉圖《菲得洛斯》對話篇說,促織 ,變成詩人。
③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 。
④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 ,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
a.歷程 蛻化 施用 說辭 b.過程 蛻化 使用 說辭
c.歷程 進化 施用 補償 d.過程 進化 使用 補償
10.在下面一段文字中填入標點符號,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進井里,大叫①救命②他的鄰居聽見了,嘆氣說③誰叫他只望著高處,不管地下呢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二、填空題
1.《讀〈伊索寓言〉》選自 集 ,作者 ,曾用筆名 ,是我國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創作了大量的學術著作,響譽海內外。1947年,他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 ,被譯成多種文字,并被搬上了銀幕。
2.自己得到便宜,卻向別人訴苦經,\'以免旁人來分甜頭\'。用一句俗語說明 。
三、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一)
這幾個例可以證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現代兒童讀物的。盧梭⑾在《愛彌兒》卷二里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舉狐貍騙烏鴉嘴里的肉一則為例,說小孩子看了,不會跟被騙的烏鴉同情,反會羨慕善騙的狐貍。要是真這樣,不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嗎?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個世界、什么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12),也象在禽獸中間一樣的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緣故是,盧梭是原始主義者,主張復古,而我呢,是相信進步的人--雖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道:\'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1.\'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個世界、什么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小孩子讀寓言需要一個好的環境,成年人只顧自己,使社會變得骯臟喧鬧,孩子們就無法讀書。
b.作者借題發揮,呼吁凈化社會環境,成年人要為后代創造純潔樸實的社會空間。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編給兒童看的,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看你編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義。
d.作者借題發揮,從讀書轉向環境保護,認為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潔凈安定的環境,是成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2.盧梭反對小孩子讀寓言是因為 ;
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是因為 。
3.如何理解文中\'我是相信進步的人\'這句話? 答: 。
4.文段中的\'蒼蠅\'比喻什么人? 答: 。
一、 1.d 2.d 3.d 4.b 5.d6.b 7.b 8.(1)a (2)a (3)d 9.c 140.b
二、1.散文 《寫在人生邊上》 錢鐘書 中書君 《圍城》
2.得便宜賣乖
三、(一)
1.b
2.怕寓言把純樸的小孩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
怕寓言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處理世事會處處碰壁。
3.\'我\'相信社進步,真善美定將戰勝假丑惡。
4.蒼蠅比喻那些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的人。
上一篇:讀《伊索寓言》同步百分測驗
下一篇:讀《伊索寓言》基礎練習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2
教學理念:
1、“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2、會讀書,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讀書,我快樂”(愛讀書)。
教學目標預設:
1、讓學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通過導讀,讓學生學會讀整本的書的基本方法,訂立讀書計劃,培養讀書做筆記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通讀《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內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種程度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2、設計讀書計劃表樣表,讀書卡樣卡。(樣表、讀書卡附后)
學生準備:
1 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課內外)(已讀或未讀的),準備匯報自己的讀后感。
2、 討論:我們應如何讀書、設計讀書計劃表、讀書卡、準備交流。
3、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的資料。
教師導引
民間俗語導入:日常生活中,人們口頭流傳著許多含著深刻道理的名句和寓言故事,如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龜兔賽跑、老鼠與青蛙、叼著肉的狗、狼與小羊、熊與狐貍……這當中不少是來源于《伊索寓言集》。
問題激趣:有了解《伊索寓言集》和其作者的嗎?
師生互動 交流
簡介《伊索寓言集》和作者:(盡量讓學生有充分的展示機會)
生:……………… (掌聲鼓勵)
師生點評或補充:
生:我覺得……………… 師:………………
生:…………………… ……………………(掌聲)
………………………… ………………………………
(掌聲)
師小結:
(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伊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后人譽為“寓言之父”!相傳伊索原來是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臘寓言故事。)
討論:
1、你所讀過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哪些共同特點呢?舉例說明。
提示:從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故事的結果方面、故事中的人物雙方的情況……多方面去思考。
小組討論交流班級匯報。師生小結。
2、你都是怎樣去讀所讀的故事的?你建議同學們讀書時要注意什么?
討論預設: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導入讀書要求---------
(1)讀書做記號,不動筆墨不讀書。
如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也可以在書上隨手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如是別人的書,就要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作記錄,也可以自制讀書卡,抄寫點明故事寓意的語句。
(2)采用各種方式隨時留下自己的讀書思考痕跡。
這樣一來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語文積累,而且給自己留下特別愉快的回憶。
3整本的書怎樣讀?
