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項令》教案4
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種凜然正氣,愿他的這種精神能體現在我們的身上,留在我
們的心中。
六、作業布置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加點的詞語。
(1)大言數主之失
(2)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
(3)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4)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
2.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1)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
(2)宣悉以班諸吏。
3、閱讀下面短文,完成練習。
師曠勸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日:“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日:“何不秉燭乎?”平公
日:“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日:“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1)問于師曠
(2)安敢戲君乎
(3)如日出之陽
(4)臣聞之
2.將下列文言文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3.晉平公想學習,卻又“恐已暮矣”,他所說的“暮”指什么?他為什么有這樣的
擔心?
4.師曠的回答,說明他將“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為什么這樣理解?
5.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么?
第 二 課 時
一、指導復述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董宣執法》,哪位同學再來復述一遍這個故事?
(強調細節) 可請一位同學復述全篇,也可讓四位同學分別復述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
結局。
二、誘思導學
1、在這個故事中,漢光武帝對董宣的態度前后發生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他的變化?
(此題使學生通過對劉秀的前后態度的對比分析,理解秉公執法的意義)
變化:劉秀一開始聽了公主的告狀,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來卻不殺他,而獎勵錢三十萬。
對這個問題的第2問,學生可能會 從這幾方面回答:
(1)從中看出光武帝是一個識別人才,知鍺就改的明君。
(2)光武帝明白了個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陳嚴格執法對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3)……
2、董宣為什么要“大言數主之失”?
因為公主管教不嚴,縱奴行兇。
3、董宣未經審判,“格殺”湖陽公主家奴,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理解現代的“法”與“執法”與古代的“法”及“執法”不同,從而樹立現代法制觀念。
(董宣秉公執法,他知道如審判湖陽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撓,或許就殺不了家奴,這們做,體現了董宣的當機立斷,果 敢英明。)
4、為什么被稱作“強項令”?請從文中找出依據。此題旨在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分
析人物形象,從而體會董的不畏貴,秉公執法的精神)
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三、合作討論
同學們都看過小說或電視劇《紅樓夢》,其中有一個“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的故事。如果把“賈雨村”換作“董宣”,請你設想他會怎么做?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點,從人物性格特點上去推斷“他會怎么做”,切莫可無根據地求新求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