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夢溪筆談》二則(精選13篇)

《夢溪筆談》二則

發布時間:2023-07-28

《夢溪筆談》二則(精選13篇)

《夢溪筆談》二則 篇1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學會“歲”、“穰”、“患”、“貽”等常見文言實詞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虛詞意義或用法,熟練翻譯課文。

  2、  掌握本文簡潔、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3、  了解《夢溪筆談》及作者沈括

  教學方法

  1、  生自主學習,感知課文,引導學生對照注釋了解課文大意。

  2、  分組學習,相互質疑,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

  3、  師生互動,欣賞分析,教師和學生相互問答,共同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

  4、  學習本文簡潔生動,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     統復備                  

  一、導入新課,請學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關本課的圖片、資料,教師作總結,并點評準備材料,準備得最詳細。

  三、學生自主學,疏通文意。

  1、  學生根據手中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自讀課文,分小組交流:字音、字形、字義、語句意。

  2、  集體討論探究,教師作歸納。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篋(qie)    履(lu)    貽(yi)    釵(chai)

  (2)字義部分

  大穰:莊稼大豐收    方:才   級:層    患:嫌、擔心  

  貼:贈給     但:只     蓋:因為  伏:通“服”

  胠篋:從旁邊打開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結構助詞的       其:代詞,它的

  (3)語段意:(重、難點)

  方為秋田之害:

  譯:正要成為秋田里莊稼的禍害。

  則以鉗搏之,悉為二段:

  譯:就用嘴上的鉗子跟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

  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譯:十天后,子方蟲全部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

  譯: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

  未布瓦,上輕,故為此。

  譯: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譯: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辦,塔身就穩定了。

  人皆服其精練

  譯: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據大家剛才的集體探討對課文的了解、學生在次自習課文,簡述文章主要內容。

  答案:《以蟲治蟲》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作物獲得豐收。

  《梵天寺木塔》記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結構整體性以解決“塔動”問題的生動事例。

  四、聽老師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注意停頓和重音,學生交流互讀。

  五、布置作業

  1、  悉課文內容,掌握字音、字義、會翻譯語段。

  2、  背誦課文。

  3、  完成書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初備     統復備                  

  一、作業檢查

  小組間互相提問(字、段翻譯,課文背誦)。

  二、合作探究,賞析課文,完成問題。

  1、用自己的話說說“傍不肯”這種蟲子的形狀和消滅“子方蟲”的辦法。

  2、歲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蟲天敵的出現,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業增產,保護了生態環境。

  3、動物中還有哪些天敵,學生比賽發言。

  例如:貓——鼠         青蛙——害蟲

  4、那么,請同學們談談你們對現代農業的看法。

  要點:糧食增產,農藥的使用對人體有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提倡綠色農業。

  5、論《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現當時解決“塔動”問題之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點:“動如初”表現建筑工匠的認識和實踐都未能解決問題,“無可奈何”一詞也寫出了大家對“塔動”無計可施。

  作用:為后面喻皓輕易解決難題作了鋪墊,反襯其技藝高超。

  6、《梵天寺林塔》寫人著墨不多,卻很生動。

  “密使其妻”寫出匠師怎能樣的心態?一個“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討論要點:匠師認為“塔動”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輕”,可實踐的結果讓匠師很難堪。為了向錢帥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見喻皓的妻子,請求喻皓解決塔動難題。“密使其妻”寫出了匠師的難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對匠師無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現出他對解決“塔動”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話說說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決了“塔動”這一難題?

  8、學生討論,舉例說明本文寫作特點。

  要點:(1)詳略得當如《以蟲治蟲》觀突出以蟲治蟲這一中心,對“傍不肯”外貌、特征、剿滅子方蟲的情況介紹比較詳細而對“子方蟲”為害則一筆帶過。

  《梵天寺木塔》對如何解決塔動,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作了傳神的描寫。

  (2)生動簡潔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體現了我國古代在建筑技術上的偉大成就,你還能說出我國古代還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長處于領先地位。

  三、本課總結

  學習了這兩篇課文對你有哪些啟發,各抒己見。

  要點:a:綠色農業   環保     可持續性發展

  b:為國家的過去的發達自豪一種責任感,使命感,為使現代科技水平領先世界而自強不息

《夢溪筆談》二則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熱愛祖國 。

  2掌握文言文常見的實詞和虛詞。

  3理解文章簡潔生動,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        走近作者

  可以由學生收集、也可由教師提供。

  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于公元103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學家。

  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在其母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其父沈周曾在現今的鎮江、泉州、簡陽、開封等地為官,少年時代的沈括隨其父走南闖北,增長了許多見識。

  沈括于1051年11月任沭陽(今江蘇沐陽)主簿,1063年考中進士,不久升為太史令。熙寧年間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1072年兼任提舉司天監,大部分時間在開封研究天文,改革歷法。次年做集賢院校理。因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使他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充實了自己的學識。以后他還擔任過許多重要官職。1082年西夏攻永樂(今陜西米脂縣西)、綏德(今陜西綏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綏德,因永樂失守,連累坐貶,調為均州團練副使,實際上被軟禁。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復自由。1088年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筑夢溪園,匯集平生見聞,撰寫了《夢溪筆談》。約于1095年病卒,終年64歲。

  沈括學識淵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藥以及水利、軍事、文學、音樂等許多領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一生撰書多種,據《宋史·藝文志》載,其著述有22種155卷,但據《夢溪筆談》和宋代諸家書目,此外尚有18種。現在尚存的只有《夢溪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長興集》殘存本19卷和《蘇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醫方,其他均已失傳。

  《夢溪筆談》是以筆記體裁形式寫成的科學典籍,全書總計30卷,分成17類,609條,10幾萬字。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數學、地質、地理、物理、化學、醫藥、生物、建筑、冶金、文學、史學、音樂、藝術及財政、經濟等等,可以說是一部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的光輝巨著。因此,倍受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和推崇,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在世界科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沈括的物理知識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成果也是極其豐富而珍貴的。《夢溪筆談》中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領域。特別在磁學方面研究成果尤為卓著。他最早記載了人工磁化的一種簡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造指南針。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指出地磁場存在磁偏角的人,即磁針所指“常微偏東,不全南也”。西方的這一發現要比沈括的發現晚4XX年。關于磁針的裝置法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即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沿旋定法和單根蠶絲懸掛的縷懸法,最后指出用絲線懸掛的方法最好。

  在光學方面,對針孔成像和球面鏡成像規律作了仔細研究,并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力圖進行理性的概括。他提出了“礙”的概念,指出“陽燧(凹面鏡)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窗隙中樓塔之間,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懸,與陽燧一也”。這里的“礙”是指某種特殊的幾何點,例如小孔成像的孔、凹面鏡的焦點或曲率中心。他所記載的“紅光驗尸”法指出,當尸體的傷痕不易發現時,可在中午用新的紅油傘罩在用水澆了的尸體上,則傷痕可見,這是由于紅油傘實際起了濾光器的作用,尸體傷痕的青紫處,在紅光下比在白光下看得清晰。另外,他對古代透光鏡也作過比較合理的解釋。

  在聲學方面,用紙人顯示聲音的共振,是沈括的一個發明。古代的琴(或瑟)上,都有宮、商、角、徵、羽、少宮等弦,其少宮、少商分別比官、商高八度音。他剪了一個紙人放在少宮或少商弦上,彈動宮弦或商弦時,在相應的少宮或少商弦上的紙人就會跳動起來,而彈其他弦時,紙人則不動。用兩只琴(或瑟),將紙人放在一只琴的弦上,彈動另一只琴時,相應的弦上的紙人就會跳動。沈括將這種情形統稱為“應聲”,并指出這是正常的規律。沈括在聲學上還提出了“虛能納聲”的見解,即將牛革箭袋放在地上當枕頭,“附地枕之,數里內人馬聲,則皆聞之”。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來,這是由于地面下傳來的聲波能量衰減小,而箭袋的空腔起了集聲作用的緣故。此外,他還研究了古樂鐘的發聲、古琴的制作和傳聲等。

  二、通讀文本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談論,疏通文本的大意。有疑問請小組長紀記錄,有學生或老師來解釋。對于難字、句加以點撥。

  (如:方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莊稼。方,正、正在。為,成為。害,危害。千萬蔽地:成千上萬,遍地都是。蔽,遮蓋。悉:全、都。皆:全、都。歲以大穰: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歲,年成。以,因。大穰,莊稼大豐收。)

  (又如:布:鋪、排。 故如此:所以這樣。貽以金釵:即以金釵貽(之),把金釵送給她。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但,只。訖,終了,完畢。實,使堅實。人皆伏其精煉:人們都佩服他的高明。伏,通“服”,佩服。其,他。)

  三、賞析文本

  1、結合“探究、練習:一”,討論作品意義

  提示:《以蟲治蟲》反映了我國古代利用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的情況。這種方法不僅促進農業增產,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

  2、結合“探究、練習:二”,討論本文在人物刻畫上的特點。

  提示:

  《梵天寺木塔》寫人著墨不多,卻很生動。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傳神的表現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工匠對于塔動這一情況束手無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見喻皓的妻子,請求喻皓的幫助。這一行動把匠師的用心良苦表露無遺。喻皓的“笑”則表現了他解決這一問題的輕松,胸有成竹。

  四、拓展閱讀

  打 撈 鐵 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問題:試說明懷丙和尚是怎樣把鐵牛從河中打撈出來的?  

