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篇》教案(精選5篇)
《新聞兩篇》教案 篇1
〖創意說明〗
文章的時代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如果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課堂會別有洞天。
〖教學步驟〗
序曲: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我們學習《新聞兩則》,讓我們試著走進電視──
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先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師的方法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來當制片人
將學生分成地圖繪制、場景設置、鏡頭剪輯三個小組,要求: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自己小組的任務。
1、地圖繪制組:
分別將西路軍、中路軍、東路軍已占領的地方用紅色標線,向前進發點用尖頭標出。可以將課本上的圖掃描后放大,再根據課文內容標上記號,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 flash 制作。
2、場景設置組:
如果電視臺想在新聞播報之后還進行一次軍事訪談,請你設計一下訪談時人物的背景、服裝、道具等。
3、鏡頭剪輯組:
如果這則新聞出現在電視上,與新聞播音相配的畫面應是哪些?
二、進入演播廳
1、當當播音員: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重點指導:
⑴ 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⑵ “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⑶ “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
2、當當軍事家:
如果你來當軍事家,你應該向觀眾介紹哪些方面的情況?
討論明確:背景: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執行毛澤東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第二、三野戰軍和地方武裝在長江南北廣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500余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
戰況分析:二十日夜解放軍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
二十一日下午開始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并占領揚中、鎮江、江陰,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形勢預測:解放軍很快會占領南京,國民黨大勢已去。
3、當當主持人:
如果你來當主持人,你將怎樣設計導播語、采訪問題、結束語?
設計示例:
導播語:大家知道。國共和平談判破裂后,解放軍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發起了渡江戰役,那么現在戰況如何呢?戰爭又將如何發展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著名的軍事專家來到了我們的演播現場,下面我們就請專家來為我們分析分析。
采訪問題:
⑴ 請您給觀眾朋友們就最新戰況作些介紹。
⑵ 請您預測一下明天的戰事。
⑶ 您認為戰爭還會持續多少天?
⑷ 現在的情況對哪一方有利?
⑸ 您認為最終的勝者是哪一方?
結束語:好,剛才專家對戰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戰爭的形勢也進行了預測,那么戰爭究竟會怎樣發展呢?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明天這個時間再會!
三、坐上觀眾席
如果你是觀眾,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務:
1、你聽出了新聞報道者的情感傾向嗎?
2、對軍事家的分析,你還有異議嗎?
3、對這場戰爭,你好可以補充一些“獨家”的資料嗎?
四、學生仿照上面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
《新聞兩則》都是寫勝利,但情感的強烈程度、寫法等方面存著較細微的差別。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能更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寫作特色,進而訓練思維,進入較高層次的閱讀境界。
〖教學步驟〗
一、找“同”
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1、作者相同:
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2、目的相同:
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3、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4、大背景相同:
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二、找“不同”
1、具體時間不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2、具體地點不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發生在長江沿線;《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生在地處中原的南陽。
3、具體寫法不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名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4、構思特點不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5、語言風格有別: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將自己的發現寫成小段的鑒賞性文字
《新聞兩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
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
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篇》教案 篇4
課文說明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大家熟悉的傳統課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21日下午五時,西路軍、東路軍又同時發起渡江作戰,至22日22時,或全部渡過,或三分之二渡過,或大部渡過,整個戰役取得基本勝利,毛澤東匯總各路戰況,報道全線捷報,氣勢磅礴。新聞主體部分是并列的三個層次,宜用列表方法整體把握內容。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可以著重探究本文語言表達是怎樣做到準確、簡潔的,還可以探究并列的幾個方面是怎樣彼此關聯的。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聞作品,內容不局限于南陽解放,而由南陽解放說開去,敘述一年多來中原戰局的巨大變化,中原我軍的巨大勝利。導語概述解放南陽之后,說三國,道后漢,用史料說明南陽重要的戰略地位。接著回顧一年來,蔣介石由“極重視南陽”到被迫放棄南陽的經過,說明蔣軍全局敗壞的形勢。再從敵方轉向我方,概述戰略反攻以來取得的一系列偉大勝利;再次回過頭來說南陽逃敵的命運。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要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內容的聯系。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讀課文