操作:
合作探究與獨立操作(小組討論制作方法、各人單獨完成制作)
1、制作讀書計劃。(附計劃書)
友情提醒:讀書篇目:《伊索寓言集》
讀書時間:約一個月
定期展示:計劃完成情況和讀書卡、讀后感。
2、制作讀書卡。 (附樣卡)
交流點評:(生評為主,生生互動,教師導引提示)
展示平臺:學校櫥窗專欄、手抄報、墻報、習作評比等。
月底預約:一個月后召開“我讀書,我快樂”心得交流會。
本節課收獲歸納:指明學生歸納小結。
附寓言故事舉例:
田鼠與家鼠
田鼠與家鼠是好朋友,家鼠應田鼠所約,去鄉下赴宴。他一邊吃著大麥與谷子,一邊對
田鼠說:“朋友,你知道,你這是過著螞蟻一般的生活,我那里有很多好東西,去與我一起
享受吧!”田鼠跟隨家鼠來到城里,家鼠給田鼠看豆子和谷子,還有紅棗、干酪、蜂蜜、果
子。田鼠看得目瞪口呆,大為驚訝,稱贊不已,并悲嘆自己的命運。他們正要開始吃,有人
打開了門,膽小的家鼠一聽聲響,害怕得趕緊鉆進了鼠洞。當家鼠再想拿干酪時,有人又進
屋里拿什么東西。他一見到有人,立刻又鉆回了洞里。這時,田鼠也顧不上饑餓,顫顫驚驚
地對家鼠說:“朋友,再見吧!你自己盡情地去吃,擔驚受怕地享受這些好吃的東西吧。可
憐的我還是去啃那些大麥和谷子,平平安安地去過你看不起的普通生活。”
這故事說明,人們寧愿過簡單平穩的生活,而不愿享受那充滿恐怖的歡樂生活。
狗、公雞和狐貍
狗與公雞結交為朋友,他們一同趕路。到了晚上,公雞一躍跳到樹上,在樹枝上棲息,
狗就在下面樹洞里過夜。黎明到來時,公雞像往常一樣啼叫起來。有只狐貍聽見雞叫,想要
吃雞肉,便跑來站在樹下,恭敬地請雞下來,并說:“多么美的嗓音啊!太悅耳動聽了,我
真想擁抱你。快下來,讓我們一起唱支小夜曲吧。”雞回答說:“請你去叫醒樹洞里的那個
看門守夜的,他一開門,我就可以下來。”狐貍立刻去叫門,狗突然跳了起來,把他咬住撕
碎了。
這故事說明,聰明的人臨危不亂,巧妙而輕易地擊敗敵人。
獅子與報恩的老鼠
獅子睡著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獅子猛然站起來,把他抓住,準備吃掉。老鼠請
求饒命,并說如果保住性命,必將報恩,獅子輕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獅子真
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來獅子被一個獵人抓獲,并用繩索把他捆在一棵樹上。老鼠聽到了他
的哀嚎,走過去咬斷繩索,放走了獅子,并說:“你當時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報答,
現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報恩。”
這故事說明,時運交替變更,強者也會有需要弱者的時候。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3
(簡介寓言〕
寓言和童話一樣,也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寓言的特點是篇幅比較短小。在生動、
形象的故事里隱含著一種規勸或是諷刺的意義。常常在結尾時點出這層寓意。寓言故事中
的“人物”多是虛構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或其他東西被擬人化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簡介伊索及《伊索寓言問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紀古代希臘的寓言家。相傳他是一個被釋放的奴隸,經常引用寓言
故事和奴隸主進行辯論,后來被德爾斐人殺害。《伊索寓言》實際上是古希臘流傳于民間的
寓言故事,因為伊索是一個善于說寓言故事的人,這些故事被后人搜集起來,就叫做《伊索
寓言》了。
(寓言理解〕
一、教師在上課前,找一名朗誦較好的學生請他作準備,老師給以適當輔導。上課時,
讓他為全班同學表情朗誦這則寓言。最后一句揭示寓意的話不朗誦出來。聽的學生不看課
文,只是聽朗誦,記下故事情節,分析寓言的寓意。
二、請用一句話點明這則寓言的寓意。看誰理解得深刻,表達得準確。然后打開課本
和原文對照,教師評析學生的發言。
三、默讀一遍課文,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里背誦下來。教師給最先舉手的同學記下所
用時間,并不許他(她)再看課文,但可以默想,準備到臺前背誦。多數學生舉手后教師記
下所用時間。請記得最快的學生到臺前背誦,大家補充、更正。比一比誰記憶力最好,找出
記得最好的學生,請他談談是如何背誦的。(實際上,背得快的學生~定是理解、分析得比
較好的學生。)
四、在學生談背誦體會的時候,教師順理成章地引入對內容的分析。
(內容分析〕
討論下列問題:
一、赫耳墨斯化作凡人了解雕像價值的目的是什么,在了解之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化作凡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他以自己和宙斯、赫拉相比,人們肯
定會更尊重他。所以,想到人間證實一下他的想法。)
二、赫耳墨斯“笑”的心理活動是什么?(他認為宙斯的像只值一個銀元,太不值錢了,
流露出輕視宙斯的J動理。)
三、赫耳墨斯得知他自己的雕像一錢不值(白送)時,可能會有什么想法?(從他驕傲
的心理去推測。)
蚊子和獅子
〔寓意理解)
一、請一位同學表清朗讀這則寓言。最后一句不讀。
二、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下面的歸納概括學生只要答對一點即可,鼓勵相
互補充、辯論,挖掘故事比較豐富的寓意。(①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了。②驕兵必
政。③一物降一物。④人貴有自知之明……)
(內容分析〕
一、蚊子第一吹吹喇叭是什么心情?(信心十足地認為自己比獅子強,流露出驕傲的
情緒。)
二、蚊子第二次吹喇叭又是什么心情?(得勝后,更驕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勝利。)
三、發揮想象力,設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以后,會是怎樣的,請具體描述一下你
想象中的情景。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4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學習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學習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都很喜歡看寓言故事,那你們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
2、查閱資料,簡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初讀寓言、讀通讀順。
1、我們首先來學習《狐貍和葡萄》。提出初讀要求: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句子。
2、匯報初讀情況。學生說說自己對寓言內容的理解。
3、你認為哪些字的`讀音應提醒學生注意:
三、細讀課文,領會寓意。
1、自讀每自然段。思考: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狐貍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來讀一讀。師生交流。
2、小組合作討論:狐貍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夠葡萄?
3、“白費勁”說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時狐貍的神情嗎?
4、自讀第二段。思考: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貍在“白費勁”、“無望”的情況下,仍然對葡萄戀戀不舍?
6、同學們吃過成熟的葡萄嗎?是什么滋味?狐貍為什么說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讀第三自然段。從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無能為力”是什么意思嗎?你怎么理解這段話?
提示寓意對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讀懂的道理講給同學聽聽。
四、積累遷移,自學寫字。
貍、葡、萄、饞、酸
《伊索寓言》導學案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二則寓言《牧童和狼》。
1、自讀寓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
2、默讀第一和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后來”發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現?抓住重點詞語,讀懂課文。
3、體會:牧童兩次“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兩次聽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4、生活中你有經歷過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例子嗎?
5、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
二、學習第三則寓言《蟬和狐貍》
1、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自己講一講。
2、初讀寓言《蟬和狐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一想這篇寓言說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這兩個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4、讀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蟬為什么沒有上當?