  曾 子 殺 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注釋:1彘zhì豬   2適市:到集市買東西 )

  問題:試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簡要說說它給你的啟示。

  引文來源  《夢溪筆談》二則·示范教案

《夢溪筆談》二則 篇3

  ——以蟲治蟲

  一、        對本課教學的認識:

  《夢溪筆談》二則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

  (上冊)的二十一課。它是第五單元——“關注科學”中的唯一一篇文言文。

  在設計教學時,最使我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體現這篇文言文與整個單元主題的關系。我認為這一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們堅持不懈、矢志探索的精神;使學生感受到科技發展的脈動,關注科學,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抓住靈感的閃光。這樣的科學精神是會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就著重注意體現了這一點。另外,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文言文的相關知識也不能丟,文章中的重點實詞及虛詞仍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語言也很有特色,體現了簡潔、平實的語言特點。

  二、        教學思路設計

  《夢溪筆談》二則,我設計了兩課時,一課時解決一個文段。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以蟲治蟲”。在這一課時的設計中重點是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以及對學生思路的拓展。

  1.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發展的先進水平并由此引出學生對《夢溪筆談》及作者沈括的興趣,簡介作家、作品,營造科技氛圍。             

  2.梳理文意。通過學生小組學習和小組間的提問,掌握實詞詞義、虛詞不同

  用法,復習以前學習過的文言虛詞。          

  3.感受文章語言特點。通過教師提示的要素:

  蟲害發生的時間:

  蟲害發生的季節:

  蟲害發生的范圍:

  解決蟲害的經過:

  學生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要求在概括時包涵著四個要素。教師給出大量運用想象的文段,請學生進行比較,體會課文語言的特點,明確介紹科技發現的小文章應盡量使用簡潔平實的語言。

  學生理解課文的語言特點后,進行寫作訓練。利用投影展示關于“以蟲治蟲”

  的圖片,學生學習課文語言進行描述。個人寫完后小組交流,每小組推舉出最好的一個進行班級交流。

  這樣學生在獲得初步感受的同時,落實到了寫作上,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這比教師枯燥的講授更易于學生接受,與整個單元的教學任務聯系起來。

  4.拓展思路。教師利用“以蟲治蟲”的圖片和生活中利用生物技術的例子,引導學生由課文內容本身聯系學習過的科學知識,體會自己身邊的科學現象。學生們通過拓展思路,了解到科學不是神秘的。在我們身邊就存在著許多科學現象。這不僅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也激發他們的信心,日后也成為改變世界的人。學生很明確的認識到,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有堅實的基礎,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有奉獻一生的準備。

  《夢溪筆談》二則教案設計

  ——以蟲治蟲

  教學目標 :

  1.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感受我國古代科技,增強學生對科學技

  術發展的興趣。了解身邊的科技發展情況,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在班級中形成濃厚的科學氛圍。

  2.能力:欣賞課文簡練的語言風格。學習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簡短的科技

  片斷。通過教學,全班達到熟練朗讀。

  3.知識

  ①聯系課文的背景,了解我國古代的科學成就。

  ②掌握課文中重點字字音,如:“蝎”、“喙”、“鉗”、“穰”、“傍”等;

  ③掌握課文中的常見文言文實詞詞義,如:“歲”、“穰”等。通過教學,全班90%以上的學生能熟練掌握詞義。

  ④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如:“之”、“其”、“以”等。通過與已學過的課文進行比較,全班80%同學能進行區分并正確運用。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的3②③④

  教學難點 :

  教學目標 的3③④

  教學思路設計:

  通過小組學習,學生自主地探討課文內容,掌握文意及語言特點。了解生物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科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以提問、投影進行引導、串聯。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授課行為

  (講解、提問的內容)

  技能要 素

  學習行為

  (學生活動及預想回答)

  一、        導入  教學

  1.  我們的教材第五單元設計的主題是“關注科學”。你們知道哪些科學家呢?

  2.  從大家的回答中,我發現同學們知道許多對人類有過貢獻的外國科學家。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你知道我國古代在科學方面有哪些成就嗎?”

  3.  感受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

  展示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投影。

  4.  從上面的投影同學們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國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有一部作品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夢溪筆談》

  提問

  提問

  展示投影

  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等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地動儀……

  觀看投影

  二、        整體感知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簡介《夢溪筆談》及作者沈括

  2.  全班齊讀課文

  3.  教師提示本課重點字、實詞及虛詞

  4.  分小組進行學習,借助工具書及注釋,排查字音、詞義并進行翻譯。

  5.  兩小組間針對字音、詞義,針對課文內容提問,相互提問.

  6.  教師利用投影進行檢測

  展示投影

  小組合作學習

  互相交流檢查

  投影

  看書164頁注釋①

  觀看投影,進行記憶

  了解《夢溪筆談》及沈括

  分小組進行討論學習,通過互讀、互譯,掌握字音、詞義,并準備接受他組的提問。組內成員可做補充。

  每題由一人回答,其他人可補充。若此題本組回答不對,則由出題組公布答案。

  回答教師打出問題并在書上做補充。

  三、        體會語言

  1.“我們已經了解了本課的大意。誰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的內容?”

  (要求:要注意包含教師提示的要素)

  2.教師讀自己寫的包含大量想象的文段

  3.老師寫的文段在語言有什么特點?

  4.一本記錄科學發現的典籍,都用老師文段中的這種語言好不好

  4.寫作訓練:

  放“以蟲治蟲”的動畫。

  請同學們學習課文的語言特點對以上的動畫大意進行概括

  四、        拓展

  1.  課文用簡潔的語言向我們敘述了一個科學發現。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所了解的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

  2.  你知道在生物界中還有哪些“天敵”現象嗎?

  3.  放“以蟲治蟲”的投影

  4.  這些都是昆蟲的本能,是一種自然現象。現在我們再遇到蟲害時還是和過去一樣坐等害蟲的天敵出現嗎?

  5.  你知道這樣農業中“以蟲治蟲”的例子嗎?

  教師補充中國臺灣引進“大洋瓢蟲”解決柑橘蟲害的例子

  6.  現在生物技術已經不僅僅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作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處處可見生物技術的應用,你身邊有這樣的情況嗎?

  五、        結語

  科學為我們打開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門。而科學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僅僅屬于科學家,也屬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有嚴謹的態度,進行細心的觀察,你就會有許多收獲。你也許也能向偉大的科學家一樣改變世界

  提問

  提問

  展示投影

  提問

  投影

  提問

  復述文章內容

  聽教師所寫文段,注意其語言上的特點

  自由發言

  將兩個文段進行比較,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

  學習課文語言,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大意

  每組推選一人

  全班進行交流。

  天敵

  自由發言

  貓和老鼠、貓頭鷹和田鼠、蛇和獴等

  觀看投影

  不是。

  “農民們在農田里放養無毒蛇吃田鼠”等

  “環保”等

  六、        布置作業 。

  1.  熟讀課文,記憶重點字音、詞義。

  2.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以蟲養蟲”的資料,準備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

  請于我實行資源交換。(我需要江蘇版七年級誦讀欣賞教案和2、5、24等課教案,其它課文的教案我都有。)

《夢溪筆談》二則 篇4

  《夢溪筆談二則(梵天寺木塔,以蟲治蟲)》教案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采草藥》一文列舉理由,引證事實,說明事理的寫法;

  2.領會《雁蕩山》一文前后兩部分聯系緊密,層次分明,敘述中又各有側重的寫    作特點;

  3.了解一些結構復雜的主語;

  4.學習作者善于觀察客觀事物,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難點: 理解本文的特點記事與說理有機結合,條理分明,文筆樸實簡練。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掇duō(拾取、摘采)  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  黯惡ànè(黯:陰暗、暗淡) 莖jīng(植物體的一部分) 

  菔fú(蘆菔產是蘿卜)  愆qiān(過失)   圭guì(一種葉細節疏的竹子)  畦qí(有土埂圍著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田地)

  嶠qiáo(嶺嶠:五嶺的別稱)  并bīng(古代并州)  隕yùn(墜落)

  牒dié(文書)  湫qiū(水池)  瞰kàn(從高處往下看)  穹qíong(高起成拱形) 干gān(直沖) 

  巋kuī(高大而獨立的樣子)  龕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狀石窟或木柜) 皋gāo(成皋:古縣名)  迥jǐong(高挺的樣子)

  作者及《夢溪筆談》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曾積極參加王安石的變法革新運動,歷任中央和地方官職,革新吏治,頗多建樹。曾出使遼國,嚴詞駁斥遼國爭地的要求,在鎮守西北時,積極鞏固邊防,多次擊敗西夏貴族統治者的軍事侵擾。掌管和主持過天文研究、鹽政改革、農田水利興修和軍器制造,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地質、醫藥、音樂、工程技術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學和地質學方面的某些見解和發現,比歐洲早四、五百年),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也非常關心,凡有見聞,無不詳為記錄(如初中所學《活板》),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筑夢溪園,舉生平見聞,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夢溪筆談》這部綜合性科學論著。

  《夢溪筆談》全書26卷,《補筆談》1卷,《續筆談》3卷,共30卷,609條,分故事、辯證、樂律等17目。

  《夢溪筆談》的文筆樸實簡練,記敘翔實,條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帶有文學性。課文所選兩則,一是說明在什么時間采草藥才有效,一是探討雁蕩山得名的來歷以及雁蕩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當可靠的科學根據。

  “則”就是“條”,我們通常所說“新聞兩則”“筆記一則”也是這個意思。

  《夢溪筆談》屬筆記體散文

  采草藥

  選自《夢溪筆談·藥議》,題目是編者加的。

  古法采草藥多用  二月、八月⑴,此殊未當⑵。但 二月草已芽⑶,八月

  舊利用 很不恰當  只(因為)   發芽

  芽:名作動,發芽

  苗未枯,  采掇⑷者易辨  識  耳,在藥⑸  則未為良時。  大率⑹用  根者,若

  枯死  采藥 分辨識別    對藥來說就不是好時節  大概  采用  的

  在:對……來說

  有宿  根⑺,須取⑻無莖葉時采,則津澤⑼皆歸(于)其根。欲驗⑽之,但取蘆菔⑾,

  隔年老根    選擇    液汁    集中驗證    只拿蘿卜

  地黃⑿輩⒀觀,無苗時采,    則實⒁而沉⒂;有苗時采,則虛  而浮。 其

  等來看 (它們的根)就充實  沉重    空虛  輕浮 那

  實而沉:形+形

  無宿根者,即候苗成  而未有花  時采,則  根生已足  而又未衰。  如今  之

  些就    長成  沒有開花 那么 長足 衰老  像現在

  花:名作動,開花

  紫草⒃,未花  時采,則根色鮮  澤⒄;花過而采,則根色黯  惡,此其

  開花  鮮明潤澤 再太暗難看  采藥時間適

  效⒅也。用葉者取  葉初長足時,    用芽者自  從  本⑴說,用花者取

  當與否的驗證選取  剛 (采摘) 自然遵從這種說法

  本:指上文的古法,譯為這種

  花初敷⑵時,用實者成實時采。皆不可限以時月。緣⑶土氣

  開放   用固定的時月 因為地溫(的升降在不同情

  限以時月: 以時月限之

  有早晚⑷,天  時 有愆伏⑸。 如平地三月花  者, 深山中則

  況下)有早有晚  天氣時令(也)  變化無常 像   開花的植物  在    里就到

  四月花。白樂天游大林寺 詩⑹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游大林寺桃花》

  蓋  常    理也。此   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如圭竹⑺筍,有二月生者,有三

  這是普遍的   是(由于) 低的

  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圭;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謂

  才    叫它

  之晚稻。一物 同  一畦  之間⑻,自  有早  晚。此物   性⑼之不同

  同一類作物同在一小塊地里的  本身  早熟晚熟  植物本身的性能

  也。嶺嶠⑽微草⑾,凌⑿冬不雕;  并、汾⒀喬木,望  秋  先  隕⒁;諸越⒂則

  五嶺  小 越 枯萎  并州汾州 臨近秋天紛紛落葉  南方

  諸越:百越,泛指南方地區 則:不譯

  桃  李  冬實⒃,  朔漠⒄則桃李夏榮⒅。此地  氣  之不同也。  一畝之稼,則

  桃樹李樹  結果實  北方開花    各地氣候同

  朔漠:朔方和沙漠,泛指北方

  糞  溉⑴者先芽;    一丘⑵之禾,則后種者晚實。此人力之不同也。豈可一切⑶

  施肥灌溉    發芽  同一塊地  作物結實一律

  拘以定    月⑷哉?

