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還和液體的性質有關;改變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在這個液體中的沉浮狀態。
過程與方法: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問題—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小組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會合作的愉快。進一步培養探究科學的興趣,主動在課外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引出研究問題,從而明確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關;讓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準備
天平 、燒杯、馬鈴薯、量筒、味精、糖、食鹽、蠟燭、鋼匙、火柴、塑料小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馬鈴薯)同學們,你們認識這種物體嗎?
2、科學家把它叫馬鈴薯,這節課我們不研究馬鈴薯的營養、種植等問題。只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個問題:那就是馬鈴薯放入水中后會沉下去還是浮起來。(板書: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比較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并分析原因。
1、(把大中小三個馬鈴薯)誰來說說把它們放進水里,會怎樣?還有別的想法嗎?到底誰的推測是正確呢?對!我們來試一試。(分別入三杯水中)這是怎么回事?我們交換放再試試(交換馬鈴薯)你們想想,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一邊的水浮力大,另兩邊的水浮力小呢?你們怎么知道的?你們認為這些說法哪個最有道理,討論一下。你們怎么知道水里肯定是鹽的?那我們來檢驗一下好嗎?怎樣檢驗?(板書方法)
2、這些方法,你們認為哪種最好,評價一下。在沒有弄清這水槽的水前,不能輕易用嘗的方法,也許有毒,也許不衛生。
3、那我們用什么材料呢?(請三位同學上講臺分別取三種水加熱,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實驗結果)白色的粉末肯定是鹽嗎?除了鹽,還有哪些物質的粉末也可能是白色的?
三、用實驗來驗證猜測。
1、馬鈴薯放在含有某種物質的水中會上浮,你們想親手用自己認為的物質試一試嗎?(先講實驗要求,再按自己組的猜想上講臺領取材料)
2、學生分組實驗,放自己的實驗材料,攪拌。
3、為什么在水里加入可以溶解的物質后浮力會增大?
四、通過實驗驗證鹽水與清水哪個輕哪個重?
1、什么重量有區別?怎么才能知道?要比較得直觀科學,還是用天秤稱。
2、(出示天平),怎樣稱?(出示兩杯水)這樣行嗎?(板書:同體積)對,要取同樣多的水,為了準確,我們用量筒來取三種水(介紹量筒)。看到了什么?(板書:濃鹽(糖、味精)水重、清水輕)
3、現在大家能解釋為什么馬鈴薯在濃鹽水中就浮起來呢?
4、小結: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改變液體的性質(往水中加鹽、味精、糖等),可以改變物體在這個液體中的沉浮狀態。(板書:同體積越重的液體越容易讓物體浮起來)
五、課外拓展
老師剛才還看到有的同學把勺子放在鹽水中試,有誰的勺子浮上來了?沒關系,我相信你們在課后一定會找到能使勺子浮起來的液體。希望下節課能聽到好消息。
板書: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清水 輕 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