5、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
體會蟬不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同伴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三、積累遷移。
選一兩個你喜歡的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四、當堂檢測
完成《練習冊》、《語文補充習題》作業。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課文主旨。
(2)理解幾則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獨到見解。
2、能力目標
(1)探討作者對《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獨到的見解。
(2)探討文中一些語段的深層含義。
(3)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并能質疑解難。
3、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讀名著的方法,即依據現代人的生活經驗,聯系現實生活重新讀解原著,并獲得新的認識。
二、重點難點
1、 探討中心意思。
2、 理解難句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或教訓。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諷喻和比況,具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它所寫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體描繪,篇幅短小。像《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都諷喻了那些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人,提醒我們不要犯教條主義的錯誤,防止思想僵化。古希臘的伊索和俄國的克雷洛夫都是世界馳名的寓言作家。今天學的《讀〈伊索寓言〉》,是錢鐘書先生讀了《伊索寓言》后寫的一篇讀后感。我們來看看錢先生以怎樣的獨特視角來讀解這些寓言,并賦予這些寓言以新的意義的。
(二)作者
作者錢鐘書,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的教育,1929年考人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又廣泛接受世界各國文化學術教育。1935年考取英國退回庚子賠款留學名額,先后在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1938年歸國,先后擔任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等大學的教授。1953年起任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錢鐘書學貫中西,既對中國的史、文、哲典籍有深入研究,又不間斷地對西方新舊文學、哲學、心理學等進行閱讀和研究。他的學術著作 《談藝錄》、《管錐編》等都出入經史,貫通中西,融會古今。他還著有短篇小說 《人·獸·鬼》和長篇小說 《圍城》。后者已被譯成多種外文。
本文選自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這是作者的第一個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內容除《讀〈伊索寓言〉》,另收有 《論快樂》等,共十篇。這個集子1982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納入《上海抗戰時期文學叢書》。作家柯靈曾有如下評論:"散文也罷,小說也罷,共同的特點是玉想瓊思,宏觀博識,妙喻聯珠,警句泉涌,諧謔天生,涉筆成趣。這是一棵人生道旁歷盡春秋,枝葉繁茂的智慧樹,鐘靈蹄秀,滿樹的玄想之花,心靈之果!任人隨喜觀賞,止息乘陰。"
(三)關干伊索
伊索,古希臘寓言作家。傳說是奴隸,后獲得自由。善講寓言諷刺權貴,終遭殺害。所編寓言經后人加工,以詩或散文的形式發表,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其中《農夫和蛇》、 《狼和小羊》、《狐貍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種文字譯本,對歐洲文學中的寓言創作影響很大。
(四)整體感知
1、閱讀全文,思考本文的整體結構。
[明確]本文是一篇讀后感。結構為“導入 ——讀后之感——總結”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1、2段,從兩類人、兩種關系說起。
第二部分為第3到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個故事聯類引申,洞燭世相——糾正淺薄的見解,表達作者獨到之見,是全文的主體。
第三部分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2、積累詞語。
厭恨:厭惡痛恨。
憐憫: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閱歷:由經歷得來的知識。
信而好古:語出《論語》,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思念,仰慕。
衰朽:衰落、衰老。
歷程:經歷的過程。
發跡:指人變得有錢有勢。
衣錦還故鄉:古時指做官以后,穿起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向親友夸耀。成語為"衣錦還鄉",也說 "衣錦榮歸"。
高超出世:好極了,好得超過世人的水平。
賣弄風雅:向別人顯示、炫耀自己的 (其實并不高明的)文學素養。
上流社會:舊時指社會地位高的人們。
屈尊下顧:降低了身份來觀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狂吠:狗狂叫。
星象:指天空中星體的明暗、位置等現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觀察星象來推測人事的吉兇。
失足:行走時不小心跌倒。
下野:執政的人被迫下臺。
坐井觀天:比喻眼光狹小,看到的有限。
惱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惱恨而發怒。
嬌小:嬌嫩,小巧。
各得其所: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相安無事:相處沒有矛盾、沖突和爭執。
(五)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閱讀第1、第2自然段,質疑解難。
(1)為什么要從兩類人、兩種關系說起?
[要點]①為了糾正《伊索寓言》淺薄的見解,首先要樹立一個觀點,把人類歷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類的童年時期,現代是成人時期。這就使
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樣淺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總是喜歡小孩子,這就便人明白了人們喜歡《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們反比古人復雜了,
思慕古代也許只是喜歡其幼稚,也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燭世相,就從第一部分開始。
②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經驗,以此入題,容易理解我們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歡小孩子一樣。說兩類人,目的是說大人與小孩子的關系,第二種人只是一個比較,有比較,就清楚大人對小孩子的喜歡含有賣老(居高臨下,擺老資格)的成分。作者對下面九個寓言故事的糾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調。
(2)[思考]為什么說"時代愈古,愈在前,它的歷史愈短;時代愈在后,它積的閱歷愈深,年齡愈多"?
[明確]時代愈古,留給人們的東西愈少,它漫長的歷史就猶如江河一樣,長年累月,川流不息,不斷地重復著,更能引起人們的探究心理,引起人們對它的追慕,很想和它們親近,顯示比它們后得多的人的進步;時代愈在后,留給人們的東西愈豐富,社會歷史紛繁的變化,讓人們眼花綴亂,某些東西,倒反使后人覺得自愧不如,但愈是覺得不如,愈是不承認自已比不上,愈要與他們光個高低。
(3)對"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如何理解7
[明確]這句話是反語,用于諷刺。現代與古代相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然大大進步了,但現代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丑惡復雜。在這方面,所謂"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做進步,以至"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顯然是自以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2、閱讀第3自然段,質疑問難。
(1)"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應如何理解?
[明確]:三重安慰"都是諷刺。(1)“增進我們對于現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于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2)"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是遠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們"進化"了,把人類的早期看做"窮朋友"、"小孩子",這"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2)"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是不是反語?
