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教文育人——《背影》教學案例
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緊承上一單元硝煙彌漫的戰爭題材的作品,本單元呈現出血與火滌蕩后的明凈和清晰的呼喊:再也不能讓人類間的殘殺延續下去了,應該讓世界充滿愛。編者將這種強大的價值導向隱藏在了單元編排中。本單元都是敘事性作品,描寫的對象都是普通人。通過普通人的日常瑣事,表現“愛”的主題,訴說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對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關愛。學生可以從閱讀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美的情操。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充滿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原來在禍不單行、陰云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親用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讓遠行的游子幾番落淚。父子之情躍然紙上,父愛在背影的烘托下顯得異乎尋常地深沉和感人。人們歌頌父親一般采用正面來寫父親如山的高大形象,這篇課文卻宕開一筆去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特別是濃墨重彩寫了父親的背影。正是這樣一個在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文章無論記人、敘事還是抒情都十分平實,在平實之中蘊含著極為深摯的情感,可謂“真情真感真文”。2、學生分析:林語堂曾說:“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在現實生活中,能讀懂“無字之書”,意識到親情可貴的學生委實不多。對于這些大都來自郊區經濟較發達農村的獨生子女,談及父愛,他們表示出很難理解。嬌生慣養中長大的他們比較熟悉母親細膩、溫柔、無微不至的母愛,而對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繪的慈父形象表示懷疑,這竟是中國寫父愛的典范之作?缺乏相應的情感體驗,要與作品產生共鳴,從而學會把握和領悟人性美,最終學以致用,以我筆寫我心來刻畫有血有肉親情洋溢的父親形象,在這些方面有相當大的難度。 因而我覺得在上學期開展的《母愛如山》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基礎上,給這些不諳父愛的學生們上一堂他們最該補的 “父情”課,很有必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人為本,教文育人。因而制定以下教學目標。3、教學目標:(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特點。(3)、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4、課前準備:朱自清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去查閱有關朱自清及相關資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礎上,走進朱自清的內心世界,感悟父愛如山;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特點,來學會以我筆寫我心,刻畫好自己的父親。查閱有關父愛的經典佳作,如將老舍之子舒乙的《父子情》、美國作家e·bombeck的《父親的愛》等作品搜索匯編成冊,在閱讀“相同主題,不同表現手法”的美文后,做好好詞好句摘抄,為寫作《我的父親》作充分的準備。5、教學思路:我分“知人論世,尋找共鳴;整體感知,理清文脈;合作探究,精心賞析;拓展閱讀,學生習作”四個步驟入手來設計教學環節,解讀文本。文章不是無情物。這樣一篇為人稱道的美文,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感念父親及對自己過去不理解父愛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摯濃厚的感情。這樣的寫作過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有感而發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應該啟發學生盡可能挖掘、捕捉自己與父親之間的動情瞬間。往往是很熟悉的事物,我們卻視而不見。寫作其實是一種主觀情感的抒發,是一種個性化的精神勞動。e·bombeck的《父親的愛》道出了我們為啥會忽略父愛的真正原因:“爹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因此要教學生不僅會寫最熟悉的人物,而且要寫那些打動過我們心靈的瑣事。心靈,只有經歷過顛簸與震蕩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滲透著淚與笑才會獲得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