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精選8篇)
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確測量長度的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培養幼兒運用工具實踐操作的能力。
3.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體驗測量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記錄材料:幼兒人手一份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一塊桌布,引導幼兒猜想桌布的長短。
教師:“這是什么?是什么形狀的?我還需要再來裁幾塊這樣正方形的桌布,但我還不知道這塊桌布的邊到底有多長,所以今天就請小鋪來幫我量一量這桌布的邊有多長?”
2.引導幼兒討論用吸管測量桌布的正確方法
教師:“你想到用哪些工具來量這塊桌布呢?(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其實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根一樣長短的筷子,請你來量一下這塊桌布的邊有多長?”
教師:“請你們想一想,試一試,只有一根筷子的時候應該怎么樣來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數的結果記錄在桌上的紙上!
3.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并正確的測量方法。
(1)幼兒講解自己測量的方法。
教師:從頭開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個記號,然后再從這個記號接著量,中間不能留縫隙,這樣才不會重復,也不會漏掉。量一次數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長。
(2)教師:那我們來看看,我們用一樣長短的筷子測量了桌布,次數是多少?你從這張表里發現了什么?
教師:同樣長短的同一工具在測量相同長度的東西的時候,它測量的結果是一樣的。
(二)探索、測量。
請幼兒觀察各種測量工具,引導幼兒比較各種測量工具的長短。
(1)教師:“等一會我們還要來量,還是這塊桌布,但請你們要換工具了?換什么樣的工具呢?換了工具后測量的結果會怎樣呢?在測量前我們先看一下記錄表!
(2)教師介紹記錄表。
(3)幼兒第二次操作。幼兒選擇兩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教師重點指導測量有困難的幼兒。
(三)分享、交流。
1.引導幼兒展示記錄單,請幼兒交流自己的測量過程和結果。
教師:“你剛才用的是哪種工具來測量的?短的測出來時多少?長的測出來時多少?”
2.教師與幼兒共同觀察記錄單,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教師:“看看你的記錄表,再看看黑板上大的記錄表,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測量相同長度的東西,用的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用的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少。
(四)游戲:量一量
教師:現在請你們想一想,如果量黑板,你想量的次數多一點該用什么工具?想要節省時間,快一點的話測量的次數少一點,該用什么樣的工具?
教師:今天我們測量了好多次,我們不但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還發現了測量的規律,當我們用同一長短的工具測量同一長度的東西時,測量的結果是一樣。當我們用不同長短的工具測量同一場長度的東西時,工具越長,次數就越少。工具越短,次數就越多。
教師:回家后,你再去試試,我們用相同長度的工具去測量不同長度的東西時,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活動延伸:
1.豐富區域材料,為幼兒豐富充足的物品,讓幼兒操作探索,發現學習。
2.請幼兒運用所學方法,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長度和家庭成員的身高。
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各種材料、各種方法測量樹,知道樹干有高矮、粗細等。
2、初步學習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環境創設:
1、戶外。
2、長短繩子、各種尺、記錄紙、筆、竹竿等,地上畫有刻度線。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觀察樹,用語言簡單表述出樹的不同。
1、小花園里的'樹真多,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2、這些樹長得一樣嗎?怎么不一樣?
二、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尋找測量樹干粗細的方法。
1、剛才小朋友說樹干有粗細,哪棵粗?哪棵細?你是怎么知道的?
2、有沒有辦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細呢?
幼兒討論:用手環抱、尺量、繩子量……
三、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材料測量雪松后交流:
1、粗細:
(1)用什么材料測量?有多少粗?什么方法測量的?
。2)怎樣知道測出來的數字是多少?
。3)為什么測量出的粗細不一樣?
2、高矮:
(1)小花園里哪棵樹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
·怎么記錄?
。2)瓜子黃楊樹長得高不高?怎么測?
。3)龍柏長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測量?
·用鋼皮卷尺直接測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樹醫生
1、醫生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體檢,量量身高和胸圍,F在請你們來做樹醫生,給這些樹檢查身體。幼兒每人選擇一棵樹進行高矮、粗細的測量,并把數字記錄在記錄表上。
2、互相交流記錄結果。
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3
一、心育目標:
、弊寖和ㄟ^親自參與活動,知道自己身高、體重的變化,懂得自己的身體是在不斷生長 的。
、才囵B兒童能夠關心自己的身體變化,發展自我意識。
二、活動準備:
兒童入園時的身長圖和體重表。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兒童剛入園的身長圖和體重表,引起兒童觀察,并進行討論。
⒈這些圖片上的`娃娃是誰?(貼有照片的兒童外形)
、采厦嬗行┦裁?(表示身高的竹子和體重的小稱砣)
小結:這些都是我們剛上幼兒時保健老師給我們量身高,稱體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個小砣就表示那時我們的身高和體重。
(二)通過操作活動對比,讓兒童感知其中變化,了解自己在長大。
⒈小朋友,現在你們的身高和體重有沒有變化?