[明確]不是反語。是將要對以下九個故事,進行獨到、深刻的分析,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新的見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3、研討九則寓言。
(1)[討論]下面是九則寓言的出處及伊索原文的議論,請與課文內容相比較,看看作者是從哪些視角對寓言進行重新解讀的。
①《騙蠕和黃鼠狼》——"我們遇事不要一成不變,隨機應變往往可以躲過大災難。"
②《螞蟻和蟬》——"凡事都要預先準備,才能防患于末然。"
③《銜肉的狗》——"這故事適用于貪心的人。"
④《天文學家》——"他們連人們認為是普通的事情都辦不到,卻拼命夸夸其談。"
⑤《穴鳥和鳥類》——"借債的人拿著別人的錢,似乎很體面。可是一且還了債,就原形畢露。"
⑥《青蛙和枯牛》——(《克雷洛夫寓言滬原文無該議論,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氣壯如牛,以短比長。
⑦《寡婦和母雞》——"不少人由于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結果連現有的也丟掉了。"
⑧《狐貍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辦不成事,就推托時機末成熟。"
⑨《驢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該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明確]寓言①原文意在褒揚騙蠕,錢鐘書反向類比,引申譏諷一種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實際在掩飾無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態。寓言②原文在否定蟬,錢鐘書卻取"邊"螞蟻,旁逸偏鋒,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從寓言③的照鏡,伊索看到貪心,錢鐘書卻看到人類的是否有自知。從寓言④,錢鐘書另具只眼,看到倒臺下野者攀高的可恥心態,著眼下力深狠一層。從寓言⑤,錢鐘書聯想到"我不好過大家都別想好過"的傳統文化心態,見識又高出一籌。寓言⑥原意在否定 "以短比長,錢鐘書旁伸出對"以短為美"的挖苦。寓言⑦取"邊"在寡婦,錢鐘書取"邊"在富裕的母雞。從寓言⑧文章生發出褒貶兩意。寓言⑨把醫生、屠夫分開看,錢鐘書把二者合并看,向善的規勸,被錢鐘書點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撻。借九個故事連類引申,實際上還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獸性。這種"連類引申",正是錢鐘書讀書獨具慧眼,取義不妨多邊的智慧運用。
(2)[思考]
①對"騙蝎的故事"作者的議論是:"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諷刺某些見風使舵,總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機分子。在上流社會里他裝成又窮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搖身一變,成了屈尊下顧的文化分子,顯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風格來。
②"螞蟻和促織的故事"批評的是那些只知一味行樂的懶漢,而作者對這個故事卻反過來理解,批駁的矛頭直指"螞蟻"。作者說:"照此推論,坐看著詩人窮餓,不肯借錢的人,前身無疑是螞蟻了。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時,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即大作家與親朋好友、批評家和學者的關系。請仔細分辨,這里的"螞蟻"指什么7這里的"促織"指什么?
[明確]這里的"螞蟻"指寫回憶懷念的親朋好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這里的"促織"指生前養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③"狗和自已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貪得無厭,作者用它來比喻入照鏡子。他說:"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鏡子;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有用,"這句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此句的含義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著旁人來指責;搞歪門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責也無濟于事。
④作者對"天文家的故事"的體會是什么?
[明確]那些被迫下臺的人最終還是想要上去為所欲為。
⑤講到"烏鴉的故事",作者最后說:"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這句話諷刺的是什么人?
[明確]諷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別人,卻偏偏要找出理由為自己辯解的人。
⑥對"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體會是:"這田蛙真是笨坯!她不該跟牛比偉大的,她應該跟牛比嬌小的。"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
[明確]諷刺那些本不如人,卻偏偏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⑦在"老婆子和田雞的故事"中作者為什么說“伊索錯了!他該說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明確]因為肥得像田雞、富得流油的人往往是更為吝嗇的人。
⑧"狐貍和葡萄的故事"講的是一只"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的狐貍。作者評述:"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滿足的狐貍,這句話他對自己說,因為現實終‘不夠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滿意的狐貍,這句話他對旁人說,因為訴苦經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兩個假如"分別指哪兩種人?
[明確]前一種"假如"指的是想做某事卻又不想付出代價的人;后一種"假如"指的是生怕自己既得利益喪失的人。
⑨在 "驢子跟狼的故事"中,作者為什么說“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刀”?
[明確]缺乏職業道德,以職業為牟利手段的"醫生"與"屠夫"無異。
4、研討最后一段。
[思考]
①為什么小孩子讀了狐貍騙烏鴉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騙的烏鴉,反而羨慕善騙的狐貍,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
②"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一個什么世界、一個什么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什么社會該讀,什么社會不該讀呢?
③寓言"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這些話是什么意思?
④作者說"我是相信進步的人",從全文看,這句話有哪些含義?
⑤為什么在"相信進步"后邊又連帶一句"雖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道:'車子的前迸,都是我的力量'"?
[明確]
①因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來是善良的,他就會同情被騙的烏鴉,厭恨善騙的狐貍。所以如果對于被騙者被損害者反而不同情,對于騙人者害人者反而很羨慕,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
②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讀讀,讀了有助于認識社會。
而現代社會人心險惡,有些人狡猾得很,就不該讀寓言,讀了頭腦簡單,幼稚可笑,對付不了種種惡行,只能處處碰壁上當。實際上作者是說,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簡單化理想化而脫離社會實際,這樣有害無益。同時呼吁凈化社會環境,為后代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③《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在禽獸中間,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簡單,而現代社會的人事,遠非那么簡單,許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惡的因果報應,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不是一下子就兌現的,社會復雜得很,不少人奸詐得很,而頭腦簡單,就會碰壁上當。
④盧梭主張復古,回到原始狀態,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進步,就是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相信進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終將戰勝假惡丑,盡管伴隨文明的進步,有些人心地越來越壞,但是假的惡的丑的終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戰勝假惡丑,就要認識假惡丑,世界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
⑤順手諷刺那種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這種人像那只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于自己。
六、小結
本文以九則故事為主體,一一糾正淺薄的見解。作者通過聯類引伸,來洞燭世相,表明隨著人類文明的迸步,隨著經驗的積累,在惡的一面,人也變得越來越狡猾了,只有認識現代人的種種伎倆,才不至于碰壁上當。作者的見解獨到、深刻,表達又含蓄、風趣。
[1]
[1]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6
重點:體會寓言寓意,學會創作寓言。
難點:寓言與童話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2.他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導學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結果令赫耳墨斯滿意嗎?他值得同情嗎?
4.分析人物性格,點明寓意。
5.小結寫作特點。
6.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講“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樣寓意的故事,開展交流活動。
(二)《蚊子和獅子》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3.點明寓意。
4.小結寫作特點。
5.請學生說出知道哪些點明同樣寓意的故事。(《龜兔賽跑》)
6.請給課文加上一個不同的結局。
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價(自命不凡,妄自尊大,愛慕虛榮)
問
說明了自命不凡,愛慕虛榮的人,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遭到別人的輕視。
情節一波三折。
《蚊子和獅子》————《伊索寓言》
勝 敗
獅子———蚊子———蜘蛛
揚長避短 得意忘形
———驕兵必敗
———構思精巧,擬人神似,描寫生動。
教案點評:
寓言故事本身簡單明了,因此不過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動
1.可把《蚊子和獅子》編排成課本劇,或者作為極好的朗誦素材,對學生進行朗誦指導,分角色朗讀等,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2.學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關資料,以及搜集優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開一個寓言故事交流會。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7
重點:體會寓言寓意,學會創作寓言。
難點:寓言與童話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2.他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來問價,請說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導學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結果令赫耳墨斯滿意嗎?他值得同情嗎?
