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和她的小貓》閱讀教學案例與課后反思
師:聽了大家這么多有趣的問題,及精彩的回答,老師也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期待大家的回答:為什么說卡羅爾終于擁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貓呢?
(眾)生:小貓“伯洛”是自己躲起來的,它肯定會和卡羅爾成為一對好朋友的;家里只有一只貓,這樣爸爸、媽媽再也不會閑貓多而送出去了;卡羅爾很關心小動物,可能小貓“伯洛”被卡羅爾感動了,所以留下來了……
(對以上的回答不加以直接的否定與肯定)
師(總結):如果我們關愛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會給我們創造綠色的生命;如果我們關愛地球上的動物,動物就會與我們和諧相處;如果我們真誠的關愛他人,他人就會真情地關愛我們!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讀課文,體會卡羅爾和小貓之間的關愛和友善。
【反思】
走出實踐來看閱讀教學,我有三點啟示:首先,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為其騰出施展能力的空間。事實上低段的孩子并非白紙一張,在老師長時間的初步、規范地閱讀引導中,他們已不知不覺的積累到了一些閱讀經驗。如:孩子提出卡羅爾家的小貓還可能會爬到哪里?干什么?如果你媽媽把小貓送得一條都不剩,你會哭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我感到很出乎意料,事后細想又在情理之中,這不正是我們平時訓練孩子想象說話時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提問技巧嗎!孩子領悟了,并且把它內化為了自己的能力。在驚喜之余,我們不得不被孩子的這種驚人的悟性所折服。其次,尊重孩子的生活經驗,留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如:生說卡羅爾家的小貓會站在鏡子前抓鏡子里的小貓,會打破卡羅爾的像框,自己探出頭去,很臭美的樣子;有的小貓可能會爬上卡羅爾的桌子,打破花瓶;有的小貓會扒在門簾上蕩秋千……。這些精彩的回答不正是孩子們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自己的積極的想象,去認識與發現作品中包含的多方面的意義,得出的具有創造性的認識嗎!是啊,想象與創造是如此的美,像一枚綻放的煙花,為此我們情不自禁地去點燃它。再次,樹立教師參與意識,營造寬松和諧的空間氛圍。如果說孩子的質疑能力來自于學習經驗,那么孩子豐富的想象無疑也來自于生活經驗,誰能否定孩子的經驗就不能稱其為一種經驗呢?我們應尊重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對文體的理解。如:最后我提出,為什么說卡羅爾終于擁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貓這個問題時,我對孩子的回答并未直接的否定或肯定,而是認真的傾聽他們對作品的認識與感受,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平等的參與其中,坐觀其變,察漏補缺,并隨時鼓勵學生質疑或提出異議,學生給出的答案可謂是“各有千秋”。這不正是在輕松氣氛下所結出的個性化閱讀果實嗎!
由此,我想對從事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同仁們說:“只要你平時的閱讀技巧訓練是較規范的、縝密的,那么就應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孩子自己摸索著走,他們會讓你驚喜萬分的!”