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困惑(通用4篇)
教學中的困惑 篇1
怎樣才算是一堂好的體育課?記得在一次教師培訓中,省教研員說,只要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充分活動,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課。認為上體育課沒有必要排著整齊的隊伍集合,慢跑。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及想法,不能讓學生覺得上操場好象上刑場一樣。提出了現在的體育教學有些教師還是以競技項目為主,以增強體質為教學目標。實際上增強體質在一堂體育課中很難體現,例如某一班級學生上課,教師用分組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分別推鉛球8次,跳遠6次。應該說每個同學在一堂課練完這個數字量不能說少,但算算運動時間,每次算它5秒鐘一次,8次32秒,6次24秒,總共是1分鐘的運動量,再加上慢跑,做操,頂多合起來10分鐘,10分鐘的運動時間能體現一堂課的強度嗎?我們要改變只教運動技術不教身體鍛煉方法的教學,要改變正規比賽的技能不教有鄉土氣息與生活結合密切的身體技能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白道理,學會方法,并能在練習的過程中與同學和睦相處。
素質教育與現代思想要求我們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健體,要重視培養獨立從事科學鍛煉身體的 能力。于是我們有些教師由此認為體育教學要實現多項轉變:由“重視學會”轉變為“重視會學”;由“重視體育技能學習”轉變為“重視體育能力的培養”;由“重視技能掌握”轉變為“重視情感體驗”。于是在教學中就出現了“自定目標、自主學習、自主鍛煉”等名目繁多的 教學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愛怎么學就怎么學,只要課堂上學生始終是在歡笑中度過就是成功的好課。就說我們學校這次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來說,兩堂體育課內容設計都合乎學生的興趣,但是總覺得少了些什么,運動技能蕩然無存,教師和學生輕輕松松在歡笑中下了課。試問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了嗎?學生的體能得到鍛煉了嗎?
作為基層的體育教師的總有一種迷茫的感覺,總覺得體育課程改革純理論的東西過多,具體實際指導的、可操作性的東西太少。我們是不是真要天天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不進行體育訓練與競賽?理論與實踐總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象我們學校幾乎每個班都有60多人,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一樣,興趣不相同,更何況體育項目種類繁多,有的喜歡打籃球,有的喜歡踢足球、賽跑、投擲等等。假如都依照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在學生的心里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堂活動課,在其他老師的眼里認為這是一堂“放羊課”。其實“放羊課”是特別難上的課。所謂“放羊”,要有足夠的“草”讓“羊”吃,要有安全的場地讓“羊”吃飽。象這類課我不敢上,一來讓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務正業,讓學生在操場瘋玩,自己到處轉悠,巡視。二來學校的環境有些不允許,一堂體育課,操場上有三四班算少了,經常六七個班在場地上。這兒跑去撞到人,那兒投球砸到人了,更別說其它項目。高喊了幾年的素質教育,快樂體育,還是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打轉,四列橫隊集合、慢跑、講解示范等等。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只有全盤接納,待到仔細回味真是酸甜苦辣盡有。不管怎樣,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才是最好的。
教學中的困惑 篇2
以前看到一個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講述科學家用一個實驗說明了沒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讓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引用這個寓言來闡述教育上的一個道理。似乎給學生壓抑的便是教師的教和為檢測教學效果的考試。如果沒有了這兩樣的限制,學生也會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讓老師驚訝的高度。但是實際情況怎樣呢?
筆者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教師和學生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陶行知先生說教學應當是教學生學的意思,在教學合一中能夠達到教學相長。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教和學生學截然分開的。學生習慣了有東西壓制著,你忽然拿去了壓制他們的東西,比如說讓他們自學一篇課文或者自學其它的課目,學生所表現出來很茫然,一節課上無事可做,養在籠中的鳥兒放回歸到森林里去了,因為長期的馴化已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風雨!
今天中午課上,我讓學生閱讀余秋雨的《道士塔》,給出了寫作的提示:誰是罪人?是學者還是強盜?敦煌文化重現輝煌?