  用固定的時間來限制呢

  拘以定月:以定月拘之

  簡析:

  全文分兩層。

  第一層(“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提出觀點。

  第二層(“但二月草已芽”至文末)說明觀點。

  分為三個小層。

  1.(“但二月草已芽”至“在藥則未為良時”)

  指出古法二月、八月采草藥只是便于采集者辨識,就藥材說并不是最佳時間。作者以此作為第二層開頭,承上啟下。

  2.(“大率用根者”至“此人力之不同也”)

  從兩方面詳細說明采草藥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這一小層分別從草藥使用部位的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以及草藥生長的條件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來兩方面來否定古法,闡明觀點。

  使用部位的不同方面,作者依次說明:

  “用根者”分為“有宿根”和“無宿根”、“用葉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實者”五種情況分類說明。作者根據草藥生長規律,指出采用部位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

  草藥生長的條件方面,作者依次說明的是:

  “地勢”海拔高低、“物性”植物品種不同、“地氣”緯度南北、“人力”栽培情況差別等生長條件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

  3.(“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總結。

  從結構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說明順序是闡明事理的說明文常用的邏輯順序,它不同于說明實體事物常用的空間順序或說明事物發展變化過程常用的時間順序。

  本文的說明方法主要有直接說明、舉例子、作比較、分類別四種。

  說明草藥使用部位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主要使用直接說明和分類別說明的方法,在“用根者”部分也舉了事實作舉例子說明,還用了對比說明法。

  說明草藥生長條件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主要用舉例子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如舉白樂天的詩說明地勢不同,花時就各異;舉圭竹筍和稻子為例,說明品種不同,生長的時間也不同;舉“嶺嶠”、“并、汾”、“諸越”、“朔漠”的情況來說明“地氣”不同,植物的生長時間也有差異。所舉事例,很多也是能互相對比說明問題的,如“平地”與“深山”,“嶺嶠”與“并、汾”,“諸越”與“朔漠”。

  文章根據很多事實,明顯對比,多方說理,充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采草藥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最佳時間,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第二課時

  雁蕩山

  選自《夢溪筆談·雜志一》,題目是編者加的。

  溫州⑹雁蕩山,天下 奇  秀,然自古 圖牒⑺,    未

  是全國(風景)奇特秀麗(的一座山) (以來)各種地理著作

  判斷句(名詞謂語句)

  嘗有言⑻者。祥符⑼中,因造玉清宮⑽,伐山    取材,方有人見  之,  此時尚

  沒有記載過 年間 上山砍伐 才    發現這座山

  未嘗:副詞,沒 者:助詞,無義

  未有 名。 按  西域書⑾,阿羅漢⑿諾矩羅⒀居(于)震旦⒁東南大海際

  (雁蕩山這個)名字 根據 記載 居住在中國邊

  芙蓉峰  龍湫⒂。唐僧  貫休⒃為《諾矩羅贊》,  有“雁蕩經行”⒄云漠漠⑴,

  的和尚 寫一詩中

  龍湫宴坐⑵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⑶,前  瞰 大海,

  的詩句向前俯視可見

  然未知雁蕩、龍湫⑷所在,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    大池,相傳以為雁

  在什么地方才    一個大湖 認

  蕩;下  有二  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

  山下  兩個水潭   用 給它們命

  名:名作動,給……命名

  謝靈運⑸為永嘉守,   凡永嘉山水,游歷殆⑹遍,  獨  不言  此山,蓋

  名   做    太守(的時候)  幾乎游歷完了  唯獨沒談到 大

  當時未有雁蕩之  名。

  概  這個名字

  第一段: 說明雁蕩山在古代長期不為人知的情況。

  1.(“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交代雁蕩山所在地點,提出本段中心。

  2.(“祥符中”至“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說明本段中心。

  先說比作者早60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況。再引西域書和貫休詩說明宋代以前對雁蕩山雖有零星記述,但不詳細也不明確,提到了雁蕩、龍湫的名字,但具體位置在哪里,人們還弄不清。最后說,南朝“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  雁蕩諸峰,皆峭  拔  險  怪,  上聳   千尺,穹⑺  崖  巨

  觀察  陡峭挺拔險峻奇異  向上聳立(約) 高大的山峰巨大

  谷,  不類⑻他山,    皆包  諸  谷  中⑼,自嶺⑽    外望之,都無所見;

  的深谷  和其它的山不相似  包容各個山谷里面    周圍高地   什么都看不

  類:像    所見:見到的東西

  至谷中 則森然⑾  干霄⑿。  原⒀其 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所沖激,

  到 (一看)卻峭拔林立直沖云霄  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被  刷

  原:推究為……所……:被動句式

  沙土盡去,  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⒁之類,皆是水

  都沖走了聳立在那里  像    這一類

  鑿⒂    之穴。自下望之  則  高    巖  峭    壁,從上觀之適⒃與地⒄    平,

  沖刷而成的洞穴    看它們卻是高聳的懸巖陡峭的石壁   恰好同周圍高地平

  以至  諸  峰  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⑴。世間  溝壑⑵中水鑿  之處,皆有

  行  至于許多山峰平面  世界上溪谷  里  沖刷的地方

  植    土⑶龕   巖⑷,亦此類⑸耳。今成皋、陜西⑹大  澗  中,  立  土

  直立的土層底部凹陷的巖石    這一類   大的山溝中間  直立土

  動⑺及百尺,迥然⑻聳立,  亦雁蕩具體而微者⑼, 但此  

  壁往往達 高高地    著  也可算是形體具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    這里是

  動:動不動,往往  定語后置句,“而”標志

  土  彼    石⑽耳。   既非⑾挺  出  地  上,則為深谷林莽⑿所蔽,故古

  土質那里是石質    (雁蕩山)  不是挺拔高出地面    卻被    密林  遮蔽

  為……所……:被動句式

  人未見,靈運所不至, 理    不足  怪也。

  發現    沒有到過這里  道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第二段: 推究雁蕩山諸峰形成的原因,說明它長期不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

  1.(“予觀雁蕩諸峰”至“谷中則森然干霄”)

  描述作者實地考察所見雁蕩諸峰的地形。

  2.(“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

  先說明根據實地考察的推理判斷: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所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然后就近從當地提出事實來作佐證: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接著進一步說明雁蕩諸峰的現象不是個別的,“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緊接著又就別處提出事實來作佐證:

  “今成皋、陜西大澗中……”

  3.(“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

  結論。呼應第一段,說明“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的原因。

  寫作特點:

  前后呼應,聯系緊密,結構緊湊:

  第一段側重敘述情況,引用傳說,處處為讀者留下疑問: 雁蕩山既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圖牒未嘗言”,長期不為人所知呢?

  這就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側重在分析論述,舉出例證,闡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此得出結論,解決了第一段中留下的問題,使讀者疑難冰釋。前后一氣呵成,有引人入勝之妙。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夢溪筆談》二則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意義用法。  

  2.學習詳略得當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簡潔生動的語言。

  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成就,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掌握文章中實詞的意義及用法。  

  2.體會文章詳略得當的特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在中國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約瑟教授贊許它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被國際上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它是哪本書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撰寫的《夢溪筆談》。現在讓我們學習選自《夢溪筆談》的兩篇文章——《以蟲治蟲》和《梵天寺木塔》。  

  二、讀熟文章  

  注意以下字詞與句子。

  1.字詞。

  歲:年成    穰:豐收    謂:叫    患:擔心    貽:贈給   訖:完,結束  

  2.句子。

  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子方蟲)悉為兩段。——省略句  

  旬日子方皆盡,歲以(之)大穰。——省略句  

  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之)以金釵。——省略句  

  三、小組學習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疏通兩文大意的任務。

  要求:

  1.完成對課文的理解,整理關鍵詞語和句子,疑難的地方批注出來。

  2.班上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內容理解  

  1.沈括在《以蟲治蟲》一文中表達什么看法呢?聯系現在治蟲害的辦法,你贊同哪一種?

  2.《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用什么辦法解決木塔穩定問題的?

  3.兩篇文章在選材上有什么特點?

  這三個問題主要讓學生抓住文章的精華、重點,而兩文共同運用的詳略得當的介紹方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好體現出《夢溪筆談》是介紹科學成就的作品。

  【資料寶藏】  

  1.關于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一位以博學著稱的科學家。對于文學、藝術、自然科學、技術、歷史、考古等各門學問都有深入研究。沈括一生在各地為官,積極參加王安石的變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在其母指導下,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少年時代的沈括隨其父走南闖北,增長了許多見識。  

  沈括于1063年考中進士,不久升為太史令。熙寧年間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用和器重。1072年兼任提舉司天監,大部分時間在開封研究天文,改革歷法。因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使他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充實了自己的學識。以后他還擔任過許多重要官職。  

  1088年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筑夢溪園,匯集平生見聞,撰寫了《夢溪筆談》。1095年病故于此園,終年65歲。  

  他一生論著甚多,僅據《宋史•藝文志》所錄就有22種,共155卷,但現在有傳刻本的僅有《夢溪筆談》26卷。《夢溪筆談》是沈括晚年在夢溪園中將他一生所見所聞和研究心得以筆記文學體裁寫下的著作。書中關于科學技術的條目約占三分之一以上,內容涉及數學、天文歷法、地理、地質、氣象、物理、化學、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動植物以及醫藥學等廣闊的領域。其中有不少對當時科學技術的忠實記錄,還有沈括本人深入鉆研的科學成果,是中國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約瑟教授稱沈括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贊許他的著作《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2.沈括的成就  

  (1)天文歷法方面:沈括注重觀測的思想貫穿于他的天文研究中。1074年沈括分別對測量天體位置的渾儀、測量時間的浮漏和測量日影長短的景表這三種天文儀器,提出了改進意見和設計方案。沈括大膽主張使用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十二氣歷,即以“十二氣為一年”,以立春為一年之始,“大盡三十一日,小盡三十日”,“一大一小相同,縱有兩小相并,一歲不過一次”,這樣,可以做到“歲歲齊盡,永無閏余”。他的建議十分簡便科學,比現行的公歷——格列高利歷還要合理。

