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譯文(精選16篇)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1
季氏將伐顓臾
選自《論語》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頗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占領,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季氏將伐顓臾》
2001/03/23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2
學習目標:
1、研讀第3段;
2、整理歸納文言知識點。
學習重難點:
1、研讀第3段;
2、整理歸納文言知識點。
學習過程
一、研讀課文第三段
當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開脫責任時,又遭到孔子的駁斥,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三次對話,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1、孔子的主張是什么呢?
2、這幾句話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的內容是什么?
3、哪些話說明二人違背了這些原則。
4、通過分析,孔子認為季氏當前之“憂”是什么?
二、整理歸納文言知識點
1、古今異義
(1)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義:;今義:認為。
(2)有國有家者
古義:;
今義:“國”指國家,“家”指家庭。
2、詞類活用現象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2)后世必為子孫憂:
(3)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
(4)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5)既來之,則安之:
3、一詞多義現象
(1)過
是誰之過與:
無乃爾是過與:
(2)安
不患貧而患不安:
既來之,則安之:
(3)相
則將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4、特殊句式
(1)是社稷之臣也
句式:
譯文:
(2)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句式:
譯文:
(3)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
句式:
譯文:
(4)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句式:
譯文:
(5)無乃爾是過與
句式:
譯文:
(6)何以伐為
句式:
譯文:
當堂檢測:
辨析下列加點詞的不同意思
①夫顓臾,昔者以為東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③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課后作業:1、復習本學案內容;2、背誦第三段。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
2、理解體會孔子的思辯藝術。
3、鞏固積累實詞,理解句式、難句,理解成語。
教學重點:
實詞的鞏固與積累,孔子的政治主張。
教學難點:
孔子的思辯藝術,句式的理解。
教學設想:
1、因為本文語句艱深,故引導學生借助課下注釋梳通文句難解處,教者作點拔甚至延展,師生互動,以師為主骨。內容方面引導學生討論,教者作點拔引申,以學生為主,因為是借班上課,學生已近未知數,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設多種方法,為應變準備條件。
2、練習設計:鞏固實詞、難句的理解,鞏固對孔子思辯藝術的理解。
3、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感謝學校為我提供的與大家共同學習的機會,我想我們一定能愉快地度過這短暫的時光,希望我們能互相配合。
課下我已經了解到我們語文已經學習到我們的語文已學習到了《鄒忌諷齊王納諫》。請問,這是什么散文?[明確:歷史散文]今天,我們暫且跨出歷史散文的門檻,共同邁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諸子散文。[請學生將書翻到第69頁]在諸子散文中最有影響的是《論語》。初中我們已學過了《〈論語〉六則》,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通過《季氏將伐顓臾》這課,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
2、背景簡介
孔子時代的魯國動蕩不安,作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權,而顓臾是魯境內的一個小國,且把賦稅等交給魯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據為己有。身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門下從事,參與了季氏出征前的準備。本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拉開了序幕。
3、誦讀課文
[學生將課下注釋讀音標在課文上,注意長句、難句的停頓,準備誦讀,請一學生朗讀。]教師評說示范。
顓zhuān臾yú兕sì柙xiá櫝dú費fèi
4、詞句理解、疏通
[出示小黑板]
[教者選擇點拔、延伸]
①是見(常用義與現在差不多,但對象不用,用現代漢語替換也不一樣,拜見、召見、接見、會見、進見等)過
②主相國家
③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④無乃……與?→恐怕……吧?(與“得無……乎”對比)
爾是過→借助“是”字倒裝(賓語前置)
⑤既來之,則安之:“來”“安”是使動用法,今義不是,古今異義。
[學生自譯,教巡視答疑]
5、內容分析
啟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寫孔子針對錯誤的言行作的批評,請問這三個錯誤言行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見板書設計二)
啟思:孔子反對顓臾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明確: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說明要遵循“周禮”,不可違禮而動。(見板書設計之二)
啟思:孔子說明冉有、季路應負責任時,運用了什么方法?
明確:引用、類比、比喻。(見板書設計之二)另,課下稱“小相”是比喻,不明確,實為類比。
啟思:當孔子知道冉有實際上贊成季氏時,當頭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政治理想,以說明冉有的錯誤,這個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樣才能達到?
明確:均——財物平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處
安——上下相無事
(學生齊讀課下注釋對“均”“和”“安”的解釋)
伐顓臾與此背道而馳,孔子反對了。
6、小結
孔子以主張“仁”“禮”而著稱,“仁”“禮”在社會轉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據說1999年在德國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大會上,與會者有一個共識:要想人類健康有序地發展必須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孔子那里尋找智慧,現在,黨中央提出“以德治國”這與孔子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孔子這些先哲們的思想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我們自己、我們黨、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健康發展。
本文是一個小小的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視孔子的思想于一二,我們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風范各簡括的語言風格。但窺一斑難知全豹,辨一葉難識金秋。希望學生們課下閱讀《論語》這本書。須知,《論語通譯》是中學的必讀書目。
7、作業布置
⑴課后練習二
⑵歸納虛詞“而”“于”的用法
⑶結合文章內容寫一篇文章,賞析孔子的思辨藝術。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4
一.基礎知識掌握
1、給加點字注音。
顓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蕭墻( ) 相夫子( ) 櫝( )
2.請從文中找出三個成語并作解釋。
①
②
③
3.找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
a.無乃爾是過與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誰之過與 d.夫如是,遠人不服
4.下邊一句中加點的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a.危險 顛簸 輔助 b.不穩定 跌倒 輔助
c.不穩定 顛簸 輔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險 跌倒 輔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點詞的不同意思
①夫顓臾,昔者以為東盟主 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為:
③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見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龜玉毀于櫝 于:
⑤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 于:
⑥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于:
7.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這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文中記載的是孔子與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主要是孔子與冉有的對話。他們談話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縱觀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對話中堅持了兩點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話,又舉出一些比喻,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從課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張是 ( )
a.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b.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c.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無乃爾是過與”語音停頓正確的項是 ( )
a無乃/爾是/過與 b無乃/爾是過/與
c無/乃爾/是過/與 d無乃/爾/是/過與
(7)“而謀動干戈于邦內”語音停頓正確的項是 ( )
a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b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c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d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項 ( )
a既來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則安之 d吾恐季孫之憂
(9).對“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一句有四種理解,選出正確的一項 ( )
a遠方的不服,不能前來和好。
b偏遠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來和好。
c本國以外的人不服你們卻不能使他們前來歸附。
d本國以外的人不服(你們)卻不能使他們前來歸附。
二.課外提升
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完成后面各題。
8.子 謂 子 貢 曰 女 與 回 也 孰 愈 對 曰 賜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聞 一 以 知十 賜 也 聞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與 女 弗 如 也
①為短文斷句。
②從下列各項中選出正確的項 ( )
a.文中兩個“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兩個“與”詞義詞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與子貢對話,提到了回與賜兩個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①為加點的字注音
a.省 b.傳
②解釋下列字的詞義。
a.謀: c.交:
b.忠: d.信:
③翻譯這則短文。
《季氏將伐顓臾》學案答案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計謀,主意 b.忠誠,忠實 c.交往 d.講信用
③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沒有不忠誠的地方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2、能力目標
朗讀和翻譯
3、情感目標
了解孔子主張仁政、實行禮治的政治觀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疏通文意,熟讀課文直至能背誦全篇;
體會孔子在原則問題上當仁不讓的精神。
【教學設想】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字詞句的掌握和課文的脈絡層次,難點在于對孔子政治主張出發點的理解。學生學習本文時,只有先掃清文字障礙,才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鑒于此種情況,本文的教學設想如下:
1.課前安排預習,借助注釋,細讀課文一遍,結合書后練習中的問題,再讀課文,并試作口頭翻譯。
2.結合預習,采用點撥法,理解詞句。掌握應知應會的詞語,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則在理清思路的過程中點到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學生理清課文層次的基礎上,反復朗讀,促進學生熟讀課文直至能背誦全篇。
4.比較《季氏將伐顓臾》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兩篇文章,體會孔子在原則問題上當仁不讓的精神。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書,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論語〉六則》一課里,我們學習了孔子“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將伐顓臾》也是論語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實行禮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讓學生提出自己在預習時遇到的疑難字句,可板書在黑板上,增強學生聽講的針對性。
三、講析第一段
1.朗讀和疏通文意
請同學朗讀第一段并作口頭翻譯。
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伐:攻打,征討,指正式的戰爭。
過:責備。
無乃……與? 一種表示委婉推測語氣的句式。
何以……為? 一種表反問的句式。
2.簡析第一段,提出思考問題。
①這次談話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點撥:背景事件為季氏將伐顓臾。教師可根據資料向學生介紹背景。
②孔子對這件事的反對態度可從哪句話看出?孔子反對的理由是什么?