4.分析人物性格,點明寓意。
5.小結寫作特點。
6.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講“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樣寓意的故事,開展交流活動。
(二)《蚊子和獅子》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3.點明寓意。
4.小結寫作特點。
5.請學生說出知道哪些點明同樣寓意的故事。(《龜兔賽跑》)
6.請給課文加上一個不同的結局。
板書設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價(自命不凡,妄自尊大,愛慕虛榮)
問
說明了自命不凡,愛慕虛榮的人,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遭到別人的輕視。
情節一波三折。
《蚊子和獅子》————《伊索寓言》
勝 敗
獅子———蚊子———蜘蛛
揚長避短 得意忘形
———驕兵必敗
———構思精巧,擬人神似,描寫生動。
教案點評:
寓言故事本身簡單明了,因此不過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動
1.可把《蚊子和獅子》編排成課本劇,或者作為極好的朗誦素材,對學生進行朗誦指導,分角色朗讀等,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2.學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關資料,以及搜集優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開一個寓言故事交流會。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8
一、教學目標:
1 、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
2 、總結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3 、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讀書的快樂,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交流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
三、教學準備:
1、師:①布置黑板 ②多媒體課件
2、生:①仔細閱讀《伊索寓言》 ②認真做好讀書筆記。
四、教學活動:
(一)、談話導入:(3分鐘)
1、通過閱讀和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請學生簡要介紹伊索和《伊索寓言》。
2、(課件出示)小結、過渡。
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被釋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
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主要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系。
這些小故事中也蘊涵著一定的道理。
(二)、匯報交流:
1.再現情節:(12分鐘)
讀完這本書,你覺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讀給、講給其他同學聽或表演給其他同學看。
(1)、1分鐘做準備。
(2)、生說或表演。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言相機出示幾則大多數同學比較感興趣的故事;同一則也可引用賽一賽的方法,來激發大家的興趣。
(3)、(課件出示)過渡。
總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經驗非常豐富多彩。這些經驗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導生活,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則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訓”,這些“教訓”顯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較切題,有的并不切題,甚至牽強附會,閱讀時不必受這些“教訓”的束縛,這樣更可以體會寓言所蘊含的智慧的豐富性。
2流心得:(20分鐘)
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
任選其中一則寓言談談自己的見解或受到的啟發。
(1)、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
相同篇目的其他同學可作補充;
教師也根據同學的發言,相機穿插自己的一些見解。
(三)師、生共同小結:(2分鐘)
深化主題,突出:“我讀書、我快樂”。
(四)推薦讀物。(1分鐘)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希臘寓言》
(五)成果展示。(2分鐘)
1、以小組為單位,將讀書卡粘在事先準備的白紙上作為一份小報。
2、將小報貼在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
3、課后在高年級各班展出,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9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貍和葡萄》講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貍》講狐貍想吃蟬,便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對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2、簡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主人公狐貍很喜歡吃葡萄,“讒得直流口水”;“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3、結果怎樣?他應該怎樣想,怎樣做?
4、可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虛榮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狐貍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么辦?
(二)1、牧童說謊的結果是什么?2、拓展:(1)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2)男女生分組讀第(3)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那些說謊的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么?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啟發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
葡萄:誘人狐貍: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誠實,經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
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后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后人匯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貍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10
[教學目的]
1、 在反復研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旨。
2、 培養學生自主發現、研究、探討問題的能力。
3、 認真揣摩、理解重點段落、語句,理解其深層含義。
4、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探討中心意思。
2、 理解難句含義。
[教學設想]
1、 方法構想:
★ 做好預習,引導學生課外讀《伊索寓言》,激起學習本課的興趣。
★ 鼓勵發散思維,采用研討式,通過集體討論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 學習時,可先整體把握,再抓住重點內容評析學習。
2、 課時安排:二課時。
★ 第一課時,整體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內容及結構框架,探討作者對九則寓言的評語。
★ 第二課時,重點段落語句的探討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關練習。
第一課時
一、 情景導入:
你讀過《伊索寓言》嗎?從談看法入手。
人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錢鐘書先生也讀過《伊索寓言》,他寫了 一篇見解深刻的讀后感。大家想讀一讀嗎?
二、 讀前提示:
1、 關于作者錢鐘書:閱讀圈劃“附錄”材料。
2、 關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伊索編,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 《伊索寓言》樣本。
三、 速讀課文,整體把握:
1、 提示:文章比較艱澀難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請在預習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框架。
2、 點撥并明確:文章有兩大塊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四、 研討作者對九則寓言的“評語”:
1、 學習步驟說明:閱讀---思考---討論---明確
2、 研討問題設計:
ⅰ 哪些寓言諷刺了社會上某類人的劣根性?具體 說明諷刺了什么。
[明確:1、2、3、4、9 結合社會現實說明。
ⅱ 哪些寓言揭露了社會上的一些現象?
[明確:5、6、7、8 聯系社會現象討論說明。
ⅲ 作者對每則寓言的看法和態度是不一樣的,哪些是從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對的?
[明確: 引申 ---2、3、4、5、8
反對 ---1、6、7、9
3、 小結:
作家很善于透過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來,常常 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這便是發散思維。文章所揭示的社會人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五、 當堂訓練:
a級:①練習一 1、2、3、4、5、6
②哪些“看法”對你印象最深?說說理由。
b級:練習一 1、2、3、4
分組討論,采用搶答式。
六、 課下作業:
1、 將第一題整理到課本上。
2、 完成練習四。
第二課時
一、 自然引入:略
二、 重點段落閱讀,分析疑難語句:
(一)、重點閱讀文章第一、二、三段:
1、 學生閱讀。
2、 分析討論:
① 作者將“比我們年輕的人”,分為哪兩類?你是怎么認為的?
② 第二段打了一個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 你怎么理解讀《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糾正”什么?
3、 思考點撥:
人類歷史: 古代 現代
比
喻
人的一生 : 小孩子 老頭子
[幼稚] [昔) [成熟](今)
4、理解明確。
三、 重點閱讀文章最后一段:
1、 學生研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
2、 思考以下問題(由學生提出):
a、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這是解讀本文的鑰匙),并認真分析。
[明確]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會碰壁上當。
b、錢鐘書和盧梭二人都認為兒童不宜讀《伊索寓言》,但觀點是不 同的,不同在哪里?
