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教案(精選3篇)
《自序》教案 篇1
學習目標:了解魯迅的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學會從關鍵的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學習重點: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學會從關鍵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一、導入 新課:
現代社會信息量特別巨大,知識浩如煙海,我們在獲取知識的時候必須有所選擇,不可能把每一本書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書的內容,就要看書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請別人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書的內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自己為他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自序》。(投影 題目、作者)
初中時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這些小說 都選自魯迅先生的同一個小說集《吶喊》。(參看注釋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那么魯迅先生寫《吶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問題]:“吶喊”是什么意思?(大聲呼喊助威)由此看來,魯迅先生也是在給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給誰助威呢?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學生找出并讀)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投影這段文字)
[引導] 他是在給這些猛士吶喊助威,那么,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點撥]《紀念劉和珍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關于猛士和中 國的脊梁的文字
(為祖國獻身,為未來奮斗的人)
[引導]魯迅先生又說,他的吶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們不憚于前驅”,為什么猛士“前驅”還會害怕?(討論)
[點撥]他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前驅的?(寂寞里)
[問題]“寂寞”的意思是孤獨冷清。猛士們為什么會是“寂寞”的呢?
[點撥]“寂寞”這個詞在文中出現好多次,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3)這寂寞又一天一天長大的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與我太痛苦。
(5)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
(6)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問題]魯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討論)
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提示] 由此可見,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悲哀。那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提示] 因為他曾經叫喊過,可最終失敗了,是什么事呢?
(辦《新生》)
[引導] 那么,他辦《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據。
(改變國民的精神)
[引導]當時國民的精神是怎樣的?
(愚昧落后麻木)
[引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學醫的時候看的幻燈片)
[問題]那么,魯迅先生又為什么去學醫呢?從文中找出。
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助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
[點撥] 總結起來,他學醫的目的就是救民報國。可見,無論是最初的學醫,還是后來的治文學、辦《新生》他都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國救民的理想,可這理想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在作者看來,不能實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國民的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所以在他看來,國民已經沒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們的奮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樣,有熱情而國民沒有反應,所以前驅的猛士是奔馳在寂寞里的。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引導]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時一樣,不會有什么結果,他為什么還要吶喊呢?
(思想變化了。投影與錢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
[引導] 如此看來作者能再次從事文學,全是因為錢玄同的鼓勵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點撥]:作者是否認為國民全無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沒有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思想了。從哪里可以看出,請找出來。
(投影)
(1)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
(2)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
(3)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
[點撥] 從這此詞語可以看出,作者重新開始治文學,并非僅因錢玄同的請求,更多的倒是在圓他的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夢想。這正回應了他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年輕時候做過許多夢,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由來。
[問題]那么他都有哪些夢呢?
(學生總結)
學洋務 改變命運
攻醫學 救國救已
治文藝 改變精神
[點撥] 而這三個夢反應了作者的不斷追求,但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喚醒國民,改變祖國的命運,現在終于通過這個小說集來完成了。所以,作者寫這些小說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的。那么總結一下,作者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是:
(學生總結 投影)
(1)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2)是為了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的呼喊;
[小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和作者寫作這些小說的緣由,在分析中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程。這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學著從關鍵的詞句入手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冊《<吶喊>自序》
《自序》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
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教學設想:
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擬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教學重點: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 :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指導過程與步驟: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加點的字板書)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
二:介紹“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請大家齊讀“自讀提示”前三句話。
提示已講得很清楚,序言,是寫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為說明寫書的目的和經過。而魯迅的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這正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投影顯示教學目標 :1: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2: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三:分析課文
1.引出“夢”
問:緣由即來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吶喊〉〉的來由?
明確:開頭部分,“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問: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確:“我年輕時候曾做過許多夢”的一部分。
問: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
問:為何理想叫做“夢”呢?
明確: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問:年輕時的魯迅曾做過哪些夢?
