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新教材(通用3篇)
有感于新教材 篇1
新教材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科學過程的感受,不過分強調知識的邏輯順序,使新教材體現出生活性、實用性以及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新教材體系、結構的構建,注意融合學科課題與社會課題的相關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首先引導學生走進化學世界,并編入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空氣和水等內容,使學生能從切身感受中體驗化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化學學習價值觀。新教材不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是更多地以學生對科學過程的感受為基礎,采用化學理論與化學事實相結合的編寫方法,將知識的學習與過程、方法、價值觀等培養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全面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正確領會教材的編寫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大膽結合教材優勢改進教學方法,收到較滿意的效果,下面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有感于新教材 篇2
傳統的觀念中,“先進教師”的形象就是那燈光下,埋頭批改學生作業的白發鬢鬢的老師。
就是那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仍然帶著病痛,在那講臺上,拼命地講,“春蠶到死絲方盡”的人民教師。終于有那么一天,“先進教師”聲音啞了,身體不行了,學生也不行了。因為沒有了老師,他們也不知道怎么學習了。經過十多年的初中教學,在獻“聲”教育事業后,我領悟到,一個學會“偷懶”的老師可以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下面談談我如何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中運用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既“偷懶”又能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很多老師埋怨,“我們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業,作業一發下去,學生連看都不看就塞進書包”。
其實,我也經常“偷懶”地批改作業。經常是學生自己批改完,我再改,省了很多時間,又提高效率。比如:每周的綜合練習,我先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再根據正確答案自己用紅筆更正,不理解的適當做點記號。
在講評課上,我采取小組記分制,即能提出問題的得5分,會解答問題的得10分。看著全班爭先恐后地提問題、解決問題。沒有一個學生會因為自己的不懂而害羞,更不會不懂裝懂。看著一張張自信的小臉,我更堅信我的方法的正確性。當然,為了防止個別學生不按要求完成作業,我必須收上來,再批改,(其實是檢查而已)這樣一來,我節省了不少時間,學生也達到了做作業、批改作業的目的。
再如作文課,我經常是上半節寫作文,下半節點評作文。敢于在全班面前主動舉手朗讀自己的作文的可以得20分,會說出作文優、缺點的,說出一點得5分。學生們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懂得了如何寫好作文。回家再修改,隔天交上來的作文批改起來就不那么吃力。我們“偷懶”了,但同時我們的學生卻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這何樂而不為呢?
課堂上,有很多老師經常講得筋疲力盡,學生也聽得稀里糊涂。真是“吃力不討好”。
因為自己聲音不行,所以我每次備課的重點是如何開展各種活動,突破每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盡量在用中學,學能用。比如在教學Go for it 六年級下冊Unit 10 時,我從網上下載了一些Pizza 的圖片和一些有關的配料,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便趁熱打鐵地問:“Would you like a pizza?”“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示范性地問了三位學生以后,我就要求各組同學做Group work :
SA: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
SB: “I’d like a large pizza.”“I’d like mushrooms, tomatoes, and cheese .”
SC: “What size pizza would he/she like? What would he/she like on it ?”
SD: “He/She’d like a large pizza.”“He/She’d like mushrooms, tomatoes, and cheese .”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
這樣不到十五分鐘,全班學生都能朗朗上口了,這種方法很適用于學新句型和生詞,又能和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全班同學在小組活動中互相幫助,在用中學習掌握。學生興趣都很高。接著讓學生聽一段訂購Pizza 的實況電話錄音,記下訂購的物品、訂購人的電話號碼和住址。記下工作人員常問的話語。最后讓學生閱讀 the newspaper ad for Pizza Express ,根據廣告的內容,模仿電話錄音,每一小組做一個打電話訂購的對話。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What toppings are on the pizza?”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What kind of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other things would you like ?”“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Anything else?”“Do you like any drinks?”“Is that all?”“How much are they?” “What’s your phone number?”“What’s your address?”“We’ll deliver your things in about half an hour.”
