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課標理念教學詳案
二、重溫經(jīng)典
薦讀幾首詠物詩,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識。
梅 花
[北周]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提示:當農(nóng)歷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已經(jīng)感覺到梅花應該凋殘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還沒有開放,于是都來雪里尋梅。樹枝搖動,掛在樹上的冰凌也墜落下來,伸出手攀看高處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尋梅而不得,該多穿一點衣裳,現(xiàn)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詩人原居南方,梅花開得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臘月下雪天去尋梅,哪知花還沒有開,卻飽受了冰雪嚴寒之苦。看來,物候現(xiàn)象的來臨決定于緯度,南北差異比較明顯。
竹下殘雪
[唐]羅隱
墻下濃陰對此君,小山尖險玉為群。
夜來解凍風雖急,不向寒城減一分。
提示:墻下竹子的濃陰里有一片殘雪,而高險的小山上為白雪環(huán)繞。夜里解凍的東風雖然很急,但環(huán)境的嚴寒酷冷卻一點也沒有減。
“墻下”與“小山”空間相錯落,“濃陰”與“玉”色調(diào)上相映襯,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異會影響物候現(xiàn)象。
柳
[唐]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提示:曾經(jīng)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原中游玩。怎么會到深秋的季節(jié),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詩歌從盛春到暮秋,寫柳的季節(jié)變化,反映隨時節(jié)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植物的影響,這便是物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