點撥:“無乃爾是過與?”一句。特別是“過”字確切而又傳神地表達了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的強烈不滿,同時也是對作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勸阻、嚴重失職的極大反感。孔子明確指出了不應攻打顓臾的理由:
顓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顓臾是魯國附庸,不必伐
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板書]
這三條理由體現孔子一向反對國君進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張,也再次對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評。
3.全體朗讀第一段,結合簡析思路,請同學試作背誦。
四、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第一段。
2.細讀第二、三段,并思考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一段背誦
二、講析第二段
1.朗讀和疏通文意。
學生朗讀第二段,另指一名學生口譯本段。
教師點撥本段重點字詞:陳、列、危、顛、相、押、櫝、過
注意辨析:
過:是誰之過與? 過錯
過:無乃爾是過與? 責備
2.簡析第二段,提出思考問題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評了冉有,但他辯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圖推卸責任,孔子是怎樣批駁的?
教師點撥: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應在其位,謀其政,據理力爭勸其改邪歸正,否則,就應離去,不可一味茍同。
②用比喻。運用比喻闡釋深刻道理。
[板書]
3.熟讀第二段,試背誦。
三、講析第三段
1.朗讀和疏通文意。
集體朗讀第三段,請兩名學生口頭翻譯。
教師點撥重點字詞:疾、辭、患、寡、均、貧、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貧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來之,則安之 使……安定
本段較長,而且集中表達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因此,除重點實詞外,一些重要的語句要認真翻譯(教師可適當板書),為分析本段內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礎。
四、布置作業
1.背誦第二段,熟讀第三段,繼續思考練習題。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閱讀語文讀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學案
一.基礎知識掌握
1、給加點字注音。
顓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蕭墻( ) 相夫子( ) 櫝( )
2.請從文中找出三個成語并作解釋。
①
②
③
3.找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
A.無乃爾是過與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誰之過與 D.夫如是,遠人不服
4.下邊一句中加點的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A.危險 顛簸 輔助 B.不穩定 跌倒 輔助
C.不穩定 顛簸 輔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險 跌倒 輔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點詞的不同意思
①夫顓臾,昔者以為東盟主 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為:
③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見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龜玉毀于櫝 于:
⑤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 于:
⑥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于:
7.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這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文中記載的是孔子與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主要是孔子與冉有的對話。他們談話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縱觀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對話中堅持了兩點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話,又舉出一些比喻,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從課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張是 ( )
A.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B.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C.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無乃爾是過與”語音停頓正確的項是 ( )
A無乃/爾是/過與 B無乃/爾是過/與
C無/乃爾/是過/與 D無乃/爾/是/過與
(7)“而謀動干戈于邦內”語音停頓正確的項是 ( )
A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B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C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D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項 ( )
A既來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則安之 D吾恐季孫之憂
(9).對“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一句有四種理解,選出正確的一項 ( )
A遠方的不服,不能前來和好。
B偏遠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來和好。
C本國以外的人不服你們卻不能使他們前來歸附。
D本國以外的人不服(你們)卻不能使他們前來歸附。
二.課外提升
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完成后面各題。
8.子 謂 子 貢 曰 女 與 回 也 孰 愈 對 曰 賜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聞 一 以 知十 賜 也 聞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與 女 弗 如 也
①為短文斷句。
②從下列各項中選出正確的項 ( )
A.文中兩個“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兩個“與”詞義詞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與子貢對話,提到了回與賜兩個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①為加點的字注音
A.省 B.傳
②解釋下列字的詞義。
A.謀: C.交:
B.忠: D.信:
③翻譯這則短文。
《季氏將伐顓臾》學案答案
1.略
2.①既來之,則安之 ②分崩離析 ③禍起蕭墻
3.A
4.D
5.①作為 ②語氣助詞 ③成為 ④動詞,這里有“編造”之意
6.①引進動作對象,不譯 ②對,對于,介詞 ③從,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7.⑴季氏將伐顓臾⑵季氏伐顓臾是錯誤的 冉有、季路作為季氏的家臣應制止這種不義的作法。⑶說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盡職,縱容季氏的行為是失職。批評冉有政治態度的不端正。 ⑷D ⑸ 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 將伐顓臾的真正陰謀 (6)B(7)C(8)D(9)D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計謀,主意 B.忠誠,忠實 C.交往 D.講信用
③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沒有不忠誠的地方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6
教學目的: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堅持原則、當仁不讓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幾個詞語的意義。
三、歸納是、疾、止、見、過等詞的義項。
四、掌握文言句式無乃與?與何以為?。
五、理清課文層次,使學生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一、積累詞匯
二、掌握文言句式
三、背誦默寫
教學難點:
1、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人格
2、文言句式
教學設想:
1、多朗讀,力求學生熟讀成誦;
2、重要實詞,盡量與成語聯系,并弄清各意義之間的關系,以幫助記憶;
3、精練,通過練習強化認知記憶;
4、遷移。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形成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時間:
2 課 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二、朗讀:
(一)范讀
(二)正音:顓臾、稷、為、兕、櫝、與、冉、柙、費
(三)試讀:讓學生自由朗讀。注意人物的`語氣。
(四)齊讀:
三、精講:[穿插課堂鞏固訓練]
(一)第一段:1、詞語:伐、見、是、社稷、以為、與
2、句子:①無乃爾是過與?