  (2) 在數學方面:沈括主要研究了“隙積術”和“會圓術”等。隙積術屬于求解垛積問題和高價等差級數求和問題,對此,沈括創立了一個正確的求解公式。會圓術是一個已知弓形的圓徑和矢高求弧長的問題。沈括推得求弓形弧長的近似公式。之后,元代的王恂、郭守敬在修改歷法、制定授時歷中就利用了沈括的這個公式。

  (3)在物理學方面,沈括通過紙人實驗發現了“共振現象”,他還親自做凹面鏡成像實驗。用實驗探討“陽燧引火”的原因。對古代的透光鏡作過細心的觀測和研究。他提出了“礙”的概念,指出“陽燧(凹面鏡)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窗隙中樓塔之間,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懸,與陽燧一也”。這里的“礙”是指某種特殊的幾何點,例如小孔成像的孔、凹面鏡的焦點或曲率中心。他所記載的“紅光驗尸”法指出,當尸體的傷痕不易發現時,可在中午用新的紅油傘罩在用水澆了的尸體上,則傷痕可見,這是由于紅油傘實際起了濾光器的作用,尸體傷痕的青紫處,在紅光下比在白光下看得清晰。另外,他對古代透光鏡也作過比較合理的解釋。  

  特別在磁學方面研究成果尤為卓著。他最早記載了人工磁化的一種簡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造指南針。他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指出地磁場存在磁偏角的人,即磁針所指“常微偏東,不全南也”。西方的這一發現要比沈括的發現晚4XX年。對于磁針的裝置法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即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沿旋定法和單根蠶絲懸掛的縷懸法,最后指出用絲線懸掛的方法最好。  

  (4)在地學方面,沈括對地形地貌進行了大量的觀測研究,指出泥沙的淤積作用是形成華北平原的真正原因。他首創的立體地圖很快得到推廣。

  (5)在醫藥學方面,沈括根據實物,對藥物名稱做了大量的證同辨異工作,并注意收集驗方,編有《蘇沈良方》15卷。  

  (6)在聲學方面,用紙人顯示聲音的共振,是沈括的一個發明。古代的琴(或瑟)上,都有宮、商、角、徵、羽、少宮等弦,其少宮、少商分別比官、商高八度音。他剪了一個紙人放在少宮或少商弦上,彈動宮弦或商弦時,在相應的少宮或少商弦上的紙人就會跳動起來,而彈其他弦時,紙人則不動。用兩只琴(或瑟),將紙人放在一只琴的弦上,彈動另一只琴時,相應的弦上的紙人就會跳動。沈括將這種情形統稱為“應聲”,并指出這是正常的規律。沈括在聲學上還提出了“虛能納聲”的見解,即將牛革箭袋放在地上當枕頭,“附地枕之,數里內人馬聲,則皆聞之”。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來,這是由于地面下傳來的聲波能量衰減小,而箭袋的空腔起了集聲作用的緣故。此外,他還研究了古樂鐘的發聲、古琴的制作和傳聲等。  

《夢溪筆談》二則 篇6

  1.填空題

  《夢溪筆談》二則的作者是________時期的著名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義

  慶州界生子方蟲:           悉為兩段:

  千萬蔽地:                 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貽以金釵:                  其蟲舊曾有之

  3.用現代漢語說出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皆伏其精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你談談目前我國農村農業生產上的害蟲防治存在哪些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文言文《禹門大蛇》,回答問題。(湖北省鄂州市2003年中考題)

  禹門大蛇

  (明)薛渲

  有大蛇,穴禹門(地名,山西河津,古龍門所在地)下巖石中,常束尾崖樹顛,垂首于河,伺食魚鱉之類,已而復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復下食于河,遂不即起;但尾束樹端,牢不可脫。每其身一上下,則樹為之起伏,如弓張弛狀。久之,樹枝披折,蛇墮(duò)水中。數日,蛇浮,死水之漩隈(隈,wēi,山、水等彎曲的地方)。

  (1)①用現代漢語寫出“穴禹門下巖石中”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線標出下列句子中加橫線部分的停頓之處(每句限標一處)。

  樹為之起伏,如 弓 張 弛 狀。蛇浮,死 水 之 漩隈。

  (2)問題回答:蛇墮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則樹為之起伏”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認為最有可能的一種原因寫在下面,并簡要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人有負鹽負薪者》,回答問題。(山東省濟南市2003年中考題)

  人有負鹽負薪者

  李延壽

  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擔息樹陰。二人將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爭者出,顧州紀綱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無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實矣。”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墊、襯。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時任雍州刺史。③顧州紀綱:回頭看著州府的主簿。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以”,跟“以杖擊之”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b.域名不以封疆之界

  c.徐噴以煙                   d.不以千里稱也

  (2)解釋加線句子在文中的含義。

  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伏而就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惠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的哪些語句能體現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了這則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請簡要說一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北宋  政治  文學  沈括

  2.地域  全,都  覆蓋  送  過去

  3.①十天后子方蟲都被消滅干盡了,因此當年莊稼大豐收  ②只要逐層鋪好木板,并用釘子釘牢,就不動了  ③人們都佩服他技術的精湛

  4.略

  5.(1)①答:住在禹門下巖石洞中。(或:在禹門下巖石洞中居住。或穴居在禹門下的巖石中)  ②答:如弓/張弛狀。蛇浮,死/水之漩隈。  文言文朗讀的節奏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之一。劃分節奏要注意體會各部分意義是否完整,各部分意義關系是否清晰。必須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礎上作答。  (2)蛇墮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則樹為之起伏”的原因可能是:蛇頭伸入“伺食”時可能被水中怪物(如水中巨龜、鱷魚等)咬住了,蛇企圖掙脫。它可能抓住了水中的一個活物,但活物太大,不能如以前一樣起身,又舍不得放棄。此題意在考查學生的想象能力。必須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礎上作答。

  6.(1)c。回答此題首先要弄懂“以杖擊之”中“以”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尋找與之相同的一項。“以杖擊之”中“以”的意義是“用”,在這兒作介詞來用。選項中只有“徐噴以煙”中的“以”是這種意義和用法。  (2)李惠讓相爭的兩人看(從羊皮上打下的)鹽粒,背柴的人就主動接受懲罰。句子的翻譯既要將句中重點字詞的解釋體現出來,又要注意通暢易懂。  (3)李惠是一個聰明、機智的人。語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實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礎上才能回答。  (4)提示:做人要誠實,不能見利忘義。  遇事要善于動腦筋。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礎上才能回答。

《夢溪筆談》二則 篇7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采草藥》一文列舉理由,引證事實,說明事理的寫法;

  2.領會《雁蕩山》一文前后兩部分聯系緊密,層次分明,敘述中又各有側重的寫    作特點;

  3.了解一些結構復雜的主語;

  4.學習作者善于觀察客觀事物,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難點: 理解本文的特點記事與說理有機結合,條理分明,文筆樸實簡練。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掇duō(拾取、摘采)  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  黯惡ànè(黯:陰暗、暗淡) 莖jīng(植物體的一部分) 

  菔fú(蘆菔產是蘿卜)  愆qiān(過失)   圭guì(一種葉細節疏的竹子)  畦qí(有土埂圍著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田地)

  嶠qiáo(嶺嶠:五嶺的別稱)  并bīng(古代并州)  隕yùn(墜落)

  牒dié(文書)  湫qiū(水池)  瞰kàn(從高處往下看)  穹qíong(高起成拱形) 干gān(直沖) 

  巋kuī(高大而獨立的樣子)  龕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狀石窟或木柜) 皋gāo(成皋:古縣名)  迥jǐong(高挺的樣子)

  作者及《夢溪筆談》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曾積極參加王安石的變法革新運動,歷任中央和地方官職,革新吏治,頗多建樹。曾出使遼國,嚴詞駁斥遼國爭地的要求,在鎮守西北時,積極鞏固邊防,多次擊敗西夏貴族統治者的軍事侵擾。掌管和主持過天文研究、鹽政改革、農田水利興修和軍器制造,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地質、醫藥、音樂、工程技術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學和地質學方面的某些見解和發現,比歐洲早四、五百年),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也非常關心,凡有見聞,無不詳為記錄(如初中所學《活板》),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筑夢溪園,舉生平見聞,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夢溪筆談》這部綜合性科學論著。

  《夢溪筆談》全書26卷,《補筆談》1卷,《續筆談》3卷,共30卷,609條,分故事、辯證、樂律等17目。除了論述文學、史學、藝術等外饕竊羋凼雋宋夜糯乇鶚塹筆鋇淖勻豢蒲у姆⒄購涂蒲ъ際醯姆⒚鞔叢歟從沉聳皇蘭臀夜蒲у幕曰統刪汀>萃臣疲檬檣婕暗階勻豢蒲у木陀卸儆嗵酰既槿種灰隕系鈉諶蒞ㄊа⑻煳摹⑽錮懟⒒а⑸鎩⒌刂省⒌乩懟⑵蟆⒁揭┘骯こ碳際蹕嗟憊憷牧煊潁渲杏行┛蒲х⒚鞔叢歟丫杏謚惺蘭褪瀾綹鞴南冉辛小r虼耍睹蝸侍浮煩閃宋夜褪瀾緲蒲ъ際跏飛弦徊恐匾南祝艿街型庋д叩母叨戎厥櫻揮爸泄蒲飛系淖輟薄?