夢的產生是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先來看文中敘述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思想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請對照下面的表格看課文,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找出地點并概括其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
根據課文內容,填表說明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的過程及寫作特色。(用投影復片)
地 點
生 活 經 歷
思 想 發 展
紹 興
侍 親 疾
先請一學生找出文中地點:紹興、南京、仙臺、東京、北京,再請學生自讀課文填寫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學生大體完成后再討論明確具體內容。(具體內容見下,學生概括恰當的少講評,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導)
(1)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問:在紹興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確: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并尋找藥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親,我們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侍病父”或“侍親疾”。這段生活經歷,魯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如何理解這幾句話?我們可結合魯迅的家庭情況。魯迅幼時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家里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愁生計。但十三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祖父因科舉案件下獄,繼之而來的是父親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頓,只得靠典當衣服首飾來換錢給父親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錢,昔日閏土眼中的“少爺”遭到了別人的歧視與白眼,倍感人間的冷漠,看透世態炎涼,于是想走異路,產生了第一個夢“學洋務”
(2)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在洋務學堂,魯迅所學課程有:格致(物理、化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體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衛生之類的書。這些知識與作者在三味書屋中所學的〈〈四書〉〉〈〈五經〉〉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較,都是新知識,因此在洋務學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識,可概括為“求新知”
問:這些新的知識給作者的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漸悟中醫是騙子,知道西方醫學能維新,于是去仙臺學醫,“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治的病人的疾苦,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因此我們可概括為“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在仙臺,作者主要攻讀西方醫學,初中學的〈〈藤野先生〉〉就是對仙臺學醫生活的回憶,作者回憶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學醫之夢很美滿。魯迅后來為什么又動搖呢?
明確:原因是看時事畫片。領悟了要著,棄醫從文。
時事畫片的內容是日本人殺中國人,圍觀的是自己的同胞,這場景使魯迅受到極大震動,他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憤和悲哀,這使魯迅的學醫之夢徹底破滅,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
(4)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東京,魯迅為搞文藝從事了許多工作,文中主要敘述了辦雜志〈〈新生〉〉。〈〈新生〉〉的結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敗,給魯迅以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時心情的詞語:悲哀、寂寞,并且進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見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請大家思考:魯迅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的悲哀?
明確: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
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辦雜志,一旦希望破滅,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為了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
(5)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抄古碑并沒有奏功(從“似乎”一詞可看出),從院子里有縊死過一個女人的槐樹和槐蠶是每每冰冷地落在頭頸上,可以看出當時居住的環境是冷靜、寂寞的。“客中少有人來”,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見魯迅沒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種自嘲,實際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無可奈何的苦悶。這種苦悶實際是奮斗者找不到變革現實途徑時產生的彷徨,這種沉默實際上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醞釀,沉默苦悶并非理想破滅后的絕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尋著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金心異的索稿,結束了魯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異與魯迅爭論鐵屋子能否被摧毀的一段對話。在“假如一間鐵屋子”的對話中,用了許多比喻來揭示思想觀點。請具體說明“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各比喻什么?(用投影復片)
提示:“鐵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舊黑暗的舊中國。
“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比喻用宣傳的力量使較為明白的一些人認識處境的險惡。
魯迅:鐵屋子萬難破毀,即使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也無濟于事。金心異:既然有人起來,就有可能破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魯迅最初的社會觀,把黑暗的舊社會估計得過于強大,對社會認識很深刻,但同時也體現了他思想的弱點:對群眾力量估計不足。爭論的結果是魯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筆吶喊。
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至此,完成表格。(見后附錄)
從作者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時的夢想共有三個(好夢),一個是通過學洋務來就國,即洋務救國夢;一個是通過學醫來拯救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并在戰爭時去當軍醫,即學醫救國夢;第三是想通過文藝來喚醒麻木的國民,即文藝救國夢。從作者的夢想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直貫穿在作者夢想中的是他那一顆救國救民的熱心,作者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我們應當很好地體會。
第一個夢是第二個夢的前提和基礎,并隨著第二個夢的破滅而破滅,前兩個夢的破滅又是第三個夢產生的原因。
三大夢想的破滅使作者陷入了無邊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寂寞呢?