②何以伐為?
3、內容:寫孔子反對攻伐顓臾的理由
(二)第二段:1、詞語:過、止、顛、相、爾
2、句子: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
3、內容:指出冉有季路沒有盡輔佐之責。
(三)第三段:1、詞語:固、疾、辭、患、國、家、來、安
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②既來之,則安之。
3、歸納三個成語:①既來之,則安之。
②分崩離析。
③禍起蕭墻。
4、內容:寫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對魯國現狀的分析。
四、背誦:自由誦讀,運用思路法背誦。
五、課后作業:整理虛詞于、之、夫。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7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了解大意, 積累文言詞語“是、疾、止、見、過”;掌握文言句式 “無乃……與”“何以……為”;背誦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強教化的政治主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
3學習孔子以理服人的辯駁藝術。
教學重點:
背誦全文,掌握“無乃……與”“何以……為”兩個句式。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辯駁藝術。
教學方法:
這篇課文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遠,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學方法之一是誦讀法。
“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會學生自學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學的歸宿。在本節課中,力圖教會學生質疑難點字句、背誦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辯駁藝術。即教會質疑,在師生互動探究的氛圍中完成教學工作。教學方法之二是質疑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上有這樣一則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尋找智慧。”這則宣言,出自一個外國人之口,一個外國人為什么如此崇拜中國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問題的答案全在一個字——“仁”,即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板書: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季氏將伐顓臾》這篇課文,讓我們借助這篇課文進一步理解孔子的“仁”這一思想(板書:《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二 老師范讀
聽老師范讀課文,注意語音和句讀。
(范讀后)請同學們認讀下列字音、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顓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費bì(古音異讀)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有人建議聽磁帶范讀,我以為那樣疏遠了學生跟范讀者之間的距離,不如老師范讀來得親切。文言文的朗讀有三條標準,即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出感情。聽老師范讀,達成朗讀標準中的前兩條,第三條標準高于前兩條,必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驟中完成。
三 一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得連貫順暢。
2 指名朗讀 請三個同學分別朗讀課文的三個段落,其他同學仔細聽,聽字音、 聽句讀,聽是否連貫順暢。
3讀后點評(點評這一環節不能少,通過點評,讓大家讀準每一個字的讀音,讀準每一句的停頓,如此,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內容)。
四 二讀課文
1同坐互動,讀一節翻譯一節,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進行翻譯。同坐互為讀者和聽眾,圈畫出解決不了的字詞。
2字句質疑
有沒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請大家提出來。教會學生質疑,告知學生要質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較重要的字句。學生提出的問題,凡是學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學生問、學生答的方式,促進生生互動;學生答不出來時教師點撥。
學生可能提出的主要問題有:
①“無乃而是過與”如何理解?“無乃而是過與”“且爾言過矣”兩句中的“過”意思是否相同?“無乃而是過與”與“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樣?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怎樣對譯,這兩句分別是什么句式?
③ “既來之,則安之”與現代漢語中的“既來之,則安之”意思一樣嗎?
④ 第三段中“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中的“蓋”,字典上有八個解釋,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應該選哪個?
⑤如果學生沒有問題了。老師可以補充講一下另外三個詞語“疾、止、見”,并且由本課聯系到以前所學的句子,如“寡人無疾”“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等,積累相關文言實詞。
3指名翻譯
指名三個同學分別翻譯課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學生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修改訂正翻譯中出現的錯誤。
4總結整理
請同學們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整理后交流、補充。
五 三讀課文
1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達到文言文朗讀的第三條標準——讀出感情。
2 評議同學朗讀的情況,體會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問題展開思考,準確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稟告了一則怎樣的消息?(“有事于顓臾”)兩位弟子的神情態度如何?該怎樣讀?
②冉有和孔子對這件事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孔子為什么反對攻伐?(明確:冉有贊成,孔子反對。應該讀出不同的語氣。孔子反對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樣的托詞?孔子引用誰的話、用了那些比喻來反駁冉有的?此時孔子的語氣如何?(冉有的托詞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獸、看護寶物的比喻進行反駁,孔子的語氣應該更嚴厲。)
④冉有道出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樣反駁的?(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詞,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滅人家,卻找借口說是因為人家對自己構成威脅。冉有的說法純粹是侵略者的強盜邏輯。正如20世紀初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卻說成是要搞“大東亞共榮圈”一樣,活脫脫的“偽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國安邦的原則,然后批評冉有違背了這些原則。最后,指出季氏之憂的實質,“吾恐季孫之憂……之內也” ,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雖然可以擴大地盤,發展實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終篡奪魯國的政權。孔子以他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語道破了季氏的陰謀,同時有力批駁了冉有的觀點。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
3 在理清師徒對季氏伐顓臾不同態度、不同情感的基礎上,自由大聲朗讀課文。
4齊讀全文,要求用合適的語氣、語調讀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辯駁藝術
孔子先責備,認為不能伐:為先王封國(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再批駁,提出應阻伐:引用周任的話,指出作為家臣應該“在其位,謀其政”,盡到臣子的職責,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伐顓臾,就好比虎兕從籠子里跑出來傷人;如果顓臾在魯國境內被季氏攻滅,就好比龜玉在匣子里被毀壞。這層比喻義,揭露了季氏的貪暴及其伐顓臾的非道義性。同時把作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龜玉的保管人。出現“虎兕出于押,龜玉毀于櫝中”的情況,其過錯既不在于虎兕和龜玉,也不在于柙和櫝,而在于它們的看管人和保管人。這層比喻義表現出孔子對學生的嚴厲批評。
最后是斥責,反對伐:對內——“均、安、和”,對外——“修文德”,表明了對內創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冉有的做法違背了以上原則,孔子大加斥責,體現孔子實行仁政、實行禮治、加強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
六 背誦課文
1 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孔子辯駁藝術的領會,嘗試背誦課文。
2 指名背與齊背交互進行。
3 交流背誦方法。
總結:背誦課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幾遍,自然上口,便久遠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讀背誦法,這對不少同學也是適用的;除此,還有意義背誦法,即在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背誦,這樣的背誦既可避免死記硬背,又能使背誦的內容長時間不忘;還有書寫背誦法,有人讀十遍、百遍都不能將一篇文章背下,可書寫一到兩遍卻能背住,就可采用這一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學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誦效率。
七 總結拓展
1孔子反對季氏討伐顓臾、強調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訓練。
翻譯下列句子,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難點。
①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譯文]①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②用政法來導引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導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這兩句告訴我們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報人,主張禮治,反對法治,反對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這一思想。
3你怎樣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讀質疑
1 再讀課文,質疑問難。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難,那是淺層次的,如果能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請同學們提出你想知道的問題。
同學們可能提出如下問題:冉有、季路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顓臾的消息告訴孔子?兩位弟子有沒有接受孔子的批評,有沒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國主張如今是否適用?他的均貧富思想跟我們提倡的共產主義思想本質上是否一致?