  《夢溪筆談》的文筆樸實簡練,記敘翔實,條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帶有文學性。課文所選兩則,一是說明在什么時間采草藥才有效,一是探討雁蕩山得名的來歷以及雁蕩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當可靠的科學根據。

  “則”就是“條”,我們通常所說“新聞兩則”“筆記一則”也是這個意思。

  《夢溪筆談》屬筆記體散文。

  采草藥

  選自《夢溪筆談•藥議》,題目是編者加的。

  古法采草藥多用  二月、八月⑴,此殊未當⑵。但      二月草已芽⑶,八月

  舊          利用                很不恰當  只(因為)        發芽

  芽:名作動,發芽

  苗未枯,  采掇⑷者易辨  識  耳,在藥⑸  則未為良時。  大率⑹用  根者,若

  枯死  采藥      分辨識別    對藥來說就不是好時節  大概  采用  的

  在:對……來說

  有宿  根⑺,須取⑻無莖葉時采,則津澤⑼皆歸(于)其根。欲驗⑽之,但取蘆菔⑾,

  隔年老根    選擇              液汁    集中          驗證    只拿蘿卜

  地黃⑿輩⒀觀,無苗時采,         則實⒁而沉⒂;有苗時采,則虛  而浮。 其

  等來看           (它們的根)就充實  沉重              空虛  輕浮 那

  實而沉:形+形

  無宿根者,即候苗成  而未有花  時采,則  根生已足  而又未衰。  如今  之

  些          就    長成  沒有開花      那么      長足      衰老  像現在

  花:名作動,開花

  紫草⒃,未花  時采,則根色鮮  澤⒄;花過而采,則根色黯  惡,此其

  開花            鮮明潤澤      再          太暗難看  采藥時間適

  效⒅也。用葉者取  葉初長足時,    用芽者自  從  本⑴說,用花者取

  當與否的驗證          選取  剛      (采摘)      自然遵從這種說法

  本:指上文的古法,譯為這種

  花初敷⑵時,用實者成實時采。皆不可限以時月。     緣⑶土氣

  開放                            用固定的時月 因為地溫(的升降在不同情

  限以時月: 以時月限之

  有早晚⑷,天  時      有愆伏⑸。 如平地三月花  者,      深山中則

  況下)有早有晚  天氣時令(也)  變化無常 像        開花的植物  在    里就到

  四月花。白樂天游大林寺      詩⑹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游大林寺桃花》

  蓋  常    理也。此        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如圭竹⑺筍,有二月生者,有三

  這是普遍的        是(由于)      低的

  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圭;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謂

  才    叫它

  之晚稻。一物      同  一畦  之間⑻,自  有早  晚。此物        性⑼之不同

  同一類作物同在一小塊地里的  本身  早熟晚熟  植物本身的性能

  也。嶺嶠⑽微草⑾,凌⑿冬不雕;  并、汾⒀喬木,望  秋  先  隕⒁;諸越⒂則

  五嶺  小      越      枯萎  并州汾州      臨近秋天紛紛落葉  南方

  諸越:百越,泛指南方地區 則:不譯

  桃  李  冬實⒃,  朔漠⒄則桃李夏榮⒅。此地  氣  之不同也。  一畝之稼,則

  桃樹李樹  結果實  北方          開花    各地氣候          同

  朔漠:朔方和沙漠,泛指北方

  糞  溉⑴者先芽;    一丘⑵之禾,則后種者晚實。此人力之不同也。豈可一切⑶

  施肥灌溉    發芽  同一塊地  作物          結實                    一律

  拘以定    月⑷哉?

  用固定的時間來限制呢

  拘以定月:以定月拘之

  簡析:

  全文分兩層。

  第一層(“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提出觀點。

  第二層(“但二月草已芽”至文末)說明觀點。

  分為三個小層。

  1.(“但二月草已芽”至“在藥則未為良時”)

  指出古法二月、八月采草藥只是便于采集者辨識,就藥材說并不是最佳時間。作者以此作為第二層開頭,承上啟下。

  2.(“大率用根者”至“此人力之不同也”)

  從兩方面詳細說明采草藥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這一小層分別從草藥使用部位的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以及草藥生長的條件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來兩方面來否定古法,闡明觀點。

  使用部位的不同方面,作者依次說明:

  “用根者”分為“有宿根”和“無宿根”、“用葉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實者”五種情況分類說明。作者根據草藥生長規律,指出采用部位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

  草藥生長的條件方面,作者依次說明的是:

  “地勢”海拔高低、“物性”植物品種不同、“地氣”緯度南北、“人力”栽培情況差別等生長條件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

  3.(“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總結。

  從結構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說明順序是闡明事理的說明文常用的邏輯順序,它不同于說明實體事物常用的空間順序或說明事物發展變化過程常用的時間順序。

  本文的說明方法主要有直接說明、舉例子、作比較、分類別四種。

  說明草藥使用部位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主要使用直接說明和分類別說明的方法,在“用根者”部分也舉了事實作舉例子說明,還用了對比說明法。

  說明草藥生長條件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主要用舉例子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如舉白樂天的詩說明地勢不同,花時就各異;舉圭竹筍和稻子為例,說明品種不同,生長的時間也不同;舉“嶺嶠”、“并、汾”、“諸越”、“朔漠”的情況來說明“地氣”不同,植物的生長時間也有差異。所舉事例,很多也是能互相對比說明問題的,如“平地”與“深山”,“嶺嶠”與“并、汾”,“諸越”與“朔漠”。

  文章根據很多事實,明顯對比,多方說理,充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采草藥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最佳時間,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第二課時

  雁蕩山

  選自《夢溪筆談•雜志一》,題目是編者加的。

  溫州⑹雁蕩山,天下      奇  秀,          然自古      圖牒⑺,    未

  是全國(風景)奇特秀麗(的一座山)      (以來)各種地理著作

  判斷句(名詞謂語句)

  嘗有言⑻者。祥符⑼中,因造玉清宮⑽,伐山    取材,方有人見  之,  此時尚

  沒有記載過      年間                上山砍伐      才    發現這座山

  未嘗:副詞,沒 者:助詞,無義

  未有           名。 按  西域書⑾,阿羅漢⑿諾矩羅⒀居(于)震旦⒁東南大海際

  (雁蕩山這個)名字 根據      記載                居住在中國          邊

  芙蓉峰  龍湫⒂。唐僧  貫休⒃為《諾矩羅贊》,  有“雁蕩經行”⒄云漠漠⑴,

  的          和尚      寫          一詩中

  龍湫宴坐⑵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⑶,前  瞰      大海,

  的詩句                              向前俯視可見

  然未知雁蕩、龍湫⑷所在,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    大池,相傳以為雁

  在什么地方          才              一個大湖      認

  蕩;下  有二  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

  山下  兩個水潭                                      用      給它們命

  名:名作動,給……命名

  謝靈運⑸為永嘉守,        凡永嘉山水,游歷殆⑹遍,  獨  不言  此山,蓋

  名        做    太守(的時候)            幾乎游歷完了  唯獨沒談到      大

  當時未有雁蕩之  名。

  概            這個名字

  第一段: 說明雁蕩山在古代長期不為人知的情況。

  1.(“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交代雁蕩山所在地點,提出本段中心。

  2.(“祥符中”至“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說明本段中心。

  先說比作者早60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況。再引西域書和貫休詩說明宋代以前對雁蕩山雖有零星記述,但不詳細也不明確,提到了雁蕩、龍湫的名字,但具體位置在哪里,人們還弄不清。最后說,南朝“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  雁蕩諸峰,皆峭  拔  險  怪,  上聳        千尺,穹⑺  崖  巨

  觀察            陡峭挺拔險峻奇異  向上聳立(約)      高大的山峰巨大

  谷,  不類⑻他山,    皆包  諸  谷  中⑼,自嶺⑽    外望之,都無所見;

  的深谷  和其它的山不相似  包容各個山谷里面    周圍高地        什么都看不

  類:像                                       所見:見到的東西

  至谷中      則森然⑾  干霄⑿。  原⒀其      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所沖激,

  到      (一看)卻峭拔林立直沖云霄  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被            刷

  原:推究          為……所……:被動句式

  沙土盡去,  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⒁之類,皆是水

  都沖走了          聳立在那里  像                        這一類

  鑿⒂    之穴。自下望之  則  高    巖  峭    壁,從上觀之適⒃與地⒄    平,

  沖刷而成的洞穴    看它們卻是高聳的懸巖陡峭的石壁        恰好同周圍高地平

  以至  諸  峰  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⑴。世間  溝壑⑵中水鑿  之處,皆有

  行  至于許多山峰                    平面  世界上溪谷  里  沖刷的地方

  植    土⑶龕        巖⑷,亦此類⑸耳。今成皋、陜西⑹大  澗  中,  立  土

  直立的土層底部凹陷的巖石    這一類                  大的山溝中間  直立土

  動⑺及百尺,迥然⑻聳立,  亦雁蕩具體而微者⑼,                但此  

  壁往往達      高高地    著  也可算是形體具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    這里是

  動:動不動,往往            定語后置句,“而”標志

  土  彼    石⑽耳。        既非⑾挺  出  地  上,則為深谷林莽⑿所蔽,故古

  土質那里是石質    (雁蕩山)  不是挺拔高出地面    卻被    密林  遮蔽

  為……所……:被動句式

  人未見,靈運所不至,      理    不足  怪也。

  發現    沒有到過這里  道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第二段: 推究雁蕩山諸峰形成的原因,說明它長期不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

  1.(“予觀雁蕩諸峰”至“谷中則森然干霄”)

  描述作者實地考察所見雁蕩諸峰的地形。

  2.(“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

  先說明根據實地考察的推理判斷: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所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然后就近從當地提出事實來作佐證: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接著進一步說明雁蕩諸峰的現象不是個別的,“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緊接著又就別處提出事實來作佐證:

  “今成皋、陜西大澗中……”

  3.(“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

  結論。呼應第一段,說明“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的原因。

  寫作特點:

  前后呼應,聯系緊密,結構緊湊:

  第一段側重敘述情況,引用傳說,處處為讀者留下疑問: 雁蕩山既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圖牒未嘗言”,長期不為人所知呢?

  這就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側重在分析論述,舉出例證,闡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此得出結論,解決了第一段中留下的問題,使讀者疑難冰釋。前后一氣呵成,有引人入勝之妙。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夢溪筆談》二則 篇8

  一.教學設想 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難點,因此,掌握一些常見的實詞和虛詞仍是本文的學習目標之一,同時《課程標準》閱讀部分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以“通譯選文,明確大意”為另一學習目標。好在本文二則的故事性比較強,且注釋較詳,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礎,疏通文意的難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組合作的形式,小組內解決,體現自主和合作意識。并通過練習二、三、四來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 另外,本單元是以“關注科學”為主題,而《夢溪筆談》是宋代科學家沈括記錄的我國古代,尤其對當時科學發展和先進技術的情況的書,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課選的兩則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什么樣的科學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啟發?(或如何運用這些思想的?) 引導學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發現的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并簡單說明其原理,為后面寫作簡單的說明文作準備。 二.教學過程 1.導入語設計:由“三聲夸克”引入“夢溪筆談” 2.學生自己了解沈括及《夢溪筆談》,教師進行強調: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學家,作品夢溪筆談的內容等。 3.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仔細閱讀課文。 4.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教師可通過范讀糾正學生錯誤。 5.學生進行討論,將不懂的字詞板書在黑板上,由學生自己,討論,如果解答得不準確,就由教師予以糾正。 6.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 7.走進課文,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理解:    教師設置問題: (《以蟲治蟲》):a.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b."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c.這則短文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梵天寺木塔》):a.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決了塔動了的問題? b.寫眾人對此事的反應目的是什么? 8.師生共同討論以上問題,明確答案后,對二則文章進行討論: 問題一:《以蟲治蟲》中消滅害蟲的文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發?你能再舉一例嗎? 問題二:這兩篇文章反映了我國古代哪些偉大成就? 問題三:簡潔生動的語言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的? 問題四:你能說出這兩則短文還有什么特點嗎?對你的寫作有何借鑒? 9.討論“探究.練習”第一.二題。 10.學生朗讀課文,完成遷移訓練。

《夢溪筆談》二則 篇9

  一.教學設想

  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難點,因此,掌握一些常見的實詞和虛詞仍是本文的學習目標之一,同時《課程標準》閱讀部分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以“通譯選文,明確大意”為另一學習目標。好在本文二則的故事性比較強,且注釋較詳,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礎,疏通文意的難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組合作的形式,小組內解決,體現自主和合作意識。并通過練習二、三、四來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

  另外,本單元是以“關注科學”為主題,而《夢溪筆談》是宋代科學家沈括記錄的我國古代,尤其對當時科學發展和先進技術的情況的書,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課選的兩則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什么樣的科學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啟發?(或如何運用這些思想的?)