、舱垉和F場量身高稱體重,再貼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稱砣。
⒊請兒童在觀察對比,了解其中變化。
小結:剛才我們發現小朋友在原來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長越高,說明小朋友長高了,小稱砣越來越多,說明小朋友變重了。我們長大了。
(三)通過討論,知道我們長大了,學會了許多本領。
“現在,我們長大了,在幼兒學會了哪些本領?”(從生活自理能力、學習、游戲等方面去討論)
小結:我們長大了,學會自己吃飯,能高高興興上幼兒,會講故事,會念兒歌,拍皮球,玩各種游戲,今后我們還會長大,學會更多的本領。
四、親子活動
建議家長在家中一角,為孩子做兩顆生長樹,一棵記錄身高的變化,一棵記錄體重的變化,并定期為孩子測量。
五、活動評價:
、敝雷约涸诓粩嗟亻L大;
⒉逐步學會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
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借助自然工具測量周圍的物體,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2、學習正確測量長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記錄測量結果。
3、喜歡動手操作,體驗自主探索的樂趣。
活動重點:
能借助自然工具測量周圍的`物體,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活動難點:
學習正確測量長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記錄測量結果。
活動準備:
紙棍、記錄表、水彩筆、鉛筆、毛線、吸管、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從哪一條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還想知道這條最近的路到底有多遠?你們幫他想想辦法。
二、過程。
1、第一次探索測量。
、俳榻B并發放測量工具好記錄表1,幼兒嘗試量一量。
幼兒人手一根相同長度的紙棍,每人一張記錄表,用自己的方法測量事先準備好的小路且做好記錄。
、谡垘讉幼兒介紹自己的測量結果,教師做記錄。
、奂w討論: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來的結果會不一樣?請個別幼兒再現剛才的測量方法,嘗試找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④教師示范正確量法:頂端要對齊,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筆做記號。
2、第二次實踐正確測量方法。
、僭俅伟l放相同長度的紙棍,幼兒分組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記錄。
②小結:測量同一物體時,測量工具一樣,測量結果也一樣。
3、第三次應用測量。
①提問:除了剛才用的紙棍能測量物體外,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
出示教師準備的材料,介紹記錄表2,猜測:不同量具測量同一種物體,結果一樣嗎?
、谟變5-6人為一組,每組一張記錄表,分別用不同工具完成兩個不同測量任務。
、奂w驗證結果,小結:測量同一物體時,測量工具不一樣,測量結果也不一樣。
延伸活動:
自然測量這種方法還可以幫我們測量那些東西?我們一起去試試。
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具:記錄紙、水彩筆。
2、幼兒用品:幼兒人手一份材料:記錄紙、水彩筆、吸管、小木棒、毛線、積木、圖形片、曲別針、礦泉水瓶、軟尺、紙條。
3、環境創設:將教室布置成‘寶寶學園’的環境。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幫助小動物測量‘寶寶學園’用具”引題。
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交流、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導入:
師:“小動物們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可是‘動物學園’里的東西要怎么來設計和建造呢?熊貓校長認為我們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適合它們,可是它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尺寸。所以想請我們幫助它們來量一量、記一記,然后把這些測量的結果告訴它們,好讓它們照著這些樣子來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
2、教師讓小朋友們探索學習用吸管測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師:“我們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適合小動物們。所以,我為每個人都準備了一根吸管和一張記錄表,請大家用吸管來量一量、記一記,看誰能更準確地測量和記錄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師提問:“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幾次?”
(3)請有不同結果的兩位幼兒示范用吸管測量椅子的高度,師生共同尋找正確的測量方法。師:“他們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誰的方法測量起來更準確呢?”
(4)教師示范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及記錄方法。
師:“我們測量東西的時候,為了能測量和記錄的更準確,測量的工具要和測量的東西一端對齊;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個記號;第二次量的時候,要和前一個記號對齊了再量;量一次記一次,為了不讓自己忘記量了幾次,可以用點、豎線來幫助自己來記,也可以心里記住次數。最后在記錄表上畫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體,記上量的次數!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
1、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俳處熃榻B自由探索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現在教室里有許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們來測量和記錄?”
“我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小方籃,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籃子里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你想測量什么就測量什么,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測量起來比較快。”
、诟鶕變旱臏y量情況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可以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師:“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幾種工具來量?還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導幼兒通過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并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俨聹y及討論。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正確的方法來量了一條直線的長度,F在,小動物們想知道我們桌椅的圓邊——也就是那圈圈(曲線)到底有多長?請小朋友們動腦筋來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適?”
②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師:“大家的想法都不錯!那么,我們教室里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圓邊的`,它們到底有多長呢?現在就請小朋友們找一個好伙伴一起合作,選出合適的工具,互相幫忙,完成測量的任務。你們能做到嗎?”
“如果你們在活動中碰到了什么困難,又沒辦法解決。那么,沒關系,呆會兒可以和大家一起來討論”
、哿私獠煌臏y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并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師:“你和誰一起合作?量了什么東西的圓邊?用什么工具量的?為什么你們會選擇用這種工具?你們又是怎么合作的?”
、苡變貉菔荆處熜〗Y。
三、結束語:
教師:“今天大家學會了怎樣來測量物品;又幫助小動物們測量了教室里的這么多東西;還知道了不同的東西應該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這樣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準確!