2 師生探究,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以明確必須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我們不能不患寡,不能滿足于“和”,在創造和諧社會,還應該促進生產發展,提高生活水平,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業
1 看“百家講壇”易中天《實話孔子》,豐富對孔子“仁”這一思想體系的認識。
2 看電影《孔子》,進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個性特征,同時了解顏回、子貢等人,感受孔子的師者風范。
【教學總結】
在學習《季氏將伐顓臾》一文時,我以“孔子動怒的原因”這樣一個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從而找到正確答案,那就是:
其一,孔子治國的理念是“禮義教化”,他曾為此而周游列國,身體力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二,孔子對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以及季氏伐附庸小國顓臾,是非常不滿的;其三,孔子對冉有、季路既否認對季氏伐顓臾的贊同“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又為其侵犯行為尋找借口“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的兩面派行為表示憤怒。一句話:孔子面對這種理念受阻,季氏無道,弟子不爭氣的狀況必然要大動肝火。通過這一問題的研討,學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課文,而且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腳點是學生。這是我在課后的最大感悟。因此,我在充分聽取學生反饋意見之后,對照課前定下的三個標準——扎實(文字)、清晰(文章)、到位(文化),對本堂課進行了反思總結。
首先是文字落實不夠扎實。學生能基本讀懂文章大意,但對具體字詞等文言知識點的理解就顯得較為吃力,這反映在句段翻譯的不流暢上。顯然,我在文字的落實上做的還不夠。我想,或許可以從四方面彌補:一是課前就提供參考譯文,二是在文章梳理中強調字詞落實,三是課后習題的鞏固練習,四是加強朗讀和背誦。
其次是文章解讀清晰明了。無論是學生還是聽課老師都認為文章梳理的清晰是本堂課的亮點之一:從關鍵句“求!無乃爾是過與”入手帶動對全文的理解,問題的層層推進催化思維的運動,同時,整堂課都由一條主線貫穿——孔子為什么態度如此強硬地反對季康子攻打顓臾?或許,這可以成為文言文文章梳理的一個模式。
最后是文化拓展定位準確。學生在文字落實和文章梳理的基礎上結合提供的課外資料,基本上能把握孔子的政治理想及人物形象,并通過課堂結尾的一系列帶有啟發式的問題(孔子所竭力維持的等級制度在當今社會仍舊適用嗎?這種等級制度在當時是否有其先進性呢?“修文德以來之”是否對當今國際關系的處理有借鑒意義呢?“均無貧”是否等同于“均貧富”?“和”的概念和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和諧”有區別嗎?),對孔子及《論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學生提供的書單也成為課外閱讀的熱門書目。
我想,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堂認真思考聽講,課后及時加以記憶,教師及時加以檢查這大概就是達到了有效性教學的基本要求了吧!對于所有文言文均可以以此方法加以推廣。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8
[教學要點]
做閱讀訓練,總結文言知識,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背誦
抽查2~3名同學背誦。
二、閱讀訓練
提供下列材料給學生,教師適當解釋其中難懂的詞句,讓學生拿課文和材料比較閱讀,從而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難點。
投影:
材料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釋北辰:北極星。共:同“拱”,環抱,環繞。
[譯文]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材料2:注釋道:引導。格:親近歸附之義。
[譯文]用政法來導引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導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要求結合課文比較,進一步明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學生討論、發言。
明確:課文和兩則材料結合起來分析,可歸納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報人,反對法治,主張禮治,反對武力征伐。
三、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語,并說明活用的情況。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答案:來、安,使動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譯下列句子,并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①無乃爾是過與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答案:①恐怕該責備你吧!
②這是國家的臣屬,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是
例句出處釋義
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正確,與“非”相對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判斷詞,是
2、疾
例句出處釋義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將深《扁鵲見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厭惡、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快、急速
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西門豹治鄴》疾苦、痛苦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強
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史記孫臏傳》妒忌
3、止
例句出處釋義
陳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將伐顓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只是、僅僅
4、見
例句出處釋義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木蘭詩》看見
曹劌請見《曹劌論戰》召見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伐顓臾》拜見、偈見
秦誠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表被動,相當于“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xiàn,出現
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 《失街亭》見解、見識
5、過
例句出處釋義
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走過、經過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超過
以其境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記》過分、過于
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錯誤、過失(名)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責備
且爾言過矣《季氏將伐顓臾》錯(形)
故嘗與過宋將軍《大鐵椎傳》拜訪、訪問
四、小結
同學們,我們學習《論語》,不僅學習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識,還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對謀動干戈進行武力征伐,在內部創造一個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這種思想不照樣適用于我們今天嗎?我們現在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需要一個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們應刻苦學習,掌握知識,為創造一個長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9
一、導人
孔子作為一名老師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性格溫和、循循善誘,是一個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們將要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孔子,因為這一次孔子發怒了,而對象就是他的學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季氏將伐顓臾》
二、整體感知
(1)齊讀全文,糾正字音、斷句
首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齊讀全文并且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本文的對話是在什么情況或者背景下發生的?
明確:季氏將伐顓臾
“伐”字怎么解釋?解釋為明目張膽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動用“武”力
“將”字說明什么?“將”字說明這個戰爭還沒開始,即將發生,可以通過勸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勸說,那么這場戰爭就有可能變成現實
時代背景:
當時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把持魯國朝政,而王室日趨衰敗,這種情況到孔子生活的時期一直持續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歷史上被稱為“三桓犯上”這其中,季氏的勢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討伐顓臾一是貪其土地,二是擔心顓臾對自己的勢力構成威脅當時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而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兩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三、文本探討
(1)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一段,思考:對于這場仗,孔子持贊成還是反對態度?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大家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點(治國以禮):
①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資料:論語中就曾經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篇》
從這里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顓臾就在魯國境內,是魯國的附屬國,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卻想吞并它,這顯然違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禮樂思想孔子能不生氣嗎?
接下來,請同學們朗讀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語句最能體現孔子生氣的態度,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明確:
①求!無乃爾是過與?表示推測語氣,賓語前置句解釋成“恐怕要責備你吧?”要讀得溫和,緩慢學生朗讀
②何以伐為?“何……為”表示一種反問語氣,為什么要討伐它呢?賓語前置句
③求!語氣強烈
(3)孔子對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來的兩次責備的語氣都一樣嗎?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下面孔子的話,孔子的語氣有什么變化,從哪里看出來?
明確:語氣加重,更加急促、強烈、氣憤
①求!周仁有言……是誰之過與?
1、指責(責備)的語氣
2、句子有:責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實質上是指責冉有、季路沒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訓斥從哪里看出來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話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擔任職務,否則就辭職在《憲問》篇里,孔子曾經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很顯然“在其位,就得謀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險(危)不去護持,將要跌倒(顛)卻不去攙扶,是做相的失職
用老虎犀牛這些猛獸逃出籠子,龜甲和玉器毀壞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責任
比喻季氏攻打顓臾,冉有季路作為家臣沒有進行勸阻的`失職所以這種責備的語氣會委婉、含蓄一點
學生嘗試朗讀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讀出強烈的痛斥的責備語氣“疾”(痛恨、討厭)注意斷句
學生朗讀這一句
(4)孔子三次責備的語氣層層遞進,取決于誰的態度?