  引導學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發現的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并簡單說明其原理,為后面寫作簡單的說明文作準備。

  二.教學過程

  1.導入語設計:由“三聲夸克”引入“夢溪筆談”

  2.學生自己了解沈括及《夢溪筆談》,教師進行強調: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學家,作品夢溪筆談的內容等。

  3.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仔細閱讀課文。

  4.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教師可通過范讀糾正學生錯誤。

  5.學生進行討論,將不懂的字詞板書在黑板上,由學生自己,討論,如果解答得不準確,就由教師予以糾正。

  6.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

  7.走進課文,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理解:

  教師設置問題:

  (《以蟲治蟲》):a.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b."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c.這則短文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梵天寺木塔》):a.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決了塔動了的問題?

  b.寫眾人對此事的反應目的是什么?

  8.師生共同討論以上問題,明確答案后,對二則文章進行討論:

  問題一:《以蟲治蟲》中消滅害蟲的文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發?你能再舉一例嗎?

  問題二:這兩篇文章反映了我國古代哪些偉大成就?

  問題三:簡潔生動的語言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的?

  問題四:你能說出這兩則短文還有什么特點嗎?對你的寫作有何借鑒?

  9.討論“探究.練習”第一.二題。

  10.學生朗讀課文,完成遷移訓練.

《夢溪筆談》二則 篇10

  基礎題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6分)(1)其(    )有鉗                 (2)歲以大(    )(3)(    )天寺木塔               (4)(    )以金釵(5)六幕相聯如胠篋(    )(    )    (6)人(    )其板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6分)(1)千萬地  蔽:             (2)以大穰  歲:(3)其塔動  患:             (4)未布瓦,上輕,如此  故:(5)以金釵  貽:             (6)人其板  履:3.解釋下列加粗的虛詞的意思或用法。(6分)(1)密使妻見喻皓之妻  其:      (2)歲大穰  以:(3)鉗搏之  以:                (4)以瓦布之  乃:(5)乃以瓦布之,動如初  而:    (6)釘板上下彌束  蓋:4.請對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歸類。(10分)a.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害    b.遇子方蟲,則以鉗搏c.其蟲舊曾有                    d.問塔動因e.錢帥登,患其塔動              f.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1)代詞,代物:(2)相當于結構助詞“的”:(3)語氣詞,無實在意思:5.譯述下列句子。(8分)(1)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 (3)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 (4)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 6.請用一句話概述《以蟲治蟲》的內容。(10分) 7.《梵天寺木塔》詳細記述怎樣解決塔動的問題,而匠師按喻皓指點實施,則用“如其言”一筆帶過,這是為什么?(10分)  8.填空。(4分)《夢溪筆談》的作者________是我國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該書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我國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綜合題1.你認為《以蟲治蟲》所述的內容在今天有什么現實意義?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樣的寫法來突出喻皓建筑技術的高超的?   參考答案 基礎題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2.(1)遮蓋(2)年成(3)擔憂(4)所以(5)贈給(6)走,踩踏3.(1)他的,指匠師的(2)因(3)用(4)連詞,相當于“于是,便”(5)轉折連詞,相當于“但是”(6)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于“因為”4.(1)b、e、f(2)a、d(3)c5.(1)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里的莊稼。(2)(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3)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4)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6.在子方蟲危害秋田作物時,子方蟲的天敵“傍不肯”迅速消滅了它,保證農業取得豐收。7.如何解決塔動問題是說明的重點,所以應詳寫,這樣就突出了說明的中心;而實施過程不是重點,所以就略寫。8.沈括科學 政治 科學 綜合題1.現在我們用農藥治害蟲,帶來了污染,而采用以蟲治蟲的辦法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由此看來,這種辦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以匠師的“無可奈何”來反襯喻皓技術之高。又用側面描寫來烘托,如工匠費盡心機了解如何才能解決塔動的問題,又如篇末說:人皆伏其精練。等第評定參考意見:優:第一問能說清其現實意義;第二問,能說清反襯和通過側面描寫來烘托。良:第一問,對其現實意義說得清楚;第二問,能說出兩種寫法中的一種。中:第一問,尚能說出其現實意義;第二問,尚能說出兩種寫法中的一種,但語言不夠簡潔、通順。下:說不清兩問的內容,語言也不通順。

《夢溪筆談》二則 篇11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采草藥》一文列舉理由,引證事實,說明事理的寫法;

  2.領會《雁蕩山》一文前后兩部分聯系緊密,層次分明,敘述中又各有側重的寫    作特點;

  3.了解一些結構復雜的主語;

  4.學習作者善于觀察客觀事物,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難點: 理解本文的特點記事與說理有機結合,條理分明,文筆樸實簡練。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掇duō(拾取、摘采)  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  黯惡ànè(黯:陰暗、暗淡) 莖jīng(植物體的一部分) 

  菔fú(蘆菔產是蘿卜)  愆qiān(過失)   圭guì(一種葉細節疏的竹子)  畦qí(有土埂圍著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田地)

  嶠qiáo(嶺嶠:五嶺的別稱)  并bīng(古代并州)  隕yùn(墜落)

  牒dié(文書)  湫qiū(水池)  瞰kàn(從高處往下看)  穹qíong(高起成拱形) 干gān(直沖) 

  巋kuī(高大而獨立的樣子)  龕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狀石窟或木柜) 皋gāo(成皋:古縣名)  迥jǐong(高挺的樣子)

  作者及《夢溪筆談》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曾積極參加王安石的變法革新運動,歷任中央和地方官職,革新吏治,頗多建樹。曾出使遼國,嚴詞駁斥遼國爭地的要求,在鎮守西北時,積極鞏固邊防,多次擊敗西夏貴族統治者的軍事侵擾。掌管和主持過天文研究、鹽政改革、農田水利興修和軍器制造,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地質、醫藥、音樂、工程技術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學和地質學方面的某些見解和發現,比歐洲早四、五百年),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也非常關心,凡有見聞,無不詳為記錄(如初中所學《活板》),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筑夢溪園,舉生平見聞,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夢溪筆談》這部綜合性科學論著。

  《夢溪筆談》全書26卷,《補筆談》1卷,《續筆談》3卷,共30卷,609條,分故事、辯證、樂律等17目。除了論述文學、史學、藝術等外,主要記載論述了我國古代特別是當時的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反映了十一世紀我國科學的輝煌成就。據統計,該書涉及到自然科學的就有二百余條,占全書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內容包括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及工程技術相當廣闊的領域,其中有些科學發明創造,已經列于中世紀世界各國的先進行列。因此,《夢溪筆談》成了我國和世界科學技術史上一部重要文獻,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重視,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夢溪筆談》的文筆樸實簡練,記敘翔實,條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帶有文學性。課文所選兩則,一是說明在什么時間采草藥才有效,一是探討雁蕩山得名的來歷以及雁蕩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當可靠的科學根據。

  “則”就是“條”,我們通常所說“新聞兩則”“筆記一則”也是這個意思。

  《夢溪筆談》屬筆記體散文。

  采草藥

  選自《夢溪筆談·藥議》,題目是編者加的。

  古法采草藥多用  二月、八月⑴,此殊未當⑵。但      二月草已芽⑶,八月

  舊          利用                很不恰當  只(因為)        發芽

  芽:名作動,發芽

  苗未枯,  采掇⑷者易辨  識  耳,在藥⑸  則未為良時。  大率⑹用  根者,若

  枯死  采藥      分辨識別    對藥來說就不是好時節  大概  采用  的

  在:對……來說

  有宿  根⑺,須取⑻無莖葉時采,則津澤⑼皆歸(于)其根。欲驗⑽之,但取蘆菔⑾,

  隔年老根    選擇              液汁    集中          驗證    只拿蘿卜

  地黃⑿輩⒀觀,無苗時采,         則實⒁而沉⒂;有苗時采,則虛  而浮。 其

  等來看           (它們的根)就充實  沉重              空虛  輕浮 那

  實而沉:形+形

  無宿根者,即候苗成  而未有花  時采,則  根生已足  而又未衰。  如今  之

  些          就    長成  沒有開花      那么      長足      衰老  像現在

  花:名作動,開花

  紫草⒃,未花  時采,則根色鮮  澤⒄;花過而采,則根色黯  惡,此其

  開花            鮮明潤澤      再          太暗難看  采藥時間適

  效⒅也。用葉者取  葉初長足時,    用芽者自  從  本⑴說,用花者取

  當與否的驗證          選取  剛      (采摘)      自然遵從這種說法

  本:指上文的古法,譯為這種

  花初敷⑵時,用實者成實時采。皆不可限以時月。     緣⑶土氣

  開放                            用固定的時月 因為地溫(的升降在不同情

  限以時月: 以時月限之

  有早晚⑷,天  時      有愆伏⑸。 如平地三月花  者,      深山中則

  況下)有早有晚  天氣時令(也)  變化無常 像        開花的植物  在    里就到

  四月花。白樂天游大林寺      詩⑹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游大林寺桃花》

  蓋  常    理也。此        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如圭竹⑺筍,有二月生者,有三

  這是普遍的        是(由于)      低的

  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圭;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謂

  才    叫它

  之晚稻。一物      同  一畦  之間⑻,自  有早  晚。此物        性⑼之不同

  同一類作物同在一小塊地里的  本身  早熟晚熟  植物本身的性能

  也。嶺嶠⑽微草⑾,凌⑿冬不雕;  并、汾⒀喬木,望  秋  先  隕⒁;諸越⒂則

  五嶺  小      越      枯萎  并州汾州      臨近秋天紛紛落葉  南方

  諸越:百越,泛指南方地區 則:不譯

  桃  李  冬實⒃,  朔漠⒄則桃李夏榮⒅。此地  氣  之不同也。  一畝之稼,則

  桃樹李樹  結果實  北方          開花    各地氣候          同

  朔漠:朔方和沙漠,泛指北方

  糞  溉⑴者先芽;    一丘⑵之禾,則后種者晚實。此人力之不同也。豈可一切⑶

  施肥灌溉    發芽  同一塊地  作物          結實                    一律

  拘以定    月⑷哉?

