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說課稿2
(2)從語文角度講,初中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往往還只停留在以情節判斷作品好壞這一淺層面上。因此,幫助學生品味文學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長期任務。
三.說教法
1. 朗讀型美讀鑒賞法:(此法由葉圣陶先生提出)。
設置原因:a、〈珍珠鳥〉描寫的人鳥相親的感人畫面,語言優美精致,有著濃郁的詩意,適合朗讀。
b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對于寫在紙上的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教師表情化的朗讀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訴諸于學生的聽覺,加之伴隨著語意的理解,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逐漸被打動,從而使他們逐漸展開全面的鑒賞活動。這樣以讀導講,以講導讀,更能使學生明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蘊。
2. 討論法、解疑法
設置原因:整個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也更容易營造一種濃濃的欣賞氛圍,讓學生得到各種程度上的美的享受
四.說學法
(1)朗讀鑒賞法
設置原因:a、初中學生由于閱歷淺,生活積累少,以及思維能力的限制,他們不可能如高中生一樣,對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味來切入文本,對作品獲得感性的認識。
b、學生的朗讀可以讓學生調集各種審美心理因素,去親歷再造作者言語表達生動性的過程,在情感上與產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獲得再創造的興趣和喜悅。
(2)小組合作學習
設置原因:a、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探討,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培養他們合作的精神。
五.說教具
多媒體課件,包括相應的動物圖片、以自然音樂為主的背景音樂。
設置原因: 以此為學生營造一個親切自然的欣賞氛圍,激活他們的思維,便于他們展開聯想和想象。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情入文
請學生欣賞一組大自然中鳥兒自由飛翔的精美圖片(配班德瑞《迷霧森林》),讓學生在音樂中進入文境,并暢談感想。
1、介紹作者
2、介紹珍珠鳥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中融入課文,激發他們的認知情趣。并要求他們利用課前查找的有關資料根據自己所關注的信息回答問題。使他們變被動的“要我讀”為主動的“我要讀”。教師引領學生進一步走進馮驥才那如詩如畫的文章中,共同感受珍珠鳥單純靈巧的心靈,并品味它與文中'我'那份細膩而純摯的真情。
(二)、整體感知,融情入境
聽課文錄音,并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課文中作者為鳥兒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鳥有什么反應?
3、我從中獲得了什么感受?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討論,并請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組討論成果。旨在讓學生在交流中初步感知的課文,為下文對人與鳥之間真情的理解做鋪墊。
[設計意圖]設計以上問題,并讓學生互相討論交流,不僅讓學生探究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明確化;而且也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興趣倍加濃烈,探究閱讀的層次和空間更加深廣。學生的思維之舟由自主確定的探究目標引入航道后,其閱讀便能結合文境循序探尋,融情入境。
(三)、自主探究,各顯風采
教師引導:我想許多人都可能有過養鳥的經歷,但能從中感悟到如此純摯美好的感情,并把它用如詩如畫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達,才使這份真情得到傳遞、滋潤許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