明確:冉有冉有的話體現了他害怕責備、推卸責任的特點比如說
①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為何不說將伐顓臾?學生本身就理虧,怕被孔子責罵,說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句話體現了冉有推卸責任,不想被孔子責備
③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這句話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顓臾的真實想法,卻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蓋本意,實在很虛偽
根據說話內容,冉有的話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語句呢因為是推托之詞,所以要稍微緩慢一點,畏畏縮縮
(5)角色朗讀下面,我們根據前面對師徒兩人的對話的內容,請同學們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為之辭”為止的語氣,各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盡量把冉有的推脫語氣與孔子愈加氣憤的層次感表現出來學生展示朗讀
四、問題探討
1、其實啊,孔子面對冉有的執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終于回到魯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給得意門生,冉有非但沒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對武力的主張,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在對話中流露出的這種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動外,還增添了幾分可愛與真實那么孔子治國安邦的主張到底是什么?請在文中找到明確的語句
明確:孔子的正面主張也就是他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這里說明孔子主張對內使人人和平穩定、安居樂業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要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以德服人(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內涵體現:禮讓、正名、以身作則
五、拓展延伸(機動)
討論:聯系材料,談談孔子為政以德主張的具體表現和現實意義
資料:近些年來,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介紹,對我國的基尼系數目前各機構認識不一,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是世界銀行測算的0 .47“我國基尼系數在10年前越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后仍在逐年攀升,貧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人們喜歡將他神圣化,但更多時候他是一個凡人,我們通過朗讀體會他與冉有的對話中的語氣,因聲求氣,從而深刻地體會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也更生動更全面地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業
1、背誦“丘也聞……蕭墻之內也”語段
2、寫一篇心得,談談孔子的思想主張對現實生活的啟發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10
一、課題
《季氏將伐顓臾》
二、課時
三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二、課型
新授課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層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訓練目標
思維的邏輯性
(三)德育滲透目標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和人生態度。教育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要樹立積極的姿態,作生活的強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
(二)難點對對話體議論文談話層次的理解
六、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師生共同討論分析過程中解決文章的重、難點。
七、學生活動設計
反復誦讀課文,通過討論,分析文章的結構和主旨。
八、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學生集體誦讀全文
3.結合課后練習題一,師生共同分析課文
(1)分析課文第一段
提問1:文章第一句“季氏將伐顓臾”交代了什么?
明確:文章第一句“季氏將伐顓臾”交代了談話的政治背景。
提問2: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持什么態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確: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理由有三:
一是顓臾乃先王封國,不可伐
二是顓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2)分析課文第二段
提問3:為什么孔子認為季氏的`行為是冉有的過錯?對此,冉有是如何辯解的?孔子是怎樣反駁的?
明確:孔子認為作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義不容辭地應制止季氏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對此,冉有辯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話和以虎兕、龜玉等為比喻進行反駁,認為冉有、季路對季氏的行為應負有責任。引用周任“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話,對冉有的自我辯解給予反駁,認為他不是稱職之臣。孔子運用比喻論證法,“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顯然是看守人員的過錯,是一種失職。(3)分析課文第三段
提問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駁斥冉有時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請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可見,其政治主張是實行禮治,以德服人。
提問5:請找出一個表現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的語句。
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附:板書設計季氏將伐顓臾
先王封國不可伐
孔子反對討伐顓臾邦城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當伐
孔子駁斥冉有引周任之言
比喻論證冉有非稱職之臣
孔子再駁冉有:實行禮治,以德服人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來遠人”的政治主張。
2.了解語錄體的論述方式。
3.了解本文語言高度精煉的特點。
[教學重點]
實詞、誦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預習安排]
1.仔細閱讀這篇課文和注釋。
2.朗讀課文一遍,不會讀的字在字邊注音。
3.回答下邊的問題:
孔子反對伐顓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說的“遠人”是指什么人?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舊課導入新課。
1.要求學生從初中課文《〈論語〉六章》任選兩章背誦。
2.讓學生將該課與本課作比較,談談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內容不同。)
二、《論語》簡介。
《論(lún)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語》的內容很廣泛,涉及哲學、政治、教育、時事等方面。全書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兩個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長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話,長的達數百字,如《季氏將伐顓臾》),前后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聯系,有些章還有重出現象,可見它是一個片斷的集合體,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論語》記錄孔子的言論大致上有四種體式:
(1)用“子曰”開頭直錄其言論,可稱格言體,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問者和問題,再錄孔子的回答,可稱答問體,如“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3)跟特定的對象展開談話,超出一問一答的模式,可稱對話體,如孔見師冕。(4)就一件事比較詳細地闡述自己的意見,可稱議事體,如《季氏將伐顓臾》這一章。
三、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國的貴族,在一場政治的斗爭中失敗后逃到魯國,但到孔子出生的時候,已下降為平民。孔子年輕時因家境貧寒給季氏做過委吏(管理糧倉)和司職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學習,相傳他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50歲以前,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于聚徒講學,也從事政治活動,去過齊國。50歲那年,魯定公任命他為中都宰。56歲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攝相事,但為時不長,被迫辭職。后又周游宋、衛、陳、蔡、齊、楚等國,為時14年,終不見用。回到魯國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又將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他的弟子相傳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顏回、子貢、季路(子路)、冉有、曾參等。他又是私人講學風氣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解題要點。
季氏伐顓臾一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兒子、魯莊公(前693 ̄前662在位)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這一百多年間,公室(魯君)和私室(三桓)之間的主要斗爭有:①魯宣公十五年(前594)針對三家分地擴展頒布了“稅畝”制度;②魯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誅季,三桓聯合進攻,昭公被迫逃亡。這斗爭一直繼續到戰國初年,《史記·魯周公世家》說:“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將伐顓臾一事,不見經傳。后世注家以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轉達了孔子的意見,季氏懼禍而止。《史記·孔子世家》載:“仲由為季氏宰”在定公十三年(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魯哀公三年(前492),其時子路隨孔子在陳。至于二人何時同為季氏家臣,則不得而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據推測當在魯哀公初年。
孔子一貫反對“陪臣執國政”,對三桓的指責在《論語》中就有許多記載。
五、誦讀第1段。
1.注疏(可據所列條目提問,下同)
①“季氏將伐顓臾”:
本章屬議事體,開篇便說事。一句帶過。“伐”,有旗鼓之謂。旗鼓聲罪,而顓臾無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評論。
②“見”(xiàn):引見。
③“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有事”,喑寓“伐”字。季氏貪其土地,欲滅而取之。
④“求,無乃爾是過與”:
冉求為季氏聚斂,尤用事。《論語·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爾是過”,即“過爾”。全句應譯為“這恐怕要責怪你吧”,課本注釋誤。
⑤“以為東蒙主”:
言顓臾乃先王封國,故不可伐。“以為”,“以之為”的省文。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為主祭人。蒙山在魯之東,故曰東蒙。
⑥“在邦域之中”:言不必伐。魯封地七百里,顓臾在其中。
⑦“社稷之臣”:
言非季氏所當伐。“社稷”,指公室即魯君。當時四分魯國,季氏取其二,孟孫、叔孫各有其一,只有顓臾這個附庸之國尚為公臣。
⑧“何以伐為”:
照應本段起句。“為”,語末助詞,無義。“何以”,就是“以何”,憑什么(理由)。
板書
(略,見教材)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12
教學要點
理解課文內容并熟背課文
教學內容和過程:
1. 復習鞏固
齊背全文,檢查上課時學習效果
2. 討論下列問題
問:第一句“季氏將伐顓臾”交代了什么?
