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教育主題班會教案
設計背景: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由于父母的溺愛,他們任性、以自我為中心;在學校則表現為:做事缺乏責任心,對他人、集體漠不關心。因此,欲通過主題班會的責任教育,培養學生對責任感的正確認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教育目標:
1、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責任,如何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2、教育學生做事應有責任意識,認真負責,勇于承擔。
3、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責任心的重要性,增強其責任意識,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負責。
活動準備:
1、學生注意觀察身邊同學做事負責與不負責的事例。
2、收集有關責任的名言和事例等。
教學過程:
一、利用收集的資料引起學生的思考,設問導入。
1、不負責任的事例:《強悍的中國人的一天》
早晨起床,掀開黑心棉做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過了期的碘超標還摻了三聚氫氨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條,外加一個蘇丹紅咸蛋,中午在餐館點一盤用地溝油炒的黃鱔,再加一盤敵敵畏農藥噴過的白菜,盛一碗陳米煮的毒米飯;晚上蒸一盤病的瘦肉精養大的死豬肉做的臘腸,沾上一點用毛發勾對的毒醬油,夾兩片大糞水浸泡的臭豆腐,還有用福爾馬林泡過的海蟄皮,抓兩個添加了漂白粉和膨松劑的大饅頭,還喝上兩杯富含甲醇的白酒。哎……這日子過得真是那個爽!!!這就是一個中國人的一天!
設問:同學們請想象一下,如果這個世界人人都不負責了會變成什么樣??????
2、小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幾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對世界100名各領域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讓他十分驚訝—其中61%的人承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并非他們最喜歡的,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一個人竟然能夠在自己不太理想的領域里,取得那樣輝煌的業績,除了聰穎和勤奮,靠的還有什么呢?艾爾森博士又走訪了多位商界英才,紐約證券公司 的金領人蘇珊給了他一個滿意的答案。
蘇珊出身于中國臺北一個音樂世家,她非常喜歡音樂,卻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系。如今已是美國證券業界的風云人物。艾爾森博士問她:“你不喜歡你的專業,為何你學得那么棒?不喜歡眼下的工作,為何你又做得那么優秀?蘇珊認真回答:“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那里有我應盡的責任,我必須認真對待。不管喜不喜歡,那都是自己必須面對的,都沒有理由草草應付,都必須盡心盡力,那是對工作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二、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讓學生對責任有個明確的認識)
(一)第一篇章 [知責任]
1、什么是責任、責任感?
責任:份內應做的事。
責任感:即責任心,自覺地把份內的事做好的心情。
在字典里,對于責任和責任感,它給予了這樣的解釋:
責任:(1)份內該做的事情。
(2)沒有做好份內的事而應當承擔的過失。
所以,責任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去做,另一方面,是要做好。
2、你知道哪些關于責任的名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德國]歌德《格言與感想》
責任并不是一種由外部強加在人身上的義務,而是我需要對我所關心的事情作出反應。——[美國]弗洛姆《為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