錢:認為愈簡單,長大了易碰壁。
盧:把純樸的小孩教復雜了。
c、“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一句如何理解?
d、結尾關于“蒼蠅”句,怎樣理解?
3、 思考討論:允許有不同見解。
四、 本課小結:
結合以上所學,討論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見解獨特、深刻,表達含蓄、風趣;文章通過對伊索寓言的評說,說明現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惡劣得很,我們頭腦要復雜一些,防止上當受騙。
五、 當堂訓練:
練習題二、三。(見課本)
六、 課下作業:
1、 課外閱讀幾則寓言,從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獲。
2、 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
上一篇:讀《伊索寓言》教案1
下一篇:讀《伊索寓言》教案3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11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
2、體會文章幽默反諷的效果。
教學重點
透過句子表面,品位句子的深層意味。
教學設想:
①順著“糾正淺薄的見解”一說到底,然后點破它,以期有頓悟的效果。
②對文中許多頗有意味的難句,不在理解內容時一一碎講,待點明作者意圖后集中看,或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
(一)、課前預習
1、 注意下列字詞的音形義。
嫉忌 憐憫 譬如 年輩 幼稚 思慕 衰朽 發跡 歷程 衣錦還鄉 風雅
索性 經濟 吝嗇 笨坯 心術 果報 狂吠 蝙蝠 軸心 閱歷 淺薄 下野
2、搜集有關作者、作品以及《伊索寓言》的介紹。
3、閱讀課文中的九則寓言,聯系生活實際,試評論錢鐘書針對每則寓言所闡述的觀點。
(二)、課堂教學
一、導語:
(拿著書或指著投影)《伊索寓言》作為一本寓言故事集,通過簡單的故事來反映深刻的道理。我們普通人讀它,在若有頓悟之時,也許只會一笑了之。然而,文豪錢鐘書卻讀出了自己獨到的東西,寫出了一篇洋洋灑灑的《讀〈伊索寓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錢鐘書,走近他的《讀〈伊索寓言〉》
二、展示有關錢鐘書的介紹資料。(投影顯示有關圖片、文字,力求做到簡潔與豐富的統一)
三、1、這樣的一位人物,他對人生肯定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課文開頭,他首先表達了自己怎樣的觀點?
(錢鐘書對人際交往的認識,詳見板書)
2、第二節談的是對歷史的看法。(詳見板書。這里要順便交待一下錢鐘書新穎的思維,即把古代竟比做小孩子)那么,由年輩想到了歷史,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閱歷的深淺,人們的態度)這樣,便構成類比。(板書:類比)
3、作者想到了人,想到了歷史,想到了我們對人,對歷史的態度,這些感想是由偶爾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至此,才切入讀后感。作者沒有像我們往常寫讀后感一樣,一上來就:“今天讀了《伊索寓言》,我的心中感觸頗深”,而是先花了些許筆墨,先把體會談一下。(板書:先談體會)
四、放映課件中關于《伊索寓言》的介紹。
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被釋放的奴隸伊索所編,收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經后人陸續加工,以詩或散文形式發表,共350余篇。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驗及生活教訓、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間的關系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五、看完開始講解。因為:它是一部古代的書,一部能夠反映古代生活的書,所以,能給我們帶來三重安慰(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
先進
進步 成熟
高級
六、正因為如此,作者要以現代人驕傲的姿態,去糾正伊索寓言的幼稚和淺薄。具體的批評,是針對每一則寓言進行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放課件,逐則評析,抓住其中兩三個,重點進行,其他讓學生簡單說說即可。)
1、蝙蝠的故事原意:諷刺蝙蝠式的狡猾,抨擊那些喪失了獨立人格的人,他們趨炎附勢,毫無原則可言。
作者:故意標新立異、以求虛名的人,他們自吹自擂,總吹噓自己與眾不同,比別人高明。他們以己之長,貶人之短,(這“長”也未必是真有所長)從不虛心學習別人,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場合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自高自大,傲視別人。
螞蟻和促織的故事原意:諷刺只圖安逸,只想不勞而獲的人
作者:大作家死后成為別人賺錢的資本。這些文章的作者們往往在作家生前與作家并無深交,甚至不睦。這些人在作家死后寫些不負責任的文字,是以“介紹”為名,行“養活”自己之實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作者:諷刺有些人沒有自知之明,他們從來不能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他們拒絕批評,老虎屁股摸不得,誰如果批評了他,他會大嚷大鬧,反咬別人一口。作者用這則寓言斥責無自知之明,掩飾缺點和錯誤的劣性。
天文學家的故事原意:諷刺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一心想往上爬卻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諷刺一些下臺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敗,仍在美化自己。他們羨慕權勢,還是一心向上爬。他們企圖東山再起,恢復已失去的天堂。
烏鴉的故事原意:是諷刺偽裝者,它惹起眾怒,下場可悲。
作者:諷刺一種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們的手法是把水攪渾,造成人人都有缺點和錯誤的局面,大家誰都有缺陷,誰都不行,彼此彼此,這種人從中得到了滿足。“這個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擊和低毀別人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處,千方百計人家也得不到,誰比自己好就打擊誰。
牛和蛙的故事原意:諷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諷刺一種人,他們不承認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點說成是優點,聊以自慰,不思進取。他們把壞反說成是好,便無是非可言了。原意:諷刺貪婪,諷刺急于求成。作者:諷刺有錢人吝嗇,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幫助別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貪婪,不要指望闊人能用善心來周濟窮人。
作者:諷刺了訴苦經者的狡猾,明明占了便宜,偏偏掩飾自己滿意的心情,用假話愚弄別人。原意:諷刺狼的愚蠢和兇殘。
作者:屠夫戴上醫生的面具干壞事更隱蔽,更容易使人受騙。現實中要謹防裝扮成醫生的“狼”。
七、總之,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的今天比昨天更加————卑鄙、*詐、偽善、陰險、兇殘了。(學生三三兩兩答出相關詞語)
提示1:就這個也能算是進步,值得我們自豪嗎?(否)前面哪句話已經暗暗地表明了這個看法?