明:交 代了談話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
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則回趨裒微。
季康子所以要討伐顓臾,一方面“貪其土地,欲滅而取之”,另一方面也
擔心魯國國君在政治、軍事上同顓臾成為犄角之勢,不利于季氏,這是當時社會背景 和季氏將伐顓臾的真實意圖。
當時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門下,二人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準備,冉有、季路
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們的老師孔子。
一向溫文爾雅的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勃然大怒,辟頭一句就責怪起冉有來
了“求,無乃爾是過與?”
接著一口氣列舉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對討伐顓臾,(從周朝的禮制和春秋大義來著)。
.孔子認為冉有和季路對此事負有責任。
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話,如果一個臣子不能盡自己的職責,寧可辭去職務,也不應該尸位
素餐,這其實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張 。孔子認為季氏伐顓臾是“無道”,冉有,季路不能 進行有效的阻止,這本身就是錯誤的,現在這二人不僅認識不到這一點,反而推卸責任,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接著 ,孔子用了兩個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認識自己的失職。 一是用扶相 應負的責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櫝的'人做比。
最后,孔子直接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冉有替季氏開脫,顯然是贊成季氏討伐顓臾的,但 前面他卻說:“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憎恨這種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兩面派態度,于是他直接對冉有說:“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為之辭”。接著提出他的政治主張:“有國有家者……既來之,則安之”
3.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要求背出以下語氣:
1).“求,無乃爾是過與”雖屬問語,卻應當用譴責口吻讀,有“唯爾是過”的味道。
2).“子曰”‘求!……要讀得懇切。
3).“陳力”二句是從正面說理,要讀得鏗鏘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氣應嚴厲。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氣應更嚴厲。
6).還要注意“也”的語氣。
4.課堂練習
書上練習題三
5.小結、擴展
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寫孔子與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其中主要是孔子與冉有的對話,對話中,冉有的觀點表達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觀點卻頗為鮮明,顯得慷慨激昂。
孔子認為財富不均、社會不安是國家之患,主張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對謀動干戈進行武力
征伐。不過,孔子的政治主張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奴隸制的社會秩序。
6.布置作業
(略)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13
教學要點:
積累文言實詞、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課文
教學內容和過程:
1. 導入新課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歷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國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論語》,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座寶庫。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歷經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 教師范讀課文
3. 學生自讀、討論、提出問題,教師隨問隨答。
教師板書自讀要求:
1.掃清語音和句讀障礙;
2.辯析句式,注意語氣
3.積累“是、疾、見、過、止 ”和“無乃……與”,“何以……為”。
4.教師精講,點拔,集中解疑
句讀: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實詞:季路見于孔子 無乃爾是過與 陳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何以伐為 虎兕出于柙 龜玉毀于櫝中
古今異義: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詞類活用: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成語: 分崩離析 禍起蕭墻
5.討 論,結合書后練習題一理清全文思路,嘗試背誦課文
(詳見板書設計)
6.小結鞏固(時間允許課內進行,時間不允許布置為家庭作業)
基礎訓練1—5題
附板書設計:
季氏將伐顓臾
文章思路: 《論語》
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 季路見于孔子
孔子反對討伐顓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是 社稷之臣 (不當伐) 無乃爾是過與
何以伐為
引周任之言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駁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離析
龜玉毀于櫝中 禍起蕭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孔子再駁冉有——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
則安之
(治國安邦的原則)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14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孔子思想在當時的地位、影響。
2.能夠歸納出“是、疾、止、見、過”五個詞語的義項;了解兩個句式:“無乃……與”“何以……為”。
3.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理解歸納及文言句式特點的掌握。
教學難點
孔子鼓吹禮治,主張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張的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歷史散文不同,先秦諸子散文是議論說理的文章。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思想空前活躍的時期,誕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種流派,這些派別及其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各抒己見,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先秦諸子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政治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們學習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論語》中的一篇《季氏將伐顓臾》。
二、孔子生平及《論語》簡介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首開私人辦學講學之風,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
《論語》就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請大家詳看課文注釋①。
三、簡介背景
《季氏將伐顓臾》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場對話,這場對話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四、熟讀課文
1.教師范讀。(一遍)
①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沒聽清讀音的字畫出來。②進一步明確讀音。
2.檢查讀音掌握情況。投影
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A顓臾(zhuānxū)虎兕(sì)出于柙(xi)社稷(jì)之臣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B顓臾(chuǎnyū)虎兕(shì)出于柙(xiá)社稷(sù)之臣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C顓臾(zhuānyú)虎兕(sì)出于柙(xiá)社稷(jì)之臣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
D顓臾(zhuānyú)虎兕(shì)出于柙(jiá)社稷(sù)之臣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學生分別朗讀,師生如發現讀音錯誤問題及時糾正。
4.分組朗讀5.全班齊讀。
6.要求學生各自結合課文注釋朗讀,大致疏通文意。
(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將自己結合注釋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向本組同學提問,學生自行解決)
7.學生再次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進一步熟讀課文,并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2.采用分段進行法,檢查學生結合注釋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況,一學生讀一遍,另一學生翻譯一遍,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分段進行,教師可稍作朗讀提示)
“季氏將伐顓臾”,孔子和兩位學生的對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
提問:當孔子從兩位學生那兒聽到這個消息時,他的態度是什么?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當聽到這個消息時,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一次對話。他責怪冉有:“求!無乃爾是過與?”理由是:“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也就是說,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
反對①顓臾是先王所封之國不可伐義正詞嚴
討伐②顓臾在魯國境內不必伐不容置辯
理由③顓臾與季氏同為社稷之臣無勸伐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由以上分析,我們讀這一段時注意“季氏將伐顓臾”是陳述語氣,應讀得平穩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責怪冉有的語氣和反對討伐的鮮明態度讀出來。重讀“求!無乃爾是過與?”中的“求”“過”,下文三條理由讀時應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為”的反問語氣。朗讀并背誦。全班同學背第一段。
孔子不僅反對討伐顓臾,而且認為冉有和季路對此事有責任。當即對冉有的辯解予以反駁,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二次對話。
提問:孔子在反駁時,引用了哪些話,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學生畫出來。
明確:引用:“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提問:引用和比喻要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以前后桌為一組,選一代表發言)
明確:引用說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門下,卻不能對季氏伐顓臾進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個臣子不能盡自己的職責,寧可辭去職務。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顛”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顛”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對顓臾動武,“龜玉”喻顓臾將要被毀滅,這樣的話,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責任了嗎?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應認識到自己沒有盡職勁責。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是冉有的推托辭,語速不能過快;孔子的話中“求”“是誰之過與?”應加重語氣,口氣堅決而又委婉。全班同學齊背第二段。
當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開脫責任時,又遭到孔子的駁斥,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三次對話,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提問:孔子的主張是什么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明確:孔子的正面主張也就是他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提問:這幾句話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的'內容是什么?具體解釋一下。
學生討論。(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確:表明了對內創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但冉有和季路卻違背了這些原則。
提問:哪些話說明二人違背了這些原則。
明確:“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動干戈于邦內。”
提問:通過分析,孔子認為季氏當前之“憂”是什么?