  用固定的時間來限制呢

  拘以定月:以定月拘之

  簡析:

  全文分兩層。

  第一層(“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提出觀點。

  第二層(“但二月草已芽”至文末)說明觀點。

  分為三個小層。

  1.(“但二月草已芽”至“在藥則未為良時”)

  指出古法二月、八月采草藥只是便于采集者辨識,就藥材說并不是最佳時間。作者以此作為第二層開頭,承上啟下。

  2.(“大率用根者”至“此人力之不同也”)

  從兩方面詳細說明采草藥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這一小層分別從草藥使用部位的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以及草藥生長的條件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來兩方面來否定古法,闡明觀點。

  使用部位的不同方面,作者依次說明:

  “用根者”分為“有宿根”和“無宿根”、“用葉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實者”五種情況分類說明。作者根據草藥生長規律,指出采用部位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

  草藥生長的條件方面,作者依次說明的是:

  “地勢”海拔高低、“物性”植物品種不同、“地氣”緯度南北、“人力”栽培情況差別等生長條件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

  3.(“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總結。

  從結構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說明順序是闡明事理的說明文常用的邏輯順序,它不同于說明實體事物常用的空間順序或說明事物發展變化過程常用的時間順序。

  本文的說明方法主要有直接說明、舉例子、作比較、分類別四種。

  說明草藥使用部位不同,采藥時間也應不同,主要使用直接說明和分類別說明的方法,在“用根者”部分也舉了事實作舉例子說明,還用了對比說明法。

  說明草藥生長條件不同,采藥的時間也應不同,主要用舉例子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如舉白樂天的詩說明地勢不同,花時就各異;舉圭竹筍和稻子為例,說明品種不同,生長的時間也不同;舉“嶺嶠”、“并、汾”、“諸越”、“朔漠”的情況來說明“地氣”不同,植物的生長時間也有差異。所舉事例,很多也是能互相對比說明問題的,如“平地”與“深山”,“嶺嶠”與“并、汾”,“諸越”與“朔漠”。

  文章根據很多事實,明顯對比,多方說理,充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采草藥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最佳時間,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第二課時

  雁蕩山

  選自《夢溪筆談·雜志一》,題目是編者加的。

  溫州⑹雁蕩山,天下      奇  秀,          然自古      圖牒⑺,    未

  是全國(風景)奇特秀麗(的一座山)      (以來)各種地理著作

  判斷句(名詞謂語句)

  嘗有言⑻者。祥符⑼中,因造玉清宮⑽,伐山    取材,方有人見  之,  此時尚

  沒有記載過      年間                上山砍伐      才    發現這座山

  未嘗:副詞,沒 者:助詞,無義

  未有           名。 按  西域書⑾,阿羅漢⑿諾矩羅⒀居(于)震旦⒁東南大海際

  (雁蕩山這個)名字 根據      記載                居住在中國          邊

  芙蓉峰  龍湫⒂。唐僧  貫休⒃為《諾矩羅贊》,  有“雁蕩經行”⒄云漠漠⑴,

  的          和尚      寫          一詩中

  龍湫宴坐⑵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⑶,前  瞰      大海,

  的詩句                              向前俯視可見

  然未知雁蕩、龍湫⑷所在,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    大池,相傳以為雁

  在什么地方          才              一個大湖      認

  蕩;下  有二  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

  山下  兩個水潭                                      用      給它們命

  名:名作動,給……命名

  謝靈運⑸為永嘉守,        凡永嘉山水,游歷殆⑹遍,  獨  不言  此山,蓋

  名        做    太守(的時候)            幾乎游歷完了  唯獨沒談到      大

  當時未有雁蕩之  名。

  概            這個名字

  第一段: 說明雁蕩山在古代長期不為人知的情況。

  1.(“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交代雁蕩山所在地點,提出本段中心。

  2.(“祥符中”至“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說明本段中心。

  先說比作者早60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況。再引西域書和貫休詩說明宋代以前對雁蕩山雖有零星記述,但不詳細也不明確,提到了雁蕩、龍湫的名字,但具體位置在哪里,人們還弄不清。最后說,南朝“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  雁蕩諸峰,皆峭  拔  險  怪,  上聳        千尺,穹⑺  崖  巨

  觀察            陡峭挺拔險峻奇異  向上聳立(約)      高大的山峰巨大

  谷,  不類⑻他山,    皆包  諸  谷  中⑼,自嶺⑽    外望之,都無所見;

  的深谷  和其它的山不相似  包容各個山谷里面    周圍高地        什么都看不

  類:像                                       所見:見到的東西

  至谷中      則森然⑾  干霄⑿。  原⒀其      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所沖激,

  到      (一看)卻峭拔林立直沖云霄  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被            刷

  原:推究          為……所……:被動句式

  沙土盡去,  唯巨石巋然挺立耳。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⒁之類,皆是水

  都沖走了          聳立在那里  像                        這一類

  鑿⒂    之穴。自下望之  則  高    巖  峭    壁,從上觀之適⒃與地⒄    平,

  沖刷而成的洞穴    看它們卻是高聳的懸巖陡峭的石壁        恰好同周圍高地平

  以至  諸  峰  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⑴。世間  溝壑⑵中水鑿  之處,皆有

  行  至于許多山峰                    平面  世界上溪谷  里  沖刷的地方

  植    土⑶龕        巖⑷,亦此類⑸耳。今成皋、陜西⑹大  澗  中,  立  土

  直立的土層底部凹陷的巖石    這一類                  大的山溝中間  直立土

  動⑺及百尺,迥然⑻聳立,  亦雁蕩具體而微者⑼,                但此  

  壁往往達      高高地    著  也可算是形體具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    這里是

  動:動不動,往往            定語后置句,“而”標志

  土  彼    石⑽耳。        既非⑾挺  出  地  上,則為深谷林莽⑿所蔽,故古

  土質那里是石質    (雁蕩山)  不是挺拔高出地面    卻被    密林  遮蔽

  為……所……:被動句式

  人未見,靈運所不至,      理    不足  怪也。

  發現    沒有到過這里  道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第二段: 推究雁蕩山諸峰形成的原因,說明它長期不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

  1.(“予觀雁蕩諸峰”至“谷中則森然干霄”)

  描述作者實地考察所見雁蕩諸峰的地形。

  2.(“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

  先說明根據實地考察的推理判斷: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所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然后就近從當地提出事實來作佐證:

  “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接著進一步說明雁蕩諸峰的現象不是個別的,“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緊接著又就別處提出事實來作佐證:

  “今成皋、陜西大澗中……”

  3.(“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

  結論。呼應第一段,說明“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的原因。

  寫作特點:

  前后呼應,聯系緊密,結構緊湊:

  第一段側重敘述情況,引用傳說,處處為讀者留下疑問: 雁蕩山既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圖牒未嘗言”,長期不為人所知呢?

  這就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側重在分析論述,舉出例證,闡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此得出結論,解決了第一段中留下的問題,使讀者疑難冰釋。前后一氣呵成,有引人入勝之妙。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夢溪筆談》二則 篇12

  《〈夢溪筆談〉二則》教學設計

  1.《以蟲治蟲》選自《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文章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農作物獲得豐收的事例,說明開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是促進農業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為三層。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里的莊稼。

  元豐:宋神宗趙頊的年號(1078—1085)。慶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肅慶陽一帶。界:地域,范圍。子方蟲:今稱粘蟲,危害麥類、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種作物。方:正當,正在。為:成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莊稼。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說明蟲害發生的年代、季節和范圍。一個“方”字,顯示蟲害的緊迫,治蟲實為當務之急。

  [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

  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強大鋏狀尾須一對,能夾人、物,雜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鳥獸的嘴,此處指蟲子的嘴。鉗:指長在昆蟲嘴上的鉗狀物。蔽地:遍地。蔽,遮蓋。則:連詞,相當于“就”。以鉗搏之:用鉗跟子方蟲搏斗。之,指子方蟲。悉為兩段: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悉,都,全。為,成為。

  [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旬日:十天。皆盡:指子方蟲全部被消滅。歲: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滅子方蟲。大穰:莊稼大豐收。

  這一層寫子方蟲的天敵應運而生,滅盡子方蟲,莊稼因此獲得大豐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蟲天敵的出現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現象,雖然在當時人們對此現象還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但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接著介紹子方蟲的天敵:“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這是寫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鉗”,因為這是它消滅子方蟲的有力武器。“千萬蔽地”,說明為數眾多。當它遇見子方蟲時“以鉗搏之,悉為兩段”,說明它剿滅害蟲時威力無比。“旬日子方皆盡”,說明剿滅害蟲極為迅速,干凈徹底。“歲以大穰”,一個“以”字強調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敵徹底消滅了子方蟲,這就突出了“以蟲治蟲”的成功。這里啟示我們:如何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充分發揮某些農作物害蟲天敵的作用,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增產、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

  [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其:這樣,這種。舊:這里是“過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個“之”,語氣助詞,無義。第二個“之”,它,指子方蟲的“天敵”。土人:本地的人,當地的人。謂:稱,叫。傍不肯:蟲名,即步行蟲。其成蟲和幼蟲都有鉗狀的鋒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蟲的幼蟲。

  這一層說明天敵的出現并非偶然現象,而是“舊曾有之”。篇末點出“傍不肯”的名稱,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本文記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結構整體性以解決木塔穩定問題的生動事例,說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在建筑理論和技術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層。

  [錢氏據兩浙時,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

  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

  兩浙:浙東、浙西的合稱,相當于今浙江省及江蘇省的長江以南、茅山山脈以東地區。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貞明二年(916),八角九層,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這里是指重建時的木塔。錢氏:指五代時割據浙江的吳越王及其子孫。方兩三級:(木塔)才建了兩三層。方,才。級,層。錢帥:(929—988),入宋后封吳越國王及天下兵馬大元帥。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擔憂。

  [匠師云:“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云:說。布:鋪排。故如此:所以這樣。故,所以。如此,這樣,指木塔不穩定。