“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在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注意品味這里面的隱含意。(現代社會自然也有衰朽頑固的一面;在價值和人格上并非就比古代進步,甚至是更壞了。)
提示2、那么,如何理解前面的“進步”呢?作者原來用了幽默反諷的筆法。(板書:幽默諷刺)
八、在這樣的社會里,小孩子能不能讀《伊索寓言》?
作者說是不宜做現代兒童讀物的。難道是伊索寓言本身的錯?(否,這是憤激之辭)那么,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真實看法?(“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一個什么世界,一個什么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可見,作者說《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現代兒童刊物的,并非一個簡單的否定判斷。這里面話中有話。作者是擔心孩子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孩子的憂慮,對《伊索寓言》的表面否定,而真正的矛頭——作者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了成年人和成年人制造的這個不太好的現代社會,至此,作者的真實意圖也清楚地表現出來了。)(板書:批判現代社會)
九、課后練習(也可當堂討論)
1、自己得到便宜,卻向別人訴苦經,“以免旁人來分甜頭”。用一句俗語說明得了便宜還賣乖。
2.“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個世界、一個什么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b)
a.小孩子讀寓言需要一個好的環境,成年人只顧自己,使社會變得骯臟喧鬧,孩子們就無法讀書。
b.作者借題發揮,呼吁凈化社會環境,成年人要為后代創造純潔樸實的社會空間。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編給兒童看的,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看你編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義。
d.作者借題發揮,從讀書轉向環境保護,認為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潔凈安定的環境,是成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3、貫穿《讀〈伊索寓言〉》全文的一個深刻見解是(d)
a.我們相信現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
b.《伊索寓言》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
c.《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現代兒童讀物的。
d.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惡的一面,也使我們變得越來越狡猾。
4、對下面一段話的含義,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d)
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到處碰壁上當。
a.人世間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惡報。惡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總是處處碰壁,就是因為讀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簡單了。
c.人心險惡,社會復雜,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會以后必然會處處碰壁。
d.生活在現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么簡單幼稚。人事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才有清醒的認識,才有適當的對策
5、盧梭和作者對兒童該不該讀伊索寓言的態度有何異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點:都不滿于當時所處的社會;都認為兒童不宜讀《伊索寓言》。
不同點:(理由不同)
盧梭怕寓言把純樸的小孩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
作者怕寓言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處理世事會處處碰壁.
原因:盧梭有復古主義傾向,希望孩子們都能保持古樸與純真,自然有此擔憂,而作者則有著進步的歷史觀,相信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決不可能倒退回去。然而,真善美戰勝假惡丑,要有一個過程。在目前情況下,既然不能使社會一下子好起來,那只有增強應對的能力,不能太簡單幼稚。否則,只能處處碰壁。
附板書:
板書一: 人際:我們喜歡小孩子的心理 賣弄資歷
類比
歷史:我們信而好古的心理 炫耀輝煌
先進
成熟
三重安慰: “進步”
高級
“幼稚、淺薄” *詐偽善陰險等卑鄙
板書二 寫作借鑒: ①先談體會的寫法
②類比聯想的推理
③新穎脫俗的邏輯
④幽默反諷的語言
板書三 讀《伊索寓言》
批判現代社會
上一篇:讀《伊索寓言》教案2
下一篇:讀《伊索寓言》教案4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12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孩子們好!
師(板書:寓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指板書)知道什么叫寓言嗎?
楊曉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馮紀香:寓言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通過這個道理使我們得到啟示,受到啟發。
師(板書:伊索):知道這個人嗎?誰能介紹一個《伊索寓言》?
劉怡然:伊索是古希臘一個大寓言家,他被喻為故事大王。
劉凌峰:據說他是一個奴隸,特別聰明,在古希臘特別有名。他寫的寓言故事流傳非常廣泛。
王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擬人的手法來寫的,把小動物都賦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邰金悅:《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伊索寓言》里的三則小故事。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認真讀一讀這三則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讀準字音。
(生讀文)
師:現在有把握認識這課的生字新詞嗎?
生:有!
師:好!現在我們來做個讀詞語的小游戲,我出示生詞卡片,每組讀兩個詞,如有一處讀音有誤,那該小組就會被扣除平時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課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師:那我們就開始讀詞語活動了。(師出示詞語分小組讀,第三小組出現了兩次失誤,把“酸味”的“酸”讀成平舌音,把“驚慌失措”中的“措”讀成了翹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師:范寫“饞”、“?”,生書空。
師:我們把生字的讀音鞏固了一遍,相信你們現在有把握把文章讀好了吧?我們找三位同學讀這三則故事,每個同學讀一則。其他同學一邊聽他們讀音的正誤,一邊思考課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指名讀文)
杜夢婷:剛才楊曉佳讀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來了,狼來了!”讀得很真切,感情表達很到位。
楊曉佳:總的比我不如韓家盛讀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點點,但我還得向他學習。他把故事的每個細節的朗讀處理得很不錯。
馮紀香:我想給他們提個小小的建議。
師:可以,我先代他們三位謝謝你啊,你說吧。
馮紀香:剛才他們三個在讀書的過程中都有一些失誤或錯誤,沒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們三個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
師:你的這個建議真好!這不僅是對他們三位提出的建議,這也是老師對全班同學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讀書都要做到“字字入目”,這樣才能把書讀正確了。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第一則小故事,讀時把這幾個“攔路虎”給消滅掉:“白費勁”、“無望”、“成熟”,開始吧。
(生讀文)
師:指名讀《狐貍和葡萄》第一節,這一段哪句話是具體寫“白費勁”的?
范詠鈺:“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這句話是具體寫“白費勁的。
師:想想看,狐貍會想出哪些辦法夠葡萄呢?
馮紀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
劉道鈺:它搬來一塊大石頭放在腳下墊著,可石頭不夠高,它就又搬來一塊。可兩塊石頭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夠,結果還是沒有夠到葡萄。
鄭淵:把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著。
周興鵬: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又不行,幾經努力還是失敗了。
張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準水平實在太差,一個也沒有砸下來。
師:剛才你們說的這些都是狐貍在干什么?
生:絞盡腦汁想辦法。
師:但結果怎樣?
生:沒有夠著。
師:這就叫?
生:白費勁!
師:狐貍絞盡腦汁想辦法結果卻白費勁。此時此刻,狐貍心里是怎么想呢!
