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鄰》《塞翁失馬》教案
教學目標1. 積累文言詞語,學會直譯課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2. 加深對寓言的認識,嘗試續編和創作寓言。3. 培養學生對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教學難點對“禍福相倚”的認識,即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的哲學思想的理會。并能舉出生活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例子來。教學重點1. 學會查字典注音釋詞,學會用多種方式讀懂文言文,積累文言詞匯。2. 掌握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文言文翻譯方法。3. 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教學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 2.采用多種有效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用具 準備多媒體課件,內容切合實際,精簡實用。課時安排 一課時。教學步驟導入新課一、《智子疑鄰》學習1、全班朗讀《智子疑鄰》2、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3、再讀寓言,教師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并解釋加點的詞。4、問題討論: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試概括。 二、《塞翁失馬》學習1、說一個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馬》。2.講解課文出處,由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人編寫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較強的思想性,哲理性。3.教師范讀課文。提出背誦要求。教師可親自背誦課文,以作示范。以激勵學生背誦課文的信心。4.學生分組研讀課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點詞語的釋義填空題。學生查字典后,在討論的基礎上弄清字詞音義,為下步分析和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標點的《塞翁失馬》,請同學們大聲朗讀。這樣的好處,叫同學用心記住課文的停頓,并學會文言文句讀,感悟文言虛詞作為停頓標志,揣摩句意。5.請一個同學上臺來主持,全體同學做圖配文活動。電腦屏幕打出十幅剪紙《塞翁失馬》圖片。每打出一幅,請一個同學根據原文和畫面,配套寫出有關解說詞。時間10分鐘。6.學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學生口頭翻譯文言文語句。如果有困難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幫助之。要提醒同學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語句要通順,字字落實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要訓練學生字字對譯的能力。7.引導學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馬》的寓意。明確: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的禍與福是可以轉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8、課文內容分析: 這篇文章的主要線索是:失馬——將馬——墮馬——保馬(父子相保)情節一波三折,失馬——吊之——此何遽不為福將馬——賀之——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墮馬——吊之——此何遽不為福乎?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禍福可以轉化的。明確:文章可以分為四層。分別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層意如線索而所歸納的,可以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概括。①下面請幾個同學談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馬”,可以放開來談。不要局限于校園生活。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耳聞目睹的事。這是一個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活動。教師要盡量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充分享受發言的樂趣。不要把學生思維固定在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這一個思維模式上②討論后,叫學生寫寓言。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學了寓言四則后,寓言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