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級上《“論學”六則》教案
[教學目標]1、知識教學:了解孔丘和《論語》;了解“說”“識”等字的特定讀音;掌握“亦、殆、誨、厭、齋、輔”等字。2、能力訓練:熟讀、背誦課文,初步學會熟讀背誦的方法。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古人論學的道理,并借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重點、難點]1、重點:正確朗讀課文并理解文意。2、難點:理解前四則文意。[教具準備]錄音機等。[教學方法]講授法、自學法。[教學時數]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孔丘和《論語》。2、了解“說”“識”等字的特定讀音。3、掌握“厭、罔、殆、誨、亦”等字。4、熟讀朗讀前四則并背誦。[教學過程](一)導入:前面學的兩課是現代作家葉圣陶等作家論述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文章,今天要學的是古人對學習的論述,(板書課題)“論學”就是論述學習方面的問題。(二)簡介孔子和《論語》。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論語》:是由孔子門人和他的再傳弟子輯錄孔子言行的書,共二十篇。(三)學習前四則。1、聽前四則的錄音,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說 罔 殆 識 誨 矣2、學生朗讀前四則,要讀得正確,讀出語氣。3、分析這四則。第一則:是孔子對于學習的體會,著重講了求不的方法和樂趣,譯文: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自己的長處別人不了解,卻沒有抱怨的情緒,不也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嗎?”這則中要注意“說”通“悅”,愉快的意思,“時習”是按一定的時間溫習的意思。學生根據注解自學第二則,教師稍加點拔,點名學生進行翻譯,并總結:第二則強調“知新”,溫習,不是機械地簡單重復,而應是從舊知識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舉一反三,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體會,悟出新的道理,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教師講解第三則:罔:迷惑無所得,殆:恍惚而無依據,這則是說學習和思考要緊密地結合起來,二者不可偏廢,譯文: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去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去讀書,就會恍惚而無所依據!睂W生自學第四則,教師總結:這則說明學和教都應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譯文:孔子說:“對所學的東西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努力學習而不知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對于我來說能有哪一樣呢?”4、教師總結前四則,學習方法、學習態度。5、學生當堂背誦這四則。(四)布置作業。背誦前四則。板書設計: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背誦前四則,熟讀后兩則。2、理解后兩則的含義。[教學過程](一)復習舊課,抽查學生背誦前四則的情況。(二)學習第五則。1、聽課文錄音,標出這一則共有幾句話。2、結合課文注解,學生自己翻譯這一則,并指名學生進行口譯,教師明確譯文:讀書有三到,就是必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書上,那么眼睛就不可能看仔細,心和眼不專一,卻只是漫不經心地朗讀,決不能記住的,即使記住了,也不能記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和口哪里會不到呢?3、劃分這則的層次。分三層:(1)|(2)|(3)(4)第一層:提出觀點:讀書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