戚國燦:狐貍望著那掛滿枝頭的葡萄想:唉!今天我怎么這么倒霉啊!一個也吃不到嘴角。
潘俊豪:累死了!今天真是白忙活!
師:這就叫什么?
生:無望!
師:你們真聰明!再動動你們的聰明腦,默讀這則故事的一、三小節,思考這兩小節中“成熟”一詞的不同含義。
生讀文。
韓家盛:第一個“成熟”指的是食物生長到一定的時候長熟了。第二個意思我說不上來。
(此時教室里很安靜,沒一個舉手回答第二個成熟的意思)
師:你們現在不敢舉手,原因是你們現在思考的還不夠?
生:成熟!
師:是的,這就是第二個成熟的意思,它是“成熟”這個詞的引申義。還可以舉例說明?
馮紀香:媽媽說,我現在身體還沒有發育成熟,不能穿太瘦的內褲。(同學們一片嘩然。)
師:你媽媽教育是對的,這就是成熟的引申義。哪位同學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則故事敘述出來嗎?
馮紀香、杜夢婷敘述故事。
師:請用心讀第二則故事,理解“驚慌失措”和“一貫”的意思。
(生讀文)
潘俊豪:因為擔心、緊張,亂了方寸。課文里指村民們擔心放羊孩子的安危而緊張地不知拿什么好,跑去救他。
師:課文里不僅寫到村民們的“驚慌失措”,還寫到了誰的“驚慌失措”?
周興路:還寫到了放羊孩子的驚慌失措。
師:想象一下,放羊孩子是怎樣驚慌失措的呢?
戚國燦:他一看狼真的來了,嚇得連忙大喊大叫又大哭起來。
杜豪:放羊的孩子嚇壞了,一邊到處躲避,一邊叫聲呼救。
師:這就是?
生:驚慌失措。
師:這則故事最后一小節齊讀一遍,思考“一貫”的意思。
生齊讀這節課文。
李靜:“一貫”就是“經常”。
師:哪位同學能把這則故事敘述出來嗎?
劉妮、劉中娜敘述故事。
師:聯系《狐貍和烏鴉》一課,默讀《蟬和狐貍》,思考“圈套”、“戒心”的意思,并思考蟬和烏鴉的結局為什么會不一樣?
生讀文。
劉怡然:“圈套”在這里就是“計謀”的意思。
董術藝:“戒心”是防備中計的心思。
孫渝雯:“戒心”就是防備的意思。
劉凌峰:蟬和烏鴉的結局不同是因為烏鴉愛聽甜言蜜語,而蟬卻善于觀察發現,所以蟬能識破狐貍的計謀,蟬救了自己。
師:蟬是如何識破狐貍的計謀的呢?請從文中找出根據。
張晨:從“自從看到你的糞便里摻雜著蟬的翅膀,我對你就懷有戒心了。”這句話里看,蟬是從狐貍的糞便里看到同伴的翅膀便知道狐貍曾吃過它的同伴,所以狐貍一說甜言蜜語,蟬馬上就知道狐貍是想騙自己,從這里它識破了狐貍的計謀。
師:哪位同學能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嗎?
杜夢婷、韓家盛敘述故事。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三則故事,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的意思敘述出來,說明你們很了不起!課后希望你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能很有感情地把這三則故事讀好,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三則寓言的理解。繼續讀一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把你的心得體會,抄寫下點明故事寓意的語句來。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孩子們再見!
讀《伊索寓言》隨堂練習 篇13
教學設計(簡介寓言〕
寓言和童話一樣,也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寓言的特點是篇幅比較短小。在生動、
形象的故事里隱含著一種規勸或是諷刺的意義。常常在結尾時點出這層寓意。寓言故事中
的“人物”多是虛構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或其他東西被擬人化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簡介伊索及《伊索寓言問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紀古代希臘的寓言家。相傳他是一個被釋放的奴隸,經常引用寓言
故事和奴隸主進行辯論,后來被德爾斐人殺害。《伊索寓言》實際上是古希臘流傳于民間的
寓言故事,因為伊索是一個善于說寓言故事的人,這些故事被后人搜集起來,就叫做《伊索
寓言》了。
(寓言理解〕
一、教師在上課前,找一名朗誦較好的學生請他作準備,老師給以適當輔導。上課時,
讓他為全班同學表情朗誦這則寓言。最后一句揭示寓意的話不朗誦出來。聽的學生不看課
文,只是聽朗誦,記下故事情節,分析寓言的寓意。
二、請用一句話點明這則寓言的寓意。看誰理解得深刻,表達得準確。然后打開課本
和原文對照,教師評析學生的發言。
三、默讀一遍課文,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里背誦下來。教師給最先舉手的同學記下所
用時間,并不許他(她)再看課文,但可以默想,準備到臺前背誦。多數學生舉手后教師記
下所用時間。請記得最快的學生到臺前背誦,大家補充、更正。比一比誰記憶力最好,找出
記得最好的學生,請他談談是如何背誦的。(實際上,背得快的學生~定是理解、分析得比
較好的學生。)
四、在學生談背誦體會的時候,教師順理成章地引入對內容的分析。
(內容分析〕
討論下列問題:
一、赫耳墨斯化作凡人了解雕像價值的目的是什么,在了解之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化作凡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他以自己和宙斯、赫拉相比,人們肯
定會更尊重他。所以,想到人間證實一下他的想法。)
二、赫耳墨斯“笑”的心理活動是什么?(他認為宙斯的像只值一個銀元,太不值錢了,
流露出輕視宙斯的J動理。)
三、赫耳墨斯得知他自己的雕像一錢不值(白送)時,可能會有什么想法?(從他驕傲
的心理去推測。)
蚊子和獅子
〔寓意理解)
一、請一位同學表清朗讀這則寓言。最后一句不讀。
二、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下面的歸納概括學生只要答對一點即可,鼓勵相
互補充、辯論,挖掘故事比較豐富的寓意。(①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了。②驕兵必
政。③一物降一物。④人貴有自知之明……)
(內容分析〕
一、蚊子第一吹吹喇叭是什么心情?(信心十足地認為自己比獅子強,流露出驕傲的
情緒。)
二、蚊子第二次吹喇叭又是什么心情?(得勝后,更驕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勝利。)
三、發揮想象力,設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以后,會是怎樣的,請具體描述一下你
想象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