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頌 教學資料
回想起來,作曲家反映時代要求的宏愿,也正是中國作家藝術(shù)家共同的心愿,我也并不例外。1938年秋冬,我和抗敵演劇第三隊的同志們一起,經(jīng)常在大西北的黃河兩岸行軍。在敵后游擊根據(jù)地活動。中國雄奇的山川,游擊健兒們英勇的身姿,時刻強烈地感動著我,我在心頭醞釀著一個篇幅較大的朗誦詩《黃河吟》。稍后在延安治病寫詩時,接受星海和演劇三隊同志們的建議,改寫為《黃河大合唱》的歌詞。現(xiàn)在可以補充的是,當時有兩個印象,強烈地直接激發(fā)了胸中蘊蓄的詩情。一個是渡過黃河險灘時船夫們駕駛方舟(確確實實是方舟)同驚濤駭浪搏斗的情景,這已經(jīng)在《黃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現(xiàn)和發(fā)揮了。當時,同舟共濟的鄔析零同志記錄下來的船夫號子,曾經(jīng)是星海作曲時的重要參考。再一個是行經(jīng)山西吉縣以北的壺口(虎口)看黃河激流墮入懸崖深淵形成尼亞加拉大瀑布式的壯美圖景。這是著名的“黃河冒煙”“陸地行舟”(船過此處要在陸上繞行一段)的地方。我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我把當時的印象如實地寫進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大合唱第三首)中,我說“如實地寫”,因為確實“從十里路外”,可“仰望它的濃煙上升”,它確實“搖動了地殼,沖散了天上的烏云”;這里描述的歷史上西北人民無盡的苦難,當時“黃河兩岸游擊兵團、野戰(zhàn)兵團,星羅棋布,穿插在敵人后面”的奇異場面,也都是真實的。《黃河大合唱》八首歌曲的這個第三首,被寫成一首朗誦歌曲,這在詞曲作者都是有意的嘗試。星海寫道:“中國歌曲用三弦來伴奏能表達歌詞的內(nèi)容,而又可獨立自成一曲的,恐怕是第一次的嘗試。”(《我怎樣寫黃河大合唱》)我以為應當這樣嘗試發(fā)揮藝術(shù)的效果。全國解放后,《黃河大合唱》在首都多次正式演出,都忽略了朗誦歌曲《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對此表示遺憾。朗誦歌曲表演時難度較大。他們怕處理不好,影響了整個演出的效果。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兩場演出,是由我?guī)Р±收b的,當時伴奏條件也比較簡樸。后來在延安演出,解放前在南北各大城市業(yè)余演出,都是八首歌曲一氣呵成的完整演唱,并未因第三首難于處理砸了鍋。現(xiàn)在的專業(yè)團體的高水平演唱,各方面的條件比過去強得多。我希望藝術(shù)家們克服困難,希望聽到大合唱全曲的完整演出。我現(xiàn)在還記得,1939年2月的一個晚上,延安交際處一個寬大窯洞里,抗戰(zhàn)演劇第三隊30位同志共度愉快的農(nóng)歷除夕。我應邀從二十里鋪的醫(yī)院趕來參加這個晚會。星海同志也應邀參加了。在明亮的煤油燈下,我站起來作了幾句說明,然后很帶感情地一氣朗誦了全部四百多行的《黃河》歌詞。同志們以期待的眼光聚精會神地諦聽著。掌聲剛落,星海同志霍地站起來,把歌詞抓在手里,說:“我有把握寫好它!”接著是更熱烈的掌聲,雜以歡呼,祝賀這詩與音樂的心靈的契合。《黃河大合唱》主要是音樂藝術(shù)的成就。歌詞為實現(xiàn)作曲家的宏愿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痛惜天才的作曲家過早地離去!要是他活到今天──當然是80高齡了,聽到他的歌聲至今還在大河上下、天南海北鼓舞著炎黃子孫團結(jié)奮起振興中華的壯志豪情,那該多好啊!要是他還活著,在他正常延續(xù)的后40年中間,他該寫出多少不朽的時代樂章啊!想到這里,越發(fā)感到我們損失之大!越發(fā)激勵年輕一代的有志之士,急起直追,彌補我們的重大損失,并且以超越前人的新創(chuàng)造,為新中國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