  [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

  乃:順接連詞,當“于是,便”講。以:介詞,用。而:轉折連詞,當“但是”講。初:從前,當初。

  以上是第一層,講建塔過程中關于塔身不穩定問題,工匠們的認識和實踐都未能解決。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一個“患”字,突出了“塔動”這一主要問題。塔“動如初”,說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決這一主要問題,因為“塔動”的關鍵不在于“未布瓦”。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

  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師的。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的”。貽:贈給。貽以金釵:即以金釵貽(之),用金釵送給她。以,用,把。金釵,舊時婦女別在發髻上的一種首飾。問:詢問,打聽。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

  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

  此:這,指解決塔動問題。易:容易。耳:語氣詞,可不譯。但:只。訖:終了,完畢。實:使堅實。釘之:釘木板。釘,用為動詞,意思是用釘子釘。之,指木板。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話,言論,指上面喻皓講的一番話。遂:于是,就。

  第二層,寫喻皓采用“布板”“實釘”的辦法,解決了“塔動”的問題。

  “無可奈何”一詞道出了大家對解決“塔動”這一難題無計可施,反襯了喻皓很輕易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突出喻皓技術之高。“密使”“貽以金釵”,寫出了匠師為解決“塔動”問題,費盡心機,從側面反映出在當時解決“塔動”問題之難。對這一難題,一個“笑”字寫出喻皓的神態,突出了他解決這一問題的輕松。“此易耳”短短三個字,體現了他胸有成竹,技藝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筆帶過,用事實說明了喻皓的技藝高超。

  [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勝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

  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

  蓋: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于“因為”。彌束:更加緊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聯:連接。如:像。 履(舊):走,踩踏。其:那。持:支撐。自:自然,當然。

  [人皆伏其精練。]

  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練:高明。

  第三層,解釋“塔定”的原因,并寫了眾人對此事的反應。“人皆伏其精練”,從側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1.《夢溪筆談》這部中國文化史上的綜合性的筆記體巨著,總結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成就。課文所選的兩則,《以蟲治蟲》反映的是農業生產上的生物防治。這種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這種方法不僅是促進農業增產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這種防治方法不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第二則《梵天寺木塔》記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決高層建筑木塔不穩定的過程,反映了我國古代在建筑理論和技術方面所達到的高水平。

  2.《夢溪筆談》兩則,文字簡潔生動。《以蟲治蟲》只用了70個字就記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蟲危害秋田作物時應運而生,迅速徹底地消滅了蟲害,保證了農業大豐收的情況。《梵天寺木塔》僅用130個字就清楚地記述了喻皓解決“塔動”問題的經過,傳神地描寫了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準確地解釋了木塔穩定的原因。

  3.詳略得當是這兩則短文又一特點。《以蟲治蟲》介紹子方蟲的天敵比較詳細,介紹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數量之多,剿滅子方蟲的情況,而介紹子方蟲為害則一筆帶過,這樣就突出了“以蟲治蟲”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記敘喻皓的語言較詳,因為這最能體現他技藝的高超。對“塔遂定”的原因也寫得較詳,因為這是木塔穩定的科學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師按喻皓指點實施,不是本文的重點,則以“如其言”三字一筆帶過。這樣安排詳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夢溪筆談》,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因寫于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而得名。成書于11世紀末。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十七日,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業、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其中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現象部分,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也有所反映,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  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翔實記載。今人有《夢溪筆談校證》。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熙寧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并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1075)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陜西米脂西),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筑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市區),舉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他博學多聞,于天文、地理、律歷、音樂、醫藥等都有研究。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發明活字印刷術,煉鋼、煉銅的方法等,凡有見及,無不詳為記錄。又精究藥用植物與醫學,著《良方》十卷(傳本附人蘇軾所作醫藥雜說,改稱《蘇沈良方》)。

《夢溪筆談》二則 篇13

  《夢溪筆談》二則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

  1、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學會“歲”、“穰”、“患”、“貽”等常見文言實詞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虛詞意義或用法,熟練翻譯課文。

  2、  掌握本文簡潔、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3、  了解《夢溪筆談》及作者沈括

  一、過程與方法

  1、  生自主學習,感知課文,引導學生對照注釋了解課文大意。

  2、  分組學習,相互質疑,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

  3、  師生互動,欣賞分析,教師和學生相互問答,共同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

  4、  學習本文簡潔生動,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二、作品主題

  《夢溪筆談》這部中國文化史上的綜合性筆記體巨著,總結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成就。《以蟲治蟲》給予我們“生物防治”、“環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啟示。學習《梵天寺木塔》讓學生了解我國在建筑理論和技術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了熱愛科學的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請學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關本課的圖片、資料,教師作總結,并點評準備材料,準備得最詳細。

  三、學生自主學,疏通文意。

  1、  學生根據手中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自讀課文,分小組交流:字音、字形、字義、語句意。

  2、  集體討論探究,教師作歸納。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篋(qie)    履(lu)    貽(yi)    釵(chai)

  (2)字義部分

  大穰:莊稼大豐收    方:才   級:層    患:嫌、擔心    貼:贈給    但:只  

  蓋:因為  伏:通“服” 胠篋:從旁邊打開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結構助詞的

  其:代詞,它的

  (3)語段意:(重、難點)

  方為秋田之害:

  譯:正要成為秋田里莊稼的禍害。

  則以鉗搏之,悉為二段:

  譯:就用嘴上的鉗子跟子方蟲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

  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

  譯:十天后,子方蟲全部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

  譯: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

  未布瓦,上輕,故為此。

  譯: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譯: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辦,塔身就穩定了。

  人皆服其精練

  譯: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據大家剛才的集體探討對課文的了解、學生在次自習課文,簡述文章主要內容。

  答案:《以蟲治蟲》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作物獲得豐收。

  《梵天寺木塔》記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結構整體性以解決“塔動”問題的生動事例。

  四、聽老師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注意停頓和重音,學生交流互讀。

  五、布置作業 

  1、  悉課文內容,掌握字音、字義、會翻譯語段。

  2、  背誦課文。

  3、  完成書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作業 檢查

  小組間互相提問(字、段翻譯,課文背誦)。

  二、合作探究,賞析課文,完成問題。

  1、用自己的話說說“傍不肯”這種蟲子的形狀和消滅“子方蟲”的辦法。

  2、歲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蟲天敵的出現,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業增產,保護了生態環境。

  3、動物中還有哪些天敵,學生比賽發言。

  例如:貓——鼠         青蛙——害蟲

  4、那么,請同學們談談你們對現代農業的看法。

  要點:糧食增產,農藥的使用對人體有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提倡綠色農業。

  5、論《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現當時解決“塔動”問題之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點:“動如初”表現建筑工匠的認識和實踐都未能解決問題,“無可奈何”一詞也寫出了大家對“塔動”無計可施。

  作用:為后面喻皓輕易解決難題作了鋪墊,反襯其技藝高超。

  6、《梵天寺林塔》寫人著墨不多,卻很生動。

  “密使其妻”寫出匠師怎能樣的心態?一個“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討論要點:匠師認為“塔動”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輕”,可實踐的結果讓匠師很難堪。為了向錢帥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見喻皓的妻子,請求喻皓解決塔動難題。“密使其妻”寫出了匠師的難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對匠師無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現出他對解決“塔動”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話說說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決了“塔動”這一難題?

  8、學生討論,舉例說明本文寫作特點。

  要點:(1)詳略得當如《以蟲治蟲》觀突出以蟲治蟲這一中心,對“傍不肯”外貌、特征、剿滅子方蟲的情況介紹比較詳細而對“子方蟲”為害則一筆帶過。

  《梵天寺木塔》對如何解決塔動,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作了傳神的描寫。

  (2)生動簡潔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體現了我國古代在建筑技術上的偉大成就,你還能說出我國古代還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長處于領先地位。

  10、本課總結,學習了這兩篇課文對你有哪些啟發,各抒己見。

  要點:A:綠色農業   環保     可持續性發展

  B:為國家的過去的發達自豪

  一種責任感,使命感,為使現代科技水平領先世界而自強不息。

《夢溪筆談》二則(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山市》教學,如何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精選13篇)

    浙江省建德市壽昌初中 唐正富選自蒲松齡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的《山市》一文描述的是觀看如“海市蜃樓”般的“山中‘鬼市’”。因為其所睹景色瞬息萬變,虛無飄渺。學生對幻景除了感覺神秘外,定然還具有好奇心。...

  • 《人生寓言》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體會寓言的寓意,學會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2、了解寓言的特點;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教學重點】1、體會寓言的寓意,學會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2、了解寓言的特點。【教學難點】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 第23課《散步》教案(通用17篇)

    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文章的主旨;3.品味本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一.課前播放《讓愛住我家》(視頻)二.導入示標師: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 空城記(精選2篇)

    教學目的:1、引導學生在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把握人物形象,體會閱讀小說的的基本方法。2、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古今中外的小說佳作,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 《春》教學實錄(精選14篇)

    11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技巧。 課前準備: 1、 學生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整體結構并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教師收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相應詩句、圖畫和音樂。...

  • 《孫權勸學》(精選16篇)

    《資治通鑒》教學目的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重點、難點重點:(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教學設計(通用16篇)

    自主 開放 有序 創新——《詠雪》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2、 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 《七顆鉆石》課堂教學實錄 2份(精選16篇)

    《七顆鉆石》課堂實錄山東省高密市高戈莊中學李宗剛教學目標:1、欣賞文章生動的描寫和故事情節,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2、初步了解、學習想像的作用。3、培養學生的愛心。...

  • 《走一步,再走一步》閱讀三得(通用13篇)

    閱讀過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感覺有三得(即三點感受),現寫出來,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關于命名題目。全文寫“我”爬上懸崖卻恐懼得不敢爬下來,后來是在父親指點鼓勵下才戰勝恐懼順利爬下了懸崖,再得...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二区 | av官网在线 | 脱了老师的裙子猛然进入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播放 | 亚洲区日韩 | 欧美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 大胆日本无码一区二区 | xxxx69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亚洲aⅴ无码成人网站国产 不卡国产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人成 |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A片 | 蜜臀avcom | 小雪好紧好滑好湿好爽视频 | 国产欧美大片 | jvid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大地资源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 一卡二卡≡卡四卡高清乱码国产 | 精品在线欧美一区二区 | 伊人222综合网图片 亚洲永久经典 |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 91性九色| 国产高清在线露脸一区 | 欧美日韩一二三 | 色先锋资源久久综合5566 | 9999777做爰 | 成年视频在线播放 | 成人网在线 | 国产欧洲精品自在自线官方 | 量新国产精品亚洲 | 久草av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 | 樱花视频在线观看进击的巨人第三季 | 四虎影视网 | 蜜臀av在线观看 | 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