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學生課前還通過網絡等查閱有關渡江背景,在班上交流。)
二、感知體驗課文
1、當當播音員:
如果你來當戰況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教師指導:全文朗讀的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像“沖破”、“橫渡”等詞語重讀,讀出勝利的喜悅……
2、當當軍事家:
如果你來當軍事家向觀眾介紹渡江戰役的戰況,那么你將如何介紹?(學生自讀、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要介紹渡江的背景;20日、21、22日戰況分析。(可對照書上的示意圖,要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各小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三、生成──探究性學習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3、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4、“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體現了本文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結合課文指導有關新聞知識:標題、導語、主體;特點:真實性、及時性(略)
四、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聽毛澤東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2、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本文的情感和語言的精練。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學過程
一、學生仿照第一課時學習過程自主學習
二、學生生成問題指導(可參見《讀寫導航》)
1、試用“‖”線,給《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劃分層次,并列出層次提綱。
2、新聞報道的事件必須具有時效性,要迅速及時地報道新近發生的國內外事件。《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為什么要概述一年多來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和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3、兩則新聞中,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的情形,我們可以用很多成語來形容,請寫出五個。
4、想想兩則新聞中,國民黨反動派為什么會節節敗退,而人民解放軍則戰無不勝?
課后延伸
1、創造條件,觀看《渡江偵察記》、《開國大典》之類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運用學到的新聞知識,寫一則學校(班級)組織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聞報道。
2、關心國際國內時事(中東局勢的發展,巴以和平進程等),到班內說一說你關注的新聞和你的評論。
《新聞兩篇》教案 篇5
錄音新聞
學習目標:
1、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為國作貢獻的精神。
2、了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口語和書面語自然結合。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教學過程:
自主積累
1、同學交流積累的詞語。
2、(同學自學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1)它們從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點下錨停泊。
(2)活像一朵碩大的蓮花,怒放在蔚藍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測得的軌道數據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中心計算機。
(4)參試人員一齊擁向甲板,歡呼雀躍。
朗讀課文
1、本文很明顯有兩種文字,你能說出這兩種文字的不同作用嗎?
黑體字報道的是事件 ,括號內的字是現場錄音,是對錄音內容的說明。文字報道和現場錄音結合運用,更真實、全面地報道了事件,這是錄音新聞的主要特點。
2、分角色朗讀(模擬播音)要求:注意語速、語調,把握感情。
3、同學評析。
探究練習
結合課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內容,體會在播音時所應有的感情、語速、語調。
1、這里藍天碧海,風平浪靜,陽光燦爛,運載火箭的水下發射試驗就要在這里進行。
2、頃刻間,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來越長,如同一條出水巨龍,扶搖直上,騰空而去。
3、各位聽眾,你們好,現在向你們報道我國由潛艇水下發射的運載火箭落水的實況。
4、各位聽眾,這時候我們看到直升機已經飛抵落點上方,對火箭落水瞬間施放的熒光染色劑進行精度照相測量。
5、指戰員們拉響了汽笛,擴大器中奏起了國歌,參試人員一齊擁向甲板,歡呼雀躍。
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合作討論解決下列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內容。
2、本文寫了哪幾方面內容?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的?說說這樣組織材料的好處。
3、火箭發射成功后,記者采訪了發射海區指揮所負責人,聽了他的話,你有什么啟發?
4、如果你在發射現場,發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樣?你能用具體而生動的語言描述嗎?
體會本文語言的特色
1、 劃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作賞析。
例:它(潛艇)像一條大鯨魚從水面行駛到海區以后,慢慢潛入水下。
賞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潛艇下沉的動作寫得十分具體、十分準確、十分形象。
2. 口語和書面語言的自然結合是本文的語言特色,你能從文中找出例子并說明其好處嗎?
說話練習:以“我學了這篇課文,了解了……”的形式,談學習體會。進行說話練習。
作業:
1、從最近的報紙上找一則新聞,進行模擬播音,在課余時間播給同學聽,并請對方評論。
2、完成本課相關的書面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