作者的這種寂寞并非真的無聊,也不是無事可做,而是一種“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的孤獨,是愛國者報國無門的憂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窮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種寂寞是作者對黑暗統治的反抗,對麻木國民的當頭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從而克服了對自己寄望過高、思想不切實際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為他以后團結眾人,從事“韌”的戰斗奠定了基礎。
金心異的來訪使寂寞中作者看到希望,于是開始振筆吶喊。
4. 分析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投影)
提示:其含義有二,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四.布置作業 (任選一題)
1、由魯迅回憶自己的夢的產生、對夢的執著,你能不能談談你的夢,有什么夢?怎樣形成的?如何為夢的實現而奮斗?請以“我的夢”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分析文中的曲筆,以“亮色的‘曲筆’”為題寫一篇評論;
3、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閃光的‘寂寞’”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第一冊《<吶喊>自序》
《自序》教案 篇3
轉自其他網站,感謝原作者
學習目標:了解魯迅的思想發展過程
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學會從關鍵的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學習重點: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學會從關鍵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
一、導入 新課:
現代社會信息量特別巨大,知識浩如煙海,我們在獲取知識的時候必須有所選擇,不可能把每一本書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書的內容,就要看書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請別人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書的內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寫的,它可以告訴我們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自己為他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自序》。(投影 題目、作者)
初中時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這些小說 都選自魯迅先生的同一個小說集《吶喊》。(參看注釋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那么魯迅先生寫《吶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問題:“吶喊”是什么意思?(大聲呼喊助威)由此看來,魯迅先生也是在給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給誰助威呢?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學生找出并讀)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投影這段文字)
引導 他是在給這些猛士吶喊助威,那么,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
[點撥]《紀念劉和珍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關于猛士和中國的脊梁的文字(為祖國獻身,為未來奮斗的人)
引導魯迅先生又說,他的吶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們不憚于前驅”,為什么猛士“前驅”還會害怕?(討論)
點撥他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前驅的?(寂寞里)
問題“寂寞”的意思是孤獨冷清。猛士們為什么會是“寂寞”的呢?
點撥“寂寞”這個詞在文中出現好多次,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3)這寂寞又一天一天長大的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與我太痛苦。
(5)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
(6)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問題]魯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討論)
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提示 由此可見,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無反應的悲哀。那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提示 因為他曾經叫喊過,可最終失敗了,是什么事呢?
(辦《新生》)
[引導] 那么,他辦《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據。
(改變國民的精神)
[引導]當時國民的精神是怎樣的?
(愚昧落后麻木)
[引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學醫的時候看的幻燈片)
[問題]那么,魯迅先生又為什么去學醫呢?從文中找出。
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助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國人對維新的信仰。
[點撥] 總結起來,他學醫的目的就是救民報國。可見,無論是最初的學醫,還是后來的治文學、辦《新生》他都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國救民的理想,可這理想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在作者看來,不能實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國民的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所以在他看來,國民已經沒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們的奮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樣,有熱情而國民沒有反應,所以前驅的猛士是奔馳在寂寞里的。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引導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時一樣,不會有什么結果,他為什么還要吶喊呢?
(思想變化了。投影與錢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嗎?”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
引導 如此看來作者能再次從事文學,全是因為錢玄同的鼓勵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點撥:作者是否認為國民全無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沒有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思想了。從哪里可以看出,請找出來。
(投影)
(1)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在于將來。
(2)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
(3)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
點撥 從這此詞語可以看出,作者重新開始治文學,并非僅因錢玄同的請求,更多的倒是在圓他的年輕時的救民報國的夢想。這正回應了他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年輕時候做過許多夢,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由來。
[問題]那么他都有哪些夢呢?
(學生總結)
學洋務 改變命運
攻醫學 救國救已
治文藝 改變精神
點撥 而這三個夢反應了作者的不斷追求,但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喚醒國民,改變祖國的命運,現在終于通過這個小說集來完成了。所以,作者寫這些小說是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的。那么總結一下,作者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是:
(學生總結 投影)
(1)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2)是為了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的呼喊;
[小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和作者寫作這些小說的緣由,在分析中我們又清楚地看到了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程。這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學著從關鍵的詞句入手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冊《<吶喊>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