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孔子在此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顓臾地實質,最終目的是要篡奪魯國的政權。此句后來衍變為成語“禍起蕭墻”,喻內部發生爭斗并產生嚴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樣應加重語氣,且要把孔子這句話的緊張嚴肅語氣讀出來。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張時的幾句,應讀得情緒激昂。班同學齊背第三段。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板書總結回顧本節課所講的內容,歸納出孔子是一個愛國愛民、目光深遠的政治家,并加強背誦。通過朗讀提示明確本文的語言特點:在言行的記錄中能繪聲繪色,刻畫人物的神態和氣質。
全班同學背誦全文。
三、布置作業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背誦。
二、閱讀訓練
提供下列材料給學生,教師適當解釋其中難懂的詞句,讓學生拿課文和材料比較閱讀,從而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難點。(投影)
材料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釋北辰:北極星。共:同“拱”,環抱,環繞。
[譯文]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材料2:注釋道:引導。格:親近歸附之義。
[譯文]用政法來導引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導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要求結合課文比較,進一步明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學生討論、發言。
明確:課文和兩則材料結合起來分析,可歸納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報人,反對法治,主張禮治,反對武力征伐。
三、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語,并說明活用的情況。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答案:來、安,使動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譯下列句子,并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①無乃爾是過與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答案:①恐怕該責備你吧!
②這是國家的臣屬,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是
例句出處釋義
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正確,與“非”相對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判斷詞,是
2.疾
例句出處釋義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將深《扁鵲見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厭惡、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快、急速
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西門豹治鄴》疾苦、痛苦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強
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史記孫臏傳》妒忌
3.止
例句出處釋義
陳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將伐顓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只是、僅僅
4.見
例句出處釋義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木蘭詩》看見
曹劌請見《曹劌論戰》召見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伐顓臾》拜見、偈見
秦誠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表被動,相當于“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xiàn,出現
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失街亭》見解、見識
5.過
例句出處釋義
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走過、經過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超過
以其境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記》過分、過于
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錯誤、過失(名)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責備
且爾言過矣《季氏將伐顓臾》錯(形)
故嘗與過宋將軍《大鐵椎傳》拜訪、訪問
三、小結
同學們,我們學習《論語》,不僅學習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識,還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對謀動干戈進行武力征伐,在內部創造一個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這種思想不照樣適用于我們今天嗎?我們現在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需要一個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們應刻苦學習,掌握知識,為創造一個長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15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了解大意, 積累文言詞語“是、疾、止、見、過”;掌握文言句式 “無乃……與”“何以……為”;背誦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強教化的政治主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
3學習孔子以理服人的辯駁藝術。
教學重點:
背誦全文,掌握“無乃……與”“何以……為”兩個句式。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其辯駁藝術。
教學方法:
這篇課文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遠,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朗讀,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學方法之一是誦讀法。
“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會學生自學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學的歸宿。在本節課中,力圖教會學生質疑難點字句、背誦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辯駁藝術。即教會質疑,在師生互動探究的氛圍中完成教學工作。教學方法之二是質疑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上有這樣一則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尋找智慧。”這則宣言,出自一個外國人之口,一個外國人為什么如此崇拜中國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問題的答案全在一個字——“仁”,即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板書: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季氏將伐顓臾》這篇課文,讓我們借助這篇課文進一步理解孔子的“仁”這一思想(板書:《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二 老師范讀
聽老師范讀課文,注意語音和句讀。
(范讀后)請同學們認讀下列字音、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顓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費bì(古音異讀)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有人建議聽磁帶范讀,我以為那樣疏遠了學生跟范讀者之間的距離,不如老師范讀來得親切。文言文的朗讀有三條標準,即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出感情。聽老師范讀,達成朗讀標準中的前兩條,第三條標準高于前兩條,必須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驟中完成。
三 一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讀得連貫順暢。
2 指名朗讀 請三個同學分別朗讀課文的三個段落,其他同學仔細聽,聽字音、 聽句讀,聽是否連貫順暢。
3讀后點評(點評這一環節不能少,通過點評,讓大家讀準每一個字的讀音,讀準每一句的停頓,如此,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內容)。
四 二讀課文
1同坐互動,讀一節翻譯一節,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進行翻譯。同坐互為讀者和聽眾,圈畫出解決不了的字詞。
2字句質疑
有沒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請大家提出來。教會學生質疑,告知學生要質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較重要的字句。學生提出的問題,凡是學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學生問、學生答的方式,促進生生互動;學生答不出來時教師點撥。
學生可能提出的主要問題有:
①“無乃而是過與”如何理解?“無乃而是過與”“且爾言過矣”兩句中的“過”意思是否相同?“無乃而是過與”與“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樣?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怎樣對譯,這兩句分別是什么句式?
③ “既來之,則安之”與現代漢語中的“既來之,則安之”意思一樣嗎?
④ 第三段中“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中的“蓋”,字典上有八個解釋,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應該選哪個?
⑤如果學生沒有問題了。老師可以補充講一下另外三個詞語“疾、止、見”,并且由本課聯系到以前所學的句子,如“寡人無疾”“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等,積累相關文言實詞。
3指名翻譯
指名三個同學分別翻譯課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學生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修改訂正翻譯中出現的錯誤。
4總結整理
請同學們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整理后交流、補充。
五 三讀課文
1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達到文言文朗讀的第三條標準——讀出感情。
2 評議同學朗讀的情況,體會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問題展開思考,準確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稟告了一則怎樣的消息?(“有事于顓臾”)兩位弟子的神情態度如何?該怎樣讀?