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最后每一小組選派2-3人表演對話。學是為了用。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小組合作的結果,一個個精彩的對話讓我驚喜。這樣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克服滿堂講、滿堂灌。為學生自主、主動、協作發展提供時間保證。
事實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不要老想著他們還小,而是要不斷地給他們創造條件,給足時間和空間,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心理特征,運用競爭機制,激發和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了學生的將來,讓我們大家都來做一回“偷懶”的英語老師吧。
有感于新教材 篇3
傳統的觀念中,“先進教師”的形象就是那燈光下,埋頭批改學生作業的白發鬢鬢的老師。
就是那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仍然帶著病痛,在那講臺上,拼命地講,“春蠶到死絲方盡”的人民教師。終于有那么一天,“先進教師”聲音啞了,身體不行了,學生也不行了。因為沒有了老師,他們也不知道怎么學習了。經過十多年的初中教學,在獻“聲”教育事業后,我領悟到,一個學會“偷懶”的老師可以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下面談談我如何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中運用競爭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達到既“偷懶”又能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很多老師埋怨,“我們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業,作業一發下去,學生連看都不看就塞進書包”。
其實,我也經常“偷懶”地批改作業。經常是學生自己批改完,我再改,省了很多時間,又提高效率。比如:每周的綜合練習,我先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再根據正確答案自己用紅筆更正,不理解的適當做點記號。
在講評課上,我采取小組記分制,即能提出問題的得5分,會解答問題的得10分。看著全班爭先恐后地提問題、解決問題。沒有一個學生會因為自己的不懂而害羞,更不會不懂裝懂。看著一張張自信的小臉,我更堅信我的方法的正確性。當然,為了防止個別學生不按要求完成作業,我必須收上來,再批改,(其實是檢查而已)這樣一來,我節省了不少時間,學生也達到了做作業、批改作業的目的。
再如作文課,我經常是上半節寫作文,下半節點評作文。敢于在全班面前主動舉手朗讀自己的作文的可以得20分,會說出作文優、缺點的,說出一點得5分。學生們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懂得了如何寫好作文。回家再修改,隔天交上來的作文批改起來就不那么吃力。我們“偷懶”了,但同時我們的學生卻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這何樂而不為呢?
課堂上,有很多老師經常講得筋疲力盡,學生也聽得稀里糊涂。真是“吃力不討好”。
因為自己聲音不行,所以我每次備課的重點是如何開展各種活動,突破每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盡量在用中學,學能用。比如在教學Go for it 六年級下冊Unit 10 時,我從網上下載了一些Pizza 的圖片和一些有關的配料,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便趁熱打鐵地問:“Would you like a pizza?”“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示范性地問了三位學生以后,我就要求各組同學做Group work :
SA: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
SB: “I’d like a large pizza.”“I’d like mushrooms, tomatoes, and cheese .”
SC: “What size pizza would he/she like? What would he/she like on it ?”
SD: “He/She’d like a large pizza.”“He/She’d like mushrooms, tomatoes, and cheese .”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
這樣不到十五分鐘,全班學生都能朗朗上口了,這種方法很適用于學新句型和生詞,又能和學生的實際相聯系,全班同學在小組活動中互相幫助,在用中學習掌握。學生興趣都很高。接著讓學生聽一段訂購Pizza 的實況電話錄音,記下訂購的物品、訂購人的電話號碼和住址。記下工作人員常問的話語。最后讓學生閱讀 the newspaper ad for Pizza Express ,根據廣告的內容,模仿電話錄音,每一小組做一個打電話訂購的對話。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What toppings are on the pizza?”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What kind of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other things would you like ?”“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Anything else?”“Do you like any drinks?”“Is that all?”“How much are they?” “What’s your phone number?”“What’s your address?”“We’ll deliver your things in about half an hour.”
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最后每一小組選派2-3人表演對話。學是為了用。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小組合作的結果,一個個精彩的對話讓我驚喜。這樣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克服滿堂講、滿堂灌。為學生自主、主動、協作發展提供時間保證。
事實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不要老想著他們還小,而是要不斷地給他們創造條件,給足時間和空間,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心理特征,運用競爭機制,激發和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了學生的將來,讓我們大家都來做一回“偷懶”的英語老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