這樣的三個話題基本上涵蓋了作者對這一文化現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時筆者對這篇課文進行了簡單的分析,這節課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知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把他們的文稿收上來一一看了一下,卻讓我大失所望,他們對課文內容浮淺的理解,只是簡答題一般的結構方式,干癟而無味的語言,更有草草的書寫,所有這一切都讓我感覺這節課嘗試的失敗。
我真的想不通一個讀了十幾年書的人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卻是那么的無能。其實閱讀材料并不深奧,課文的內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學了十幾年的書,字寫不好,句子讀不通,思想內容理解起來也是似是而非,表達更是詞不達意,每次考過之后,還津津有味地爭論卷面上的分數,但是平時語文的素養如此的潰乏,真的有一種對語文無可奈何之感。
回想起自己學習語文的經歷,似乎也沒有值得借鑒的東西,以前教過我的教師的課都已隨時間而灰飛煙滅了,研究那些優質課教師的課堂結構,師生活動的課堂實錄收獲也只是了了,談不上什么啟發和收獲。學校里許多課題的研究,我參與過幾個課題的研究,似乎課題的炮制也略微知道了這些課題研究的情況,每一項實驗似乎都有一種美好的結局,而所有的結局其實都是在紙上談兵,是研究者一種善良的推測。我因此也懷疑那些寫在書刊雜志上的所謂經驗。
我似乎很相信,學生只有讀,只有寫,才能寫好語文,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學生除了語文課本,參考書之外,讀其它的書則會被班主任沒收,教學生寫,學生所有的活動都在教室里,這里面每時每刻都在教師的監控之下,教師不在,學生干部就充當了教師的耳目,每一次課外活動都被學生認為是奢侈的事兒,都是班主任開恩的賞賜,F在我也能明白,我們為什么寫作文的時候一提筆常常筆落深沉,記下煩惱郁悶的事能夠滔滔不絕,那是因為壓抑在心里的委曲太多了,這里有競爭的急功近利,有背負家庭的希望的不堪之重,還有肩負著教師的名譽的分數,唯獨失去了思考,我們的學習但底是為什么,對于目標的迷失,使我們的學習失去了沖動,失去了青春的激情的學習使得我們青春黯然無光。常常在一些庸俗的書里憧憬著一些無聊的虛幻的明天。
教了十幾年的書,面對現在的學生我忽然不知怎么教了。
教學中的困惑 篇3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需要怎樣的課堂?學生喜歡怎樣的課堂?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課堂?對這個問題思考得越多,似乎困惑越多。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困惑之一:教師一相情愿與學生多種需求之間存在著的矛盾。
通過學習新課程,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有所轉變,音樂教育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人的發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具體怎樣在課堂上實施,怎樣把它做得更好,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什么?教師在課堂上又能給予他們什么?據本人觀察,學生都喜歡唱流行歌曲,孫悟空、小燕子……是他們的最愛。我曾在課堂上問同學,你喜歡在課堂上干什么?有的說喜歡聽音樂,有的說想唱歌,更多的的回答說喜歡自己表演。那課本怎么辦?我又問。大家都不作聲了。過一會有個同學說:我們自學。教室里響起了一片哄笑聲,笑過之后,想想這個矛盾是客觀存在,不可調和的。教師總想要依據大綱、新課程標準,教材、教參、磁帶,“規范”地向學生傳授,課堂有太多的規矩、框框、拘束,而學生注重的是自己的感覺、感受,并依此為出發點,決定對音樂課的好惡,決定在音樂課上的表現。教師有時也能了解學生的需要,但感覺也不能全憑學生做主。我也在課堂嘗試讓學生自己表演,可能是組織不得法,最后也是草草收場,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既受全體學生歡迎又使老師自己滿意又完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方法。
困惑之二:一成不變的教材和靈活多樣的教學的矛盾。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雖可能由于教學方法、形式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但教材確是至關重要,F有的音樂教材使用沿襲至今已有多年,雖也幾經修改,但變化不大,和學生、課堂、新課程都存在一定的距離,學生不喜歡,不認可。原因有這么幾點:有的歌曲題材比較老,學生很難理解、感受、學起來懵懵懂懂,提不起興趣;有的歌曲旋律不優美,不流暢,學唱起來比較拗口,學生不喜歡唱;有的創作歌曲明顯存在著一些不足,放在教材里,也不知是何緣故,費了好大的勁,學生也不容易學會;還有的教材還是用大綱的要求來設計,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且也違背了新課程的一些理念,在教學中也給我們教師出了難題,不教吧,棄置可惜,教吧,無從下手。