②冉有和孔子對這件事的態度有什么不同?孔子為什么反對攻伐?(明確:冉有贊成,孔子反對。應該讀出不同的語氣。孔子反對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樣的托詞?孔子引用誰的話、用了那些比喻來反駁冉有的?此時孔子的語氣如何?(冉有的托詞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獸、看護寶物的比喻進行反駁,孔子的語氣應該更嚴厲。)
④冉有道出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樣反駁的?(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詞,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滅人家,卻找借口說是因為人家對自己構成威脅。冉有的說法純粹是侵略者的強盜邏輯。正如20世紀初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卻說成是要搞“大東亞共榮圈”一樣,活脫脫的“偽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國安邦的原則,然后批評冉有違背了這些原則。最后,指出季氏之憂的實質,“吾恐季孫之憂……之內也” ,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雖然可以擴大地盤,發展實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終篡奪魯國的政權。孔子以他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語道破了季氏的`陰謀,同時有力批駁了冉有的觀點。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
3 在理清師徒對季氏伐顓臾不同態度、不同情感的基礎上,自由大聲朗讀課文。
4齊讀全文,要求用合適的語氣、語調讀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辯駁藝術
孔子先責備,認為不能伐:為先王封國(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再批駁,提出應阻伐:引用周任的話,指出作為家臣應該“在其位,謀其政”,盡到臣子的職責,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伐顓臾,就好比虎兕從籠子里跑出來傷人;如果顓臾在魯國境內被季氏攻滅,就好比龜玉在匣子里被毀壞。這層比喻義,揭露了季氏的貪暴及其伐顓臾的非道義性。同時把作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龜玉的保管人。出現“虎兕出于押,龜玉毀于櫝中”的情況,其過錯既不在于虎兕和龜玉,也不在于柙和櫝,而在于它們的看管人和保管人。這層比喻義表現出孔子對學生的嚴厲批評。
最后是斥責,反對伐:對內——“均、安、和”,對外——“修文德”,表明了對內創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冉有的做法違背了以上原則,孔子大加斥責,體現孔子實行仁政、實行禮治、加強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
六 背誦課文
1 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孔子辯駁藝術的領會,嘗試背誦課文。
2 指名背與齊背交互進行。
3 交流背誦方法。
總結:背誦課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幾遍,自然上口,便久遠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讀背誦法,這對不少同學也是適用的;除此,還有意義背誦法,即在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背誦,這樣的背誦既可避免死記硬背,又能使背誦的內容長時間不忘;還有書寫背誦法,有人讀十遍、百遍都不能將一篇文章背下,可書寫一到兩遍卻能背住,就可采用這一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學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誦效率。
七 總結拓展
1孔子反對季氏討伐顓臾、強調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訓練。
翻譯下列句子,進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難點。
①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譯文]①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②用政法來導引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導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這兩句告訴我們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報人,主張禮治,反對法治,反對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這一思想。
3你怎樣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讀質疑
1 再讀課文,質疑問難。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難,那是淺層次的,如果能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請同學們提出你想知道的問題。
同學們可能提出如下問題:冉有、季路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顓臾的消息告訴孔子?兩位弟子有沒有接受孔子的批評,有沒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國主張如今是否適用?他的均貧富思想跟我們提倡的共產主義思想本質上是否一致?
2 師生探究,就以上問題進行探討,以明確必須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我們不能不患寡,不能滿足于“和”,在創造和諧社會,還應該促進生產發展,提高生活水平,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業
1 看“百家講壇”易中天《實話孔子》,豐富對孔子“仁”這一思想體系的認識。
2 看電影《孔子》,進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個性特征,同時了解顏回、子貢等人,感受孔子的師者風范。
《季氏將伐顓臾》譯文 篇16
教學目標
孔子鼓吹禮治,主張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張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張,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歷史散文不同,先秦諸子散文是議論說理的文章。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思想空前活躍的時期,誕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種流派,這些派別及其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各抒己見,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先秦諸子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政治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們學習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論語》中的一篇《季氏將伐顓臾》。
二、孔子生平及《論語》簡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首開私人辦學講學之風,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
《論語》就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補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經的.結集
三、簡介背景
《季氏將伐顓臾》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場對話,這場對話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四、熟讀課文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朗讀條件好的教師范讀。(一遍)
①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沒聽清讀音的字畫出來。
②進一步明確讀音。
2.教師出示投影,以此檢查讀音掌握情況。
投影
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A 顓臾 (zhuān xū)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顓臾 (chuǎn yū)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顓臾 (zhuā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ng)矣
D 顓臾 (zhuā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學生分別朗讀,師生如發現讀音錯誤問題及時糾正。
4.分組朗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并進行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
一、教師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2.采用分段進行法,檢查學生結合注釋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況,一學生讀一遍,另一學生翻譯一遍,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分段進行,教師可稍作朗讀提示)
季氏將伐顓臾,孔子和兩位學生的對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
提問:當孔子從兩位學生那兒聽到這個消息時,他的態度是什么?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當聽到這個消息時,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一次對話。他責怪冉有:求!無乃爾是過與?理由是: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也就是說,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
反對 ①顓臾是先王所封之國 不可伐 義正詞嚴
討伐 ②顓臾在魯國境內 不必伐 不容置辯
理由 ③顓臾與季氏同為社稷之臣 無勸伐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由以上分析,我們讀這一段時注意季氏將伐顓臾是陳述語氣,應讀得平穩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責怪冉有的語氣和反對討伐的鮮明態度讀出來。重讀求!無乃爾是過與?中的求過,下文三條理由讀時應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為的反問語氣。
教師放本段錄音。
學生若干名朗讀并背誦。
全班同學背第一段。
孔子不僅反對討伐顓臾,而且認為冉有和季路對此事有責任。當即對冉有的辯解予以反駁,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二次對話。
提問:孔子在反駁時,引用了哪些話,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學生畫出來。
明確:引用: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提問:引用和比喻要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以前后桌為一組,選一代表發言)
明確:引用說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門下,卻不能對季氏伐顓臾進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個臣子不能盡自己的職責,寧可辭去職務。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顛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顛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對顓臾動武,龜玉喻顓臾將要被毀滅,這樣的話,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責任了嗎?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應認識到自己沒有盡職勁責。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是冉有的推托辭,語速不能過快;孔子的話中求是誰之過與?應加重語氣,口氣堅決而又委婉。
放本段錄音。學生若干名朗讀、背誦。
全班同學齊背第二段。
當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開脫責任時,又遭到孔子的駁斥,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三次對話,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提問:孔子的主張是什么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明確:孔子的正面主張也就是他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提問:這幾句話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的內容是什么?具體解釋一下。
學生討論。(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確:表明了對內創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但冉有和季路卻違背了這些原則。
提問:哪些話說明二人違背了這些原則。
明確: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動干戈于邦內。
提問:通過分析,孔子認為季氏當前之憂是什么?
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孔子在此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顓臾地實質,最終目的是要篡奪魯國的政權。此句后來衍變為成語禍起蕭墻,喻內部發生爭斗并產生嚴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樣應加重語氣,且要把孔子這句話的緊張嚴肅語氣讀出來。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張時的幾句,應讀得情緒激昂。
放本段錄音。學生若干名朗讀、背誦。
全班同學齊背第三段。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板書總結回顧本節課所講的內容,歸納出孔子是一個愛國愛民、目光深遠的政治家,并加強背誦。通過朗讀提示明確本文的語言特點:在言行的記錄中能繪聲繪色,刻畫人物的神態和氣質。
全班同學背誦全文。
三、布置作業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板書設計]
季氏 第一次對話:闡述反對討伐的三條理由
將伐 孔子
顓臾 第二次對話:指出兩位學生沒有盡職盡責 愛國愛民
[三次 目光深邃
對話] 第三次對話: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