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一邊》說課教案
(二) 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 有感情朗讀;
2. 品味語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復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 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 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余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范朗讀。
3. 教師范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并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并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
4. 學生再讀,思考:
a)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b)作者借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并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
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 “鐵青著臉”怎樣理解?
2.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4.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著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著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
探討完以上問題后,學生帶著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 聯系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向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
(六) 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后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后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