延伸活動:
想一想、記一記:如果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么辦?(如:用腳步量操場的距離;用帽子測量頭的大小等)
師:“現在又有一個難題了:如果小動物想測量我們的大操場,但又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么辦呢?”
“待會兒小朋友們可以用你的辦法去試一試,然后告訴小動物們,幫助它們建造一個和我們幼兒園一樣美麗又好玩的‘動物學園’。好嗎?”
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幾種常見的測量工具,學會簡單的測量方法。
2、體會和了解測量工具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活動準備
1、各種尺(如卷尺、皮尺、直尺)秤(如電子秤、彈簧秤)溫度計(如體溫計、溫度計)等幾種常見的測量工具。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的測量興趣。
教師:怎樣知道自己長得多高,有多重?
教師出示測量工具,如卷尺、電子秤,引導幼兒思考如何用這些工具測量身髙、體重。
幼兒分組利用測置工具測量自己的身高和體重。
教師:怎樣測量更準確?
啟發幼兒自由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測量,如正面、后面、側面、站著、躺著等,然后把結果記錄下來。
2、引導幼兒了解其它的`測置工具。
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測量工具,了解它們的特點及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
閱讀幼兒用書,學會正確使用測量工具。
3、幼兒分組測量。
每一組用不同的尺測桌子的長度,用秤稱兩個玩具,用溫度計測水溫。
教師帶幼兒到戶外,嘗試用各種方法測量大樹的粗細。
活動延伸
開展“小小發明家”活動,把自己設計的新穎、獨特的測量工具畫下來,并鼓勵幼兒交流自己設計的測量工具的特點。
重點提示:指導幼兒正確地使用測量工具。
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 發現物體的滴漏速度與滴孔大小、裝量多少及物體的材質有關。
2 對滴漏計時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運用感興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大小(容積、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計時器各一個;標記條;親子制作的各種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積、時間的設定按教學需要確定經驗準備:對古代計時工具有初步認識;已認識過時鐘。
活動過程
1 夾珠比賽導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夾珠比賽,用水漏來計時,當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們就停止夾珠。
(2)交流:小朋友數一數夾了多少顆珠子?(提醒幼兒簡單記錄)
(3)出示沙漏、油漏:現在我們再來進行一次夾珠比賽,這一次用同樣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時計時。當其中一個滴漏里的東西全部漏完,小朋友們就停止夾珠。
(4)交流:哪個滴漏先滴完?這一次,你夾了多少顆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還是少了?
2 討論發現不同材質的物體流動速度不一樣。
(1)師:你發現沙、水、油在大小一樣、漏孔一樣的.滴漏瓶里流動的速度一樣嗎?誰最快?誰最慢?你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啟發幼兒通過比較夾珠的數量發現:第一次夾珠少,說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夾珠多,說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總結:珠子夾得越多,說明瓶子里的東西流動越慢;珠子夾得越少,說明瓶子里的東西流動越快。
3 玩一玩,進一步發現滴漏計時的有趣現象。
(1)師:請兩個小朋友一組,分別選擇時間一樣、材料不一樣和滴孔大小不一樣、裝量一樣的計時器玩一玩,看一看,這一次又是什么東西流動快?什么東西流動慢?
(2)請你們將自己的新發現告訴其他小朋友。
4 活動拓展。
這些有趣的計時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嗎?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動延伸
選擇一個“30分鐘”滴漏瓶,為幼兒午餐計時。
大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 學習用刻度尺連續測量并記錄蠶豆的生長過程,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2 對植物生長過程有探究愿望。
活動準備
種植區——蠶豆小火車;各種自然測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針、積木、油畫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紙;記錄本等。
活動過程
1 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師:小朋友們種的蠶豆苗都發芽了,F在,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種的豆苗長得高。你們有什么辦法?(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說出測量的多種方法:疊拳頭、虎口碼、木棍量……)
(2)幼兒自由測量,記錄測量結果。(幼兒選擇喜歡的測量工具測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測量結果:你選用了什么測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頭量,有一個手指節高;用拳頭量,比一個拳頭矮一點;用積木疊,有四塊積木高……)
2 比一比誰的豆苗高。
(1)師:你們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現在你能說出誰的豆苗最高?為什么?(如“親親的豆苗高,因為有四塊積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個拳頭高,四當然比一大了”。“不對,雖然四比一大,可是,積木很小的,四個疊在一起還是很矮”……)
(2)師:到底誰的豆苗高?用你們的`方法能比出來嗎?(引導幼兒將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演示比對)
3 討論測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師: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測量并比較豆苗的高度?(引導幼兒說出“用同一種方法進行測量”。)
(2)介紹刻度尺。
(3)為每棵蠶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導幼兒裁剪卡紙條。用統一的方形積木塊作刻度),布置測量環境:火車新干線。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每日進行觀察,每一個星期將觀察結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標記,并記錄時間。引發幼兒觀察思考:第幾天的時候誰種的蠶豆苗長得超過了誰種的?同樣是蠶豆,為什么有的長得快?有的長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