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論語》十則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十分必要,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而將知識性的內容滲進其中。 三、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學有所得。 例如學“溫故”一章,無妨先問學生:“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由此自然導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觀點,最后再落實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發揮。 又如,課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貢,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如“曾參殺人”“子路盛服見孔子”“子貢游說五國之君”等),也可引發學生的興趣,但要講得十分簡明,每事一分鐘講完即可。 四、向課外延伸:可指定《論語》中某幾篇,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誨人不倦”,第7章有“舉一反三”,第19章有“發憤忘食”。 有關資料 一、孔子簡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后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么(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后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孔門弟子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豚,陵暴孔子?鬃釉O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2.子貢:“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薄白迂暲谇赊o”。齊田常欲伐魯,孔子思求他國援兵,諸弟子皆請行,孔子獨許子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