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練習
一 本文寫春天,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感情。仔細閱讀課文,抓住感情線索,說說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思路,然后背誦全文。 這一題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的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外現。從這一點出發,可以讓學生對思路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此外,還可以把這一問題適當延伸,讓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作者在繪春部分是怎樣細致描寫五幅春景圖的。 本文分三部分安排,這三部分與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到來,熱切地盼望她的到來,重復使用“盼望著,盼望著”,突出了作者對春的渴望;春天降臨后,作者盡情地欣賞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用濃墨重彩描繪這美麗的春天;最后用三個比喻直接頌揚富有生機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概括地說,作者是按照盼春、繪春、贊春的思路安排全文的。 二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仔細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偷偷地”“鉆”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偷偷地”“鉆”把小草擬人化了,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樣,不期然地出現在你的面前,而且“鉆”字還透露出小草的頑強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如果把“鬧”換成“叫”,有什么不好?) “叫”只是單純的聲音上的感受,“鬧”不僅有聲音上的感受,還有動作在其中,內涵要豐富得多。 3.“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這一句先說春風“像母親的手”,是比喻;又順著說它能“撫摸”,是擬人。這個句子通過比喻和擬人的使用,寫出了春風怎樣的特點?) 把春風寫得像人一樣,突出了它的溫暖和柔情。 4.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三個比喻各自成段,它們的順序能顛倒嗎?為什么?如果把這三個比喻合為一段,表達效果會有什么影響?) 不能顛倒。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形象地點明了春的成長過程。三個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強調春的不同的生長過程,抒發作者強烈的贊美春天的真摯感情。 三 給下列幾組字注音,并分別組詞。 嫩nèn,鮮嫩 眨zhǎ,眨眼 嘹liáo,嘹亮 懶lǎn,懶散 泛fàn,廣泛 繚liáo,繚繞 薄báo,薄紙 烘hōng,烘托 蓑suō,蓑衣 簿bù,練習簿 哄hōng,哄堂大笑 衰shuāi,衰弱 四 文章寫春花,還寫了花下的蜜蜂和蝴蝶;寫春風,還寫了唱歌的鳥兒,吹笛的牧童:動靜結合,較好地展示了景物的特色。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描寫景物的文字,盡量寫得生動活潑些。 這一題主要讓學生明白:描寫景物,不能簡單地直接寫景或只寫靜態的景,還要能在靜景當中穿插動態的描寫,或通過其他事物襯托出這一景物的動態。可從教學這一課開始就給學生留下這個作業 ,讓他們邊學課文邊細致觀察某一景象,然后在本課結束時完成這個片段練習。 《春》教學建議 一、預習指導 1.正音正字。(要求學生查字典,注意辨識) 漲 水漲(zhǎng)起來了 他漲(zhàng)紅了臉 和 應和(hè) 和(huó)面 藏 捉迷藏(cáng) 寶藏(zàng) 散 散(sǎn)在草叢里 散(sàn)會 暈 黃暈(yùn)的光 日暈(yùn) 暈(yūn)頭轉向 醞釀(yùnniàng),不要誤讀為(wēnràng) 巢(cháo),不要誤讀為(chāo) 蓑(suō),不要誤讀為(shuāi) 2.把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精彩在哪里。 二、本文語言簡潔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有很強的節奏感。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朗讀,讀流暢,讀出感情,有些精彩的段落最好能夠熟讀成誦。這樣,不僅能學習語言,而且可以加深對文章內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為了讓學生朗讀得好,有興趣,也可以先范讀,或放錄音帶,要學生仔細體會,然后再自己朗讀。 三、初一學生年齡小,閱讀能力還不是很強,特別是對寫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體會,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師初教這類散文,可以先選擇重點段落作較細的講解,引導學生注意課文細筆描繪的地方,突出“細”與“美”的特點,以加深理解。本課可以從不同角度,重點講解春草圖或春雨圖。有些段落也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體會,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培養閱讀能力和習慣。 四、本文較多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繪出了景物的特點,寄寓了作者的感情。教學本文,可結合漢語知識部分有關內容,通過實例,講一講比喻和擬人這兩種修辭手法,并讓學生了解二者的修辭效果。 五、結合這篇課文教學,可適當說明要準確地描述景物,首先得認真觀察。只有觀察得細才能寫得具體。外界事物有形態、顏色、聲音、味道、性質等,這些要靠五官去感覺,因此,除視覺看到的以外,還有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所感到的。視覺要善于察形色,聽覺要善于知音響,嗅覺要善于辨氣味,味覺要善于識酸甜,觸覺要善于析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