困惑之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滯后的教學行為的矛盾。
新課程理念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的指導,給音樂教學課堂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但不可否認,受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體制等各方面的影響和局限,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方式不同程度地滯后于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例對教材中一些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是許多學生頗感頭疼的事,正是由于這樣,教師也只能*講解和灌輸,反復讀記一些概念;對教材上要求的器樂學習,由相當一部分同學還需要教師手把手地教,一味地模仿練習花費了許多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對一些音樂基礎較差,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同學,不能循循善誘,缺乏恰當有效的方法,造成兩極分化;對學生由于年令所形成的個性特點和需要,缺乏足夠的認識,致使學生年級越高,對音樂的興趣越低,音樂課堂越加乏味,教師的教學也越難開展。
作為教育一線的老師,找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教師對一些觀念和理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在實踐中正確地運用這些理念,進行實踐的檢驗,在不斷的總結、發現、交往、探討中完善對理論的認識。切忌生吞活剝,趕時髦,與人與己都無益,與學生與教育更是有害。
教學中的困惑 篇4
作為一名剛踏出大學校門,步入教學一線的新人,作文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學生怕寫作文,既使有了寫作材料也難認成文。這學期我就親身親歷了這樣的事。
本學期的習作6是半命題作文。要求運用說明方法介紹事物。在課前我布置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
課上,為了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我對他們說:“放寒假,學校要派老師去北京學習,如果你們有想要的禮物,就要把它表達清楚,老師會給你們帶回來”。聽了我的話,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
我叫了數名同學,讓我沒想到的是,他們的視野有那么廣。張巖說:“老師,我想要一套百科全書”,我接著問:“
什么樣子的,內容是什么?”他興致勃勃地敘述起來,并談到了看到這本書的來歷,及喜歡的原因。王梓豪說他想要多功能自行車,他說了這樣一段話:“去年暑假,媽媽帶我去了天津。在商場里我看到了一輛小型的自行車。我興高采烈地跑過去,自行車的顏色很多,紅的、黃的,它更大的功能是可以折疊比我們用的小1倍呢!”多么有序的表敘呀!還有的同學說要DVD機,巴比音樂娃娃、文曲星等。班級里多數同學發了言,說出了自己想要的禮物。
他們在介紹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都表述的很清楚,他們不會想到在不知不覺已經運用了說明方法。如果把他們的話真實地全部記下來,離老師筆下的優等文不遠了。
接著,我裝作很為難的樣子對他們說:“剛才同學們說得都很清楚,但老師沒有全部記住,怎么辦呢?”有同學提議寫出來,請同學把剛才說的寫成一篇作文。交給老師。聽了我的話后,同學們都拿出了作文本,認真的寫了起來。我心里美滋滋的,想著:巧婦有了米,這下子可有“美餐”了吧!
放學后,大部分同學都交了上來。我高興的帶著這一本本草稿回了家。到了家,我急切的跑到桌前,看了起來。翻看了幾本,沒有我想象的好,又翻了幾本,還是沒有課上說的精彩。再翻幾本讓我失望的是,王梓豪同學居然沒寫多功能自行車,而改寫以前寫過的文具盒了?吹竭@一篇篇與我想象大相徑庭的文章,我陷入了沉思。
讓學生們自由地說一說,總能說得頗有條理,具體生動。而學生卻不知如何去寫,難道是學生在寫作時背負著“完成作文任務”的沉重心理,不能輕松地用最平常的語言寫最平凡的事。
或許,他們心理想著要用“優美的語言”按照“作文要求”來寫,所以花在表達內容方面的思考被擠占了,那就寫不出來,或寫出來也不像樣。
學生存在對寫作的畏懼心理,教師該怎樣讓學生由說到寫,很自然地轉換成由口語——書面語的過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