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率教學反思
薛繼萍
1、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靈活處理教材。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教材中原有的例題和練習是求工農業生產中的百分率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因此我對教材做了一些改動,結合學生四年級時在科學課上學過的“為什么物體會浮在水面”這一內容,求含鹽率這一生活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和研究。
2、 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問題的形成過程。
數學學習要讓學生經理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為了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百分率的含義,認識百分率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中,我創設了觀察試驗求鹽水的含鹽率,比比那杯糖水甜和摸獎活動這些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體驗到百分率在生活中的統計和比較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看看書上的合格率、成活率、出勤率、發芽率,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近視率、命中率……等學生熟悉或不太熟悉的百分率的意義,激發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類比遷移,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對百分率意義的理解層層推進,進而感受到百分率的數量關系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共性。
3、 注重開發練習的價值。
數學課堂中練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不能單一的利用練習鞏固新知、訓練解題技巧而忽視了它蘊含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思維方式、學習策略、創新意識等等教學價值。教學中我注意能充分開發、挖掘練習的價值,比如“做完判斷題后,讓學生算算自己的正確率和錯誤率,了解這一對有著相對關系的百分率和是100%,再到生活中去尋找有著相對關系的百分率。”又如“在計算含糖率后讓學生感受百分率的比較作用,計算全對人數占全班總人數的百分率后,讓學生談談體會。”……
4、抓住契機,在沖突中深化知識。
由于百分數在工農業生產中運用非常廣泛,而小學生實際接觸的比較少,對之知識略知一二。為了使學生對百分率的實際意義有更深入的理解,當學生出現“發芽率達到了100%”的回答時,我故意設計了“小明同學比沈沖還厲害,他的發芽率達到了125%”,讓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引起激烈的反駁“不可能!”于是及時追問,“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過100%?哪些要超過100%?說明了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對百分率的實際意義達到了深入地認識。這樣創造性地設計使用一題多功能的練習,使練習的價值在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學生得到了更多的鍛煉,課堂也因此而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